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思考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从柳州研学旅行的角度,对方兴未艾的柳州研学旅行市场、逐渐式微的柳州柳宗元文化研究局面进行多维分析,指出开发柳宗元文化资源对研学旅行产品的意义和影响,提出用独具特色的社科团体引导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设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思考论文 篇1:

浅谈群众书法的学习和普及

摘要:作为彰显中华文明、中国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书法艺术,凝聚着历代书法家独特的艺术精华、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厚的人文积淀,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复兴“精气神”的集中体现。但是,就书法的艺术传承与发展而言,目前真正了解这门艺术经典和文化瑰宝的人并不多,积极参与其中并创造新辉煌的更是少之又少。下面,根據自身的工作体会和书法感悟,围绕群众书法艺术现状及发展路径这一主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书法艺术;群众文化;普及

引言

书法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开始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作为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群众文化形式——书法艺术,理应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价值,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本文先是对书法艺术进行简单介绍,分析了书法艺术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最后对如何更好地发挥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提出合理建议。

一、书法艺术的概述

书法艺术是通过运用传统文人墨家的四种鉴赏来表现词的艺术表现,即。墨盒。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计算机网络正日益取代传统文具。这对法律文书的艺术构成巨大挑战,人们对法律文书艺术的重要性和地位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在此基础上,应在适当支持下加强民间文化中的书法合作,明确书法作为声援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民综合教育的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书法也有一定的特点,这样人们在学习书法时就能拓展自己的艺术,在艺术支持下,也能促使人们充分参与文化活动。

二、书法普及的意义

(一)学习书法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

虽然汉字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更替会有一些变化,但是汉字记录和交流的主要作用一直没有改变,从古至今,我国许多的历史和文化都被汉字书写记录下来,以供后人欣赏。我国传统文化在书法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他的威严忠义在书法作品中也体现出来,后来世人只要谈论起他和他的作品以及当时的战争,不免会提及他的爱国情怀,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提倡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学习他的英雄气概,学习他的大义。由此可见,我国的书法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里面包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经过长期的训练,书法练习者的艺术修养特别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必然会得到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提高群众文化修养

书法本身属于艺术范畴,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书法来改善学习者的文化和审美。第一,锻炼的艺术可以改善群众的思维方式。书的艺术承载着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本身。本书练习中,有一点音符、字Si收敛性、干墨量、稀疏散射规律等,隐藏着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每种字体都有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风格来表征特色艺术。第二,书法可以提高从业者的文学水平。书中的大多数人在练习法律时暂时练习一些古老的文学,如b .以情感和思想为特征的唐歌文本和分散文学作品,以及在不了解文学内容和思想的情况下拟写的文本失去了其实质。归根结底,读书的艺术可以促进良好的品质和良好的精神。练习《谢友英》文学,也就是说,当你练习本书的规律时,是一种崇高的诚实观,就像《崇仁侄儿手稿》中用圆润有力的字体反映了你伟大的精神,很难把《侄儿的文字》写成木头三点,如果不是这些精神和品质的话。

三、群众书法学习和普及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书法教学的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书法艺术环境的创造首先是氛围的创造,这是对群众学习书法的外界影响因素;此外,更重要的是激发群众学习书法的内在因素,即书法教学指导方法。因此,群文工作者要关注对群众的书法教学方法,要知道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群众的进步突飞猛进。要根据群众书法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书法理论与实践。通常书法理论知识的传授时会使群众感到无聊,因此,我们的宣传人员在关注教学效果的同时,应让群众从欣赏的角度来了解书法文化,可从简单的写法入手,让他们体验学习书法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书法笔画的术语起重笔、回锋,等等,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用更多有趣的隐喻来解释这些术语,以提高群众的兴趣,并使他们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二)加强书法艺术的宣传

第一,应在地方文化中心、社区定期举办会计协会、讲座和学者,或者可以聘请法学硕士讲解书画艺术的好处,促进书法源远流长的历史,提高基层对书画艺术的兴趣,提高底层人群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第二,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渠道进行沟通,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判例艺术,通过媒体渠道传播判例艺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对物质文化的要求。最后,法律文书的练习进行群众文化运动。大众文化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人民,而是群众的主观流动性,组织法律收藏夹,参与社区宣传和销售法律文书的运动,使书法艺术造福人民,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三)大力推进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

促进小学的校本教育,不仅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写作习惯,还能促使制度学习法律理论和正规教育。鉴于目前的法律教学,本组织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喜好,制定积极、实际和有针对性的法律文书。在此基础上,法律系课程的科学和合理化,以及在法律系和监督考试制度中建立评价标准。作为法律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受到的影响最大、最多、最直接。因此,培养高素质、专业的教学人员至关重要和至关重要。老师想教学生写字,练习写字,先写漂亮的笔迹。这不仅是法律学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作为教师和教师的基本要求。为了使教师能够写好一个好词,至关重要的是发展和完善一个法律知识体系,并将法律纳入获得教师资格认证和发布职位的前提条件之一:不符合法律知识的要求,无法接触教师和发布职位,从而对法律专业人员施加压力,促进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业务水平。

(四)加强对民间书法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

民事培训机构举办的司法课程补充了目前教科书的能力不足。这对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至关重要。但是,近年来,民事法律护理领域的不平等和不平等教育机构尤为突出,造成了一种非规范性的不规范程度。第一,严格批准。严格按照民事法律文书培训机构规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确保民事法律培训机构的适当运作。二、加强监督管理。综合运用公务员制度进行社会方面的培训,包括工作许可证、活动设施、教师、会计标准、硬件设施、电话监测等。同时,对培训机构进行年度检查和定期检查,如果发现培训中存在违规现象,将及时将其列入黑名单,使学生家长能够选择合法的合法培训机构。再次加强政治支持。各国政府应侧重于在财政、税收、就业和调动社会能力等领域提供支持司法的相关政策,以促进法律教育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当前的书法普及要以群众为基础。在群众书法普及中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群文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解决我们面对的困难。希望本文的建议能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助益,为群众书法学习与普及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俊克,高小妮.探索书法在新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9(10):284-285.

[2]陈涛.浅议书法对群众文化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9(04):17.

[3]李建.书法艺术对群众文化发展的助推作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09):67+69.

[4]李东升.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今古文创,2020(07):125-126.

[5]柯遇霖.论学习书法的当代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意义[J].大观,2019(4):38-39.

作者:张轩铭

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思考论文 篇2:

柳宗元文化资源与柳州研学旅行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从柳州研学旅行的角度,对方兴未艾的柳州研学旅行市场、逐渐式微的柳州柳宗元文化研究局面进行多维分析,指出开发柳宗元文化资源对研学旅行产品的意义和影响,提出用独具特色的社科团体引导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设想。

关键词:研学旅行 柳宗元文化资源 柳州 社科团体

2018年4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有网友将之称为“诗和远方终于结合在一起了”。此举再度强调文化才是旅游的真正内核。柳州是柳宗元晚年居住地,文化遗存颇丰,对柳州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本课题把柳州柳宗元文化资源开发为中小学研学旅行产品,是柳州“诗和远方”的融合需要,更是文化学习进入旅游、提升旅游层次的充分体现。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展开历史画轴,追溯研学的源头,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开始。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众弟子跟随孔子遍访都邑,体味各地民风,了解各国政情,开阔眼界,增进学识,孔门十哲七十二贤皆受益。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一大批贤能之士游走各诸侯国,以言策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两汉时期,游学之风继续发扬和传承。学子为求学走访名师,游学途中获得生活体会,积累人生阅历。此后,唐代兴盛的“壮游”,宋、明、清盛行的书院,都将游学作为主流。无数的学子在旅行中学习知识、感悟人生、提高修養、完善人格。国外亦有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拉伯雷等人,再到18世纪的培根、卢梭等人,教育游历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思想形成。无论是中国的游学风气,还是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都强调“在路上的学习”,这正是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重要本质。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治柳四载,他励精图治、廉政为民,留给柳州丰厚的精神遗产。把柳宗元文化资源开发为研学旅行产品,就是要开发一门渗透着“明明德、忧天下”的人文古韵课程,开发一门内容丰富、有利于培育学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学生将在课程中认识、在旅行中熟悉柳宗元文化,以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柳侯精神,发扬传统文化。

一、把柳宗元文化资源开发为研学旅行产品的意义

《礼记》云:“南方曰蛮。”柳州“古为南夷”“地属冲要”“柳郡隶粤之右壤,为群蛮奥区。其丑类浩繁,难以悉数……”到唐朝时,柳州仍是“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乘虚人”的化外之区。柳宗元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开此邦人文之盛者,断推柳侯。”(柳州旧志)。《柳州县志·艺文》记录:“马平在秦汉时,椎髻文身,言语不能,一蛮俗也。自柳侯守是邦,建学官,崇圣教,稍稍诱以经术,悟以文章,乔野朴陋之风一变。”2011年,中共柳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柳州精神表述语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这也是柳宗元四年治柳精神的时代性提炼。可见,柳州柳宗元文化传递出一种善于思而敏于行的品格,这种包容的涵养、改革的精神,具有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的共性,其遗风余泽泽被后世,又具有其泽惠一方的本土文化内涵。

(一)开发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为打造柳州形象提供文化平台

2010年6月,柳州在“生态工业柳州 宜居创业城市”的发展战略下,着力建设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目前,柳州的山水与工业特色已经声名远播,比如提起壶城、紫荆花城、汽车城等,人们很快就会联想到柳州;但是另两个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的内涵建设则相对滞后。就柳宗元文化资源而言,目前仅有柳侯祠碑刻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开发也仅限于柳侯公园及柳侯祠,其他景区如城楼、鹅山、雀儿山等,虽然都曾留下柳宗元的足迹和诗文,但内涵挖掘不够,名声并不彰显。

柳宗元虽被贬于柳州,但也正是因为柳州的一穷二白,使柳宗元的治国理政能力得以充分地展示出来,不枉此生。柳宗元将其丰富的学识、无私的授业风格,全心全意地注入治理柳州当中,开柳州文化之先河。柳州,因柳宗元而兴,因柳宗元而盛。柳州要打造历史名城、文化名城,首先要对柳宗元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开发。立足柳宗元文化资源开发为研学旅行产品,借助课程、旅游、中小学生的学习,柳州形象可以得到集中的展示和宣传,“四大名城”的建设可并驾齐驱。

(二)开发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为柳州社会科学普及方式谱写新华章

社会科普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重视科普教育,把科普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柳宗元研究是一门“显学”,柳宗元文化是柳州重要的文化符号,堪称柳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柳学的科普,应该成为柳州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使命。

但是柳州的柳学研究人员逐渐老龄化,队伍出现断层;学术成果差强人意,咨政研究并未广泛开展,柳宗元文化未能充分进入政府视野。这就导致柳学的传播、教育仅局限于开设讲座、课堂教学等单一方式,影响小,青年一代罕有了解,外地人多是陌生。若能将柳宗元文化资源开发为研学产品,就可以通过寓学于趣的方式,让柳宗元文化从课堂走向校外,从案头走向遗址现场,从理论走向生活,从而让柳宗元文化从图书资料中激活,走向广大师生的心里。这不啻为一种科普新形式,其效果与传统的科普形式,如科普宣传栏、科普讲座、提供咨询服务等大有不同。

开发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又是文化工作与科普益民工作相结合的有益探索,是科普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这一场创新盛宴,将会引发社会各界对社会科学普及的思考,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点燃创作激情,为柳州社会科学普及方式谱写新华章。

(三)开发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为发展建设社科团体提供坚强保障

以柳州市柳宗元文化研究会为例,该研究会是在柳州市社科联管理和指导下的群众学术团体,成员主要来自高校、媒体及文博战线。经费拮据是这一类社科团体的通病,很多学会就此成为“僵尸”团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柳州社科的活跃与发展。市柳宗元文化研究会以学术性研究为主,所开展的科普活动又以公益性为主,没有任何生产性创收,柳州的柳学研究逐渐式微。

这就需要社科团体改变思路,积极创新。市柳宗元文化研究会拟带头将柳州柳宗元文化资源开发为中小学研学旅行产品并实施,这样可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推动柳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加大科普的宣传力度,为发展建设社科团体保驾护航。

二、柳州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影响

(一)柳州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是柳州研学旅行的独特教育模式

研学旅行的主体是中小学生。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中的数据表明,研学旅行潜在消费者超过2亿人,潜在整体市场规模超千亿元。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不断增长的适龄青少年人口将在未来几年给研学旅行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庞大的消费群体将成为研学旅行成长空间的重要支撑。

研学旅行作为一个新兴业态,目前正处于摸索经验甚至野蛮生长的时期。市场缺乏规范,产品鱼龙混杂,只“游”不“研”居多。研学旅行由学校主导,但学校事务繁重难以进行课程设计,又因未成年学生的安全问题居于首位,不敢组织开展研学旅行;而旅行社的产品多以盈利为主,家长们并不放心。报告指出,要“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学校主导开发研学旅行產品,旅行社牵头,还是基地引领,研学旅行产品在难度设置、知识植入、各个活动环节教育功能链接、各环节的安全保障、突发事件的预判乃至经费的共同筹措上,都需要多部门的规划和协调。

柳州的研学旅行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基本上属于基层自发行为,目前政府尚未出台实施文件,研学旅行市场多由旅行社承包,课程设计一般由研学基地负责,学校往往处于缺位状态。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是缺乏学校的参与、缺乏教育学的审视的。柳州的柳宗元文化资源也并未成功开发成研学旅行产品。实际上,柳州柳宗元文化资源已具有景点(基地)、学校的课程设计有研学旅行产品的要素,比如柳侯祠、柳侯公园已经成为柳宗元文化集中展示区;市箭盘山小学利用柳宗元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形成了该校独特的素质教育模式。

因此,整合现有资源,开发以柳州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并引导各个环节协调运作,不失为柳州研学旅行的一种尝试。

(二)柳州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可提升柳州社科团体的经济实力

如上所述,开发柳宗元文化资源研学旅行产品是发展建设社科团体的有效途径,柳州研学旅行目前处于政府统筹不足、学校缺位、旅行社逐利等市场草创阶段,由社科团体引导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反倒成为一种可行的尝试。社科团体在社科联的主管下,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许可,可以开展对外经营活动。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的特性,既可解决研学旅行的组织保障问题,又可以增强社科团体的经济实力,是社科团体获取资金的创新渠道,弥补了社科团体经费不足的现状。

因此,依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围绕“古代名人雅士寄寓生活之城”,构建由社科团体引导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模式,重点打造“励精图治”——柳宗元文化研学之旅,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成为地方形象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途径。柳宗元文化研学产品理由充分,且价值饱满,柳州形象可以得到集中的展示和宣传,“四大名城”的建设可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李哲.浅谈研学旅行的思想渊源与当代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7(06).

[2]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1-30].http://www.moe.gov.cn/jyb_ 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

[3]王晓燕.《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读解[J].中小学教育,2017(09).

[4]梁德林.柳宗元与广西文化的双向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4(04).

(作者简介:赵岚,女,本科,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赵岚

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思考论文 篇3:

法律视野下的高校考试作弊行为及其规制

摘要:考试作弊与考试相伴相生,由于存在利益上的博弈,高校考试作弊一直未能得到彻底的控制和杜绝。从法律的视角分析,这不仅破坏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也侵犯了他人的相关权益。对此,有必要加快“考试法”的立法进度,将考试作弊的认定、处罚、救济等方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考试作弊行为得以有效规制。

关键词:考试作弊;法律;规制

收稿日期:2009-12-0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考试舞弊行为新探》项目编号(CJS05-018)。

作者简介:刘博(1969-),男,四川安岳人,四川泸州医学院法学系主任,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医事法学;李小童(1989-),男,四川中江人,四川泸州医学院法学系2007级学生;赵成文(1966-),男,四川武胜人,四川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随着学生起诉高校案件的出现和增多,围绕考试作弊而引发的法律问题受到了持续性关注,并引发了学界的积极讨论。

一、对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规制现状

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多数考生对考试作弊持“认可”态度,由此而发生的考试作弊行为,也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信息化等多种发展的态势,并且已渗透到考试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考生作弊、试题泄露、代考替考、阅卷作弊、成绩公布泄密、考生筛选作弊等。考试组织者一直力图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考试作弊的发生[1](P.103)。

(一)考试作弊行为的认定

考试作弊行为系指考试参加者违反考试纪律与诚实信用原则,在考试的过程中或者考试结束后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手段或途径,获得考试成绩的行为。

我国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如《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分别从考生、教育考试机构及其考试工作人员角度,用列举的方式概括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的种种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情况: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携带存储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的;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其他作弊行为。另外,《处理办法》还规定,教育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或者在考试结束后发现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相关的考生实施了考试作弊行为: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的;评卷过程中被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有两份以上(含两份)答卷答案雷同的;考场纪律混乱、考试秩序失控,出现大面积考试作弊现象的;考试工作人员协助实施作弊行为,事后查实的;其他应认定为作弊的行为。

(二)考试作弊行为的规制

对关于考试作弊的规制,贯穿于整个历史阶段,与考试相伴相生。诸如唐代《唐律疏仪》规定使用“徒”刑惩治考试作弊行为;宋代景德四年(1007年)北宋朝廷制订了“糊名”“易书”两项考规;而废除科举的清朝在康乾时期制定了严格的考试规定;到了民国时期,制定了《考试法》,并规定:“对于考试及格人员,事后发现有第八条所列各款情事之一或冒名顶替或潜通关节情事者,由考试院撤销其资格”。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考试行为的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共计9部。其中国务院在1988年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这是目前为止我国教育考试法规中层次最高的一部行政法规。国家教育委员会先后于1987年、1988年、1991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暂行条例》、《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规则》;全国考委1998年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考籍管理工作规则》;2004年4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保密局颁布的《国家教育类考试安全保密规定》和教育部颁布了18号部长令《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此外,人事部制定和颁布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司法部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司法考试违纪行为处理办法》。

二、高校处理考试作弊行为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高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不明确

“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一案,曾引发了行政法学界广泛的讨论。有学者由此反思和检讨行政法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这一概念,力图界定行政法适用空间的标准,并将高等学校视为一种“准政府组织”。有学者借鉴大陆法系行政法的理论,提出:“应当将学校等事业法人定性为公法人的组成部分之一,即公务法人,将事业法人与其利用者的关系界定为具有行政法律关系性质的特别权力关系”,并采用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方法解决公务法人与其成员或利用者之间的某些争议。还有其他学者、法官,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本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但到目前为止,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仍然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管理与被管理、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关系,导致处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中出现法律“二元化”,导致学生受教育权与学校行政惩戒权之间发生冲突。

(二)法律规定不完善

比如没有对于学生考试作弊的专门法律,这就使得对舞弊的处罚缺乏法律的依据,也使得人们对考试作弊的损害后果缺乏预见性——即未能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在无法可依的状况下,行政处分很容易被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所消解,如监考熟人,就较难保证监考者按章办事,尤其在选拔考试中。

(三)责任体系不完整

针对现有处罚的严重程度与作弊的实际危害不相适应,如取消考试资格,有时通过改姓换名即可以在第二年得以恢复,处罚没有明显效果,造成考试作弊成本低,难以有效地遏止肆无忌惮的考试作弊行为;同时,对于对散布虚假考试信息,通过作弊牟利等严重干扰考试秩序,危害考试公平原则和安全的行为缺乏处罚的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对考试的监督管理职责不明,工作不到位;对揭发检举考试违规作弊行为缺乏鼓励和奖励性规定;最后,各种规整制度造成对考试作弊行为处罚的标准不一,学生合法权益容易被忽视。

三、对控制考试作弊行为的法律思考

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特别权力关系[3]。学校作为一个准行政主体有权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处。从法理的角度分析,考试制度可视为一种崇尚程序正义的程序制度。正是基于程序正义理念的运作,赋予了现代考试制度不容置疑的权威性[4]。

(一)科学合理设置高校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一项选拔措施,高校作为组织者,在组织学生参加考试中需要做到“依法考试”,其一,在组织考试中按按照法律及相关行政法规组织考试,避免考试的随意性;其二,组织者应坚持“公开公平”原则,使得考试的权威与公正得到保障;其三,落实考试的监督机制,通过教务处等机构履行对考试的监督,既要监督学生是否严格遵守考试秩序,也应监督监考人员是否严格遵守监考制度。

(二)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第一,遵循合法性原则。学校适当处分作弊学生,其基本原则应是学校为达到合法教育目的,制定相应校规,控制学生、裁定和惩罚学生。学校在处分作弊学生时,应根据法律规定,而不应掺有任何个人意志,且在处分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人格和保护学生人权。

第二,遵循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又称“最小侵害原则”。学校在对作弊学生采取此类严厉行政手段时,应充分权衡育人目的与管理手段之间的适当比例,切忌罚过失当,责过失衡,以保护作弊学生的合法权益[5]。

第三,遵循正当程序原则。一般认为,构成“正当法律程序”[6]的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即受告知权,听证权,公正作为的义务和说明理由的义务。同样,考试作弊处罚的正当程序原则也有四个方面要求。即,应该坚持考试作弊处罚的告知权,以确保教育行政处罚行为能清楚明白地让考生知悉,让有关程序参加人,利害关系人知悉,以便寻求相应救济途径;坚持考试作弊处罚之听证程序要求,听取考生的陈述、质疑和申辩,确保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坚持考试作弊处罚之公正作为义务,包括“回避制度、禁止片面接触原则、组织适法原则要求”[7];坚持考试作弊处罚之说明理由义务,在作出此类考试作弊处罚行为时,让考试作弊者明确地知晓自己受到处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三)尽快制定《考试法》

《考试法》是目前形势下考试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规范各类考试的法律保障和处罚作弊学生的法律依据。由于教育部出台的《处理办法》仅是一个部门规章,法律位界偏低,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仅作为一个参照依据。执行者在执行《处理办法》时往往又加入各自的理解,其结果是易引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所以当务之急,应制定一部《考试法》。用国家大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对考试作弊形成一定的威慑,用法律约束、制裁各类考试作弊行为,明确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理及法律责任,明确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注重被处罚学生的辩解、申诉等权利救济及其途径。

参考文献

[1]肖红新等.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情况调查及遏制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三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王成棟、刘学梅.特别权利关系理论与中国行政.行政法论丛(第六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李华德.论国家考试立法[J].现代法学,2007,(5).

[5]万金店.比例原则在高校处分中的适用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6]张亮.程序正义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B06).

[7]翁岳生.行政法(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杜红艳]

作者:刘 博 李小童 赵成文

上一篇: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教育论文下一篇: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