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国家的财政安全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型,政府财政金融风险具有现实性,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我国财政体系内部出现管理不规范或者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也可能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改变导致财政风险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基于防范财政风险,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篇1:

对财政风险概念的再认识

摘要:研究财政风险问题的基础是对其概念的科学界定。目前关于财政风险的概念有几种界定,但是都只是对财政风险某个方面特征的总结,还没有全面概括财政风险的概念。文章从分析财政风险与风险的关系出发,提出财政风险新的概念。

关键词:财政风险;概念;本质

一、现有财政风险概念研究的不足

对财政风险问题的研究近期是理论界一个热门的课题,研究财政风险绕不开的问题是对财政风险概念的界定。虽然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精彩的表述,但这并不妨碍对财政风险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因为众多概念本身就表明人们对于财政风险的认识存在分歧,还远未达成共识,还有向前发展的路径。首先对于以风险概念来引申财政风险的概念,主要以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引起财政赤字和债务进而影响财政平稳运行为特征,至于造成支出大于收入的原因则是该派观点之间的区别,对于收入大于支出实现财政盈余后是否存在财政风险该派观点没有说明。根据一般常识,基于制度扭曲下的收入大于支出蕴含着巨大的财政风险的,因此界定财政风险概念只涉及不抵支问题显然是不妥的。同理以财政困难和财政危机来界定财政风险也是犯了此类问题,即财政风险的概念并非只包括收不抵支。将财政职能的实现程度与财政风险联系起来,以是否有碍财政职能的实现判断是否存在财政风险则会克服单纯以财政收支判断财政风险的问题,但是财政风险与财政职能所谓的“固有的客观属性”相联系,则反而模糊了对财政风险的理解,因为从中看不出与不确定性有何联系,或是既体现了财政职能,又明确了不确定性,但又回到仅以财政收支情况判断财政风险的老路上。至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财政风险予以定义无非是将引起财政风险原因划分得更详细,导致的后果描述得更明确,但是并没有根本上克服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财政风险的概念进行再研究。

二、对财政风险概念的再认识

辩证思维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的”,概念是科学认识的成果,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任何理论研究必须以界定和澄清概念着手,同样对财政风险的研究也必须对财政风险的概念有准确地把握。笔者认为研究财政风险的概念应以从风险的概念入手,因为财政风险是风险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风险问题在财政领域的特殊体现。由于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认识,根据对经常使用的风险概念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风险是实际结果偏离最优期望结果所引发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大小的衡量以实际结果是否偏离最优期望结果以及偏离程度所引起的损失的大小进行衡量,下文将以此风险概念为基础来得出财政风险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资源从来都是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只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完善和人们偏好的不同,资源在两部门间分配的比例不同。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用税收等手段从私人部门获得收入,同时又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通过财政收支的形式完成政府的各项职能。在以财政收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财政运行中,财政收支不等是常态,那么既可以实现支大于收的财政赤字,也可以实现收大于支的财政盈余。目前学术界对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可能导致财政状况恶化,影响财政职能发挥进而导致各种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财政风险状况并无太多的争议,甚至说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收入大于支出是否会导致财政风险,也就是财政风险是否应该包括财政盈余导致财政风险这一问题则很少被提及,但是笔者认为财政风险既应该包括由财政赤字和债务引起的风险,也应该包括由财政盈余引起的风险。当不存在储蓄时,以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资源达到最优化的标准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最后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出相等。当存在储蓄的条件下(如果财政盈余不用于当期投资,我们可以认为财政盈余是资金在公共部门的储蓄),那么资源达到最优化的条件投入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以及现在生产和未来生产的最后一单位的边际产出应该是相等的(未来的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产出应该选择合适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因此作为财政盈余,只要满足上述条件,换言之也就是财政盈余用于未来生产满足产出最大化的条件时,才不会产生损失,但是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财政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财政盈余的最优化条件是很难达到的,也就是说财政盈余会引起相应的社会产出减少即存在损失是常态。既然如此,财政风险也应该包括因财政盈余而引致损失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基于行政权力的公共选择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无论政府是通过实际的收入与支出方式参与社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还是通过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予以调控,以实现财政的资源配置能、社会稳定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无一不体现着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他们的区别无非是财政收支直接参与资源配置,而财政政策以间接的方式进行。既然财政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那么配置的结果一定有一个最优值存在,当财政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无论是财政赤字还是财政盈余只要偏离这个最优结果,就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只是损失有大小而已,同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偏离最优结果是一个可能值,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预期的改变,信息质量的完善程度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是否会引起损失也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存在着引发损失的可能性。故笔者认为,财政风险是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果偏离最优财政配置期望目标而引发的损失的可能性,财政风险的大小以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否偏离最优财政配置期望目标和偏离程度的加以衡量。

三、对财政风险概念的几点说明

(一)财政风险概念体现了风险概念的基本含义

由风险的概念来引申财政风险的概念符合研究的逻辑路径,也便于理解,从而更好掌握二者的共性和联系。风险概念中的要旨是不确定性和损失,只有在财政风险概念中包括了这两个方面才可能称之为财政风险,也才可能使财政风险成为风险在财政领域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二者的联系。财政最优期望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而且最优期望目标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产出最大化。有时财政政策会以提高就业率为主要目标,或者以公平收入分配为优化选择,这样财政风险所引起的风险损失也就不完全是以财政赤字和巨额债务为衡量标准,同时当财政风险产生巨大损失时,也会产生财政危机甚至政治危机乃至整个社会的危机的可能性,这样财政风险的概念就与风险和其他种类的风险建立了联系,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财政风险的概念特征。

(二)财政风险的概念体现了财政的本质特征

虽然对财政本质的认识有许多观点,但是笔者认为财政本质是一种基于行政权力的公共选择下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私人经济相对应,将财政风险概念为财政资源配置结果与其最优期望目标相联系正是说明了财政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财政风险也正是在这种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经济周期的改变、制度的不完善、人们预期和偏好的改变,甚至是外来风险的导入而引起的,正是由于这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才会引起风险,也正是由于财政风险的存在,人们才更关心税收的来源、支出的比例等问题,可以说财政风险问题是财政资源配置的实际结果与最优配置目标之间偏差所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正是从财政的本质角度出发对财政风险地概括,因此更容易涵盖财政的本质内容,是对财政本质的体现。

(三)财政风险的概念可以包括财政风险的各种原因

引发财政风险的原因很多,若要采用列举引起风险原因的办法对财政风险进行概念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是由于理解的局限而不能穷尽各种引起财政风险的原因,如有的财政风险的概念是财政在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中,因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和各种经济不确定性造成财政损失、困难以及政策目标难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典型的财政风险概念,从中可以看出财政风险产生的时段、引起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引起危害是有共识的,但是在收入和支出过程有财政风险外,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财政风险,如出现财政盈余,而此时没有支出安排时,财政盈余资金面临着通货膨胀风险和利率风险,所以现有的财政风险概念并不能穷尽造成风险的原因,而新的概念则忽略对因其风险原因和存在时段的说明,统一将只要有实际结果偏离最优结果引起损失就预示着存在风险,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概括财政风险。

参考文献:

1、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何振一.理论财政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刘尚希.财政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武彦民.财政风险:评估与化解[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郭庆旺.公共经济学评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唐寿宁.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陈龙.需要、利益和财政本质[J].财政研究,2009(7).

8、钟永圣.关于财政的本质[J].财政研究,2009(7).

9、李森.财政本质新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4).

10、张馨.我国“财政本质”观演变评述[J].经济学家,1999(4).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

作者:魏伟

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篇2:

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政府会计改革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国家的财政安全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型,政府财政金融风险具有现实性,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我国财政体系内部出现管理不规范或者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也可能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改变导致财政风险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基于防范财政风险,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关键词:财政风险;政府会计;改革

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我国政府已经在不断实施投资计划,但是在该过程中会出现政府财政风险的防范问题。政府会计制度的不断改善,能够为财政决策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防止财政风险的发生。本文从防范与控制政府财政风险的角度探讨新政府会计制度在项目核算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降低我国政府财政风险。

一、财政风险及其会计核算

财政风险是指政府在未来需要面临的资金压力,主要包括政府的借款、支出。目前针对财政风险问题,主要面临四种财政风险类型,分别为:显性财政风险、隐性财政风险、直接财政风险和或有财政风险,不同的财政风险在广义上都可以定义性为政府财政负债情况,而每种财政负债情况都具有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因此,政府会计员作为计算政府资产负债以及预算收支情况的专业人员,应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防范政府负债风险,对政府财政进行全面评估,计算出政府的各种债务风险,从而防止政府出现债务危机。

会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两大基本职能,分别包括反映和监督。其中,会计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会计程序确认步骤,会计反映职能能够充分体现出会计秩序中的记录。目前,预算会计主要是针对具有确定性、公开性特点的直接显性负债进行确认,反映出负债显性的相关财务信息。

目前,我国政府财政风险中预算会计的负债分别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财政负债和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制度的行政单位负债。

财政负债是财政所需要承担的债务,主要包括暂收款项、按法定程序以及核定的预算举借的债务、政府财政周转资金等。财政总预算会计定义的负债是针对政府整体工作,因此,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负债相当于整个政府的负债情况,但是并不能充分表示出所构成的内容为政府支出责任。通过借入款会计科目核算的国债及政府直接现有的负债之和构成政府的支出责任,是目前会计核算制度中所能够充分显现出的显性负债。在具体财务上,政府主要利用借入款科目进行核算,当政府所发行的债券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时,同时政府的预算支出会增加。

二、防范财政风险必须进行政府会计改革

(一)防范财政风险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途径

当前经济形势下,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政府债务情况不容乐观。另外,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加快当地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举债,导致未来的债务风险不断加大,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同时,政府债务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债务金额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有关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以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随着我国工业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一直在不断扩大,政府债务总额与政府干预经济建设的程度呈现出等价关系。因此,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可以有效防止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建设,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热度,已经成为规避财政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防范财政风险是严控政府投融资的重要步骤

政府在投资、融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违规现象,导致信贷资金、资本金不足的情况发生。一些地方政府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向地方融资平台注入资产,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同时,部分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水平较高。因此,应不断创新政府的投资方式,深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式和风险预警模式,运用规范化的体制对地方政府进行组织和协调,将地方政府债务融入预算管理范围内,利用科学化的控制方式对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进行有效解决。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出现金融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因此,应加强会计制度的改革,使其服务于市场。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不断防范和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三)防范财政风险是确保财政经济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

财政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模式由粗放型转化为了集约型,从而有效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我国政府的债务情况仍然处于粗放型阶段,在该阶段出现了高消耗、低质量的增长方式。造成了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债务结构复杂多变。如果不能够及时予以控制,很有可能爆发政府财政风险。近几年,我国政府财政的不断出现债务风险,导致了我国财政状况日益严峻,因此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防范风险,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确保政府财政的平稳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在政府债务处理上的缺陷

目前,我国政府现行的会计制度虽然能够对显性风险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的负债报告方面存在缺陷,而这会直接导致隐形负债处于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从而导致政府负债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进而为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产生消极影响。

(一)政府会计基础无法满足政府负债信息质量需求

对政府负债确认需要采取收付实现制原则,具体以现金实际收付来作为确认和支出预计,会导致政府负债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及时性,政府负债不能够及时进行确认和报告,从而低估了政府负债规模中的负债风险。通常情况下,政府的年度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现金支付部分,同时又会包括未动用的现金支付部分。而在现金支付部分中,又分为本期支付部分和前期支付部分。本期支付部分由此对政府负债产生影响,对于会计制度来讲体现在无法做到现金流入的确认和报告,而隐性负债作为已经发生但是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在该过程中不能够进行确认和报告。以往年度已经作为负债处理的事件,在本期内无法用现金进行支付,从而造成了政府负债无法进行确认和报告。

(二)政府负债类目不能满足政府负债分类管理需求

目前,政府直接显性负债在政府部门的负债中没有按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划分,因此导致政府负债无法确定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而是将地方政府的债务笼统地划入到会计科目核算过程中,并利用资产负债来进行财政反映。这种对政府负债没有按照长期、短期进行分类的做法,不利于体现财政负债偿还能力,也不利于负债信息的合理安排。随着我国地方证券不断开放,在基层政府财政风险防范工作中,有必要进行债务分类核算,才能够有效满足政府负债分类管理的需求。

(三)政府财务报表体系不能够充分反映出政府的财政风险

针对现有的政府会计管理制度,无法对政府负债情况进行确认和报告,不能够充分反映出政府在未来需要承担的支出责任。在报告和确认过程中只能够体现出现金的直接显性负债,而财政支出中也只能反映出当地政府的负债情况。实际现金偿还利息无法对已经发生且没有利用现金支付的隐形负债,以及未来所需要支付现金进行确认和报告,因此实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意义非常重大。

四、基于财政风险控制视角的政府会计改进

为了控制管理好财政风险,使政府会计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政府财务信息。首先需要将没有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中的隐形负债情况全部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内,同时可以根据政府会计提供的政府财务信息对政府财务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价,需要对现有的会计制度按照财政风险管理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引入应计制会计基础

会计确认基础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问题,能够充分反映出地方政府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如果在该过程中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和政治后果。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计中的会计制度改革可知,政府会计制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的规模越大,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改革难度也就越大。而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的会计改革不能够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改革,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及政府所能够承受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改革道路。

在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我国的政府会计应当先引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过渡时期可以采用传统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进行有效混合使用,确保政府会计和预算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尽管在修正过程中不能够完全确认和记录政府的资产及负债信息,但能够准确地记录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类别,为政府的负债提供一个全新的框架处理方案。

(二)构建政府财务会计体系

我国政府会计在针对财政风险功能方面出现了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对政府财务的年度预算进行收支核算,因此会造成会计核算的范围过小,无法为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提供需要的财务信息,因此应从财务的视角建立起完善的政府财务会计制度,不断扩大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范围。同时,应关注和追踪政府财务的活动周期和政府财务的影响。目前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只能够对预算收支过程进行描述反映,却无法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应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中心,建立起完善的预算执行过程,追踪至政府部门和核算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对预算资金的挪用情况,保护公共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应建立政府成本会计系统对公共部门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并且应当加强对政府的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以及相关的公共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统一处理,从而有效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完善政府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标准

政府负债是指对过去交易所产生的现时义务,在该义务的履行过程中,将导致经济利益或者服务资源流出政府,因此对该义务涉及的金额需要进行可靠的计量。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就不能确认为政府负债,应当按照比例对负债进行确认。

政府负债的计量基础主要是根据实际需求和不同的负债项目,可以按照以下几种进行选择:一是历史成本法。负债应按照所承担的义务,作为实际收款入账。例如,直接显性负债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本息数进行会计核算计量。二是现行成本法。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目的负债所需要的现金,或者以现金的等价物的方式进行金额入账,例如在直接隐形负债中的政府欠发工资现象。三是可别现价值法。负债应按照正常运营中偿还负债所需要的现金金额入账。四是现值法。负债应按照其正常运营中所需要偿还的资金,并且还包括未来现金流出的净额贴现价值入账。

(四)增强财务风险管控意识

第一,应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努力建立完善的循环机制。构建出适合我国地方政务债务预警系统等多项措施。第二,努力推动地方政府会计改革,注重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地方债务总额的数量与政府干预经济存在着直接关系,因此,只有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有效防止政府干预经济建设,从而降低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投资热度,可以规避地方政府的融资风险。第三,应充分认识到财政风险的危害性,并且要加强对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地方财政的每一道工作程序,对每一边资金的支出流向都需要加强管理。

(五)改进政府会计报告形式

由于政府负债中不仅包含显性负债,还包括隐形负债。因此地方政府在确认会计基础和会计科目上进行改进即使后,也无法对负债风险的会计报告进行充分反应。因此,为了全面反映出财务责任以及提高财政透明度,应加强对政府会计报告形式的改进。在该过程中,除了对会计表的披露之外,还需要对报告附注的形式进行改进,对难以进行会计确认的债务项目和信息应进行实时披露。在這一过程中主要披露项目的预计负债和或有负债,其中披露的信息应包括预计负债种类以及形成的原因,对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的地方进行特别说明,从而获得更高的补偿。

随着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会计水平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可以实现政府各项财务工作的有效推进,是实现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实现会计工作的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在该问题中都需要按照实际发展形式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风险问题与会计改革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对于地方政府中的每个工作部门而言,应加强对会计改革的重视程度,从财政风险管理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会计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从而有效确保政府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助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一直处于一种不达标状态,该现象是导致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主要原因。应当加强推进财务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努力改革政府会计制度,加强政府财务风险的防范预警和化解手段,实现对政府财政宏观调控,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武昭,罗奡天.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3,(18):168-170.

[2]  肖鹏.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政府会计改革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0,(4):63-66.

[3]  于海荣.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政府会计改革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9,(12):66-66.

[4]  刀金萍.防范财政风险的政府会计改革方式[J].财经界:学术版,2019,(6):85-86.

[5]  胡博.防范财政风险的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13):107.

[责任编辑 马 学]

作者:周友宏

财政风险制度特征论文 篇3:

新形势下财政风险的控制

摘要:财政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财政收支发生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进而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对于中国来说,财政风险的主体承担者是政府。所以,政府承担公共财政风险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相应的避险工作可以通过发展财政技术手段和进行长期的体制改革来进行,这就必须依靠科学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相关的财政立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对风险的处置方式有很多种类,法律控制是其中较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而且对于财政这一关涉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只有通过国家立法并且用法律的手段加以管理,才符合政治管理理论和立法规定的要求。

关键词:财政风险;现状;控制

财政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财政收支发生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进而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换个角度说,财政风险实际上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财政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一、中国财政风险的现状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1.在中国体制变迁或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政府性的经济风险。在计划经济下,国家体制政策的任务只在于保持经济发展的社会性质而不保证经济运行的效率,过程政策只注重经济的数量增长而不考虑经济的稳定,二者都以直接的计划手段为主,不存在风险问题。另外,各经济主体的目标与国家基本一致,财政只讲强制性、无偿性,无视有偿性、收益回报性,因而也不存在财政风险。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财政逐渐演变为公共财政,财政风险逐步显现。而造成这些风险之源,又是长期以来在计划财政体制下积累起来的,有些则是从计划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过程中必然相伴生的风险。

2.财政风险是其他领域各种风险的最终传导者和转嫁者。一方面,财政风险最初可以表现在其他领域,以其他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金融风险、企业风险、国债风险等。前几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较多地关注于金融风险,但中国金融风险在很多方面并不是金融本身的问题,有的甚至就不是金融风险,而是中国经济中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其根本原因在财政体制上,是财政风险在金融领域里的表现。另一方面,其他领域的各种风险最终会转嫁到财政风险上,因而可以说财政风险是最深层次的宏观经济风险。所以,从财政风险产生的根源来看,无论内生的还是外生的,一般不是财政运行引发的,而主要是经济运行、政策调整造成的,加上其普遍性和隐蔽性,更容易引发经济运行的不良连锁反应。

3.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同时推进的过程中,政府压力增加。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必然会面临支出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局面;近些年出现的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再就业工程等,都要求财政加大扶持力度,为此,财政支出相应急剧扩大。

4.传统的财政收入机制被逐渐打破,有效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未能随之建立。为了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财政不断放权让利,国民收入分配从由财政集中为主转变为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城镇居民工资的增加、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减税让利、与地方政府“分灶吃饭”等,使传统的财政收入形成机制失去了其特有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但新的有效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由于配套改革的滞后和对既得利益格局的维持而没有顺利地建立,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弹性而难以与经济增长同步、税收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等。在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而有效的财政收入机制尚未建立情况下,中国既要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又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转换;既要保证改革的胜利进行,又要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现实的两难状况导致的财政风险由此产生并日益突出。

从总体上看,财政风险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转轨性。在体制结构上表现为转轨时期权利享受结构和承担结构的严重扭曲或错位,传统体制下各经济主体的目标与国家基本一致,相应地它们的经济风险也主要由国家来承担,风险隐性化;转轨过程中地方和部门及经济组织的权力增长,相应的责任却没有增长,在国家权利的名义下谋取各自利益的同时却不承担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把风险转嫁给国家,由此导致了权利结构与风险结构的严重错位。在政策因素上表现为转轨时期政策内涵的变迁,传统体制下体制政策的任务只在于保持经济发展的社会性质而不保证经济运行的效率,过程政策只注重经济的数量增长而不考虑经济的稳定,二者都以直接的计划手段为主,不存在风险问题。因此,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上述体制和政策特点决定了作为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财政的高风险性。二是传导性。一方面,财政风险最初可以表现在其他领域,以其他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金融风险、企业风险等。另一方面,其他领域的各种风险最终会转嫁到财政风险上,因而可以说财政风险是各种风险的最终传导者,是最深层次的宏观经济风险。所以,从财政风险产生的根源来看,无论内生的还是外生的,一般不是财政运行引发的,而主要是经济运行、政策调整或体制因素造成的,加上其普遍性和隐蔽性,更容易引发经济运行的不良连锁反应,因而要对财政风险高度重视,严加防范。

二、财政风险的控制

1.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规,并认真遵照执行是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治本之策。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在现有的方针、政策的框架内,强化财政监督,将财政监督提到立法的高度不仅是财政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确保财政收支安全有效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在正常的财政经济形势下,财政风险的发生并不具有客观必然性,通过加强法制的保障作用,减少人为的随意性,通过强化财政监督立法控制和化解财政风险。

2.调整纳税对象和纳税额。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经营、财政投融资、外债和社会保障支出带来的风险是当前造成中国财政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国国有企业的现实问题很多,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负债率、低利润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困难,国有企业多余职工的分流和再就业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无一不与财政有关。政企关系不清集中体现在企业与财政关系不清上,企业改革的各种风险必将形成财政风险。税改后,对于企业所得税方面实现了内资和外资企业的统一,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却依然是内外有别。对于国企,国家实质上给予其很多优惠政策,可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反而将这些机会发展成了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3.完善预算法,推进各类相关的体制改革,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由于体制转轨时期利益调整的难度以及制度设计本身的一些问题,中国预算法的立法、执法和守法一直都在低水平上徘徊。中国预算法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诸如《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等立法成果,在财政实践中也初步建立了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制度模式,利用预算加强财政法治、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但是总体来说,由于体制转轨时期利益调整的难度以及制度设计本身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观念上残存的障碍和误区,使得中国预算法的立法、执法和守法都在低水平上徘徊,实际上无力承担法治国家赋予的重任。面对21世纪世界法治发展的新形势,以预算法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加强财政法治建设,促进中国整体法治水平的提高,应是一条无可选择之路。结合当前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和世界财政法治发展的潮流,以规范和保障政府财政行为为己任的预算法律制度应当予以积极的回应。无论是预算编制、预算审批还是预算执行,都需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做出很大程度的调整和改革,这是从源头上防范财政风险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4.明确中央地方的税收权限。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权限是一个焦点问题。政府间关系是一种地缘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其次才是行政权力范围的地缘性。下级政府部门在财政权力上缺乏自主性,因而也就没有责任心,形成了滥用财权,浪费财力的局面。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不清晰,而公共管理中,权、责、利三者是紧密结合的,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该大体一致,符合比例原则。中国现行体制下的财政平衡需要兼顾“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平衡和“地方与地方”的横向平衡,这造成了近年来中央政府“结构性剩余”无法弥补地方“结构性赤字”的尴尬。财政体系出现了“两头弱化”的明显特征:中央财政和县乡以下基础财政积弱明显。中央财政以税收的超常增收和辉煌举债才是弥补了其本身财力的不足,但这多少带有“竭泽而渔”的味道;基层财政则是寅吃卯粮,兼有腐败。要正确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逐步做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负其责,对于共同事权,也要以规范的方式确定下来;在收入方面,也要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在管理权限方面,可适当下放,让地方政府有权管理、调整新开征地方税种,如对一些不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地方小税种逐步由地方立法,报国家备案。 要建立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打破现时既得利益格局,将增量分配和存量分配统筹考虑,本着既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原则,合理确定各地的支出水平和转移支付数额,以解决和缩小各地财力的差异,尤其是对于贫困山区更要实行政策倾斜,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总之,通过法律手段来预防和控制财政风险是比较可行和有效的,也是法治社会和财政法治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使我们的财政日益稳健。

作者:耿敏

上一篇:政治广告运用管理论文下一篇:地区行政执行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