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发展影响论文

2022-04-17

[摘要]而全民体育运动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必要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民体育运动的价值,才能更好推动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全民体育运动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学发展影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学发展影响论文 篇1:

心理贫困对农村发展影响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人的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精神却比物质更为匮乏,直接导致农民贫者愈贫、富而返贫。农民的贫困心理不单是农民落后的表现,在很多方面,心理贫困会影响农民的行为目的、行为偏好和生产行为模式,从而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运用心理测评表SCL-90作为衡量农民心理健康程度的工具,着眼研究心理贫困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心理贫困;人力资本SCL-90心理测试

1、心理贫困的现状、成因与研究方法

1.1心理贫困的定义

根据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对心理贫困的定义,它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指人的理想、价值观等精神心理状态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的状态,同时,也可以是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心理贫困相对于物质贫困,更可怕、负面影响更大,因为前者更加稳定。

1.2心理贫困的研究方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通过SCL-90将样本对象心理贫困程度量化。其中,SCL-90得分越高,心理贫困程度越高。

1.3我国农村心理贫困现状

目前,我国农民在消费观,民主法制观念,新农村发展主人公意识,文化风气等多方面均表现出较落后的心理素质。重男轻女、小富即安、农村发展主人公意识和等要靠现象严重,导致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吸收、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很好地运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风气得不到很好地改善。根据农民SCP-90与我国常模对比的结果,目前我国农民的SCL-90各项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即农村人口心理贫困程度高于我国常模。

2、心理贫困对于农民行为模式和收入的原因分析

农民心理的健康状况影响农民的行为动机、行为偏好,进而影响着农民的生产行为模式。心理的贫困挤压着农民对于改善生活的努力,制约着农村的长期发展。

2.1心理贫困挤压农民改变现状的努力

农民长久以来都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再加上政府长期的倾向性政策。久而久之,农民便也习惯了自己弱者的地位。对安徽西部山区236户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欠发达地区精神心理贫困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王海滨,2007),有60%的家庭入不敷出,有35%的农户粮食不够吃,但却有51%以上的农户对目前的经济状况感到满足或基本满意。在回答如何看待贫困时,有近10%的农户认为“咱生来就是受苦的命”。在回答当地贫困原因时。有38%的农户把地理环境差归在第一位,而很少从自身思想观念上找原因。这种不思进取的心理直接导致了我国农村生产方式长期得不到根本改进,对比生活消费支出的长足发展,农村个人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微不足道。

2.2心理贫困对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在农民部分参与市场的假设下,农民用互不相容的两种方式使用劳动力,即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图1中,WWl为工资成本,表示了农民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的机会成本。在均衡状态下,农民为了把更多时间用于家务劳动(z)而愿意牺牲的收入(即dY/dz)等于市场工资,为I点。这时农民劳动时间为L,农民的收入为Y。由于我们农村普遍存在重男亲女的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大量男性接受比女性更好的教育,更多的男性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工作,而女性农民则留守农村。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女性在家庭中需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因此,收入只能达到较低的Y1。

2.3心理贫困影响农村正常秩序

由于安于受人操控和扭曲的唯血缘集体观念,心理贫困助长了宗族势力在农村的成长。而大部分宗族势力往往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归依,并带有封建性,因此,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的危害性。(刘玉风,王栋,农村宗族势力的生存逻辑与治理对策,2010,7)首先,宗族势力干扰农村正常选举秩序。在一些宗族势力较强的地方,宗族势力总要通过互相串通、封官许愿、出钱贿选拉选票等各种手段为本族候选人拉票,直接插手或操纵基层选举。而村干部被宗族势力推上领导岗位以后,将宗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在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等方面,为同姓同族的人办好事、行方便,对他族的人则另搞一套。其次,宗族势力的存在激化了农村社会矛盾。宗族势力容易利用宗族感情挑起械斗,出于对本族经济利益的维护或者仅仅是因为异姓族个别人的个人矛盾,宗族势力就可以引发有组织的械斗,破坏当地的社会安定。再次,宗族势力具有较强的排外性,影响了外地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或者在农村本地内进行合理配置。大宗族势力往往从本宗族利益出发,把优质土地资源看成是宗族私产而予以保留。在本村资产处置上,对外漫天要价、对内阻碍流通,造成“多数人的经济暴政”。

3、心理贫困的放大效应

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获得教育的机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甚至更高文化水平的人的比重不断增大。这必然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变得不再保持划一。(见图2)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部分精英,这部分精英的人力资本显著优于其他未受教育和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力。假设:(1)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比为3.3:1)(2)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劳动力会离开农村就业(3)一个人是否脱离农村就业是他人评价其能力的主要依据。(4)农民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被认为是能力较弱的,导致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心理感受恶化,心理贫困程度加重。而心理贫困程度的加重又会导致经济收入的减少,从而强化了别人对其能力较弱的看法。这就无可避免的产生了以下的恶性循环:城乡差距大——人力资本外逃——心理贫困产生——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4、心理贫困对于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汕尾等市的调查

4.1数据来源及说明

数据采用笔者在汕尾等市各村收集的249名农民的心理自评量表SCL-90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受教育年限等基本资料。填表前给予被调查者统一的指导与并嘱其各自独立答卷。

4.2模型及结论

分别取对数InGAIN、InSCL、lnEDC表示农民收入、心理贫困程度和农民受教育年限。以农民收入作为因变量(Y),自变量以SCL-90总分作(InSCL),受教育年限为(InEDC),年龄为(InAGE)。对上述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得到:

由表知,整体拟合效果较为显著,F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拟合度为89.7%>60%,说明模型能较高地解释因变量。

根据计量结果表明,农民心理健康对农民收入有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InSCL的系数估计值达到-1.072,方程R2=89.7。

得到方程如下:

Y=13.201-1.0721nSCL+0.045lnAGE+0.

111lnEDC

R2=89.7 F=378.678

通过计量结果可见,心理痛苦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可见,心理贫困不单是目前我国农民贫穷的表现,更重要的它是导致农民难以走出贫者越贫魔咒的重要原因。

5、改善农村心理贫困的对策建议

5.1关注农民现状,改善农民心理感受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实验之一,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心理因素,改善人的心理感受可以极大的改善劳动的效率产出。因此,要改善目前我国农民贫困的现貌首先就应该让农民感受到关注,具体来说,就应该增加农民参政的动力与能力,确定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大力推进村民自治的实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质询等制度,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5.2增强农民主人公意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政府应该作为一组相互一致的制度的经济体制发生互动的内生性行为者,而不应作为外在的全能代理人。(青木昌彦《发展经济学前沿》)具体的做法是,政府为私人提供“或有租金”为私人部门努力提供必要的激励。奖励先进,惩罚落后。政府从农村直接的资助者转变成为一个奖罚分明的类似于军官的角色。改变目前农民不需要通过任何自身努力就可以获得国家补助的现状,鼓励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国家的资助。

5.3加大农村心理健康保健投入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心理保健、教育还基本空白的现状。应加大对农村基本心理医疗保健、教育系统的投入,将心理保健纳入农村基本医疗保健的范畴,提高对心理保健的补助力度。在农村建立心理质询室,定期开展农村心理健康普查,在农村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5.4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发展,增加农民社会认同度

只有农民拥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地位,待遇,农民心理贫困的现状才能改善,农村建设才能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通过逐步改革,消除存在手城市内以城乡户籍划分为标志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弗兰克·史利斯农民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何伟安 王浩 梁昱

经济学发展影响论文 篇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与作用初探

[摘要]而全民体育运动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必要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民体育运动的价值,才能更好推动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全民体育运动更好服务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全民体育 经济

一、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及相关研究表明,以生产要素投入论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及其方式的转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技术进步也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新制度经济学将传统理论中视为外生变量的制度内生化,对制度安排及其创新在宏观经济增长及微观经济绩效层面上的作用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把制度和制度变迁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之中,确立了制度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注意到制度安排与经济运行效率、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强调制度作为重要的自变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效应。

二、中国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体育运动就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把其作为我国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来部署。伴随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化建设。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1995年出台后,2009年,我国第一部促进、规范全民健身工作的系统性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更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制度化建设过程。

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大多数研究遵循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仅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上。此外,目前研究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忽略全民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对全民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入、全面,也不能充分认识全民体育运动的独特价值和综合功能。在当前形势下,不能也不应把研究视角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上,必须把研究视角提升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上来进行研究。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目前,体育越来越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促进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新制度经济角度,遵循新经济增长理论,全面、深入审视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和作用;有必要把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制度工程,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生变量,全面、深入研究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作用机制和路径。

遵循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全民体育运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有利于全民体育运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利于深化对全民体育运动综合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具体有如下意义:

1 明确全民体育运动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提出影响和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

2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制度工程,将其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丰富体育经济学理论和拓展研究视角。

3 将全民体育运动乃至体育与经济的联系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充分认识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和综合价值,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

4 对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下一步的推广提供一定借鉴,有利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更深入的推广和开展。

5 为我国体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四、研究对象、步骤与假设性结论

1 研究对象。在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制度工程,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化变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民体育运动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影响机理、作用机制和路径;全面体育运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2 研究步骤。遵循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将其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然后,分析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作用路径。最后就其如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3 主要观点。(1)随着体育影响力的加强,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2)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作用是全方位的,这种全方位的作用从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是其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4)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间接作用是通过其制度安排、体育文化传播等,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取向、其他经济组织的文化,产生相应的制度激励作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5)全民体育运动影响与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的路径可以归纳为四条路径,通过这四条作用路径,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振梁。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4(3)

作者:晁玉方

经济学发展影响论文 篇3:

西方经济学对现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摘 要】文章主要内容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影响,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第一部分是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对我国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确立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分析了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造成的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交集。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生产关系;自然科学

一、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性质确立的影响

根据我国传统的理论知识可知,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种,其主要内容在于分析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将经济学看作是类似于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西方经济学家注重使用边际分析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经济范畴实施定量分析。但是西方经济学针对经济学的定位认识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其在研究对象、方式和理论上研究的深入性对我国经济学的影响深远,很多中国的青年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没有经济学,虽然其认知存在很大片面性,但是很多国内的研究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理论缺少经济学针对性分析的具体框架和理论。

中国的经济学发展情况对比于西方国家还比较落后,针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可知,从80现代中期国内便有学者在经济期刊上发表经济学的文章,对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和理论分析开始模仿西方经济学者,开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推导数学公式,促进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标准化和精准化。

经济学最终也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其不能像自然学科一样利用科学的方式对其理论内容进行检验,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在于人们的行为,但由于人们行为和喜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其效用不能通过数字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方式或者其他形式针对商品价值变化对其的需求变化的影响形势来分析,但是其中需求量的测定可能不会出现具体的百分点。因此,西方经济学大师马歇尔指出,经济学中的规律主要体现了一种形势,根据经济活动的变化来看,不能证明其百分之百就是这样。

就全球经济的发展来看,人们针对经济学的数字化程度分析和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根据有关统计,早在1990年美国的经济杂志中已经有40%的论文主要分析了复杂的数学内容。由于数学的应用要求很严格,因此其需要更弱的假设和更强的证明,拓展其更加广泛的适用范围。基于以上要求,经济学需要注重更大的普遍性和准确性。但是数学和经济学的差异很大,数学原理也无法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經济学的发展需要基础假设的支撑,虽然很多假设需通过经验和逻辑验证。罗纳德·科斯一直十分反对数学应用在经济学中的泛滥现象,其认为数学存在的价值虽然能提升经济学的精密和优美,但是可能会造成经济学成为人们陌生的理论,实用性降低,导致经济分析沦为游戏。

二、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影响

我国经济学界针对经济学学科的范围研究和认识的已经不简单是传统经济学研究中的生产关系,学科研究的内容在不断的拓展,通常情况下,学术界认为经济学可以分成3个主要的组成,即经济理论分析、经济政策分析和经济应用分析,以上3个部分的特征和功能之间差异很大,但是仍然存在内在的关联。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包含纯理论的研究和现实经济研究,前者主要针对国内的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针对原先的经济命题和定理进行深入探讨,由此保证根据命题和定理研究出来的经济理论体系更加的系统和完善;后者主要研究内容是针对经济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针对相关的经济现象做出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解释,由此开发建设出新型的理论。分析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可知,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现象做出普遍且十分规律性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完成经济理论创新和经济分析方式的创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秩序实施的,其特点在于利用当前的和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和方案,主要功能是为了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利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来完善社会经济的运行。经济应用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是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其特点是在经济理论的层面上针对经济分支学科实施规律分析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其主要功能在于为研究提供操作性强且 有利于策划的基本数据。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时候,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已经形成三大板块,经济学者也已经基本确定自己的 领域,可见 经济学研究的分类和区域划分和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发展相符,体现了我国经济学发展的现代化特征。

三、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交集

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直都处在各自的发展进程和线索上,二者之间的界限十分明确,但从80年代末开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开始出现融合的势头,该种现象主要体现研究学者研究内容的融合上,从事研究两个经济学的学者开始共同分析两种经济学体制,很多西方经济学研究人员开始分析中国经济学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也被用于分析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范围包含商品、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西方经济学基本范围包含需求、供给、效用和利润。两个体系在前提、方式和内容上的差异性很大,达到融合是不可能的,当前中国经济学开始在“资本主义部分”中增加成本收益、均衡价格和垄断竞争等内容,在“社会主义部分”中增加消费函数、市场均衡和乘数原理等内容,因此只要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将生产关系的演变作为基础,不是将当前的经济行为作为起点,则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我国经济学理论是不可能融合的。因此二者的融合理论只是两个理论在部分范围和概念方式的交叉性,不是完全融合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朱富强.现代经济学的西方化与中国经济学人的边缘化——经济学队伍中地区结构失衡的文化因素探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03:28-37.

[2]刘新庚,肖继军.当代西方经济思想流派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03:65-68.

[3]岳清唐,周建波.民国时期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14,09:121-125.

[4]黄莹,林金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借鉴——欧美、日本和中国的经验[J].江苏社会科学,2012,06:63-68.

作者:闵莹

上一篇:研究性高中历史论文下一篇:经济市场化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