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

2022-04-27

摘要: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情境化学习样态并将其向真实生活境域转换,以实现教育双方共建共享、教育意义有效生成、教育目标有机达成的学习理论。将情境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需要在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协作平台、表达机会、载体支撑与过程评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系统论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系统论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 篇1: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探究

摘 要: 系统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要求我们研究任何对象都要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进行综合的系统考察,直到最后达到总体的最优化。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学校、课程、教师及学生五个因素。从系统论视域下观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不应仅仅局限在某一因素,而应从整个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作用角度考量,以便达到总体的最优化。

关键词: 系统论 高职院校 有效性

一、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提出

1.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效果必然关涉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1]。

2.切实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及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接受程度低似乎已是一个客观的事实[2]。要达到高校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

3.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系统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要求我们研究任何对象,都要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进行综合的系统考察,直到最后达到总体的最优化。系统论原理最主要的定律是: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或优于其部分功能之和[3]。

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学校、课程、教师及学生五个因素。从系统论视域下观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不应仅仅局限在某一因素,而应从整个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作用角度考量,以便达到总体的最优化。

笔者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五个因素如图一所示,五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图二所示。

二、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不高的要素分析

一般系统论主要任务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的根本认识。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

1.社会因素。

从社会的因素看,一方面当今中国社会更加的开放和包容,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冲击、社会转型、网络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等诸多挑战。这种大的背景和趋势势必会影响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学校、教师、学生概莫能外。多元思潮和文化会对以倡导主流价值为己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冲击;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快速、便捷,但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低俗泛滥等问题,如何去伪存真不仅考验每一个受众,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因其与一般本科院校在学历层次上存在差别,高职院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不至于让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性培训,而理论课程教学则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即便能保证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但在具体上课时段安排上不甚合理。特别随着连年扩招,一些高职院校的课室不足,正常的教学时段无法安排全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无论是在班型人数上还是授课时段上都无法避免地受到影響。超大班型的教学,管理起来难度更大,不利于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时段的不合理更会影响师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在客观的环境保障上确实未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与专业课程同等的授课环境和时间保障,这点无疑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都实行了绩效考核方案,这本是鼓励多劳多得的一种好的激励措施,但实施后不难发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因其从事的是公共课教学,大多时间、精力都投入在教学上,无专业学生和专业实训、实习等项目,而到年终绩效考核时和专业教师的差距显著,一些思政教师处于绩效考核的最底层,待遇不好。

3.课程因素。

根据国内一些学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理论性,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有影响,但是他们的学习欲望并不强。

特别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基本都是合班上课,在场地和人数的限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无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没有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仍然是灌输式的,这也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课程,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部分教学内容和高中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重复内容过多,导致学生在上高职思政课时有上高中历史课的错觉,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其所授课的课程意识形态性更强、理论更新速度更快,既要严守课堂的教学纪律,又要不断关注理论热点,更新知识储备,长期处于压力疲劳状态下。一些教师在授课时,好讲的内容多讲,难讲的内容少讲。一些好讲的内容,恰恰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易于理解的内容;难讲的内容,才是学生需要启发的内容。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必定受到影响。

从年龄层面来讲,年纪较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理论功底更深厚,但其教法更传统,话语体系也较严谨,不太了解和熟悉学生的语言风格,其所教的课程便易陷入“有益但无趣”的境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课程有效性不高;年轻的教师因其年龄和性格特质更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其话语体系更符合学生接受心理,但由于积累较少,理论功底尚需提升,所授课程往往学生评价较高,但同行和专家认可度低,存在“有趣但无益”或益处不大的问题,往往课堂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信息量却少得可怜,存在“花架子”“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

5.学生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都是“95后”,甚至是“00后”,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生子女群和最大的网民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4]。他们自我意识更强,能力也更加突出。“00后”因其成长背景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较前人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性格和表现。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信息量来源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喜欢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虽然内心深处爱国主义浓厚,但评判事物的标准更多元。如大班型教学,学生的发言和展示机会有限,他们对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的方式是不喜欢的,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三、系统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对策

1.积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每个人即使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也是社会中的一个个小细胞,既受社会风尚的影响,个体之间也会相互影响。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管与控制。同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等应加强对社会成员良好社会风尚的培养,帮助社会成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中做出正确的选择[5]。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筑牢“主心骨”,持续营造“精气神”,积极弘扬“主旋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渗透,促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实现。

2.学校应尽量创设同样的条件。

高职院校应尽可能为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创造同样的教学环境、提供相同的物质保障基础,甚至在绩效考核、教学评价、职称晋升等重大问题上多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师的难处,给予足够的关怀与重视,努力提高思政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思政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不断强化内容、属性。

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架构上,负责国家教材规划的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在知识和理念的架构上应下级支撑上级,不同层级之间要侧重不同,各个环节上下级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才有利于各个环节发挥优势,形成系统合力,达到总体的最优化。在目前状况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情况,才能更好地处理知识的重复与衔接问题。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注意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要实实在在地加强学习、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要吃透文件精神,提高理论素养,熟读中国历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性看待当前党内、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人才观,确保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定位,发挥教研室(组)的引领作用,组织相关教研活动,统一实行集体备课,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相关重大问题讲准确、讲清楚、讲到学生心里。

4.教师要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课教师在师德方面做出的明确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律修养,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自觉与党中央、与祖国和人民保持高度一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正人先正己。教师传道,自己首先明道、信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就能肩负起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6]。2018年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站在时代的前沿,主动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创新教学方法,注重“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让学生在增强学习获得感中提升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5.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我们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特点。“00后”大学生已是高职院校的主体,这一代人生目标更加多样,价值观更加多元。面对他们,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尽可能在课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生更易接受的话语体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更平易近人,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此外,还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难度,让学生懂得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定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注重形成性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考勤和课堂表现,调动课程评分机制,提升学生的课堂“抬头率”和“参与度”,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综上,我们必须树立系统观点,增强创新意识,理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工作体系,处理好工作体系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01):51-57.

[2]张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评论,2013(65):105-107.

[3]刘敏.用系统论原理加强教学质量控制[J].职大学报,2013(04):103-106.

[4]田延辉,邓晖.培养什么样的人 办什么樣的大学[N].光明日报,2016-12-29.

[5]张选中.积极营造助力良好社会风尚的舆论环境[J].人民论坛,2018(23):62-63.

[6]王新文.打造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课[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38.

作者:张文

系统论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 篇2:

情境学习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论析

摘 要: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情境化学习样态并将其向真实生活境域转换,以实现教育双方共建共享、教育意义有效生成、教育目标有机达成的学习理论。将情境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需要在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协作平台、表达机会、载体支撑与过程评价。同时,依托情境学习理论,构建指向情境化活动设计、情境化教学目标制定、情境化教学内容生成、情境化教学方式优化、情境化教学过程评价的“情境-任务”分析框架,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2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以认知为价值取向的灌输教学模式和以实践为价值取向的主体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两类课程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二者在理论上侧重理论传授和知识灌输,实践上缺乏人文情感沟通,往往囿于“自成体系”的平行化发展,使学生难以充分感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与价值,造成师生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本文将情境学习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入探究其理论缘起、方法运用与实践内涵,提出基于“情境-任务”分析框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是基于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样态并将其向真实生活境域转换,实现教育双方共建共享、教育意义有效生成、教育目标有机达成,“是对人的学习本质的深化认知”[1],彰显了人的认知与学习的情境性特征。

1.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情境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教授让·莱夫与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共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该理论逐渐突破原有研究领域而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

首先,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既是个性进行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社会化、生活化,并以资源差异化为中介的参与过程。该理论认为,知识的价值显现、学习者的自我意识、角色认同均是在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情境间的互动进程中有机生成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位学者还提出通过构建实践共同体来完善情境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所谓实践共同体,是指多个个体基于共同信念、认知与活动经过长期互动交流而形成的集合体,学习过程被视为融入情境适应与实践体验以得到共同体其他成员身份认同的过程。

其次,该理论旨在将学习者的角色认同、身份意识、实践活动、生活体验深度融入真实性、情境化的样态之中。该理论认为,应当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增进实践能力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与情境化参与过程,“最大限度地摆脱割裂实际和传授呆滞知识”[2]的倾向,以实现学习者参与实践、形成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对共同体做贡献的学习目标。情境学习理论也有其哲学基础,即哈贝马斯提出的“情境理性”知识观。其核心要义是:个体的理性认知总是内嵌于特定情境中、并随着这一特定情境的变化而随之调整,任何一种特定情境都是个体在特定时空节点发生着的认知与体验过程,任何先验的、普适的、机械的理性都是不存在的。情境理性最大的价值在于“学习者通过采取一种理解对方的态度进行充分对话和交流,从而不断扩大个人局部时空的知识”[3]。

2.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场景

情境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实践应用方面。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抛锚式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应将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置放于特定情境中,积极引导学生借助特定情境中的各种资源将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场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强调,通过专家现场指导、案例示范来共同完成真实场景中任务的学习过程。其启示意义在于: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共设学习目标、共商学习手段、轮流角色互换、反思教学策略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在教学设计应用方面。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强调,在规定条件下选择最优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标,包括设计情境、设计支持和设计供给等要素。设计情境要素需要教师选择真实系统并促使学生提出假设、生成问题,使问题具备概念化和迁移性的学习情境;设计支撑要素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学生及时提供相应支撑场域,这类似于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共同体中从新手向熟手转换;设计供给要素需要教师根据新的教学形态、教学情境,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还要做知识的“催化剂”与价值的引领者。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辩证考察

“情境学习理论注重在互动、协商、交往、评价的社会化环境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及结果。”[4]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任务”模式,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内化价值、指导实践、奉献社会。从教学实践看,情境学习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既有契合性,也有局限性,要运用辩证思维加以分析和把握,才能更好扬长避短。

1.情境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契合性

情境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适切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化的理论形态,也是深入探讨有关人的学习本质的一种认知理论。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知与行是交互进行的,知识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借助情境化的实践活动向前不断发展。从理论特征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抽象性特征,要使这些抽象性、理论化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武器,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思政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直观体验和切身感受。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情境化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创设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内化过程。

第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情境学习理论摈弃了概念或原理等范畴是独立实体的旧的认识论,而将其视为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并强调这些工具和手段要通过情境化的实际应用,才能被充分理解意义并完成角色互动建构。也就是要将情境创设作为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脉络中认知、理解和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概念或原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样态。情境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化学习是一种边缘性的合法参与的学习样态,“边缘性”是指“处在于某一实践共同体限定领域中多样性、多元化地应用或涵盖其中的存在方式”[5]。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层面和教学方式层面。在教学内容层面,通常会运用到问题导向式教学、学徒认知式教学、项目推进化教学等模式,在教学方式层面,通常会运用到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式、体验探究式、同辈互助式等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会受到教学实践共同体中情境氛围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拓展了空间,提供了契机。

2.情境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局限性

情境学习理论对于揭示人的学习本质、拓展学科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启迪,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这一理论主要依靠规则与信息的描述来对事物进行认知与理解。该理论主要聚焦于有意识推理和思考的认知与理解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概念、原理等认知内容的客观存在性。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看,情境学习理论在知识体系层面的建构主义倾向较为明显,将知识看作是学习者个人建构的过程,并把个体对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视为重点学习内容,容易忽略知识本身具备的客观性和确定性。

其次,这一理论对个体建构意义的推论缺乏实证研究。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自身在实践生活中的操作意义,有导致教学的相对主义的危险”[6]。由此,在将该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坚持批判性思维,既要重视情境化的建构价值,又不能偏离知识的文本意义,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发挥情境学习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与功能。如运用认知工具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概念图、思维导图等认知工具营造的情景化教学氛围”[7],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渗透其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氛围熏陶合而为一的教学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关联要素

情境学习理论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具体应用上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嵌入要素,才能有效规避其不足,发挥其所长,以展现情境学习理论的解释力与实操性。这里的嵌入要素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

1.高校层面:应构建完善的配套设施

无论是基于真实情境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課堂,还是基于虚拟情境创设思政VR、AR教学平台,都离不开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等,这就需要学校层面提供财力物力作为物质支撑,完善的配套设施,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发挥教育主体性的功能,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具有重要指引。

2.教师层面:具备情境创设和运用能力

教师应当具备的情境创设和运用能力包括认知情境、氛围营造和共同体情境等,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通过经验共享与反省性思维交流,整合知识模块以提升实践能力”[8]。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善于创设认知情境,又要善于营造体验氛围,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对问题解决的体验,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层加工、理解和应用[9]。

3.学生层面:积极参与情境化教学场景

“教育成效不仅取决于教师主体的努力,也取决于被教育者有无认识周围世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0]学生作为情境化场域中的受教育者,其学习过程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实情境中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而严谨的反思过程,将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真实世界情境结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将知识作为工具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将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效对接,让学生“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如何能够在自己所处的情境中得以运用,从而快速实现迁移”[11],最终达成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的教学效果。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化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策略

情境化“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诸多层面上,某一特定社会实践与活动系统中社会过程其他方面具有多重的交叉联系”[12],是一种在非特定的真实场域下发生的社会化过程和动态化系统。其意义在于引导学习者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内部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及外部的社会生活、现实场景有机结合并发生关联。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以构建指向情境化活动设计、情境化教学目标制定、情境化教学内容生成、情境化教学方式优化、情境化教学过程评价的“情境—任务”分析框架,以此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细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化教学目标

为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化教学目标更具可操作化,可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并对这些目标分别展开情境化教学设计。

其一,在知识目标情境化设计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储备与个人体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有关知识迁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情境中,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学习。其二,在能力目标情境化设计方面。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梳理问题、拟订计划、开展调研、形成报告、修正结论、反思行为,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善于反思、主动思考、组织协调、人际沟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三,在情感目标情境化设计方面。帮助学生将价值观、人生观、责任感、使命感等思想观念置放于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深厚情感,引导学生“在认知、体验、感悟、践行中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13]

2.生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化教学内容

学习者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迁移能力与理论知识生成的具体情境密切相关。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情境化设计可采取教学项目内容的情境化设计、问题导向内容的情境化设计与社会服务内容的情境化设计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体现在教学项目内容情境化设计方面。基于项目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化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得出实际结论并承担相应责任。对于这些项目的选择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是关于学生个体面临的就业创业等问题,也可以是关于学生所处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矛盾,通过对这些真实情境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调查报告,最后形成基于项目化运作的情境化设计内容。

第二种类型体现在问题导向内容的情境化设计方面。基于问题导向的情境化设计采取将需要学习的概念、观点或原理等知识要素预先抛锚在问题之中的设计导向,这些问题又是存在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的实践共同体内,如社区、企业、博物馆等场所,引导学生深入这些地方开展调研活动,结合预设问题引发理论探索,运用科学理论阐释问题本质,在此过程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厘清问题脉络,提供可能性选择方案,并对这些可能性选择方案仔细甄别确定最优解决方案。

第三种类型体现在社会服务内容的情境化设计方面。基于社会服务的情境化设计主要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呈现,但与项目运作情境化设计不同的是,它蕴含着更多地社会服务要素,是一种以关注社会和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情境化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将这些带有社会服务性质的问题与国家民族发展大计及个体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增强使命感、提升责任感。

3.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化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化设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导向,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学习、同辈互助等均包含情境化元素。为此,可采取分组讨论模式、互动探究模式和5E循环模式等方式。

首先,在分组讨论模式设计方面。其设计思路是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某一章节的某个比较复杂的专题分解为若干子专题,引导学生以分组讨论方式参与社会调查、搜集一手资料、分享成员信息,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致建议。

其次,在互动探究模式设计方面。其设计思路是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一些相关的社会焦点热点类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事先提供参考答案或者标准解读,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与教师积极互动、交流看法,然后教师对这些看法进行深度分析,以检验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把握程度,提升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4E循环模式上设计方面。该模式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拓展(Extend)。“参与”要素重点关注互动程度、认知水平、意义活动。在这一环节,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教师的情境创设之间会出现认知差序,学生在认知差序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参与知识建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要素重点关注观察现象、建立联系、总结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创设学习情境,期间可通过提出问题或给出建议等形式持续吸引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解释”要素重点关注概念解释、原理阐述、观点分析。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前两个环节完成的基础上,给出一种更为凝练简洁的理论观点和概念原理,并通过模拟教学活动、VR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观点和概念原理理解和把握;“拓展”重点关注知识迁移、理论运用、行动拓展。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生活、学习的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所学知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知行合一的知识应用能力。

4.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化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全面反馈与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需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

第一,在目标导向维度上,通过情境化教学来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照,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化设计实施全过程抓取的评价信息准确、高效地反馈给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确保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方案与运行过程。第二,在诊断改进维度上,通过教学评价反馈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检验学习成效、总结教学经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评价过程中,应及时检验评价机制内化、外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和解决方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化设计模式,提升教学评价整改效果。第三,在过程评价维度上,要坚持在诊改性评价、生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三者有机融合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开展评价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化设计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均开展对应评价,形成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并最终体现在学生满意度上。

结 论

在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协作平台、载体支撑与过程评价,以此构建“情境-任务”情境化教学分析框架,创设出由活动任务、活动方式、活动规则、活动环境构成的学习活动模型,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任务链、明确问题解决阶段思考重点、默会知识显性化等方式加以应用,从而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薇.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6):88-95.

[2]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60.

[3]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新编版)[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58.

[4] 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7):28-32.

[5] 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

[6] 李晓梅,王鹤岩,等.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70-73.

[7] 俞树煜,王国华,等.在线学习活动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5):35-41.

[8]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63.

[9] 李荐,方中雄.学习科学,友善用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08.

[10]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82.

[11] 王宇,汪琼.慕课环境下的真实学习设计:基于情境认知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8(3):5-13.

[12] 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13] 胡华.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2):55-60.

[责任编辑:张学玲]

收稿日期:2021-01-2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研究专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活化’研究”(17JD710023);廣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策略研究”(2018JKDY33)

作者简介: 王 立(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作者:王立

系统论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 篇3:

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受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制约,以及思政课自身理论性、抽象性和严谨性强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致使教学难以取得预期良好效果。以系统论、人本主义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的,以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坚持问题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探究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文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抬头率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高校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思政课必须坚持“八个统一”。而要做到这八个统一,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

一、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

为深入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我们以河南省部分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有关方面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既囊括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分省属重点大学,又包括了普通民办本科高校和公立专科院校。为期半年。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向教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问卷回收率为96%。192份问卷中,初级职称的教师有60人,占有效问卷的31%;中级职称的教师有72人,占有效问卷的38%;高级职称的教师有60人,占有效问卷的31%。

本次調查共向学生发放问卷1700份,每个样本高校均下发1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658份,问卷回收率为97.5%。1658份问卷中,大一学生510人,占有效问卷的30.7%;大二学生798人,占有效问卷的48.1%;大三学生296人,占有效问卷的17.9%;大四学生54人,占有效问卷的3.3%。本科生1054人,占有效问卷的63.6%;高职高专学生604人,占有效问卷的36.4%。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中,超过一半(51.09%)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一般”。在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教学模式”的评价中,54.0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专题式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流教学模式;在对“课堂互动情况”的判断中,51.02%的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一般,25.44%的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较少。

在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主流教学模式”的评价中,64.97%的学生认为,“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教学模式;在对“思政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的评价中,26.2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很少互动,41.2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一般,27.6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频繁,4.8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没有互动。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判断上,27.3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比如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灵活、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与引导性,侧重于理论讲授,注重单向灌输,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哲学是一个发展深远的哲学理论体系,主要指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科。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指出教育要回归自由,要有意义的学习或自我主动的学习,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让学生自发或主动的学习。这种教学思想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更高效的学习。

2.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并不断应用在各个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深受影响,它以其全新的视角开启了人类探索的新境界,将跨学科、方法论适应在各个领域,为信息社会提供了新的认知工具。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在社会思潮繁杂的今天,要系统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辨别事情的真伪与对错,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反的方法和载体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行。

3.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借鉴,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的障碍即是问题,许多科学家甚至认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而要解决问题便是高级的学习活动,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结合教育心理学问题理论,将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运用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中,这与其他的模式不同,它主要以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在旁为其创设各种条件和环境,通过引导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基本原则

1.问题性原则

问题性原则是指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问题构建为核心,依据问题来设计日常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尤其是要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入口,组织全新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分辨能力。问题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创立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强化师生互动,注重问题引导,关注学生热点,让学生达到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目的。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来源于实际,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指导学生。大学生所学知识来源于课本,如果缺少实际就容易造成理解的片面性,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阐述大道理,还要结合实际,贴近学生,化被动的学习知识为主动吸收,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找到二者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经过思维训练积极的解决问题。

3.探究性原则

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率先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把知识当作证据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积极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激发思维,提升探究兴趣。探究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无形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学的组织设计要以引探为中心,增加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知识中提炼的问题为基础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不断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教学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教学理论界的探讨,指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尽管发展性教学理论出现一些问题,但仍在不断发展中,尤其是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不断提高。真正的发展性原则要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通过多种力量推动大学生的探索、求真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打造更加积极互动的教学模式。

三、构建以问题为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活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以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只有具备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更好的找出现实的问题所在,能够不满足现状,找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推动社会更进一步。这要改变以往教师主导学生的思维理念,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成为启迪智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精神导师。

以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实生活中有问题才有可能去改变,才能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很多情况下是“去问题教学”,把有问题的学生培育成没问题的学生,学生思想上绝对顺从、绝对认同。目前,出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乏力,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化,未实现多样化教学,把学生的思想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少教知识,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独立思考。美国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之后还能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问题来组织教学,以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长期教师主导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二)重视教学策略,采取启发式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的改革主要是由过去的既定框架体制改为目标导向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达成给定目标,无论通过哪种学习方式都应该得到认可。这种变革主要是防止现有的教学制度限制了学生自由成长的天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更能适应当前个性独特需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在教学着手过程中,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启发式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动脑,找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不断增强。

以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主要有情境模拟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法。情境模拟法治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模拟或设定一个虚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切身感受既定环境背景,通过既定环境背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达到育人的效果。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旁敲侧击的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提升自身学习的一种开放式学习方法。问题导向法是指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少问题意识,部分教师以思政课具有国家性、政治性为由,照本宣科的进行理论阐释,缺乏理论自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避讳或否定学生产生的理论问题。

(三)立足以人為本,育人为先,培养学生解决的问题现实能力

以问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求思政教学立足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应该是育人的课程,其次才具有育才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落实培育好“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任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育人和育才二者的关系,育人为首,育才在后,育人比育才更重要,同时育人与育才要兼顾。

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立足于大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共性基础上突出个性成长需要,不采取一刀切的教学策略,采取以问题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理论和做实事相结合,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着眼于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1]  牛田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1):91-95.

[2]  王宁.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4):136-137

[3]  陈仁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透视——基于H市七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7(03):57-62

[4]  马婷婷,刘世超.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回顾[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1):121-124.

[5]  邓亦武,邓厚平.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以《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39-41.

基金项目:2019年度郑州科技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9-YBDJ-002

作者:孙松松

上一篇:关于学生能力的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