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市场管理思考论文

2022-04-24

摘要: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它能够创造推动质量长期稳步提升的良性质量环境。我国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需要以史为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施工市场管理思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施工市场管理思考论文 篇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摘 要: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有待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本文主要通过全面了解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并不断完善项目工程管理,为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 管理现状 思考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理念守旧。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守旧主要是指缺乏正确的决策和忽略发展,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各个关节在经营决策中盲目性较大,缺乏科学指导,错误的决策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进行,同时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陷入僵局和困境。忽略发展是指建筑工程管理标准的制定缺乏市场调研,不符合市场需求,限制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建筑市场形势变化较快,忽略发展的建筑企业没有办法适应当下的建筑市场环境,缺乏竞争力,逐渐被市场淘汰。

2.建筑工人缺乏素质。建筑工人缺乏素质首先是大多数工人的教育程度比较低,缺乏相关专业培训,质量意识不强;其次是大部分非技术类建筑工人年龄偏大,如果对其进行培训难度较大,多数是在施工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不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很难确保工程质量。

3.缺乏市场管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建筑企业没有按照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施工,企业将建筑工程外包,由一些没有资质的承包商将建筑工a程承包,这些承包商往往缺乏质量监测和安全意识,更严重的是部分承包商会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给建筑工程管理埋下严重隐患,很容易发生严重的建筑工程管理事故,给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4.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及管理体系。目前国内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缺乏具备专业管理才能的人员,绝大多数建筑工程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建工工程管理缺乏成熟的模式和先进的理念,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重视管理,通常会出现施工现场混乱现象,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低下,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建筑工程管理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目前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严重缺乏管理经验丰富、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不部分管理者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很难适应当下的建筑项目管理要求。各大建筑企业应该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改进的重点项目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适合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效益,减少建筑工程事故。

二、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发展的思考

建筑工程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重要学科,政府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大力推动和建设主管部门,只在提高建筑工程的发展,通过研究分析,目前国内的建筑工程发展应该进行如下改进:

1.改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管理方式是以工程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利于建筑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与传统的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建筑项目管理方法是以政府集中管理为中心的计划管理方式,而新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是以工程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通过管理方法的改进利于建筑工程的推进和发展。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要符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要想符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围绕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展开。我国建筑市场现状主要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这个中心联系在一起的,由合格的项目法人、承包的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形成市场主体,由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合同管理制形成围绕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四项制度。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学术研究。过去建筑工程专业是我国各大高校学生学习的专业,目前大部分已改成工程管理专业,已经从侧重建筑工程专业技能的学习改进为侧重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说明政府在逐渐意识到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国成立了多个建筑项目管理研究的学术团体,包括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统筹管理分会等,部分学者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每年会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科研成果都较多,旨在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对我国项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的分析,认为目前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理念守旧、建筑工人缺乏素质、缺乏市场管理以及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管理體系等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作出以下改进建议:

1.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工程的施工由于从管理队伍到技术工人的素质普遍较低,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意识较差,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给企业和社会均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确保建设优良的工程。建筑企业可通过定期建筑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应该明确管理队伍的各项职责,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建筑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改变,需要不断调整管理方案以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有效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为国家企业做出应有贡献。

2.提前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由于目前我国建筑市场比较混乱,盲目性较强,因此需要提前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通过市场、技术、财务和国民经济分析,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可行性研究是针对新建或改建项目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和预测,根据研究情况合理利用资源,目的是最大程度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通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评价工作,真正把可行性研究与建设期的“一大管理,三大控制”纳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3.完善和健全建筑工程项目的法律法规。与国外的建筑市场相比,我国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和完善,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完善和健全建筑行业的各类法律法规。设立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其他部门在职能部门指导下高效执行,在建筑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总结和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制度,着力培养和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使其有序发展起来。

4.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和观念的创新。建筑工程项目在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中缺乏创新,首先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要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加入管理者独特的创新思维对建筑企业进行管理。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建筑市场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明确有限责任制度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建筑企业需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理,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要开发潜在市场。同时企业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质量和安全监管,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5.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最终的产品呈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要想完成一个满意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质量管理,这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的要求和管理标准更高。如果建筑工程在施工现场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会出现施工现场混乱的局面,会拖延工期的进行,同时对于质量的把控也无法很好完成,是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满意的建筑产品的。

四、结语

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守旧、建筑工人缺乏素质、缺乏市场管理以及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管理体系等,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从管理人才培养、建筑工程可行性报告、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和观念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旨在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孔令宝.刍议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J].房地产导刊,2014,(18):377-377.

[2]王国军.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对管理的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3(09).

[3]夏道路.浅谈建筑企业管理及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中国科技纵横,2013,(2).

作者:林中西

建筑施工市场管理思考论文 篇2: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摘 要: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它能够创造推动质量长期稳步提升的良性质量环境。我国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需要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质量管理体制受到政治思想和统治者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先秦质量管理体制受到尊卑有伦的礼制思想的影响与制约,汉唐质量管理体制在从道家到儒家的政治思想嬗变中逐渐成型,宋朝至清前中期的质量管理体制与统治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每个历史阶段有承继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两种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规律。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经验与教训可以为我国当前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制;质量文化;古代中国

一、问题的提出

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它能够创造推动质量长期稳步提升的良性质量环境。中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质量问题使得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更具紧迫性。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的质量水平总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各行各业(食品、药品、建筑、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网络等等)的质量事件频发,甚至一些知名品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也屡屡曝出质量缺陷,危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面临的压力进一步暴露出国内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中国制造的“毒玩具”、“毒饺子”、“毒奶粉”等在国际市场上风波不断,导致“中国制造”一度在西方成为“质量低下”乃至“危险”的代名词,与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以产品质量闻名于世的境况形成了巨大反差。不仅如此,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出现了频繁的行为失范现象,可见质量问题不应简单地归咎于企业自身,更与国家质量管理体制这一大环境密切相关。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制是解决中国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

[JP+1]由于质量管理体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反观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无疑可以为当前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古代质量管理体制,这些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其一,对古代手工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研究,邹依仁(1988)以《考工记》《武经总要》《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文献为依据评述了先秦、宋代、明代和清代的质量管理方法,丘光明(1996)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质量管理思想、保证手工产品制作质量的具体管理措施和质量管理法规进行了逐一分析;其二,对古代市场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周明星(1995)以《周礼正义》为据考察了先秦市场管理中的各级职官设置,蒋铁初(2005)对唐代市场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市场管理的内容及其为我国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田璐(2007)以政策规定、行政管理及其实施背景为维度对唐宋市场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凌蕊苹(2008)考察了明朝律典中的市场管理法制;其三,对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宏观性观照,宋京军(1989)通过追溯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JP]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献对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存在着几点不足:第一,“质量管理体制”并没有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被提出来,导致这些研究对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缺乏整体性与本体性的思考,它们要么聚焦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中的制度、政策、措施、方法、官员设置等具体构成部分,未能把握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全貌,要么把研究范围定位为古代手工业生产与商品交易的全部管理体制,使得质量管理体制因没有得到突出强调而淹没在更为宏大的视野之中,缺少针对性;第二,这些文献多为考据式研究,注重对古代质量管理真实面貌的还原,着力于解决“是什么”(即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内容与特点)的问题,而忽视了对“为什么”(即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和“怎么办”(即立足于当下的评判与反思)的追问,尚待进一步深化。

基于我国质量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和当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表现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在礼制思想影响下先秦质量管理体制的形成、表现及其对当时质量水平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汉唐时期在从道家到法家再到儒家的政治思想嬗变中质量管理体制的逐渐成形,第三部分探讨宋朝至清朝前中期在统治者文化身份与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曲折发展及其最终的瓦解。

二、礼制思想制约下的先秦质量管理体制

礼制是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强调不同等级之间尊卑有伦,“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管子·五辅》),天子、诸侯、大夫、百姓应当各安其位、各守其礼。先秦时期的质量管理体制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据《周礼》记载,先秦职官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种,其中器物制作和工程营造由冬官司空掌管,司空下设工师监督,管理官营手工业中的百工。先秦官营手工业不以生产流通商品为目的,而主要是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各种器物的制作标准和质量要求都因使用者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雕琢玉器的工人为不同身份的人制作玉佩所使用的材质不同,“天子用全,上公用尨,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周礼·考工记》)。匠人做弓同样有等级之分:

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周礼·考工记》)

为示尊卑之别,天子、诸侯、大夫、上士、中士、下士所用弓的形状、尺寸、重量都有所不同。城邑建设的结构、布局同样受到礼制思想的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这种等级森严的礼制制度对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的宫殿建筑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先秦的市场交易管理由地官司徒掌管,司徒下设司市专门负责教化市场经营法度,掌管政令、刑罚、量度和禁令,设置质人、廛人、胥师、贾师、司暴、司稽、肆长、泉府、司门、司关、掌节等具体执行司市的职能,包括评定物价,收取市税和罚款,公布刑罚和禁令,管理货物,巡视市场,实施刑罚等。

在细致周密的市场监管制度之中,质量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凡市伪饰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贾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周礼·地官》),市场上禁止虚假矫饰的商品,其中针对农民的、商人的、贾人的、工人的各有十二项,共计四十八项。由于《周礼》并没有详细列出,所以这四十八项具体指什么商品已经不得而知,《礼记·王制》中“十四不粥于市”的规定则可以作为《周礼》“伪饰之禁”的补充:

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孰,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粥”即卖。这些禁令包括日用器具、战车、布帛、粮食、果实、树木、飞禽走兽、鱼、鳖等等,基本上涵盖了吃、穿、用、行各个方面,先秦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十四禁令中有七种物品比较特殊,其中为首的五种是祭祀或朝会所用的贵重玉器、官服和天子所赐的车、宗庙礼器、供祭祀用的牲畜、兵器,被列入禁令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尊物,不是一般民众所应当拥有的;而织锦与珠宝、衣服与饮食之所以禁止售卖是为了避免民众产生奢侈或贪婪之心。由此可见,礼制思想对当时质量管理体制的影响是细致而深入的。

礼制思想制约下的先秦质量管理体制对当时的质量水平产生了两种影响:其一,繁复的质量等级要求导致当时的质量水平无法大范围地迅速提高;其二,天子所用之物的制作极精、极巧,创造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水平,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三、政治思想嬗变中的汉唐质量管理体制

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推崇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商君书·开塞》)。当时的质量管理体制就是在这种重刑思想下建立起来的。

秦朝沿袭先秦传统,设少府负责管理手工业制造,并设有专门管理手工业的机构,称为“工室”。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度量衡,监制了大量度量衡标准器发至各地,规定度量衡器不符合标准要予以处罚,手工业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每年至少校正一次,“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赢(累)、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

秦朝每年对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实行考查,“省殿,赀工师一甲,丞及曹长一盾,徒络组廿给。省三岁比殿,赀工师二甲,丞、曹长一甲,徒络组五十给”(《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产品被评为下等的,对工师、丞、曹长和一般工匠处以不同等级的罚款,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的处罚加重,却不见对评为上等的进行奖赏的规定,这种质量管理制度与当时重刑轻赏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秦朝重刑思想对于质量管理的影响最突出地体现在大兴土木带来的繁重徭役当中。《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规定百姓不仅要无偿服徭役,还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兴徒以为邑中之红(功)者,令嫴堵卒岁。未卒堵坏,司空将红(功)及君子主堵者有罪,令其徒复垣之,勿计为徭”,政府征发徒众作城邑工程,建造者要对所筑的墙担保一年,如果不足一年墙坏了,必须重新修筑,而且不计入服徭役的时间。工程浩大的秦长城、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灵渠……秦朝之所以能够创造质量史上的诸多奇迹,都是由于对工程质量的严苛要求和对黎民百姓的无限压榨。毋庸置疑,这种暴政式的质量管理体制并不可取,它同样是导致秦朝建立十余年就宣告覆灭的重要原因。

汉初经济困顿,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说。到汉武帝时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统治者为巩固专制统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弱化,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开始形成。

汉朝由大司农和少府两个机构管辖手工业,在地方设工官和铁官,基本上沿袭了秦朝体制,丝织、陶瓷等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武帝出于政治目的(联合大月氏抵御匈奴)派张骞带着大量丝绸从长安城出发出使西域,反而打通了西域各国了解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播之路。

到唐朝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盛况空前,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引发了文化交流的大潮,出现了万朝来贺的景象,增强了儒家文化的辐射力,日本曾先后派出十几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儒家文化。丝绸、瓷器等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抵达欧洲、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质地精美的出口器物激发了西方对于中华文化的向往和认同,也反过来影响了唐朝的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手工业产品产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升。

作为盛世王朝,唐朝十分注重质量管理。工部主管官营手工业,下设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总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及诸冶、铸铁、互市等监”,将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总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署,百工等监”,军器监“掌缮甲弩,以时输武”。(《新唐书·百官志》)

唐朝的新工习艺制度比前代更为严格,“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架之工,二年;矢链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异啧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承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新唐书》卷四八),精细工艺学习时间长达四年之久,习艺的新工每个季度和每年年终都要接受考核。工匠制造器物由官方立样,“诸其造弓矢长刀,官为立样,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诸器物亦如之”(《唐令拾遗》关市令第二十六),制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唐朝对于入市商品的质量要求十分严苛,规定“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不牢谓之行,不真谓之滥,即造横刀及箭镞用柔铁者亦为滥。得利赃重者,计利,准盗论。贩卖者,亦如之。市及州县官司知情,各与同罪;不觉者,减二等”(《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杂律·器用绢布行滥短狭而卖),严惩在市上出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因出售质量不合格物品渔利较多的,不仅自制并出售物品的人要予以严惩,贩卖质量低劣物品的人也要接受同等处罚,市官和州县官司知情的处同等刑罚,不知情的减二等处罚。

较为完善的机构设置、合理的职权分配、严谨的工匠培养制度、严格的制作过程把关、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官商同罚的惩罚措施等成为唐朝质量管理体制的突出特点。

四、统治者的文化身份与宋朝以后宋朝至清朝前中期(960-1840年)。的质量管理体制

与唐朝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不同,宋朝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为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封建伦理道德,出现了否定人欲、空谈仁义道德的现象。这种思想上生命力的减弱体现在宋朝统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来犯,胆小怯懦的宋朝皇帝采取了求和态度,每年向夏、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交纳税币;政府和军队中冗官冗兵现象严重,人浮于事;质量管理体制上也多承唐制,较少创新。

宋自神宗起设监、少监、丞、主簿各一名负责手工业管理。手工业管理官员要“庀其工徒”(《宋史·职官志五》),即管理习艺的新工匠;“察其程课、作止劳逸及寒暑早晚之节,视将作匠法,物勒工名,以法式察其良窳”(《宋史·职官志五》),检查工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法式”来考察其精粗、好坏。所谓“法式”,即是供当时官营手工业遵循的标准制式,宋朝注重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定型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式”。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用大量篇幅规定了各种工程的制度标准,例如,它规定在设计、建造房屋时以“材”为依据,并且总结了“材分模数制”,可以有效地降低材料造价,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

唐律规定对制造和出售行滥、短狭物品的予以严惩,宋律沿袭了这一规定,但市场上行滥盛行,屡禁不止。随着市场交易中行滥现象愈演愈烈,宋朝各代皇帝先后颁布了相应的诏令进行整治,但仍是禁而不止。

宋朝行滥盛行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实行的法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已经无法适应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宋朝律典基本上全部承袭唐律,殊不知宋朝时期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交易行为与唐朝已有很大差异。敕虽然具有变通性,却是在社会弊端出现之后由户部上报皇帝,请求审批相应的解决措施,往往是亡羊补牢,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收效甚微。另外,负责具体执行法令的官吏对市场管制的不力也负有相当大的责任,这主要归咎于严重的冗官现象。

蒙古族灭南宋后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他们虽兵力强盛,却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或许正是这种文化上的不安全感导致蒙古族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政策。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1987),元朝统治者意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不可能被轻易撼动后,不得不向这一强势文化低头,以顺应的姿态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文化拒斥的双重心理特征。

元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手工业,但他们缺乏有技术、有经验的手工业者,一些能工巧匠籍此逃过屠城一劫而存活下来。元政府通过强制手段把各地的工匠集中到京城,设立了官营匠局进行管理,规定匠不离局,要求手工业者子孙承袭其技艺,禁止改业。不可否认的是,元统治者实施的匠籍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元朝手工业的发展,“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凡鸠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以考其程度,而给之食,复其户,使得以专于其艺,故我朝诸工制作精巧,咸胜往昔矣”(《元文类》卷四二·诸匠)。但严酷的人身奴役使手工业者缺乏归属感,毫无限度的劳动剥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匠籍制度反过来成为元代手工业进步的阻碍因素,导致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手工业制品的出现。

明朝时汉人重新当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总结唐宋法制的基础上,对法典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大明律》规定“凡军民官司有所兴造,应报告上级批准,不经批准而非法营造者,各计所役人数计工钱坐赃论。营造计料、申请财物及人工不实者,笞五十;若财物和人工已费,各并计所损财物价及所费雇工钱,重者坐赃论”(《大明律·工律·营造》),禁止非法营造,要求如实申报材料、人工及财物用量,违犯者予以处罚。工程营造应挑选身强体壮的工匠,采购上好原料,“凡役使人工、采取木石料及烧砖瓦之类,虚费工律而不堪用者,计所费雇工钱坐赃论”(《大明律·工律·营造》),惩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营私行为。建筑师对所主持工程存在的质量隐患承担责任,“若有所造作及有所损坏,备虑不谨而误致人死亡者,以过失杀人论,工匠、提调官各按应承担的责任论罪”(《大明律·工律·营造》)。桥梁道路工程要经常派人检修,保证正常通行,“凡桥梁道路,府州县佐贰官提调,于农隙之时,常加点视修理,务要坚完平坦。若损坏失于修理,阻碍经行者,提调官吏笞三十”(《大明律·工律·河防》),因检修不及时阻碍交通的予以惩处。明清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涵盖了从兴造计划申报,人工、材料挑选,到建筑施工和完工后的检查修补等各个阶段,已经比较完备了。

明朝质量管理制度的进步还表现在质量检验方法的改进上。据《工部厂库须知》记载,明朝已经开始使用抽样法来检验熔铜的产品质量,“每熔铜,先抽一百包,堆放两旁……抽铜八包,每包取铜五十斤,共四百斤”(解恒谦、康锦江、徐明,1985),在100个样本中随机抽取8个进行检验。

明朝对专职商人实行“占籍”管理,无论坐商、行商都需要进行“册籍登记”,并在京城设立清点商人和商铺的清审制度,自明成始,每十年清审一次,到了万历年时,全国都开始实行商铺的清审制度。市场上设有专门的官员“行人”负责管理市场物价,交易的中介人牙行、埠头由官方认定,起到了辅助市场质量管理的作用。

作为又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在质量管理体制上多因袭明制,较少变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质量也达到了很高水平,但封建社会发展到末期,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岌岌可危。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对内大兴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扼杀先进思想,培养了不少迂腐之士,对外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外国列强来犯,中国古代的质量管理体制随之瓦解。

五、结语

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中国古代的质量管理体制受到政治思想和统治者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因而在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质量管理体制受到尊卑有伦的礼制思想的影响与制约,秦朝质量管理体制处处渗透着严刑治民的法家思想,汉朝质量管理体制经历了从无为到有为的变化,唐朝质量管理体制在万朝来贺的文化盛景中力求自我完备,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宋朝质量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现错位,元朝质量管理体制是统治者文化身份矛盾性的外在体现,明朝质量管理体制交错地存在着文化主体的优越感与惧怕失去统治地位的忧虑感,清朝质量管理体制在极端强化的君主专制中走向瓦解。但是,由于各个时期在物质基础、知识经验上存在着累积性,在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继承性,中国古代的质量管理体制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完善的。两种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演变的基本规律。

我国当前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可以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得启示:

其一,古代各个时期的质量管理体制都十分注重对前朝的借鉴与继承,无论是职官机构的设置还是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有较强的延续性,这使得中国古代江山虽因多次历经朝代更替而几易名姓,但质量管理体制却在长期的历史积累的基础上日趋完善。当然,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应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再成功的质量管理体制都不可照抄照搬,唐代的质量管理体制可谓后世的典范,但是宋代对其的沿袭却着实引发了一场令统治者束手无策的“市场质量危机”。

其二,古代质量管理体制中统治者所起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反思政府在质量管理体制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专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导致古代质量管理体制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出现了政权不分和权力过度集中的现象。相关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的主观性和模糊性致使腐败滋生,使本来就不够健全的法制、法规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如何进行合理的职权分配和解决质量管理过程中执行不力的问题也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古代各个朝代的质量管理体制与同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思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气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所能达到的高度,质量兴衰与文化兴衰是相对应的,而文化的缺失正是今天我国产品质量问题百出的重要原因之一。1997年10月26日《纽约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暂时的全球形象:中国出口的是自己的不确定性》的文章这样评价中国产品,“大多数时候,中国制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的制造。与意大利时装、法国红酒和美国电影不同,多数中国出口与中国文化无关。就买方而言,它们只是低价的东西”文章原标题为Tentative Global Profile:China Exports its Own Uncertainty,本翻译参考了李彩霞,2012:《中国制造镜像:基于风险社会视角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世界的工厂”,中国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充当世界名牌的加工站,“中国制造”虽遍布全球市场,但却缺乏属于中国的文化标识。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商人的道德自律性之差却成为我们的心头之痛。要应对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精神空虚、文化迷茫和价值观的失落等问题,中国文化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寻找自身的立足点。

[HT5”SS] 参考文献:

[1] 蒋铁初,2005:《唐代市场管理制度探析》,《唐都学刊》第6期。

[2] 凌蕊苹,2008:《明朝律典中的市场管理法制研究》,山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3] 丘光明,1996:《先秦时期质量管理思想措施与法规》,《考古与文物》第3期。

[4] 宋京军,1989:《古代中国的质量管理》,载岳志坚主编《中国质量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 田璐,2007:《唐宋市场管理政策探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6] 解恒谦、康锦江、徐明,1985:《中国古代管理百例》,辽宁人民出版社。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7:《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

[8] 周明星,1995:《中国古代市场的行政管理体制——〈周礼〉市场考》,《商业文化》第4期。

[9] 邹依仁,1988:《中外质量管理史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责任编辑 吴友法

作者:黄文杰

建筑施工市场管理思考论文 篇3:

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中安全管理是其发展和生存的保障。以下文章针对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制定出了优化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安全生产的形式越来越跟不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这一点是全社会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人们对建筑物的需要增多,使得在建筑施工中的人员增多,建筑规模扩大,因此出现伤亡的频率也将增大,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减少或者杜绝事故的发生。

1.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1)中国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但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却很落后,根本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脚步。目前,中国很多方面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例如,对于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上,政府机构体系上、管理方法上、思想观念上等等都深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某些部门的高管,以及一些建设单位的负责人,施工管理人、监理公司等对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强,对于党的思想和相关的法律没有正确的认识,把安全管理工作看作是一种单纯的义务,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其重要性和长远利益。对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问题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的方法,对于施工中有关安全方面的保障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筑市场管理不标准,监管不到位。建设项目的投资方比较多,导致建筑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经常出现不按法律制度承包,不合法的转包等等不正确的行為。在建筑行业内部对于项目的分解过分细致,工程的标价不合乎市场价格,完工时间被人为的缩短,不按建筑程序施工等等现象。另外,对于建筑企业人员的要求过低,造成施工队伍的水平低,素质低,这样也为建筑安全施工造成负面影响。

(3)在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的职责不明确,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某些地区和部门在建筑施工中,虽然对于安全责任形成了一定的书面落实,例如签订责任书等,但是这种也只是走走形式,在实际工作中根本不按照此书办事,同时也缺乏监督和检查,因此,使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责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另一点,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对于事故的追查力度不够,对于小的事故就草草了事了,讲求大事化小的原则。还有一些建筑公司高层领导根本看不到安全生产所带来的利益,不能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安全管理制度也不重视,责任分配也不明确,对于安全管理的负责人的设置认为可有可无,即使有也不是专业的人员,甚至有的连安全生产的知识都不懂,把安全管理工作认为就是应付上级检查的。

(4)部分施工企业对于安全管理工作和生产工作的关系的把握上,侧重于对生产工作的把握,觉得这样才能带来经济效益。这导致了在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上,高层与基层都不重视,都只是应付的态度,走走形式就完成任务了,如果不发生事故,安全管理人员更会觉得安全管理工作的可有可无,对施工工人的监管更加放松,这样就会引起施工中员工不佩戴安全服,现场不设置安全网等违规的现象发生,这样极易引起安全事故。

(5)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做的不到位,施工人员自身保护意识的欠缺。对于目前我国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上看,部分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文化水平比较少,对于一些安全防护的手段不是很清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而建筑施工企业也因为人员的匮乏,招过来就马上让其上岗,不进行培训,这样就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知识的匮乏,这样使得他们极易出现伤亡事故。

2.优化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的有效办法

在提倡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安全生产工作是首要工作。我们须遵从“三个代表”的思想,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把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使得建筑企业能健康发展,

2.1对于施工中的操作技术要严格规范

建筑公司应该要求所有的员工都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监督管理人员应该负起监督的责任,组织人员到现场不定期的进行抽查,指导施工人员如何正确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依照有关规定来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例如佩戴安全帽等,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设备也要定期检查,例如对现场的塔吊的检查,对于施工现场的用电方面要严格控制好,禁止私接电线的现象发生,要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加强安全管理主体素质的提高

对于安全生产的主体—建筑企业人员来说,它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主体的素质建设很重要,一方面是对于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要有标准的监管制度,在内容上和资料方面要统一,对于安全监督管理的行为要相关的规范,对于监督管理的单位要提高的安全监理水平,使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全面提高,能力符合安全监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应该开展好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定期的组织培训,并不定期的对他们进行考核,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加强他们对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际运用中能更好的应用,同时对于特殊岗位的人员要由特殊的培训,必须持证上岗。

2.3明确安全生产中的职责

在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在思想上要严格遵守“三个代表”的内容,要本着不偏离政治思想,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为原则,以人为本,各个阶层设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安全生产中的职责,以书面的而形式,明确单位、各级承包商的安全责任,并且把经济利益与安全责任相结合,保证所有部门都各尽其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2.4营造一个安全性能高的建筑环境

对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施工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如果施工环境不好,就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我们要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积极的去营造一个安全性能高的建筑环境,让每一个工人都能安全的把钱挣回家。对于高温作业的情况,我们要做好防暑准备工作,对于高空作业的,要使用安全带和塔吊等设备,我们要对工人的生命负责,充分保障其在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同时,也要注重色彩对员工视力的影响,还有噪音、粉尘等对员工的伤害,要做好防护工作,营造一个安全性能高的建筑环境。

2.5提高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很大部分取决于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做的不够,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俩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对建筑市场管理体制的监督管理。对于建筑市场要严格监督其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交易,对于不法现象要坚决打击。二是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对于施工场地各个部分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对于不合理的要下令其马上整改,如有不执行的,可报告给上级部门。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首要工作,我们应该积极的做好此项工作,保证建筑公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风云.浅析如何提高监理工作管理质量[J].河南建材.2012.2.

[2].张潞.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黄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思考[J].建筑安全.2011年第4期

[4].王泉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2第5期

[5].张德新等.建筑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实施评价[J].科学与信息技术.2012第1期

作者:陈国忠

上一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研究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