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法调整问题思考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从企业的契约理论出发,将会计管制引入对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指出会计管制目标的实现对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事实要求在具体分析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会计管制的目标及其实现问题。因此,本文强调从现行的公司治理框架下改进会计管制措施,从而实现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证券法调整问题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证券法调整问题思考论文 篇1:

再议股票发行注册制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2015年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事项,被称为“牛鼻子”工程,早在3月份,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然而,因为6月底开始沪深股市异常波动,《证券法》修订被延迟,因此,以法律修订为前提的股票发行注册制至今未能实施。

据《财经》记者了解,证券监管部门在继续推动注册制的实施,但实施之后,并不会全面铺开,而是将循序渐进地实施,从而让股票市场平稳运行。

从目前各方信息看,有建议希望:股票发行注册制不排除在《证券法》修订完成之前,以某种变通的方式推出。

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说,注册制至今未能实施让监管层压力较大。一方面,相关证券监管部门在积极推动注册制改革,但股市异常波动后,资本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需要好好总结,在《证券法》未修订的现有框架下,束缚较多;另一方面,注册制一再推迟,如没有实质进展,会被外界批评为改革推动缓慢。

据熟悉证券法规的专业人士分析,如注册制不等待《证券法》全面修订后实施,目前提出来讨论的有两条路径,一是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调整股票发行的相关规则;二是推动修改《证券法》中关于股票发行的有关条文,形成修正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快速获批。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核心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因此,注册制与核准制相比,在上市条件及审核方式上有明显区别。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注册制已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健全当下市场机制的同时,应尽快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安排进行实施,以期解决资本市场现行股票发行制度带来的多种市场扭曲问题。也有专业人士提醒,推进注册制改革十分必要,但也需要相关配套措施跟进。
推进路径

多位受访人士强调,股票发行是资本市场的供给端,其改革贯穿着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股票发行审批制到如今的核准制,决定公司能否发行股票的环节一直在监管机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市场的“把关”作用,但也因此容易降低效率,市场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配置。

此前有关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意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取决定性作用。光大证券分析师赵扬表示,注册制的推行是发展资本市场的需要,也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后将会使得金融市场成为中国未来最大的资金池,创新型企业获得低风险加杠杆的机会。尤其是估值重新回归后,资产配置上将会重新回归到大量优质的标的上。

事实上,中国的一批优质互联网企业因为不满足核准制下的企业上市条件,转而奔赴海外,这让业界觉得惋惜,互联网企业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也被频频提及。

注册制的实施意在解决上述问题。然而,现行《证券法》中明确规定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上市门槛并不适合一些新兴业态公司,因此,注册制的实施需要相关法律的改变作为依据。

在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注册制是各界讨论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实施注册制,今年4月份,全面修订后的《证券法》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读,在一读稿中,明确了注册制的相关制度安排。彼时业界较为一致的预期是今年10月份《证券法》修订完成三读,随后注册制予以落地。但6月-7月股市异常波动后,《证券法》至今未完成二读。

接近立法机关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全面修订后的《证券法》除了股票发行的内容以外,还包括证券的界定、投资者保护、监管体制、协会和交易所定位等大量内容,几乎相当于重写。虽然注册制改革是共识,但在6月-7月股市异常波动之后,《证券法》的很多内容需要重新思考,因此,如果等《证券法》大修之后再实施注册制,时间上会比预期有所延后。

以“两会”时间为节点,相关方希望争取在明年3月份之前注册制有结果。因此,在等不及《证券法》修订的情况下,目前在讨论的路径有两种,一是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调整股票发行的相关规则;二是推动修改《证券法》中关于股票发行的有关条文,形成修正案快速获批。

曾对注册制改革提出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委会委员张连起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内在要求,是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注册制改革和严格的退市制度越早实施,越有利于改革的进程。
改革要点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核心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注册制与核准制相比,在上市条件及审核方式上有明显区别。

多位权威人士强调,资本市场是投融资双方充分博弈的市场,企业能否上市,投融资双方应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核准制下,出于把关市场入口的考虑,企业上市需要满足一定数额的财务指标,且需要三年连续盈利。这样的规定阻挡了一大批优质的创新型成长性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一位会计师事务所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业绩导向下,企业出于上市需求,容易产生扭曲财务状况凑业绩的现象。

因此,注册制下将降低上市门槛,盈利条件上予以取消,对于公司主体设定较为简要。

在《证券法》一读稿中,有三条硬性规定,企业注册上市应该是:具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机构;最近三年财务报告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发行人及控股股东最近三年没有相关犯罪记录。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说,上述三项条件,均是客观性要求,不需要监管层实质判断。这样的要求,意味着一大批尚未盈利的创新型企业亦可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

在审核方式上,注册制将取消以往的发审委制度,改为交易所对企业上市进行审核,证监会最终的核准以交易所的审核为前提。

证监会主席助理黄炜在今年6月参加“陆家嘴论坛”时表示,在交易所履行审核职责、承担审核责任的前提下,必须对现行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机制作出调整,取消证监会的发行审核委员会,交易所内部可以设置上市委员会对交易所审核部门提出的审核报告进行审议,通过集体讨论形成合议意见,不再实行票决制。

在此过程中,交易所审核与发审委制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不以否决为审核目的,不做实质性判断。审核注重企业信息披露的完备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

张连起告诉《财经》记者,注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备案,更不是审核的力度小了。注册制下,实质性审核仍然存在,它要求企业披露完备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审核不对信息材料的真实性背书,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使投资者对企业价值作出判断。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11月27日在新闻例会上表示,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正在组织研究与注册制相关的配套规章和规则。
循序渐进

据《财经》记者了解,考虑到现阶段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投资者成熟程度,多数意见倾向是,注册制实施后应当成为循序渐进的改革,不必在短时间完全放开股票发行。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注册制将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力度和市场可承受度的关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确保市场稳定运行。

据了解,在注册制实施初期,针对市场可能担忧的扩容风险和造假风险,制度上会作出一些安排与考虑。

专业人士提醒,市场容量的核心要素在于节奏与价格。在核准制下,发行节奏与发行价格是监管层调节市场的常用方式。

在注册制实施初期,节奏与价格的改革将会循序渐进。“要给予市场明确预期。”相关人士说。

目前讨论的改革步骤是,先放发行节奏,再放发行价格。在发行节奏上,企业完成注册上市的时间周期大致在六个月内。

长期从事企业上市实操业务的张连起告诉《财经》记者,企业上市有明确的时间预期非常重要,企业可以根据确定性的时间来安排经营及上市计划。

在核准制下,企业排队等待上市的现象是常态,企业等待时间不乏长达两年,在排队上市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拟定的募投项目均会受到影响。

目前,在注册制实施前,IPO发行依旧实行核准制,但IPO改革仍在不断推进。日前,证监会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权力运行,针对市场反映的审核进度不透明问题,建立限时办理和督办制度,对各审核环节提出明确时限要求,在正常审核状态下(因政策原因停发或调整的除外),从受理到召开反馈会不超过45天,从发行人落实完毕反馈意见到召开初审会不超过20天,从发出发审会告知函到召开发审会不超过10天。

市场人士评价,上述改革有向注册制改革渐进的迹象。

针对造假现象的担忧,注册制将会建立严惩机制,相关人士透露,相比核准制,注册制下中介机构承担的风险与责任增大很多,一旦出现重大造假而承担责任的,监管层对中介机构的惩处会非常严厉。

张连起告诉《财经》记者,实施注册制后,企业上市盈利条件的放开以及严格的事后监管,有助于遏制发行人及中介机构的造假动机。对企业而言,只要充分披露信息就可上市,中介机构也没有必要为了一单上市毁掉前程。在注册制下,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逐渐缩小,炒新、三高现象也有望得到一定遏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的实施需要一个成熟的市场,要求市场的主体及相关要素都非常成熟。目前的重点应在于完善市场制度,比如两融制度、熔断机制、跨期限市场的衔接问题。

“现在市场上资金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给投资者稳定的信心,让投机和股价的调整在一定的幅度里。”李曙光说。

张连起表示,在实施注册制后,严格的惩处制度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风险与法律诉讼责任,应成立跨部门的会计审计小组,整合会计审计资源,提供专业咨询支持,解决重大专业判断分歧,评估应对相关风险。

法律界人士提醒,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配合,比如现行法律框架下,惩罚的力度还是较轻,注册制牵扯市场众多层面,需要循序渐进、严谨实施。

作者:李勇

证券法调整问题思考论文 篇2:

会计管制目标与公司治理关系浅析

【摘要】本文从企业的契约理论出发,将会计管制引入对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指出会计管制目标的实现对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事实要求在具体分析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会计管制的目标及其实现问题。因此,本文强调从现行的公司治理框架下改进会计管制措施,从而实现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

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而会计是企业契约集合体的核心之所在。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陈佳资,2002)。这些安排之所以必要,是为了解决公司组织中权利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代理矛盾和不对称信息下的不完全契约问题,由于企业契约与会计政策选择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尤其是浓缩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等具有一定经济后果的会计信息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特点与信息不对称,仅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确定最优的会计信息生产方式与披露内容,客观上需要社会、政府提供相应的管制规则加以矫正或修正,即通过非市场机制的方式(如通过立法、会计准则制定等)来解决与社会全体成员相关的会计问题,以求实现既有效率又公平合理地配置会计信息资源,即会计管制。

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就是企业相关利益者在企业的权益分布及相互之间的一种权利制衡关系,而会计管制所要解决的是会计信息在生产和披露时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问题,是要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一个契约与权益制衡关系的联结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管制也是一种公司治理,只不过其侧重点在于财务会计方面。因此,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理论解释

(一)会计管制的概念

会计管制是指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种干预往往以一般规则或法规的形式出现。会计管制是对市场配置机制的一种替代(阎达五、支晓强,2003)。会计管制的主体是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会计管制的客体是会计工作,包括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人员、会计工作制度、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审计程序及方法、审计报告形式等。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对经营者的监督、评价及其激励机制的构建。

二、会计管制:理论依据

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性在于生产的垄断性和公共物品性两个方面,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无法达到一种均衡,即会计信息市场失灵。所以,这就需要足够的来自于外部监管的压力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促进供求平衡,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会计管制的两种理论:

(一)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论认为会计管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被假定是代表公众利益的,可以在管制成本和管制的社会效益中取得均衡来确定会计目标,以此改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有利于公共利益。

(二)公平目标

“公平目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巴鲁科里维教授(Lev,1988)提出,他认为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应当在于会计信息分布的对称性,会计信息披露对象之间获取会计信息的事前机会应当平等。“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资本市场的不平等竞争现象确实时有发生,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如造成高交易成本、市场低迷、证券流动性差以及交易利得降低,从而有必要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管制,管制政策必然以市场公平为导向”。公平目标论实质上是对公共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更清楚的回答了会计管制的目标导向问题,使得会计管制目标的实现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机制分析

公司治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出现委托代理关系;二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二者之间存在着激励不相容;三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明确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而根据契约组合理论(contract theory)和代理关系的分级设定,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权力与制衡关系的焦点,是委托人(the principals)评价和监督代理人(the agents) 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分享企业经济剩余的基本依据。

然而,会计信息的功能是否能够很好的实现取决于是否有一套与公司治理模式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制度安排,即会计管制。合理有效的会计管制措施能减轻委托代理关系下“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尤其是解决较为严重的企业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会计作假”问题,而且能弥补市场竞争的一个先天性缺陷—— 一个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

会计管制作用于财务会计进而生产与披露符合管制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为参与公司治理的各个主体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作。符合管制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一方面借助其反映的职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揭示,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正确进行相关决策提供指南,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它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财务信息使用者逆向选择的概率;另一方面,财务会计所揭示的信息,又反映出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的基础,对经营者真实、客观地评价可以起到降低道德风险、提高激励的作用。同时,公司治理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

四、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中国现实及策略研究

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监管分散;社会监管乏力;内部监管薄弱。会计管理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外围制度,理应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其制度性缺陷的存在却弱化了公司治理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由此造成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甚至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

会计管制总是服务于公司治理的,随着公司治理模式的变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回应。在制定会计管制措施时不能仅从会计工作的小视角来思考,而应该考虑影响会计工作的各种环境,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环境,应该在公司治理的框架内设立、拟定会计管制措施。因而,如何从公司治理框架下对财务会计进行合理有效的管制,从而实现会计管制与公司治理的良性互动,这就是本文的研究视角。针对我国目前会计管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会计管理体制

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会计监管主体对会计管制失控;会计控制目标无法实现;基础工作薄弱、监督职能弱化。由此可见,传统会计管理体制已成为影响公司治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以创新。

(二)要解决法制建设滞后的问题

有关法律责任的不完备性体现在我国相关证券立法对民事责任缺乏明确规定,只对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作出了较完善的规定,没有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进行民事诉讼来有效制约违法者。

我国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以看出,证券法对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民事赔偿机制问题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相关的具体执行措施却不明确,造成执行上的困难。因此,应针对上述缺陷完善目前的证券立法,尤其是对于违背会计信息真实披露的相关者(包括上市公司和审计人员)所应负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或对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信息劣势者的法律保护,要建立适当的诉讼机制,实行民事赔偿责任追究。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对因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行为遭受损失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加大会计欺诈主体的预期成本,还可以发动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行为进行监督,以加大会计欺诈行为被发现的概率,这对在中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完善会计管制的法律环境,提高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与现实的可操作性,减少执行上的不确定性

法律责任的实施对实现会计管制目标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需要合理的法律责任体系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则需要这些法律责任安排能够得到切实的实施,两者不能缺一;否则,法律执行上的困难会降低其监管的压力。如《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授意、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可处以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相关会计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处以罚款,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并吊销会计证。”就刑事责任而言,会计法中虽然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由于会计欺诈行为构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然而,我国刑法中对此却并未明确,所以实践中很难追究其刑事责任。所以,要对会计欺诈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就必须加大惩罚力度,增加欺诈行为的预期成本。我国应借鉴美国Sarbanes-Oxley法案加大对实行会计欺诈单位负责人的刑事及行政处罚力度。

(四)突出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会计职业纪律和审计质量监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以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主导的会计监管体系中,证监会将判断决定某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还是违反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如属违法行为,由证监会来进行调查处理,以加强证券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如属后者,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调查处理。对违反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及注册会计师法的注册会计师要严肃处理,有的要清理出注册会计师行业。同时应强调外部审计师必须把信息的公允性放在首位,其次才是降低审计成本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允许审计师以追求效率而忽视效果的审计方法取代完整的审计程序。这样的监管体系能理清会计监管主体的职责。通过制定严格的会计、审计规则要求、透明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手段等,促进会计管制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从而促进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五)完善上市公司考核与评价体系,减少其会计作假的动机

我国的证券市场法制建设日益完善,但在相关的政策法规层面上仍存在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作假的诱因和可乘之机。为此,我们需要完善上市公司考核与评价体系,克服原有的仅以净利润一个指标进行控制的单变量固定控制体系的不足,可以借鉴金融监管的实践成果,如资产质量标准、流动性标准、收益质量标准等以便对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查和评估。

作者:张雪南 王黎华

证券法调整问题思考论文 篇3:

试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摘 要: 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证券市场的有序运作,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中国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现象十分普遍,严重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作为政府干预证券市场的重要工具——信息披露制度,在 我国发展证券市场伊始就十分地重视,在不断探索和尝试过程中,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有 了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信息披露 证券市场 虚假陈述 民事责任

信息披露作为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原则之一,是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和广大投资者利益的 重要保障。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是指,证券发行公司或上市公司于证券的发行与流通诸环 节中,依法将其证券有关的一切真实信息予以公开,以供投资者作证券投资判断参考的法律 制度。其目的主要在于向投资公众提供公平合理的投资判断机会,使其免受证券发行的不实 陈述行为的危害。有了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就有利于证券市场的有序运作,有利于保护投 资者的利益。

在国际上,各国通行的做法是监管机关通过监管信息披露来监管市场,目的在于通过一套系 统完善的信息审查、发布制度,把投资大众所需要了解的信息公平地呈现出来,确保信息披 露的完整、及时、真实、准确,排除信息披露中的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从而 使投资者获得准确无误的信息,并据此做出投资决策。

中国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现象十分普遍,严重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比如:“大庆联谊”案,就是一起多级多个部门(黑龙江 省体改委、大庆市体改委、大庆市工商局、哈尔滨会计师事务所、万邦律师事务所及主承销 商甲银万国证券公司)联手操作通过虚假陈述骗取上市资格的典型案例,还有莲花味精案、 鼎天科技案等。分析其原因在于对证券市场作用的认识上的急功近利、监管理念的偏差、巨 大的利益诱惑,即认为证券市场是一个为国有企业脱困的廉价资本募集地,是导致证券市场 虚假陈述行为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有企业的处境举步维艰,在市 场竞争中活力不足、机制不灵、效益不高、资金缺口大。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公司这一企 业模式便成了顺理成章的唯一选择,而证券市场作为这一改革思路的一个重要的配套措施也 就应运而生了。这样做既可使得企业经营可以延续下去,又可缓解工人下岗问题。在对地方 经济起巨大拉动作用的同时,拥有一个上市公司对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是大有益处的,这 也是一些地方行政官员所乐意看到的。

一、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现状和新趋势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证券法》为主 体,以及相关条例、细则、准则为辅助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该体系从法律的角度较为有效 地规范了证券市场信息的披露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主体的职权。这对于维护证券 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着积极的作 用。该法遵循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许多方面大幅修改了证券法的原有规则, 以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为重,解决了现行证券法制上存在的一些漏洞、问题;调整了现行证 券法多项重大的禁止性规定,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必要的法律空间;加强对上市公 司及证券公司的监管,强化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以及高管人员的诚信义务和法 律责任。总的来说,本次《证券法》的修改在基本方向上是进步的,是卓有成效的,为我国 证券法制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和宽松化的证券法制将对我国资本市 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深远的影响和显著的作用。此次修订在发行制度上明确了公开和 非公开发行证券的界限;从法律上确定了保荐人制度;建立了证券发行前公开披露信息制度 ,提高发行审核透明度;完善了公开发行的法定条件、法定程序和纠错机制,严格了发行人 和保荐人的民事责任和赔偿责任;由证券交易所行使上市审核权,提升了交易所的监管能力 。

新《证券法》明确规定,发行人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报送的 证券发行申请文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基于此规定,如果证券发行人对于证券发行的 事实、性质、前景以及法律事项等作出虚假、误导或者重大遗漏等形式的陈述,致使证券监 管机构核准该证券的发行、投资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此时证券的发 行、流转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而发行人由于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给投资人造成了损 失,理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在证券发行领域全面引入了保荐人制度,保荐人一方面为发 行申请承担保荐责任,另一方面还要为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行为向投资者承担担保责任;新的 《证券法》此次修订当中增加的保荐人制度,使股票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会比较健康,对于投 资人以及交易安全来看,会比较有保障。之前的做法是,想要发行股票的公司直接面对行政 机关,公司直接提出申请,直接面对证监会,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去实际评估公司 体质的好与坏,所以在新《证券法》当中设立保荐人制度其价值意义十分明显。但由于保荐 人不参加发行人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只能对发行人提供的资料所制成的公开披露的信息负 责,很难对发行人提供发行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负责。在此种情况下,首先推定 发行人对证券持有人的损害的发生具有过错,然后如果保荐人提出反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免除保荐人的责任。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通过所持有的多数股份,控制着发行公司 的股东会议,行使绝对的表决权,或者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向公司的董事会委派或者选派董事 ,控制公司的董事会,而对公司的发行决策施加影响或者控制,从而实现自己的经营战略。 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 公司行为的人。如果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利用自己的股权控制地位,对发行人进行操纵 ,违反法定的条件或者法定的程序发行证券,则属于一种典型的民事权利的滥用,违反了其 所负有的《公司法》上的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新《证券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了利益回避制 度,对于参与该公司发行股票的人员等不得买卖其参与发行的股票,过去的《证券法》规定 得相对比较笼统,也没有规定时间与期限,所以,经常会有相关人员钻了法律的漏洞。现在 规定了利益回避制度,对于相关人员有一定的期限与时间限制,更能够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以及深刻的历史原因,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健 全尚待时日。

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所有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安全性、成本、收益情况和市场的变 化性,为此,他们有权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证券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在对 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所选股票的风险与利润作出分析估价后再决定投资策略。 保证投资者这种知情权实现的方式,就是由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地披露其信息 。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证券市场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它有助于投资者理性选择,有助于上市公 司的优胜劣汰,这是上市公司理应承担的义务。但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渠道无 法得到的超额利益,目无法纪,把信息披露视为其额外的负担,主观上被动应付,能不披露 就尽量不披露,并想办法“打时间差”不及时报道真实信息,故意低估损失,高估收益,夸 大自己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经济实力;财务报告中不提供上年同期相关的重要数据,误 导投资者,如瞒报金额较大的债务、逾期债务等;作为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一般散户来讲,更 能掌握市场动态信息,极易操纵市场,牟取暴利;还有部分中介机构,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 ,严重违反职业道德,为企业做假账,提供虚假证明;作为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法律意识 淡薄,对一些被揭露出来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职能部门相互协调不够,权责界限不清 ,执法不严,使得保护投资者的措施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新颁布的《证券法》对于信息披露 的法律责任中有关民事责任的规定大多是原则性的规定,比较概括、笼统,可操作性差,缺 乏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和直接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具体规定,以至无法有效地制约由于信 息披露的违法行为给投资者带来损害现象的发生。

三、规范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思考

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制来维护,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体系是信息披露制度的根本保证。

1.从立法的角度讲,应及时反映我国证券市场对于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立法要求,认真总结 成熟的立法经验与技巧,通过更高层次、更为集中的专门立法来完善信息披露规范制度;从 执法领域而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最主要的相关行政部门,需要在证券公司信息 公开的行政执法领域明确主体职权,提高执法效率,正确有效地处理有关行政事务,有效规 范证券公司信息的披露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司法领域而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披露领域 刑事司法与民事司法的空间过于局限,应当重视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司法救济的重要作 用。建立并完善证券民事责任赔偿制度会更有利于执法者和司法者进行法律监管和查处。丰 富证券损失赔偿处罚层次,使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泾渭分明,相互承接,层层演 进,形成更为完善的惩罚体系。 尽快地完备信息披露领域的民事救济实体和程序法律制度; 在证券市场出现严重的违法行为时应重视刑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法律的震慑作用,以杜绝证 券市场的违法乱纪行为,保证信息披露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使我国证券市场的秩序真正 得到维护,促进证券市场健康、规范、高效发展。

2.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 规范体系。建立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尤其是那些财务 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更趋向于隐瞒和虚假披露信息,更应对其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发布虚假 信息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应由上市公司给予是经济赔偿。公平竞争是维护证券市场正常交易 秩序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确保信息披露的全面性、 真实性、及时性,才能使投资者能够在公平的基础上作出理智的投资决策,才能公平地保护 投资者、证券商和上市公司的合法权益。

3.在查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时,有许多不真实或造假行为多为会计事务所、资产评 估机构甚至是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所为,所以强化中介机构的自律势在必行。上市公司相 当大比例的信息是由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甚至是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人员编制、 审查而产生的,他们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注册会计师以第三方的身份 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有利于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 公允性,为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提供保障。

4.为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应进一步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2006年1月1日实施的《 公司法》中,首次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规定了原告股东资格、被告、适 用的纠纷形态、诉讼前置程序等,但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比如,在对提起诉讼股 东代表诉讼的股东资格上规定的持股时间要求过长,对于出现不立即起诉将会导致无法弥补 的损失,可规定此种情况下可不受持股期限的限制;持股比例要求偏高,会导致大多数投资 者失去原告股东资格;没有明确规定诉讼补偿制度,对于股东来讲,缺乏激励机制;对于股 东的处分权应适当加以限制,以防止一些原告股东与被告通谋,以撤诉、放弃请求、和解或 故意败诉等方式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在诉讼利益的归属方面,为保护提起股东代表 诉讼的股东和其他无过错的股东的利益,应做出进一步的规定;应增设前期审查制度,鉴于 股东代表诉讼的特殊性和涉及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人民法院在受理之前增设前期审查是很有 必要的。根据我国现行的人民法院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应由立案庭负责股东代表诉讼的前 期审查工作,一是审查是否经过了前置程序;二是审查股东的起诉行为是否存在恶意;三是 审查诉讼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司利益最大化;四是审查是否具有关联性。

参考文献:

1.张忠军.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基本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1996-1-79

2.唐宪.构建我国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J].2006-4-40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责编:小青)

作者:闫月岭

上一篇:图书馆电子资源解析论文下一篇:开放银行业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