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蔬菜产业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通过对期纳镇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发展经验、发展优势、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期纳镇实际情况,提出发展蔬菜产业的七条对策。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思考;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1期纳镇基本情况期纳镇位于永胜县城南面,距永胜县城64km,直距44km,省道祥宁线贯穿南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方蔬菜产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地方蔬菜产业发展论文 篇1:

华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项目支持:本文受到陕西师范大学团委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项目“凝聚青春正能量,共筑美丽中国梦”的支持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陕西省渭南市华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分析了当前华县影响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同时从加大科技投入、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挖掘蔬菜旅游效益、优化蔬菜物流配送技术、提高菜农安全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华县的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华县 蔬菜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蔬菜产业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农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华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大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县蔬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快速的发展。然而,与强劲发展的工业经济相比,华县蔬菜产业发展速度较慢,优势和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因此正确分析蔬菜产业发展瓶颈,探寻新的产业增长点,是华县现阶段蔬菜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华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华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陕西省渭南市华县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是中国果菜标准建设十强县,是陕西省蔬菜示范县,同时也是西北地区较大的蔬菜集散地。近年来,华县坚持把蔬菜定位为促农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并按照“积极发展日光温室菜、大力发展设施拱棚菜、稳步提升传统名优菜”的思路[1],截止目前,华县蔬菜种植面积高达26万亩,总产量53万吨,总产值8.5亿元。露地菜总面积达20万亩次,总产量28万吨,总产值4.7亿元;设施蔬菜高达10万亩,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3.8亿元。人均蔬菜收入为2024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华县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快速、持续、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2.华县蔬菜产业发展优势。(1)地理位置优势。华县因处于华山的姐妹山少华山脚下而得名,位于秦岭东部、渭河南岸、关中盆地过渡区,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土地构成形式。全市总面积113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2万亩,土地平缓,地域广阔,水资源丰富,具有蔬菜产业发展的地理位优势。

(2)气候环境优势。华县地处于秦岭山地、关中平原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高达1793.6 个小时,降水644.4 毫米,平均气温13.1℃,适合农作物生长。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高达1.73万hm2,产量为45 万t,产值为7.8 亿元。种植品种多达到40 多个,主要有黄瓜、圣女果、番茄等,特产苹果、柿饼、杏等远近闻名。

(3) 区位优势。陕西省华县经济发展较发达,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全县人口35万,下辖14个乡镇。地处关中东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县域内陇海铁路、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华金、西南铁路和华洛公路沟通南北。华县现有地方公路131条,具有良好的区位经济优势,具备蔬菜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4) 科技优势。华县县委县政府为将蔬菜产业发展为华县农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加快普及改良蔬菜种植技术,挖掘华县蔬菜产业的潜力,提升品质,从质上取胜,比如:华县辛辣蔬菜研究所提出的无公害蔬菜脱水加工产业化项目已顺利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等,均提升了华县蔬菜产业种植的技术水平。为引导菜农掌握设施蔬菜、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技术华县定期聘请专家指导,积极推广蔬菜种植实用技术,不断加快华县蔬菜产业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二、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经营主体分散,产业化程度低。陕西省华县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的支柱性产业,蔬菜产业规模较省份其他县基地规模大,但由于经营主体分散,产业化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华县大部分蔬菜种植地区都是以众多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的个体农户直接来面对,并没有可以将这种分散的力量予以联合和组织起来的企业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华县目前并未形成可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成熟精细深加工企业,省内基本的产销方式为蔬菜经采摘后直接经农户个人进入农贸市场销售,这种产销方式造成蔬菜产业分散,因分散而单薄的发展力量,致使菜农的权益并没有得到有力的组织保护,使他们不能充分和继续的发展,造成蔬菜产业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步履维艰。

2. 科技薄弱,缺乏竞争力。华县自古就有种菜的历史,技术服务相对滞后,菜农的蔬菜栽培技术主要是靠传统经验和自己摸索,全县农技人才和农民素质不高,技术指导人员匮乏,严重缺乏专业技能,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员在数量和业务素质上均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由于生产、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衔接不够紧密,科技化水平不高,缺少蔬菜生菜技术服务机构,农民难以得到直接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存在大量因为技术指导缺乏而导致的蔬菜种植出现大面积倒塌、减产及质量不佳等问题的案例,科技薄弱已成为蔬菜种植的瓶颈,制约农业发展,影响蔬菜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华县虽作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之一,但大部分蔬菜生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排灌设施简陋,蔬菜产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而成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模受限的重要原因。而相应的无公害蔬菜检测技术落后,菜农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为追求产量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止过程中农药的大量使用,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没能从根本上得到重视。一些超市或餐饮企业直接从产地进货,,缺少农产品专业检测仪器及机构,造成蔬菜农残超标的蔬菜流入市场,蔬菜生产者和经营者蔬菜质量安全意识均比较薄弱,一些绿色环保生产方式采取较少,给蔬菜产品质量留下了一定的安全性隐患。

三、华县蔬菜产业发展壮大的建议与对策

1.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布局中的投入,对蔬菜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蔬菜产业与现代农业展示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每个品种应建立一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蔬菜生产设施、生产设备、加工贮存设施的配套建设。当地政府应全面推广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蔬菜种植及管理技术,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技术力量,从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可研究课题,不断引进新的科技成果,改良和推广蔬菜种植的新技术,从而使华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在人才带动的模式下更快更好发展,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

2.立足旅游特色,挖掘休闲蔬菜旅游效益。蔬菜旅游是一种近几年新兴的生态旅游业,它以高科技、无公害的蔬菜园为载体,为旅客提供观光、采摘、餐饮等服务。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法国、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已在风景区或城市近郊形成了规模化的特色菜园产业。华县应根据当地的生产特色及地势地貌,将土地发展规划、经济发展需要和观赏要求合理的有机结合,支持发展农耕文化体验、特色蔬菜种植、农作物基地示范园等具有文化气息特色的生态庄园建设,蔬菜旅游景点不宜过多,不同景点之间要具有特色差异化,合理规划、重点培养具有蔬菜旅游条件的生产基地,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实现蔬菜产业多元化发展。

3. 优化蔬菜物流配送技术,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建立优质的蔬菜物流配送技术是蔬菜供给双方均特别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地县区应利用网络高端技术平台,建立电子网络交易市场,采取蔬菜统一集货方式,并根据输送方时间、地点等多方面因素统一送货,极好避免蔬菜输送的空载率,可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县政府在加强网络电子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应减少空驶浪费,教育蔬菜物流输送驾驶员节油培训,优化运输组合,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广绿色物流。

4. 提高菜农安全意识,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华县虽然作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但菜农大部分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单纯为了追求产量,在栽培管理中出现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的现象,缺少专业的农产品专业检测机构,此外蔬菜产业发展受到气象条件影响比较大,龙卷风、火灾、暴风、暴雨、雪灾、冰雹等都可能对蔬菜生产及设施大棚造成严重损失。陕西省2009年开展了设施蔬菜“银保富”试点,对设施蔬菜进行投保,此举转移了菜农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有利于菜农在遭受自然灾害后尽快恢复生产,增加菜农信心。华县蔬菜生产还不够成熟,菜农保险意识不够强,相关政府业务部门需加强宣传引导,调动菜农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消除蔬菜质量安全隐患,同时规避菜农风险,为蔬菜产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晓燕.我国蔬菜采后加工产业现状及展望[J].中国蔬菜,2013(03)

[2]成民英,左争气,孙晓艳,贾王军.华县蔬菜产业发展壮大的建议与对策[J].西北园艺,2011,5(4)

[3]赵燕慧.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 2012(06)

[4]许小龙,胡黎明.黄山市黄山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2011(02)

作者简介:许真珍(1990- ),女,河北邢台人,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微生物

作者:许真珍

地方蔬菜产业发展论文 篇2:

对永胜县期纳镇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 通过对期纳镇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发展经验、发展优势、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期纳镇实际情况,提出发展蔬菜产业的七条对策。

关键词 蔬菜产业;发展;思考;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

1 期纳镇基本情况

期纳镇位于永胜县城南面,距永胜县城64 km,直距44 km,省道祥宁线贯穿南北。全镇幅员面积234.8 km2,海拔高程1 135~1 450 m,属河谷亚热带气候区,气候干热,湿度小,降雨量小,多年平均气温为18.4~20.6 ℃,≥10 ℃活动积温

7 533 ℃,热量丰富,霜日极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25.6 mm,蒸发量为2 269.4 mm,降、蒸差达3.13倍。干湿季节分明,6-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85%。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降水量仅占总降水量的15%。多年平均日照为2 398.3 h,全年光辐射总量为136 kcal/cm2,光能量充足。镇辖区内有苦乔坪水库和黄泥田水库,总库容650万m3。

2013年,全镇全年种植蔬菜1467 hm2,覆盖 7个村委会,种植品种以早蚕豆、碗豆、番茄及大蒜为主,共有23个品种,蔬菜总产达8 000 t,产值 2 500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蔬菜产业使农民人均增收650元/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致富、农村稳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 近年来期纳镇在发展蔬菜产业中的做法

2.1 解决认识问题

期纳镇的蔬菜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由于当时规模小、经营分散、品种单一,没有形成竞争力,一度处于“小打小闹”的徘徊状态,1987年,组建了永胜县期纳蔬菜协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干部群众对这个产业比较陌生,思想认识相对滞后,成为蔬菜产业推进的主要障碍。为此,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外部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态势,使旧观念与现实产生了碰撞,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

2.2 解决资金问题

能够选择蔬菜产业的,大多是农民中的中间阶层,他们积累不足而又有强烈的致富愿望。针对这个问题,由镇党委、政府牵头,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增强银行部门贷款倾斜度,以及农户自筹等多种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到2013年蔬菜产业投入资金达600多万元。

2.3 解决技术问题

我们采取利用本地农科人员,培养“土专家”,建立科技示范村,内引外联等多种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多来年与县农业局合作,实施了“农民田间学校”项目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共培训9期12个班660名蔬菜种植骨干。

2.4 解决市场问题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业,市场决定产业的命运。为防止“难卖”危机,镇政府、协会、各村委会有组织地、自发地组织人员外出跑市场、签订单,引来一批客户,为进一步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满足客户大批量的需求。同时,在加强市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经纪人队伍建设的力度,全镇共有市场经纪人100多名,这些经纪人为进一步开拓市场,盘活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5 解决规模问题

由于市场的拉动作用,菜农经营利润丰厚,原有生产规模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季节性供应断档问题。经过引导、组织、示范、带动,涌现出一大批蔬菜专业村、专业户,蔬菜品种结构调整有突破性发展,蔬菜品种由初试阶段的几个增加到100多个,由常规种向杂交良种、名特优品种逐步推进,2013年良种覆盖面积达90%以上;蔬菜生产从以早春蔬菜为主逐步形成早春蔬菜、冬早蔬菜、秋蔬,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格局,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蔬、粮、菜综合利用的新型模式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和保护地栽培有突破性发展,优质蔬菜从小面积试验到面上推广,2013年新技术普及率达85%,规模上万公顷,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栽培规范。

2.6 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

结合“四群教育”工程的实施,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开拓创新,以协会为载体组建了全市第一家农民协会支部,构建“协会+支部”工作新机制。积极地为产业发展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工商、派出所等部门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多次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倾听经纪人的意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中介组织和经纪人,达到了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产销一条龙服务,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使期纳镇蔬菜产业发展基本呈现了“协会+支部+市场+农户”的产业格局。

3 期纳镇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环境资源优势

期纳地处永胜县南片三乡三镇中心,祥宁线二级路贯穿全境,北上丽江、攀枝花,南下大理、昆明都非常便利,具有发展产业的地缘优势;有3.7万农业人口,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条件;属河谷亚热带气候区,气候干热,湿度小,降雨量小,多年平均气温为18.4~20.6 ℃,≥10℃活动积温7 533 ℃,热量丰富,霜日极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25.6 mm,适合蔬菜生长;作为农业镇,工业污染少,具有生产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的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 8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 520元,比上年增长150元,具备发展蔬菜产业的资金基础。

3.2 政策优势

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县对“三农”问题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连续几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建设,改革和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等多项惠民政策;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蔬菜产业发展从上至下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环境。

3.3 产品质量优势

在协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期纳从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入手,推广了鲜、细、特菜品种和新型种植技术。蔬菜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4 思想认识优势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全面推进下,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深入人心,生产由过去“试着干”到如今的“争着干”,农民靠蔬菜产业增收致富的例子数不胜数。

3.5 基地建设优势

目前期纳已基本形成蔬菜专业村、科技示范区、种植大户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3.6 市场开拓优势

祥宁线二级路为蔬菜产业发展并开拓省内外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大丽铁路、丽攀线、大攀线的规划、修建,金沙江上游“一库八级”电站的建设,丽江市旅游产业的升级以及期纳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为蔬菜产品提供了稳定而又巨大的市场空间。

4 期纳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

当前农业生产已进入市场经济,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及时转变,在抓蔬菜生产时,仍然用老模式来指导农业生产,在品质、市场、结构意识不强,重生产,轻流通;重产量,轻产品质量;重产值,轻经济效益;未能主动出击,引进来,走出去,牵线搭桥,开拓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将农产品深加工真正深入到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中来,在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情况下,由于缺乏买方市场,蔬菜在收获高峰,“卖难”问题立竿见影,既影响了农民增收,又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4.2 产业链条短

期纳镇目前蔬菜产品结构是:低档、残次产品多,优质、高档、深加工产品少,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城乡居民对蔬菜产品多样、优质、无公害化的消费需求,低档次产品多,比如西红柿,栽培品种雷同,产期集中,品质低,果型不均,皮薄,保鲜期短,不易储运,供远大于求;蔬菜产业基本上处于低水平的初级生产和销售,产品分级、包装、保鲜处理水平差,加工、贮藏等相关环节为空白;蔬菜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停留在地摊式初级销售水平,造成市场空间狭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躲避较大的市场风险。

4.3 蔬菜科技滞后

期纳镇的蔬菜生产在外地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及市场准入制度的推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镇无公害蔬菜产品少,蔬菜的科技支撑与市场的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大部分菜农没有无公害生产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在生产中仍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在肥料使用上以化学肥料为主,有机肥使用过少,这种环境生产出来的蔬菜产品质量低,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4.4 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一家实行产业化经营,带动“龙身”的“龙头”企业;(二)流通分散,营销渠道狭窄;(三)市场没有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全镇的蔬菜交易以田边地角、公路边为主,难以起到集散和辐射面广、商品流量大、服务功能齐全、规范交易的作用。

4.5 市场信息滞后

我镇市场信息服务还相当滞后,对外部市场的了解非常闭塞,农民群众根本不知道种些什么,怎样种和卖给谁,做不到以销定产。绝大多数农民都是按照多年传统习惯搞种养,或凭经验和感觉搞种养,看到别人种什么赚钱,自己也种什么,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市场已出现饱和,还盲目随从,生产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要么生产太多,造成产品结构过剩,要么品种质量差,达不到高档次、优质化的市场需求。

5 期纳镇在今后发展蔬菜产业中的措施和对策

综上所述,期纳镇蔬菜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发展期纳蔬菜产业的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今后期纳镇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产业经营化为方向,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标准化建设,强化协会及支部建设,积极培育市场,努力增强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走出一条“特色+规模+品牌+产业化”的路子。

5.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服务,形成蔬菜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认真分析各种制约因素,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采取对策,搞好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政府要认真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涉农部门和协会、支部要组织有力的科技队伍和营销队伍,经常研究生产、管理、销售中的各种问题,并加大订单农业的工作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种植大户、专业大户、营销人、专业村、科技示范基地的资金扶持;工商、派出所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强买强卖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正当的交易环境。各村要结合自身实际,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年度发展目标,把蔬菜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保蔬菜产业发展的稳步推进。

5.2 转变观念,把产业链做长,把流通、深加工作为发展蔬菜产业的头等大事来抓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盟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农业市场化,市场才是真正的“龙头”,没有市场的生产、加工都是没有前途的。只有转变观念,既要重视生产,更要重视流通,把工作重点从田间地头、播种、施肥中转向走出去,请进来,寻找客商,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加工上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销售半径,提高产品附加值,把解决蔬菜卖难作为发展蔬菜产业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5.3 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把基地做强大做大

一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规模经营,抓好区域布局;二是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不同区域要分别确定一批主导产品,促进主导产品上批量,开发一些名、特、优、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使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的路子,对专业大户给予支持;四是加大投入,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方面给予倾斜。

5.4 加大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水平和种植效益

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科技示范村(点),培育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加强地方优势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全镇蔬菜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加快蔬菜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加大蔬菜科技培训力度,使每个蔬菜种植户都能掌握3~5个蔬菜生产实用技术。

5.5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育蔬菜品牌

引进一批优势特色蔬菜品种,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展览展销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期纳镇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提高知名度。鼓励扶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申报使用地理标志,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争创知名商标,提升全镇乃至全县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获得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或诚信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一定经济奖励。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罗春荣

地方蔬菜产业发展论文 篇3:

颍泉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该文阐述了颍泉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指出颍泉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对策;颍泉区

近年来,颍泉区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蔬菜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蔬菜基地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建区以来,颍泉区蔬菜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2015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9 666.7hm2,总产4.03亿kg。其中,设施蔬菜栽培面积4 466.7hm2。按照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市办、宁老庄镇和闻集镇等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以高标准大棚为主的生产设施,建成了以洁龙蔬菜、火营草莓、益尔丰食用菌、春梅蔬菜、群星果蔬、金地果蔬、绿之源以及枣树行蔬菜等18个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蔬菜与粮食、畜牧一起已成为我区农业经济3大支柱产业。

1.2 特色规模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颍泉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以草莓、设施蔬菜、食用菌、西瓜等为重点的高效特色蔬菜产业。自2013年实行农业发展奖补政策以来,全区规模化蔬菜基地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草莓、大青茄、辣椒、西甜瓜等3.3hm2以上规模化特色基地80多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蔬菜生产种植区。其中草莓生产区,主要集中在闻集镇,现已辐射行流镇、伍明镇,总面积有1 000hm2;食用菌生产区,主要集中在闻集、行流、中市等镇办事处,以金针菇、平菇、杏鲍菇为主,面积达120hm2;茄果类蔬菜生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市办、闻集镇和宁老庄镇,以大棚茄子、番茄、辣椒为主,结合套种丝瓜、扁豆苦瓜等,进行早春或秋延栽培面积达600hm2;露地瓜菜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宁老庄镇和行流镇,凭借独特的砂壤土质,发展成以早春萝卜、夏秋西瓜、秋萝卜等为特色的露地高效栽培模式,面积达2 000hm2;闻集镇以套种、轮作等种植模式发展西甜瓜达666.7hm2。

1.3 科技兴菜水平显著提高,集约化经营趋势明显 “十一五”以来,颍泉区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省、市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在古西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集中创建了一批省部级蔬菜标准园,目前已经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家、省级2家,市级3家。在设施栽培上,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档次较高的棚室面积明显增多,反季节蔬菜生产比重增加。在新品种引进上,绿罐、豫艺301等20多个新品种生产面积逐年增加;在新技术应用上,新型滴灌、防虫网、营养钵育苗、嫁接育苗等30多项新技术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在新模式示范推广上,大棚多茬、套种等高效生产模式越来越受到农户的欢迎。科技兴菜步伐加快,提高了蔬菜复种指数及单位面积效益。开展了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通过举办培训班,安排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蔬菜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新模式,蔬菜生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建成草莓育苗基地1个,工厂化棚室蔬菜育苗基地2个,春江农业开展的蔬菜新型有机质无土栽培试验示范实现零的突破。

1.4 蔬菜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了颍泉区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和中市、老庄、闻集等无公害蔬菜农残快速检测站,定期从基地和市场进行抽检,并积极开展了“三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6 666.7hm2。多个蔬菜品种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辖区内主要农贸市场和超市经营的新鲜蔬菜农药残留含量超标情况的抽查力度,流通环节农残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全区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5 蔬菜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培育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涌现出了一批蔬菜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等蔬菜生产加工专业单位,具有一定规模的就有10多家。蔬菜品种日益增多,品质逐步提高,市场流通日趋活跃,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在洁龙蔬菜、闻集草莓协会等几家规模化种植与加工企业的带动下,我区果蔬、食用菌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颍泉区蔬菜产业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2.1 蔬菜产业结构不合理 原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大路货多,特色优质安全品牌产品少;蔬菜预冷、冷储设施少及冷链物流环节发展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区蔬菜的规模外销和经济效益。

2.2 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由于在蔬菜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部分菜田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不强,难以抵御持续干旱和大的雨雪。蔬菜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产业,对基础设施条件要求较高,沟渠路井电必须全部配套才能发展蔬菜生产。目前能满足生产条件的菜地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2.3 科技支撑力不强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不够,设施装备落后,蔬菜产量低、商品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出现下降趋势,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又有一定风险,没有政府的扶持和示范试验,难以开展。

2.4 策扶持不够 菜产业是弱势产业,生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存。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人才引进、加工、冷链物流环节发育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进行扶持,确保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3.1 切实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着力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新建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加强以水利和栽培设施为重点的菜地基础建设,培育能排能灌、土壤肥沃、交通便捷、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完善灌排设施,灌排渠沟网络分设,泵房和田间贮水池齐全,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同时,硬化田间主干道和支道,配备生产用电设施;设施蔬菜基地通过推广应用新型钢架大棚等生产设施,提高蔬菜持续均衡生产能力。完善排灌系统,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壮大蔬菜产业,形成地方品种优势和规模优势。

3.2 着力抓好蔬菜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生产设施结构,扩大设施栽培的比重。在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扶持设施栽培,改变过去露地生产、传统种植规模过大的问题,普及标准化钢架大棚,因地制宜发展节能日光温室,推广一年多茬高效种植模式,提高蔬菜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调整种植品种结构,实施“蔬菜种业工程”,加大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以作物秸秆为基质的食用菌产业,扩大蘑菇、大球盖菇等草腐性食用菌生产,提高农作物秸秆就地转化率;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把集约化育苗、新型基质无土栽培、标准化生产、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应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配套技术引入我区蔬菜产业,着力提升蔬菜产业档次和科技含量,实现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变蔬菜生产方式,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型转变。集约化利用土地,重点开展立体化栽培。节约化用水,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大力推广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防虫网、生物农药,推进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综合防治。推广应用避灾栽培,减少自然灾害特别是涝灾损失。

3.3 突出抓好科技兴菜 一是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和产销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协作,对现有的地方名特优蔬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提高种子质量,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技术推广网络,提高蔬菜科技含量。在网络建设方面,依托协会,使技术推广网络遍及到每棚每户,把信息终端延伸到每棚每户,为发展蔬菜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每年要组织开展“科技入户”工程,请蔬菜专家到各乡镇授课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要转变服务职能,健全各级科技服务体系,更好地为菜农服务。

3.4 突出抓好产业化经营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生产主体,增强产销服务功能。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质量监管难的问题。进一步壮大蔬菜产业新型营销主体。以区蔬菜协会为依托,组建各优势蔬菜产品分支协会,扶持各主要生产基地建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5 加强生态绿色蔬菜品牌建设 加快发展蔬菜“三品一标”,重点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全程质量监控、突出生态环保,在蔬菜标准园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全覆盖。推进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创建一批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有机蔬菜农场,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特定产品内涵的地理标志产品。加大蔬菜知名品牌创建力度。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名牌产品。支持品牌主体与省内外知名电商、超市、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扩大线上线下产品营销。积极培育电商、直销店和蔬菜批发市场品牌。推动本土蔬菜电商做大做强,扩大蔬菜品牌产品网上销售规模。扶持和培育以蔬菜经营为主的批发市场品牌,切实保障城乡绿色蔬菜市场供应。

3.6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引导力度 积极争取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更多地用于蔬菜、瓜类、食用菌规模化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表彰奖励成效突出的蔬菜大县。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参与蔬菜生产、流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力度,将成长性好、主营业务突出、技术优势明显、净资产和净利润达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纳入重点培育计划,鼓励支持企业上市。

参考文献

[1]张真和.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4):57-60.

[2]王宝海.江苏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07(3):5-7.

[3]姜夕泉,汪国莲,曹凯歌.江苏淮安地区蔬菜产业实现新发展的对策构想[J].当代蔬菜,2006(9):6-7.

[4]陈伯清,潘国庆,王启松.淮安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6(3):69-72.

[5]何启伟.山东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江蔬菜,2005(8):1-3.

[6]杨海兴,牛芬菊.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5):12-13.

(责编:张长青)

作者:肖彦波

上一篇: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公益广告创作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