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现状论文

2022-04-25

摘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高品质绿色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因此,应加强蔬菜产业合作,推动蔬菜产业升级,建立良好的蔬菜产业生态。提出了蔬菜产业园区总体设想及园区8大主要功能中心规划与设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现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现状论文 篇1:

贵州典型现代农业园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土地利用率,被公认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很多土地问题开始凸显,权属争议隐患、土地非农化、耕地质量下降、圈地现象等已经变成贵州省现代农业园区有序开展的主要问题。笔者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贵州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农业园区;解决措施

Key words: Guizhou;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measures

国家对农业的政策优惠、资金的扶持及各种绿色通道的大开,促进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园区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鼓励。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和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对于推动农业新技术的开发、转化以及推广应用,发挥着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1-8]。贵州省2013年开始着力100个农业园区建设和改建[9],由于贵州省薄弱的农业基础和不成熟的管理,农业园区的经营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着贵州农业园区今后的发展。

1 园区现有问题分析

1.1 土地流转后权属争议有隐患

园区核心区的土地平整工程和园区基础设施是今后产生土地权属争议的两大因素。贵州省山地居多,耕地破碎,农业基础设施差,所以在贵州省进行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平整土地和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现状地物的修建,这样也大量改变了园区原有土地的性质和状貌。经过调研,贵州园区核心区的大部分土地的流转方式是政府作为中介,统一从农户手中“收集”起来,再由政府流转给投资方,而政府在实际流转给投资方前就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笔者按照行政区域选取了8个有代表性的贵州省典型农业园区进行调研,对土地整治和流转面积进行统计。8个园区为:贵阳市清镇市绿色蔬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黔南龙里县湾滩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毕节市黔西县水西观光农业示范园区、黔东南榕江县忠诚镇、古州镇现代农业示范区、遵义市凤冈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铜仁市江口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黔西南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六盘水市郎岱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

园区核心区的土地平整工程。目前,贵州省在建或者改建的园区都有土地平整工程,园区内耕地经土地平整后原有的界址消失,田坎归并、削坡填坑使土地的面积发生变化。虽然土地流转的面积按平整前农户与村集体的承包经营合同中的面积计算,但是当承包期限到期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农户要收回土地时,由于界址的消失和原来面积的变化,会造成权属争议。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田间道、生产道、生态田坎、沟渠的建设。根据2014年国土资源部29号文件规定,在土地变更调查中对于路基宽度大于6.5 m或者路面宽度大于6 m的新增道路才作为公路,纳入建设用地的面积计算。这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建的现状地物会以农村道路的名义归为非建设用地。土地平整或者改造的面积越大,则这样的非建设用地面积就越大。流转土地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改变了一部分耕地的用途,而且大部分不计入需要征用土地、临时用地的范畴,使部分农民的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完整的赔偿就丧失了作为耕地的功能。此外,一些生产经营者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设施,包括钢棚、混凝土支架等。这些设施的投入中,部分资金是投资者通过向国家申请立项,由国家补贴资金或者扶贫资金的投入,还有部分是投资者自己投资的。如果承包期到了,农户要收回土地他方流转,这些地上构筑物应该属于农民所有,所以原有投资者没有保障可以收回这些投资。此外,如果农民不需要这些设施,而要求恢复原状,投资方的投入就会进入尴尬境况。

1.2 园区土地流转费用

与城市建设用地不同,农用地没有成熟的估价机制。从整个贵州省来说,每个园区的流转价格没有统一的价格计算标准,当前农业园区的土地流转费用一般按照当地的粮食价格来计算,每个园区内部流转价格统一,但不同园区流转价格高低不等,如黔西县水西观光园区每亩流转价格只有700元,而江口县为840元、榕江县高达1 600元。按照土地价格区位论来说,同一园区中的土地因为区位不同,在规划中的用途不同应该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流转费用应该差别对待。此外,虽然目前园区的土地流转是按照农民之前种植粮食价格的一定倍数进行补偿,但实际上忽略了园区建成后规模效益及技术设施带来的土地价值的增值,那些直接流转没有参与分红的农户则没有享受到这部分增值带来的收益,这实际上丧失了公平性。此外,一些投资者本身资金有限,一般签订10年以上的土地流转合同,然后每年给付,如果投资失利,投资者放弃,剩下的土地流转资金可能难以及时追回。

1.3 耕地质量保障问题

园区企业入驻后,特别是对属于自己基地的耕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现在:因为无休耕种,所以各种农用药剂肥料使用比较频繁。即便是有机蔬菜,实际中农药也是不能做到投入为0。一些企业还改变种植结构,将原有菜地、水田变为大规模的苗木培养、果树培养和水产养殖。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以引进立体农业水培蔬菜为名,将原有耕地变为厂房,耕层表面水泥硬化,改用营养液池、立体农业支架为生产的“土壤”基础。这些改变降低了原有耕地的质量甚至完全改变了土地的用途。当流转合同到期,农户要收回这些土地时,有些合同规定要求将土地恢复原状,但是土壤本身是灰色系统,各种指标也会随着时间变化,所以恢复原状的界定很难把握。

1.4 农业园区土地用途变更和圈地现象

虽然贵州新确定的园区没有出现以建设农业园区之名行房地产之实的现象[10],但是投资者将农用地变更用途的面积也是比较大,包括耕地改林地、鱼塘和建设用地。这里主要分析耕地变更建设用地。许多变更是在政府审批还未许可就提前建设,程序还在报建路上,工程就已经完工。大的企业重资投资厂房,包括加工企业和现代自动化的设施农业的厂房,其中很多厂房直接归为农用地,而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原有土地用途。另外,农业园区的定位都有观光旅游这一项,部分地方重心完全放在餐饮休闲上,耕地变绿地、休闲用地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私人投资的完全就是农家乐的模式,也改变原有耕地的景观甚至是用途,这样也减少了原有耕地面积。此外,许多加工区的建筑没有开展环评工作,甚至负责人不清楚环评工作,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1.5 政府的政绩形象

调研的园区花费大量资金去做园区的规划,政府只注重企业“引进”,对引进的企业发展没有长远考虑,对园区内企业之间、种植大户之间的配合没有指导性意见。此外,在园区的规划报告中,规划面积过大,有的园区面积横跨几个乡镇,没有体现出集约经营、适度规模经营的优势。

1.6 资金的投入还不透明

规划报告上说明了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大致去向,其中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资金和企业拿到的国家补贴,但是这些资金在去向表述中只有单项工程的投资表,而各工程的明细投入没有一个清单,也没有公示,这就方便了企业和政府套用国家的项目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

2 园区问题对策

2.1 完善土地合理流转机制

加强市县乡土地流转及协调机构的建设工作,健全制度[11]。开展流转工作前,要征求农户的流转意愿,制订合理的流转合同,对于不同要求的农户可以增加附件形式签订。对需要平整的土地,要告知这些农户,并将面积、界址会发生变更的情况告知。与农户协商之后划定平整后的界址,或者对减少的面积实行异地补偿。强调农村土地流转的三原则,即依法、自愿、有偿,更要处理好流转土地的农民的安置与土地增值后的收益分配问题[12-16]。对于出现纠纷的土地流转,需要及时化解纠纷。完善农用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出台各种行业规定,对园区农用地的价格进行评估,实现评估指标和标准的统一,实现评估结果差别化价格。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投资方在接收流转土地前必须买农业保险,而土地流转费用应该有部分预付资金。完善耕地质量的鉴定机制,对流转前的土地进行规范的耕地质量评定,包括自然质量、经济质量的评定。对土壤养分、土壤中金属含量测定,对耕地原有设施进行定级,以便于交还土地时候,出现耕地质量下降而损害原有农户利益。

2.2 加强园区内部管理

首先,规范园区人员的组织结构,这样有利于提高园区的管理效率。其次,对投资业主进行严格的审查,加强建设过程中对投资业主的监督和园区土地的监管力度,严禁其随意变更土地用途和荒废土地,避免圈地现象的发生[17]。再次,加强对园区内部建设用的报批工作和环评工作的监督,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不能先斩后奏。此外,还应该成立定期对园区环境、土地有害物质监控的管理机构。

2.3 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督工作

要求园区每一项建设内容都应该有明细清单,并及时追踪,并且定期在网上公布。对已经建设的账目,要重新审查。严肃处理挪用项目资金、协同骗取项目资金贪污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 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3.

[2] 黄修杰,史亮亮,黄丽芸,等.广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247-249.

[3] 范小俊.广西现代农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学术论坛,2003(3)75-79.

[4] 冶萍,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7-8.

[5] 孙江明,邢鹂,钟甫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与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2):110-114.

[6] 杜兴军,陈曦.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98-201.

[7] 孟娜,车生泉,王玲,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特征定位及功能分区研究——以山东高青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271-277.

[8] LAMBIN E F,ROUNSEVELL M D A, GEIST H J. Are agricultural and-use models able to predict changes in land-use intensity[J].Agricultural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82(1):321-331.

[9] 孙秋,王天生,何成文.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调研[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9):218-222.

[10] 李琳.园区经济——圈地运动的美丽谎言[J].城市开发,2004(8):58-61.

[11] 肖大伟,吴玲,刘大勇.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流转问题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4):9-10.

[12] 刘良军.土地流转关键在于人员安置与收益分配[J].中国粮食经济,2014(1):12-13.

[13] 高飞.征地过程中维护农民利益的几点思考[J].科技向导,2014(2):262.

[14] 卢鹏飞,路剑.河北省现在农业园区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3):29,36-37.

[15] 李瑾. 试论都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建设的总体思路[J].天津农业科学,2003(3):44-49.

[16] 朱建国,郭晨莲,胡月军.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1-4.

[17] 刘正山.园区圈地研究的四点看法[J].中国土地,2003(10):10-11.

作者:罗睿 何腾兵

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现状论文 篇2:

现代蔬菜产业园区建设规划设想与建议

摘 要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高品质绿色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因此,应加强蔬菜产业合作,推动蔬菜产业升级,建立良好的蔬菜产业生态。提出了蔬菜产业园区总体设想及园区8大主要功能中心规划与设想。

关键词 蔬菜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品牌;标准化;平台

为了加强蔬菜产业合作,推动蔬菜产业升级,促进蔬菜生产向减肥减药、绿色有机等方面发展,提升蔬菜品质,树立蔬菜优质品牌。根据目前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建设蔬菜产业园区设想与建议。蔬菜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设蔬菜育种中心、蔬菜新品种筛选与推广中心,依托园区发展,努力实现政府和企业在蔬菜产业中的发展布局。

1 园区总体设想

发展园区蔬菜产业,以围绕“产业生态”的理念,实行总体规划布局。依托园区蔬菜产业“小生态”推动整个社会蔬菜产业“大生態”的发展。园区通过科学地整合资源,从蔬菜育种开始,开展国内外蔬菜优良新品种筛选与推广、标准化种苗生产、蔬菜良法种植与研究、蔬菜加工、包装与销售及农产品贸易等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园区各功能中心环环相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服务,形成良好的园区蔬菜产业“小生态”,努力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地发展。

2 园区8大主要功能中心规划与设想

2.1 蔬菜育种中心

蔬菜新品种选育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园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根据园区所在区域气候特点、蔬菜主产区的种植结构、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需求及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健康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蔬菜育种方向和目标[1]。

1)育种中心面积及基础设施。相对于其他功能中心,育种中心应相对封闭,一般不对外参观,规划位置应处于园区最里层,面积3.3~4.0 hm2为宜。

2)育种中心的基本任务:①蔬菜育种。根据植物细胞遗传理论,利用传统的田间选育方法结合现代育种科技,提高蔬菜育种效率;②蔬菜原种繁殖与生产;③组织并进行蔬菜商品种子的生产,为客户提供优良蔬菜商品种子。最终为园区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2 蔬菜新品种筛选与推广中心

目前国际、国内蔬菜新品种数以万计,选择适合种植区域种植的新品种,做到优秀品种与气候条件相适应,适宜的品种找到合适的种植区域,是品种推广成功的先决条件。园区通过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最新蔬菜品种,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蔬菜种类及不同的品种特性等进行科学合理地试种、筛选,并对每个试种新品种进行科学地评估、数据采集、分析和整理,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新品种的筛选、评估必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多批次、不同年份地反复试验,充分了解该品种的品种特性,以有效提高新品种推广的成功率。

1)新品种筛选与推广中心面积及设施:规划面积

1.33 hm2为宜,要求相关基础设施齐备。

2)蔬菜新品种筛选与推广中心目标任务:

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蔬菜新品种,组织实施新品种的试种、评估、筛选工作;洽谈入选新品种推广合作协议,寻求优秀新品种的品种代理权;取得代理权的优秀蔬菜新品种,面向与园区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主要蔬菜种植基地或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推广种植,并且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协调对接园区农产品加工与包装中心、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做好推广品种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及销售服务,打通农产品最后的销售通道;同时也可以解决园区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对农产品销售货源的稳定供给。另外,由品种筛选中心与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合作,向种植基地或农民合作社下达种植订单,可很大程度地促进蔬菜新品种的推广。

2.3 标准化种苗繁育中心

随着蔬菜产业的成熟发展,蔬菜品种销售逐渐由种子销售向种苗销售转变。培育壮苗是蔬菜种植成功的基础,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及工厂化的种苗繁殖中心,既提升了蔬菜种子的价值,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又促进了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同时也解决了蔬菜种植基地种苗繁育的麻烦[2]。

1)种苗繁育中心的面积与设施。面积根据辐射蔬菜基地种植规模而定,以基本满足种植基地种苗需求为准。基础设施全部为高标准钢架联栋大棚,配套设施齐备,并且对水、肥、温、光和空气等控制系统要有更高的精度要求,要求网络监控、监测系统全天候服务。

2)种苗繁育中心最关键的配套设备是高精度的蔬菜播种成套设备,包括基质装盘、精确播种、喷淋系统和苗盘搬运等设备。

3)种苗繁育中心的管理与经营。种苗繁育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种苗繁育生产环节制定科学的管理标准。种苗繁育中心与种植基地和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进行长期地合作,根据订单或计划生产蔬菜种苗,为园区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维护客户关系,引导种植结构的合理调配,使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经营更加顺畅。

2.4 蔬菜良法种植与研究中心

蔬菜优秀品种的推广,必须配套提供良好的种植技术服务,运用“良种加良法”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品种特性,更重要的是提高蔬菜农产品的品质,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高效栽培。根据蔬菜品种生长习性,对传统的栽培方式进行研究和改进,最大限度地优化栽培环境条件和栽培方式,充分发挥品种优良特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蔬菜品质。

2)绿色栽培。在良好的种植方式下,对农药、肥料的使用进行科学的管控与研究,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并通过配套的农艺栽培措施,研究创立一套标准的种植模式,使农产品真正达到绿色、无农药残留、无化学污染等绿色蔬菜标准。提升蔬菜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3)有机栽培。有机蔬菜传统栽培模式无法保证有机蔬菜稳定的品质和产量,对有机蔬菜栽培方式、有机蔬菜栽培环境及有机肥料的运用研究,特别是有机蔬菜栽培结合有机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的研究,创立一套或多套有机蔬菜生态循环种植标准及模式并进行推广,可大力促进有机蔬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4)工厂化无菌栽培。主要是针对栽培环境进行研究与改进,对种子、空气、水源、设施条件及操作人员进行严格地管控,制定相应的处理标准,创造相对无菌、无污染的环境,使蔬菜栽培一直处于洁净的环境中生长,甚至做到蔬菜采即可食的地步。

对蔬菜栽培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可明显提升蔬菜品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5 农产品加工与包装中心

蔬菜农产品加工、包装是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科技支撑不足和品牌培育有差距等,应结合地区优势特点,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格局。

蔬菜加工与包装中心规模不一定很大,但设备必须先进、管理标准必须严格。当园区产能不足时,可以与园区外冷库商合作,按标准对蔬菜进行初加工,然后再由园区精加工、包装销售。

蔬菜农产品加工最重要的是标准化,建立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并执行严格的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标准:

1)农产品加工标准化。运用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原则,对农产品加工前、加工中、加工后全过程进行管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4]。

2)建立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依据系统科学和标准化原理,将农产品加工全过程中的关于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要素、生产过程环节及其控制所涉及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科学、合理且可行的有机整体[5]。

2.6 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

农产品营销与贸易中心是园区收入主要来源,园区整个蔬菜产业从种子研究直至蔬菜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最终目的是销售。加强农产品营销与国际贸易合作,从而实现整个蔬菜产业可持续地发展。

2.7 办公及客户服务中心

整个园区的管理运营中心,根据各功能中心,分别设置管理办公室。客服中心是园区对外的窗口,加强客户综合服务管理,提升园区品牌形象尤其重要。

2.8 园区综合服务中心

园区综合服务中心是为整个园区提供服务的部门,其主要职能有:

1)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2)各功能中心设备的采购、调试与维护管理;

3)园区水电网络维护;

4)园区食堂、餐厅等管理;

5)园区车辆调配;

6)园区道路、绿化、灌溉水源、园区雨水收集系统等管理;

7)其他后勤服務管理等。

3 投资效益简单分析

1)蔬菜品种研究具有投资长期性、产出不确定性、必须性、前瞻性和发展可持续性。

2)蔬菜新品种筛选与推广投资较小、成果快而明显、与育种研究有益互补,创立蔬菜新品种推广平台,可有效推动蔬菜新品种市场推广。

3)种苗繁育前期投资大,但后期产出高、效益好,引导种植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

4)蔬菜良法研究与推广投资不大,但成果影响较大,社会效益明显。

5)蔬菜农产品加工与包装在一般情况下,投资与产能成正比,先进设备是关键,标准管理是保证,产品营销是出路。

4 经营思路及发展策略

1)品牌意识。园区运营始终围绕创立优秀品牌、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树立品牌服务、品牌产品和品牌管理等。

2)平台思维。努力使蔬菜产业园区成为所在地区所有种植基地、农民合作社组织、广大蔬菜种植户、新型农民及所有农资经营者的服务平台,建立起相关信息数据库,可后续开展增值服务,这是发展壮大产业园区、服务整个产业链的潜在机遇,具有以下2方面特点。①互联网思维。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入到园区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方方面面。②园区可复制化。蔬菜产业园区从规划、建设、运营、生产和服务等所有的活动建立一套标准、理念和模式,使园区在其他地区可以进行复制,在全国形成庞大的蔬菜园区产业群。

参考文献:

[1] 方智远.中国蔬菜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65.

[2] 范小刚,白春艳,闫绪彤.蔬菜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应用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5):46.

[3] 蒋卫杰.蔬菜无土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50-60.

[4] 罗云波,生吉萍,陈昆松,等.园艺产品储藏加工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85-91.

[5] 申琳.农产品储藏加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56.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吉佩峰

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现状论文 篇3:

县域循环经济模式初探

县域循环经济是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单元。本文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和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现实必要性,提出县域循环经济的基本运行模式,并在县域主导产业层面、废弃物的处置利用及生态系统保护与重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循环经济 天祝藏族自治县 运行模式

作者张燕,女,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00。毛生武,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区委书记。地址:武威市,邮编733000。

一、县域循环经济理论精要

基于对传统线性经济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反思,肯尼思•E•布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1966年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理念;参见[美]肯尼思•布尔丁:《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美]赫尔曼•E•戴利等著、马杰等译:《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4-347页。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提出要在生产的技术方式上遵循生态规律,建立封闭的机制,以减少对自然系统的污染和破坏;参见[美]巴里•康芒纳著、侯文蕙译:《封闭的循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215页。大卫•皮尔斯(David Pearce)和凯利•图纳(Kerry Turner)指出,“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规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参见David W.Pearce and R.Kerry 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p.35-41.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我国学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参见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1年第7期。生产的技术范式、参见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一个大战略》,《光明日报》2003年9月22日。经济形态参见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9日。等不同的方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实践层面上,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响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推广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废弃物再生利用等方式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逐步推动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我国也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渐渐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导向。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型态。循环经济的理论特征是:第一,把遵循生态规律引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生态系统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对应,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也通常包括利用基本资源要素产出产品的生产者;利用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供自身运行发展的消费者;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转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置的分解者。第二,循环经济强调使用价值是创建经济模式的重要基础。与最大限度地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着眼于优化物品的可长期使用性,是一种功能经济,参见诸大建:《作为一种整合发展方式的循环经济》,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180页。强调享受服务而不是拥有产品,从而促进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第三,循环经济是以工业物质循环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工业生产部门是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最多、对资源需求最大的部门,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是造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因此,构建反馈式、网络状的工业生态链网,通过物质代谢,实现能源和物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降低消耗、消除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第四,循环经济仍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模式。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也必然遵循“效益最大化”的一般原则,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是利益机制。区别在于循环经济配置资源的标准不再单纯指经济系统当中的个体的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整体考量;循环经济的效益不仅仅考虑当时的效益,还要保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调。当市场主体追求各种效益的差异性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时,政府干预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补充,对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因其确定的区划范围和功能完备、地域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体系,较为明确和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以及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等特点,成为国家推广循环经济的有力载体。县域循环经济这一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以一定的经济区域为对象,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以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区域内部各项功能为重点,统筹规划区域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针对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自然环境资源相关联的地域特色,县域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合理规划和调整特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覆盖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不仅能促进区域整体上的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县域循环经济在实现县域内功能互补、集群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县际及更大范围内进行系统整合,强化县际联系,提升循环层次,达到空间有效利用和区域平衡发展,使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展开。因而,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具有内在的民族文化基因和迫切的客观需求。一方面,基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发展形成的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深深地嵌入到了全民族具体生产生活习惯和伦理规范之中,为与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是民族自治地方优于非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整体来看,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呈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战略地位重要,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特征。在以“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民族自治地方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对矿产资源的大规模、低水平开采和对森林、草原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生态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某些生态退化现象已经是不可逆的。由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作为区域生态地位重要的民族自治地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建对于整个国家的生态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民族文化特点出发,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民族自治地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区域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对象的现状与问题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总面积7149平方公里,属甘肃省武威市,辖8镇11乡,有藏、土、回、蒙古等15个少数民族。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21.7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8.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81%。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藏族和土族,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近8万人。参见武威市统计局:《甘肃省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提要》,2005年编印。适应高原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藏传佛教文化,渗透到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藏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与生产生活方式,其宗教义理和庞大的神话体系中关于生产、生活方面的许多禁忌与规范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生态伦理原则,参见南文渊:《藏族生态文化的继承与藏区生态文明建设》,《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客观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传统。藏民族禁止猎杀动物尤其是罕见、奇异的动物,认为那是某个山神的家畜或是山神灵魂的寄托,并忌食奇蹄类、爪类和鳞类动物,这在无形中保护了这些动物。藏族文化中还有极为庞大的神山、神湖体系,在神山不能挖药材、打猎,甚至开垦,否则山神会降下灾祸;在神湖(河、泉)忌进行洗涤活动,从而防止人类活动过多地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维持和保护了脆弱的高原生态体系。藏族传统生态文化充分表现出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它所提供的生态系统观念,崇敬自然、敬重生命的价值观念,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的生产方式和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整套维持高原生态平衡的价值体系和生态文化传统。

天祝藏族自治县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全县森林面积345.5万亩,其中天然森林272万亩,森林覆盖率32.23%,林木总蓄量905.96万立方米。境内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涵养着黄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两大水系,以乌鞘岭为界,岭南为黄河一级支流大通河的重要水源补给涵养地和庄浪河的发源地,年径流量近20亿立方米;岭北是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西营河的发源地,流域面积共271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近10亿立方米,是内陆河石羊河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天祝藏族自治县所属的武威市是我国西北地区距离沙漠最近的区域中心城市,石羊河下游武威市所辖民勤县,地处腾格里和巴达吉林两大沙漠边缘,石羊河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民勤县的沙漠化防御和治理,进而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态势。民勤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多次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谢登科、朱建军:《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因此,对于整个石羊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天祝藏族自治县的金强川、哈溪滩、抓喜秀龙滩、松山滩等地方有大面积肥沃的农田和优质草原。大通河沿岸有风景优美的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和著名的天堂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矿产资源储藏量较大的有煤炭、石膏、石灰石等,现已探明煤的储量3.4亿吨,石膏储量达1.17亿吨,石灰石储量近4亿吨。珍稀野生动物和药材种类也十分丰富。“天祝白牦牛”白牦牛能在其他家畜难以生存的高寒环境中正常繁衍生息,对寒冷严酷、空气含氧量少、气压低的高原生态环境适应性强。白牦牛肉蛋白质含量达21.13%,较其他牛肉高1-4个百分点,且球蛋白比例较高;含脂肪1.41%,较其他牛肉低3-8个百分点,每千克脂肪中含胡萝卜素19.2毫克,是普通牛肉的2.65倍;含钙、磷等矿物质1.15%,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且比例合适,易于吸收。白牦牛肉热能值高达2297.43千卡/千克,比其他牛肉高600-1000千卡,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白牦牛骨、骨髓是加工壮骨冲剂等滋补品及工艺品的主要原料;血液可提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毛、绒、尾颜色纯白,具有纤维长、软、细等特点,是毛纺工业的宝贵原料。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牦牛地方类群,是国家公布的保护品种,具有独特的生态特性和很高的经济价值,饲养量达16万头,主要分布于县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天祝藏族自治县还有毛肉兼用型“甘肃高山细毛羊”近50万只。依靠自然资源优势,该县初步形成了以白牦牛为代表的牛、羊、鹿特色养殖业,油菜杂交制种、脱毒马铃薯、藏青稞、高原无公害蔬菜等特色种植业,以自然风光、藏传佛教、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业,以及藏酒藏药等特色优势产业,煤炭、石膏开发加工工业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2005年,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1.5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为867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6元。参见武威市统计局:《甘肃省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提要》,2005年编印。

总体来看,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仍以农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资源采掘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均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依赖性很强。长期以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各种生态资源的粗放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率很低、损失浪费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天祝藏族自治县海拔高、气候寒冷,森林、草原和水等生态资源一旦破坏修复难度极大,脆弱的生态环境已难以继续承载该县社会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例如,长期以来的超载放牧、滥垦草场,使得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出现农区向牧区推进、牧区向林区推进的状况,导致天然林面积缩小、植被覆盖度降低,林地覆盖率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87%下降到现在的35%左右,参见王泰基等:《天祝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浅议》,《甘肃林业》2005年第1期。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面积缩减、“三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加剧,不仅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生态破坏,也影响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地处石羊河流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的双龙沟大规模的采金活动,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河床、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使下泄水量锐减,河水的含沙量增大,水质明显恶化,严重影响了下游用水安全。因此,基于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以及生态效应的跨区域特征,天祝藏族自治县亟需转变传统的粗放性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这不仅是实现本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都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县域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一)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基本模式

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3R”原则,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重新定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县域经济整体的“再重组(Reorganize)”。参见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中国发展》2002年第2期。要构建覆盖三次产业整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即新型生态工业、绿色生态农业、环保型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静脉产业。静态保护与动态维护相结合,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工业生产是消耗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领域,以新型生态工业为核心的循环产业体系的构建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县域循环经济在产业上的实施分为小、中、大三个层次:一是对现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和循环经济试点,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生态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以达到整个园区系统的高效产出和低污染或无污染;三是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以产业“绿化”为基础,改造和重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在县域层面上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县域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生产环节,企业为主体;消费领域,社会公众为主体;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的制定及监管方面,政府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实施和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的良好的经济发展机制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县域循环经济基本运行模式在主导产业层面上的展开

1.新型生态工业。

新型生态工业是县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核心。天祝藏族自治县应依托煤炭、石膏、石灰石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循环型煤炭产业和石膏化工产业;立足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产业循环体系;在产业聚集和企业关联程度较好的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和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网,提高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生态关联度,延长产业价值链。

(1)煤炭综合利用生态产业链。

天祝藏族自治县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为3.4亿吨,主要集中在石门峡地区,现有国家统配煤矿天祝煤矿,以及大滩、千马龙等地方煤矿。由于受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企业缺乏产品的深度开发能力,仍然处于初加工水平阶段,已形成的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以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

煤炭工业是与多个行业紧密相关的诱导性产业。煤炭既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资源,因此,煤炭产业可形成煤-电-建材和煤-化工原料为主的两大产业链。煤矿开采的原煤进行洗选,精煤可直接外销,也可生产冶金企业的原料焦炭,同时产生大量焦油、煤气,可作为生产化工产品的原料。次煤和煤矸石则成为坑口电厂和矸石制砖厂的原料;电厂供电给煤炭生产、水泥制造、矸石制砖等企业,电厂的废弃物粉煤灰又成为水泥厂的重要原材料,余热则成为矿区家属区供暖的热源;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也可回收进行发电。所有这些副产物均通过废物代谢过程实现资源化,由此形成煤炭生态产业链。

(2)石膏化工生态产业链。

天祝藏族自治县石膏已探明储量达1.17亿吨,石灰石储量近4亿吨,长期以来用于水泥等建材产品生产,产业链条短、粉尘、废渣等污染严重。通过采用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等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和天然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再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余水封闭循环,可实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高效利用,形成石膏化工生态产业链。该产业链一方面消除了生产磷铵排放的磷石膏废渣、生产硫酸排放的硫铁矿渣;另一方面降低了对硫铁矿石的需求及对石灰石矿的开采,减少了废弃物排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维护了开采区和生产区的环境。

图2:天祝藏族自治县石膏化工产业生态产业链

(3)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链。

基于自然条件和民族背景的藏青稞种植,是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以藏青稞为主要原料的酿酒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藏青稞作为原料入窖发酵蒸馏,生产系列藏酒,产生的酒糟等副产品可以作为原料生产含酶饲料和生物活性有机肥,饲料可用于动物养殖,而有机肥则用于农业生产,为酿酒提供绿色无污染的原料。同时,酿造过程中的废水90%经过回收处理后循环用于生产过程;剩余的10%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后排放,用于农业灌溉,形成了藏青稞绿色生产体系。(参见图3)

(4)畜牧业产品加工生态产业链。

天祝藏族自治县白牦牛饲养量达16万头,高山细毛羊饲养量达50万只,为畜牧产品加工提供了原料支撑,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原绿色食品加工生态工业园区是畜牧产品加工生态产业体系的主要载体。园区核心区位于该县华藏寺镇内,占地800余亩。目前,园区内主要企业有天祝天润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鹿产品加工、藏医药制剂、蔬菜运储等企业以及200头华藏养鹿场、1000只森源种狐养殖中心、400条藏獒保种繁育中心、万头牛羊育肥场等规模养殖企业。

图3:天祝藏族自治县藏青稞加工生态产业链

近期应以天祝天润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主要企业,进行白牦牛、高山细毛羊等特色畜产品的屠宰、绿色肉食品系列产品生产以及毛、皮产品的综合加工;中期则注重吸收和引进相关配套加工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主,进行适度的产业重组,促进保健品和藏药产品开发,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提取等精深加工,延长产业价值链条,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集成和高效梯级利用,增强核心区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扩展区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主要功能是为核心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即布局白牦牛、高山细毛羊养殖业,同时也作为园区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市场,并为其提供科技、金融等相关配套服务。高原绿色食品加工生态工业园区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产业链核心的白牦牛、高山细毛羊产业体系的形成。

图4:天祝藏族自治县白牦牛、高山细毛羊产业链

2.绿色生态农业。

绿色生态农业通过控制环境,减少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污染,使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有害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尘埃污染达到或符合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要求,其基本特征是无污染、无公害、生态性及资源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性。绿色生态农业为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绿色原材料,是“绿色”产业循环的基础环节。围绕特色农业生产,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观点出发,该县应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绿色认证、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认证工作,突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生态农业。

(1)生态畜牧业。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对草场实行轮封、轮牧,发展舍饲畜牧业,推进适度规模养殖的发展,改变由于超载过牧造成的大面积草原退化,实现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的动态平衡。天祝藏族自治县属高寒气候,低温期较长,适宜推广暖棚养殖。暖棚养殖是指在寒冷的季节给开放式或半开方式畜禽圈舍上扣盖一层塑料薄膜,充分利用太阳能和畜禽自身所散发的热量,提高舍内温度,减少热能损耗,降低维持需要,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养畜经济效益。采用暖棚养殖可用较少的投入获得与用密闭式圈舍饲养畜禽相同的效果,从而可降低畜禽死亡率2.7%-13.5%,提高肉料比12%-25%,节约饲料11%以上。同时,加强退耕还草,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发展为人工草场,对已经退化和品质较差的部分天然草场进行人工改良,改造成割草场,发展人工草产业。从而有力支撑舍饲养殖,有效缓解畜牧业发展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压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2)高原生态农业。

依托华藏寺镇、打柴沟镇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农业发展规模及农业设施,建成天祝县金强河灌区高原绿色夏菜高科技示范园,引进国内外市场销路看好的蒜苗、荷兰豆、甜脆豆、西兰花、中荚豆、豆苗等蔬菜新品种,严格按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逐步完善绿色蔬菜的监测检验系统,并对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地环境进行质量认证,对生产的蔬菜进行商标注册,以此带动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原反季夏菜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天祝藏族自治县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轻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地上、地下水丰富,极适宜生产脱毒马铃薯种薯的优势,建设天祝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科技示范园,开展脱毒苗的组织培养,引进脱毒马铃薯种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扩大基地规模,使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向绿色、有机、无污染方向发展,形成脱毒马铃薯种薯产业。

天祝藏族自治县油菜常年播种量在12万亩左右,境内的自然沟谷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带,油菜杂交制种具有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天堂、朱岔、赛什斯、炭山岭、华藏寺、哈溪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了优质营养型油菜生产基地和制种基地,使其成全国油菜杂交制种产量最高的地区,发展杂交油菜扩繁制种产业,并推进和带动油菜种植产业化。

3.环保型第三产业。

在综合开发以独特自然风光和特色民族风情为基础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天祝藏族自治县采用建设污染处理工程、选用节能环保设备、选用绿色与可循环使用的用品、加强废物的回收利用、严格绿色管理、提倡绿色服务、鼓励绿色消费等手段,对餐饮、饭店等服务行业进行环境友好型改造,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型商品和带有循环标志的商品,减少过度消费,增强反复利用和多次使用意识,尤其是节约使用水、电、纸张等资源性产品。

从环保设施、环境治理、参与环保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入手,积极引导村镇、社区、超市、宾馆、医院、学校等创建绿色单位。同时,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经过清洁生产审计、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从而形成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利用的良好氛围。

(三)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置与循环利用

天祝藏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控制与处理,是该县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第一,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静脉产业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生的产业部门,而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对已有产业部门的新的划分方式,参见陈大雨、纪晓煜:《刍议静脉产业及对我国的政策建议》,《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0期。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服务业体系构成的循环型生产模式只有与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形成的循环型消费模式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县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静脉产业涉及到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储存、运输、加工、处理、回收利用的全过程。天祝藏族自治县首先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完善现有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建立覆盖全区的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实现生活废弃物的直接再利用或再生循环利用。对于最终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则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二,强化污染物达标排放监管措施,预防经济系统尤其是工业生产系统“废气、废水、废渣”的过量排放。第三,针对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两大水系的生态地位,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及种植结构,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比例,逐步压缩农业用水,扩大生态用水。建立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建设中水回用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力度,保证区域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四,针对天祝藏族自治县农村种植、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植物秸秆等废弃物堆积现象,充分利用牲畜粪资源,生产有机肥,推行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使之成为农村的新型能源。

(四)生态系统保护与重建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重建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天祝藏族自治县应对现存的维持本区脆弱生态平衡的天然林进行封育保护,严禁滥砍乱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创新放牧制度,对天然草场实行划区轮封、轮牧,限制放牧强度、制止超载过牧,对过度放牧的草场采用围栏封育,逐步改善区内的天然草场,在保留大部分天然草场的情况下,对已经退化和品质较差的部分天然草场进行人工改良,遏制草原“三化”趋势。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黄河流域兴建治沟骨干坝及淤地坝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植被保护,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土地沙漠化,特别对小流域的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对区内坡度大于25度,以及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的地方,宜林耕地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适宜种草的地区,通过退耕还草,加快人工草场的发展,扩大草原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的过载和破坏从根本上是由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于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就要实施生态移民,从根本上降低生态环境承载人口,缓解资源压力。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哈溪、大红沟、祁连、旦马、东坪、朵什、安远、东大滩、西大滩、松山等乡镇,地处石羊河流域林缘地带和退耕还林区,人多地少、干旱缺水、生态恶劣,该地区应作为生态移民的重点,通过建立健全补偿机制,政府统一组织和鼓励群众自筹相结合,县内集中收缩和县外异地搬迁相结合,项目移民和教育移民、劳务移民相结合,推进向新疆、青海、内蒙古、河西地区以及邻近县区的移民搬迁。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向人口较为密集、功能较为健全的中心城镇,如华藏寺镇、打柴沟镇、天堂乡等的人口迁移,以及向兰新铁路和312国道等地交通沿线集中。

〔责任编辑马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 燕 毛生武

上一篇:领导集体建设和谐社会论文下一篇:我国企业税务筹划提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