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螺旋理论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4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脱钩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多层面、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改革理念,并阐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两个方面、三种能力、四个环节”的实施措施和考核方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三螺旋理论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三螺旋理论毕业设计论文 篇1:

基于螺旋模型的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摘 要: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近年来,由于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考研热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本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屡见滑坡。因此,必须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而螺旋模型的应用,正是这样一种毕业设计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尝试。

关键词:毕业设计;螺旋模型;质量控制

一、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也是历时最长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阶段,也是学校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的各项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

近年来,由于高校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以及考研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的质量大打折扣。目前,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一些问题:(1)学校重视与学生轻视的矛盾。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一种形式,最终都可以通过,因而采取敷衍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就业上,还有部分找到工作的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在就业单位进行实习,部分考研的同学正处于研究生考试的复试阶段,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也明显减少,甚至有少数学生临阵磨枪,抄袭粘贴现象极为严重。(2)学校严格监管与教师放任自流的矛盾。部分指导教师一方面出于考虑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出于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想法,往往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也就不管不问,加上学校缺乏对指导老师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不到位。(3)成绩评定体系规范与论文答辩形式化的矛盾。学校虽然制定了较为健全的答辩规章制度,但在执行环节上却马马虎虎。一些指导老师出于学生毕业以及学校就业率等因素而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关不严,答辩及评审走过场。答辩时,非评阅教师事先并不审阅将要答辩的学生论文,往往在学生陈述论文时,才翻看论文的内容,从而导致答辩教师在对论文提出问题时不具有针对性,使得学生认为没有认真的必要。

因此,诸多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螺旋模型的应用,正是这样一种毕业设计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尝试。

二、螺旋模型在毕业设计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螺旋模型最早是由Barry Boehm于1988年提出,主要用于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它将软件开发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价,螺旋模型每一轮都要经过这些环节,每经历一个周期系统就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1]。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根据不同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根据下一步计划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方案的合适选择,并对方案进行评估与分析,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2]。如此不断轮回重复,直到得到比较满意的产品。

毕业设计由论文选题、开题、过程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抽查检查、材料归档等多个环节组成[3],其每一个过程都是相互衔接而不可分割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将影响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可以把毕业设计作为一个软件项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守螺旋模型的各个原则,进而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并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螺旋模型在毕业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毕业设计是由多项论文环节相互衔接组成的连续开发系统,螺旋模型的应用其主要的途径应是在每一项论文环节将螺旋模型所遵循的各项原则加以应用。

1.准确定位毕业设计的性质、任务。论文写作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专业教育有意识培养的结果。因此,应围绕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毕业设计所要求的相关素质与能力融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毕业设计活动开展之前,学校相关院系,指导老师应就毕业设计的性质、目的提前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并进行毕业设计的动员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楚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应在第7学期初完成。

2.选题与开题。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是指导老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选选题,两者都必须遵循需求的有效性原则,即要注意毕业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以及选题的难易与可完成性。毕业生应按相应的要求填写选题审批表,并报指导老师与院系审定。只有通过审查的选题方可进入下一环节的论文开题流程,没有通过审查的选题,进行重新选题,直至进入开题环节。开题环节同样遵循相应的指导与审查原则,指导老师应负责指导学生的方案可行,院系应负责审查确认,没有通过审查的开题报告应反馈给学生与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督促学生进行修改完善,方可进入下一环节的毕业设计阶段。

3.设计与指导。毕业设计阶段是整个流程的核心环节,也是螺旋模型应用最为关键的阶段。过程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琐碎的“生产建筑”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能否从最初的理念走向成品。在这一环节,我们应借鉴生产管理的任务导向性原则,严格日常管理,具体应加强三方的工作。

首先,对学生毕业设计活动投入时间的管理。应从制度与具体监管上确保学生每天投入充分的论文创作时间。有条件的学校应开放相应的计算机房,保证学生每天处于“上班”的状态,学生的离校应进行相应的审查与报备。其次,对指导老师投入指导时间的管理。指导老师指导应设置每周的最低指导时限、次数要求,填写相应的指导记录,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院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逾期未交的予以督促警告。第三,对院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的要求。应遵循螺旋模型的风险控制和约束要求,严格制订并执行毕业设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指导意见(原型模型),全面领导毕业设计的各项活动。制定时间进度计划(预算),从严管理。审查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表格、记录、成品(开发与测试)。明确院系、教师职责与学生任务,监督与抽查指导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活动,强化质量控制,完成每一阶段任务(约束)。只有遵循严格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毕业设计才能按照预期的目标,依次递进顺序连接,共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的定稿。

4.成绩的评定与约束。在进行论文答辩之前,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避免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随意性。答辩小组应依据对文本内容的评判和答辩现场情况经答辩小组成员集体研究后给出答辩成绩及评语,而毕业设计成绩,应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答辩小组分别提出评定成绩,各自的比例应为30%、30%、40%,由答辩秘书进行汇总,再报院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最后,形成毕业设计的档案材料,为下一年度的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与经验。

四、结论

从螺旋模型的应用可以看出,毕业设计的难度与工作量有所增大,对毕业生的投入时间也有所要求,但这并没有妨碍毕业生就业考研等其他活动的开展,而是对现有毕业设计重就业轻管理的一种调整与回归。经过螺旋模型的增量提升,毕业设计的管理将更加规范,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成志,张华忠.螺旋模型在开发网络可存活性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5).

[2] 宗慧,朱全银.螺旋模型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 李芳芳,钱猛.基于结构化方法和螺旋模型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2).

[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张勇

新三螺旋理论毕业设计论文 篇2:

“多层面螺旋上升式”理念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脱钩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多层面、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改革理念,并阐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两个方面、三种能力、四个环节”的实施措施和考核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创新能力;教学手段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组成、协议和设计方法,还应了解网络系统的安全、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在以往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授课内容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授课方法。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探索计算机网络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

1 “多层面、螺旋上升式”教学改革理念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在以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开发能力[1]和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缩短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快地适应社会。

自从我校实施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以来,计算机网络教研室已经建成一套以课程原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线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技术更新快、变化大的特点,在授课内容选取上,我们利用与企业合作的优势,紧跟当前使用的主流新技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的项目设计以典型的技术应用或服务为载体进行设计,教学顺序按照项目编排展开。在讲课过程中把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实践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原理、当前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局域网组建、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础知识及配置、应用层服务的架设、网络监听等,课程融合Cisco网络工程师CCNA、CCNP和锐捷网络工程师RCNA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要“零距离”接轨,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多层面、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理念。“多层面”是指根据社会对网络技术岗位群的需要,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社会岗位的需要。“螺旋上升式”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由理论教学→应用实践,由应用实践→理论指导,由理论指导→应用实践扩展,再由实践扩展→理论提升”的螺旋上升的教学理念。

2围绕“螺旋上升式”教学理念实施教改的具体措施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要与计算机行业的著名资格认证相结合;突出岗位的针对性、行业的适应性、职业的地方性,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注重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2];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良好的团体工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自学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三种能力、四个环节”来实施细则,来充分体现全新教学理念。

2.1两个方面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授课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备的管理调试、组网技术、网络安全与维护技术和综合布线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学习应用、创新与实现[3]。经过这两个方面的认真学习,同学们在随后的分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在后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将有不同侧重。

2.2三种能力

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培养目标上,即学习能力、扩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学习能力。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非常快的社会,所以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能力。我们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把“自主学习能力”列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指标,这样在毕业时,如果缺乏“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2) 扩展能力。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了基础知识之后,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或项目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扩展,使自己在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的同时,进行知识体系的延伸。

3) 创新能力。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均沿着这样一种知识进化链条,即沿着“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改善解决方案”而进行。没有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谈不上创新。在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过程中,理论创新体现在网络协议的提出和改进上;实践创新体现在网络设备的管理、配置、调试和综合布线方法和技巧的革新上。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出新的动力,就没有社会前进的牵引力。

2.3四个环节

主要体现“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理念上。开始是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这是一切实践最根本的依据;接着是用实践行为去深刻理解、检验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在扎实地实践过程中会对以前所学过的理论又有新的理解和发现,由此就有了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促使实践创新,这样就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辅助地位。但是,在当今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中,要求学生不但有很强的理论理解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的呢?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改变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教学,形成下面的“四环节”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校内理论教学环节。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重点穿插让学生了解如何把自己掌握理论转化为应用,在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理论与实践脱离。我们学院有思科网院、JAVA培训认证、VOIE考试认证等机构,这样在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参加有关认证,强化理论的学习。这样可以从多方面去强化网络设备管理和网络协议的学习应用。

第二个环节:校内实训、实习环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阶段的小实训(如网络组网、服务器构建、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协议实现等),使学生全面检验自己所学的一切理论知识;在学期末的大实训中,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课程规定的实训项目外,我们还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让理论更加清晰这一指导路线。学院新实验室的布线、网络技术实验室的管理和设备调试等都是由本专业学生独立设计、施工完成的。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把理论融会贯通于实践中,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第三个环节:校外顶岗实习、实训环节。为了强化社会实践,加强实用能力培养,我们积极与一些网络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派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到这些公司顶岗实习。一方面通过在这些单位的实训,使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工作,深入社会进行实践,利用这些公司的实力和实践环境培养学生,扩展了我们的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若发现理论教学中的不足,立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很强的短期或现场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个环节:专家和导师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指导环节。这一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承担一定实际工作,在专家指导下完成任务,再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理解和理论优化能力,近一步缩短学生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逐步具备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能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

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能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却不能适应现有的教学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第一,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由于笔试不可能完成较大的综合网络拓扑的构建和配置调试,使得很多应该掌握的系统综合功能无法进行考核。

第二,忽视实践,强调记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并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把手动的操作界面、功能强大的菜单变成僵硬的、割裂的命令来记忆[4]。笔试考试把原本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很强的操作变得枯燥乏味,并缺少调试、运行等动态信息的考核,在客观上导致了新的“应试教育”[5]。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所在教研室从考试方式入手,变笔试为上机考试。改革的目标是根据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大纲,采用期末上机实践考试和平时实习实训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加合理、全面地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的上机考试,教研室特地开发了一个类似于CCNA模拟器的考试软件,这个软件除具有一般考试软件的功能外,还有网络拓扑即时生成、即时调试和即时判分的能力。为了避免在线抄袭,我们在软件中设计了特殊功能,如在考试时不能共享文件、不能分发文件、不能进行USB连接等,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抄袭。此软件的开发和实施,为我们网络技术课程上机考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根据期末上机考试和平时实习实训的成绩所占的不同权值,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从考试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应这样考试更有实践意义。从主讲教师和学生实验情况来看,这种考试方式要比传统的笔试方式有很大的优点,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增强了,参加课外实验的人数增多了。从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后期工作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考核方式的改变,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使考试这个“指挥棒”真正地把高效的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引向正确的轨道。同时,又促使老师和学生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从而贯彻了“螺旋上升式”的教学理念。

4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方式改革,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以“开放式路由协议OSPF的配置”这个知识点的考察和本学年考试及格人数为例,每学年以两个班六十个同学为研究对象,时间从2000学年至2009学年,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6年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无论从知识点的掌握上还是从课程的及格人数来看,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创新能力上来看,我们学校从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创新实验和创新项目的申请名额,每年教研室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申请到的创新基金数量如图2所示,自实施教学改革以来,同学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好的提高。

图1知识点掌握及考试及格情况统计

图2获得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情况统计

5结语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方向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教学理

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项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还很多。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在“多层面、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该教学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静.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35.

[2] 马玉霞. 对高职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思考[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76.

[3] 陈树根,郭锡泉.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法[J]. 新课程研究,2009(1):54.

[4] 杨冰,邓曙光,曾专武. 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107.

[5] 李洪亮.“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华章,2008(7):103-104.

“Multi-level and Spiral” Concept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ZHU Kunhua, GUO Xiaojuan, GU Yuesh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reform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methods

(编辑:彭远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朱坤华,郭晓娟,古乐声

新三螺旋理论毕业设计论文 篇3:

基于PDCA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一PDCA方法及在本科畢业设计(论文)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全面质量管理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1]。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基本工作手段是PDCA方法,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工作循环的方法。在学校的毕业论文组织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全员参与,持续地改进,通过建立目标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控制系统,形成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协同合作、各司其职。通过PDCA方法,对论文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识别出论文组织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个相关点并加以改正,采用多种管理手段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循环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达到螺旋式上升[2]。

二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毕业设计的目的、特点、方式、途径,以及毕业设计与其它教学环节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创新教育理论的研究,目前的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可归为以下六方面的因素[3]。

(一)毕业设计选题问题

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结合工程设计和工程技术研究的较少,实验和教师自选题目所占的比重较大。有的教师采用模拟性课题,学生只需根据教材中教授的原理和方法就能完成这类课题,或直接照搬已有的规范设计方法或简单套用常用基本公式和图表即可。毕业设计在对工程能力的培养上下力不足,不利于学生发挥独立见解和创造精神,体现不出工科专业毕业生“工程能力较强”的特色。总之,目前的问题主要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环境造成的,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这是学生不受企业欢迎,毕业后不能立即独立工作的原因。

(二)学生重视程度的问题

大四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考研、职业资格等各类考试的认证中去。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很重要的实践环节,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可逐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技巧,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对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包装、农机和农电等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毕业论文投入的精力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观上不够努力。他们认为毕业论文选题与就业关系不大,毕业论文成绩是否优秀与毕业也无多大的关系,毕业论文作为一门实践环节的课程只要通过就行。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时间、精力的投入不足,毕业论文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三)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教师指导毕业设计通常有三个目的:一是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根据实际需要获取新知识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并掌握论文撰写的方法,从而养成严谨、认真的科研工作习惯;二是自己的科研项目缺少人手,找一些免费的劳动力,打打下手,做做实验,跑跑腿等;三是纯粹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近年,为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采取措施引进了大量教师,教师来源主要有应届博士毕业生和引进人才,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缺乏包装工程实践经验,对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关键问题难以把握。每位指导教师都指导七、八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还承担有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一人一题的实施办法,一个教师同时指导这么多的学生是很难深入下去的,使得教师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明显不足,造成毕业设计的质量严重下滑。

(四)考研和就业影响的问题

大学第六、七学期一般为重要的专业课学习阶段,但由于各种需求,学生们不得不又面临各种考试以及就业单位的各种考核等实际问题,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导致专业知识系统性不强,基础不够扎实。第八学期是毕业设计时间,同时也是研究生复试、就业选择的关键时间,这些客观问题造成时间上的冲突,使得毕业设计时间明显缩水。

(五)学校管理制度上的问题

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课堂教学不同,主要表现为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由原来的班级分解为由指导教师负责的毕业设计小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脱离了原班级的集体行为约束。如果指导教师要求不严,学生的纪律观念就一时难以形成,容易导致纪律涣散。包装工程专业按照学校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选题审批制度、开题制度、毕业答辩制度以及指导教师指导制度等,在规范制度建设方面有了进步。然而,由于学校在毕业设计方面对指导教师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制度在执行时难以落到实处,在执行过程中一定比例的学生因外出找工作而缺失了这一环节,作为过程监督制度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毕业设计经费的不足是制约毕业设计的重要的因素,比如我们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经费只有100元,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多开展毕业实习和购置参考资料就意味着自己要多贴钱。毕业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是专门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做准备的,也是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毕业实习环节不得不简化,压缩实习时间,降低实习单位的水平要求。另外,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验材料相对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PDCA方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质量保障措施

根据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情况,将执行阶段划分成4个主要分段,或者可称为“质量控制点”、“里程碑”[4]。

(一)计划阶段

第一,毕业设计选题。首先是指导教师选题,根据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和工程实际要求,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A题目类型必须完整,专业覆盖面应有足够的宽度;B题目性质应符合教学要求,结合生产实际; C题目难易程度适中,工作量合适;D题目中的条件,原始资料数据应合理,切合实际;E题目数量和范围恰当。

第二,制订了一系列毕业设计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这些管理文件回答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达到什么要求,从而从毕业设计的全程组织管理、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论文选题、论文评阅与答辩以及论文资料的归档等各方面规范了毕业设计工作。

第三,制订详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建立了科学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进行检查评估的依据,也是最终毕业设计答辩的依据,是指导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目标。

(二)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即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过程。以包装工程专业为例,整个设计过程可分成四个分段,各阶段所应完成的内容和形成的设计成果、达到的设计要求都在前面计划阶段中的毕业设计管理文件中有明确规定。

(三)检查阶段

该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由成立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在每个阶段完成时,检查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二是将检查成果与原计划比较,看学生完成的该阶段设计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进度是否达到了原计划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设计成果比较。

(四)處理阶段

即针对各阶段检查出来的问题、出现的执行与计划的偏差,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纠偏,责成指导教师与学生尽力在短时间内整改,完成该阶段的设计任务。

第一,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经常性督促、分阶段地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时为学生毕业设计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第二,毕业设计工作小组根据检查情况书写阶段性总结检查报告,列出检查中出现的各类毕业设计数量、质量、进度问题,同时给出整改措施建议。

第三,对于出现毕业设计数量、质量、进度问题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应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来完成本阶段所要求的任务。对于出现的其他问题,如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等,应责令学生完成整改。

第四,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各阶段检查结果作为最终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时对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效果考核也依此进行评价。

总之,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将经验性工作方法转变成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具体工作的活力;并在强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各阶段性工作的经验教训,会使毕业论文工作中的各项活动得以不断改进和提高,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张永春.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论在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中国大学教学,2004( 12) : 37-39.

[2]金颖.基于PDCA的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11):144-145.

[3]李连进,王明贤.包装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2011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1-6:106-111.

[4]刘爱华,鲁业鸿.基于PDCA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控制[J].高等建筑教育,2006,3(15):122-125.

作者:刘春山 陈思羽 李宪芝 史立秋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学生创造能力科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