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能力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常常以探究为中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它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实验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实验能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创造能力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创造能力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浅谈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要从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和能力抓起,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不再只是一项任务,更多的是与学生交流,真正融入学生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科学实验中不断发现新东西,获得新知识,从中得到满足感并热爱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在无形之中提升教学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疑问,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探究的实践当中。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过程中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搓手来体会双手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会回答:“用力地揉搓双手,手会发热。”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由此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摩擦力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以及特点。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特点和主要应用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关于情境学习的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哪些具体的情境是关于摩擦力的。”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冬天穿脱衣服的时候会产生火花,这就是摩擦力造成的。还有的学生会联想到道路上的减速带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减缓车辆的速度。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接下来进行的摩擦力实验当中,学生也能够带着兴趣主动去进行探究。

2、指出解题思路,鼓励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要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展示科学实验往往是为了让学生独自进行实验。学生要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才能提升个人能力。因此,教师有时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拥有自我能力发挥的空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热空气”方面的知识时,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到实验中,并积极做出讨论和研究。教师让学生将实验的结果汇报出来,结果发现有两名学生的结论与其他学生的结论有所不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应给这两名学生时间让他们对自己的实验步骤和论证方式进行说明,而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对实验步骤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回顾实验步骤的过程中,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系统化发展。

3、注重知识迁移,启发创造思维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并不代表一味地灌输知識就可以培养能力。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整体,但具有因果关系。教师要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将水的三种形态变化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三种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冰雹,是水变成冰;雨,则是空气中的水分子变成了水,等等。新知识与所学知识形成关联,后者能够为前者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这样就完成了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反映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教师要注重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寻找恰当的时机,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杠杆的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如果我们也是在场的一员,缸太结实了,在没办法打破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杠杆原理倒出水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从“杠杆原理”的知识出发,发现只要力臂够长,用很小的力气就可以撬动水缸。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力量,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益的。结合学生学习过的摩擦力知识,教师又提出问题:“假设附近有可用的杠杆材料,如结实的木棍和光滑的铁棍,我们应该使用哪种材料当杠杆呢?”这时,有的学生回答用结实的木棍当杠杆,因为木棍的表面粗糙,和水缸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不会在撬动时突然滑落;也有的学生建议使用光滑的铁棍,在铁棍的一端绑上布条增加摩擦力。学生的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都领悟到了问题的根本,结合所学的摩擦力知识,完成了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通过具体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探究,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例如,在讲解“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去观察面包上霉菌产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为了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时间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食物变质的现象,并让他们进行观察记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当中,还能够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发现素材,主动探究和学习。

二、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科学创新与探究意识,运用开放的引导,让学生及时反思、积极总结,逐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毛勇伟. 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 神州,2018(26):122.

[2] 陈泽明.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能力[J]. 未来英才,2018(1):81.

作者:靳松

学生创造能力科学教学论文 篇2: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常常以探究为中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它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实验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实验能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关键词:学习兴趣 思维发展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好奇好动,什么都想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还必然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动作等,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如在教学“认识空气”一课时,为让学生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我设计了几个小实验。1.将一不漏气的透明薄塑料袋的口张开,再用线扎起来,用手捏住一端向前移动,问学生袋里有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现象?2.吹灭点燃的蜡烛,观察冒烟的样子,启发思维,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呢?在学生感知空气存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说出空气有什么特征吗?最后借助谜语归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每时每刻少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强烈,为实验教学活动开了个好头。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产生好奇,乐于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科学实验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有利于生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让他们乐于思考,乐于探究。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例如,在讲“倾听声音”一课时,上课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利用儿童歌曲“小竹笋”引入,带领学生走进声音的世界,为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好铺垫。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中,我利用一架鼓,鼓面上散了一些豆子。让学生注意观察,我不敲鼓时,听到鼓声了吗?上面的豆子有没有动?现在我用鼓棒敲鼓,听到鼓声了吗?豆子有什么变化?是谁使豆子跳起舞来的?如果鼓面不振动,鼓能发出声音吗?豆子能跳动吗?这说明了什么?在宽松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设想,要给予支持,给予帮助。学生才能在实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励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科学实验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观察事物持续时间短,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系统性差、概括性差。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才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还时常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体验。如教学“观察土壤”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现象,最后得出土壤的成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增加了学生大脑表象的储存量。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教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在讲“水与生命”第一课时“观察水”后,我又提出“水除了无色、无味,摸去不粘,装在瓶里用手摇晃有清脆的声音等外,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你还知道水的哪些秘密?”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发言异常积极。

(三)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事物产生兴趣,并进行质疑时,这时学生急于了解探究的奥秘,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会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自主探究知识有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指导他们学会做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是科学课最基本的方法。当实验成功时,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时,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去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进行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如在上“蚯蚓”一课时,我让学生带了小铁锹自己去挖蚯蚓,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自己去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体会蚯蚓的生活环境,他们甚至还能感受到蚯蚓对植物的帮助呢。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实验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启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沉与浮”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小木块和橡皮泥等物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学生很快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橡皮泥沉下去了。你能想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吗?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碗形。”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船形。”有的学生说:“把它做成空心的。”让他们大胆地去设计,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这样从不同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性,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只要在科学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营造宽松的科学实验环境,正确进行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去创新,他们就一定能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责编 田彩霞)

作者:朱艳辉

学生创造能力科学教学论文 篇3:

简析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体育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业体育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程教学 游戏教学

在小学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教育背景之下,如何对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调整,将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切实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教学缺少必要的关注和重视,在很多学校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常常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同时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约束,往往习惯于采取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将体育课程看作是其他课程的附庸,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狭隘的理解和偏见,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以及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要改变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这种教学状况,需要教师从自身的体育课程教学实际出发,综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将新的、更加符合小学体育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即游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体育课程学习有着较大的学习欲求和好奇心,而游戏教学法则将体育课程教学的知识性、专业性与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形象活泼的教学形式,迎合了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特点,能够有效的弥补和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所具有的缺点和不足,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融入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氛围中去,进行有效的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

不仅如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课程参与程度和参与水平,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身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和理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同时游戏教学中开放性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体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游戏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改进小学体育课程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将游戏教学法引入自身的体育课程教学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性教学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游戏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心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期望和学习需求的体育游戏项目,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安排,从而更好的和教师进行配合,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都较低,对于复杂的事物有着一定的认知困难和理解障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游戏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出发,采取直观形象的游戏形式,使学生能够迅速了解游戏的规则和实施方法,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防止教师设计的游戏过于复杂,对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造成打击。在这个过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角色扮演法,即在游戏中设置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完成教师在游戏中设定的各种任务。

教师在进行角色设计时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将学生喜欢和想要扮演的角色融入游侠之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游戏兴趣,活跃游戏教学氛围。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逐步学会遵守游戏中的种种规则,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在向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游戏教学过程中的位置,使学生成为游戏教学的中心点和主导者,教师则转变为游戏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游戏教学顺利有效的展开。小学阶段的学生常常有着各种奇思和妙想,同时厌倦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游戲教学的内容进行创造和丰富,鼓励学生将各种游戏内容结合起来,如将益智问答与球类运动结合起来等,创造新的游戏形式,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并且积极配合学生对游戏方案进行整合和改善,从而在提升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游戏教学过程之中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营造一种合作与竞争的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在竞争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激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并且在合作和竞争中提升学生对于集体精神的认知和感悟,更加深入的丰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涵,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体育素养。

小学是学生进行体育学科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体育教师应该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到游戏教学所具有的教学作用和教学影响,丰富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内容,创造活跃的游戏教学氛围,切实激发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热情,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性教学。

作者:赖玫

上一篇:新三螺旋理论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