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方法创新论文

2022-04-16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得到全体职工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传统风俗和礼仪等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其影响之下,人们推崇良好的服务,并为顾客尽量提供,它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每个人都遵守的行为准则之一。企业文化对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企业职工团结起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行政法律方法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政法律方法创新论文 篇1:

邹议民间法的补充功能

【摘要】针对国家制定法中出现的空白和漏洞、法律制定的滞后性以及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治理结构的不规范性从而使民间法更有效的发挥补充作用。在分析民间规范形成补充作用成因的基础上,并且通过对民间法在法治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民间法发挥补充效用最大化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国家制定法;民间法;私法自治

对于究竟选择人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的历史实践中,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人治社会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历史代价,建立健全的法治社会已经是必然趋势。目前,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然而,对于国家制定法中不可避免的空白和漏洞以及法律制定的滞后性,民间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一、民间法补充作用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对民间法概念的基本界定

基于法学界对于民间法的研究角度的不同,从而使得法学界各学派对民间法的概念的界定都有一定的差异性。下面分析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梁治平先生的“知识传统说”。梁治平先生这样界定民间法的定义:对于一般民众平常生活有着特大影响的民间群体,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他们那些被制度化了的法则,虽然是由风俗习惯长期演变而来的,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我们视为法律。它不是通过“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授权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统称之为“民间法”。[1]

朱苏力先生的“本土资源说”。苏力先生对民间法的研究极力强调本土资源,其中包括“活生生的流动着,在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中实际影响他们行为的一些观念”、也包括“当代人的社会实践中已经形成或正在萌芽发展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民间法是“社会中衍生的,为社会所接受的规则”,“民间法必定会受到历史上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2]

郑永流先生的“行为规则与规范说”。郑永流认为,所谓民间法是指存在于国家之外的社会中,自发或预设形成,由一定权力提供外在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3]

基于对民间法一定的了解,我是这样理解民间法的:民间法是人们在法治实践过程中不断磨合,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形成基础,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变在国家法规制范围之外,自发形成的或由社会中某些具有权威的组织确立的,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比如说民间习俗、贸易习惯、小区业主公约等。[4]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历史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法,在法形成阶段的初期,社会包含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国家是在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确立起来的。引用系统论的研究理念,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涵盖着国家这个小系统。国家根据其统治地位形成公共权力来行使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进而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然而,仅靠国家制定法的强制性并不能最终有效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还有很多国家制定法未涉及到的空间。国家不能无限制的扩张权利,更不可能垄断一切立法技术。因此,在国家制定法的范围外,人们可以实行意思自治,保障个人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民间法补充作用的成因分析

完善的法治社会治理结构是多元化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各阶层主体意识呈多种多样性,作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制定法的数量越来越多,但仍然难以做到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和合理的覆盖,仅靠法律这种单一的治理模式是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此时民间规范在国家法调整不能的时候起到补充作用。相对于国家法来说,民间法是形成于社会,又用之于社会,民间法更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二、民间法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补充功能

在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制定法是无法做到全面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法律制定的滞后性,导致法官在司法适用时难以找到相关的法律规范,民间法会起到补充作用。

(一)民间法对国家法的漏洞有补充作用

法律漏洞的形成,在哲学角度上,国家法是国家以国家公权力为后盾而统一制定的成文法律,这就会出现法律普遍性和法律特殊性的问题,这就更加说明共性的法律不可能预料到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还有立法者的认识能力相对于社会发展的飞快速度是滞后的;在立法学的角度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主流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快速发展,而国家制定法无论是在程序上、还是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具有稳定性,它不会随多变的社会生活轻易动摇,因而,在国家制定法尚未涉及的或已涉及但无明确规定的领域内,民间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了补充作用。

(二)民间法对国家法的空白有补充作用

随着时代的转变,社会的不断发展衍生出很多领域,而法律也在不断延伸领域,但是由于法律制定的滞后性,国家法终究难以覆盖所有领域;同时,国家公权力不得过度挤压私领域,在私领域,人们是有权利意思自治的。例如,《村组法》的颁布表明村规民约获得了国家的承认和认可,所谓的村规民约正是民间法的载体形式,依照《村组法》可知,村规民约是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制定的,在国家法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同时,民间法会起到补充作用。[5]

(三)民间法对于法律研究方法的作用

法律方法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根据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对案件进行裁决时使用的法律技巧,主要包括法律论证、漏洞补充、价值衡量、法律发现、法律解释等。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谢晖多年一直致力于研究民间法对于法律研究方法的作用并力图将民间规范研究引入到法学方法中,通过法律方法使民间法获得国家的承认。他认为民间规范对法律方法与实践的贡献有::(一)民间规范作为法源而被引入——国家认可;(二)民间规范作为价值衡量的社会根据;(三)民间规范作为判例或判例法产出的社会根据;(四)民间规范作为司法论证的合法性前提。谢晖先生表示对于这些问题将继续进行探索。[6]

(四)民间法有利于纠纷彻底的解决和处理结果的执行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一大部分民事案件是不能得到真正解决的。当然,我国法律实行的调解和非诉程序都在尽力弥补这个缺憾,但是不能彻底解决;我国一审的陪审制度也体现了法律适用时强调倾听民间声音。

三、民间法的功能实现路径

(一)强调重视本土资源,发挥民间法的补充效用

民间法是在“乡土社会”这个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理念、经济基础,民俗习惯都与民间法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法律移植活动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这是因为法律的移植活动没有考虑到中国这个大环境。综上分析,系统化梳理传统治理理念和民间规范资源,探索民间规范被国家以制定法模式认可,并试图在民法典颁布之际创立民间判例法引入立法体系。

(二)加强私法自治理念,亟待民法典的颁布

平衡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治理的结构,将私法自治融合在中国的法制体系中,构建中国发达完善的私法体系,真正建立中国的市民社会,培养中国的私法自治理念。

当下的中国,国家公权力过度干涉私领域,私法自治理念不能有效实现,阻碍中国市民社会自治的有效进行。而且,在法制建设不健全和民法典尚未颁布的情况下,社会生活中民众多种多样的诉求不断涌现,更加急切要求意思自治。所以,在试图充分完善市民社会自治时,不断对私法自治理念和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更新和创新。在法律适用的实践过程中,政治国家强调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法,然而,国家制定的正式的成文法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社会治理的要求,这就要求法律规范体系的多元化。

(三)实现对民间法的承认和认可机制.

民间法对国家制定法的立法、执法以及司法的全过程都有着不可忽略的补充作用和影响。民间法是国家制定法的动力之一。在现有的司法体制中,建立民间救济机制。同时,在民法典尚未颁布之际,创立民间判例法,实现国家对民间法的承认和认可。

四、结语

社会生活的多变而制定法的“滞后性”性和稳定性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生活;制定法具有一般性与普遍性,因此就可能无法彻底解决每个个案的具体情况。此时在法律调整不能或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中,通过私领域的民间法来弥补制定法的不足。

理想的法律体系应当是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的治理模式以保护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效力的最大化。通过具有强制性的国家制定法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同时,在一些国家制定法尚未涉及领域,以民间法为先导,掌握其优劣势及其价值,将其纳入制定法范畴,或对市民社会不予干预,寻求社会的良性发展,保持良好秩序。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26-127页.

[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45;14.

[3]郑永流.法的有效性与有效的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02).

[4]吴燕,张玉洁.民间法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界限[J].铜仁学院学报,2010.11,(06).

[5]朱文雁.民间法于法律漏洞补充中的功能探析[J].东岳论丛,2008.11.

[6]谢晖.初论民间规范对法律方法的可能贡献[J].现代法学,2006.09

作者:张倩 张宝亚

行政法律方法创新论文 篇2:

论现代化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得到全体职工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传统风俗和礼仪等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其影响之下,人们推崇良好的服务,并为顾客尽量提供,它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每个人都遵守的行为准则之一。企业文化对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企业职工团结起来。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寄托了企业职工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因而企业职工对这种群体意识产生了“认同感”。这就促使企业职工积极参与企业事物,为企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逐渐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

一个企业组织自身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时,会通过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表现出企业的特殊性。这有利于企业形成别具一格的战略,为企业的成功奠定基础,提供原始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企业组织制定战略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正是激发人们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的重要手段。

1.管理思想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的灵魂。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现代化,尤其要注意克服小生产的管理思想,树立起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和加强战略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金融观念和人才观念。

2.管理组织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就是从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整体效应出发,按照职责分明、领导和指挥统一、信息沟通顺畅和准确等原则,合理设置组织结构;根据每个职务、岗位的特定要求并照顾到每个职工的知识、才能、品德和个性特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安排、使用人才,还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全体职工的行为准则。这样,就能使管理组织高效、协调地运转,有效地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3.管理方法现代化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措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的管理方法,即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在计划管理中,运用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决策技术、滚动计划、网络计划等方法;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经济效益分析、全面经济核算、量本利分析等方法。

4.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推行管理现代化的工具。管理手段现代化就是在企业管理中使用当代最先进的物质技术设备。目前主要是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

依據十六大对创新提出的要求,我们将全面实施管理创新,以网络化管理为基础,将网络管理与传统管理相结合,加快信息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提高职工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持续盈利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的国际一流企业。

(1)核心管理能力创新。一是提升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对外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以此为优势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对内全面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二是优化管理团队,对管理团队的职能进行科学划分,实行决策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决策者集中精力研究市场并作出科学决断,经营者有充沛精力将决策者的决断执行到最佳状态。三是建立学习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氛围,重点加强管理层对经营、管理、财经、国际规则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在继续做好作业层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教育培训中心和科技中心及有关院校实施全员教育,全面提升员工学习能力。

(2)基础管理能力创新。一是突出对基础数据的统计能力管理,通过对基层单位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工程进度、材料、物资、财务等各项数据的适时收集、分析、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企业决策水平和效率。二是以ISO9001、ISO14001和OSHMS三项管理体系为基础,进一步规范完善各项管理职能,最终实现安全、质量管理的自我纠正、自我改善。

(3)网络化管理创新。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开放的、可拓展的网络管理系统。以网络化管理为平台,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将各项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范例流程化、固定化。

通过以上三项管理创新,最终实现“五个零”管理目标。沟通零距离:即利用网络技术迅速传递信息,缩短各项目工地间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对内,领导与下属之间、各部门之间工作中充分交流协作,纵向打通上下级之间管理层次,横向破除部门之间合作的障碍。对外,以客户为中心,及时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物资零库存:提高物资配送的效率和效益,降低采购运输成本,保证施工生产和建设的需求。质量零缺陷: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减少或消灭返工返修,向零缺陷质量管理目标迈进。行为零违章,安全零事故:培养员工科学、规范的工作行为,将每一步骤所配备的工器具、作业方式、人员分工等标准化,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工作程序、作业流程进行施工,将规范、科学的作业行为灌输到每个员工的心中,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工作中,实现以“零违章”保“零事故”的目标。

作者:王延军

行政法律方法创新论文 篇3:

市政建设管理中的现代管理模式

【摘要】本文对市政建设管理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了现代管理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市政建设如何应用现代管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力求为市政建设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前浅见拙知。

【关键词】市政建设;现代管理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过程中,政府的管理体制也在日益发生变化和调整。市政建设产品作为一种公众服务产品,其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时代处于信息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如何让市政建设符合时代要求、提升管理效率成为市政建设部门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市政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市政建设是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管理庞大工程体系,并且面向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市政工程建成之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受到管理工作优劣和好坏的影响,市政工程的社会形象和今后的发展也与管理方法和效益之间息息相关。

我国具有幅员辽阔的特征,因此各个地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市政建设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省份之间采取不同的市政建设管理模式,并且一直在积极地采取整改性措施进行调整,但是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呈现出行业管理缺失、法制建设不足、管理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并阻碍和制约了市政建设的发展和建设。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市政建设具有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当前市政建设质量控制已经渐渐被项目管理思想和高新的计算机技术所取代。如何尽快地形成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职能分工的运行机制将成为最新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市政建设属于现代化建设设施,如何对市政工程这一现代化的建设实施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并消除现行管理体制中阻碍市政建设的消极因素,提升市政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成为重要的、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

现代管理学产生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条件的时代背景下,是一种集合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技术方法的科学体系,其管理的目的是以高效和快速的方式来实现管理体系整体目标。从管理理念的层面来看,现代管理将自然管理、社会管理和技术科学融为一体,将市场观念、时间观念、竞争观念、全局观念和效益观念综合在一项管理活动中,强调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从管理方法上看,现代管理综合了价值工程法、目标管理方法、优选法、统筹法、线性规划法等管理方法并强调了信息处理的重要性。

根据现代管理基本原理对市政建设现代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推广。管理学带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因此在研究市政建设管理模式时可以将之和市政建设管理中的行政执法、经济和技术需求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管理又带有着明显的社会属性,所以在进行现代管理模式构建时必须认真分析市政建设的政府影响力、财税影响力、管理体制影响力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国外市政建设经验都适用于我国市政建设的需要,我国必须在结合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市政建设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另外,效益原则要求在进行现代管理模式构建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各个系统内各个管理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尽量地以最低的消耗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市政建设的管理者在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秉经济性、技术性、效用性原则,综合考虑管理系统内外环境,从成本效益角度来衡量管理的绩效和成果。

从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来看,在市政建设活动中应该至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设市政建设管理系统,满足系统整体性要求;第二,要进行系统管理,明确系统中蕴含的市政建设整体目标,按照市政工程管理系统内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来进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建立;第三,根据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来对市政建设进行能级管理。

3、现代管理技术与市政建设管理方法

3.1经济方法在市政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在市政建设过程中,资金是一项重要的保证因素,好的工程质量建立在合理资金保证的基础上。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人力资源、物料的浪费和赊账欠账现象的存在使得工程质量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调整投资政策、采取经济方法进行市政建设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在市政建设中采取经济方法便于其运用税收、信贷、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等方法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改善经营决策质量。具体来说,市政建设中可以采取的经济政策如下:

第一,市政建设工程必须在业务部门批复预算和执行审定预算之后进行包干落实;第二,工程建设实行预算全额拨款制度,工程竣工后对资金支出情况、工程决策结果和审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第三,正确地划分上级资金投入不足和工程建设亏损之间的区别,客观地评价施工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第四,采取适度的奖惩制度,将经济杠杆在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设置先进单位、优胜单位和标兵单位来对施工单位进行激励和鼓励。在施工过程中,各个施工单位之间可以积极地开展劳动竞赛,监理单位之间也要针对监理质量把控进行竞赛活动,组织者按照施工情况进行排名并针对性地进行奖励或者批评。

3.2法律方法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

在市政建设中采取法律方法有利于各種管理职能的贯彻和落实,并针对性的调整管理系统中呈现出的复杂关系和管理因素,为管理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市政建设中必须采取法律方法进行管理和规划。市政建设中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必须遵循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3.3教育方法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

在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之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市政建设管理系统应该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人员培训制度的制定,明确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的方法以及培训要达到的效果。管理干部和操作职工的培训应该同时进行并且并重而行,在实践之中提升人才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得他们掌握大工程、高标准和严要求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GB/T50358—2005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鄂.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邵琦.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4]钱寅泉,汪宝国,王仪融等.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2).

作者:周国良

上一篇:外国经济改革研究论文下一篇:企业成本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