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下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初中物理是初中生的必学课程之一,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物理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物理应用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这些能力有利于初中生提高自身在物理学科学习中的综合素质,促进初中生在物理学科中更高效的学习。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探究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探究教学下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教学下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1:

探究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引入

【摘 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必须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之中有所加强。而本文就现今初中物理教学引入合作学习的现状,探究了把合作学习引入物理教学中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合作学习

前言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策略体系,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系统中引入合作的观念,鼓励学生,让他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共同工作,从而在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合作学习引入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还能对学生们的心理成长有所帮助,还有助于学生们的情感培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这样便能够加强他们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并且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互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性人格。

虽然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国的大部分课堂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合作的时机没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只有形式而无意义;合作学习毫无秩序,分工不明,参与不足;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足,合作的深度不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合作学习安排时间过短,敷衍了事,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引导能力不足,合作学习失去控制,扰乱教学活动;结论评价极端,缺乏对部分学生的肯定,导致学习热情大减。

二、对合作学习引入方法的探究

(一)合作小组的组建

学习小组是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各小组必须各方面实力上达到一种平衡。故此,在分组之前就要对学生们进行一次深入的了解,探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心理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如此才能够合理地把学生们分配开来,组成若干个各方面都比较均衡的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最好控制在四到六人,而且组长的选择也很重要,推荐成绩较好、表达能力较强并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建立好小组后,一定要着重强调小组内的平等、民主、坦诚、团结,若是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组员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团结的重要性。

(二)学习主题的设立

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讨论主题,这个主题不仅需要能够激发学生们讨论的热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价值。教师在主题设立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经验出发,提炼出一些既跟书本知识有联系,同时也不失趣味性的主题,以便激发学生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可以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跟学生们联系比较紧密的例子。如“用力推桌子,桌子就会运动,而一旦停止用力,桌子就会停止运动”,通过这一例子,引导出“力使运动产生并能够维持运动”这一主题。而后便可以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判断这一推论是否正确。

(三)学习氛围的营造

学生们需要拥有一个好的学习心境,并且在一个轻松、活泼、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够活跃思维,让学生们自主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该依据书本的特点,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段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调动自己的智慧,引发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热情。

继续上面“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可以事先把学生们置于一个问题情景当中:力能使物体运动,若是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吗?这样可以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一种自主讨论的良好氛围,而且在这种氛围当中,学生们对学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四)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们学习到物理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们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们合作意识的培养,树立他们的集体主义观,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为集体的任务而发自内心地努力工作。

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可以通过实验的手段,如小车与带斜面长木板的实验,通过同学们通力合作,分工为推小车、掌握木板、记录现象等,使学生们学会该如何运用集体的力量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从而深刻体会到集体工作的好处,以此来提高他们小组内的凝聚力。

(五)过程小结的引导

在小组合作之后,教师需要把握时机,结合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们进行过程小结,使他们渐渐领悟这种学习方法,以便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益,并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所触摸到的模糊印象,较快速地提高到理论的程度,同时巩固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并发展强化他们思维的独特性。

教师在实验过后,可以让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且相互交流,指正问题,以便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自我小结、自我反思以及自我监控,最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六)成果评比的开展

有时候,来自同学的鼓励比起从教师那里得来的鼓励对学生们的帮助更加明显。为了增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自实验成果进行打分,最后进行组间评比。

这样表现较好的学生就会明白,只有自己好是远远不够的。而表现较差的学生则会因为自己影响了小组的成绩而产生压力,所谓压力就是动力,他们也会努力学习,努力进步。如此在小组之内互相帮扶,在小组之间互相超越,就可以形成一种你赶我追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把合作学习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如今还有许多问题,但是相信经过教师们和同学们的不断实践和努力,一定能够改善我们教育,积极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实现。

作者:曾祥果

探究教学下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2: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方法

摘要:初中物理是初中生的必学课程之一,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物理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物理应用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这些能力有利于初中生提高自身在物理学科学习中的综合素质,促进初中生在物理学科中更高效的学习。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探究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

引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物理力学教学设置了更严格的教学标准,对物理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引入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提高物理力学教学质量。力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能使学生在力学实验教学中提升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验出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一、学好力学的重要性

力学作为初中物理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力学知识有充足的掌握才能够为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帮助,而且初中力学知识涉及的定律相对较多,包括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都是具备代表性的基础理论,学生只有对其有着充足的了解,并合理的将其运用到解题与学习当中,才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避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透彻,而无法正确地解答力学知识。

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实践教育,开展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时不可缺少的内容,实验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演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真实有趣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经历了物理实验的操作后,学生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实验探究思路和实验解读方法,这样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也就得到有效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重新课程的引入

物理作为初中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部分学生对物理知识一无所知。所以,在此环节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并合理地将新鲜事物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使得学生对物理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为日后的物理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故事引入法、实验引入法等,而针对力学这一部分教学来讲,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在开展课程导入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件,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并主动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且深奥的,不易理解和吸收。而在物理教学中,设置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的规律和原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实际动手实验探究力学知识。若是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相关力学原理的实验过程,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再结合教师的引导和自身已有的基础理论,能使抽象的力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教学浮力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及作用认知寥寥,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浮力实验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浮力的特点。相同重量的铝块和铁块放入同一装有水的容器中,观察物体的下沉变化,记录该实验现象。很明显的,学生可以发现铁块下沉的速度比铝块要快。通过这一实验现象,学生了解到在同一液体中,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一过程既验证了学生所学的力学知识,也加深了学生对浮力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注重教学资源的创新,拓展教材知识

在传统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物理教师过于注重依赖课本,导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不仅无法创新课本教学,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局限,使得学生没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为了能够解决这一不足,教师需要遵循课本教学,并注重创新课本,合理地将与力学相关的习题融入课本教学当中,并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动手完成力学实验,加强课本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结束语

总之,力学是一门深奥难学但又非常实用的课程。教师在进行力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多观察和探究物体在不同的条件和状态下的变化特征,多总结物理现象的本质。要通过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力学运用现象,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最后要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提高力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永宏.初中物理力學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5):120-121.

[2]盛玉萍,郭万新.初中物理力学三大实验的整合与创新[J].湖南中学物理,2019,34(05):71-72.

[3]胡振会.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方法研究[J].科普童话,2019(19):70.

作者:张志会

探究教学下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3:

物理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物理“液化”的探究性教学设计

[摘要]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教师关心的话题。文章提出了教学背景分析、实施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反思相结合的探究性教学设计结构,并以此结构为指导做了“液化”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探究性教学;液化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2018年年初国家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中学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1]”。

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探究性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先分析教学背景,以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要注重“科学探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始终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作为教学的目标,把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物理核心素养理念下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结构如图1所示。

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三节《汽化与液化》中“液化”的内容为例,用探究性教学设计结构图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液化”是在学习“汽化”的知识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其概念的建立、实验的探究等对后续的物态变化有引导性作用。因此本节教学设计除了要注意“物理观念”核心素养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解决后续物态变化问题打下基础,并且逐步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2]。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八年级学生已经对温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学习了凝固、熔化和汽化的内容,对物态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的建立主要依靠生活直观经验,并且表现欲望强,好奇心重。学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容易接受直观明显的现象。

二、教学过程

1.巧妙设计,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大家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在透明的手指套中滴入几滴酒精,然后仔细地把手指套里的空气排干净,最后用一次性橡皮筋把手指套扎紧。这个时候向学生展示手指套的状态,手指套呈现干瘪的状态,把它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果盘中,然后往里面加入热水。

师:同学们,在老师加入热水的过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手指套从干瘪的状态变成了膨胀的状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老师加入的液态酒精变成了气态酒精。

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过,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生:汽化吸热的过程。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指套的下一个状态变化。

教师继续实验:用镊子把手指套从热水里拿了出来。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手指套从膨胀的状态恢复到了干瘪的状态。

师:是的,也就是说气态的酒精又重新恢复到了液化的酒精。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液态到气态称为汽化,那么气态到液态,我们叫什么呢?

生:液化。

师: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在物理学上,物质从气态到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3.3液化

【设计意图】

第一,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第二,手指套从干瘪到膨胀的过程,是一个汽化吸热的过程。通过对上一个知识点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手指套从膨胀到干瘪的过程,是一个液化的过程。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很好地表明了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第三,实验器材都是日常见到的物品,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液化发生

师:手指套从膨胀状态恢复到干瘪状态的过程中,老师对它进行了什么样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温度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生:老师把手指套从热水中拿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温度降低。

师:如果不把手指套从热水里拿出来,手指套的状态变化是怎样的呢?

学生进行热烈讨论。

教师再次重复手指套实验,这次让手指套在果盘里自然冷卻。

学生集中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手指套缓慢地从膨胀状态恢复到干瘪状态。两分钟之后,手指套已经呈现完全干瘪的状态。

师: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延长,手指套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生:因为温度降低。

师:在本次实验中,当水的温度降低到78℃以下时,酒精将会液化,即液化发生的条件是温度降低。

教师板书:液化发生——温度降低

【设计意图】

解读实验现象,剖析问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手指套会从膨胀的状态恢复到干瘪的状态?重复手指套实验,提炼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液化放热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汽化是一个吸热的过程,那么大家猜想一下液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生:放热。

师:提出了猜想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验证猜想。下面大家一起来验证猜想。

PPT展示:小笼包照片。

师:假设小笼包的底部有一锅沸腾的热水在蒸小笼包,那么是离锅最近的最下层的小笼包先熟,还是最上层的先熟?

学生热烈讨论。有人说上层,也有人说下层。

师: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揭开蒸小笼包的秘密。

PPT展示:蒸小笼包动态图。

师:假设小笼包底部有一锅沸腾的热水,水蒸气通过笼格一层一层地向上升腾,当水蒸气遇到笼盖的时候,温度降低,发生液化,液化成大量的小水滴,在这个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远远大于底部包子所吸收的水的热量。因此,同时蒸很多层小笼包的时候,是最上层的小笼包先熟。

师:我们除了用小笼包的例子定性感知液化放热外,还可以用温度传感器实验定量得到液化放热。

教师介绍温度传感器装置:首先是一个数据采集器,一头连接电脑,另一头连接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另一端是一个金属探头,它与物体直接接触,通过操作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物体的温度曲线。

师:请同学们根据温度传感器设计实验证明液化放热。

生:我们可以先测量一个物体在室温下的温度,如果这个时候有大量的液化现象在这个物体上发生,通过再次测量物体的温度,可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师:选取什么样的物体进行测量,怎样让大量的液化现象在物体上发生?

生:取一块玻璃板,把它放到热水的上方,就可以保证有大量的液化现象在玻璃上产生。

师:好的,实验思路已经非常清楚,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一个学生用温度传感器探头接触玻璃,一个在电脑上操作,先读取玻璃在室温下的温度,然后把它放置到热水的上方,等待一会,再次测量玻璃的温度。

师:同学们看一下温度曲线的对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液化之后玻璃的温度比室温下玻璃的温度要高,可以得出液化放热的结论。

教师板书:液化放热

【设计意图】

对八年级学生而言,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物理探究性实验是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际教学中,可以先通过“汽化吸热”让学生做出合理的猜想。再通过生活中“蒸小笼包”的例子,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直观认识,最后利用温度传感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得出“液化放热”的特点。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液化放热,同时培养学生用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

4.液化现象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的液化知识解释这两幅图里的现象及形成的原因。

生1:在寒冷的冬天,从室外进室内的时候,室内温暖空气遇到温度低的眼镜,液化成小液滴,附在眼镜上。

生2:在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花朵、枝蔓,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了露珠。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自然界中的雨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液化现象。有谁知道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首先要有湖泊和海洋,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成水蒸气,然后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云朵,小水滴变成大水滴落下来,就形成了雨,这些雨重新落人到湖泊和海洋里,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界中雨水的循环。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将在实验室里简单模拟“雨”的形成,感受液化的魅力。

教师板书:液化现象——“雨”的形成

师:模拟“雨”的形成,首先要有什么?

生:湖泊和海洋。

师:在实验室里可以用什么来模拟湖泊和海洋?

生:大烧杯里装满水。

师:用什么来模拟冷空气?

生:用凉玻璃。

师:怎么样让冷空气存在于湖泊和海洋的上空?

生:用铁架台固定。

师:怎么样在实验室里获得大量的水蒸气?

生:可以用热水。

师:怎么样让小水滴变成大水滴落下来?

生:通过倾斜玻璃板。

师:现在实验思路已经清楚,下面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首先向大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然后用铁架台固定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等待一会之后,倾斜玻璃,把滴落的大水滴用另一个小烧杯接住,形成实验室里“雨”的循环。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同时在遇到“用什么物体模拟冷空气”“怎样把冷空气放置到湖泊和海洋的上空”“怎样让小水滴变成大水滴落下来”等问题后,激起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对“液化”教学设计的反思:

第一,液化的发生条件除了温度降低之外,还有“压缩体积”这一形式。例如液化石油气等。但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内容,教師可以对这一知识点做课后补充,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二,在用温度传感器做实验时,水蒸气液化,玻璃离开热源之后,温度会逐渐降低,所以在这个实验里测量玻璃温度要快。在玻璃温度还没有降低的时候进行第二次测量,才会得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第三,在实验室简单模拟“雨”的实验中,用玻璃模拟冷空气。常温下的玻璃,很难在实验室里形成“雨”,所以要对玻璃进行降温处理。本节课的做法是用一个冷毛巾敷着玻璃,以此来降低玻璃的温度,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具体到物理学科,广大物理教师能做的就是把“核心素养”和“探究性教学”结合起来,不能两张“皮”相分离,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把握物理学科的特质,写好每一份教学设计,上好每一节物理课。只有这样,“核心素养”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昌宏.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设计的探索和实践[J].物理通报,2018( 10):2-6.

[2]王亚峰.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以“汽化和液化”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2017(35):43-45+59.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作者:谢蕊蕊 徐晓梅

上一篇:老年糖尿病血糖波动护理论文下一篇:数据库系统互联机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