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

2022-04-25

摘要:中国农村经济如何实现突破发展?当前经济新常态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总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突破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与农业生产的模式、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 篇1:

浅议国有企业如何实现和谐发展

【摘要】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与职工、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承担着“三大责任”,更要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应有之义,切实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文章从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影响因素、基本途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索一条国有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国有企业 和谐发展 职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①。在社会对企业关注度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好不好、企业本身和谐不和谐,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的高度关注,有时个别问题甚至也会被无限放大,使企业声誉和形象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对国企而言,只有更好地实现企业与外部、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负责任、受尊敬”的企业。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肩负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既要紧紧依靠职工做大做强,又要始终坚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股东、关爱职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②,实现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责任。

企业和谐发展是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需要。依靠职工办企业,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2015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文,指出“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③。只有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从事生产活动、参与经营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要把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抓手,充分发扬民主,在企业发展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上,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在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中赢得信任信赖,营造和谐氛围。

同时,依靠职工办企业,离不开和谐的内部环境。作为企业来说,要主动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培育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培育形成职工之间充分交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融洽关系,更好地凝聚起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和谐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国有企业在社会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和谐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社会积累财富,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和交纳各种基金,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企业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建设,实现企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企业和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职工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社会购买力增强,促进社会安定繁荣。企业和谐有利于减轻职工的心理压力,促进家庭的和谐幸福、社会的祥和安定。企业和谐有利于解决一些具体的民生难题,缓解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形成团结和睦、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可以说,企业和谐发展对社会和谐和进步有重要作用。

企业和谐发展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不均衡、不到位,造成了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等后果,特别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事件,让大家对一些企业产生了许多不友好的看法。大众的环保意识、维权意识增强,对企业安全环保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抵制PX项目上马事件,虽是因为当地居民对PX项目不了解所致,但也说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特别是国家新《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使企业的责任更加明确,红线更加清晰。

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本着向社会负责,向环境负责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努力建设安全生产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加强安全环保质量的严格管理,摆在生产经营管理的首位来抓,努力为社会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为周边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宜居的碧水蓝天。

目前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因素

企业效益因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效益提高了,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企业效益好,才会有能力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企业效益不佳,发展前景不乐观,就会人心不稳,人心思走,整个职工队伍士气不高,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所以说,企业效益是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因素。

內部职工因素。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企业与职工之间关系融洽,职工的素质高,爱岗敬业,忠诚企业,形成了团结向上、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这样的企业就会让人看到一种活力和希望。反之,如果职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和隔阂,轻则出现消极怠工,重则会出现违法违规、损坏企业利益、破坏企业形象的现象。如果企业对各个群体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形成一些利益群体的不稳定。比如,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协解职工等特殊群体,就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企业的和谐稳定。所以说,职工是影响企业和谐的关键因素,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牢固,职工不能自觉地想企业好、为企业好,就谈不上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

外部形象因素。外部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外部形象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应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进行规划设计。企业一旦拥有了好的外部形象,就会在社会上树立起“负责任、受尊敬”的品牌,既有利于聚集人才、推出产品、创造效益,又能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争取社会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助推企业渡过难关。所以说外部形象是影响企业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外部形象,企业前进的道路会变得艰难曲折,不可预测的障碍因素会增多。

地方关系因素。企地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利益问题。企地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得到地方的更多支持,企业的发展环境就变得更加优化。作为驻地方的央企更要重视企地之间的关系问题,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把贡献国家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企地合作的载体和平台搭建起来,达到责任共担、和谐共创、利益共享,使企地之间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站位高远定战略,聚精会神谋发展,攻坚啃硬推改革,才能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保证企业创造出最佳效益,才能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企业当发展遇到困难时,队伍就思想不稳,企业就动荡不安;当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时,队伍就和谐奋进,企业就蒸蒸日上。

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受历史因素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曾徘徊在关停并转的门槛边,发展受到限制,引发了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凝聚力下降。近几年来,总厂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先后完成了炼油结构调整、成品油质量升级等一批重点项目,狠抓精细管理,不断提升效益,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增强了职工的自尊感。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远景,留住了职工的心,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呈现出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可见,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企业和谐的物质根基。

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主体地位,为企业提供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和谐贵在“人和”。构建和谐企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始终将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

一是权益上维护。要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职工的各项权益,健全职代会、厂务质询会、平等协商会等各项制度,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职工的权利得到尊重,意愿得到表达。及时妥善调解劳动争议,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是生活上关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心里时刻想着职工,本着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开展帮扶济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尤其是对特困职工家庭,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关怀。对职工的福利待遇,如健康查体等,一定要及时落实。对于各个特殊群体的情况,通过思想动态分析的方式,及时把握思想脉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三是精神上关怀。探讨创新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开展员工帮助计划(EAP),运用积极心理学观点,对职工进行心理援助,解决职工心理问题,传播幸福理念,提升职工幸福感。

四是要帮助职工成长。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搭建职工成长成才的通道,营造职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工作氛围。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必定会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最终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双赢。如果企业所有的职工都能自发地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企业的发展,对待工作和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一样去热爱她和建设她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就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几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秉持“企业是职工的家园,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的理念,将以人为本融入到“和谐石化”建设中,在党群干群关系上,通过推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厂务质询会、完善“三务公开”等途径,畅通沟通渠道,密切联系群众,营造了全厂上下的和睦和谐。在劳动关系上,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成长成才、报酬福利、医疗保健、安全生产等方面保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人文关怀上,通过创新实施“家和工程”,建立“幸福工作站”、完善帮扶济困长效机制等,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实践证明,只有尊重爱护职工,让职工有尊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才能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要培育企业的特色文化,为企业构建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④。企业的特色文化,也是支撑企业科学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谋企业之“道”、塑企业之“形”的作用,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贯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起到统一人、凝聚人、团结人、号召人、吸引人的作用,营造出浓厚的和谐氛围。

近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秉承“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在中石化“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提炼了“团结求实、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培育了“炼就品质、兴我石化”的共同愿景,推出了“家和文化”,建立了幸福工作站、短信送祝福平台。在共同愿景的统领下,层层培育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组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培养了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拥有感,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想石化总厂好,为石化总厂好”主流价值实践中,组织举办讲胜利石化故事会,讲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忠诚勤勉、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严细认真,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为企业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要注重安全环保质量品牌建设,为企业树立和谐发展的形象支撑。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生命。形象是声誉,是发展的通行证,是经济活动中的名片。中石化发生“11.22”事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中石化提出并落实“建立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抓责任落实,严抓责任追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从严管理,依靠过硬的安全环保质量品牌赢得信任、赢得市场、赢得未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在安全生产品牌建设方面,从严抓实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责任心、执行力,让“制度落地、责任生根”,几年来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在环保品牌建设方面,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从源头上防控,着力加强酸水汽提和污水处理场等环保设施的运行监督,确保外排达标。在质量品牌建设方面,认真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理念,严把成品油质量关,向社会展示了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积极组织“企业开放日”活动,更加注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向外界展示石化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实践和良好成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实现了企业改革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高度融合。

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为企业创造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企地关系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點。作为驻地方的央企,在处理企地关系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历史、创新举措,不断推动企地关系向着有利于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企业和地方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互相维护对方的权益,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中石化胜利油田的二级单位,总厂认真落实胜利油田与东营市有关油地帮扶的会议及文件要求,在小城镇配套、特困户住房建设、当地文化教育、敬老事业等方面,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扶,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共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治安联防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化解工农之间的矛盾,确保了总厂输油管线的安全运行。2013年,中国石化和山东省东营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对石油化工总厂进行改制,吸收地方参股,实现税收当地化,这能够更好地密切企地关系,促进互惠互利。实践证明,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才能够更加集中精力组织生产运行、实现和谐发展。

总之,作为肩负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职责和使命,不断增强和谐发展的能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②“李荣融谈国企党建工作的成功探索”,《国企》,2009年第11期。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2015年3月21日。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15日。

责编 /韩露(实习)

作者:高卫国

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 篇2:

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摘 要:中国农村经济如何实现突破发展?当前经济新常态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总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突破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与农业生产的模式、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密切相关。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改善农民的经济现状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经济二元藩篱,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古至今,三农问题备受重视,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持续性、长期性的关注。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

当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是新常态,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中国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经济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理应提上日程。

一、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粗放型

当前大部分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单一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导致农业产出效益极低。究其内因:一方面,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弱妇孺。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掌握有关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技术,不懂得高效率的生产农作物,使得农产品的产出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均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农产品不能有效进入市场直接导致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究其外因:政府有关部门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转变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模式,在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农村基数庞大,某些偏远基层对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得到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再加之缺乏经验,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不能形成产业化经营,在经济发展中只能选择传统的种植业和简单养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程度的关键性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为的是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发展差距,缓和日益突出的农村社会矛盾。但是某些地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忽略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农村地区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大搞村庄形象建设。大面积的耕田、湿地、草滩、树木被宅基地的修建所毁坏,例如:我国陕北某一村庄占用20余亩地修建平房50间,目前仅有6戶人家居住,新农村建设时期所修建的房屋利用率不足30%,而该村耗费数目不少的资金打造的篮球场、乒乓球桌等被常年闲置。最重要的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浪费土地资源并未使该村的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时期,该村投入大量资金为农民建设了蓄养猪牛羊的大棚,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农民所切实需要的技术问题,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的农户在养殖家畜时出现了牲畜大面积死亡的状况,这使得投入和产出远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综上分析,农用良田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负效应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大为不利的。

(三)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一段时期“重工轻农”的思想盛行,从而导致对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倡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在基层执行的过程中却动摇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根本,整个社会对农业发展的掉以轻心使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进行也忽略了城镇化水平的质量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未协调好农业的发展,而农产品的价格机制也打击了农民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民试图运用新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没能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趋势。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的事实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既然存在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未见缩小。

(四)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中国农业生产的实质其实是农民以农村土地资源为主要的开发利用,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绝对性意义。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村的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比如非农用地的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是,更多的原因有:第一,农民在利用土地耕作时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垦殖、过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耕地资源的盐碱化、沙化和荒漠化。第二,一些重污染企业逐渐从城区迁移到城郊甚至乡村中,一部分企业将污染物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地中。除此之外,农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和不恰当处置,也导致了土壤资源的不同程度污染,可用的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第三,受“打工经济”浪潮的影响,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而选择了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终使得大面积的耕地被抛荒。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多重限制,我们急需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1]从我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转型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则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措施有:第一,重视思想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否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必须毫不动摇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思想层次上给予高度重视。第二,健全政府扶持农业生产机制。政府积极帮助和促进农民在生产农产品时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品质要求。从政府层面,必须提供足够的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力度,在技术上给予农民指导,争取使农业发展由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变。第三,完善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机制。改变农村经济的单一发展局面,引导不同的农村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争取第二产业就地加工特色农产品,第三产业把物流业作为重点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销售路径和平台。这三点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转变旧式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寻求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在任何时候,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单纯的经济增长。长远来看主要措施有:第一,尊重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以绿色科技为动力,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陕西省周至縣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以此为重点的改造,在促进周至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周至成为炙手可热的创业热土。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宣传。例如环保部门实行轮岗制,定点定期对所辖乡村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第三,完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和村干部主要负责人,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加强监督。编织严密而有效的监督网,保证环境保护法的有效落实。总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设环境友好型农村在体现人文情怀的同时更能获取可观的长期性经济效益。

(三)完善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机制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耕地大量减少,而耕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更使得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由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第一,完善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界限机制。规定对总量和速度加以控制,且非农用地在不是必然的情况下不能随意占用耕田,比如不考虑实际需求的篮球场建设。第二,提升土地耕种的经济效益机制。加深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到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运用新技术尽量使其达到高产能。第三,提高农民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对农民的思想进行充分教育和引导,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对没有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山荒坡进行植树绿化;对受污染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治理,恢复退化的土地,恢复种植能力;严禁对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区进行开发建设,加大保护力度,发展生态效益。”[2]

(四)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机制

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视是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具体举措:一是完善对农村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机制。主要包括:第一,把好“入口”关,即在选拔村干部的时候要完善有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从源头上注重对村干部的质量选拔。第二,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的培训机制,尤其是对村干部法律知识和廉洁自律的教育,细化培训具体方案来保证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他们才能够带领农民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第三,完善对村干部的监察机制。例如可以成立村民监督村干部的委员会,乡镇府设立匿名邮箱接收村民的信访信件。二是完善农村教育保护机制。我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让位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动力发生根本变化,农村经济发展亦不例外。这些变化对我国新时代的农民劳动力要求日益提高。而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为落后,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为此,必须保障农村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具体措施有:第一,保护日益消失的农村小学,加强普法宣传促进农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二,从法律层面完善关于农村教育保护问题。第三,从政府层面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建立相关培训机构的多方面资金投资、技术扶持和加大乡村教师队伍人才输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

[2]谢梅. 平坝县某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J].科协论坛,2013(6):138.

[3]侯玉亭.浅议新农村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J].中国农垦,2007(7):40-41.

作者:王彤

绿色形象实现绿色发展论文 篇3: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事关党和国家千秋基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区域和全球治理体系完善、长期繁荣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研究阐释。今天,各界嘉宾朋友齐聚人民日报社,以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创新探索为典型样本,共同研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共同关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共同思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在联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理论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人民日报社、代表中国报业协会,对“首届普洱(国际)生态文明暨第四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嘉宾朋友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更艰巨任务、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他着重强调,要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根本方向。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涵养的内在统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自然环境优越,自然生产力就更发达,就更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充分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只有坚持把发展绿色经济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结合起来,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原则下,积极探索脱贫扶贫的有效路径,让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苦落后地区农村的所有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成果,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结合。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国问题。必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共同的伟大事业。中国报业协会、人民日报社一贯高度关注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深入阐释传播报道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涌现的实践典型。希望人民论坛将这次论坛办好,真正将普洱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生态建设经验促进树立我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良好形象,融通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的先进经验研究好、总结好、推广好。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嘉宾朋友广泛交流思想观点,深入开展研讨互动,取得丰硕理论成果。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愿与会领导专家、嘉宾朋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责编/孙娜 美编/李祥峰
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届普洱(国际)生态文明暨第四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现场

作者:张建星

上一篇:开胸病人术后护理医学论文下一篇:绿色电力发展障碍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