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信息素质是新生代研究生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为了明晰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研究生信息素质之间的关系,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部分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对其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解释作用。进而从信息素质教育视阈出发,提出对策以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息素质的研究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素质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1:

谈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发展不平衡,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教育职能部门对其管理缺乏力度;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内涵面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信息素质教育纳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就要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认识,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科学全面地设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及加强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关键词]高校 信息素质教育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关延虹(1966-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文献信息管理。(河南郑州45004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具有高素质并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掌握信息资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潜在主体力量,他们的信息行为及其效率,将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结构的变化和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信息化进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以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20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组织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1.信息素质教育缺乏统一性。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教育、学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全国对信息素质教育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各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

2.信息素质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信息素质教育与社会化要求产生了相互脱节、互不适应的情况,即学生的信息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观念和信息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高校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四)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激增,高校要做好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一)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

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二)各高校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达到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制订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第一,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并介绍网络信息资源,讲解网络搜索引擎的种类、特点及使用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对二、三年级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第四,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想使研究生具有创新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就必须对其进行信息素质的教育,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研究生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是较高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处于研究生阶段的大学生不仅形成了较强的信息意识,而且具有强烈的信息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他们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如何进一步提高信息选择与分析、综合的能力上。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一,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第二,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的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的评估。第三,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第四,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修正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三)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一个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的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第二,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第三,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2]汪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3).

[3]霍灿如.为开创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

[4]王玲,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5]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

[6]李晓娟.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J].图书馆建设,2001(6).

作者:关延虹

信息素质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2:

信息素质教育视阈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信息素质是新生代研究生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为了明晰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研究生信息素质之间的关系,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部分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对其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解释作用。进而从信息素质教育视阈出发,提出对策以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信息素质教育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实践靠人才”,这对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创新主体的中坚力量。同时,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

当今社会,创新愈发艰难。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信息、知识己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对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信息社会,必须具备信息思维,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创新;大数据背景下,要创新必须充分熟知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要具备非常熟练和专业的信息检索、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与加工、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与表达、信息整合能力才能实现创新;在网络时代,诚信是创新的生命线,只有通过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的约束才能保证真正的创新。无疑,从信息素质教育视阈出发,探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意义重大。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

目前,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朱红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产生新颖而适切的学术观点或者学术成果的能力。”[1]通过四个维度对创新能力进行定义和测量:思维特征、人格特征、行为特征和知识体系。董泽芳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定义是“研究生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知识创新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开发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内外条件,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新颖成果的综合性能力。”[2]主要由知识构建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升转化的能力构成。霍晶、葛岩的则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定义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学到的、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3]

关于信息素质教育,以马海群、沙勇忠、徐涌金、范庆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要素。其中,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先导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4]

笔者认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是对研究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进行教育,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质,使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利用和创新信息来服务科学研究。

其中,信息意识是指研究生为进行科学研究,在学习与生活中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目标,能够持久地、自觉主动地观察、评价和扬弃与本学科紧密相关的信息,它体现的是研究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信息行为的效果。信息知识即信息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结合,包括信息的特性、信息传播规律、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原则、信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它是形成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信息能力是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结合不同学科恰当采用合适高效的方式来发掘、利用相关学术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表达能力、信息创新能力等,它是信息素质的主要方面。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中, 以规范研究生的信息行为与活动为目的,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没有信息犯罪行为等内容。

二、 信息素质教育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

(一)理论分析

通过考察以上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开发已有知识”、“建构知识”、“利用学到的、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对信息素质中的信息知识维度的体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转化的能力”、“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离不开信息素质中的信息能力的支撑。

而且,从信息意识到问题意识再到创新意识的升华,只有具备了足够强的信息意识才能够养成关心和收集关于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展,进而形成问题意识,精确捕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创新需要包括研究生在内的研究者全面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历史资料与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拓,少走弯路,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需要有信息道德的自我约束,尊重其他学者成果,标注引用,不抄袭、窃取、篡改、伪造信息。

通过分析,足以见得信息素质四维度从意识、知识、能力到道德,贯穿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始终,息息相关。

(二)实证分析

为了从实证的角度判断信息素质教育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否有影响。笔者编制了并发放了《研究生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以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1.研究假设

原假设:研究生信息素质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备择假设:研究生信息素质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2.数据收集及检验思路

通过网络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0份,其中无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17%。运用 SPSS20.0 统计软件,首先采用相关分析法对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判断,然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研究生创新动机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程度。

3.测量工具

(1)测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工具:本文使用学者董泽芳,何青,张惠建立的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观测指标[5],见表2。

(2)测量信息素质的工具:笔者将信息素质内涵与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6]结合,以此为指标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见表3。

4、研究结果

(1)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的描述:

如表4所示,参加本次调查调查的人数共212人,研究生性别比例为男37.5%,女62.5%;硕士研究生人数占87.5%,博士研究生人数占12.5%;95%学位类别为学术型学位,5%为专业型学位。年级分布情况如下:一年级占比30%,二年级占比52.5%,三年级占15%,其他占比2.5%。

(2)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描述分析

通过上表的统计数据可知,本次的调查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总分为3.2104,创新能力一般。其中各项维度分数最高的是“解决问题”为3.425分,其次为“建构知识”得分3.4083、第三为“发现问题”得分3.0417,而“提升转化”维度则位居末尾,未达到“一般”的水平。

(3)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见上表统计结果可知,信息素质总得分为3.2944分,处于“一般”水平,各维度间得分差异不显著。

(4) 信息素质教育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关性分析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为考察研究生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对212名调查者的信息素质总分与创新能力总分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86,p=0.000<0.01(双尾检验),表明信息素质越高,创新能力也越强。

(5)信息素质教育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多元回归分析

为明确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各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

为分析研究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建立阶层回归模型检验各因素对创新能力的解释力。

结果发现,10个自变量对创新能力的整体拟合度调整后的R2=0.341,表面这10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创新能力34.1%的变化。模型整体F检验的结果表明,回归效果达到显著性水平(F=3.245,P=0.007<0.01)。共线性检验结果表面,信息素质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但DW检验结果表明,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可能遗漏了关键变量。

回归系数检验结果表面,仅有信息知识变量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标准化系数估计结果表明,信息知识对创新能力有着最佳解释力,标准化系数为0.524,研究生掌握的信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从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不同主体角度出发,构建出全方位、深层次、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把握与遵循信息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研究生信息教育以全面反映研究生信息教育思想理念,求真务实,注重实践,客观展示信息教育实施思路,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打造研究生反思的探究品质为原则。[7]

(一)校级层面: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建立本校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从校级层面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建立一个统筹全校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监督、评价的组织。以校领导、图书馆馆长、各二级院院长、研究生代表为委员,颁布本校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做好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活动部署。

(二)图书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动地提供切实服务

1加大信息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信息素质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图书馆可采取以下措施:联系学校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各院系、校研究生会等部门,在学校主页、研究生部网站、图书馆、校园张贴板等媒介上进行信息素质宣传,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创造良好信息教育环境与氛围;创设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研讨小组:倾听研究生信息需求、接收研究生建议与反馈、提供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借鉴亚利桑那大学的做法——开设“信息素质角”——在学校主楼、图书馆、自习室等学生密集的场所,用于存放和信息素质相关的传单和小册子,或一组运行信息素质指南的计算机终端。

2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信息素质的教育培养必须和实际的信息需求结合起来,逐步深化和发展,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科化知识服务以“学科馆员制”为主要运行机制,在学科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服务,具有资源集成、服务集成、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使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用户需求、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做到无缝链接,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科知识服务动态交互系统,有力地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8]

3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开设信息素质通识讲座、以课题(或项目)为专题的培训、信息素质知识竞赛等活动,使研究生生广泛参与进来,真正动手实践提高信息素质。其中,专题项目的培训,要做到任课教师与研究生一同参与,使任课教师了解研究生信息素质水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终成为既具备某一专门领域知识又及时更新与掌握信息素质教育技能的榜样。

(三)研究生部:利用信息检索课完善培养方案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

开设(或改进)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正所谓“授之以渔”。首先,研究生部应将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使成为新生的必修课。其次,研究生部要与图书馆共同开设此课程,特别需要注意:要按照研究生学科大类进行区分,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要与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要使理论与实操结合,而不是单纯地传授“死板”知识,以使实用性增强;学时不必过多,但为了确保课程效果,事半功倍,不流于形式,应明确要求授课内容全面,严格课程考核,如:参照国内外关于信息素质的评价指标设置教学大纲与内容;期末考核要求不同专业同学,结合所学专业按照课程方法完成期末作业,并做好精简实效的PPT课件上交等。第三,将信息检索课教师的授课进行录制,通过网络平台向全校学生开放(包括本科生),使广大师生能够在网上学习与回顾,不受时空限制。最后,研究生部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对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以总结授课经验、收集学生建议、改进本课程。

(四)研究生:按照信息素质标准主动学习与实践

研究生作为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信息素质的主体,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信息意识、熟悉信息道德,积极认真参与学校组织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在学习中养成专业敏感度,做到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与研究领域高效获取与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创新。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本项目获得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 74-82.

[2]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51-56.

[3]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40-42.

[4]李晓新,吴娱.中外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3):83-89.

[5]董泽芳,何青,张惠.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1-5.

[6]曾晓牧,孙平,王梦丽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3):64-67.

[7]张海燕.研究生信息素质培养及意义[J].图书馆学研究,2004(5):78.

[8]吴凤玉.面向学科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5(8):29-31.

作者:陆辉 肖福军 王艳珍

信息素质的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3:

网络普及背景下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信息素养变得尤为重要。文章阐述网络普及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师;网络教学

文献标志码:A

一、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特点是资源全球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协作化。很多从事网络教育教学的教师在角色定位、角色转型与角色功能实现等方面还不适应。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权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听,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以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个体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被赋予新的特点和意义,从单纯地传递知识变为激励思考,从课堂主体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协作者,从问题讲解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

(一)由“主体”变为“引导”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则成为网络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由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处理信息、显示信息、评价学生行为、向学生提供学习的反馈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有效获取并加工信息,启发学生思考,指导他们完成知识建构,确定学习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反馈。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经验基础、认知特点、建构知识的方式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教师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成果,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采用鼓励、欣赏、引导的评价方法,不应用唯一的标准限制学生的思路,阻碍其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由“灌输者”变为“支持者”、“协作者”、“辅导者”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在现代的教学思想中,教师的职责主要不是如何“教”,而是更好地指导学生“学”。网络信息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进行辅导。教师在网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方法,协助学生开展自觉而有效的网络学习。在人数较多的网络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己探索,独立思考,自行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则是协助和促进这些意义的建构,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融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为其提供学习支架,适当的时候撤去支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信息时代,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学习资源丰富,有可能在很多领域比教师更了解,挑战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教师的新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提高能力。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单方向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建构知识。

(三)由“主角”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在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评估这些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创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组织、指导、管理和协调,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沟通协作,形成民主、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有更多的感情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监控和干预,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对有需要的学生个别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网络教师”扮演以下八种角色:课程设计者、内容促进者、学习过程推进者、评估者、咨询/辅导者、管理者、研究者、技术支持者。相对于传统教师,网络教师不但要具备很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掌握网络教学需要的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同时要熟悉网络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擅长网络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法与策略,能够借助网络与学生交流、研讨和答疑。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师信息化,即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指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能,主要包括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时代发展和教学要求,形成的对待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掌握的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并且有效地利用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搜集、处理、整合与评价,熟练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与本学科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如何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改变,从而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直接影响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网络教学能力。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网络参与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了解网络文化的各种表现,了解网络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了解信息安全和抵制网络犯罪的常识,提高信息技术的选择及整合能力,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真正融入到学生中,通过平等地交流,释放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但是学生仍然会尊重具有高尚师德和娴熟授课艺术的教师,仍然会重视教师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教师要努力充实自己,成为本专业的精英,同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捍卫者。在信息时代,网络教师要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搜集、管理有效信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2.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剧增,推陈出新,终身学习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的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已扩展到人的一生,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教师也是学生,网络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网络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熟练运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适应新的阅读方式与写作方式,不断吸收新知识,形成开放、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是一个持续成长的个体,是积极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胜任教师的岗位。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己首先要做一名成功的学习者,不断跟踪学科前沿,能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的信息,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

3.培养与学习者沟通协调的能力。网络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学习特征千差万别,诉求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通,搜集整理他们在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各类信息,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

网络学习环境下,降低了人际交流的机会,增大了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难度,使远程学习者产生孤独、焦虑、倦怠等心理问题和情绪,如果这些问题和情绪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引导,将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辅导教师应具备处理上述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创立和维护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归属感,让学习者体会到类似面对面交流的自然、真实、直接的情感传递,增强临场感。从事网络教学的辅导教师要具备组织学习社区、构建和谐学习环境、组织开展深层次交流活动的能力,把握发展方向并维持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英国有经验的网络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情感支持,沟通、温暖学生,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学习目标有重要作用。

4.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在硬件设备不断完善的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可以通过专业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自发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并规划实施,教师自愿参与。培训内容要与教学实践、教师的需求相结合,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使教师的网络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素养大幅提升,提高学校网络教育的整体水平,例如,网络课程和课件的开发、教学设计、资源整合、组织和管理网络教学的能力、导学和促学能力、在线沟通交流的技巧等。学校可以将学习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上,方便广大教师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在教师中组织相关的学习社区,开展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校教与学新型模式研究”(编号:2012JK258);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信息技术条件下内、外招研究生学习方式及教学策略研究”(编号:12MS25);暨南大学第十三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与学新型模式研究和实践”】

【李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李莹

上一篇:历史地图教学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