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文章从课程教学的思路展开,希望能从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着手,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1:

探究管理心理学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的作用

摘 要: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绩效评估、激励、沟通等手段,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实现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体系化、培养体系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学生干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干部的培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创新。学生干部培养是学生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该问题的重要性愈发凸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我们必须站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来培养学生干部,使培养模式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此,我们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培训学生干部,实现学生干部培养模式创新。

1 加强工作分析,明确岗位设置

学生干部工作的载体主要是班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不同学生组织具有不同的特点,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工作的需要,设置学生干部工作岗位,并及时调整工作的重点和内容,例如:随着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的深入开展,有很多新的工作要承担,结合这些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可以相应地设置公寓团干部、公寓党支部等岗位。做好工作分析,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把握用人标准,科学选拔人才

打破传统的学生干部选拔方式,将选举、面试、考察三者相结合,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公平競争的原则。即学生干部的录用,按照各方面表现和综合素质进行取舍。二是任人唯贤的原则。在学生干部选拔过程中,应当遵循德才兼备的标准,作为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力争为每一个有才能、有潜力、有先进意识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

3 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使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应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对学生干部进行有效培训,开发学生干部的潜力,将其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在具体的培训方法上,引用欧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所使用的“随时随地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主管要利用生活工作中的一切机会引导和教育自己的部员,将此理念贯穿于学生干部整个任职期限内。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四种意识,并使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

3.1 强化服务意识

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就是指学生干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和为同学成才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学生干部担负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双重任务,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可避免地会与个别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正确树立服务意识,学生干部就容易产生“表现自己”、“凌驾于他人”等不良现象。此类情况的发生,必将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无法真正体现“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群众路线,更不利于集体主义的发展。

3.2 强化形象意识

学生干部首先是一名学生,但又有别于一般学生。要想成为学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工作职责和对象决定了除了加强自己的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自我形象的设计与塑造。大学生群体是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富有开拓性的特殊群体,要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中发挥骨干作用,必须具备优秀的能力。因此,学生骨干要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我形象,养成规范自我言行的良好自我管理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3.3 强化全局意识

学生干部特别是服务于校、院级学生会、社团的学生,他们的工作面广,工作的不可预见性大。因此,他们的工作需要体现出全局性和预见性的基本要求,并且要从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角度来衡量学生干部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干部自觉强化自己的整体意识,从整体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工作方向,从全局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才能和作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使他们个人能力的提高发展为集体前进的催化剂。

3.4 强化效率意识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骨干力量,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和活动任务。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工作上,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为了保证学生骨干必要的学习时间,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独立性,做到学习、工作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提高效率来让他们“找回”必要的学习时间。

4 重视绩效评估,完善激励机制

绩效评估从现象上看是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实绩考核,但事实上,它是对学生干部队伍进行管理的不可或缺的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了解学生干部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可以建立指导老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之间的沟通渠道;可以共同探讨工作中的得失和未来的工作目标。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所谓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鼓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在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是黑夜相信灯光一样”。只有充分的激发每个人的潜力,才能使每个人做到人尽其才。

因此,激励的手段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中也具有普遍适用性[2]。对学生干部的激励,也是学生干部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综合考评加分”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于他本身的需要,只有把具体的工作要求与学生干部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要根据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况,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相结合,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激励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5 加强沟通,增进友谊

学生干部作为优秀学生的一个群体,其个体思想比较成熟,学生干部之间、学生干部和教师之间、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多样化的形式。沟通是处理这种较为复杂的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干部进行生活、工作上的交流,在交流中渗透指导,在沟通中建立友谊,使学生干部体会到参与工作的快乐。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干部创造互相沟通的机会。例如,班级之间可以通过联合活动增进两个班级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学生会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部门合作承办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交流。

科学有效的将管理心理学与学生干部的培养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发展舞台。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设计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之间的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必须要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才能把学生干部培养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干部体会到自身正在先进的管理知识中实践,切实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服务,才能使其在学生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岩.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 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网络财富,2010(17):53~54.

[2] 张藏云,李玲玲.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招聘与激励[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8):250~251.

作者:张明 姚田湉

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2:

管理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文章从课程教学的思路展开,希望能从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着手,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心理学;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有一些高校跃跃欲试,各大高校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运用中,大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专业理论知识不深入、提升技能的教学方法缺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达到自我认知,而且需在此基础上达到自我管理,而自我又是在群体以及组织的环境中得以发展,而个体、群体、组织正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由此可见,管理心理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在大学的该门课程教学中,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每个章节的讲授中,以期为大学生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或教育方式不适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解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是学院派,特别重视系统理论教学,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开设的是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另一派是实务派,侧重于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强调求职技巧,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为目标,主要开设的是就业指导课程。[1]前者侧重代理性学习,理论深度高,但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作用不明显。后者侧重就业技巧教学,虽对于学生就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来说是个一生的课题,只有实务性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传授给学生一种自我终身职业规划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短期应试的技巧。

2.学习的方向性模糊。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另一个极端是“书本的知识是单薄的,能力的提升还要靠实践、靠兼职”。大部分学生处于两个极端之间,对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关系领会不清,或对专业学习和综合学习的选择很是困惑。大学四年是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链条,对后期的职业生涯起到打根基的重要作用。此时若迷惑于自己到底是哪种人才和适合做什么,大学这一重要链条就会缺失并阻碍职业生涯的发展。

3.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知觉是指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尤为重要。可是很多学生对于精神自我中的智慧、能力、个性等方面评价能力弱,对于社会自我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认识不够深入。正是自我认知不准确,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人云亦云、目标不明确、随大流、困惑怠学等问题。

4.价值观不明确,也不知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正确引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而价值观又决定了“可为和不可为”的选择问题,人生将会面临很多重大抉择,特别是职业生涯中,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组织,选择什么样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将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尴尬局面,甚至在找工作中存在“广撒网、重点捕捞”的无定位被动态势。

5.缺乏定位,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都干不好。产品需要定位,市场需要定位,人更是这样。缺乏定位的人就如同没有锚的船只一样,航行没有方向。有些学生看起来很优秀,所有科目学得都很好,但是缺乏突出的优点,找不到其特长,这就是缺乏定位现象。企业真正稀缺的人才是那种缺你不可的人才,特别是具备一技之长的人。通过人职匹配,性格、气质、专长和职业间找到良好的匹配关系,在这个岗位上缺你不可,只有你干得好,这种定位就达到了。早一步科学定位,早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早一步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就会避免走很多弯路。

二、管理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以下将通过这四个方面说明其中分别解决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哪些问题,以及可以通过哪些工具帮助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

1.“个体的心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个体心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个性、达到较客观地自我认知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①能力、气质、性格。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了解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推荐的职业类别。如测试一般能力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或瑞文标准智力测验,测试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桑代克的CAVD智力量表,测试职业能力的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测试气质类型的有气质类型测评表,测试性格的有MBTI性格测试量表等。②自我认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内省来达到自我认知,其实,除此之外,还包括以人为镜和扮演社会角色两种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心智不够成熟,所以内省这种方式并不能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而“以人为镜”可以作为这种方式的有效补充。“以人为镜”,即通过所信任、尊重的辅导员、任课老师或家长对自己个性、兴趣、价值观、处事等方面的评价,达到自我认知;进而请他们帮助自己做职业生涯方面的重要决策,譬如,选择专业、判断人格、选择未来发展路径、选择职业方向等。实践中达到自我认知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兼职或社团活动,在工作中扮演相关社会角色,获得心智的成长。③兴趣和价值观。与此相关的测试方法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职业价值观测试。职业兴趣测试。它主要用于确定被测试者的职业兴趣倾向,进而用于指导被测试者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霍兰德提出的6种基本职业类型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兴趣测试可以解答学生的一个重大困惑“我应该钻研学问还是多参加社会实践”。如,研究型人才以专业上的发展和成功为目标,毫无疑问大学四年的目标就是埋头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学历钻研学问为发展方向;社会型人才以人际交往为自己的兴趣方向,可在得3分的基础上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阅历,提升这方面能力,为进入行政管理类工作做好准备;企业型人才爱冒险和支配他人,循规蹈矩或谨慎细微的事情不适合他们,所以这样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兼职、社团领导工作和创业实践中,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压能力作支撑;常规型人才喜欢有序和服从执行,学习重点应是沉稳学好专业内容,在对专业从业方向了解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资格从业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工作类型以循规蹈矩、稳定有序的工作为主;实用型人才属于技术和运动取向,专业方向自然是机械类、技术类或运动类,学习方向以掌握技术要点、熟练操作为核心。由此可见,兴趣测试对个人的专业选择、大学四年的时间安排以及未来的职业定位起到关键的作用。职业价值观测试。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在做职业或企业的最终选择时,职业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职业价值观测试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对什么内容最为看重,从而帮助自己确定职业范围;同时,学生在选择企业的时候,要了解企业文化,如果是强文化的企业,需要了解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否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在最重要的环节上相吻合,企业文化就如同呼吸的空气,如果空气让你觉得很清新的话,你的忠诚度必然会大幅度提升。

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世界观的教育,却忽略了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当前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绝大多数大学生由此陷入了错误的误区,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影响了职业选择,认为工资高待遇好就是好工作,这是个极大的误区。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全社会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大有裨益的。

2.“群体的心理”帮助学生找准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人必须在群体中才能找到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准确的认识,学生在“群体的心理”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①自测问卷。按照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个体在团队中的角色分为实干者、协调者、推进者、创新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完美者八种类型。通过贝尔宾团队角色自测问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明确在一个团队中你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从而发现自己的职业范围。②参与活动。除了心理测试外,通过参与活动或回忆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实践情况,也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定位。如,在一次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所从事或擅长的工作类型:如果你可靠而高效、具体工作做得多、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那你很可能是实干者;了解人员优势、处理分工和项目管理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协调者;对项目进度影响很大、自信有魄力甚至有点独断专行,那你很可能是推进者;点子多、博学、从事技术路线设计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创新者;敏感、好奇、外向、从事调研工作,那你很可能是信息者;冷静、谨慎、从事方案评判工作,那你很可能是监督者;温和、乐观、善于调和人际关系,那你很可能是凝聚者;细致、苛求完美、事必躬亲、从事重要的细节核对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完美者。

通过自测问卷和内省、参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初步定位,或称之为早期职业锚选择,要充分利用其参考价值,但不应被此束缚住,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还需不断修正和发展。

3.“领导的心理”帮助学生寻求最适合的领导氛围。大学生在择业特别是面试过程中,会遇到直属上级,此时的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适合什么样的管理风格呢?①我适合什么样的管理风格?是否能和未来的领导融洽相处,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如,顺从型的人适合专制型领导的指挥,而独立型、成熟型员工则希望拥有民主型的领导风格,给自己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舞台。所以,此时的你在作选择的时候,应在了解自己个性和成熟度的基础上,理智地选择领导。②学会和上级相处的技巧。听懂上级的言下之意,这属于职场心理学和人际沟通的问题。学生在刚刚毕业时,大多数都面临着管理沟通的难题,但是,如何和直接上级相处却非常重要。在很多公司,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过程都是首先由直接上级推选绩效最好的几位员工,然后就几个部门的推选结果在部门会议上讨论,再共同选择几位“明日之星”,即“接班人计划”。③未来如果我做了领导,什么样的管理风格是合适的,我应该如何领导下属?答案就是没有一种领导风格是完美的,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组织环境、任务难度、下属成熟度、职权大小综合在一块,决定了某种合适的风格。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这也是理论的价值所在。而是否有科学的逻辑思维做指导,又决定了你的未来职业发展潜力。逻辑思维、人际关系、决策能力、战略思想是成为一位高层管理者所必需的几种重要能力。

4.“组织的心理”帮助学生发现“呼吸顺畅的空气”。这往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欠缺的。实际上,组织的心理对于学生初踏社会、选择企业来讲,就如同呼吸顺畅的空气一样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心理是研究个体、群体与组织的关系,探讨什么样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利于激发个体动机、达到组织目标,也就是研究如何安排有利的组织环境,适应个体心理需要,使组织与个体的利益维持平衡。换个角度说,大学生在找寻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组织环境进行评价,以发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①组织文化。即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在选择组织的时候,除了岗位的选择外,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组织的价值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组织文化背景下设计个人职业生涯,是需要学生重视的新课题。组织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核心层,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蛋黄,它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发展远景;第二是制度层,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蛋清,它包括公司的激励机制、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的薪酬机制、公司对员工的职业培养计划等,这部分内容与员工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后,文化还包括物质内容,企业形象、企业办公环境、企业员工着装等表象的东西属于这一部分。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应从求职开始,每个公司有不同的文化,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就可以一起创造双赢的局面。因为只有了解企业文化,你才知道如何工作,才可能把自己不适合的做事方式、做事习惯逐渐修正过来。[2]②组织结构。作为一名新员工,需要尽快了解本企业的组织架构,了解企业的组织目的,尽快完成从新进员工到职业人士的角色转变。

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免出现很多困惑,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若将困惑的时间提前,找工作的准备从大一做起,甚至从选择专业就开始,毕业时就会定位清楚、有的放矢。而要达到这个愿望,必须有理论的指导,而不是随波逐流。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研究内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若能以此为指导,再通过心理测试和老师的提点,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职业锚,从而踏实地度过大学生涯、成功地开始职业生涯探索。

参考文献:

[1]http://blog.voc.com.cn/zhouqihong,2007.

[2]http://news.sina.com.cn/s/2006-09-18/111110046365s.shtml,2006.

[3]陈国海.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蔡圣刚,王永丽.人才测评应用中的两难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5).

[5]金海文.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刍议——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商界,2010,(12).

[6]李雯.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剖析大学生择业心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7]孟慧.职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系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阎鑫媛.心理学在人才选拔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1,(3).

[9]周洁,黄令.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述评——基于职业心理学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f2012-30。

作者简介:姓名:赵静(1980-),女,就职于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讲师,博士生。

作者:赵静

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 篇3:

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摘 要 教育管理心理学是目前在高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进行管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态度和工作能力。但是,高校在运用教育管理心理学进行管理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学生未能得到真正的帮助,使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学管理中形同摆设。因此,为有效提高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以新时期为背景,通过分析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效学生管理工作的运用,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使高校学生管理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 新时代 教育管理 管理心理学 学生工作 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sych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GU Yu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1170)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新时代时期,高校在培养人才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还需要将工作重心向学生管理工作偏移,以学生管理为核心开展相关工作。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管理学生工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工作效率。另外,管理过程中,融入教育管理心理学,能够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自身发展。[1]

1 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

教育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参与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例如学生、教师,分为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师管理工作等,在教育管理心理学中,通过研究学生等活动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规律,使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个体、主体的心理规律、行为规律,研究群體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在教管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教育管理心理学是在新时代演变而来的一门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相互融合的学科。高校在管理学生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能够有效将其与教学管理工作、科研工作以及学生心理建设等相互结合,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管理方法,在现代化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属于系统性管理工程。教育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心理学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管理对象,通过学生心理表现、日常行为等,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2]

在新时代时期,高校通过引入教育管理心理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管理的不足和缺陷,有效促进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实施,使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心理学问题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有的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导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各种管理问题,尤其是在学生心理管理方法,由于管理工作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学生内心感受,导致学生配合度低,同时传统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心理辅导意识淡薄、高校欠缺专业团队导致心理辅导落实不到位等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3]其中具体问题如下:

(1)未以学生为主体,忽略学生内心感受。在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很多工作内容和细节都是以学生学科学习为主,传统管理工作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工作是传授学生知识,从而过渡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导致很多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忽略了管理主体,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相关教育管理心理学工作,在管理过程忽略和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在管理工作中非常被动,且没有参与感。[4]

(2)心理辅导意识淡薄。很多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忽略了心理辅导和心理工作建设的重要性,相关工作人员和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甚至有的高校心理辅导意识淡薄,认为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管理并非管理工作重点内容,心理辅导意识较为淡薄,导致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

(3)欠缺专业团队导致心理辅导落实不到位。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虽然意识到自身在管理工作较为欠缺的地方,同时也积极引入教育管理心理学等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受传统管理方法的影响较为深远,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生工作管理时,虽然应用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但是因缺乏相关的专业团队,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同时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导致监管不到位,从而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心理学工作落实不到位。[5]

3 采用教育管理心理学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通过引入教育管理心理学,帮助和辅导学生,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远大的目标。在引入教育管理心理学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建立在平等、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管理工作。

(2)提高高校的心理辅导意识。高校在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时,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和教师的心理辅导意识,使相关教师明确辅导对象,提高教师对学生关爱程度。主动寻找校园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要给予太大压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对心理辅导内容进行积极宣传,组织和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等,提高学生以及教师的心理辅导意识。[6]

(3)建立专业团队将心理辅导落实到位。在新时期,高校在运用教育管理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成立相关工作室,由专业的教师、学校心理医生等组成,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高高校的专业性。同时,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对教育管理心理学开展内容和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使心理辅导机制落实到位。

4 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在新时期阶段,高校在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学生管理、心理素质教育、班级管理等方面。其中,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管理。在新时代时期,随着高校的自我发展和提升,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应用之一。高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工作,开展各种活动时,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给予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能够有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能够明确是非。由此可见,教育管理心理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地位。[7]

(2)心理素质教育。高校在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由于很多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网络影响较为严重,导致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仅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和承受这些问题时,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高校在高校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管理,还需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和培养。通过心理素质建设,结合多种方式,通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理释放内心压力,控制个人情绪,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通过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班级管理。高校在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进行学习管理工作时,通过教育管理心理学能够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学生在班级班规以及相关班干部带领下,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班级的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在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中的一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班级建设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使班级班风得到有效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导致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忽略了学生内心感受,同时由于学校和学生心理辅导意识淡薄、欠缺专业团队等因素,导致心理辅导和相关管理落实不到位。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校和学生的心理辅导意识,建设专业的管理团队,将相关教育管理心理学管理落实到位,使教育管理心理学能够有效应用到学生管理、心理素质教育以及班级管理中,从而有效提高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小琴.懂点“心理效应”,让管理更贴心靈——心理学效应对教育管理的启示[J].教书育人,2019(14):12-14.

[2] 季思远.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9(06):103-104.

[3] 刘翔.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9(34):86,91.

[4] 贺玉娇.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99-100.

[5] 李晓兵.心理学知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29):244-246.

[6] 郭玉华.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尝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100-101.

[7] 王岑.应用心理学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51-52.

作者:顾育

上一篇:多媒体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