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生学习中国文化论文

2022-04-28

摘要: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成立6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汉语教学发展特色突出,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已形成“线下+线上”教学模式,开设汉语专业,积极推动汉语教师本土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汉语语言生学习中国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语语言生学习中国文化论文 篇1: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语言生的管理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将有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留学中国。海南省也将重点加强与海上丝路国家及中东欧国家、中亚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本文以琼台师范学院为例,分析了其来华语言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对策,以期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

关键词:来华语言生 管理 服务

琼台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2014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语言生,他们主要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韩国及巴基斯坦等国家。来华语言生的到来,对学院的教育管理,既是一次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备配套不足。

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705年的琼台书院,已有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来华语言进修生的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安排在琼台书院旁的教学楼内。浓浓的历史氛围,带给外国留学生独特的经验体会,耳濡目染被中华的文化所深深地吸引。而历史的背后,却是教学设备的落后和生活配套的不足,这给来华留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虽然我们给留学生安排了专门的语言生教室,可是教室多媒体设备却不够现代化,不能为学生呈现多样的文化体验。虽然我们有留学生专门的厨房和洗衣房,可是还没有配备冰箱、烤箱,不能满足不同国家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校园里没有健身房、咖啡厅、饮水机,这些生活配备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来华语言生在中国的体验和以后我们对来华语言生的接收。

2.管理方式粗放及服务意识缺乏。

学院来华语言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外事处和留学生办公室共同承担。然而来华语言生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管理学生的工作,还是一项外事工作。这要求语言生管理人员既要管理好学生,同时还要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但目前留学生办公室人员有限,又同时承担教务、日常管理、后勤、课外活动等诸多工作,所以在来华语言生的管理方式上比较粗放,并且缺乏服务意识。

3.招生规模不大。

我校自招生以来,规模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招生方式是通过与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互派。但这种友好关系的建立十分艰难,需要双方认同才能实现。我们也尝试与中介机构合作,可是资源充足、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实在是少之又少。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通过对学院来华语言生管理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来华语言进修生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硬件设备配套不足、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缺乏服务意识、招生规模不大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校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等。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各大高校都积极扩大招收来华语言生。学校如果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没有认识到国际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来华语言生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投入,必然导致教学设备落后、生活配套不足,不能满足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直接影响来华语言生的教学和招收。

学校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没有认识到来华语言生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限,必然导致服务意识缺乏。这给来华语言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让来华语言生对中国高校管理人员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长期下去必将不利于来华语言生教育的健康发展。而语言生管理人员配备不够,也必然导致管理不到位,管理方式粗放。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来华语言生的再招生。学院留学生办公室目前共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留学生的住宿登记、签证办理、教务管理、后勤、课外活动等所有工作,而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比起中国大学生来说要复杂得多。在这样的人员配备下,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许多高校在招收来华语言生中都存在这些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我们试着探究一些可行的实施方案及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优化升级硬件设备

当前,一所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已成为衡量其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来华学历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留学生教育,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来华语言生往往可以转换成来华学历生,而且目前来华语言生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来华学历生的数量。因此,来华语言生教育是基础,学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语言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来中国是为了学习汉语,除了关注学校的漢语教学水平之外,他们也十分在意校园环境、住宿条件及学校内各项设施。学校应投入专项资金,对教室、留学生宿舍、厨房、洗衣房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同时,学校应该建设一些生活实践和文化体验的专门场所,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丰富来华语言生的业余生活,学校应尽量提供健身房、图书馆等场所供学生娱乐和学习。

2.完善语言生教育管理

首先,要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对于来华语言生的管理,不能仅仅是管理,更多的应该是服务。在日常的管理中,对于在岗的语言生管理人员,要加强其服务意识的学习和培养。遇到问题,要多站在语言生的角度想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强化语言生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语言生管理的质量。同时,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在岗语言生管理人员的外语沟通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等。而对于新招聘的管理人员,应该选拔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注重其外语水平和学历层次,还要重点了解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服务意识,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语言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质量。

其次,要建立健全语言生教育管理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具体来说,必须先制定语言生管理服务的标准。另外,还应制定管理服务质量的目标和监查手段,对各个岗位进行认真分析,并对各项管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行为准则,定期收集语言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最后对这些意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总结,总结出提升语言生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

再次,加强学校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来华语言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紧密合作。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是提升语言生管理服务的重要保证。目前,很多高校的语言生管理,都是独立于中国大学生管理系统之外,这样势必造成来华语言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问题或麻烦,比如住宿问题、饮食问题、医疗问题以及校园内公共设施使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和学校其他各部门的有效协商才能解决。所以,学校各部门之间,一定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时时沟通,共同提升来华语言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为来华语言生们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校园生活环境。

3.多途径扩大招生规模

(1)分析生源,挖掘优势

随着“一带一路”的快速发展,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今年国家教育部负责人表示“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设立,并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通过对这些年来华留学生的数据分析,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保住已有生源国,发展可能生源国”上。以往我们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他们看重的是海南的地缘优势,尤其是宜人的气候。那么,我们就要重点在这些国家进行招生工作,通过对招生对象的信息收集,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招生策略以及入学后的教学管理办法。除了这些国家,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尼泊尔、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项目。

(2)完善校园网站及其他网络手段

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上网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我们在招收留学生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丰富我们的校园网站,尤其是国际教育专栏。国际教育专栏里,要有专门的语言生招生介绍,并且用多种语言介绍学校、具体招生信息、汉语教学水平及特色、住宿条件、课外生活等,以便外国学生自行了解有效信息。除了介绍学校,还可以介绍学校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对于许多外国学生来说,来中国学习汉语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旅游,他们喜欢体验不一样的有趣的生活。

此外,还可以建立微博、微信、校园网论坛等互动交流平台,通过与有意留学的学生的网上沟通,答疑解惑,方便其获取留学信息。

(3)进一步拓展与海外高校的合作

与外国高校的教育合作是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有效扩大招生规模的最重要的渠道。目前学院与海外高校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互派交换生,这样的合作项目相对比较稳定长效。其实,我们还可以与海外高校合作一些短期语言学习项目,例如暑假的汉语夏令营活动、中华文化体验周等,吸引外国学生来中国进行汉语学习、体验中国文化,这也有可能为学校留学生培养提供稳定的招生渠道。

三、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国家之间教育和人文交流正在迅速发展,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也将进一步提速。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除了要了解对方的语言,还要民心相通。教育在促进民心相通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校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结合海南地缘优势和琼台人文环境,尽快调整步伐,跟上节奏,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喬伊龙.关于来华语言进修生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D].苏州大学.2014.

[2]白瑛.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山东社会科学.2015.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作者:朱茹

汉语语言生学习中国文化论文 篇2:

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调查研究

摘 要: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成立6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汉语教学发展特色突出,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已形成“线下+线上”教学模式,开设汉语专业,积极推动汉语教师本土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在教师、教法、课程、教材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适度扩大中国教师规模、优化师资结构、积极培养本土汉语师资;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多举措满足教材需求、充分利用其他学习资源、开发本土汉语教材,以推动汉语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师资;学员;教材;课程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仅2017年,各国孔子学院和课堂各类学员总数达232万人,舉办各类文化活动受众1272万人[1]。与其他地区孔子学院相比,非洲地区孔子学院起步较晚,也普遍面临着汉语教学软硬件不足等难题,但非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非洲孔子学院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在新时期对非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也为孔子学院在非洲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和强劲动力[2]。

西非国家塞拉利昂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1971年7月与我国建交,并于2016年12月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塞大孔院)成立于2012年,由塞拉利昂大学和赣南师范大学联合承办,是塞拉利昂目前唯一的孔子学院,现有教学点10个。如图表1、2所示,成立6年来,塞大孔院注册学员人次以及HSK/HSKK报考人次等方面迅速增长。塞大孔院在塞拉利昂特别是首都弗里敦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汉语教学和中塞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塞大孔院克服了塞拉利昂作为四类地区的艰苦条件,在出色完成汉办要求的所有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任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特色与创新项目,例如针对当地民众主要依赖于无线广播获取信息的特点,塞大孔院创办了“中国之声”汉语广播电台这一“线上模式”,通过“跟我学汉语”等栏目,显著提高了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受众面,拓宽了教学内容,延长了教学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教学始终是孔子学院的核心任务,而高质量的汉语教学无疑是推动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塞大孔院弗拉湾学院教学点汉语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在总结办学有益经验的同时发现目前塞大孔院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师资状况的统计分析及建议

目前塞大孔院包括9名中国教师和一名本土教师,其中中国教师又包括5名公派教师和4名志愿者教师。5名公派教师全部为男性,年龄介于33-55岁,其中4人由赣南师范大学派出,1人为汉办选派的中学教师;4名志愿者教师中男女各两人,年龄介于25-28岁,目前主要承担着基础汉语、武术太极、中国音乐与舞蹈、中国书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本土教师目前主要承担着弥尔顿·马盖教育与技术学院教学点的教学工作。

通过调查发现,汉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塞大孔院办学水平提升和规模扩大的“瓶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随着孔子学院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当地请求开设汉语课程的机构日益增多,例如塞教育部、弗里敦师范学院、恩加拉大学、当地中小学校以及众多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当地企业,而汉语教师有限的数量无法满足这种快速上升的需求,也造成孔子学院的影响力更多地集中在首都弗里敦地区,很难进一步扩大。在适度增派中国教师的同时,仍应通过加大赴华攻读对外汉语专业学员的选派以及开设汉语专业等途径大力推进本土化汉语师资培养模式[3],这是实现塞大孔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汉语教师对外汉语专业背景薄弱:对外汉语教学有其特定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而要求汉语教师具有良好的对外汉语专业背景。然而调查发现,9名中国教师中只有两位志愿者教师拥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学位,而5位公派教师全部都是英语专业背景,派出之前只接受过汉办组织的短期培训,因而在汉语教学法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存在着欠缺。建议在塞中国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同时塞大孔院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应优化中国教师结构,即适当缩减公派教师的比重,多选派具有对外汉语专业背景,特别是本、硕阶段皆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志愿者教师。

3.汉语教师的教学经验普遍不足:良好的教学经验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9名中国教师中超过一半的教师汉语教学经验不足两年,而目前唯一的本土教师汉语教学经验更是不足一年。中塞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塞拉利昂学生较中国学生截然不同的特点都需要汉语教师花时间去适应。建议保持汉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一方面通过激励政策适当延长中国教师的任期,特别是志愿者教师的任期;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使本土教师尽快成长为合格的汉语教师。

二、学员状况的统计分析及建议

本研究随机选取50名塞拉利昂大学弗拉湾学院汉语教学点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员年龄、性别、学习时长、汉语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特点、对课程、教材及教师的评价等方面。

1.学员年龄:年龄介于19-30岁,正处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而绝大部分孔院教师年龄介于38岁以内。教师和学员之间不存在着明显的代沟,这非常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学员性别:男学员37人,占比74%,女学员13人,占比26%,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与该汉语教学点每个班级的男女比例基本一致,也与弗拉湾学院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符。女学员比例偏低不利于某些汉语语言操练中有关性别角色的环节的开展。

3.学习时长:所有调查对象中,汉语学习时长半年以内的有31人,半年至一年的有10人,一年至两年的有5人,两年以上的有4人,人数分布呈现明显的上小下大的金字塔结构,这说明了能够坚持汉语学习并达到较高汉语水平的学员比例非常小,调查其主要原因,一是很多学员认为汉语较之英语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难度很大;二是很多学员学习动机不足,对于学习汉语的实际益处并不真正清楚。建议一方面选择适合当地学员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汉语教师应激励学员更加投入汉语学习,告知学员学习汉语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其个人可能带来的实际益处,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4.汉语水平:汉语水平依据其通过的HSK/HSKK考试来判定。调查发现,学员的汉语水平与学习时长呈现正相关,受访学员中通过了HSK4级及HSKK中级以上的学员人数非常少,因而学员整体汉语水平不高。

5.学习动机:学员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调查发现,初级班(D班)很多学员注册汉语课程是因为免交学费外加受周围同学及朋友的影响,部分学员是因为受中国功夫影视的影响想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也有部分学员是因为想到中国留学或到中国企业工作。

6.学习特点:基本按照中国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度,不注重自我研习,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后练习,学习的紧迫感不强,学习效率普遍不高。课堂教学中,学员普遍喜欢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喜欢中文歌曲演唱、语言游戏、角色扮演等学习形式。由于“黑人时间”(Black man time)的影響,学员的时间观念普遍不强,因而上课迟到早退现象非常严重,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会造成一定的干扰。

7.对课程、教材及教师的评价:学员对课程、教材及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课程方面例如课程可选性不强,教材方面例如内容及编排不大符合当地学员的生活及学习习惯,教师方面例如有的教师课堂上使用英语过多以及师生间互动不足。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状况的统计分析及建议

课程分为汉语语言课和中国文化课两大版块,这与孔子学院承担的推广汉语语言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基本任务一致,其中《基础汉语》(1-4)为语言课,其余均为文化课。

《基础汉语》(1-4)作为最主要的汉语语言课程,要求学员在掌握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汉语进行会话,满足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需要。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的学员可能考虑参加相应级别的HSK/HSKK考试。塞大孔院贯彻“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方针,每次HSK/HSKK考试之前均组织考试培训课。

《中国文化与文明》(1-2)采用英文授课,主要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旨在让塞拉利昂学员更好地了解并理解中国。《中国功夫》主要教授中国武术和太极,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武术太极俱乐部,并连续两年为“发展中国家少林武术培训班”与“发展中国家陈氏太极拳培训班”输送了奖学金生38人次。《中国书法》和《中国歌曲与舞蹈》均为公选课,旨在吸引学员对中国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

图表4表明,学员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反映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所有的课程均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由于汉语专业刚设立,尚未正式开课,因而目前将面向非汉语专业学员课程全设置为选修课,目的在于吸引更多人前来了解学习汉语,但也存在明显弊端,其一,学员不清楚什么阶段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其二,学员流动性非常大,注册学员流失率也非常高,这不仅不便于教学管理,也不利于培养更多汉语人才,因而建议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一些必修课程,并加强教学管理。

2.缺乏密集的汉语课程,即缺少专注于汉语听、说、读、写的课程,这不利于学员掌握坚实的中文基础。目前汉语课程《基础汉语》(1-4)以教材《汉语会话301句》为基础,通过汉语会话的掌握带动汉语口语、词汇、语法等内容的学习,类似于语言综合课程。塞大孔院研究过开设专门的汉语口语、听力、写作、阅读等课程,但限于极其有限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分配一直未真正付诸实施。建议在孔子学院大楼的功能设计上充分考虑建设专门的语言功能教室,并合理配备师资。

3.语言课程教学时间不足。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全为每周1次,1次3个小时,加之很多学员课后并无复、预习的习惯,造成语言输入强度非常低,不利于汉语的快速掌握。建议适当增加每周的课堂学习时间,并布置相应的课后学习任务。

4.课程数量不足。表现为语言课程较为单一、文化课程不丰富。文化课程中缺少像中国画、中国剪纸、中国乐器等课程,而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调查发现,不同的中国汉语教师掌握不同的中国才艺,因而建议教师们开设各自熟悉的文化课程,扩大学员的选课范围。

四、教材状况的统计分析及建议

学习资源是影响和促进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绝大部分孔子学院学员而言,教材是首要的学习资源,是提供学习的核心要素。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教材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塞大孔院学员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1.教材数量严重不足。由于教材完全依赖国家汉办统一从国内配送,加之配送额度有限,因而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学员规模对教材的需求。目前解决该问题的常用方式为建议学员共用教材或自行复印。

2.教材成为绝大多数学员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学习资源。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员中,有9位学员只使用过《汉语会话301句》,有31位学员除了该教材还因为参加HSK/HSKK考试的原因使用过《HSK/HSKK考试批南》或《HSK/HSKK考试教程》,部分学员还会通过电脑或手机使用汉语学习APP以学习汉字读音或词汇含义。而孔子学院总部在网络孔子学院建立的电子教学资源库竟无一人使用过,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中国教师从未介绍过,二是塞拉利昂互联网不发达,价格昂贵、网速慢,普及率很低。针对这一现状,塞大孔院一方面将图书室向所有学员开放以扩大其阅读面,另一方面着重向学员推荐汉语学习APP,特别是手机版APP,例如Hanping Lite、Speak Mandarin、HSK Chinese Cards by Hylus。

3.教材内容及编排方式存在不适应性。目前在塞大孔院普遍使用的教材为《汉语会话301句》和《汉语乐园》,使用情况总体令人满意,但作为国内编写教材,也存在着不适应性,首先是有一些当地人不易理解的内容,不贴近他们的生活因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其次有很多不符合他们思维习惯或使用习惯的教材编排方式[4],此外还存在着语法结构不系统、英语注释繁杂难懂等问题。建议塞大孔院顺应孔子学院总部鼓励各地编写本土化教材的政策,积极编写符合塞拉利昂国情和学员特点的本土化汉语教材,或者联系当地的教育和出版机构独立或联合编写出版汉语教材[5]。

随着中非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非洲孔子学院面临宝贵的发展机遇。塞大孔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汉语教学在规模和层次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解决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教师、教法、课程、教材等问题以及加强对学员的有效教学管理,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有助于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汉办官网.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圆满落幕[EB /OL].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7- 12/13/content_711520.htm.

〔2〕李红霞.新时期非洲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J].对外传播,2016,(10):52.

〔3〕黄遥,夏日光.海外孔子学院汉语师资建设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59.

〔4〕王兰婷.秘鲁汉语教学情况分析[J].现代语文,2015,(12):107.

〔5〕李佳,胡晓慧.孔子学院发展和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出版,2013,(06):3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作者:曾云 易朝红

汉语语言生学习中国文化论文 篇3:

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出版研究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大国崛起下的汉语国际化不仅是世界趋势,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机遇。总结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探索新时代汉语国际化推广的“中国新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教材出版为切入点,针对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编制现状展开深入研究,并就新形势下的国际汉语教材出版事业提出具体建议。

【关  键  词】汉语国际化;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教材出版;编制

【作者单位】刘涛,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传播活动兴起,主要表现在输入型传播(来华留学引流)和输出型传播(汉语文化“走出去”)两大方面。截至2019年底,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万人在国家政府奖学金引导下来华留学。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球学习与使用汉语的人数突破1亿大关,预计2020年上升至2亿人。目前,有67个国家将汉语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并采取不同措施推动汉语学习。如英国政府积极实行汉语推广活动,颁布政令,在教育部设立专职岗位,致力于培养本土汉语教师。在欧盟、东南亚、北美、非洲等区域,“汉语热”现象层出不穷,早在2017年底,全球已经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开设1113门孔子课程。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形势大好,前景无限。

2014年,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落地实施,意味着汉语国际传播正脱离高速增长阶段,转而进入高效增长阶段。对于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言,无论是输入型传播还是输出型传播,只有不断完善对外汉语教育出版生态,积极开发高品质教材及衍生图书产品,才能顺应新趋势,开发新空间,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历程:输入与输出

作为国际汉语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一直是黨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大事。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是大国崛起的伴生现象,反映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主要由输入型教育和输出型教育两部分组成。

输入型教育主要是指来华留学汉语教育。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成立并招收了第一批留学生,来华留学汉语教育正式拉开帷幕。20世纪60至70年代,来华留学汉语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专业学科建设不仅更为成熟,而且在汉语教学储备师资培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20世纪80至90年代,来华留学汉语教育正式从政治任务转变为国际教育,被提升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受到广泛重视,在教育规模、学科建设等方面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为留学人数大增,办学规模扩大,教育体系建立。截至2018年底,共有196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万名留学生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习,研修汉语文化,学习内容涉及工、农、文、理、医等多个学科。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留学人数约有26.06万人,体现了现阶段党和国家对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输出型教育主要指国际汉语推广教育。从学界研究成果来看,1949年至20世纪末,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主要以来华留学教育为主,尽管有部分学者、机构在国际上大力推广汉语文化,但多呈现零散无序和势单力薄的特征。21世纪,国际汉语推广主体逐渐从个人转为国家规划。我国的国际汉语推广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快速发展期、平稳增长期和提质增效期。就孔子学院的海外建设状况来看,2004—2007年,以每年增加100所的速率在全球范围布局;2008—2014年,以每年增加30—40所的速率平稳发展;2015年至今,年增长速度下降至12—13所,国际汉语推广已然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日益突显,“汉语热”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级。据国际中文教育资料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所大学、3万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相关课程,有725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遍布世界各地。据英国工业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在最受欢迎的外语中,汉语受欢迎程度高达31%,是目前除欧洲语系外最受人们青睐的外语。可见,我国现阶段汉语国际推广教育事业已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编制现状

21世纪,我国对外汉语教育重心逐渐转变为国际汉语传播,并呈现全面、立体、多元的发展趋势,彰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实力与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认可。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表示:“我们希望国家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可见,教材编制与出版是汉语国际推广的关键影响因素。

1.种类丰富多样,涉及多元学科

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推广教材整体呈现种类丰富多样、涉及学科多元的发展态势。现阶段汉语国际推广教材主要类型有单项教材、系列教材、专业教材三类,无论在内容编辑还是体例设计方面,均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制理念,注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综合培养,有利于国际汉语教育教学事业的有效开展。以《基础科技汉语教程》为例,该系列教材在汉语基础教育上升华教学目标,以衔接专业学习为前提,对国际汉语纵深化推广大有裨益。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教材涉及学科广泛,除了综合性教材,还推出了专业学科教材。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发行的《数学》《物理》《科技汉语听说教程》等教材,从多学科角度提高国际汉语应用效率,进一步优化汉语国际推广策略,从产学研角度全面、立体地加速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教材多元化和学科开发意味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从语言教育向系统学习转变,教育的社会阶层愈发多样化也说明了汉语国际推广正处于提质增效阶段。国际汉语推广教材的多元探索和编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基于当代教育形势和教育规律的系统框架,以满足更多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充分发挥国际汉语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助力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

2.选题科学严谨,内容精益求精

选题策划是教材出版的重要环节,是知识转化与教学架构的基础架构。21世纪以来,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选题日趋严谨科学,并在内容编制层面上更为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注重凸显与中国国情相关的选题和内容定位逐渐细化两方面。

首先,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选题内涵与外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拓展。一方面,围绕重大事件、活动或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科学开展选题策劃工作。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发行的图书《中国国情课件》,内容囊括了我国21世纪的发展现状、社会变革与文明演进等要素,多维度展现了中国面貌,为在华及海外留学生了解真实的中国提供了认知窗口。另一方面,多数出版机构就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的现实难点、痛点展开选题工作,以实用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选题原则,凸显了现实意义。如2019年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学在中国”教程》,满足了汉语教学尤其是来华预科教学的需求,填补了国内来华预科汉语教学的空白。

其次,汉语国际推广教材注重用户内容定位,采用细分化、分层化编制策略服务海内外汉语学习与教育活动。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立足汉语国际市场需求,分别推出了针对不同语种、国家及地区的小、中、高学生的编制系列教材,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其中,由国家汉办主持开发的《跟我学汉语》系列教材已完成了45个语种版本的出版工作,连续多年畅销海外100多个国家,累计发行量突破150万册,为汉语国际推广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3.多重技术应用,阅读便捷高效

21世纪以来,随着多重媒介技术融合应用和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加速,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编制形式和阅读服务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教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演变为集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绘本、音像制品于一体的复合型教材,发挥了不同介质教材的功能和优势,提升了汉语国际推广的效率。如2006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汉语900句》,集DVD、MP3、动画、点读等功能于一体,为海外学生提供了便捷、轻松、有趣的汉语学习教材。此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2009年针对苹果移动终端产品开发了移动阅读课程,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教材编制新征程。

近几年,随着阅读环境的日新月异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多数出版社在数字阅读平台开发层面上投入大量资源。如《学在中国》系列教程的出版发行,有效利用了汉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外研讯飞联合开发的Aha Chinese多终端汉语口语教学与管理系统,供留学生汉语学习使用,在建立健全教材载体的同时为国际汉语推广事业的数字阅读平台开发起到了启示作用。目前,我国多家出版社积极尝试将网络远程培训、数字多媒体资源、参与式工作坊等有效机制融入国际汉语推广教材的编制中,为海内外汉语学习者提供全面、高效的学习方案。

三、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出版展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汉语热”现象层出不穷。为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宏观战略目标,进一步凸显国际汉语推广事业的精品化、国际化发展规划,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出版应积极抓住市场需求,优化教材出版体系,充分发挥出版事业的引领作用,助力汉语国际教育、传播、推广的高效发展。

1.内部构建——坚持出版导向,多元创新全媒体出版融合体系

为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市场化需求,加速中国文化“走出去”,教材出版事业应坚持出版导向,着力从主体、内容、渠道、用户、反馈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创新,打造汉语国际推广教材出版融合的新生态。

首先,新时代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风采,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因此,在教材出版过程中要紧密围绕党的重大思想展开工作,将教材出版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路径。其次,立足国际视野,与时俱进,创新出版融合体系,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发展。在教材主体、教材内容、分发渠道、用户服务以及反馈机制方面建立“五位一体”的全媒体融合出版体系,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纵深化、立体化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作为学业界头部机构,自21世纪伊始便深耕汉语国际推广教材出版工作,不仅组建了专业的开发团队,还在内容资源整合与渠道构建层面建立了科学机制,旨在融合国外教育特征、教学内容、有效编排方式以打造精品力作,再通过“线上+线下”的分发渠道扩大汉语国际推广面,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随着5G、AI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汉语国际推广教材阅读服务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如2019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图书进口集团总公司携手中国联通打造的“5G新阅读”体验区,由“5G全息舞台”“中图数字化转型成果”“POD按需印刷与智慧农家书屋”“智慧社区书房”四大板块组成,可结合AR/VR、MR等技术赋予用户全新的阅读体验,为新时代汉语国际推广教材的出版提供了有益启示。

2.外部拓延——加速联盟协作,打造全产品用户服务链

在全球发展一体化进入高速创新期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格局日渐形成,用户需求越发多元化。汉语国际推广事业须构建外部联盟协作模式,以多方入局打造全产品服务链,实现用户生态维稳创新的目的。首先,加速海内外多方联盟协作,以合作开发或版权输出全面推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如2015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与以色列Sinergia公司就希伯来语版中文教材开发合作达成共识;201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越南越人智公司就《学在中国》系列教程的海外版权签署了合作协议等。其次,打造以教材为核心的衍生产品用户服务链,以多角度、全方位、不同载体和形式的辅助性产品升级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用户服务系统。近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除了大量推出汉语国际推广专业教材,还积极融合官网、出版社国际汉语资源网、汉语考试服务网等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教学课件、教案、讲座会议及各种练习资源,进一步完善了教材产品用户服务链。目前,全球已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俄罗斯于2020年正式将汉语作为全国统一考试内容;德国近70所中学将汉语作为学分课程和高中毕业会考科目;沙特阿拉伯于2019年2月宣布将汉语纳入沙特王国所有教育阶段的课程考试……基于此,汉语国际推广教材应进一步深入完善汉语教材产品链和用户服务链。

|参考文献|

[1]陈莉. 中国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效果及其优化:海外汉语教学的异质影响[J]. 江海学刊,2020(3):228-235.

[2]张美.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对外汉语出版[J]. 出版广角,2019(22):85-87.

[3]张莹. 近30年科技汉语教材编写情况的回顾与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14(11):66-68

[4]戚德祥. 基于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国际汉语教材出版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9(6):13-17.

[5]刘慎军. 汉语国际教育出版业的海外传播力提升对策研究[J]. 出版广角,2019(14):43-45.

作者:刘涛

上一篇: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故障处理维护计算机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