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风险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财政风险是指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或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镇乡财政风险的内涵、特点、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给广大读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第一篇:财政风险论文范文

财政系统性风险防控

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财政“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职能,将财税体制改革思路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财政工作倍感使命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伴随我国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升,财政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错综复杂,面对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艰巨繁重。

政府公共责任范畴不断扩大,财政职能范围面临全新的管理任务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与部门在资金监管上的职责划分。二是财政权力行使的制度化约束。三是财政的内部管理风险防控。

多年来,围绕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晋江财政持续探索实践,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管理不断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依法理财水平全面提高。2012年4月,晋江市财政局被财政部确认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示范创建工作全国9个试点单位之一。

全面规范的预算管理是防范基础

严格的预算管理是法治财政的重要标志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解决了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一年一编”等问题,但从政府预算的实践来看,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者,预算公开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如不加紧完善预算管理,为预算公开做好基础工作,财政部门将会在不可逆转的预算公开趋势中变得相当被动。

首先,实现预算编制全覆盖是预算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提高预算编制覆盖面,既是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和资金去向的客观需要,又是今后编制中长期预算计划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的基础。2002年开始部门预算改革至今,晋江财政已实现顺利过渡,做到定员定额标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使用、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但晋江财政并不局限于部门经费预算改革,随着城市建设全方位推进,政府投资规模和体量迅速扩张,晋江财政将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建设计划、工程进度和资金需求情况等纳入,编制工程项目预算。在有限的财政预算资金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求,土地出让收入、政府性债务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缺口的背景下,晋江财政又编制覆盖所有政府收入来源的政府综合财务收支计划,实现综合财务统筹管理及有效利用,实现了“从报表简单汇总到项目精细论证”、“从单一预算内资金到覆盖预算内外资金全口径”、“从行政经费管理为主到加强重点项目计划管理为主”的三个转变,并着手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试编工作。

其次,建立定额标准体系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的必要手段。根据单位承担的职权和专项工作的不同,认真进行基本支出分析调研,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建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避免预算编制随意性与人为操作弹性空间。

再次,主动对接部门是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重要途径。坚持走出门编预算,主动对接部门,靠前指导编制预算计划。重点加强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计划,与交通、水利、市政、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反复沟通,对全市在建、续建项目逐一进行调研论证,了解掌握政府建设项目建设计划、工程进度和资金需求情况,认真测算资金需求,根据轻重缓急和资金可能,经详细排序论证编列,加强预算执行进度和用款计划管理,探索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避免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再者,完善资金申报拨付程序是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的有效措施。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通知》,规范人员经费编列、定额公用经费、经常性项目、专项项目、基本建设项目等部门预算申报、审批和拨付程序,强调部门根据项目计划和开展情况,填报项目开支明细,报市政府批准后按项目进度下达拨付。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控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基本做到年初框定预算,年中不再办理追加。

合理界定财政职责范围是防范前提

依法行政的首要前提是职权和责任的准确划分,只有正确厘清财政职责边界,尤其是理顺财政与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责划分,才能达到“简政放权、有效财政、规避风险”的目的。在预算计划管理方面,要强化财政部门在政府全口径预算资金使用的权力,对全部政府性收入实行统一、完整、全面、规范的预决算管理,对资金使用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但在项目确定和具体管理方面,则要强化部门主体责任,不能把财政对资金的预算、调节、配置理解成对其它公共事务的协调、控制,超越财政的权限。如果部门违反规定用途使用财政资金,应承担相应责任。

为理顺财政与其他部门职责划分,晋江财政以全国财政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示范点创建为契机,先后推行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城建项目征迁工作经费和资产管理等规范管理制度,明确财务规范,2013年以来又陆续出台制定相关制度:一是公务费用开支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费、差旅费、会议费、工作餐等公务费用开支限额标准及报销流程。升级财政国库支付软件,实现对各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项目逐月自动同比或环比分析,对“三公”经费支出较大或增长明显的单位及时提出预警。二是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强化部门预算支出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财政审核内容,强调会计审核工作坚持预算管理体制和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单位资金使用权和审批权、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三个不变”原则。三是完善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工程结算评审机制,进一步强化业主主体管理责任、中介机构职责和事后监督,工程结算由业主单位自行委托中介机构评审,审核结论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四是规范专项资金申报拨付流程,明确各业务主管部门主体管理责任,受理、审核专项资金项目,对审核资料完整性和数据准确性负责,出具项目申报安排初步意见,跟踪监督专项资金补助项目。

四大监管平台是防范载体

在日常的事务管理中,财政部门不直接控制资金使用,而是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等财政资金资产监管平台,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减少资金分配自由裁量权,建立资金运行安全网,充分发挥源头防范作用,资金使用方案更加完整,绩效目标更加明确,资金分配的公信力大大提升。

国库集中支付平台建立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并轨运行制度,把财政监督延伸到单位用款的最前端,集中盘活了沉淀分散在各单位的大量闲置资金。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平台从2007年7月成立之初截止至2013年,共审核建设项目2807个,核减28.00亿元,核减率8.13%,有效遏制工程预算高估、资金损失浪费现象。政府采购平台将全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纳入管理范围,推广应用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创新办公用品批量集中采购、网上竞价采购等模式,自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截止到2013年,政府采购节约资金2.76亿元,节约率8.33%,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全省率先启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从资产入口、使用到出口各环节的全程管理;开发全市公有住房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公有住房建设数量、规模和分配情况,依托该系统成功拍卖盘活1395套(间)城建项目安置剩余房产,回笼资金7.27亿元。

健全的内控制度是防范支撑

建立健全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是确保公共财政高效运行、化解违纪风险的有效手段。首先,以实行内部分权制衡工作机制为切入点。通过系统流程设计、岗位设置和岗位授权,实行由预算科、事业科和业务科室编制预算、预算科下达指标、国库科按进度编审用款计划、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并拨付款项、监察室定期稽查银行账户情况的财政监督制衡工作机制,实现岗位间的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确保资金分配、拨付、监管环节相互独立,最大程度地维护资金安全。

其次,以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为着力点。制定《行政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工作方案》,对涉及财政部门的128项行政处罚、2项行政许可、1项行政强制、2项行政确认进行全面梳理和规范,明确裁量幅度和处罚标准,缩小自由裁量弹性空间。对14个科室2个下属单位针对162项职权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工作流程图,排查68个廉政风险点,制定78条具体防控措施,建立防范思想道德风险、制度风险、岗位风险并重的风险防范体系。

再者,以财政信息公开为立足点。依托财政局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平台,将财政动态、办事流程、政策法规等向服务对象公布,财政收支数据、预决算报告、政府采购以及农资综合补贴、石油价格补贴等惠农惠民补贴发放情况主动向社会公开,向人大《财政预算报告》细化到100万元以上资金具体用途以及各部门重要专项事务支出。聘请30位监督员,定期召开廉政监督员、单位报账会计等服务对象座谈会,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

(作者系福建晋江市财政局局长)

第二篇:镇乡财政风险浅析

【摘 要】财政风险是指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或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镇乡财政风险的内涵、特点、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给广大读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镇乡;财政风险;内涵;特点;表现形式

一、镇乡财政风险的内涵

镇乡财政风险是指镇乡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政的正常支出发生困难而导致政府机器难以正常运转、地方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社会稳定受到破坏的可能性。

二、镇乡财政风险的特点

第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镇乡财政风险是由社会各种风险转化而成,呈现出综合性特点。当社会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会迅速转化成为财政风险,如自然灾害将导致镇乡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地方金融风险最终也会转化成为财政风险等。并且,镇乡财政主要承担本镇乡政权机关所需要的各种经费,以及本镇乡经济、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开支,一旦镇乡财政出现风险或陷入危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機器的有序运转,导致其功能的失调、受损。因而镇乡财政风险不应只看成是镇乡财政部门的风险,也应认识到,是镇乡政府甚至是整个国家的风险,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镇乡财政风险既有显性特征又有隐性特征,但更多的表现为财政隐性风险,甚至一些财政显性风险会被人为的处理成隐性风险,埋下潜在的隐患。由于通常情况下大部分财政风险过于隐蔽,造成各部门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意识普遍不强,加剧了财政风险的累积。如果镇乡财政风险在积聚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化解,最终必会引发财政危机,导致地方经济萎缩,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作为最基础一级的镇乡财政,镇乡财政风险转化形成的社会风险最为严重,也最应引起重视。

第三,具有区域差异性的特点。

横向上来看,我国地方财政风险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中西部地区受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环境制约大,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呈现财政收支不平衡、赤字突出等显著特点,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财政风险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三、镇乡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

第一,镇乡财政收入风险。

(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镇乡财政可支配财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偏差。如湖南省泾河镇200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到2006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5 %,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说明经济运行质量逐步好转。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财政贡献率不大,目前,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40%~50%之间,发展中国家在25%~30%之间,我国2006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8.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镇乡企业产值与效益不匹配的现象。镇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小,使得镇乡可支配财政收入与当年财政需求的差距逐年增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抗风险能力大大减弱。

(2)税源结构单一,“资源型”财政发展受到限制,收入总量增长缓慢。有部分镇乡财政长期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税源结构比较单一,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镇乡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上不去,税收收入少,镇乡普遍存在增收困难,短期内难以解决。有的镇乡虽然有支柱的第二产业,但税源过于单一,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如湖南省有“浏阳财税第一镇”之称的文家市镇,早在2005年就实现了财税收入过亿,成为浏阳市首个“亿元镇乡”,也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突破财税亿元大关的镇乡。当时的文家市镇税源结构单一,90%以上的财税来自花炮出口,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加剧,花炮出口形势不断恶化,到2007年,该镇财税收入下滑至8514万元。

(3)镇乡财政“虚收”的现象严重。一些镇乡为了完成税收考核指标,采取各种形式的垫税、强行摊派税收任务,甚至花钱“买税”和政府出钱“空转”及税务部门预征下年度税款等等,比如让部分银行和企业上缴虚假性财政收入,造成虚盈实亏的现象,导致镇乡财政收入“假平衡、真赤字”,大大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水份,实际可用财力严重不足,进一步扩大了财政未来面临的风险。以江西省宜春市某镇为例,1999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45.1万元,其中用银行贷款和预算外资金垫税168.2万元。

第二,镇乡财政支出风险。

镇乡财政支出风险就是因收入短缺而造成镇乡财政基本职能的部分丧失所形成的风险,比如政府部门的人员工资、公用经费、教育、卫生、农业等法定支出不能按时足额拨付,严重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社会的稳定运行。

受到经济规模、质量、结构以及体制等制约,一些镇乡的财政收入虽增幅虽小,但又必须为政府运转、经济发展、政治和社会稳定以及各项改革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特别是深化改革、社会转轨的过程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教育支出比重、完善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财政供养人口逐年增加等因素,都使镇乡的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

因此,镇乡财政支出风险集中表现为财政负担过重,增支压力大、刚性强,收支矛盾突出。

第三,镇乡财政债务风险。

镇乡财政债务风险是因收入增长的缓慢和支出的不合理而造成财政出现赤字,与新时期镇乡政府承担的公共职能的不断加大之间产生的矛盾,产生了新的债务,使镇乡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而造成的债务无法偿还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冯桂芹.浅谈镇乡债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8):14-17

[2] 李元江,官锋,赵德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制度研究(下).财政研究,2002(2):36-39

作者:杨希

第三篇:我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探析

摘 要:在我国,财政问题可以导致金融风险;同样地,金融问题也可以导致财政风险。本文从财政风险中隐含的金融问题与金融风险中隐含的财政问题出发,探析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以求对规避财政、金融风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关系

作者单位:贺虹(1974-),女,湖南衡阳人,怀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一、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界定及相互关系

财政风险既可能是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活动或不完善的财政体制,给政府本身和进一步的财政活动以及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是受宏观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原有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在执行中的实际效果与预计效果发生偏差,甚至完全产生背离,由此导致了财政风险;还有可能是除财政制度外经济制度的其他方面不完善带来的。财政在经济活动领域中产生的风险,可能导致经济秩序紊乱甚至危及社会安定,曾经发生的阿根廷国家债务危机、冰岛国家债务危机和正在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例证。

金融风险是支付链条遭到破坏或因故中断导致的危险现象。金融风险不管由什么原因引起,最终都表现为支付危机。表现为无法清偿到期的国外债务,或是银行系统不能满足国内存款者的普遍提存要求,继而进一步导致挤提甚至是银行破产。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因而金融风险具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全局来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甚至是一种货币制度的解体和货币秩序的崩溃;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总量出现大规模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下滑甚至负增长,整个社会呈现经济萧条局面,严重时还会伴随着社会动荡或政局的动荡。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为社会资金配置的两大渠道,财政与金融相互配合、共同成长,两者互相影响、彼此推进发展,这两个领域产生的风险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量的事实表明,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在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下,金融行业保持运行的独立性,不受政府的干预,当财政发生赤字需弥补时,在各种可能采用的弥补途径中,各国禁止财政向银行透支,所以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的概率很低,而财政本身也不会承担金融业运行带来的风险。所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相关性较低,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转化的可能。但是在我国情况却不是这样,其原因是财政负责政府资金的运营,银行负责市场资金的运营,虽然资金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运行,但双方联系紧密。当银行贷款不当收不回形成不良资产,累积到一定规模引发金融风险时,这时光靠银行自身的力量已难收拾局面,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介入遏制风险扩散;反之,当财政出现收支矛盾激化而形成风险时,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它也会通过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干预来弥补财政能力的不足。从我国经济运行来看,财政与金融两个领域风险的发生,都有对方存在的问题干预本领域起了一定诱导作用。因此,探索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即要分析财政问题导致的金融风险,也要分析金融问题导致的财政风险。

二、财政问题导致的金融风险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完善导致的金融风险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大转变,新的财政体制在促进我国税收收入的增加、加强中央政府财权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由于转移支付制度没有完善,使得地方政府的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地方财政呈现普遍困难的局面。大多数地方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只好找寻其他收入来源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与地方财政能力弱化形成对比的是,多年来我国金融业的规模不断扩张,金融机构贷款量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金融能力的飞速上升,二者对比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财政弱小,金融强盛”的现象。政府作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社会组织,财政收入的不足,必然会降低其履行这些职责的能力,财政从金融业入手寻求收入替代以缓解财政压力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地方政府靠金融功能的财政化来替代弱化的财政功能,依靠汲取金融能力来弥补汲取财政能力的不足,,形成了财政对金融部门信贷的干预。在财政触角伸向金融领域时,在金融功能财政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就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因此,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未能及时完善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所带来的地方财政困难已不仅仅是一个财政问题,它已延伸到金融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成为诱发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财政与银行间法律责任不明确导致金融风险

作为社会资金配置的两大渠道,财政、银行本应各司其职,界定各自的运行领域,不会出现二者之间职能的“越位”与“缺位”问题。但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两大部门更多的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来从事相关经济活动,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本部门利益,却不可避免给对方部门带来了风险。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

1、政府对银行行政干预诱发金融风险。我国国有银行一直受政府的行政干预。财政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有了属于自己的税收收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财权,企业效益好坏直接影响着地方财政收入。为了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凭借行政手段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最常见的就是干预银行信贷,不管企业效益景气与否,项目可行与否,均指令银行对其贷款挂账或减免利息;此外一些地方企业在改制与重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不当介入也使债权难以落实,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发生,给金融风险埋下隐患。

2、政策性贷款运作欠规范诱发金融风险。政策性贷款为贯彻国家政策而发放的贷款,它不以盈利为目的。2000年以来,三家政策性银行每年近5000亿的信贷投入,成为我国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政策性贷款由于有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要求,必然带有财政色彩,但同时它又是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严格区分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的投放领域。而在政策性贷款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对它与商业性贷款界定模糊,致使二者的投放领域出现交叉,而它应与公共财政相互扶持协调的宗旨却没能得到贯彻,政策导向未能得到应有发挥。地方政府争相获取这一块资金来源,却不注重使用效率。另外,政策性银行的后续资金来源缺乏诸如利润返还、财政贴息和发行特种债券等多形式的支持,资金运用蕴含风险。

(三)财政赤字与债务政策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诱因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面对净出口下滑的局面,我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扩大国内需求。连续几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形成一定规模的赤字和债务,这对于启动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长期持续使用,会增加财政风险,同时就会成为诱发通货膨胀乃至金融风险的因素。因为4万亿的投资里除1.18万亿元中央投资外,其余2.82万亿元资金由地方财政、中央代发地方债、政策性贷款、企业债和中期票据、银行贷款等组成。国债资金的使用计划性很强,并且它的下拨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共同使用。而在争取国债建设资金的时候,相当多的地方政府没有转变思路,还是沿袭过去的做法,急于上报项目获取资金,而忽略地方本身财政能力的可能性。由于配套资金未到位等原因,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有的已开工项目进展缓慢; “半截子”、“豆腐渣”工程屡屡出现,浪费了大量的国债资金。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是以巨大的政府债务为代价。若投入的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使用效率低下,那么政府日后偿还债务就是一个现实难题,最终使政府陷入赤字—借债—赤字的恶性循环中。在这个基本建设扩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财政,银行也会由于对相关项目贷款而不可避免陷入,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导致了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同时存在。

三、金融问题导致的财政风险

金融问题导致财政风险往往是用财政手段解决金融问题带来的。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和处置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切断连锁反应,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这时如果单靠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不够,就需要政府发挥“守夜人”的作用,用财政资金介入遏制风险扩散。从我国对金融问题处理的实践情况来看,金融问题导致财政风险的发生存在两条途径:

(一)直接途径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产生财政风险。从1999年起国务院设立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需资本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投入,管理公司运行风险的累积将直接导致财政风险。运行中的风险来自三个方面:(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成本高,不良贷款回收率低。目前,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回收资金仅能支付商业银行金融债券利息,处置后期资产变现能力降低,还本付息能力不足,致使财政每年对之的投入不断增加,加大了财政风险;(2)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控制不良贷款的机制。由于背后有处置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其划拨不良贷款存量同时,又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积累的风险不断增加,增加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风险,最终累及财政。(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例如在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有可能与债务企业合谋套取财政补贴。(4)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因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财政给予补贴,因此国有企业自然而然产生不还银行贷款的心理,贷款债务约束弱化,致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最终加重财政负担。

2、金融机构重组导致财政风险。金融机构重组的负担会直接或间接地转移给财政。(1)中央银行用损失部分老贷款或增加新贷款来化解金融机构重组的支付危机,这些贷款损失名义上是中央银行承担,实际买单人却是中央财政;(2)用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追加注资和冲销呆账;(3)在处理金融机构的重组问题时,财政出资解决支付、退出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当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金不足,或在金融机构分立或合并时,财政投入一部分资本金予以资助;当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时,政府往往给予它们以税收减免,帮助其渡过支付难关,以避免爆发进一步的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破产时,为了保证存款人的利益,避免社会骚乱,维持稳定局面,政府会想尽办法去偿还存款债务,包括动用本地单位的存款,甚至财政性存款,拖累了财政。从我国以往的不良资产处置情况来看,同样都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参与,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过程中,地方财政更是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间接途径

除了金融机构在处理不良资产和重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可以直接引发财政风险外,还有一些间接途径也能引发财政风险。主要包括:1、间接减征营业税。通过缩短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的计收年限,减小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税基,这样节约了金融业资金,却减少了财政收入。2、债权转股权。将经营困难金融机构的债权转化为股权,可以减轻这些金融机构拿资金还债的负担,使其得以继续经营下去,但却增加了财政风险。3、中央财政对金融机构的各种直接明补和暗补。某些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外债,由中央财政负责偿还,这些外债多为应付国际金融机构的主权债务;对接手关闭金融机构相关资产和债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期限内,可减免上交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息。所有这些税收、利息方面的优惠以及相应的补贴,都是由财政来兜底。

总之,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作为我国宏观经济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二者的爆发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合理化解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避免这两个领域产生的问题引发对方领域的风险,切实做好规避好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胜.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性成因[J].财政研究, 2009,(03).

[2] 孙开. 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05).

[3] 刘尚希.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4] 彭琳.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弊端与对策[J]. 财经界, 2010,(08).

作者:贺虹

上一篇:公司经营论文范文下一篇:工学结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