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乡村文化振兴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展乡村文化以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乡村文化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有利于消弭农民文化空虚之态。乡村文化之兴盛是国家之兴盛。目前,乡村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城乡二元的外力冲击、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外部投入不足、自身基础薄弱和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

第一篇:乡村文化振兴论文

文化“破壁”,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整合乡村资源,以此作为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发展。文化资源是重要的乡村资源,是一种最基本,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在进行资源整合时必须依托邻近城镇的先进技术经验及资金支持,打破城乡壁垒,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同时构建全域文化。以文化振兴为桥梁,促成城镇反哺农村,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文化振兴;城乡融合;全域文化;乡村振兴

一、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传统的经济性质孕育了厚重的乡土文化,有大气浑厚的陕西民歌,也有小桥流水的江南戏曲。传统村落是整体上延续并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乡村聚落,乡土文化是其区别于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即使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和乡村,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西部贵州大山深处的侗歌被世界认可,东部温州方言别具一格。这些都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在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接近疲软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传统文化或创造新兴文化的优势,为发展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尤其重要。

许多乡村小镇借助自己的文化底蕴使本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知名,依托于突出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等,如良渚文化村、乌镇。使本地区经济快速腾飞,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标志性地区。但是在更广范围内的农村地区,情况则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作出改变。

局限于本土文化的缺失,文化创新显得极为重要。以浙江宁波尚田镇王家岭村为例,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一个小村庄,和中国大多数偏远地区的情况一样,村庄没有足够支撑所有人口的产业基础,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600多人的村庄现在只剩下了200个人,留守老人和儿童让整个村庄缺乏生气,变得非常冷清。但是在2016年的10月,王家岭村就因为宁波首个3D动漫“童画村”上过央视《新闻联播》。国庆长假7天里,该村接待游客量超30000人次,日均超4000人次,让小山村在全国人民面前亮了相。旅游人口带来的不止是人气,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王家岭村的成功在于文化的创新,它的成功更离不开多方共建的实践。经过十余位画家、艺术家的努力,奉化王家岭村已经完成第一期近2000平方的墙绘创意壁画,3D壁画、象形画、儿童卡通画惊艳了乡村,成为宁波市面积最大的壁画村。

除此之外,浙江东阳横店镇的成功也绝非偶然,现在已经依托独特的横店影视文化开展全域旅游。横店已经代表了一种文化和一种符号,在这种情况下,极具特色的影视文化带来的收益使横店镇成为经济富裕小镇。

同样的例子有很多,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像王家岭村这样的“空壳村”,甚至拥有比王家岭村更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一些地方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改造、开发和利用还不够科学。同样的,在我国或者某些地区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资源保护和调配的立体网络体系,这也是乡村文化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乡村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还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阶段,不仅仅是农村地区,许多城市地区也在寻找新出路。这时候将文化作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意义重大,是一种真正的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提高本地区,本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重大意义。

二、城乡融合,全域文化

我国乡村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发展,而文化可以作为其中的衔接点搭起城乡桥梁,紧紧依托城市发展的成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在一些较大城市做的相对全面。以杭州市为例,各区都有属于自己本区的文化馆,图书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通过对这些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不仅提高了城市文化影响力,更是使一大批文化传承人获得了使这些优秀文化传承下去的物质基础。而各个区和各个市的非遗馆连在一起便构成了杭州市及浙江省的非遗文化,形成了整个浙江省的文化底蕴。

而全域文化就是以点带面,以各个村庄为支点,以全域旅游为背景,形成全域文化区。而要构建全域文化区,就必须先构建一个个的点。特色小镇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中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小镇发展,已成为中国乡镇发展与复兴的主要途径.当代乡村建设,主要围绕着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双重方向进行实施,不仅为我们诠释了新型农村的概念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根据规划,未来浙江将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在产业上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离不开特色文化,浙江的茶文化,丝绸文化,酒文化等全国有名。这也将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一部分。

同样的,同一种文化性质构成的文化带也具有较大竞争力。以遵义市红色旅游为例,以遵义会址为中心,构建了一条由娄山关战斗遗址,横渡赤水河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为节点的红色旅游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集旅游参观和体验的长征路,同时支撑起了整个黔北的红色旅游。全域文化区不仅仅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沿途的村庄同样抓住这个机会,农家乐,红色体验项目为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城市反哺农村,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依靠自身优势凝聚发展内核,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层面,过去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都过于重视农村城市化的一面,这是我国快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这种"单向"城镇化导致农村正面临着"农业接班人危机",在广大农村地区留下了大量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农村精英流失,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城市,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农村传统文化萎缩,许多传承文化面临无人可选的局面。发展是双向的,乡村的发展绝离不开城市的帮扶。为此乡村振兴应推动城市在工业、人才、文化等多方面发挥对农村的反哺作用。

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我国的乡村建设经历了较长的道路探索。但是不管在哪个时期,都应该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依旧保留了原始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应该以这些优秀文化为载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结合优势地区的文化保护经验和先进技术,唤醒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使文化以及文化产业成为真正可持续的地区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对城市的意义重大,是衡量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解决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迟缓、平衡本地区居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同时能够为城市经济寻找到新的增长点。而乡村文化的振兴更是要依靠城市先进的技术与资金支持。改变过去单向的城市化进程,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成为城市人的向往之地。

参考文献

[1]徐苑琳.乡村振兴文化先行[J].人民论坛,2018(16):250-251.

[2]翟洲燕,李同昇,常芳,罗雅丽.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机理[J].人文地理,2017,32(04):30-36.

[3]刘震,徐国亮.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反哺农村[J].甘肃社会科学,2017 (06):182-186.

作者简介

王伟(1996-),男,汉族,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组织绩效,地方治理。

作者:王伟

第二篇:乡村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展乡村文化以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乡村文化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有利于消弭农民文化空虚之态。乡村文化之兴盛是国家之兴盛。目前,乡村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城乡二元的外力冲击、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外部投入不足、自身基础薄弱和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了以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议题。本文提出了从开展文娱活动以培育乡村文化自信、转变发展理念并采取“文化+”多元化发展模式、走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延长产业链以增加就业机会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三条路径应对发展困境,以实现乡村文化发展并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困境;进路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根基命脉,农村兴则国家兴。2000年3月“三农”问题研究者李昌平上书中央,他在报告指出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堪忧,“三农”问题引起了中央的极大关注。2021年2月,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际,国家毅然决然地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涉及了乡风文明的建设,从国家层面指明了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精神食粮,是乡村之魂,搞好乡村文化发展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的意义。

1 乡村文化发展之于乡村振兴的价值意涵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不仅要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还要有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在实践中发展、积累起来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地域性和乡土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1]。乡村文化丰富了农民的生活,蕴含着农村的独特气质,它包含在乡村的家风习俗、乡土人情、饮食娱乐中。乡村文化的发展载体是乡村,建设主体是村民。因此,发展好、建设好乡村文化,就是对乡村负责,对乡村人负责。乡村发展得好,乡村人生活得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器。

1.2 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很重要,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推进器。只有协调发展经济和文化才能扎实稳定地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以特色农艺为中心的农民个人手工艺品制作,能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创收。以农家特色田园风情为中心的农家乐,能在如今的“乡村热”中,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创收机会。所以,乡村文化不仅能丰富乡村人的精神世界,亦能丰富乡村人的物质世界。

1.3 应对快餐时代乡村文化空虚之态

在快餐时代,人们对文化的学习快而不精、浅尝辄止。这个需要效率的时代其实更需要效益,人们的精神食粮不光要丰富,还要精。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文化不仅面临着氛围不强、基础设施薄弱、传承乏力的困境,还不断受到自媒体时代各种短视频的影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风靡使人们沉浸在快餐文化的消遣中,也让城市文化不断地侵蚀着乡村文化,这让乡村人对乡村文化逐渐不自信,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乡村精神文化呈现空虚之状。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应具有“人为”和“为人”的特点[2],即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的发展。在快餐时代,人们沉心静气的“人为”文化受到了致命的冲击,精神食粮产出变得碎片化,文化“为人”,即文化反过来促进无形的精神培育和有形的经济产出,也变得更加难。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人守住自身文化阵地、避免乡村文化空虚的重要举措,也是必然举措。

2 乡村文化发展之困境

在中国广大农村土地生成的乡村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主体,乡村是乡村文化舞台,乡村文化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农民对故乡的热爱能进一步化作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农民对乡长的尊敬能进一步化为中国人民尊老爱幼的民族品质。乡村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快速发展的城市不断地压缩着乡村的发展空间,城市文化及西方文化不断地侵蚀着乡村文化,大批乡村人向城市迁移,致使乡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乡村文化的发展如今正处在“内卷化”阶段[3],即发展受到威胁甚至停滞。

2.1 城乡二元对立下乡村人文化自信受到冲击

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化步伐却未能从高速化转向高质化,快速突起城镇和缓慢发展的农村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乡村文化發展的空间受到压缩,“城乡之间的经济失衡进而导致心理失衡”[4]。一是体现为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缺乏兴趣。手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城市文化可以通过自媒体随时随地地呈现在年轻人的眼前,由于追求新鲜感和对城市的向往,乡村人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大打折扣。二是体现为长者有心幼者无意。城市文化的经济创造率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乡村文化呈现传承无力之态。三是城乡二元对立下洋节的泛滥冲击民间习俗。西方节日进一步走向乡村,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兴趣受到冲击。城市和农村二元文化的对立使乡村人对自身的文化不自信进一步加深,进而导致乡村文化无传承和发展之人。我国的乡村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对于发展和丰富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冲击之下,如何理性对待城市文化,传承振兴乡村人自己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自信,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付出更多的实践。

2.2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外部投入不足

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外部支持,尤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但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对看得见的有形产品进行投入,以凸显政绩,无形的文化精神,难以被量化,所以它在乡村的发展中不受重视,投入不足,这就导致了乡村文化发展失衡。发展乡村文化是一个前期投入大、后期收益慢的项目,它对于追求商业利益的私营部门来说,投资性不强。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这两大外力的支持都不足的情况下,乡村文化发展已然需要依靠乡村自身。农村并不像城市社区一般,有社区委员主导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区大多地广人稀、缺乏组织,农民自身又比较贫乏,所以,乡村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

2.3 乡村文化设施薄弱与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许多东部地区都较为贫乏,西部地区则更为严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同当地的经济水平有关,还与农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也与公共部门和社会其他部门的支持不到位有关。基础设施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附着体,是文化精神的附着体,文化产品的产出都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农村经济薄弱,人们很少会聚资发展基础设施,在乡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都无闲暇时光,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不大;政府对乡村的投资多涉及电水、交通等,对乡村的精神文化投入较少;再者,由于乡村缺乏创造经济的机会,所以大批鄉村青年向发达的城市迁移,乡村的常住人口便多为老人和儿童,然而青年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大批青年的流失,使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后继无人。在文化的重要基础载体薄弱以及传承创造主体流失的双重影响下,乡村文化的发展就显得更加困难。

3 乡村文化振兴之进路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实现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之魂在于乡村文化的振兴,所以,发展乡村文化不仅对“三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具有推动意义。对乡村文化的关注便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注,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便是对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对症下药,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3.1 开展文娱活动以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需要通过文娱活动进行展现和传承,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乡村自身文化建设不足,二是受城市文化的冲击,文化自信不足,尤其是广大青年对乡村文化不自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首先,需要村干部发挥带头作用,村干部是乡村的主事人,他们可以大力组织文娱活动展出等,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拜请受人尊敬的长者参与主持或评价,乡村的淳朴表现为对长者的极大尊重,乡村长者可以引导村民关注自身文化,参与建设自身文化。干部引导、长者支持以及文娱活动的经常性展出可以增强乡民之间的凝聚力,丰富乡村生活,吸引外部人员观看和参与,最重要的是可以使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应对城乡二元对立冲击的有效路径,是消弭城市文化扩张、乡村文化势微的重要举措。

3.2 转变发展理念,采取“文化+”多元化发展模式

目前,乡村文化的发展模式单一,比如以田园观光+喝茶吃饭的模式或者是季节性的瓜果采摘等方式吸引游客,而健康养老休闲、农业知识科普、自然体验等模式还有待发展[5]。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下,乡村自身要转变观念,要以“文化+”的多元化模式发展乡村文化。在外力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乡村必须立足于发展自己。首先,利用互联网络,构建“文化+互联网”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的宣传增加影响力,打造品牌效应,对乡村文化产品进行销售。其次,利用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模式,设立文化馆,诉说乡村发展史;开设书屋,培育乡村文化氛围;培训乡民服务技能,增强游客文化体验;加大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文化旅游的实物支撑。“文化+旅游”模式,既能吸引游客,传播特色乡村文化,还能创造经济收入。“文化+”模式可以打破乡村外力支持不足的困境,从内部破解乡村文化发展的难题。

3.3 走文化产业化道路并延长产业链以增加就业机会留住人才

人才的流失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大阻碍,文化发展需要“人为”,如何留住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破局点。乡村人才流失主要是因为乡村创收机会小,即使有就业渠道,收入也不高,不仅人才外流严重,而且还难以吸引人才。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不仅能留住乡村人才,还能吸引外来人才参与乡村文化的建设。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应当加大对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帮助村民打造特色项目,吸引私有资本的投入,鼓励社会的参与。在不损害乡民利益的前提下,更多的外力参与可以帮助乡村破解资金难题,走上产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文化以产业的形式发展起来,不仅能定型乡村文化,还能使文化产品的产出变得规模化;精神文化以物质产品的形式传播,不仅能为乡村创造经济价值,还能激发企业的投资欲望。这样不仅留住人才,同时还能为产业化发展吸引人才,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资金保障及智慧贡献。

4 结语

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发展的精神根基。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情况下,广泛地、经常性地开展文娱活动,可以有效培育乡村人的文化自信;在外界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乡村人需要转变发展观念,立足自身的特色文化和山水风情,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从乡村内部破局,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在自身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可以争取政府扶持,拉取私人赞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长文化产业链留住乡村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助力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总而言之,乡村人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乡村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强化乡村主体意识,加大内部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实现乡村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02):97-108,112.

[2]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前途[N].社会科学报,2002-06-06(A04).

[3] 尹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9):247-249.

[4] 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中州学刊,2021(02):73-79.

[5] 张亚芝.产业链视角下贵州山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2019(05):118-119.

作者简介:宋洪(1999—),男,贵州晴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地方治理。

郭元海(1994—),男,贵州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服务。

作者:宋洪 郭元海

第三篇: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历史文化振兴研究

摘要:为厘清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历史文化振兴的并轨发展,并形成有效、可靠的循环发展体系,刺激乡村形成更加立体的发展体系,以乡村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为基点,以当前乡村文化振兴构成要素为着力点,探究基于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望对该领域发展注入鲜明的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历史文化振兴 乡村发展 研究

在国家经济复苏、深化发展背景下,乡村历史文化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拥有直观而现实的意义,如为乡村深化、有序、持久发展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1 ]。同时,乡村文化振兴又是乡村绿色发展、优秀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究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拥有较高的价值。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历史文化振兴的价值

1.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支撑,即以文化复兴降低乡村振兴难题,铺平乡村振兴道路。究其原因,乡村历史文化由时间和空间积淀而成,其能够帮助广大农村居民形成良性思想意识、行为等,如思想理念、道德素养、基础文化素养等。这样便能较好的适应当前社会、民族、乡村现代发展趋势,搭建更加美好的乡村发展风气,从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以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歌舞历史文化继承与发扬为例,该文化是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其中凝结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朴实、节约等高尚美德,能够引导其精神积极向上。如其中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提升农民群众斗志,激发其进行创新、灵性建设。

2.经济价值

对于乡村振兴发展而言,产业是核心支撑要素,能够有效集中当地资源,提升该地经济发展效果,改善农村整体经济水平,让有事业可做,有产业可做[ 2 ]。其中,文化要素拥有非常直观的经济价值,如结合实体产业和历史文化產业,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体系、农牧游览体系、风景文旅产业等,能够将文化产业转化为实体产业,创造具体的经济价值,加速资金向乡村倾斜。同时,通过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产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甚至在科学规划与发展背景选材,还能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

二、当前乡村历史文化构成与现状

全面梳理当前乡村文化构成可以看出,其文化构成主要为具有一定传承价值的优秀文化、红色革命基因文化、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其可以细分为戏曲、歌舞、人物、自然风景、精神传承、手工艺传承等,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以传承的历史“积弊”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乡村最真实的文化体系,体现了乡村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发展需求。而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基础上,乡村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更加完善的基础设备,保障了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延续,但实际上这对于乡村历史文化的现代发展而言,远远不足,即其部分历史文化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而言:

1.传统优秀习俗有所丢失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受到政策、环境、文化、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汇集了大量人才,很多乡村农民群众,为得到更好的生活,开始走出“土地中心”,导致部分优秀乡村历史文化开始断层。同时,随着“异质文化”、“现代文化”等的侵入,传统乡村历史文化基础被严重破坏。如很多乡村开始盲目的舍弃自身优秀风俗习惯、优秀历史文化等,尤其在“自由思想、拜金主义、个性主义”等不良要素影响下,存在部分道德低下、集体观念缺失问题。

2.乡村历史文化结合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效果不佳

优秀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民族复兴的根本,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整合全体人民意识,实现民族的现代腾飞、超越,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可持续、协调、共享、绿色、和谐的发展。究其原因,乡村未形成全面、可靠、有序的宣传体系,导致部分乡村居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了解不深。如,宣传形式单一,或宣传方式未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太过呆板,或形式陈旧,难以有效结合乡村历史文化,给居民带来新的感受、体验,从而加入到其中。

三、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国家乡村发展会议指出,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体意识能源源不断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鲜明的动力,保障我国始终拥有先进的发展思想、路径,保障我国国家、民族、地区发展始终不偏航、走样,因此振兴乡村文化体系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当然,由于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整体工程,需要多方协作,需要政策、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支持,需要动态研究具体措施,需要不断优化发展思路,需要从整体角度把控关键脉络,以真实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工作:

1.要立足文化振兴需求,筑牢新环境下的文化引进阵地

众所周知,基层党组织一直是地区文化引领的核心队伍,可保障乡村历史文化发展拥有正确的道路,即能从机制上对其进行引导[ 3 ]。目前,制约大部分乡村历来文化发展的主要是缺少相应的人,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基层党组织这一“引领人”。而要想更好的集中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挖掘、开发、保护、继承、发扬等活动,为乡村发展开辟更多、更新的道路。要想将乡村居民群众的力量汇集起来,需要有一个能带头、能支撑、能引导的基层党组织队伍:

第一,乡政府、村委会应立足这一要素发展需求,以文化振兴发展为着力点,吸收村落中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能带头、能吃苦、能创新的人员,充实领导班子,并赋予其对应职能,如协调村、乡、镇文化活动开展,引导村民积极进行相应的文化活动;

第二,营造具有活性的文化环境,“点亮”相关基础设备,并提升其使用频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室,打造本地特色历史文化活动主题项目,并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参加。需注意,引导活动项目应在结合本地乡村历史文化的同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以村委会广播为基点,定时播放相关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地村民,让其了解、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同时,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可组织群众进行集体活动,或建设乡村文艺队伍,这样便能激发其文化荣誉感和保护感;

最后,要创新基层队伍发展机制。若缺乏相应的资源,那么基础组织应立足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创新应对机制,如借助乡政府或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成立村级历史文化合作交流社,以促进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互通互进,填补资源不足的问题。

2.要在保障乡村历史文化基础上,提升其兼容性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仅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时,融入其他文化,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多元、多维发展,由此可见乡村文化必然会走多元发展的道路[ 4 ]。

据此,第一,乡村文化要通过各种措施保护自身优秀历史文化,如保护勤劳、朴实、爱国、爱家等历史文化元素。一是要做好传、带等工作,以保障优秀历史文化不断层,如引导学校开设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或开设村历史文化兴趣室等。二是要结合现代发展理念,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如将其上传至网络系统,做好“历史文化公益”备份,以保障其不断绝。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乡村居民体系的喜好,开展多种历史文化宣传活动,以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

第二,要做好不同文化的融和工作。乡村历史文化要想有“新”的发展,“新”的活力,必然需要充分融合现代文化体系。据此,为保障乡村历史文化的纯洁性,要汲取都市文化、网络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精华,并将其融入到乡村文化体系中,以重构乡村历史文化体系,让其拥有更强的适应力。如在乡风建设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以更好的改进乡村人民群众的行为习惯,让其拥有更好的道德素养,打造新乡村文化风向标。

3.强化监管体系,实现乡村文化的净化

现阶段,“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侵蚀乡村优秀文化是对乡村文化发展造成制约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西方文化以及都市文化中的消极思想除了占用了农民诸多文化时间与空间之外,同时还对农民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影响,逐渐减弱了其对乡村文化的自信,难以从根本上确保乡村文化良好发展[ 5 ]。所以,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从此方面入手严格监管文化宣传平台,在加大对先进文化倡导力度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和整顿当前媒体文化形式与内容,确保乡村文化空间洁净,改变现阶段农村文化消费观念,积极给与网络文化平台引导,让其大力宣传优秀文化,以此助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乡村“铸魂”行动还要不断加大优化力度,准确实施相关政策,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有效提高。例如,要运用当地群众喜欢的方式,对乡村法治建设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传播。要借助法律服务志愿者进村入户、村集会等方式,为广大农民讲述“依法用权、依法维权、依法监督”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在具体的行动中切实落实法治文化建设。同时,要鼓励树立良好家风,以此入手振兴乡村文化,加大对乡土课程的开发力度,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重新构建乡贤文化,以此入手推动现存文化良好发展,特别是要代代传承淳朴民风和良好家风,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承、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前提[ 6 ]。

4.打造新环境下乡村历史文化新场域

事实上,乡村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有机系统,它的形成、嬗变和发展完全不同于自然界[ 7 ]。乡村传统文化社會场域重构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义无反顾地关注乡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到顺应自然、尊重历史。

首先,应将被破坏的和毁损的历史遗存修缮复原,即要将其“修旧如旧”还其本真面目,这样便能唤醒那些承载乡村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如具有人文印迹的传统文化景观,能够让历史遗存尽情地释放出传统文化的历史信号;

其次,应要重构遭到灭顶之灾的人文环境,在尊重历史事实和本地村落民情民意基础上,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必将成为本地乡村文化得以再现和发展完善的文化基础;

其三,对于濒危和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而言,相关人员应在激活和保养的过程中,坚决做到“抢救为主、利用为辅”,即要在适当的利用中予以继承完善。需注意,在利用的同时,还应兼顾“顺应、回应和适应”,同时探寻对濒危和即将消失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8 ];

第四,要在优化乡村社会结构时,有针对性的激活本地文化内生动力。究其原因,“社会场域”与相应的自然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回忆,让其萌生出诸多对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意料不到的真实情感。若“社会场域”已经丧失,一定要通过重构措施,让其中涉及的“文化基因”得以永久存活和不断繁衍。此外,在结合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需将乡村的历史文化元素、符号,有针对性、有序、有计划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之中,让流动的社会感受伴着“乡愁”扎根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最后,地方政府要成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主体,着力消除那些不利于和有损于文化基因传承保护的各种人为涉及因素,并制定地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体系,依据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确保乡村传统文化拥有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

四、结语

综上,在现行乡村文化发展环境下,应结合新发展理念、技术,精准定位乡村历史文化振兴措施。同时,由于乡村历史文化振兴工作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因此相关人员要意识到任务的重要性、迫切性,为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提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准确把握当前环境下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并作出适应性强的优化措施,这样才能真实的推动乡村历史文化现代发展,才能进入更高、更新的领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好的软环境支撑。

【参 考 文 献】

[1]贾澎.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构成现状及对策分析——以邢台市新河县侯家庄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2(02):78-80.

[2]张子岩.以文化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究[J].建筑与文化,2022(01):48-49.

[3]郭鹏慧.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高平市神农镇为例[J].南方论刊,2022(01):26-29.

[4]梅学书,桂胜,胡丹,黄金海,胡涛.新形势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刍议——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决策与信息,2022(01):66-71.

[5]唐顺利.美好生活需要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析[J].文化软实力,2021,6(04):58-65.

[6]陶彦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J].农家参谋,2021(23):7-8.

[7]刘丽娜.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审视与路径探索[J].图书馆界,2021(06):85-88.

[8]米莉.乡村振兴应充分重视和发挥新乡贤的中坚力量[J].农业与技术,2021,41(23):163-165.

(责任编辑:刘占行)

作者:孙小琴

上一篇:小米手机营销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创新论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