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人物报道方法创新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沈阳机床集团i5数控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启动动机、领军人物、团队管理、研发中的挑战、研发策略等五个环节,思考如何把技术研发的运行机制复制出来,找寻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基因机制。制度形成逻辑性,技术创新才能具备持续性,这是本文试图寻求的答案。有了制度的力量、管理的力量、文化的自觉,才能真正塑造创新型企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商业人物报道方法创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商业人物报道方法创新论文 篇1:

岭南文化符号及文创商品设计研究

摘要:拓宽岭南文化资源研究渠道,有效传承与发展岭南文化,创新演绎岭南文化符号的方法、手段与途径,开展高质量的岭南文化符号文创商品设计。运用文化理论与历史文献研究,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与田野调查,以及综合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图像文献、影像资源与民俗节庆活动素材等岭南文化符号研究创新手段;较深入地解析了维度转换、形式再创与形义同构三种主要的文化符号创新演绎方法。归纳了岭南文创设计的五种创新思路;论述了项目设计应用中的实证分析与科学推理理论研究方法、专题设计实践方法与手段。找到了有利于岭南文化符号创新演绎及文创商品设计应用的手段、思路与方法,以及如何解决滞阻岭南文创商品设计应用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展岭南文创设计是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及发展广东地方文化经济的必由之路,加强文创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广东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岭南文化符号 文创商品 设计 文化经济

引言

岭南文化兼容并包、源远流长。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代表,岭南文化在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基因的共同孕育下,在岭南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沉淀与演变,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所称“岭南”,是指狭义的广东行政区域。所谓“岭南文化符号”,是指具有岭南文化基因、形义特质与高度凝练的意义,且具有创意设计延展维度的象征图形或形式载体。“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种刻意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岭南文化符号大多来源于广东各居民聚落的民族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以及现实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原型与仪式之中,甚至包括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等特殊形式。比如,岭南建筑形制、装饰样式、技艺类型,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舞狮、龙舟、粤绣、粤剧、粤曲、陶塑、雕刻、剪纸等民俗活动与民间技艺等,都凝聚成了个性独特与形式精彩的岭南文化符号,如图1。深入挖掘、研究、保护与创新应用“岭南文化符号”,探索岭南文化符号创新设计的程序、方法与途径,系统研发文化创意商品(产品),是发展广东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地方文化、繁荣文化市场、塑造文化强省品牌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振兴政策与文化工程建设,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本文部分词汇使用了简称或者缩写,比如,“文化创意”简称“文创”,“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等,在此列出,文中不再逐一说明。

一、岭南文化符号与设计创新

广东岭南文化符号资源非常多,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区域中,有非常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资源是岭南各区域特色文化符号文创设计的主要素材来源。重视并做好文化遗产传承是开展富有成效的文创设计的基础,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发展创新。岭南文创商品设计的创新实质,其实更多是基于地方文化符号的解构、重构、再创与衍生。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15年2月10日下午在广州举行了《岭南文化符号研究》成果第一卷新闻通报会。主要对岭南地区典型传统建筑遗存所附载的图形,以及考古发现的遗址构件和墓葬出土器物的图形,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对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筛选,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图形图案,形成文化符号。《岭南文化符号研究》的整理出版,对系统研究岭南文化创意商品设计及产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广大文创人员可以此为起点或参考,进行更多的岭南文化符号挖掘与创新探索工作。

(一)岭南文化符号的创新手段

进行岭南文化符号及文创设计的创新应用,必然要先探索解决岭南文化符号的素材来源、获取方式、创意思路、应用途径等,才有可能更好地进行素材评估、筛选优化、形式再创或者意蕴重构等创新环节。换而言之,只有获取了具有岭南文化内涵与视觉化再造条件的符号雏形(元素),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岭南文化符号创新演绎与文化创意商品(产品)设计。否则,文创商品开发与设计应用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岭南文化符号创新的基本途径(手段),简要论述如下:

第一,开展有关岭南地方文化理论与历史文献方面的研究,挖掘创新素材,拓寬创意思路。这类文献资源大致有专题图书与学术期刊文献、新媒体与网络信息文献、大众媒体类的文献信息、其他相关数据信息等。通过地方文献研究,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岭南文化的历史源流、属性特征、分布区域与存续状况等,为进一步探索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视觉化演绎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文创商品(产品)设计提供岭南文化基因图谱。理论研究既有助于拓展文化符号创意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又能给文创商品(产品)设计的可靠性、思想性与文化传承度提供有益的文献支撑与保障,并为后续设计研究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二,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与田野调查工作,搜集图文资料与数据信息,发现创造机会。具体做法可按照岭南文化的地域特性与内涵属性,开展分类调研工作,通过整理分析与归纳,搭建岭南文化符号来源信息的基本框架图。从文化内涵看,岭南文化由中原文化、本土文化、海外文化(也称“海洋文化”)构成;从地域分布看,广东所属的岭南文化区域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个代表性的文化聚落。在广东三个主要居民聚落中,都有个性鲜明的在地民俗生活与民间艺术等。从语言区分来看,有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的广府白话(俗称“粤语”);有以粤东潮州、汕头、揭阳等地区为主的潮汕话(闽南语系特征),有以粤东梅州、河源、韶关和粤西南茂名、湛江等地区分布广泛的客家话。此外,广东岭南文化还具有多文化混合的属性。如茂名、湛江等区域混杂着广府、客家与闽南等多语系与多民俗文化特征,关于湛江的特殊文化属性,可从雷州的“石狗文化”中窥其—二。可见,开展岭南文化符号研究及文创商品开发设计工作,必须对岭南各区域独特的地方文化属性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追根溯源地把握好广东岭南文化的全局特征,才有助于深挖其文化精髓和符号载体,并进行有序有效的文创商品(产品)设计工作。

第三,进行相关图像文献、影像资源与民俗节庆活动等素材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丰富创意资源。时代科技不断进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与通讯平台等科技手段拓展和丰富文创符号资源搜集渠道。岭南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地域范围很广开展岭南文创工作不能仅仅依靠理论、历史文献研究和课题调研,还要广泛搜集关乎岭南文化符号与文创设计的视觉图像、活动影像、文稿资料等综合资源。比如,边远地区一些未公开报道与记录的民间艺术资源,很难通过常规研究途径获取,而通过自媒体等信息平台来传递收集,就会事半功倍…一可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与科技手段,发挥其特殊优势与效能,开展广泛的岭南文化素材收集与传递,凝聚成有用的文化符号资源,是更全面规划和统筹开展岭南文化符号文创商品设计的重要补充和必要手段。

(二)岭南文创设计创新思路

从岭南地方史、民俗学、工艺美术史、设计史以及设计理论、设计批评等角度,结合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源、调研资料、非遗资源与已有专题实践研究成果,深入研究探索,从中发现并归纳岭南文化符号及文创商品设计创新的方法、形式与途径:构建文创商品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地方文化软实力及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等方面的逻辑图谱等。具体思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紧跟国家和地方政府文化发展政策与法规,制订岭南文创项目开发规划与具体的行动策略,解决文化创新与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避免过度商业化、功利化,逐步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创新优势与品牌效应,推动广东文化创新与文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通过理论研究,深刻认识和把握岭南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源流特征与内涵,探索剖析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构成的岭南居民聚落特性与民俗文化基因,为岭南文化符号提取和创新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通过创新思维与设计实践,解构岭南文化符号,提炼新的造型要素,结合审美、时尚、个性、趣味等消费诉求,运用美学、心理学、语义学、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及系统设计思维,从形态、结构、材质、色彩、工艺等多方面多维度去开发设计文创商品(产品),并不断探索总结岭南文化符号与创意商品(产品)结合的设计程序、方法与规律,进而构建“选题→符号→创意→方案→产品→市场”的文创商品化系统关系。

第四,拓宽渠道,促进交流,谋求高质量发展。在岭南文化符号设计应用过程中,综合思考和借鉴世界各地文创开发的成功经验,通过市场调研、环境分析、产品定位、市场营销与品牌传播等系统研究,在“选题→符号→创意→方案→产品→市场”的商品化流程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塑造→文化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五,借助优势项目,汇聚创新成果。制订优势设计项目清单,按照清单内容优先开展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文博文物、古村古镇等类别文创商品设计实践;借助优势项目设计过程,验证专业理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做好专利与版权注册登记工作,保护知识产权。

无论是岭南文化符号的提取,还是文创商品设计应用,岭南文化的传统艺术、文化遗产等内涵都要好好地学习,深刻理解实质,恰当运用。如果拿一些代表中国的图腾元素做表面的呈现,就像我们带着面具说自己是中国人,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用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内在的中国心和文化思想。

(三)岭南文化符号创新的演绎方法

岭南文化符号包括原创符号与再创符号。从历史发展观和符号学意义来看,绝大多数文化符号是以文献传播或师徒传承为主的再创形式。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可把设计师独创的具有特定意义与形态的符号视为原创,而借鉴创新、综合创造或改良构成的符号类型则视为再创。从大量文献资料与视觉素材中凝练理念,提取和构成符号雏形,通常需要进行分类选择、抽象形态、优化意蕴、美化形式等综合处理。换而言之,就是要巧妙运用创意思维与艺术设计手段,充分把地方文化基因与造物美学、设计心理等融入到一定的具象载体中,创造富于岭南文化特质、审美价值与设计延展性的地方文化“图腾”,即文化符号。下面,对几种主要的文化符号创新演绎方法进行简要探析。

1.维度转换,再现物象肌理结构与形态特征

维度转换,包括三维转二维,也包括二维转三维,甚至多维。一般而言,通过对自然物象或人文素材进行形态、肌理、结构、色彩等要素的艺术处理,将三维物象或二维图像简化(转化)为线稿图谱与平面图形(图案)等具有设计应用价值的单一元素或群组,以适应特定文创商品(产品)的造型与装饰设计之用。立体维度与复杂形态简化处理有线描法、剪影法、拓印法、平涂法、抽象法等多种转换手段。当然,并不是所有文化符号的演绎都需要进行二维化的处理,有的设计应用会直接采用三维图像画面或摄影图片等;还有的设计表现,需要将二维设计素材、符号进行立体空间转换,甚至加上时间、声音等维度因素,再進行设计应用。“维度转换”作为—种造型设计符号的再创方法在这里论述,主要是为了丰富设计表现的维度变化与形式美感,打破不假思索的简单截图或“拷贝、粘贴、拼接”。通过维度转换处理,可以提升设计素材应用的文化意味、装饰美感与适应对象。下面,列举两种不同设计素材类型的维度转换处理方法,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以岭南古典园林顺德清晖园为例,通常来自建筑素材的文化要素,大多是三维立体形态的。从建筑形制及其构件上来提取文化符号,一般从亭、台、楼、阁、轩、榭、廊,以及建筑的门、窗、房梁、屋脊、屋檐、庭院的构件、陈设、雕刻、灰塑、绘画等装饰要素入手,分别从各种装饰形态中提取文化符号或雏形。这些装饰艺术形式中,都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并且主题多样、寓意吉祥。掌握了这些园林建筑装饰符号的创新方法之后,就可以循着不同的艺术类型,逐一梳理装饰题材内容与造型要素,再创演绎文化符号,并进行相关的文创商品项目规划与设计,如图2。

再以非遗文化资源为例,来说明文化符号或雏形的提取方法与途径。非遗文化及技艺,并非都看得见摸得着,更多的是需要将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内涵剥茧抽丝般的理顺出来。岭南非遗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寓意吉祥、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如佛山的武术文化,有大众熟知的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享誉世界武坛的历史人物。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符号提取演绎,须先从地方文史的记载中寻找脉络,读取相关信息要素来视觉演化。如门派字号、代表人物、功夫谱系、道具服饰、环境场景等,进行文化符号或雏形(造型元素)提取与再创。非遗文化的某些情景、人物、事件等都已经成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所以在基本元素提取与绘制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调动想象思维与视觉再造能力及科技手段,用艺术表现等手段去巧妙地再造物象要素,从而获得有关武术文化的符号(雏形),或者结合下文论及的图形创意与设计的方法,演绎成形式创新、内涵传神的武术文化符号,并进行相关的文创商品项目规划与设计,如图3。

2.形式再创,构建符号特征与形式美感

所谓“形式再创”,是指在某个文化符号或雏形(造型元素)的基础上,运用形式法则,对其整体形态或不同构成元素进行简化、抽象、变形、组合等,从整体造型与形式美感上呈现出新的装饰特征与个性特点。这种文化符号形式再创的侧重点是外在形态的变化,并强化其内在含义。岭南文化符号形式再创的演绎方法,可参照或借鉴中國传统图形(传统装饰图案)、现代创意图形与装饰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方法与手段。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图形)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几干年文明成果的结晶,它的核心要义是吉祥寓意。很多时候,传统装饰图案与吉祥图案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它们是一种外在形式与内涵并重的艺术符号形式。传统装饰图案(图形)的主要构成程式包括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构成要素类型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抽象几何纹样等。通过对称、均衡、节奏、韵律、聚集、重复等一系列的形式美法则的处理,形成了结构独特、形态优美、寓意吉祥、色彩动人的中国传统图形。当前,应用传统装饰图案已成为现代设计领域的主流趋势。如图4所示,使用湛江麻章傩舞脸谱再创装饰图案符号,进行产品包装、服饰等文创商品衍生设计,看起来是一种民俗新时尚的感觉。现代创意图形是现代设计的创新形式,它通过反转、共生、置换、双关、造影、聚合、矛盾、混维、无序、渐变等创新思维与艺术处理手段,形成具有新形式新含义的图形符号,广泛应用于各种视觉信息媒体与造物设计之中。装饰绘画也是一种基于多种元素聚合的形式再创,图式更为灵活多样。装饰画可以借用传统图案、现代图形甚至其他绘画形式的某些方法手段来进行综合创作。它注重构成要素的形态程式化、色彩装饰化、整体调和统一等。在岭南文化符号的提取过程中,借助以上这几种典型的设计演绎方法,通过一定的调整处理,往往能收到较好的设计效果。设计在于创新。岭南文化符号的再创演绎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探索的创意设计新手法。因此,设计师要善于立足传统、结合需求并再创时尚。

3.形义同构,营造独特形式并升华意蕴

形义同构是现代图形设计中比“形式同构”更为高阶的一种由“形”的变化融合“义”的升华的综合符号构成方法。具体点讲,形义同构就是将形态同构与含义同构合并使用,即把物象、造型元素或者相关符号在“形”和“义”两方面同时进行演绎处理,使新的图形符号兼具形态样式的变化创新与内涵意蕴的增量契合。岭南文化符号是广东三大文化区域民族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创新理念的融合载体,是一个符号系统,它通过对民族文化符号中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与现代审美相契合的关键点。岭南文化符号的形义同构借用创意图形设计的方法与手段,在形式构成法则的框架内,第一个层面是要运用解构与重构设计手法将不同的造型元素进行融合处理,形成形式新颖、美感突出的新符号;另一层面是在此基础上将不同造型元素的寓意按照内在逻辑关联起来,聚合更丰富的内涵意蕴,从而使新图形即新符号具有形式和意义上的双重创新升华,以满足信息传达与造型设计的需要。

在视觉设计中,形义同构是图形创意设计最为有效和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所设计出来的创意图形、文化符号往往能起到视觉与心灵震撼的效果。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很多设计大师作品中去感受,如日本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图形、海报作品,从形式和内涵上都能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深思,如图5。在岭南文化符号构成与文创设计应用中,这种形义同构的文化符号演绎创新方法,将会给设计师们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创意工具和创造新遇。

岭南文化符号的演绎方法还有很多,并非局限于以上几种类型。但这三种符号演绎创新方法从横向思维、纵向思维、辐合思维等几种思维方式与逻辑关系上来看,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与应创新价值。

二、岭南文化符号文创商品设计应用

岭南文化符号文创商品设计,既需要运用多学科专业理论来支撑和指导,也需要运用工学、艺术与设计等学科专业的工程技术、审美法则及创意手段来进行整合创新。岭南文创商品设计从概念到商品,要经过从选题规划到市场调研、从文化符号到创意概念、从草图方案到产品模型、从商品试销到品牌效应等一系列的商品化流程。下面从项目设计实践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文创开发商品化过程及设计创新的两个关键因素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简要论述。

(一)项目设计应用的方法与手段

所谓“方法”,是在既定的项目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特定逻辑关系的行为来执行既定任务,而这一系列有特定逻辑关系的行动所构成的集合体,就形成了本项目实践的方法,也就是项目过程执行的方法。“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多重性,它与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及事态程序紧密关联。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方法不得当,那就是事倍功半了。面对不同的设计项目,应该先思考采用何种方法及手段。“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的,比如,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设计方法、表现方法等是设计应用过程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1.项目设计理论研究方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设计创新只有立足在一定的理论研究方法基础之上,方能看得清、做得实、走得远。首先,要掌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等手段,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对项目规划、选题内容、资料数据、案例等进行科学分析与验证,为文创设计商品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并从项目实践中总结归纳岭南文化符号文创设计的一般规律。其次,要懂得运用科学推论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视觉素材与项目案例等内容进行归纳、统计、类比、因果、演绎、假设等综合推导与分析,来推断岭南文化符号再创演绎及文创设计应用操作程序和手段的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并从中发现新的设计方法。

2.专题设计实践方法与手段

专题设计实践是岭南文化符号及文创商品设计最直接与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通过规划岭南文化区域的分类课题并设定好任务目标,优选课题类别作为实践应用的切入点,串联式地开展项目设计与商品化,从中获得行之有效的实践应用程序、方法与手段。通常情况下,方法中隐含着各种以实体形态存在的手段,方法通过手段起作用,但手段不是方法的全部。所以,专题设计实践从“选题一符号一创意一方案一产品一市场”等流程,以及从“文化、概念、思维、心理、形态、结构、材料、技术、工艺”乃至“营销、品牌”等节点,都是一个融合了各种方法与手段的系统化过程,而且这些方法与手段并不是单一单向的,它可能是多向交叉、重叠或辐合的。特别强调,在专题设计实践中,要充分运用理论指导、实证分析、科学推论等综合方法,以保证项目设计过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并提升实践成果的价值。

(二)文创开发商品化过程及设计创新的“关键因素”

商品化流程是文创项目设计、商品成型与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从选题规划到市场调研,从资料搜集到整理分析,从定位研究到头脑风暴,從创意概念到草图方案,从方案提报到深入修改,从设计制作表现(实物样板、模型制作等)到材料、结构、尺寸确定,从生产技术与工艺到产品成型,再到商品试销、市场反馈与改进等过程,就构成了商品化流程有机整体。文创项目设计的商品化流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决定文创商品开发的成败。下面,重点就“商品化过程”中有关文创设计创新的关键“软件”、“硬件”因素做简要的探讨分析。

文创设计创新的所谓“软件”关键因素特指设计师专业技术素质与传统文化素养等内涵。众所周知,做好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与专业技术程度十分关键,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从事文创商品设计工作,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质与传统文化功底,以及成熟的从业经验,就很难完成一项高品质的文创设计项目。可见设计师的专业技术素质与传统文化素养等综合因素,是文创商品设计实践工作圆满完成的基本条件。在当前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文化发展政策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创意人才需求旺盛的大好形势下,高等院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该密切关注大众的创意生活需求,认真开展高层次、高质量文创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品质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台湾“文创教主”程相如在她的著作中也指出,接受西方主流教育的商品设计师们,一定要加强东方文化的养分吸收,方能开创具有华人血统的地方特色风格商品。可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文创设计师是至关重要的。

文创设计创新的所谓“硬件”关键因素是指文创符号资源、专业设备设施及工作室条件。开展岭南文创设计,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建立素材资源库与文化符号系统;其次就是要建立设备设施先进的专业工作室、实验(实训)室等创新环境。缺少这两者,将无法真正进入到有效的设计过程或商品化流程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项目设计所需的素材资源,对于创意创新设计工作而言,就如同人瘸了一条腿,将难以行走;同时,一个设计师或者设计团队如果缺少开展创新实践所需的必要工具设备与环境条件,那也同样等于人瘸了另一条腿。德国著名的设计大师与教育家卡尔马蒂亚斯教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进行设计教学时就说过,设计师的两条拐杖是“资料”和“工作室”,缺一不可。时光飞逝,将近三十年过去,这两个“关键因素”仍然是设计师创新工作所必备的两件法宝。

结语

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战略规划内涵与方法论,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提高国民文化自信与文化品味的必然选择。岭南文化是广东岭南各地聚落文化的集合,具有广泛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岭南文化符号文创商品设计是解构区域传统文化、再造时尚和创造地方文化高附加值利器。开展岭南文化符号文创商品设计应用,既是对岭南文化资源的传承活化,也是对优秀文化资源的发展利用;开展岭南文化符号文创商品设计应用,是广东区域文化振兴与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广东促进文化产业活跃、繁荣文化市场、发展高质量文化经济的新要求。文创产业作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力,需要广大文创设计工作者与行业企业凝聚力量、统筹布局、多出优品;同时,广东文创设计及产业发展,也迫切需要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l机构将大有所为,也必有所为。

作者:曾朝辉 曾鸿燕

商业人物报道方法创新论文 篇2:

企业研发的制度性逻辑

摘 要: 本文通过剖析沈阳机床集团i5数控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启动动机、领军人物、团队管理、研发中的挑战、研发策略等五个环节,思考如何把技术研发的运行机制复制出来,找寻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基因机制。制度形成逻辑性,技术创新才能具备持续性,这是本文试图寻求的答案。有了制度的力量、管理的力量、文化的自觉,才能真正塑造创新型企业。

关键词: i5数控系统;研发;团队;制度逻辑

习近平同志2017年3月7日在参加全国人大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把国有企业作为辽宁振兴的“龙头”;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这对于东北国企的转型发展极为重要。事实上,以沈阳机床集团(以下简称沈机)为代表的一批国有企业,正在为振兴东北工业而努力。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既可以实现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又可以消除产能过剩的双重目标。2013年8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到沈机视察;2013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重器》第四集“智慧转型”介绍了沈机开发数控系统的事例;2015年上半年,新华社内参报道了沈机开发i5数控系统的情况;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5月16日长篇报道了老牌东北国企沈机i5数控系统研发过程。本文将以沈阳机床集团i5数控系统研发为案例展开评析,试图总结推进企业研发的制度逻辑。只有培植、优化创新的基因,使新技术研发成为企业的自觉甚至本能,才能够真正成为创新型企业。

一、引言:什么是i5数控系统

i5是沈机对其开发的数控系统的命名,其字义来自5个英文单词——Industry(工业)、Information(信息)、Internet(互联网)、Intelligence(智慧)和Integration(集成)的第一个字母。i5数控系统使机床在加工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送的数据,并通过可以存储和分析大数据的云平台,就能够解决成本核算、远程操控等问题,而且能够提供生产任务调配、远程工艺支持、产品定制和机床租赁等一系列服务?譻。沈机i5智能机床2016年总销量接近2万台。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是完全看不懂那些优秀的企业在做什么,而是难以做到。技术创新的基本路径大多数企业还是懂的,但只有具有特质的企业,真正勇敢的创新人物才能做到。作为一个老国企,沈机在开发i5数控系统中,几乎从头至尾体现出和传统国企在体制与管理方式上的差异,这近乎于“反常”,而研发中所有的所谓“反常”行为在创新面前恰恰都是正常和平常的。

二、沈机i5数控系统研发是偶然还是制度性必然

总结沈机研发的过程,大概有五个重要环节:启动动机、领军人物、团队管理、研发中的挑战、研发策略等。在这五个环节中,对于想有所作为的企业来说,都是必须过好的关口。这是保障研发的基本环节,也是研发能否保持持续性的逻辑。

1.大背景下特殊的启动动机

创新动力机制是在创新主体、动力要素以及所处环境共同作用下各种关系的总和。任何企业的研发创新都有启动的动机,比如基于战略的需要、竞争的压力、追求利润的冲动、出于创新自觉的本能、市场环境的变化等等。企业的研发动机会体现出体制的特色。但最无奈的选择是不启动。实际上,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推动主因,其次是技术,还有政策等其他因素。而沈机i5数控系统开发并不是企业的主动行为,其重要背景是2006年1月中央提出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2006年7月,一位高层领导到沈机视察,这位领导曾经在沈阳机械系统工作过,他曾经是这个行业的行家,知道沈机的实力,他希望沈机开发数控系统。高层领导的到来引起了省市的高度重视,随后,省市的主要领导轮番到沈机调研,并明确下达了任务?譿。老国企的体制,使得领受重大任务的方式很特别,沈机i5数控系统开发任务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方式下启动的,免去了申报、审批等常规情况下申请研发任务的所有环节与细节,在捷径下一路绿灯。

2.领军人物的“过分要求”与“反常”承诺

领军人物是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头雁,其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发挥潜力较大的优秀技术带头人,是科技创新第一驱动力的核心要素和高端引擎。企业研发最关键的人物是作为决策人物的企业家和具体领导研发团队的领军者。

i5数控系统研发的决策人物是沈机集团董事长。这个董事长具有10年车间现场和10年企业领导的经验,上海某名牌大学机械专业毕业,他对新技术有深度理解和敏感,他的眼光和特殊的事业情结成为这个项目的坚定支持者。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企业家精神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我重视研发,强调技术领先和创新”“我敢于承担创新的风险”和“我喜欢以积极大胆的行动抓住机会”等选项有较高的评价值。可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经济学家许小年认为“企业家唯一重要的工作是创新”。

i5數控机床的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是董事长的校友,他既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又没有被外国技术束缚住思维,对数控机床设备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董事长以前曾找过这位专家,他以国企的研发投入连续性无法保障为由拒绝了。2007年7月董事长再次向他提出开发数控系统,这位专家向董事长提出了几个条件:什么时候能开发成功不知道,不能逼,不能管;一定要从基础做起,坚决不能糊弄出来;团队要放在上海,不能放在沈阳,因为在上海更容易找到专业的人才,要留给自己打造团队的空间。

对这些“过分要求”董事长“反常”地答应了,无论在国企还是民企,对于很多领导人来说,答应这样的条件,是对“决心、毅力、风险、压力、责任”等创新精神的真正考验,没有事业心的领导,缺乏魄力的领导很难这样做。国有企业高管实际上属于“非典型职业经理人”,这样的承诺对于董事长来说,是一种破釜沉舟般的承诺,也可能只有在有了尚方宝剑的情况下才可以有的举动。现实中,企业创新对领军人物的要求是:第一懂行,第二有情怀,第三敢担当。本案例中都具备了。

3.特殊的团队管理方式铸成了“六同”研发团队

一个好的研发团队应有利于增强合作精神,有利于战略思考,有利于产品创新设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沈机团队正是符合这样的特质。最初的研发团队由2位老师、7位新毕业研究生组成,研发负责人选人的标准很简单:年轻人、能干事、没有被“框框”束缚住?輲。这个研发团队的特点是:首先,从组建开始,就形成了老师带学生或师傅带徒弟的工作方式,没有什么规章制度和分工标准。其次,研发团队的管理模式没有受到母公司的影响和限制。研发人员并不知道体制的压力、领导的焦虑和花光研发预算时的困窘,他们只是单纯而专注地做研发,而且越做越欢乐。最后,这些年轻人因为年轻,所以没有对技术领先者的恐惧,更没有按套路或技术特征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他们属于互联网一代,其选择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却自发地向计算机和网络主流靠拢,并把枯燥的技术开发过程变成了一场充满欢乐的“电子游戏”。

沈机作为一个老国企,能允许这样的团队组建与管理方式,实属不易。笔者把它总结为形成了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六同”研发团队,那就是: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这样的团队具备了如下三种创新基因:第一,充分的想象力。人的头脑不应是容器而应是火把,把创新者叫醒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只有“天真”的人才会痴迷地走在发现新事物的路途上,“傻傻”地追寻规律,创新者身上总是闪烁着想象力的光辉。很多人喜欢魔术,而魔术对培育创新的启示是:它不可思议地“违背”常识,虚构了很多出乎人们意料的东西,那些看来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的事情总是被奇妙地呈现。所以,如果人类谨慎到失去梦想的时候,创新也就不存在了。有想象力的人更容易与自己友好相处,看到自己的潜力,充满自信,不轻易否定自我。想象力使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和难做的事情打开了解决的窗口。在想象中思考问题,在问题中设定目标,在目标下认清问题,再在问题中寻找创新的路径。牛顿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可发现新定律。可见,有想象力的人和组织才算具备了优质基因。沈机研发团队正是具备了这种想象力。第二,毅力与提炼品质。创新的心理品质在于热爱未知、敢于冒险、独立判断与行动,而且不推卸责任,坦然接受结果与后果,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经验、不轻易从众,保持心理健康。有上述品质的人才会纯洁和有耐心,才不会欺骗自己、欺骗别人和欺骗社会,才能绕开创新中的道德风险。在几年的研发过程中,检验了沈机这个团队的品质与毅力。第三,挑战精神与宽容失败的理念紧紧相随。如果没有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必然会消磨创新者的挑战和冒险精神,直至丧失这种基因。创新的路上没有捷径,应该对宽容失败进行重新定义,创新者不是弱者,因此,宽容失败不是指强者对弱者的恩赐,创新中存在的挫折和失败,是挑战中的搏击和探险中的风景,具有积极意义,不是消极性的,宽容失败的核心要义应该是积极试对、鼓励试错,是企业迎接未来、拥抱未来的胸怀、姿态和义务。沈机的研发过程诠释了什么叫挑战与宽容。

4.煎熬而没有“壮举”的研发过程

任何一个创新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真正的创新像花儿一样,只有经历了种子在黑暗期的孕育,小草一样的成长,才能开花结果,才能长久。从2007年到2012年,沈机研发团队处于完全的埋头研发状态,真正的问题是必须一步步走下去,应该怎么走、能走到什么程度,心里没谱。5年间研发团队花掉五六亿元,除了库房里有一堆做实验报废的机床,沈机董事长看不到成果,除了等待结果,没有任何其他办法,这种煎熬,很难受。在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中也找不到“壮举”。研发团队做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个又一个的算法,写出一行又一行的代码,20多万行的源代码每一条都是自己写的,但这个过程本身意义很重大。因为这些凝聚着开发者经验和诀窍的“技术”是专有的,是开发者能力的体现,开发者即使把数据信息告诉给技术接受方,后者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写,除非自己在做研发。而掌握这些算法和源代码后,开发者不再需要跟随或模仿外国的数控系统,而是根据自己对用户市场的理解决定系统的概念、技术路线、功能和性能参数。

解剖标准,搞懂路径,从会看到会干、从生手到高手,这是研发的基本功。上述过程,使笔者想起参观某著名企业集团时,在展览厅里看到的一句话:“工业是一座用思想与汗水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构造起来的大厦”。没有这种扎实与辛苦就没有收获。为什么这些年我们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这跟能否把先进技术的原理图、技术路线图、施工图全部弄清楚有关。当我们接触到了一种技术,以为看懂了,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张静态图,动态流程看不到,又缺乏施工图或者施工人员。学技术经验比较少,深刻和系统挖掘人家的技术背景,技术细节,实施技巧比较少,所以总是学不像。这可以用炒菜来比喻。很多人为什么看了菜谱还不会炒菜?这是因为,不懂原味,就很难有正确的味觉;不懂这个菜谱的口味适合什么地方的人;不懂菜谱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不懂如何做到盐少许、味精适量、油七成热、炸八成熟。菜谱类似教科书,是会炒菜的人的经验总结;不会炒菜的人看了,需要在实践中把那些技术秘诀和细节全部弄懂后,才能成功。所以,正是这个煎熬而没有壮举的过程,才培育了沈机的研发管理能力,但这种痛苦过程正是许多企业无法忍受的。

5.与科研模式、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行模式紧密结合的研发策略

沈机研发团队的开发策略,就是把科研模式、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行模式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只研发适用于沈机机床的数控系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短期内拼不过那些外国数控系统巨头。沈机的客户是数百家民营企业,每年2万台的销量。这个策略非常脚踏实地,避免了研发团队的成果从实验室出来就可能被枪毙的风险;而且那时沈机开始探索采用机床租赁这种新的商业模式。i5数控机床以其智能、互联的特性成为少有的可以采用租赁方式大批量供货的机床。新的商业模式反过来又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产生了影响?輲。

这就是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的重要性,如果纯粹是科研机构研发,就很难把技术、产品、市场、商业模式放在一起思考,有逻辑地让新技术生根、开花、结果。技术成功必须用产品成功来体现,而产品成功必须用利润来体现。企业领导和具有经营头脑、市场意识的研发人员应该清楚,技术的领先性、独断性、超前性应该建立在企业或产品的竞争力、盈利力、市场占有力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浪费资财和自取灭亡。科技成果产业化应以企业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中心。静态的先进技术看上去很美,但判断新技术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技术标准和市场标准两个方面,因为企业毕竟不是純粹的科技研究所,在市场上才能真正检验新技术的价值和研发的成功率。否则,只有悲壮甚至悲剧。

笔者重点总结、透视概括上述五个环节,是因为企业研发成功与否都与之紧密相关,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研发是否中断,都在考验企业研发的意志、决心,都在锤炼创新的链条。这五个过程非常具体地演绎了企业研发的一般规律性路径。上述五个环节的形成是偶然性还是制度必然性,决定了企业在创新路上能走多远,决定着企业能否“不断涌现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提升以创造获取价值的能力”。

三、“中国智造”之路如何走——本案例对政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逻辑拷问

1.如何设定技术升级的来源?

多年来,我国制造业领域推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产化——自主开发的消化吸收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是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目标,把国产化作为消化的手段,最后希望实现自主研发。但是,这个策略把先进技术的来源锁定在国外先进技术上,又忽视了技术国产化的市场需求,最终导致即使吸收消化的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很难产生效益和应用价值。“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换技术”等思路为什么效果不太理想呢?因为,引进的技术其实是产品,其中凝聚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引进者来说都是“黑箱”,不可能只是通过购买和使用就会自动掌握。这就是沈机研发团队为什么要用最“笨”的办法做最基础的算法和源代码识别的价值所在。所以,应该使技术开发的来源多元化,而且对于开发什么样的新技术政府和企业必须有清晰的思路。技术的先进性必须符合企业的长远目标,游离于企业长远目标的新技术,反而会把企业引入歧途,因为技术路线的错误会拖垮企业。要避免在一个技术概念或技术轨道上“下注”,更要避免政府“锁定技术轨道”,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政府要控制自己的干预冲动。

2.政府如何把控推动技术创新的行为边界?

i5数控系统的开发决策来自一位高层领导的推动,这等于政府提供了方向、鞭策、规范和支持,以“命令”的方式促使项目上马。但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干预项目本身,比如,开发数控系统没有列入政府的计划,企业自己选定研发项目负责人和招募团队成员,自主决定开发战略、技术路线和方法;开发出来的数控系统是沈机自己在市场上推广;项目的结果是由市场竞争而不是由政府的专家来评判。

沈机研发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政府的角色与定力应该体现在:政府在科技创新管理中要努力培育和扮演好“保姆”“保险”“保安”的角色,从对管制的优越感转向服务创新的成就感。

第一,政府不能直接替代市场和企业的选择。应把创新想像的空间留给企业和研发单位,因为政府的选择往往并不是最优,政策性项目政府经常会被“绑架”,也容易造成各方急功近利。政府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單,防止由主观上的主动变成客观上的阻碍。政府的发力点应该在于向企业提供关于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信息,提供关于产业体系发展方向的相关政策与信息,提供关于能源、环境约束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与信息。这是政府的强项和应尽职责。政府应把精力集中于推动产业体系的演进,以外部约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应“厘清政府干预国家科技决策的边界和范畴,突出政府干预的‘杠杆效应’,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形成一个创新、有序的科技市场环境,实现科技创新的善治”。

第二,政府在科技创新中要努力培育和扮演好三种角色:那就是“保姆”“保险”“保安”。应鼓励成功的企业去做“保姆”,他们比政府更有眼光,还可以避免腐败和垄断。政府鼓励的方法可以是为创业投资、创投基金提供税收优惠,有利益企业就有动力,政府也就少了直接干预市场的嫌疑。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保险和风险投资机构当好“保险”,为创新者做好基本的经济与社会保障,让那些创新者即使失败了仍然可以东山再起。当然,在这方面政府更责无旁贷。还要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一起当好“保安”,维护市场秩序,处罚破坏规则的人和企业,这方面政府首先要成为最可靠的“保安”。政府还应该鼓励企业在产业链上进行接力创新,“接力创新的阶段是确认需求、锁定目标、合作谈判、接力握手、能力传承”。

第三,各项政策细则要经得起各方的冲撞性试验,必须注意配套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和法规要体现彼此的合理分工,政策在于调整短期行为,法规在于保障发展的长期战略与理念。“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时,应根据创新行为的难度、深度和潜在价值进行细化,对技术含量高的研发项目,加大前期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实质性创新,对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创新的企业,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适当扶持,在后期补助时对企业创新成果加以甄别,调高获选标准,提高整体创新质量”。据上海市科委有关领导介绍,他们将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走好“退、放、进”三部曲。通过“退”,减少对创新资源的直接分配,减少对具体项目的选择和企业创新的干预,加强与市场资源的协同;通过“放”,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通过“进”,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监管平台,避免政府各部门的科技财政重复投入。这是值得称道的。

3.政府科技体制改革的焦点在哪里?

当前,我国技术研发项目的申请规则非常固化,程序复杂,那些课题、项目可能不是来自企业一线,不是市场需求。高校院所的多数研究工作是在没有企业和产业参与的情况下封闭进行的,许多成果并不能直接产业化。科研工作围绕国家战略展开,至于技术是否能支持产业的发展,没有太多人去考虑。 而且,从成果到成熟技术之间巨大的“中试死亡谷”无人填补,使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的沟壑越来越大。联系到十年前,当高层领导要求沈机开发数控系统时,沈机有一位负责人认为这应该由科研单位来做,领导人却意味深长地回应:他们以领导为观众,以获奖为目的,以论文为手段,以仓库为最终归宿?輲……真是一言中的。

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政策、成果评价等等都由政府掌控,当企业的研发方向和路径与政策对不上号时,就无法获得支持,这既浪费了科研和政策资源,又打击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2013年沈机研发团队曾以i5系统申报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报的课题名称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数控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但审批单位认为i5不能被称作是“智能数控”,原因是没有足够多的传感器。有专家问研发团队:“你们的技术渊源是德系的还是日系的?”那些质疑最终导致企业无法获得政府科研资源的支持。

因此,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防止研发和产业化变成两张皮,首先要理顺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减少“成果转化”的环节。

四、结论与讨论: 如何构建企业技术研发的制度性逻辑

本案例留下的思考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是不是经常能碰到给沈机下命令这样的领导?怎么把沈机技术研发的运行机制复制出来,首先在沈机内持续地运转起来,如何形成中國企业研发的基因机制?如何把技术创新推进到管理创新,以制度与管理的力量把创新变成企业在文化上的自觉,真正变成创新型企业,进而“为机制的认同赢得空间,为机制的渗透放大威力,为机制的迭代注入改进的基因”?国企如何进行创新激励?理想主义是干事业的信念力量,有效激励是干事业的物质力量,怎么让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制度形成逻辑性,技术创新才能具备持续性,这正是本文需要寻求的答案。“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前者确保后者有一个土壤。所以,要重视技术创新,要获得持续的技术优势,必须要打好制度基础。”有了制度的力量、管理的力量、文化的自觉,才能追寻创新的最高境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注释:

夏晓华、史宇鹏、尹志峰:《产能过剩与企业多维创新能力》,《经济管理》2016年第10期。

路风、王晨:《青春“创战队”的技术奇迹》,《瞭望新闻周刊》 2016年5月16日。

路风、王晨:《中国数控机床“逆袭”揭秘》,《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5月16日。

张征、贾晓东:《辽宁经济已现止跌企稳趋势》,《中国经济时报》 2016年6月9日。

孙冰:《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研究综述》,《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张赤东、王元:《企业创新的动机:来自市场需求的激励——基于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样本调查问卷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4期。

白雪:《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对策和建议》,《统计与管理》2014年第10期。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来自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的报告-2016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2016年第6期。

新华网:《许小年:企业家唯一重要的工作是创新》,2013年7月28日。

周铭山、张倩倩:《面子工程还是真才实干-基于政治晋升激励下的国有企业创新研究》,《管理世界》2016年第12期。

贺志荣:《组建科研团队应考虑的因素》,《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1期。

王健君:《“创新”并非“天降神物”》,《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5月16日。

郝久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渗透》,《新疆教育》2012年第11期。

姜姝姝:《创新都是痛苦的过程》,《机器人产业》2015年第2期。

聂凯:《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理论视野》2016年第12期。

路风、王晨:《数控技术败在“依赖症”》,《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5月16日。

孙喜、路风:《从技术自立到创新——一个关于技术学习的概念框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7期。

智强、杨英:《中美国家科技决策体系:国家、部委和项目层面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5期。

李天柱、冯佳、冯薇:《中国企业的接力创新:以华大基因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11期。

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点燃上海创新创业这把火》,《文汇报》2015年6月29日。

刘书云、陈晨:《谁来填补“中试”鸿沟》,《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7月18日。

穆胜:《企业文化到底有没有用?》,《中外管理》2017年第5期。

穆胜:《寻找海尔的第二曲线》,《商界评论》2017年第5期。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Enterprise R&D

——A Case Study of the R&D of i5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in Shenyang Machine Tool Group

Xu Genxing

作者:徐根兴

商业人物报道方法创新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下“最美老师”报道研究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的“最美老师”除了拥有感人事迹的优秀教师,一些拥有高颜值、好身材的年轻老师也被打上“最美老师”的标签。在传统媒体和微博、BBS等新媒体高度互动的背景下,这些关于“最美老师”的报道逐渐发展成为新闻报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研究通过对“最美老师”新闻报道所进行的数量、对象、主题、体裁、来源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试图在对当前“最美老师”报道标签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等问题进行说明的同时,为以“最美老师”为代表的新媒体下的人物报道的革新提供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最美老师”;新闻;人物报道

一、“最美老师”报道的兴起与发展

2012年,“最美老师”张丽莉因为勇救小学生导致双腿截肢而被人们熟知,之后“最美老师”一词便被广泛用于各类关于老师的报道中。如今,除了拥有感人事迹的优秀教师,一些拥有高颜值的老师也被打上“最美老师”的标签,《吉林女教师被同学誉为最美生物老师》《最美日语老师成宅男女神》之类的报道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甚至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关注热潮,成为一种令人关注的媒介现象。

目前,关于 “最美老师”的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心灵美的老师的报道。这类“最美”老师往往一直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学生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类报道的内容大都是关于最美老师的感人故事和优秀事迹。二是对颜值美的老师的报道。这类“最美”老师大都是一些青春靓丽、多才多艺的年轻老师。这类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追捧。

二、新闻报道中“最美老师”现象分析

(一)样本的采集与分布

本章主要以新浪新闻为搜索引擎,通过高级搜索选取标题中以“最美老师”“最美教师”为关键词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对于报道时间和数量的研究主要针对新浪网现有的2008年1月到2015年3月的报道,其余内容因为考虑到新闻时效性和本着研究发展趋势的目的,主要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近一年的报道(排除重复)进行研究。

新浪网上现有的关于最美老师的报道开始于2008年,2008年到2011年4年的报道总数不到50篇。而2012年一年的报道总量就达到了100多篇,2013年更是达到顶峰,甚至比前4年报道总量的4倍还要多。而最近一年对最美老师的报道量虽然有所减少,但相比较于前几年的报道量还是处于增长状态的。从总体趋势线就可以看出,最美老师报道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二)报道的对象分析

上文说到最美老师可以分为心灵最美和外貌最美两种类型,新闻报道的对象也以这两大类为主。其中心灵最美的老师所占比重比较大,近一年新浪网上以“心灵美”为报道对象的共有78篇,占全部报道的75%,是报道的主流。而颜值比较高的报道对象的所占比例只有25%,这些报道对象基本上都是年轻漂亮具有高学历的新晋老师。报道内容以图片新闻为主,基本是老师的基本情况与课上课下的美照,报道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更加明显。

(三)报道的主题分析

图1 2014年3月-2015年3月新浪网

“最美老师”新闻主题比重表

近一年最美丽老师的新闻报道主题主要分为六类,从图1的比重来看,媒体主要通过对最美老师感人事迹的描写、社会评选表彰活动的宣传、生活美照的转载来掀起“最美老师现象”的热潮。新闻事件、宣传活动和最直观的影像成为新闻报道中“最美老师”的阐述重点,而对于故事、影像、宣传活动背后的社会制度、人物现状的关注却变得越来越少,忽视了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影响等重要部分的反思。

(四)报道的体裁分析

2014年3月-2015年3月新浪网“最美老师”报道体裁统计表

体裁 消息 通讯(含特写) 图片新闻 述评 总计

数量 46篇 20篇 19 8 93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视频外,近一年新浪网对“最美老师”的报道体裁主要有消息、通讯、新闻图片和述评几大类。其中最美老师评选、表彰活动以及相关的公益活动都是用消息报道出来的。通讯和特写主要用大量的篇幅记叙典型人物和最美事迹,“截取‘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1]25图片新闻更多出现在网络媒体中。述评所占的比重却少之又少,还不到30%。由此可以看出,因为现代社会受众快餐化、直观化、视觉化的媒介消费方式,描绘生动的故事、曝光大量的图片和配以简短的消息成为媒体表现最美老师的主要方式。

(五)报道的来源

新浪网站上关于“最美老师”的新闻报道主要来源于报纸、电视、网络三大媒介。在近一年104篇(包括视频)报道中,转载于纸媒报道的有36篇,来源于电视报道的8篇。而来源于网络的足足有60篇之多,占总量的一半还要多。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主要针对心灵美的老师,而颜值美的老师大都源于网络消息和网民发帖。由此看来,当今时代大众媒介作为受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现代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美老师”的兴起与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有着很大关系。

三、新闻报道中“最美老师”现象存在的问题

(一)“最美老师”标签过于泛滥,报道方式单一

从“最美老师”的时间、数量图中就可以看出关于“最美老师”的新闻报道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被冠以“最美老师”称号的人越来越多。回想3年前,一提起“最美老师”,受众的脑海中便会想起为了救学生而失去双腿的张丽莉、30年驻守乡村小学的邱湘涛。然而3年后的今天,最美生物老师、最美日语老师却广泛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不过滤、不审核,盲目跟风、随意加标签使得“最美老师”越来越泛滥,违背了“最美老师”报道的初衷,也偏离了“最美老师”的本质内涵。

(二)夸大事实,未经核实跟风报道

从近几年“最美老师”的报道对象和报道主题来看,关于高颜值的最美老师的报道比重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一大波貌美的年轻老师登上最美排行榜。为了搏人眼球,《重庆最美教师周慧敏走红,学生求复读》、《最美日语老师走红 学生逃其他课去蹭课》等一系列夸张的标题被发布者和转载者大量使用。其实仔细思考这类最美老师,她们的长相只能说漂亮,但还不足以称得上是最美。而正是媒体为了更多的收视率和访问量,不加筛选地广泛转载与传播,才使得新闻事实逐渐被夸大,甚至走向不实。夸大事实是新闻报道之大忌,“高颜值”比重的增加也使这一报道步上非正确之路。

(三)宣传色彩浓重,缺少人文关怀

从近一年“最美老师”报道的主题看来,人物事迹以及表彰评选活动占有很大的比例。然而机械地刻画“英雄人物”,重复的评选和表彰越来越使得“最美老师”的报道从最初叙述教师的感人事迹发展成为一种宣传工具。千篇一律的奉献事迹、评选表彰活动将最美老师的塑造带向了刻板的宣传。虽说新闻媒介既传播新闻,也从事宣传。[2]49但是如果宣传成为“最美老师”现象的主流,媒介单纯为了宣传而报道,那么反映客观事实,使受众在“最美老师”报道中了解教师群体、学习优秀教师美好品质的主要功用的含金量也大大降低。许多报道对象被戴上“最美老师”光环被宣传了一番之后便不了了之,以至于“最美老师”被下岗、陷入困境的状况时有发生。

(四)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从“最美老师”新闻来源看来,报纸、电视和网络三大媒介相互融合、相互竞争。许多媒体在优胜劣汰的媒介环境中不得不以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方式寻求受众和生存,“最美老师”也因此面临着被商业消费和娱乐消费的危机。为了商业利益而肆意炒作,为了新闻的娱乐性而过度消费报道对象成为问题出现的病根。虽然媒介需要通过新闻媒体盈利来维持自身的发展,需要发挥一定的娱乐功能,但当商业与娱乐成为报道的主要目的,而新闻与信息成为娱乐的载体与素材时,新闻就被过度地商业化娱乐化了。[3]

四、“最美老师”报道发展策略初探

新闻的“度”是维持新闻“质”的界限,同时新闻的“度”也是衡量新闻优劣的重要标准。[4]防止“最美老师”泛滥成灾,就要求媒体工作者在采集新闻时提高辨别能力,充分挖掘人物的个性色彩,而并非一味地为了发稿量跟随主流媒体进行抄袭或转载。只有及时准确地发现事物的变动与真实动人的事迹,报道出的“最美老师”才能真正打动受众的心。除内容外,丰富报道形式和方法以避免“最美老师”报道的模式化也十分重要。传统媒体可以推出专栏,访谈或者专题,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也要进行一些分析与评论。而新媒体则可以在视音频的制作、深度链接以及互动等方面进行改进。

我们一直将真实性视作新闻的生命,遵守基本职业准则,学会正确判断新闻事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最美老师”中的不实现象。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纪实手法”表现最美老师。“把真实性和真实感统一起来的,就是纪实性的报道手法。”[5]如何正确运用纪实手法事实求是地报道“最美老师”,就要求媒体从业者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不为关注度而虚构夸大,不为了跟随潮流而随意贴标签。

媒体发挥强大的宣传作用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宣传而报道就丧失了“最美老师”报道的新闻性。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宣传性要大于新闻性”这一命题就成为有关典型人物报道观点的论争之处。[6]当时绝大部分人就提出要尊重报道的新闻性、新闻稿不同于宣传稿的观点。要回归“最美老师”报道的新闻性,就是要在报道“最美老师”时遵循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等基本特征,发挥媒体传递信息的基本职能,而并非强制性地传播某种观念。

什么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即大众传媒在执行自己职能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和人民负责。[7]在媒介竞争日益加大的今天,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和发行量,一些媒体在抛弃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陷入了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泥潭,导致了许多炒作新闻、黄色新闻和广告新闻的产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将社会和受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和媒体的利益之前,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叙述和评论,以宽容和友爱的方式进行报道。只有这样,在“最美老师”发挥正确社会效益的同时,媒介也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同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李良荣,张春华.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J].新闻界,2007(6).

[4]王会.当下媒体过度报道现象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5]庞海江.怎样报道新英雄——对“最美教师”张丽莉等人物报道的策划与实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60).

[6]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4.

[7]赵小茉.媒体的商业化和社会责任——浅议炒作和虚假新闻[J].新闻知识,2011(6).

作者:刘亚洁

上一篇:专业课程教学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人生哲学与人生观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