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市场化思考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即将面临着一场全新的革命,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产物,它将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对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益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成为了银行发展中的关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市场化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市场化思考论文 篇1:

大兴安岭林区市场化经济的再思考

一、产品多元化与产业多元化问题的提出

今天的林业,大家考虑问题的思路不再是什么产业都要自己有,而是我们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什么?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产品多元化与产业多元化的问题。

纵观林城现有的工业,相当一部分是档次低、效益低的“大路贷”。怎样采取“一市多制、一厂一策、新厂新策”的办法,在企业的神经末梢,为产品多元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就目前牙克石市的现状来看,一些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并未取得产品上的多元化。也就是说,产品单一,雷同的格局正以雏型的方式进一步增大,正从弱小的雷同,步入强大的雷同。雷同化让各个企业在进行一种“照抄”和“摘抄”这种空前的繁荣。而在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种毫无创新的复印件当中,克隆出来的“多元化”,仍然预示着一种新的危困。即:产业结构调整的幕后,是并非产品的多元化,而是产业的多元化。一些企业只是以中小企业的改制这块牌子,名义上独立经营,实质不是法律上的独立企业。而在原料供应、资金筹措等方面,实质上还依附于原企业,“脐带”并没有割断,过不了多久改革的成果又退了回来。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对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有那么大的热情,而在国际上的一些成熟的企业,则多数都无动于衷呢?这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林区的多元化经营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不能够审时度势,对大环境发展趋势缺乏认识;第二个原因是惊慌失措,病急乱投医;第三个原因是富贵则淫,得意忘形。而这里原因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变向获取国家支助的这笔款项,“剜得心头肉”,“医得眼上疤”,走向“上来就下,上来就停”的老路上去。这种不讲究产品多元化,只追求产业多元化的做法是害人不浅的。

二、多元化世界定位与角色分工

今天的世界既是多元化的又是专业分工的世界。所谓多元,是指今天科学技术的变化,呈现一种空前的发散状态。变化的速度日新月异,震荡的幅度瞬间万变,任何一顶新的突破都可能带来强烈的连琐反应。海湾战争之前,我们还想不到科学技术能够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变得如此迅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原来固有的时空屏障、国界屏障立时就荡然无存。但是,从经济竞争的角度看,人类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牙克石市重新制定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格局。因为大而全、小而全一定会造成资源的分散,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导致落后。大家考虑问题的思路不再是什么产业都要自己有,而是我们大兴安岭林区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是什么?因为,专业化发展,将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今后的产业战略。中国处于封闭时代的时候,每一个地区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以自己地区的范围为出发点,而今天我们需要以世界范围为出发点,把自己放在全局范围里,思考自身的定位与角色分工。

就牙克石市区而言,前二十年建了九家企业,后二十年是零。因为日子好时把工业立市忘了,日子不好才想起来,等山穷水尽时再干,为时已晚矣!很多的事,还有一个孵化的过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万山利口这个名牌酒好,但林城资金薄,土层浅,再往下挖是永冻层。好酒成名了十几年,却成为“小老头”。有了好的项目,都没有好的资金,到头来为此而做不大。牙市经济智囊没有组建,财商还有问题,市场经济意识还停留在口号上。进来的人都是做买卖的,无论有文化还是无文化。出去的人都是打工的,无论文化高还是还是文化低。把现有的资产,现有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或许是一种出路。什么是区域经济?那就是政府要考虑整个一个地区一盘棋的发展思路。我们建设一个适合良好经济建设的良性平台。没有,仅是在来夹缝里生存,否则,又怎能超常规?蔫能跳跃式?如牙市唯一的酒厂的问题,现在拿着它就是“磕打牙”玩玩而已。目前林区的问题,仍处于牙市酒厂这种类似的情况。

林区一会念草木经,一会边角小料小打小闹,一会发展工业,没有长远目光、没有长远规划长远思路和长远布署。一个领导一个令,走了之后就改姓。就如同这牙克石林城,对工业富市、工业立市思想不坚定,二十年建设一个企业,反而连现有的一些企业都没有保住,都被人为地爆破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做的是,盯住外面的,但不能扔掉身边的。不管上边怎么说,我们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打算。

林区的木材始终外运,一车接一车,从我们孩提时起,只看见每天往外走,运了那么远,我们能否跟着车去看看,他们到底把木材拉走干什么?我们能不能自己干。他能干,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干?他能干好,我们为什么就干不好?原因在哪里?优势在项目,项目在人才,林区人才为什么往外走?原因就是在于企业领导的思想上。目前的状况是:企业领导干好了往上升,干不好往外调。

三、林区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

(一)林区人的头脑重心是放在仕途上,科学技术思想含量低,依赖的仅是那么一小点资源。然而,资源到头来却养懒了林区人的思维。

(二)以人为本是企业的信条。林区的企业从上到下,关键是应该彻底地洗脑,而不是洗钱。能够突破束缚,否则,你被捆着,等中国的大门一开,人家就会冲倒你一大片。扶持一批,引导一批,发展一批——这里企业领导对企业的一种战略眼光。而对企业的力量来说,必须生产一代,贮存一代,开发一代。不仅仅光说我们资源多么丰富,得看看有多少真正还够利用的优势。除需立下项目库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原则,还要就熟避生,用好现在的企业。否则,仍然还是舍近求远。自给自足的林区经济不是商品,而是小农意识。以前的企业是项目找资金,现在是资金找项目——好项目是融资的前题。林区目前到底是养鸡下蛋?借鸡下蛋?还是买鸡下蛋?这得拿出项目的可行性,而不是可能性。盲目上马,没有重点,反是追求产业多元化,而忽视小产品大名牌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问题。特别是目前企业领导存在的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一、经济想上去,就怕领导不开窍。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三是工业是什么概念的问题弄不清。四是世贸是什么概念的问题。五是市场经济是什么,概念问题依然摆不正。不要人追钱,而是钱追钱,这是每一个企业家的能力所在。企业家和老百姓的区别就在于,企业家是用钱去追钱,老百姓是用人去追钱。发展林区应立足现在,发展未来,林区缺少的是企业家。因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不但把自己兜里的钱拿出来,也要把别人的钱都给你掏出来。如果银行把林区贷款都认为是高风险区,那会怎样?如果人们都愿意往里投,那又会怎样?问题是,我们目前现有的企业都没整好,还选什么项目?

(三)企业整形,需要零点思维意识。比如说林城——搞工业园区应有的配套的措施,不能前后矛盾,要说话算数,使人享受优惠政策,具有零点思维意识。

(四)现在实施投资立体多元化,国有资产为什么不敢投呢!光靠外援,引诱外面上套,自己一点法也不想,只靠蝇头小利发那么点小财,那还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自己”本身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呀!

(五)外企以人为本,工人是第一位的,中国是以事业为本,要事业不要工人——林区定位思维的方式,怎样去说资源优势的问题?

拿绿色食品的这概念来说,纯天然无污染食品是很纯很纯的,目前我们根本就达不到。要说我们的资源优势,也只能是土地优势,别的还有什么?

(六)想一想,我们脑子里有没有三拍思想?我们手头有没有三拍项目?即资金没到拍脑门,资金到了拍胸脯,项目资金到手拍屁股。你有这种思想这种方式,就无法使你这个地区有所发展。

(七)政策宽松这块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沿海一个开放城市的市长说:“除了你不要我的命,我什么都给你。”这话说的好!体现在行动上,说话算数。招商招商,不能一招就伤。

参考文献:

[1]尹树义.非理性的人[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2]乌尔里希·罗尔.德国经济:管理与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

[3]迟福林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问题探讨[M].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王芳

经济市场化思考论文 篇2:

利率市场化下提高银行经济效益的几点粗浅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即将面临着一场全新的革命,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产物,它将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对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益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成为了银行发展中的关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经济效益

利率市场化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社会的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不断的完善,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对于银行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国家放开了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不可避免的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在这种日益加剧的竞争格局下,银行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

银行作为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对于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银行存贷款的波动性,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将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按照过去的利率保护制度,银行的利率都是相同。通过利率的市场化,不同银行的利率将会因彼此的竞争而产生差异,同时资金的流动和资产的变换也更加的复杂,由此可见,利率的上升或者下降都增加或降低银行的利息支出,从而对银行的经营和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2.增加了储户存款的选择权,银行吸收存款将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和压力。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证券、理财等投资渠道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展,居民对于利率的变化也变的更加敏感。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客户的议价权和选择权,客户会主动选择利率比较高或者收益较大的银行,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差距变大,这进一步的影响了银行的经济收益。同时,这不仅影响了银行存款的不稳定性,而且对于银行其它理财业务的开展也会生产比较大的影响。

3.监管政策的放宽,让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格局日益加剧。相关资料显示,外资银行占全部市场份额的比重略有下降,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已成定局。同时,监管部门即将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的改制,让民间资本从正面积极发挥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银行则需更加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客户。

二、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确定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对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减少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负面的影响,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深银行业务体系和结构的改革。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失去了政府的保护,存款利率会随着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程度的上涨,贷款利率将会逐步的下降,利差空间的不断缩小,导致了银行传统业务的经济收益逐渐的下降。当前,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进一步显现,银行要主动的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来扩展其经营范围,为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提供新的合法通道。当然,利率市场化也给予了银行在利率方面的自主权,这不仅是银行的挑战,也是机遇。

2.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配置银行的资源。在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的贷款对象更注重国有企业或者大型集团企业,同时贷款利率受政府的影响比较大。而对于具有一定市场活力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来说往往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进步。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将逐步设立纯民资发起风险自担的金融机构,这无疑是对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确立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可以按照市场的需要来选择贷款的对象,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主动选择向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银行资金营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3.创新服务方式,降低服务成本,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产品大同小异的竞争格局下,服务的差异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邮储银行是一家大型零售型银行,服务于三农,有点多面广的优势,且很多网点设立在乡镇。农村又是一个大市场,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正在实施,要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推动业务产品创新,与行政村或者相关机构取得合作,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金融服务,让金融业务、金融服务进行全覆盖,提高银行的美誉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内在价值。

此外,合理的确定银行的利率水平也是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关键。过去所采取的严格的存贷款利率管制体制,导致了商业银行只能按照浮动利率的要求进行贷款,很难调整负债结构和负债利率来降低利率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可以拥有更大的定价权,可以对营销策略和风险水平进行及时的调整,降低银行资金的风险,提高银行的收益。

三、结束语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我国银行仍旧按照传统的存贷利差来盈利的方式将会逐渐的改变。银行之间将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银行应当主动的转变经营方式,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做好中小企业的融资工作,增强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和服务水平,最终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房会会,金雪.利率市场化下农村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J].时代经贸,2012,(12):155

[2]潘婉珍,洪建全.利率市场化是挑战更是机遇[J].中国农村金融, 2012,(14):29-31

[3]刘政伟.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中商业银行结构与竞争力研究[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1):91-91

[4]张燕,段莉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行为选择[J].管理学家,2012,(21):60-60

作者:马晓燕

经济市场化思考论文 篇3:

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是我国近六亿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土地,是粮食供给和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城市与乡村间要素的流动、整合、转换,贯穿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乡关系也因此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线索。2020年,随着最后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变。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这是继2017年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再次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农村发展的首要位置。

从新农村建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农村工作的政策指挥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变迁。在新发展阶段,农村既不能单方面服务于城市发展,也不应单方面依赖城市的帮扶。农村应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在经济发展、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释放出的,正是这一发展转型的关键信号。如何理解乡村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和位置?如何从理论上理解、在实践中推动这一转变的发生?本期“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试图从顶层設计、地方推动和村庄发展这三个层面,展现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对乡村振兴的构想与实践。

准确把握战略意图,是有效推动改革的基础。宋棠的《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一文,从几组关键概念的辨析入手,解读了作为政策术语的“乡村振兴”背后的改革意向与战略意涵。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动员口号的更迭,更是一整套政策体系的转向。农村发展定位的转变、新型城乡关系的提出,也要求乡村研究发展的进步。作者指出,或许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农村问题”,研究者应该把视角打开,用城乡的视野观察农村,以更大的区域单位研究村庄。地方政府是将改革意图转化为改革实践的关键执行人。总体方向明确后,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知识与地方资源,协助搭建起改革的行动空间?王立胜、刘岳的《整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潍坊模式”》一文以潍坊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为例,从政府角度,总结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地方经验。在潍坊的案例中,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成功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体系对接;在治理层面,特别把握住了县域这一关键的发展单元,实行整县推进,让潍坊在依托第一产业进行内生性发展的条件下,从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为较发达地区。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者。刘炳辉《乡村振兴的“宁波经验”》一文就聚焦于村庄这个基本发展单位,展现了宁波五个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禀赋的村庄,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的历程。尽管背靠宁波优越的区位条件,五村都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作者将村庄的具体实践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中加以审视,从微观经验透视出时代景深,并由此总结出:在村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或许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但保持对政策动向和历史趋势的敏锐洞察,或许是万变中的不变之道。

上一篇:经济学发展影响论文下一篇:进出口贸易协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