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系统调适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政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表达研究:机理与调适

摘要:表达是政治学一项悠久的主题。作为数字时代的发明,网络这一技术的出现开辟了人类表达的新方式与新途径,产生了网络表达,负载了政治思想、权利权力、政治行为的重新激荡组合,交织着诉求迥异的民意和谈判妥协的众意,从私人领域过渡到公共领域,从线上传导到线下,造成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相互作用,政治稳定从一个暂态跃迁到另一个暂态。网络表达改变了现实政治的运作环境和组成要素,也促进现代社会的政治整合,贯穿于网络政治过程的始终,对政治生态产生影响。现实中网络表达的运行机理如何?即网络表达如何进行了话语权重构,对政治生态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实景观究竟如何需要进行系统分析。进而,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如何去调适和矫正?基于以上的思路,本文在政治生态视域下,沿着网络表达的机制和调适这一逻辑主线,逐渐深入展开。从现有国内外研究的轨迹中发现,现有研究量大面广,成果较多,西方学者在研究网络政治的过程中,发现表达是政治过程的首要步骤,进而明确提出或暗含了网络政治的重点是网络表达,甚至有时等同于网络表达这一观点。但现有研究对网络表达进行了狭义的定义,并将之看作孤立的过程,缺乏主题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缺乏系统性研究。故本文将网络表达从网络使用中剥离和突出出来,在政治学的学科语境下,以政治生态这一时空背景为理论资源,以政治生态分析的整体性、动态性、联系性思维方式贯穿始终,对网络表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本土化研究。对网络表达进行概念明确,即在明确了网络表达是什么的问题之后,将网络表达主体由网民扩充到网民、媒体和政府,并分析了网络表达的大众性和平等性、隐蔽性和广泛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多元性和离散性等特质,进而分析了网络表达在政治过程中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保障权利实现、推进自由平等,实现权力制约、优化公共决策,推动民主政治、促进政府转型等价值,但同时具有民意的有限表现形式的局限性。这为下一步分析政治生态下的主体互动做好铺垫,又阐明了网络表达在政治生态中的静态属性,回答了网络表达如何进行了话语权重构。其次对网络表达对政治生态产生了什么影响进行回答。在分析了政治学意义上网络表达的本质即兼具权利与权力双重属性的信息、技术赋权与权力结构的场域转移后,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提出网络表达是影响政府信任的变量,网民和政府作为不同的主体对政治生态中政治信任这一要素的调节具有抑制或促进等不同的方向。此外网络表达对线下表达具有延续和强化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政治生态中网络表达多元主体对话语权力展开了博弈。随后回答了网络表达的现实景观究竟如何。在剖析网络表达是网下现实向线上的延伸、网络表达对现实表达存在延续和强化效应等关系后,对网络表达的现实议题的静态分布及后果--公共性的聚集和回归展开论述,对网络表达的势能向动能的转化的动态发展进行分析,再分析网络表达的内生性问题即网络表达异化,其后讨论网络表达主体间的回应问题。在对网络表达的机理进行如上分析之后,最后回答了网络表达如何去调适和矫正的问题,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表达调适的逻辑、现实和对策,从理念、缘由、愿景、转型方面展开调适逻辑论述,就结构和功能的错配和治理能力的不足展开现实情境的论述,从政治生态的渐进式优化方面展开对策论述,从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前提上尝试解决问题。

关键词:网络表达;网络政治;政治生态;网络治理

学科专业: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技术路线图

三、研究方法、创新、缺陷与优化方向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

(二)创新、缺陷和优化方向

第一章 文献回顾、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二、核心概念

(一)表达

(二)网络

(三)网络表达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一)政治生态

(二)政治生态分析方法

(三)政治生态和政治生态分析在本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 网络表达的主体、特质、价值和局限

一、主体扩充

(一)狭义主体:偏态结构的网民

(二)广义主体:强大隐蔽的媒体与自我更新的政府

二、网络表达的多维特质

(一)大众性和平等性

(二)隐蔽性和广泛性

(三)交互性和自主性

(四)多元性和离散性

三、在政治过程中的价值

(一)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

(二)保障权利实现、推进自由平等

(三)实现权力制约、优化公共决策

(四)推动民主政治、促进政府转型

四、局限性:民意的有限表现形式

第三章 网络表达的本质和多元主体的博弈

一、内在本质

(一)兼具权利与权力双重属性的信息

(二)技术赋权与权力结构的场域转移

二、多元主体对话语权力的博弈:基于CSS数据的实证研究

(一)路径回顾:现有解释模型与不足

(二)互动结构:政治生态下的研究设计

(三)实证研究:方法、过程和发现

(四)抑制和促进:网民和政府网络表达的结果差异

第四章 网络表达的实然观照

一、网络表达与现实表达的关系:投射和强化

二、议题的静态分布:公共性的聚集和回归

三、议程的动态发展:势能向动能的转化

(一)情感驱动:个体的政治心理

(二)集体行动:合力的产生前提

四、内生性问题:表达异化

(一)网络表达主体的异化

(二)网络表达内容的异化

(三)网络表达过程的异化

(四)主体与内容关系的异化

五、政治过程的回应:网络问政

第五章 网络表达的调适

一、调适逻辑:理念、缘由、愿景与转型

(一)理念:管理——治理——共治——相互治理

(二)缘由:政治系统的平衡稳定

(三)愿景:“和而不同”与边界约束

(四)转型:网络表达现代化

二、现实挑战:结构和功能的错配和治理能力的不足

(一)结构为体、利弊共生

(二)法律为用、量大于质

(三)公民缺位、主体缺乏

三、实现进路:政治生态的渐进式优化

(一)核心行动者:党和政府主导、培育现代公民

(二)外部要素:网络政治文化转型、制度有效供给

(三)关键措施:政治过程各要素的效能提升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相关论文提纲下一篇:成本控制土木建筑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