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对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四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总结出上述四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共同点与各自的特色之处,同时指出我国在对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研究论文 篇1:

培养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摘要: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深入研究,加强论证,奠定理论基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素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随着近几年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与信息素质有关的问题还未解决或还未完全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指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和国外已有哪些与信息素质有关的研究文献、研究资料,对信息素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2、信息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3、信息资源的特征(长度、格式、年限)如何影响其效用,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国家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于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质网站。同时,向中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要让在校的中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网络化建设,提供实践保证

目前,我国中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中学生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引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在开展文献信息课的同时,学校必须加强电子图书馆建设、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使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出應有的贡献。

总之,我们一定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者:刘向萍

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研究论文 篇2:

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研究述评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对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四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总结出上述四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共同点与各自的特色之处,同时指出我国在对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发达国家;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并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1]。为实现上述目标,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国在做好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同时,还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经验,吸取其教训。

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深知向发达国家学习的重要性,因此,相关研究繁多。这些研究都涉及哪些研究主题?研究内容是否有价值?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哪些又是我们的研究盲点?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四个研究对象,以了解我国对这四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概况。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笔者将期刊来源设定为核心期刊,检索的主题分别是“美国”+“教育信息化”、“英国”+“教育信息化”、“日本”+“教育信息化”和“韩国”+“教育信息化”。

美国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这两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鉴于两国与我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在这两国施行有效的政策在我国不一定可行。为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选择性地借鉴与学习。

日本和韩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也走在世界前列。这两国与我国隔海相望,地域相邻的优越性使得彼此的文化背景相近,甚至有很多相同点。日本和韩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有效措施可能更值得我国借鉴。

二、研究内容及各国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一)美国教育信息化

1.政策研究领域广泛、亮点突出

我国目前研究美国教育信息化的文献种类繁多,研究领域广泛,有关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文献,有关于教师、学生、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的文献,有关于儿童网络保护的文献,还有关于网络学习的文献等。其中,E-rate项目①和EDUCAUSE组织②是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亮点。

张欣、范如涌、安宝生在《中美基础教育信息化国家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分析》中提到,E-rate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针对数字鸿沟而启动的国家项目[2]。E-rate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学校和图书馆给予资助,这种资助并非是给予直接的资金或实物支持,而是表现为申请者在购买符合条件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时可以享受折扣优惠[3]。在一定程度上,E-rate项目可以为学校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使学校形成竞争意识,以提高各学校的整体水平。检索出的文献还涉及一个专业协会EDUCAUSE。作为一个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EDUCAUSE旨在搭建“领导者、管理人员、各领域专家、IT 企业总裁”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由此影响和推动政府、企业、大学之间的合作与联盟,这是EDUCAUSE 实现自身使命,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4],也是EDUCAUSE能够引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日臻完善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缺乏专门负责政府、社会、学校之间交流与对话的类似机构。事实上,如果能设立这样的机构,学校的实际需求就会被直接反馈给政府和社会,有利于政府政策的高效执行,以及社会力量对教育信息化的积极参与。

2.优先保证教师权利的同时对教师严格要求

美国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十年前,美国就已经从投资政策、技术支持、教育立法上优先保证教师的权利,并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保持自身专业发展,在熟练应用各种技术工具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而且要求教师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这一点从美国对《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颁布和修订上就可以看出。

张倩苇、张敏在《美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动态及其启示》中提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几条建议:建立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和资格审查委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等;在培训中,特别应该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法,提供典型案例供教师观摩学习,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边学边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5]

除此之外,美国还出现了网络教师培训模式,以弥补传统教师培训的不足。网络教师培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所需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

3.高校信息化建设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领先我国

笔者检索到的关于我国与美国教育信息化的比较研究文献共有7篇,其中包括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比较、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比较、课程标准信息化的比较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比较等。在中美两国,已建成教育局域网并接入互联网的高校比例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且两国的差别不大,但是,两国在校园内部建设及应用方面则存在一些差距[6],如为师生提供电子邮件账号、校园网站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务类别以及教学工具的应用等。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方面,我国与美国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徐国庆在《中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中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建设大型数据库;二是确立信息化信任感。在职业教育领域,我国师生对网络的使用远不如美国频繁, 这是因为前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7]

(二)英国教育信息化

1.政府、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只有多种社会力量积极配合,互相督促,共同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事半功倍。英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是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利用网络技术改变教育方式——英国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文提到,英国的教育信息化运作机制是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控制有效的。总体来看,英国以政府的力量引导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因而形成了“学校实践—企业研发—转化为产品—进入由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这就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空间[8]。该文还提到了相关的政策,如学校中的设备每三年就要更新一次,企业对教育产品给予优惠,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进行调控等;除此之外,各种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资金方面的运作。于志涛在《英国ICT 国家教育计划及其启示》一文中提出了多元化的资金投入[9],如注重与企业的合作,采取银行贷款、福利彩票及学校自身探寻其他资金来源等方式。

2.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需求

许林在《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文中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英国在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及学科教学应用中是如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充分展示了国家及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费龙和马元丽在《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倡导个性化学习的策略,英国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更新、使用都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课堂教学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发展目标的。[10]

3.将教师培训作为政府行为,高度重视技术应用

英国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成功经验有很多。钱家荣在《借鉴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 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中提出,英国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政府行为,启动了IT培训工程,在组织管理政策和经费等方面均予以保证[11]。此外,英国高度重视技术和信息资源建设,建设了全国学习网、教育科研网、教师网等一系列网站。这些都表明英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视与引导。

(三)日本教育信息化

1.基于“研究”,依靠“合力”,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黄松爱、唐文和和董玉琦在《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中概述了日本自2005年以来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信息教育培训、信息课程改革、为信息化的发展所开展的相关活动及目标等内容。文章还提到,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单纯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还基于研究开展工作[12],这样就会使大学的教师参与进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以施行的政策。张建武、赵国庆、张榕玲在《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研究》中提出日本统筹社会力量,构成发展合力[13]。李文英在《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中也提出日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14];王保中、黄松爱在《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的举措与成果》中表示,日本很重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15]

2.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和教师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活用”

刘文和刘世清在《日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启示》中提出,日本教师培训的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培训内容,反思培训成果;孙立会和李芒在《日本小学教师ICT活用指导力研究及启示——基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小学学习指导纲要说明>的统计分析》中主要介绍的就是日本教师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活用”,其核心不仅仅是教师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还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自主学习[16]。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在这方面有待改进。我国的很多教师仅仅将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仅通过其呈现教学材料、完成教学过程,却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学和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

(四)韩国教育信息化

从文献数量上来看,我国对于韩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比较少,文献数量平均为每年1~3篇,1998-2002年以及2005年甚至没有一篇相关文章。作为与我国相邻的国家,韩国与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不仅如此,韩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是举世瞩目的,我们有必要研究并借鉴其有益经验。

1.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明确

崔英玉、孙启林和陶莹发表的《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介绍了韩国教育信息化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以及整个发展过程。作者在文中明确表示,韩国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为了扶持信息产业,而政府扶持信息产业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7]。韩国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将会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革,因此,相关部门旨在通过发展教育信息化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2.“全民教育”与“彻底式变革”

对韩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特点的研究有5篇,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其中,李世宏在《试析韩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点》一文中提到了建设教育网站,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信息服务,如学习内容与资料等;网站还提供关于校园暴力、学校发展、职业指导等问题的咨询服务[18]。我们通常关注的教育信息化的对象只有教师和学生,但韩国还非常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这一点在陈剑光的《信息化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中也有所提及,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妇电脑教室”活动,力争使200万家庭主妇能够利用网络购物、发送电子邮件、检索生活信息[19]。这些策略旨在将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全民信息化,使每个公民都能切身体会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从而形成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化环境,进而推动整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这一宏伟目标的引领下,韩国政府开始制定各个阶段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涉及范围广泛且内容具体,其重点放在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改革包括教与学的内容、方法、模式等在内的整个教育体制上[20]。也就是说,韩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基础设施、教师培训、教学资源等的改进与提高上,还体现在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彻底变革上。

3.大投入,高要求,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邹菊、梅赵瑛的《韩国中小学ICT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一文中提到的两点内容值得我们重视。第一,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韩国政府不仅实施了针对欠发达地区的补救措施,还制定了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优惠政策。例如,2000年,韩国政府向50万低收入家庭的中小学生提供了5万台个人计算机,并且可以在5年内免费上网[21]。这些做法体现了教育公平、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二,从2001年开始,韩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开设关于电脑教育的必修课,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

崔英玉、孙启林的《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22]一文提到的主要问题是有关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的更新和维修,还有校园网网速慢、无人管理、无线覆盖范围小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文中说明了应对策略,如销售者对消费者进行简单培训、相关机构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培训、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教育等。

三、 研究结论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共同点

第一,上述四个国家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面都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配合,认真执行各项具体措施;各种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尽己所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大,其中财政性投入占有很大的比重。四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也鼓励学校主动寻求投资来源。第三,重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将教师置于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仅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资,也逐步改进培训内容;不仅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锻炼计算机操作技能,还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培训,推动传统教学发生彻底变革。第四,越来越重视对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建立大型的网络资源数据库,且数据库建设从注重硬件设备逐渐向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转变。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色之处

美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重视,这一点从美国颁布的各项法律中就可窥见一斑。从克林顿到布什再到奥巴马,每届政府都会制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这种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做法,使得美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英国则着眼于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凸显人性化,注重学生实际需求与素质教育。

日本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虽然二战使日本的政治和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日本的教育信息化还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与其战后政策以及具体的实施情况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很重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基于实际案例进行思考及讨论,进而将其转化成一种内在意识。

韩国的目标很明确,发展教育信息化就是为了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韩国奉行“全民教育”,不仅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培训,而且也关注对家长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能的培养。

四、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上述四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政策解读、特点剖析、比较研究、现状分析、趋势预测、经验借鉴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研究还不够,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关于失败案例的研究文献较少。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瓶颈期,遭遇一些困难,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第二,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涉及某一项政策或措施的深入研究较少。例如,《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一文偏重理论、政策研究,而缺少对政策实际效果的调查与追踪。

第三,对日、韩两国的相关研究较少。根据笔者检索到的文献,关于美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有78篇,关于英国教育信息化的有32篇,关于日本教育信息化的有25篇,关于韩国教育信息化的有18篇。从研究数量来看,我国对美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对日、韩两国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对亚洲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注释:

①E-rate(Education Rate)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政府向中小学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提供电信和网络方面服务的折扣资助。该项目作为《1996年电信法》(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的组成部分,于1996年通过国会立法,经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成为法律。

②EDUCAUSE组织由两个专业协会于1998年合并而成,一个是成立于1964年的大学校际交流委员会(Interuniversity Communications Council,EDUCOM),另一个是成立于1962年的高等院校系统交流组织(College And University Systems Exchange,CAUSE)。EDUCAUSE组织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之发展为使命。十多年来,伴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发展而不断壮大,其功能不断扩展,影响力日益提高,目前拥有17000个成员,分别来自2226个组织机构,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3]张欣,范如涌,安宝生.中美基础教育信息化国家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6):48,49.

[4]刘永贵,郑旭东.专业协会在大学创新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之道探秘[J].复旦教育论坛,2009,7(1):29.

[5]张倩苇,张敏.美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动态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4):52.

[6]宋建军,邢娣凤.中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59.

[7]徐国庆.中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2):84.

[8]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考察团.利用网络技术改变教育方式——英国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20.

[9]于志涛.英国ICT国家教育计划及其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6(9):75.

[10]费龙,马元丽.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59):26.

[11]钱家荣.借鉴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51.

[12]黄松爱,唐文和,董玉琦.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6(235):93.

[13]张建武,赵国庆,张榕玲.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2):105.

[14]李文英.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2):42.

[15]王保中,黄松爱.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的举措与成果[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191):50.

[16]孙立会,李芒.日本小学教师ICT活用指导力研究及启示——基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小学学习指导纲要说明》的统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5):73.

[17][20]崔英玉,孙启林,陶莹.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3):48,52.

[18]李世宏.试析韩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2):17.

[19]陈剑光.信息化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8):145,146.

[21]邹菊梅,赵瑛.韩国中小学ICT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3(195):74.

[22]崔英玉,孙启林.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外国教育研究,2011(38):254.

编辑 许方舟

作者:石世美 董宏建

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研究论文 篇3: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摘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关系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综合素质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我们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原来单一的考试测评,不断往多元化多举措的方向改善。虽然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随着评价主客体的积极参与,在新时代新思想新举措的配合下,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将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教育观念;多元化

一、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理论渊源

自人类有教学行为以来,教育实施、评价和咨询便同时产生,随后三者相辅相成发展,缺一不可。然而,历史上人类对于教育评估的研究发展滞后,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教育评估一直被简单视为人才选拔与考试。在19世纪中期以前,教育评价与人才选拔的界限模糊,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成绩测评在思想与理论上也一直没有完整明确的区分。

18世纪中期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和20世纪初约翰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共同为综合素质评价和研究提供了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在这些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同时随着20世纪实验心理学、教育统计学以及人类智力理论发展,教育学界开始了对非学科学习能力和素质的理论研究。由此开始,人类开启了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新阶段。

综合素质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欧美发达国家各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评价体系中。我国自1999年国务院教育局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各级政府多次推动政策实施,积极改革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总体仍然面临着思想理论不牢固、评估模式单调、可操作性不强、方法论不科学,缺乏社会公信力等困境。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个体成长最迅速的阶段之一,也是形成个人修养品质、学习能力、开阔眼界、开发自身潜能的关键期,因此,中小学教育在个人一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学生长期面临着较大的考试升学压力,学校和家长基本只关注学生和孩子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原本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塑造而成的应试能力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无法实现。

因而,改变传统的唯成绩、唯学历论的教育观念,缓解功利化社会竞争浮躁环境对校园的影响,纠正学校和家长仅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单一评价指标,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便为此服务,从最初关注知识学习之外的技能,到后来涉及到各种非智力因素,最终全面涵盖了所有关系到人的基础成长和成才条件的综合研究系统上。这也恰恰证明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重要性。我国对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文件完整地承接和反映了人类在该领域发展的成果。2002年,我国国务院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最终界定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情趣”六大方面,并称之为中小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改文件指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

二、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件中指出:“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这是新中国关于教育评价的政策文件中首次出现“综合素质”的概念。2002年国务院教育部陆续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两个文件被我国教育界视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政策依据。这两个政策文件的颁布,引发了教育界和学者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广泛讨论和研究。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色。

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上,我国研究者都认同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对象的准则。要求评价方要充分尊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给予评价对象充分的自由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强调必须让评价作为积极正面的反馈,使评价成为促进评价对象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活动。评与学一体化,良性互动。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需要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有规律地进行总结,促进中小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均衡发展。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曾经在解释我党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时就说:“我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本目的就是“总结经验”,走向胜利。

总结经验需要客观而全面,这就要求评价覆盖面要广、方法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评之外,还要使用多方观察、咨询、访谈等多种开放式、可行性强的评估方式。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反馈,也要充分掌握学生成长和变化的发展过程,有机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另外,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客观摆正各方的位置和地位。高度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和主体地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下,让各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教学活动。

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

综合素质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评价,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德、智、体、美、实践、创新”六大方面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既要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也要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然而,在各类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仍然存在大量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晰、评价指标参差不齐、评价方法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到位、权力分配不当造成的不公正,以及宣传不到位造成的抵制行为等问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科学的评估方法和相关的配套制度的保障,综合素质评价就只是一句空话。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政治活动的关键,我国学者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也是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科学的标准技术。在配套制度上,有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公开制度、问责制度等,同时加强国民的法制意识和社会的诚信文化氛围,才能自上而下、全方位保障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公平合理有序地开展。在制度的保障下,优化评价项目、提高评价体系标准、加强测量评估技术,才能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成果。

3.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方法

一提到评价方法,通常人们首先会想到考试。虽然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但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比如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等素质是无法通过考试来评估的。换而言之,不同的能力和素质需要能合理真实反映出其水平的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上,主要有三大类型 :①试题评价法。测试自古以来一直是评价的主要方法,在考量知识水平上如此,在评估一些素质能力上也不例外。比如,公务员考试中一些题目,在总体上便能测试出应试者的空间想象力和推断能力。再如一些經过大量实验证明有效性的心理学题目,也可以某种程度反映出答题者的心理素质。另外,关于人格测试、性格分类等测试也能相当程度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和性格类型。还有,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如作文、论述题,都可以比较准确地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总之,只要试题是具备高水平专业人士精心设置,并且在大规模试验下获得大概率因果反馈的情况下,测试都不能被排斥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之外。

②档案袋评价法。国务院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期间,积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新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其中档案袋评价便是一种独特且日渐广为重视的方法。档案袋评价是指学校老师根据教育大纲和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比如学年目标或学期目标,持续特定一个时期,主动积极且系统地组织、总结和反思该阶段学习成果的档案资料,作为评价本阶段学习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和成长状况的依据的一种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法符合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理论根据,也因其多元性、持续性等特点,相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而言,为国内教育界所广泛推崇。总体而言,档案袋评价法有三大特点:第一,档案袋评价法具有开放性,也具备长期性。其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评价的场合和时间上,也体现在评价的主体上。除了教师之外,其他学生、学生本人、父母亲人、甚至社会相关人员也可以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同时,档案袋评价法的开放性和长期性,也使其具备了易操作性和有效性。这也让各个水平和各个年龄段的评价主体、客体都能参与到评价活动过程中,大大增强了评价的适用性和现实性。第二,档案袋评价法本身也有多种多样的评价模式。根据档案袋的功能区分,档案袋可分为展示型、评价型、文件型、课堂型、实习型等。不同功能的档案袋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点,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也可相互补充,让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多维饱满。第三,档案袋不具备数据的精确性,但其记录性和描述性,使档案袋评价法的适用范围极广,既然可以通过课堂作业、考试、艺术作品等方式来评价其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课后活动、夏令营、家长会等集体活动进行多方评价,来综合评估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艺术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③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是“为了测量学习者运用运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者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一系列尝试,更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或模拟的评价练习以引发最初的直接的反应,有专业的高水平评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直观的考察和评价。”与传统的测试评价不同,表现性评价方法是评价者通过观察、点评等方式,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述性分析。此类评价根据注重学习表现行为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度综合的分析。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表现性评价法跟档案袋评价法一样具备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特征,其评价的时间和内容比较有弹性,根据目的的不同,内容可以有很大的差异。第二,表现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想考试分数一样具备精准性,也不同于档案袋评价注重记录保存的作用,表现性评价一般是在特定场景、特定时间中对学生具备了特殊意义的评价。比如学校的文艺晚会活动中学生表演的节目,参加校际甚至更高级别体育比赛,或者搀扶老年人过马路等行为,都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性评价法比较依赖评价主体的专业水准和不偏不倚的评判标准,否则将会出现严重误差,甚至发生误会、冤枉学生的悲剧。第三,表现性评价的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的覆盖面更为广泛,其形式从试题、报告、写作,到演说、实验、才艺展示,等等。因而更能生动地体现出中小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

三、综合素质评价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未来发展模式,将从横向平面化研究转向纵深研究发展,将充分利用新时代科技条件下,进一步重视新型评价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按照我国教育部所施行的政策要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从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成绩、身心体质、审美水平和表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评价体系应当体现信度、效度高、实效性强、契合度好,具有正面影响力等特点。一般来说,评价的具体落实方式越多样化,越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可采用定量测量与定性评估、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总体评价与个项评价、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然而,我国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工作并不完善,还存在着评价方法贫乏、保守、形式主义倾向较为严重等问题。在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方法需要在一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1.敢为天下先,改进思想

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综合素质评价的诞生只有不到四十年的历史,在我国更是起步较晚,难免与很多陈旧传统教育环境和社会观念产生矛盾。比如在当前还有很多人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单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过:“在学习成绩上,马云是比不过我的,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他才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可是他的阿里巴巴所创造的价值是新东方的十倍以上。”俞敏洪以身作则,表面社会不能以考试和升学论成败。心理学教授、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李玟瑾也说过:“每个孩子的天性和天赋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就爱学习,有的孩子就爱动。比如成龙他从小就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爱打斗。他如果生长在我们的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就只是一个小混混。”李玟瑾教授的话表明,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该促进学生往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而不是揠苗助长,在本来并不突出的方面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国家的教育资源。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兼容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和标准权威性评价等。既要多元而开放,又要有所依据,正如教育部所提出的“两个依据,一参考”,在正确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指导下,让祖国的花朵能够百花齐放。

2.新时代新举措

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还需要有新举措来保证践行出成果。

①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主体地位之一的教师,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败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校老师有目的的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主要还是通过教育部相关部门自上而下推行,会出现各种仅仅为了应付上级任务的形式主义评估工作。这对真实了解学生状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十分不利。教师作为关键的评价主体,不仅是评价活动的第一线执行者,也应该是评价方案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只有教师对评价方案和具体执行措施了如指掌,才能保证评价工作执行的效率和有效性。

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完善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在我国起步以来,各种献言献策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需要结合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来考虑其可操作性。比如,有新闻称某高福利的发达国家,有一位小学生因为擅长写诗,可以申请不用修学数理化文史哲等科目,并且可以得到相当数额的生活补贴,以保证衣食无忧,在家专心写诗即可。暂且不论该新闻的可信度,显然,这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我国就不具备可操作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工具、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构建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平台。当前,我国在5G领域已成为全球的领航者,在这个大环境中,国家的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给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巨大的机遇和完善的空间。近代先驱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在各级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配合下,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公正合理、便捷高效,真正让祖国的花朵百花齐放,开遍祖国大江南北。

参考文献:

[1]姚春燕,张勇. 新型教育评价技术破解教育评价改革难题[J].考试(理论实践),2014(3):8-12.

[2]勒玉乐,孟宪云.中小学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及其改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42-148.

[3]张顺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对策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06-108.

[4]王华.写作档案袋评价过程中不同评价主体的探索研究[J].外語界,2011(2):88-96.

[5]李雁冰.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58-67.

作者:潘颖斌

上一篇:铁路竞争风险机制引入论文下一篇:煤矿建设技术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