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法律意识应具备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聘用合同管理是高校人事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是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深化和延伸。本文简要分析了聘用合同管理在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中的重要意义,对聘用合同管理的内容和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了加强聘用合同管理的若干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法律意识应具备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法律意识应具备管理论文 篇1:

业财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财务会计逐渐向管理会计转型,会计工作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将财务和业务等进行有机融合,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因此,高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及时进行调整和转型,聚焦“业财融合”的时代要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据此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多元化动态考核方式的建立、产教融合的深化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  业财融合;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环境剧烈变化,为了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我国正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和会计改革。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

2014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总目标;建立了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4+1”的有机发展模式;要求单位应遵循融合性原则,将会计工作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进行有机融合。在此背景下,企业对会计的关注点逐渐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管理会计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政策引导下,培养能够将企业的业务和财务相互融合的专业人员,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健康成长是这一背景下对财会等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廖诣,2017)。

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许多初级重复的财务工作逐渐被信息化、标准化,许多传统会计的核算工作将被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替代,然而企业需要的预算、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税收筹划、资本运作等高附加值的工作仍然需要专业财会人才,财务的界限变得更宽泛。调查显示,一个成熟且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对业务财务的专业化要求非常迫切。

基于此,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向管理会计方向转移,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且要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其他知识,熟悉企业的运营流程及具体业务,也就是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会计专业人员。

二、行业和用人单位会计人才需求趋势

基于以上背景,为了掌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笔者对江苏省内企业的业财融合程度以及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各行业、各规模、各性质的企业共75家。

(一)企业的业财融合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仍有80%的会计人员将精力放在日常的会计业务处理中,真正用于企业经营决策上的时间不足20%,业财融合深度有待发掘。究其原因,与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无关系。当前,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供给侧改革方面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教学内容重视传统的财务会计,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模式还比较陈旧,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程度不高;教学考核仍以知识考核为主,能力考核不足;产教融合有待深化等。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不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调查

笔者围绕企业岗位需求、企业招聘时重视的因素、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企业要求的会计人员专业技能、高校应培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几个方面展开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1.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的75家企业对出纳(48家)、会计师(43家)、会计助理(42家)、财务助理(39家)四个岗位的需求较大,表明大部分会计人员毕业后从事的还是专职工作。

2.企业招聘时重视的因素。有74家企业(占到98.67%)认为专业知识水平最为重要,还有59家企业(占78.67%)认为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其看重的,另有33家企业(占44%)比较看重实习经历,分别有26家企业(占34.67%)和21家企业(占28%)还关注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

3.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企业将拥有较强的工作责任位列第一,其次是敬业爱岗,团队协作意识位列第三,对于职业素质如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进取等企业也颇为重视。

4.企业要求的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半数以上的企业对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与分析、税收计算与申报、财务软件操作与维护及财务预算与分析这五类技能十分重视。

5.高校应培养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方面,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是企业认为最有用的课程,占比为81.33%;其次是财务管理,占比80%;税法、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税收筹划、高级财务会计也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很重要。实践知识方面,企业认为最有用的是Office高级应用,占比为77.33%;其次是会计专业综合实训,占比69.33%。此外,企业还专门提到沟通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Sas 或者 Spss等工具的应用等。

6.高校应培养的能力。89.33%的企业认为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至少一种其他技能:计算机能力占23%,业财发展、政策、心理学等其他技能占23%,沟通合作能力占19%,营销和金融能力占18%,精通相关法律占12%。此外,还有89.33%的企业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与专业知识相關的竞赛。

(三)企业对会计学专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等方面的看法调查

除发放问卷外,笔者还实地走访了国电南自、苏宁集团、毕马威等大型国企、民营、外资企业,了解具体企业对会计学专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等方面的看法。虽然调研企业属于不同性质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但对于会计学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均存在类似的观点。第一,随着大数据、云会计的发展,财会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只是正面临巨大转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应由基础核算转型为全面的经济管理型人才,未来的财务人员将更侧重于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对公司整体业务、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要能够渗透各业务层面,以项目为单元,向业务财务人员进行转型。第二,随着企业经营不断强调业财融合,业务经营将牵引财务发展,财务发展也将支撑业务经营,业财融合要求公司财务系统要嵌入业务运营系统之中,财务人员必须真正成为业务人员的伙伴,分析经济运行与绩效评价,这就要求在学科体系中增加针对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配套课程,增加管理会计案例实务教学内容的比重,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师资培养,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企业调研、实践。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企业普遍反映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Excel的应用。第四,企业还对财会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提出了要求,如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主动性、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和应变能力等。

三、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变化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此外,《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要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完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并确定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力支持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以上政策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要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要提升课程内容质量;要加强实践教学等,这些都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

为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会计转型的要求,同时鉴于应用型本科学校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办学面向,笔者所在学院的会计学专业明确了“管理型”初级会计师的培养定位,旨在为各单位会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管理岗位输送专业人才,也为本专业毕业生能够成为高级会计管理工作者提供上升通道,使本专业成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财会人才输出地。

基于此,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会计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会计准则和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会计鉴证、会计咨询及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专门人才。该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区别于一流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区别于一流本科院校主要是突出“应用性的实践能力”培养,区别于高职院校主要是突出“会计管理化”方向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形成“第一第二”課堂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价值引领,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和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具备健全的人格、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中特别强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坚持和强化第一课堂的基础和中心地位,通过协同管理、协同教学、协同学习等策略,建成“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实行第二课堂“进教学计划、进课时、进学分”的“三进”制度,克服传统高校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笔者所在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特别开设第二课堂模块,共6学分,包括“思政课”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课外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指导、生涯规划指导等。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并支持学生组织开展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的多元化、精品化、品牌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有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畅通师生交流渠道,形成良好互动机制。

(三)紧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突出“业财融合”,重构课程体系

随着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企业调研问卷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大智移云物”背景下,企业经营不断强调业财融合,对财务人员的需求由传统的会计核算转向能利用大数据智能化分析并进行管理决策,因此,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课四个层级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业务知识+专业知识”, 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业务沟通能力+专业决策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接社会需求,课程系统的框架如图1所示。

在通识教育阶段,培养学生重点掌握计算机基础及Python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应用等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专业基础阶段,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知识及支撑企业业务活动的各项管理、战略、法律、运营等业务知识,具体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战略管理、经济法、生产与运营管理等,培养学生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业务沟通能力。

在专业课程阶段,将已习得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业务知识与投资、金融等业务知识,财务、会计、税务、审计等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增加专业课程业务处理软件的使用、业务背景知识的介绍和业务流程的梳理,从而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良好融合。同时,在专业方向课选修中,增设实务前沿模块,包括财务共享中心实施与服务、云财务智能报账与核算和财务大数据可视化分析课程,以适应“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对财会人员的需要。

在集中实践环节,通过VBSE、财税一体化等跨专业集中实践课,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经营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具有较好的整合资源、处理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全局观和责任感的培养,从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训练,在低年级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沟通能力;在高年级以专业知识为起点,梳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业务知识、业务流程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业务知识,理解财务对业务的支撑作用,跳出财务视角,站在企业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价值,从而更好地进行专业决策。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互联网教学手段,强化“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的融合”

“业财融合”的时代要求,促使核算型会计向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转型,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更新迭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进行变革。应更多地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頭脑风暴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模拟、分析、讨论、展示、研究企业业务活动,引导学生用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的视角考虑财务问题,带领学生一起认识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通过画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分析业务逻辑和流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关注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管理、投融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进行人财物和成本预测、经营决策、财务分析、绩效管理等,从而更好地掌握财税政策和会计准则;同时,辅以微助教、对分易等助学APP,借助慕课、云平台等互联网教学手段,通过视频讲解播放、问卷调查、线上练习、分组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在专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转换思维,在深入理解“业务”的基础上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的融合”。

(五)重构课程考核模式,提升教学评价效果

基于“业财融合”理念下的培养规格,构建“三维多元动态一体化”课程考核模式(见图2),“三维”是围绕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和专业素质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多元”即考核方法和考核主体多元化,针对考核方法,可以结合考核标准,选择能够有效考核学生业财知识和业财能力的考核办法,如针对业财知识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口头汇报、作业、单元小测验等,对业财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务操作、工作任务、专业竞赛等,同时通过教师、学生、辅导员、企业等多元化主体进行课程考核;“动态”是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强调对业财知识和业财能力的过程性考核;“一体化”是指围绕教学评价思想和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考核模式的各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考核范式,从而实现“以考促评”“以评促学”“以学促长”,达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升。

(六)拓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业财融合”要求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坚持“开放办学,多方合作,内涵发展”的思路,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课程和项目,邀请企业资深人员来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利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立足新业态需求,打通专业的隔断,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形成专业的新方向;特设与企业共建课程方面,设置包括实务前沿选修方向课、跨专业综合实训课和企业实习等,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优势,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在学校的课堂学习环节获取间接知识与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生产实践环节获取直接的实际经验、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有机结合,将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扩展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模式,通过实践工作锻炼,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业财融合”综合能力,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产、学、研的良性循环,促进师资队伍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反过来又加强产学合作。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王斌.论业财融合[J].财务研究,2018,(03):3-9.

[ 2 ] 张庆龙.业财融合实现的条件与路径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01):109-112.

[ 3 ] 徐光华,沈弋,邓德强.环境嬗变下的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015,(12):87-89.

[ 4 ] 张梅荷. “互联网 +”背景下“业财融合”教学的挑战与变革[J].教育教学研究,2018,(05):207-209.

[ 5 ] 张前前.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205-206.

[ 6 ] 廖诣.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人员培养[J].财会信报,2017,(06):103-105.

[ 7 ] 毛雪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J].商业会计,2017,(24):218-129.

作者:高凯丽 王晶晶 高山

教师法律意识应具备管理论文 篇2:

教师职务聘任制下的聘用合同管理

[摘 要]聘用合同管理是高校人事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是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深化和延伸。本文简要分析了聘用合同管理在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中的重要意义,对聘用合同管理的内容和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了加强聘用合同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 教师职务聘任制 聘用合同管理

[作者简介]骆腾,陈发美,中山大学人事处(广东广州 510000)

随着教师职务聘任制在高校的相继推行,高校对教师的管理由身份管理逐步转向岗位管理,由行政管理逐步转向法制管理,高校与教师的关系由行政任用关系转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高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后,高校必须围绕聘用合同展开管理工作,教师必须按照聘任合同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合同管理成为人事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学校对个人履行职责的考核、奖惩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以合同的约定为依据的。因而,聘用合同管理成为高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后的新课题。

一、聘用合同管理是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深化和延伸

2002年7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以下简称《意见》),对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保护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具体意见。《意见》既是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合同的指导性文件,也是高校推行聘用合同的指导性文件。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是高校与教师在乎等自愿的基础上,由高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请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的总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前提下,订立一份平等合法的聘用合同,以合同为依据,规范高校和教师双方的行为,维护高校和教师双方的合法权益,这是教师聘任制的关键所在。签订职务聘任合同后,高校与教师的关系是以聘任合同为核心的契约关系。但签订聘任合同仅仅是完成了职务聘任的第一步,聘后的管理、考核和评价直接影响到教师聘任制能否真正贯彻。教师要遵循聘用合同规定的职责、义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聘期考核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续聘、解聘。

聘用合同管理是高校依法对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进行统一的运作,以切实保障聘用合同的贯彻实施,真正发挥聘用合同的法律效力和人力资本效益,维护高校和教师的合法利益,促进高校的发展。在教师职务聘任制下,聘用合同管理是高校人事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是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深化和延伸。只有规范聘任合同管理,教师职务聘任制才能得到真正贯彻。

二、聘用合同管理的内容

1.订立与变更

从教师职称评审制到职务聘任制平稳过渡的标志之一,就是绝大多数教师与学校在乎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了聘用合同。随着教师职务聘任成为学校的一项日常行政事务,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较为完整的包括选留、晋升,解聘、培训、发展等内容的系列计划作为合同内容,通过评估、反馈等方式去评价教师的表现,协助他们去发展他们的潜能,以达到学校的需要,避免合同成为管理层的主观愿望或形式主义的条文,提高教师对评价系统的接受程度。在这里,签订聘用合同也就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

经过公开招聘、平等竞争,初步确定了聘任教师的名单后,就可以签订聘用合同了。教师聘用合同由高校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一般是院长成系主任)与受聘教师以书面形式订立,其内容包含必备条款、约定条款和专项条款。必备条款包括合同期限、岗位及职责要求、岗位纪律、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违约责任。约定条款和专项条款是双方当事人协商约定的,比如试用期、培训和继续教育,解聘提前通知期限等。

聘用合同的质量高低关键在于双方约定的内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教师聘用合同以必备条款为主,约定条款和专项条款较少。学校拟订合同样本后,院系可根据具体情况填写有关内容。很多院系非常重视签订聘任合同,专门召开教师大会布置工作,有的还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

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后,高校和教师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这就要求当事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就必须非常慎重,一旦签字即产生法律效力,不能随意变更。受聘教师聘期考核不合格者,高校有权减发或停发教师的职位津贴、薪酬,甚至解除聘用关系。

2.解聘与辞聘

根据,《意见》第六条,高校和教师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用合同。如果教师不符合岗位要求,或实施了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又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高校有权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如果教师因身体状况不好或不胜任岗位工作,而非主观过错,高校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并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解聘的教师,同时根据教师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

聘期考核是决定教师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对高校来说,完成基本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根据《意见》,如果教师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高校调整其工作岗位,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高校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但事实上,由于旧的人事制度无法一时消除,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解聘教师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高校往往采用离岗退养、转岗分流等办法对落聘、缓聘教师进行“人性化”的安置。

教师在下列情况下,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在试用期内;考入高等院校:被录用或者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依法服兵役。除此之外,教师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高校协商达成一致的,教师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高校协商达成一致的,即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由于人事关系的社会化,受聘期内辞职的教师普遍多了。

三、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

1.科学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原则

招聘、选拔合适的教师以及教师在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上尽其所能,直接影响学校的运作。聘请到适当的人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选择不合适的人或人选不适合现有职位,亦可能导致不尽理想的工作表现。科学的评估体系必须针对评估对象制定有效,合适的指标。若使用不当,评估效能就会降低,导致教师对工作的不满意和疏离感,对学校缺乏信任感和忠诚度。与企业以能否创造有形利润为标准来选择和淘汰人才不同,大学的科研课题及成果的价值是需要时间去证明的,所以竞争的目的在于选才,一旦选出,就要给他们宽容的环境。教师必须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

研,要建立允许教师在教学角色和科研角色间进行转换的机制。对已经显示出学术创造力的教师,对重大、有创新性可能的选题是需要重点扶持的,但不可忽视大多数教师最基本的研究条件。因而,从学校管理层面上如何选择适当的标准去达到理想的目的,如何增强聘任制度的效能,针对不同层面教师制定相匹配的评估指标,使职能部门使用相对一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工具,这些都要求合同条文的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聘用合同的当事人、内容、形式、订立程序,都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其内容要繁简结合,详略得当,语言表达要准确明了。要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约定高校和教师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又要灵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商定具体的条款,明确聘期内的工作任务,考核目标、双方的责权利等。要通过科学定编设岗,充分词研,制定宏观的基本教学、科研工作量,这个标准应该是绝大部分人可以达到的。然后,由院系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院系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同时,既要规定大多数教师受聘后的工作量,又要给予部分教学、科研突出的教师免除工作量考核,以灵活合理的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2.年度考柱和聘期考核相统一原则

要通过年度考核,了解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为教师加强或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做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评价。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学校一般以三年或四年为一个考核期,根据聘任合同规定的权利和责任条款,对每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及相关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是薪酬、职位津贴发放和下次聘任的依据。如果教师考核不合格,高校有权利减发或停发教师的职位津贴,甚至解除聘用关系。年度考核是聘期考核的重要参考和基础。年度考核的结果可以为聘期考核提供重要依据,增强聘期考核的计划性,要做到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统一。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是否成功,第一个聘期考核是关键。前期的工作为下一步制订聘期考核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广大教师顺利通过聘期考核做好了准备。

3.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统一原则

教学工作量容易计算,但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难以考核,科研论文、项目数量容易计算,科研论文、专著、课题的水平也难以考核。科学可行、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是教师考核工作科学化并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关键,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教师。在对每个考核指标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将可量化因素与不可量化因素区分开来,对教学时数、科研论文数等可量化部分严格计分,对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不可量化部分客观评价,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定量与定性考核结果有机结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做到考核的客观公正。

4.规范管理和人性管理相统一原则

规范管理与人性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规范管理强调制度建设、刚性管理,人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柔性管理,这是两者的对立之处。同时,规范管理和人性管理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是两者的统一性。在聘用合同管理中,要努力做到两者的统一。

中山大学在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量进行明确规定的同时,又辅之以人性化的考核预警。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被动的事后考核转变为主动的事前规划,做好对教师的“预警”工作。根据2003年度教师考核结果的统计数据,中山大学专门组织各学院院长(系主任)、书记、人事秘书及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部门、科研部门负责人召开“考核预警会”,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醒各院系高度重视三年聘期后的考核。会议结束后,各学院(系)立即召开教师大会,要求广大教师对照聘任合同,争取在聘期内完成聘任合同规定的工作量。在聘期的第二年,学校又组织力量对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进行第二次统计,了解教师履行合同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做好事前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教师的利益。应该说,这样做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加强聘用合同管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树立契约管理观念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后,高校和教师之间是以聘任合同的签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都以聘任合同为依据。目前,很多教师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不强,“单位人”、“身份制”、“终身制”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有的教师没有认真看合同有关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详细规定,对合同的履行、违约也不了解,粗略一翻就签了字,“契约关系”的概念还未完全确立。因此,要大力宣传依法治校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让教师了解、接受教师职务聘任制,强化他们的“社会人”的观念,强调双方的劳动关系、契约关系,使教师职务聘任制深入人心。

2.实施聘用合同动态管理

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后,每一位教师都与学校签订了聘用合同,聘任职位、期限、起始和终止时间、工作量和业绩要求均不相同,必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建议各基层院系建立聘用合同台账,对教师的姓名、合同期限、起始和终止时间、约定事项、违约规定等相关内容一一登记在册,并对教师履行合同情况、个人表现、部门意见、奖惩等有关资料详细记录,定期报送到学校人事部门。学校掌握了具体情况,可以增强合同签订、续签、变更、终止、解除等各个环节的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聘用合同管理。

3.畅通教师“出口”渠道

人才进校的渠道畅通了,人才出口的渠道不畅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应该有良好的人才淘汰机制。未聘人员的安置和管理,是教师聘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化人才流动机制还在建立和完善之中,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在高校推行,所以教师聘任制仍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制度。高校要通过自身努力,建立相应机制,疏通出口。一方面,以内部消化为主,采取高职低聘、离岗退养、转岗分流等办法对落聘、缓聘教师进行人性化的安置,另一方面,要下决心根据聘任合同解聘少数不胜任工作岗位的教师,按照其工作年限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全,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人才流动机制。

4.妥善处理人事争议

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序、合同期限、聘期考核、解聘辞聘、未聘安置等问题上发生人事争议,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或投诉,也可申请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高校要设立受理教师申诉或投诉的机构,接到投诉后要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在一定时间内作出书面答复。高校要争取人事争议上的主动权,首先要按照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避免产生人事争议,其次要聘请精通教育法律法规、熟悉学校管理的专业律师担任常年法律顾问,全面负责学校法律事务,既为学校的各种制度建设提供专门的法律咨询,又能代表高校参与有关诉讼、调解或仲裁活动。

5.规范化与个性化

高校的人事管理需要基本的规范,但更要个性化。学术自由是高校教师从事学术活动的一种必备权利,要让每个教师都能按自己的学术兴趣来设计自己的学术道路,给学者更多的空间。高校推出任何改革措施,都必须评估其对学术自由的影响。聘用合同管理是刚性的,更要融入柔性的成分,努力为教师学术自由提供更大的空间。

(责任编辑:海文)

作者:骆 腾 陈发美

教师法律意识应具备管理论文 篇3:

基于能力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两大部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与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是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建设内容,本文通过对构成能力因素的构成,分析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分析,提出基于能力视角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能力 财务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麦克里兰博士1973 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认为:大量引用的的究发现和说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研究表明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智力、人格、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他强调要离开被实践证明无法成立的理论假设和主观判断,通过现实,在实践过程中,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他把这种发现的,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能力素质运动的开端。麦克里兰博士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如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能力素质模型、特质及动机。麦克里兰博士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即可以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冰山理论) ,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通过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一般人员与优秀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因此,麦克里兰博士把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知识与技能部分,称为基准性素质,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 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特质、自我概念、动机称为鉴别性素质。一个核心能力素质的表现形式可能是通用的,也可能是有差别的;同样一个专业能力素质也有可能是通用的,也可能是有差别的。通常我们从能力素质的适用范围,将其分为核心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核心能力素质:针对组织中所有员工的、基础且重要的要求,它适用于组织中所有的员工,无论其所在何种部门或是承担何种岗位;专业能力素质:依据员工所在的岗位群,或是部门类别有所不同,它是为完成某类部门职责或是岗位职责,员工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美国教育技术 CEO论坛第4年度( 2001) 报告明确指出:“21 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 五个方面:

1、 学习技能能力: 即学会学习,要求掌握四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 阅读、说话、写作、操作。一要学会阅读,具备读书的技能; 二要学会说话,就是要学会和掌握语言表达的三要素: 感情真挚、正确立论、注意技巧; 三要学会写及,掌握写作技巧,勤于动笔,包括文学类和应用文写作; 四要学会操作,不断提高对高科技产品的实际操作和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2、信息素养能力: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终身学习的能力。

3、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未知探求的反映,是正常人脑可以激发的一种机能。要富有创新精神。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才能,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及批判意识的培养则能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勇于挑战旧的知识体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个人与集体师友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之一,是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相互作用与互相交往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有利,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获取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通过一定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5、实践能力:能力是在自然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未来的教育和培养,结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应用所学的理论、观点、知识完成学业标准,通过动脑动手进行综合、实验、技能训练等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初步的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能力,这些是在校期间依照学校规则所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是参与社会主体改造自然或变革社会的某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或在已有基础上新增长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期间借助学校提供的条件或者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等。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分析

具体到实际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用中,企业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作岗位认知阶段,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具备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和所在岗位任务的能力,通过四年制在校学习的知识能快速获取新岗位实践新知的能力。第二阶段工作岗位应用阶段,要求学生在经历半年到一年工岗认知后能运用专业能力达到的灵活运用阶段,能力相对突出学生会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认可并提升。

在实践能力形成过程中,由于人的各种能力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当然也包括专业应用能力是,因此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习惯的塑造和培养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放在同样重要地位实施。这些职业素质和习惯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专业能力素养和核心能力素养结合起来,围绕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五个方面的要求,达到高效率、高质量、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求,从三个层面对能力及岗位层次进行分析:第一层面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专业的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一层面属于初级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第二层面的能力要求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理解宏观经济的能力,第二层面的能力属于中级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内容。第三层面的能力要求包括企业战略眼光、创造力和创新力和国际视野能力,第三层面的能力属于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应拓展的能力内容。

二、基于能力视角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能力素质的构成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能力素质构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知识结构:掌握管理、经济、法律及财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晓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与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能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财务策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以及从事企业投融资、资本运营、税务筹划等的操作能力。(三)素质结构: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熟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实干创新、热爱劳动、勇于实践,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养成科学思维、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律意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四)职业资格要求:至少取得助理会计从业资格证或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重复,体现课程的层次感,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专业基础课: 包括财务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金融学、经济法、内部控制制度、信息管理系统、税法、财政学、商业银行管理、项目评估和货币银行学等。专业核心课:包括财务管理原理、投资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筹资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及财务管理专题。注意灵活设置核心课程,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学生择业的需求,例如财务理论研究、计算机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等。也可以面向国际化,可结合国际化需要开设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金融工具和技巧等课程,以培养具有较强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了体现不同类型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不同特点,也可开设如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

(三)创新型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理论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共同构成,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两者做到相互促进,有机结合。首先,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以使与其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做到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应和理论教学紧密配合,注意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前后衔接。其次,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注入式理论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主动探索上的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做题目时学生依然生搬硬套、盲目不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还需做好实践与理论的衔接,达到完善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当前,提出有头脑风暴、情境式、项目式等较多的教学方式。 在设计授课内容的过程中,多采用如案例教学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处理好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是具体的操作者,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相对独立完成实践课程内容。

(四)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是落实实践教学重要环节,在进行实习考核过程中,考核标准的制定尤为重要,应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技能为重点考核目标,使学生能较好完成课程和专业实习。学生通过考核应达到应知、知会的目标,通过综合测评的考核,注重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的相结合,通过层次化的内容设置,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构成一整套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现象,以简单的做报告来检验学生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实习报告的情况,从而使课程考核流于形成,变成了写材料、交作业考核,没的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培养,综合知识掌握及科研水平提升等全方位的考核。所以有必要通过改革考核方式,重点是结合学生实践过程和结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综合的考核,与此同时要注重对不同层次、不同实践阶段的考核标准的制定。要区分课程的特点,可采用面试答辩、技能操作、现场展示等方式达到对专业技术性强的课程的考核。由于课程开设的原因,每个教师只能进行对应课程的考核,教师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存在一定脱节,因此有必要将不同教师不同课程的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可建立综合课程考核部门,对专业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综合考核。

(五)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指导教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而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素质”,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亲自上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在教师人才培养上,学校要加大教师的考察、交流、企业挂职的机会,鼓励理论教师走出去,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双向挂职,教师要通过深入到管理事业、企业一线熟悉工作流程,参与项目和实际工作,在深入了解市场,通过让教师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提高职业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为教师到国内外企业交流学习进修和实践创造机会。注重对新技能培训和新技术培训学习,可将职称晋级和技术晋升放在同一体系下进行考核,以促进教师的转型提升,既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也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同时还可从行业、企业合作,聘请行业高素质技术人员指导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弥补学校实践教学教师经验不足的短板。学校还需要对实践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建设专家库的方式联络一批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为专业实践指导委员,丰富实践教师构成结构,最终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富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卞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3]李玉珍9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0(6).

[4]睢忠林 甄国红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8).

课题来源:武汉市教育局 2013134號课题“基于能力视角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冯军

上一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小学美术论文下一篇:高校护理专业医学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