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16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观念逐渐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人们从将音乐单纯当成一种娱乐的方式逐渐开始注意到了其在现代社会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重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音乐教育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教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1:

中国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

摘要 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教育关注的热点,体现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价值观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多元文化 中国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行为与方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教育由于音乐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地区差异,形成了诸多的模式及其特点,同时又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在这些相异的音乐文化中,每一种都具有平等的价值,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促使这些相异的音乐文化共同发展,永葆大千世界百花争艳的绚烂。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大千世界,因百花争艳而美丽:人、事、物、景,因各具特色而必需。

世界上每一种音乐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是倡导各民族音乐平等与各种音乐文化共存。很明显:它所针对的是“欧洲中心论”、极端民族主义和实为美国化的“全球化”。20世纪,体现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涵的“世界音乐”这一观念开始在全世界渗透,并逐渐消解了统治世界音乐几百年的“欧洲中心论”的观念。进入21世纪,一个包容、平等、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更成为音乐思潮发展的主流。由于它“克服了人类面临的文化险隘、民族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等困境。”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音乐价值观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一“将不同民族和国家视野组成的知识纳入教育课程的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一个新的教育潮流。

二、中国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同样需要扩大文化视野,改变过去只了解西方或只了解自己的音乐的狭隘做法,广汲博纳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在充实与丰富自己的同时,借鉴其有益的经验。

1,立足本土音乐文化,加强国际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本土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构成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具个性的一面。坚定地着力于本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发展,是与世界各族音乐文化对等交流的出发点。

同时,音乐文化也应在交流中发展。交流,不仅是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之丰富营养的文化需求,也是认识自我的需求。开阔学习世界音乐的文化视野。加强国际问的音乐文化交流……,是世界音乐教育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西方音乐史》,严重缺失之处正如其名:只讲“西方”,学生缺乏对其它优秀的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了解。这与强调多元化的“世界音乐”观念极不吻合、急需纠正。

2,确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

要认识到西方音乐或是中国音乐只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音乐课堂应当容纳“所有时期、风格、形式、文化的音乐”。民族音乐文化在广度上不仅应当包括中国民族音乐,还应当包括世界其他民族音乐:不仅应当包括现代的音乐文化,还应当包括古代的、近代的,严肃的和流行的音乐文化。加强对音乐文化认知的训练与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加强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努力做到与国际音乐教育协调发展,非常重要。

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的内涵有哪些?

(1)在音乐教育中增加民族音乐的内容。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仍然未摆脱欧美体系或苏联体系,未形成“以我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体系。因此,首先应当在音乐教育中增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

(2)增加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介绍。世界上的音乐资源非常丰富,而每一种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征,都需要介绍,如:具有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印度就拥有自己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而节奏强烈奔放,复杂多变的非洲黑人音乐则是黑人对世界音乐的最大贡献……。不能仅仅局限于“西方音乐”。

(3)把内容健康、艺术水准高的流行音乐纳入到教材中,以增加其丰富性和娱乐性。所谓多元化就是应该把现有的音乐类别样式都关照到。流行音乐,多数人认为它是非高雅的、缺乏深厚文化的、是短命的,因而不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由于它们中许多作品琅琅上口、节奏富于变化、情感“式样”丰富,且具有即兴性和娱乐性而深受青少年的欢迎。把内容健康、艺术水准高的流行音乐纳入到教材中,既是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的需要,又可增加课程的丰富性和娱乐性。

(4)在作品欣赏中加入现代音乐作品。作为二十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音乐、后现代音乐,从内容或审美角度虽有诸多争议,但在新音源、新音色、新技法上,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确是事实。既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这一部分音乐作品的欣赏与介绍。也不应忽略。

(5)把音乐教学当作文化普及的一部分。在作品欣赏中加入世界各民族作品、现代音乐作品及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客观地去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普及过程中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结语

“只有在尊重地方、地区和国家之间差异的独特性质前提下,我们才能用真正的音乐文化的全球理解来丰富21世纪的生活。”要了解一种音乐,首先要了解一种文化,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客观地做出评价。要改变对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孤陋寡闻的现象,重视并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获得更丰富的理性认识和人文知识,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当是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正确解读。

作者:李晓蓓

音乐教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2:

浅析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观念逐渐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人们从将音乐单纯当成一种娱乐的方式逐渐开始注意到了其在现代社会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重要意义。例如有些学者认为音乐教育不仅仅为了时髦,其对于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的艺术素质的提升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种艺术素质整体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学习与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立足于校园文化的构建维度简单论述音乐教育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构建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我国的音乐教育制度随着诸多教育家与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经建立并日臻完善。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教育,其作用也随之完善,并且日益发挥着其重要作用。笔者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逐渐发现,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构建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校园为基本空间,参与者主要为学生、教师,通常条件下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有时校园文化也特指在学生课余生活之中多人参与的文化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认为音乐教育与校园整体文化之间是一种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但是,这种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音乐教育为校园文化培养出大量的具有音乐艺术水平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却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参与主体之一。音乐教育培养出来学生音乐艺术水平如果较低或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则校园文化的发展必定会出现瑕疵。通过音乐教育还可以对身处校园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进而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反面来讲,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也会促进音乐教育的良性发展。例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往往会以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主動、认真、非常有激情的去接受音乐教育,进而可以达到促进音乐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二、加强音乐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措施之一的音乐教育,想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大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与监督程度。校园文化主要依托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发展。而校园文化活动一般是自发的,深受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促进因素之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和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关。如果单纯依靠那些具有音乐天赋或者纯粹依靠学生的兴趣去选择音乐教育则很可能对于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构成负面影响。例如,由于过分受到社会发展之中商业思想的影响,许多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对于音乐歌曲的曲调、曲风、歌词过于通俗或者过于功利,如果顺其自然则将对于整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成潜在的威胁。

其次,音乐教育应当重点开发音乐精典的深层次涵义。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师应当努力的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音乐教师注意的是,音乐教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并非只针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作用,其实如果音乐教育得当,其效果甚至对于社会的整体文化氛围都将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之中应当重点开发音乐精典曲目的深层将涵义。作为音乐精典曲目其精华之处往往在于对于人类精神可贵之处加以弘扬,或者具有着强烈的历史性与激励性。校园文化的现实性与现代性通常表现的较为明显,校园文化经常受到时代文化浪潮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具有的现代意识,心态紧密相连。作为音乐教师要能够在音乐教育过程之中对于这种精典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加以平衡,并在平衡之中加以发展,这样一方面有助于音乐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校园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黄碧源.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

[2]李小君.公共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0(12).

[3]陈朝霞.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05(05).

[4]张浩.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鹿建柱.音乐教育的定位、改革与策略——国民音乐教育问题探索之一[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0(02).

(作者简介:吴婷,助教,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作者:吴婷

音乐教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3: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

[摘要]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深层文化,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多年来这一学科的研究似乎还未真正涉足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学校音乐教育。因此,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无论对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都是一个迫切的、有意义的,但又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文化艺术进入多元发展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例如民族声乐,一方面吸收了西洋声乐技巧;一方面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声乐教育就出现了民族、美声、流行杂糅。还有,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弃“民”仿“西”合“流”,出现了“三不像”的尴尬局面。

一、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洋务派推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西学东渐”催生了受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影响的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萌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提倡在学校开设唱歌课,向大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并动手写作新歌歌词。一些留学日本的学子,如沈心工等,在1903年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校歌。“庚子事变”(1901年)后,清政府迫于政治形式的压力被迫采用维新派“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措施以挽救危机,使得乐歌为主的新制音乐教育从群众自发的行动中解脱出来,形成一种新的制度,后人把这段时期的乐歌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 乐歌的曲谱来源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因此有专家称其为“异质文化”,它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1927年,萧友梅博士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称国立音专),从而掀开了中国音乐教育新的一页。但即便如此,国立音乐院的音乐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循规蹈矩,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

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就艺术领域而言,按照殖民时期音乐教育的观点:“只有欧洲的音乐才是先进的,因此只有欧洲音乐才是唯一值得学习的。”为了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急于走上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三百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衍生出一连串的问题:欧洲音乐中心论、西方音乐模式盛行各大院校、中国音乐落后论等等。同时,中国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游走在教学大纲之外。于是在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中国的古琴谱被翻译成五线谱拿来教学的现象;于是出现了学院里学生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公尺谱、减字谱的怪异现象。于是张震涛在他出版的学位论文“前言”中写道:“在农民乐师的眼里,我们是城市里专业的音乐家,是从国家的最高学府走出来,国家最高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而我们却不识谱(工尺谱)”,“20世纪对传统文化教育事务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子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二、有关我国的民间声乐

由于中国的民间音乐及其理论较多是靠口头形式创造、使用和沿袭下来的,因此民间音乐传承主要是指“口传心授”。“口传”即口对口的教习或说是面授机宜。“心授”就是心领神会,是传授用书面语言难以表达的音乐的神韵。

关于“口传心授”的妙处,中国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意义在我国特有的记谱方式上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由于“口传心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记谱方式。我国从古至今用来记录和传承音乐的乐谱种类繁多,如宫廷雅乐所用律吕谱、工商谱,古琴文字谱、减字谱,宋瑟谱、埙谱、工尺谱、二四谱、三弦谱等,其中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是工尺谱。工尺谱是采用汉文字记谱的乐谱谱系,它采用文字记录音乐的符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工尺谱的最大特征就是只记录音乐旋律的框架和骨干音,对于那些细微的变化和装饰音则忽略不记,乐谱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音乐真正的精华和意义却蕴含在传授者那里”,因此说东方文化是富有弹性而不确定的,即所谓的“音无定高,时无定值”,它注重的是过程(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结果)比如中国古琴演奏中表现出的音与音之间细微的音色控制,在中国戏曲中“行腔”、“拖腔”中的不断变化等。

三、对“中西关系”的再认识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非常重视,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倡导艺术家重视民间音乐,“走入民间”与群众打成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艺术多形式、多风格、多流派的自由发展;以及音乐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思想观念等等,为新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极大地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投身于群众生活。正是由于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五六十年代,才有了以民间音乐为教育基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改变,文艺教育政策虽然也提倡学习传统民间音乐,但力度较弱。教育者也放松了對民间音乐的学习,师生们到民间越来越少,具有民间音乐歌唱能力的老师越来越少,传授的原生民间音乐则更少。传统民间歌唱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了应有的地位。因而,民间音乐的传承链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出现某些环节的断裂也是历史的必然。

大众媒体在实现信息功能之余,始终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特别是电子媒介,对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力一直处在强势地位。建国17年,整体环境的文化需求,促使了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当时的强势媒体——广播,播放民间音乐的比例占全部文艺节目时间段的1/2;另一重要媒体——电影,有大量改编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如《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音乐;还有全国性的民间汇演,也通过广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整个社会都在极力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学校教育不甘示弱,积极投身到学习、传播民间音乐的洪流中,不断汲取养分。无论专业歌唱还是音乐创作,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80年代以后,强势媒体对民间音乐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渐变过程。初期是民间音乐的恢复期,民间音乐在传播媒体中占相当比例,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也倍受重视。8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恢复了民族声乐教育专业,师生们又开始了因文革停滞十几年后的民间音乐采集和学习。

而到了9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电视、电影、网络和MTV,使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工业时代的大众传媒成功地传播了固定化、标准化了的思想和情感模式。就音乐而言,大家虽然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但对千篇一律模式化音乐的喜好,不分彼此。

四、有关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问题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既包含古代又包含近代和现代以及未来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即在早期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在随后发展教育中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从小浸润在民族音乐的母语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深层文化问题,直到90年代开始,随着自身改革的深入才逐步为国人所认识,但这种认识是缓慢的,也是很不平衡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多年来这一学科的研究似乎也还未真正涉足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学校音乐教育。因此,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无论对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也都是一个迫切的、有意义的,但又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民族音乐是关系到民族意识、民族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教育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应竭尽全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施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以此来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3〕樊祖荫.中国现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4〕項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5〕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中国音乐, 2003,(01).

〔6〕邹丽霞.学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01).

〔7〕范立志.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责任编辑:孙文政〕

作者:黄威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解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