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社会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篇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校园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生活、科研等众多活动当中。对于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要抓住智慧校园建设的机遇,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点,重点解释了智慧校园含义,了解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说明我国高职院校档案信息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策略,旨在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引言:关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2013年,我国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明确要求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通过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概况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当下在线课程和微课是学科教学中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依托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多元网络授课平台,实现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教学。在这里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以有效的辅助活动突出重点,打破教学中的难点,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而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微课带入到课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位置

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时,要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往往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依赖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占据了过高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一个准确地把握,避免在学科教學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既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起到辅助的作用,又不会让信息技术过多的侵占学科教学。

三、在学科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也需要教师对学科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将信息技术的运用巧妙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使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会过于生硬,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的融合方式。而之所以重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能,去弥补以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学的过程,从而提高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幼儿园开展《蜂蜜和小熊》的主题艺术课的时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一阶段的幼儿爱模仿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先为幼儿播放一段有关的动画视频,使幼儿对于乐曲《蜜蜂和小熊》有较强的学习意愿。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幼儿教师需要提前用音频处理软件对乐曲进行变速的剪辑,将三种不同速度的曲子进行整合,乐曲速度的变化带来的欣赏体验也有所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幼儿感受到蜜蜂和小熊不同的音乐形象,使得幼儿对于后续开展的角色游戏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四、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在进行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科教学的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如果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了是否与教学内容具有高度融合的可能性。那么其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在以往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导致很多学习课程的教学比较扁平化,不够直观和立体。学生不仅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进行的拓展性学习的内容也较少,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不仅如此,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这也间接地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以上的缺点,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更多的延伸性教学,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五、借助信息技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地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来提升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程度。而且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保障课程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需要学生对课程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而且教学开展设计的时候也需要遵循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规律。信息技术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越性能调动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我。

比如幼儿园在开展《好看的石拱桥》这一美术课的时候,由于儿童认知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幼儿对于石拱桥的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教师则需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学科教学,先利用摄像机拍摄视频来勾起幼儿对于石拱桥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科教学中。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自主发挥的空间,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进行绘画创造。

结束语: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所以需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途径进行不间断的探究。教师需要挖掘信息技术中所包含的教学资源和各种教师优势,以此来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科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雪娟.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研究[J].信息化建设,2021,4(08):28-30.

[2]左晓薇,何大齐,王瑞娜.基于智慧校园下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分析[J].兰台内外,2020,15(23):19-21.

[3]李燕.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探讨[J].智库时代,2019,12(42):63+65.

[4]吴晖.基于智慧校园环境的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J].信息与电脑,2020,12(04):250-251.

[5]张兆红.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33(02):194-196.

作者:向银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篇2: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社会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化。在新形势下,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教师要看清“互联网+教育”的本质,认清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功能定位,准确把握融合的内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

2015年,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信息如同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高品质的数字资源以及支持资源互动与协作的平台等,也为传统教育变革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创新形态的演变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形态、政府形态、社会形态、城市形态的演变。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不断进行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的教育变革方向何在?身为教育大军中的一员,面对信息化革新的浪潮,教师要看清“互联网+教育”的本质,认清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功能定位,深刻把握“融合”的内涵,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式。

一、看清“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中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化。“互联网+”对于中国教育领域来说是一个新事物,需要明确一些本质上的东西。只有理解了这些,教育工作者才不会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失去方向。

1.什么是“互联网+”?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5〕40号)中已明确指出,“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2.“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互联网+”不是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的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形象点儿比喻,就是“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传统运输”=嘀嘀打车;抽象点儿说,“互联网+”是刀、斧、锯,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的工具,分解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就是先将教育碎片化,再以互联网为核心重新构建新教育的过程。“互联网+”的新形势必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冲击,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二、明确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定位

信息技术的“手段”与“平台”要准确定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手段和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准确定位,是服务教育教学本质的需要。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最广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功能与作用。

应用信息技术要贯彻以下原则:辅助性原则——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行为的辅助手段之一,发挥多媒体直观穿越的优势,配合板书的使用,强化教学行为效果;有效性原则——确实对教学效果有相对提高作用的时候才用;启发性原则——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对学生参与教学、深入思考、求知生成等有刺激、调动、激发、触动作用;直观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呈现简单的传统教学工具或媒体无法呈现的具象和动态的内容。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强化专业素质,正确辨析、选择、加工、借鉴、分享资源与信息,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要运用先入为主的原则,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平台,强化自主学习,自觉抵制网络中的错误、不良、低级、反动的有害信息。

三、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型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开明主任认为:“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新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基于以上两位专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结构包含“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三个基本属性。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质。

四、“互联网+”时代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北师大教授余胜泉认为,未来教育有三个核心的关键词:个性化、适应性和选择性。他说,今后的学习不再像现在一样,在学校里按照固定的课程、固定的班级、固定的节奏统一上课。未来的教育要实现个性化,学校会把网络教育融入其中,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而且未来教育可以精准了解学习者的经济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情感特征。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努力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为实现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教与学的观念创新,转变教与学的运行机制

(1)重塑教师角色。教师要扮演好知识传递者、学习支持者、学业指导者的角色,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追求深度学习。以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外获得更好的主动学习的经历,尤其是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化学习。

(3)增强混合学习设计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在校时间开展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上网阅读,观看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料,使线上线下两种环境下的学习优势互补。

(4)加强直觉技术教育。由于触摸屏和其他自然用户界面的普及,如今的学生无需技术专长也可以操控信息技术设备,并借此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因此,加强直觉技术教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2.学以致用,有机融合,无缝对接

(1)关注交流,促进融合。在教学中我们应侧重师与生、生与生、生与资源、生与支持系统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并逐步向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过渡。通过扩大多方交流,促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2)关注特性,促进变革。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具有主体个性化、时空开放性、技术多元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信息化能力最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教学中应对影响和制约信息化媒体应用的一系列因素进行整理、优化和重组,扫除障碍,突破难点,促进发展。

(3)关注具体,强化融合。应根据学科特点、能力培养规律和教学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4)关注差异,放大融合。应考虑个性化、适应性和选择性这一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活表达欲望、拓展指诉对象、强化审美情感、放大信息交流等,促进有效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5)关注难点,拓展融合。在学科教学设计中,应关注教学难题的突破和解决,有效设计教学课件,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拓展融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总之,在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利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申毅鹏.多媒体运用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分析[J].才智,2012(02).

(责任编辑 赵永玲)

作者:王明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分析论文 篇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分析

摘要: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信息技术自身也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紧密结合会为教学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教学手段多样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文基于这一观点,从多角度阐述深化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引言:

关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2013年,我国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明确要求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通过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概况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当下在线课程和微课是学科教学中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依托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多元网络授课平台,实现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教学。在这里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以有效的辅助活动突出重点,打破教学中的难点,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而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微课带入到课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位置

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时,要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往往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依赖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占据了过高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一个准确地把握,避免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既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起到辅助的作用,又不会让信息技术过多的侵占学科教学。

三、在学科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也需要教师对学科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将信息技术的运用巧妙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使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会过于生硬,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的融合方式。而之所以重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能,去弥补以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学的过程,从而提高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幼儿园开展《蜂蜜和小熊》的主题艺术课的时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一阶段的幼儿爱模仿的特征,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先为幼儿播放一段有关的动画视频,使幼儿对于乐曲《蜜蜂和小熊》有较强的学习意愿。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幼儿教师需要提前用音频处理软件对乐曲进行变速的剪辑,将三种不同速度的曲子进行整合,乐曲速度的变化带来的欣赏体验也有所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幼儿感受到蜜蜂和小熊不同的音乐形象,使得幼儿对于后续开展的角色游戏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四、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在进行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科教学的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如果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了是否与教学内容具有高度融合的可能性。那么其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在以往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导致很多学习课程的教学比较扁平化,不够直观和立体。学生不仅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进行的拓展性学习的内容也较少,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不仅如此,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这也间接地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以上的缺点,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更多的延伸性教学,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五、借助信息技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地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来提升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程度。而且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保障课程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需要学生对课程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而且教学开展设计的时候也需要遵循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规律。信息技术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越性能调动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我。

比如幼儿园在开展《好看的石拱桥》这一美术课的时候,由于儿童认知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幼儿对于石拱桥的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教师则需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学科教学,先利用摄像机拍摄视频来勾起幼儿对于石拱桥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科教学中。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兒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自主发挥的空间,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进行绘画创造。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所以需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途径进行不间断的探究。教师需要挖掘信息技术中所包含的教学资源和各种教师优势,以此来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科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民.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点[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S1:73-74.

[2]谢占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2:153-155.

作者简介:

耿丽(1979.10—) 女 ,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现供职于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校讲师,本科学历 主研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高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等

作者:耿丽

上一篇: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论文下一篇:教育技术视角下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