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12-25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拓展, 在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的土地不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于是征用了农村的土地, 进而形成了一大批失地农民。当农民失去土地, 代表了传统农民身份的变化, 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难以与社会融合。他们既不属于被排斥的农村地区, 也不在尚未接受他们的城市, 在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区, 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痛苦。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中, 矛盾凸显, 大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脚步, 这也成了日趋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2 概念界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农民是指那些拥有农村家庭户口, 住在农村很长一段时间, 拥有土地,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应归于农民这个群体;城市市民则是指拥有城市户口, 长期生活居住在城市, 从事非农产业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是指那些原来长期生活在农村且从事农业劳动, 后来由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导致其失去土地使用权, 从而不能再从事农业劳动的特殊群体。所谓失地农民市民化, 是指国家改变失地农民户籍, 使他们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 以改善失地农民经济生活状况, 促使其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

3 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困难。就业困难是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一个普遍现象, 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择业过程中受到了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限制, 使其在就业中没有任何的竞争能力, 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劳动技能方面都毫无优势可言, 因此只能找暂时性的以劳动力为主的工作, 无论是其工作环境还是工资的高低甚至自身的安全保障也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 这使得失地农民自身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 也不断地进入到失业就业失业的循环中去。此外, 有关部门没有给予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支持, 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对于失地农民缺乏规范性的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 从生活上来探究失地农民的城市化生活, 可以发现, 面对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失地农民非常的不适应。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生活, 可以说是被动地接受, 自给自足的失地农民突然进入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居住环境, 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虽然是户籍上失地农民已经是城市户口, 但是本质上仍旧是农民的习性, 根深蒂固。并且, 无论是受教育的程度还是成长环境的影响, 失地农民对于城市居民的包容开放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怀疑和困惑。在农村的大环境下, 相较于城市的快速发展, 还是较为滞后, 因此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并且对于城市生活的融入显得排斥, 无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 并且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另外, 从社会福利上来看, 失地农民的社会福利待遇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到了农村, 也涉及了医疗、养老等要素, 但是农民仍然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 以土地为一切生活的基础。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土地, 土地是农民的经济来源和生存的保障, 当农民失去土地, 并且后续的社会福利却没有跟进, 使得失地农民进入了两难的境地, 失地农民的补偿款只能够解决暂时性的经济困难, 无法取代土地养老的持久性保障, 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也仅仅对于有单位的职工, 对于缺乏工作技能, 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稳定工作的失地农民来讲, 他们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社会保障, 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大大的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4 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对策

4.1 开展就业培训, 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率和经济收入。

加快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首先必须要提高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首先, 在政府层面, 政府需要创新工作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失地农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扶持和鼓励的政策, 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对失地的农民, 在各种优惠的税收条件下, 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给予一定的贷款优惠。其次, 对失地农民群体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生存技能水平, 增加失地农民的竞争能力, 扩大就业机会。失地农民的就业是一个持久性的问题,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帮助。

4.2 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转变生活方式。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关键就是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 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失地农民思想的转变, 主动的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 在固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基础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

5 结语

综合上诉, 在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 由于生活方式和生长环境的不同, 使得失地农民对于城市生活产生抵触, 对于自己也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所以, 要使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 要更新其固有的观念, 去除陋习, 接收新的信息, 跟上城市生活的步伐。社区可以开展针对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开展小组活动或者教育宣传等方式, 从心理和观念上对于失地农民进行引导, 促进其观念的转变。社区或者一个组织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友好关系, 缓解冲突, 也可以帮助失地农民更好的适应城市的生活, 改变传统的农村熟人交往的人际关系模式, 更加能够增强失地农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顺利的实现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

摘要:在探索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过程中,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失地农民市民化。本文以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为研究基础, 探讨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促进失地农民角色的转变, 探索出一条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实际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矛盾,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慧博.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6) .

[2] 张丽娜.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 2012 (1) .

[3] 朱劲松, 陈浩.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途径:基于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10 (6) .

上一篇: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下一篇: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