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行政制度创新论文

2022-04-26

摘要:文章以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变革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对策一、企业制度的重要性第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当代行政制度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当代行政制度创新论文 篇1:

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摘 要: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示范特征十分明显,不仅影响着海南自贸试验区(港)的制度安排,而且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留下诸多启示,使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案例特色纷呈。当然,破除海南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海南自贸港事业蓬勃开展,谱写海南自由贸易港新政成绩大单,不仅需要制度创新,更需要制度集成创新。

关键词:制度集成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于2020年6月1日发布,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正式拉开了序幕。海南如何由自贸试验区的“制度试验者”加强升级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集成创新者”,就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借鉴先行先试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无疑是一条快捷高效之道。

一、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显著

(一)制度创新定位:突出“引领”兼顾“服务”“特色”相统一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9月29日挂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制度、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等领域,形成了328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不断引领推高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和自贸试验区领头羊的作用。其制度创新对各自贸试验区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的示范效应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战略定位还兼顾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的制度统一。一方面,上海自贸区则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对接“一带一路”为己任。另一方面,上海对各自贸片区的功能布局与特色发展各有安排,如综合保税区重点集聚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四新”经济;外高桥保税区以国际贸易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工程为主;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突出国际航空服务;陆家嘴金融片区重点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金桥开发区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工业为目标;张江高科技园区努力培育国家科技中心、新经济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临港新片区致力打造产城融合、开放创新、智慧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区域。可见,兼顾区域特色发展与国家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安排的应有之义。

(二)制度创新内容:以负面清单管理倒逼贸易便利与监管改革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后推出的328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涉及投资贸易方面的成果就达127项。可见贸易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灵魂,创新贸易便利制度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的主线。在投资管理领域,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倒逼贸易便利与监管改革,如注册资本“认缴制” “先照后证” “多证合一” “一址多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等改革;在贸易监管领域,先后推出了“先进区、后申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一区注册、四地经营” “十检十放”等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在金融开放领域,自由贸易账户、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拓展完善金融交易平台等数十项改革创新十分瞩目;在政府职能转变领域,“证照分离” “一业一证” “六个双”政府监管机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等一大批改革试点经验陆续形成。

(三)制度推广途径:坚持政府主导和三个层面甄选推广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制度创新管理体现了政府主导和三个层面甄选推广路径,即“省市级-地市级-自贸片区”三级政府的管理方式,“自贸片区-全省-全国”三个层面甄选推广的方式。从制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部门和方式来看,既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集中复制推广,也有地方政府部门自主复制推广。如以上海为代表的各自贸试验区在2019年7月前推出的202项制度创新成果中, “改革试点经验”有106项由国家集中复制推广,有53项由商务部等部委自主复制推广,“最佳实践案例”中有43项是由商务部分三批次印发供各地借鉴。

(四)制度创新效应:为经济提升助力为创新指数赋分

近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释放的制度红利,使仅占上海1/50的土地面积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创造了上海近1/4的生产总值。在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共计52个片区)中,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总体排名年年居于榜首。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19-2020)》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综合评估,上海自贸试验区以87.14的创新指数排在第一,比居于第二名的广东自贸试验区高了3.28,比排名第三的天津自贸试验区高了5.01,比片区排名在第17位的海南自贸试验区(港)高了10.66。

二、上海自貿试验区制度创新带给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启示

(一)遵循渐进开放规律,确保国家开放战略与区域发展有机统一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的1.0版、深化方案的2.0版、全面深化方案的3.0版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4.0版的演进过程来看,其制度创新不仅符合渐进开放规律,充分体现自由贸易属性,而且兼顾服务国家一体化战略,彰显本地发展特色。对此,海南要围绕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个建设目标,积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大力推进海南与“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打造海南-湛江经济特别合作区,打造“琼-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港群,促进海南成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辐射太平洋和印度洋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高地。

(二)关注市场主体活力,形成由自由贸易制度领衔发展的市场格局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实践证明,破解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离不开自由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此,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建设首要任务是要加快形成自由贸易制度领衔发展的市场格局。一是要以税收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落实《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的税收激励与优惠政策,提振企业在海南市场发展的信心。二是大力营造竞争中性环境和自由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生产经营场景以及准入许可。三是加强营商环境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投资自由化,逐步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数目,允许外资在生物医疗医药经营、飞机船舶租赁等业务方面拥有与中资平等的控股资格。

(三)衔接国际经贸运行最新规则,促进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

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对接国际最新经贸规则的排头兵,制度创新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对此,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要实现货物、服务、资金、人员、数据等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就必须衔接国际经贸运行最新标准。一是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二是尽可能普遍实行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三是健全跨境资金自由流动管理制度,促进海南国际服务消费自由兑付形成。扩大金融服务开放制度,以支持股权、产权、国际能源等交易场所运营;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国际结算中心;基于现有资金贸易账户,建立专属海南对外开放的功能交易平台。四是对境外多数自由人旅行入境海南,实行落地签、免签策略;放宽外籍专业服务型人才的执业许可,持续更新境外优秀人才来琼工作的优惠政策。

(四)围绕海南发展战略定位,聚焦重点领域与优势产业培育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准确的发展战略定位是制度创新的依据与方向。对此,海南自贸港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以制度创新激发内生潜力。一是全方位促进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根据海南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从科学开发海洋旅游,出台新政鼓励海洋经济、海岛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如让海南渔业、海洋牧场与邮轮游艇旅游实现共同转型升级。二是优先发展离岸贸易、国际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三是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博鳌乐城医疗服务先行区等11个重点园区为载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南繁育种基地、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热带风情小镇等为载体,通过科技兴农,做强、做优、做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以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和三亚深海研究所等为科研载体,培育现代航天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

(五)防止政策碎片化,聚焦制度系统集成与执行高效协同

上海自贸试验区近七年的制度创新探索,成果固然耀眼,但有的成果因单领域、单部门制定带来的政策碎片化、非系统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此,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有必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刀刃向内开展制度创新集成。一是海南要与中央相关部门密切联系,以表达海南主张,释放海南潜能。二是海南要加強同其他发达地区的经验交流,力争将其先进经验转化为海南创新实践的生动范例。三是要大胆吸收境外典型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成果,为海南所用。四是要加强自身建设成果的总结,尤其是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案例的遴选与优化,做好复制与推广工作。五是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理念推进平台建设,统筹海南全省资源要素和政策措施,加大系统集成,形成制度合力。

三、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案例特色纷呈

(一)奖项唯一:设立全国首个省级改革和制度创新奖

在上海等先行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启示与影响下,海南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海南自贸试验区(港)建设蓬勃开展。为表彰已取得的制度创新成果,激发更大的创新活力,中央批准海南设立 “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这是全国改革和制度创新领域唯一的省部级评选表彰奖项。2020年8月31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创一流营商环境动员大会上,海南省委、省政府通过该奖项表彰了 18项改革与制度创新案例单位,树立和释放鼓励改革、激励创新的鲜明导向和强烈信号。

(二)推广及时:十批次发布103项制度创新典型案例

截至2020年12月,海南自贸港工委办按照“首创性、已实施、效果好、可复制”的原则,并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评估确认,报国务院审批,已累计推出十批103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涉及营商环境优化的制度创新案例有85项,见表1。其推广的及时性远超上海自贸试验区7年六批次发布的频率。

(三)制度特色:既有推陈出新又有全国首例+海南特色

分析海南制度创新案例特色,既有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基础上推陈出新,如商事登记“全省通办”、简化简易商事主体注销公告程序、国际投资“单一窗口”等10多个案例,又有全国首例+“海南特色”。居于全国首例的制度创新有: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全国首创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在全国率先实现BIM技术在招投标领域应用、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省级人才租赁住房REITs产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督查“一张网”、在全国率先将通信基站建设事前审批改为一次性告知承诺和不见面审批、出台全国首张不予税务行政处罚正面清单等40多个案例。具有“海南特色”的制度创新有: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博鳌超级医院构建了 “一个共享医院(平台)+若干个专科临床医学中心”的全新共享医院模式、 “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椰城市民云、率先建立帆船运动旅游管理专项制度、离岛免税进口化妆品抽样即放行、创设便捷高效的国际船舶登记程序、南繁基地植物检疫联巡联检等近50项案例。

(四)新政绩效:立竿见影可圈可点

一是离岛免税被视为目前实施效果最为明显的新政。2019年下半年实施离岛免税新政至去年12月31日,创造了日均销售额超1.2亿元纪录,2020年,实际销售额超320亿元。二是实施“企业和个人两个15%所得税”政策,2020年在海南设立外资企业的国家和地区比前年增加40多个。下半年,全省共引进人才11万多人,同口径增长1730%。三是启动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全口径跨境融资杠杆率提高至2.5倍。全省离岸新型国际贸易结算量是上年度的9倍。四是随着原辅料“零关税”政策、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发布实施,2020年贸易进出口总额和产值分别增长1.3倍和1.96倍。五是便利化营商环境改善明显。与2019年同期相比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下降40.5%。国际船舶登记申请材料和审批时间压缩60%和86%。营商环境得分77.9,其中,企业开办排名上升到第7位,登记财产排名上升到第22位。此外,航运、航空新政和法治建设均迈上了新台阶。

(五)展望未来:制度集成创新将会更加出彩

如果说单部门、单领域、单兵突进的制度创新是以往海南制度创新案例的不足,那么,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会努力克服,全力推进制度的集成创新,也就是跨部门、跨领域的系统性和集成性的创新。首先,全面落实《海南省制度集成创新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的18项行动、60项任务清单,形成一批含金量高、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其次,聚焦高质量集成创新,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在借鉴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进行特色打造,推动形成更多海南范例、海南经验、海南方案。

再者,聚焦常态化绩效评估,使已发布的制度创新案例真正落地见效。最后,努力营造一种敢闯敢试、容错纠错的改革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务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其他自贸试验区施行政策的通知》[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911/2019 1102914491.shtml[2019-11- 19].

[2]張昭昭.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产业特色与发展保障[J].对外经贸实务,2020(3):95-98.

[3]周诚君.关于我国银行账户体系的若干思考——兼论FT账户和海南自贸港(港)账户选择问题[J].上海金融,2018(11):1-6.

[4]曹晓路,王崇敏.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研究——以应对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则变化趋势为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20(4):58-64.

[5]丁宏.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趋势与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0(4):121-127+ 243- 244.

[6]卢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演进过程与推进机制[J].当代经济研究,2018(2):81-87.

[7]王曼.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加速推进期[N].中国贸易报,2021-01- 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营商环境负面清单管理研究(编号Hnky2020ZD-25)”。

[作者简介]刘萍(1966—),女,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自贸区港建设、海南旅游消费。何耀明(1965—),男,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自贸区港建设、法治经济。

作者:刘萍 何耀明

我国当代行政制度创新论文 篇2: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文章以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变革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对策

一、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第一,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安排来组织各种生产要素的,因而企业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的核心纽带和基础。因此,没有企业制度,就根本谈不到企业的存在,当然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体制基础,就是企业制度。

第二,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因为企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的活动行为,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所以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本身以及企业的构成机构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企业及企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遵守企业制度的安排,不能违反企业制度的任何一种安排。

第三,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组成人员,无论是CEO,还是一般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必须遵守体现企业制度要求的各种规则,也就是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的准则,就是企业制度。

第四,企业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企业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如果企业制度的安排非常有利于调动企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是最有活力的。因此,企业制度是企业活力的最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企业制度,就根本不可能有企业的活力。

第五,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无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资本经营活动,都必须要在一定的体制框架中进行,这种体制框架,就是企业制度。因此,没有一种合理的企业制度安排,就不可能有企业的高效经营活动,因为没有企业良好的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的活动就没有体制保障,从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根本无法高效地展开。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指改变、更新或创造一种新的东西,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过程或行为。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缺乏是导致经济问题的根源。现代企业的本质是创新,所谓企业创新,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为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存在方式、经营观念、制度安排、经济行为及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或行为。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诸多内容,其中制度创新是企业活力的基础和保证。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就需要遵循一定规则,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和办事规程,这就构成了企业运行发展中的具体制度。因此,所谓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有关企业性质、地位、权力、责任及相互关系的规定、规范、准则的总和。

三、国有企业制度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本质上都是政府行政权力的调整。自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迄今为止,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阶段、经营机制转换阶段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阶段。

第一,从“国”与“企”关系的改革到企业内部关系的改革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着一种公有制天然合理、天然优越、为公有制而公有制的理论,政府的工作重点也一直围绕着如何对国有企业的权力与利益进行分配,而不是围绕着如何促使国有企业提高生产力而进行的。

第二,从分配制度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改革并没有触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仍把企业财产所有权、占有权和支配权掌握在手中,下放给企业的只有使用权。这样,企业只能按照行政部门的旨意使用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营自主权如同虚设,从而使国家留给企业的利润量的规定失去了客观标准,因为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是不能作为获取利润的根据的,利润的获取和分割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和支配权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因此“让利”只能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讨价还价来决定。

第三,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不理想、企业生产经营者缺乏积极性。在企业投资中,无论投资多少,效益如何,决策者不承担风险。于是,政府部门决定采取放权让利的改革模式,使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经营者的利益相关。从这个调整环路来看,放权让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但是,企业为了政府增加投入以推动生产增长,而不把经营重点放在提高产出投入比、提高企业的效益方面。显而易见,这种管理水平低下、损失浪费惊人的改革结果不是政府的初衷,它与提高企业效益、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背道而驰。

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度的三个不同层次内容,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关系。实践当中相邻的两种制度之间边界也是难以划分的。一般来说,一定的产权制度决定了相应的经营制度。但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地进行调整;同时,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地进行改进。而管理制度的改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做相应的调整,经营制度的不断调整,则必然引起产权制度的革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正是基于这种思路进行的。从实践过程来看,国有企业制度创新首先始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调整(企业整顿),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变革引起经营制度的调整;而经营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创新则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目前,正在进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创新便是企业制度当中以产权制度、经营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创新。

(二)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系统工程。现代企业制度不是指某一单项的制度,而是通过企业而构成的反映新型的生产关系的制度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就是理顺这些关系并使之制度化的过程。这些关系主要有:

第一,企业与出资者的关系。出资者向企业提供资本,构成企业总资产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企业向出资者提供资本收益。这种关系要通过建立出资人制度予以明确和固定。

第二,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同时享有按期回收本息的权利,企业则要负按期还本付息的责任,需相应建立信用制度。

第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一方面是企业中国有资本的出资者,依法享有出资人的权益,并对企业负有限责任;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管理者,依法管理企业这样的经济组织与其他社会单位,而不再是企业行政领导者,更不是企业的直接经营者。为此,必须建立企业法人制度。此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等均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关系,企业的财产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都要随之而更新。从以上可以看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实力,还要靠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协调推进。

五、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

既然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综合性地解决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走向市场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那么企业制度创新就绝非易事;简单地将国有企业翻牌为公司,“换汤不换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从目前来看,要突出抓好四个重要环节:

第一,深度推进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实现政企分开。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却并非易事。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做到政企分开,重新构造国家与企业之间在财产关系上的责任和权利,使政府和企业在这种新型财产关系中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人到位,防止在国有企业中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试行稽查特派员制度以来的实践表明,有些问题单靠企业自身是查不出来的。要按照最近修订的《公司法》的要求,健全和规范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理层行为的监督作用,使政企分开、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后,能够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第三,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规范的公司,能有效地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机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也有利于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因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身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竞争中有效的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相互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多元化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要加快把国有企业改制为多元化产权关系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运行而言,目的是通过市场竞争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优胜劣汰,形成优者能迅速发展壮大,劣者能淘汰出局的机制。企业制度创新的效果要体现在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之中。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经营者的流动机制、建立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企业的创新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巨钦,吴维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演进与制度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1).

2、生连科.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3、吴志强,赵红梅.浅析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与深化[J].经济师,2003(12).

4、凌绪强,谢方军,高志.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指导[J].企业经济,2002(10).

5、段平利.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J].特区经济,2005(12).

6、郭爱民.企业制度创新的原则和评价[J].企业活力,2005(4).

7、吴高飞.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关键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2).

8、阿斯燕·尼亚孜.浅谈企业制度创新[J].化工标准·计量·质量,2004(10).

9、郭利.试论中国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10、郭明喜,吴长顺.试论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J].当代经济研究,1994(5).

(作者单位:丹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作者:邵 政

我国当代行政制度创新论文 篇3:

善治视域下高校党建制度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党建制度创新面临诸多困境。文章在善治视域下,结合善治理论,试图从强化个人制度意识、完善政党决策保障机制、建立高校执行监督机制三个角度探讨高校党建制度创新的对策。这对于新形势下加快大学善治进程,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提高高校党建制度的执行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善治;高校党建;路径

十八大以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各级政府综合管理改革的目标。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大学负有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崇高使命,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率先提高自身治理水平,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大学善治。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高校,有了党就有了高校党建,在大学善治模式下研究高校党建制度,为高校党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一、善治的内涵

(一)厘清治理与善治

治理与善治理论是21世纪国际社会科学的前沿研究理论,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也在曲折中前行,治理理论正是世界性潮流和发展趋势的产物,它所涵盖的价值的普遍性日益显现。作为管理学的专业术语,治理是舶来词goverence,原义是操控、引导。它通常在行政系统和政治系统内行使权威,通过权力的运行与干涉,对政务和公务做出有效安排,避免混乱。古代帝王常用统治来形容天子对子民的关系,后来用国家管理,进而过渡到现在的国家治理。一字之差凸显了执政者理念的升华和治国范式的转型,意味着执政观上的重大突破,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进步。

治理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其主体是多元化的,多个主体通过合作、协商、合伙关系确立共同目标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权力向度亦是多向度、相互的。治理追求的是高效、经济的管理公共事务,然而治理本身缺少政治强制力及无法替代的市场自发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学者提出“善治”理论,即良好的治理good goverence[1]。善治是对治理理论的完善和升华,善治在追求治理目标的同时,强调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由“效率第一”转为“公平至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善治,善治就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二)大学善治的内涵

大学是以人力资源竞争为核心力的非盈利性质的知识组织,大学中众多利益相关者构成大学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在外部治理环境中,大学章程、政府、高等教育市场、中介组织对大学治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内部环境中,法人治理结构、行政领导体制、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则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大学善治旨在利用有效的外部环境并构建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化、体系化的改革与管理,促使大学各层次、主体权力、利益良性互动。大学善治秉承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推动大学进行良好的内外部治理,注重对法人地位、学校产权、师生管理、领导制度、改革决策等进行制度化、法治化的有序治理,从而达到大学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大学理当成为各级组织依法治理的首善之区,基于这种变革的大学善治模式亦将成为依法治校的核心理路。目前世界各国大学治理模式迥异,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强国,它以英国传统学院为蓝图,坚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借鉴德国专业型大学的治理理念,强调教授集体治校,董事会、校长、师生共同参与管理大学事务。以美国为代表的共享性治理模式,在地方分权制的管制下,具有多元、自主、开放、公平等大学善治的诸多特点,成为各国竞相学习和借鉴的高等教育善治模式的典范。有关大学善治的模式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当代大学善治模式应涵盖以下特点:民主参与,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允许不同利益集团平等参与决策大学事务;学术自由,即学习、研究和教学自由,更好地践履大学的批判和创新功能,从而完成自身使命;包容开放,在大学治理过程中构建一种恰当的主体间性和沟通理性,扩大合理边界,包容共促;以人为本,大学善治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大学治理全过程。

(三)中国特色大学治理模式

我国高校管理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传统体制下的大学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这种以集中控制和服从模式为特征的高等教育与倡导现代大学自由、民主的善治模式相去甚远,实质上是政府统治的附属物,终将抑制大学的创新活力,降低治理效能。但是现代大学善治模式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建构中的事实,它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模式,由于国情、世情不同,不能完全效仿他国,大学制度需要适合本国社会发展和当下生产力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制度具有民族性特征。

有关中国大学的治理,我们可以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中得到答案,它指出全面推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仍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体包括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加快大学章程建设,建立规范的外部监督机制。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主持学校行政工作,通过职代会和群代会不断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在强调大学平等自由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均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党委统一领导的以“学校自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科学管理”为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善治模式[3]。

二、善治视域下高校党建制度创新的意义

(一)高校党建制度的困境

高校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制度建设则是高校党建中最具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的问题。在第二十三次全国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高校党建制度建设,他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制度建设。但受党内外环境的影响,高校黨建制度建设仍存在诸多困境。

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是我国高校的特殊地位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的,然而在实际贯彻执行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党政分离,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不能很好地融合,参与机制不健全;党员教育机制缺失,党员教育缺乏针对性,很难融入教学、科研中,甚至视其为累赘;党建制度形同虚设,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两张皮”现象普遍;党建活动单调、形式单一,党员参与性不足,对党内民主重视不够;党建制度建设稳定性差,缺乏基层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针对性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效性。在倡导大学善治的当代中国,高校党建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善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善治视域下高校党建制度创新的意义

1.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回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速,传统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矛盾增多,教育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使高校党员干部经不住诱惑,腐化变质。如何提高高校青年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充分调动他们强国荣校的积极性,致力于中国特色大学善治,固化高校党建成果,成为目前高校党建制度创新的重要命题。高校党建制度建设是高校改革的一部分,党建制度的创新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综合高校办学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完善党建制度,强化执行力度,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前提,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教育改革的需求。

2.引领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大学善治的路径要求。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史,世界一流大学的兴起与形成是制度文明的产物,其建立无不以善治为前提,良法促善治,因此先进创新的制度是构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大学的“中国特色”,在现代大学构建过程中不断加强党建制度创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学善治的重要举措。党建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内民主,从制度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出发,积极回应师生的合理诉求,提高师生对制度的认知度,即来自成员内心认同的合法性。同时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校长治校的效率。因此,只有用世界一流的大学党建工作引领世界一流大学的构建,才能实现中国特色大学善治。

3.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强校中的保障作用。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不可能一劳永逸,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按照党自身固有规律来建设,遵循高校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规律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4]。彰显党领导高校这一高等教育的特色,并在中国现代大学善治中充分发挥其优势,用好党建制度创新这一利器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新强校中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总之,高校党建制度创新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现代大学善治的体现,善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党输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让大学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早日成长成才,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办学创造价值实现自我利益,这些无疑也是我国高校党建制度创新的重要使命。

三、基于善治的高校党建制度创新路径

(一)善治视域下高校党建制度创新的理念

科学性与法治性。科学性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制度建设中的集中表现,要求制度的修改和废止需严密、谨慎,制度的建立要遵循规律。同时,高校党建制度建设要注入法治思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国家法律、学校章程治理学校,并依靠党建制度保障实施,将制度治党与依法治校有机结合,使党建制度建设走上科学化、有序化轨道。

合作性与效能性。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应保证高校管理与运行的自主权,倡导多元化合作办学,积极回应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诉求,提高党务工作的行政效率和效能,构建效能型党组织。通过多元治理主体发挥集体合力,在党组织制度创新中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提高党建工作绩效,提升治校利益最大化。

参与性与服务性。高校党建制度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科研这个中心任务,牢固树立“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搞好党建促进中心”的工作理念[5]。通过构建党建工作创新机制,把党建活动和成果融入到全校工作的过程和环节中,形成相互补充、协同共促的能量转换机制。党务部门和党务工作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运用自身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为师生排忧解难,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透明性与责任性。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党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集全体师生党员的智慧,确保做到决策有效、政令畅通。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务公开,通过新时期问责制倒逼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在学校改革和制度创新中动真碰硬、敢为人先,不断破解学校治理难题,增强开拓创新、善思善用的办学治校的能力。

(二)基于善治的高校党建制度创新的路径

1.从个人的角度,提高教育的参与性和法治性,构建制度创新意识强化体系。丰富高校党建制度教育内容,让干部想创新。从党员干部和高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新和完善党员教育、学习制度,根据实际教学、科研以及师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确定授课内容。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更新学习内容,结合最新党建理论探讨解决学校中心工作的实际难题,提高制度创新教育的实效性;树立党建制度权威,让干部要创新。学校各部门,要抓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增强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加大对违反法规制度行为查处的力度,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使干部做到“心中有律”;利用多平台创新制度载体,建立适应时代特点的社会化渗透教育机制,让干部爱创新。利用手机、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以动漫、微电影、网络游戏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教育,及时互动更新和交流反馈[6]。

2.从政党的角度,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完善制度的制定与运行机制。高校党建制度的制定需与时俱进,以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完善师生诉求回应机制。坚持党委统筹规划,按照“不交叉、不重叠、不缺失”的准则,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科学领导体制。注重制度的系统性建设,完善高校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定机制,提高制度制定的科学化水平。通过规范和严格党内管理,构建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每年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政预算,力争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党建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3.从高校的角度,完善制度执行的效能性与监督的责任性,实现制度落地的可操作性。为了防止权利滥用,需完善程序性制度,创建信息交流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执行机制。保证信息公开,保证高校党政领导透明执政、合法行政,尤其涉及学校发展全局,必须让党员知情、参与、监督、测评。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和负责人的权、责、义,提高制度执政的效率。构建民主平等的权利监督机制,以权力监督权力、用制度制约权利,在行政权力、市场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形成一种彼此约束的制衡系统,在大学章程中设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及强制性地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院校治理的问责制度[7]。

另外,需加强党建制度创新研究力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开放民主的大学应以学术权力为核心,其影响力不是来自于强制,而是来自它的理念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学术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因此,高校相关研究者要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善于总结我国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和通过解剖案例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制度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确保各项制度行得通、做得到。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

[2]吴明华.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及其在中国大学实现路径

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3]刘南.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校党建研究[J].中小企

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7).

[4]杨建军.高校党建科学化:理论·制度·方法[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10,(22).

[5]肖陆军.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黑龙江史

志,2013,(3).

[6]宇小兵,陈继飞,赫鹏飞.浅谈高校党建制度创新[J].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7]苏君阳.走向善治——大学治理权力结构的重构[J].浙

江社會科学,2007,(3).

作者:孙银苹

上一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分析论文下一篇: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