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债务财政风险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我国国债规模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我国国债发展历史较短,初期的国债规模增量小,增速慢,1994之后进入到国债快速发展阶段,分税制的实行使得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多来源于发行国债,国债的绝对规模不断增大。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强调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可持续和稳定性,化解部分行业的产能过胜、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刺激新产品新行业的产生等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连续几年执行积极政财政策。财政支出的增加和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减少必然引发国债规模的进一步增加。国债规模风险会严重影响财政稳定,造成经济波动,因此,此时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研究:(1)以赤字率、国债依存度和国债负担率三个常用指标为约束,认为超过指标值上限的国债规模面临不可持续风险。由于常用的指标警戒线值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实际经济情况计算得到的,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用以衡量我国的国债规模水平时并不十分合适,因此,本文将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常用指标的警戒线值进行修正,以修正后的警戒线值为基础的指标值分析与警戒线修正前的分析结论不完全一致。(2)对国债的概念进行细分,将国债分为狭义国债和广义国债。狭义国债是指中央政府直接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而广义国债还应该包括各类可能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或有债务的隐匿性强,不确定性大,对于财政稳定性更具威胁,因此研究广义国债规模可持续性意义重大。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政府的或有债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缺口、医疗卫生支出缺口、地方政府债务、国有企业负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其中,社会保障支出缺口和医疗卫生支出缺口是政府更好的履行其公共职能将带来的债务,其余或有债务的加入是考虑到政府的救助义务。本文第3章将对各类或有债务规模进行估算、统计,以期给出我国广义国债的大致规模,以广义国债计算出的广义国债负担率指标显示我国国债规模不可持续风险已经非常严重。(3)指标值的分析是对过去和现在国债规模存量风险的评价,政府宏观调控不应该只关注国债的数量规模,更应该注重政策对于未来经济运行的持续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国债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其他经济变量的动态影响作为国债规模可持续的约束条件,出于数据准确性的考虑,以狭义国债规模为基础构建省级数据的PVAR模型,研究国债规模冲击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动态、长远影响。由于国债影响存在地区效应,也出于模型稳健性的考虑,将31个地区分成东中西部地区再进行研究发现,全样本和分地区的研究结果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当前的狭义国债规模对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更多的表现为积极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尝试加入或有债务。虽然之前的文献也有提及或有债务的概念,但是由于或有债务数据难以获取和估计,绝大部分文章最后使用的数据都是狭义国债,狭义国债忽略了政府职能的实现,以狭义国债为数据基础得到的相关结论可能与实际风险情况存在很大出入。(2)由于国债只有国家层面的数据,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是已有文献的主要做法。基于国债最终通过税收偿还的理论观点,本文通过31个省市自治区四种主要税收对于中央税收的贡献程度将国债分摊到各个省份,构建省级数据的四变量PVAR模型,解决时间序列模型样本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指标分析;警戒线修正;广义国债;PVAR模型

学科专业:数量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设计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狭义国债规模指标分析

2.1 国债理论发展

2.2 国债含义界定

2.3 基于国际常用警戒线的指标分析

2.4 警戒线修正

2.4.1 国债负担率警戒线修正

2.4.2 赤字率警戒线修正

2.4.3 国债依存度警戒线修正

2.5 本章小结

3 广义国债规模估算及指标分析

3.1 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缺口估算

3.1.1 城镇适度社会保障水平

3.1.2 农村适度社会保障水平

3.2 政府卫生支出缺口估计

3.3 其他或有债务

3.3.1 地方政府债务

3.3.2 国有企业负债

3.3.3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3.4 广义国债负担率的比较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PVAR模型的国债规模可持续性分析

4.1 国债影响路径理论介绍

4.2 PVAR模型介绍

4.3 数据准备

4.3.1 变量说明

4.3.2 省级国债负担额计算

4.3.3 数据检验及处理

4.4 脉冲响应函数

4.5 方差分解

4.6 分地区国债影响比较

4.7 小结

5 主要结论和启示

5.1 主要结论

5.1.1 狭义国债指标分析的主要结论

5.1.2 广义国债指标分析的主要结论

5.1.3 PVAR模型分析的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习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