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学研究的医药学论文

2022-04-24

植物考古学是通过研究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以解释先民生业生活等状况的一门考古学分支学科。其中植硅体因产量大、易获取、理化性质稳定、就地沉积蕴含信息即时性强等优势,应用于遗址环境复原、古代农业起源与传播、野生植物利用、生业经济结构及其转变、器物功能分析、丧葬仪式及测年等研究中,扩展了考古学研究范围和深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微生态学研究的医药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微生态学研究的医药学论文 篇1:

山药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

摘 要:山药药食兼用,其不仅营养价值高,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近年来,有关山药天然药物和保健食品的报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山藥多糖作为山药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护肝及抗氧化等功效。本文就国内近年来山药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山药在药食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药多糖;药理作用;应用

山药(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属于单子叶植物纲薯蓣科,山药在历代古医药典籍如《名医别录》《药品化义》等其他文献均有用药历史记载,山药性温味甘,归脾胃、肺经,不燥不腻,富含多种天然营养成分[1],如多糖、氨基酸、脂肪酸、尿囊素等。目前,山药多糖因其降血糖、调节免疫力等显著功效[2]被广泛用于保健食品药品行业中,其天然有效成分及其食用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成为食品保健行业中的新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山药多糖的药理作用,为山药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其他领域研究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并对山药多糖的应用进行展望,为后续含有高活性山药多糖保健品及功能性新剂型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 山药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1 降血糖、降血脂

山药多糖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造模小鼠血糖,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且能有效平衡机体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相关血脂指标的正常水平[3]。有研究表明[4],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山药多糖给药后可有效缓解大鼠糖尿病引起的症状,对机体的血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朱娇娇等[5]研究报道山药多糖随剂量增加可逐渐增强对α-淀粉酶的活性抑制作用,其机制是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可有效降低因饮食后所引成的血糖升高,从而减少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在现代临床研究上也证实山药多糖具有一定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将胰岛素与山药食疗联合使用和胰岛素的单独使用比较,前者治疗效果较好,但高剂量水平的效果更佳[6]。

1.2 保肝、护肝

现有动物药理实验研究证明山药多糖能协调肝器官而达到一定保护作用,可通过调节血糖水平,对蛋白质、脂肪等发挥协同调节作用。其中对小鼠醉酒有较好的解酒护肝作用,可延长醉酒耐受时间,缩短睡眠时间,降低乙醇和乙醛质量浓度,从而达到减轻肝损伤的目的[7]。此外,山药多糖和维生素C联合使用可拮抗镉所致小鼠肝损伤的毒性和氧化应激,达到预防性保护[8]。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脾脏损伤经山药多糖用药后,肝及脾组织形态病理学损伤程度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9]。

1.3 抗氧化、抗衰老

山药多糖可减缓低密度脂蛋白氧化[10],且其还原力随着浓度的提高显著增强。不同来源及品种的山药所提取多糖及不同提取工艺均影响其含量,最终影响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另有研究表明,供药用的山药品种不论是多糖含量还是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仅有食用历史的山药品种。此外,通过体内外药理实验证实山药多糖使急性实验中果蝇的寿命显著延长[11],还能明显改善衰老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的损伤现象,刘哲[12]通过将怀山药多糖作用于NRK-52E细胞和TCMK-1细胞发现均无抑制作用,但对过氧化氢引起的细胞损伤起显著保护作用。张丽梅[13]研究表明紫山药多糖具有明确的抗衰老活性,其机制为通过紫山药多糖影响细胞周期蛋白p53、p21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周期来实现。

1.4 抗肿瘤、增强免疫力

研究表明,山药多糖能有效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可显著提高肿瘤小鼠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14],剂量越高使其恢复的水平越接近正常。纳米山药多糖对人肝癌HepG2细胞、人胃癌SGC7901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增殖与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为促进启动型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8和效应型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酶原活化,酶原降解增多,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最终导致细胞裂解,从而达到抗肿瘤活性目的[15]。此外,水溶性山药多糖发酵后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高剂量效果更佳[16]。山药多糖在体内体外均有免疫活性,可使环磷酰胺诱导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17],对低强度连续微波辐射致小鼠免疫系统功能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且有明显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18]。

1.5 其他作用

已有药理研究报道,山药多糖对调节肠道微生态具有一定的功效[19],对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的胃黏膜具有良好的保护功效[20],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能有效改善肾功能,可使小鼠血糖、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显著降低,胰腺和肾脏的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胰岛体积和数目及肾小球肿胀和肾脏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21]。将山药多糖添加到仔猪日粮可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22]。山药多糖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蛋白表达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还原能力增强有关[23]。张慧莹等[24]以3%葡聚糖硫酸钠为诱导剂构建小鼠结肠炎模型,结果发现山药多糖经过乳酸芽孢杆菌DU-106发酵液护色预处理后能有效缓解小鼠结肠炎。

2 山药多糖的应用展望

近年来,山药多糖在药理方面的深入研究促进其应用。焦钧[25]利用自制纳米山药多糖在体内生物利用度增强作用而达到改善糖尿病症状,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滕杨等[26]发现山药多糖通过硒化,高剂量可抑制肝细胞病变、改善肝损伤。罗莉[27]将山药多糖包封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成注射剂,对特异性免疫疗效显著增强。孟德欣等[28]以盐酸林可霉素灌胃给药构建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发现在给纳米山药多糖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后,肠道优势菌数量增加。王丽等[29]发现对缺铁性贫血小鼠模型给药前后,山药多糖可使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徐雅雯[30]利用山药多糖良好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对山药进行预处理护色后进行制作山药复合饮料。基于山药多糖在药理上的作用,山药多糖可制备成降血糖辅佐剂、降血脂辅佐剂、抗衰老剂、护肝剂、免疫增强剂、免疫辅佐剂、靶向微生态调节剂、补铁剂和抗氧化剂等。

3 结语

山药营养成分丰富,其中山药多糖是山药主要活性成分,天然多糖来源之一。据山药多糖在体内外证实的药理作用,在目前應用领域中,山药多糖常作为抗氧化剂等剂型出现。在未来,相关研究者需结合山药多糖作用机制加大对食品保健品等新产品的开发,将其制成的免疫调节剂、保肝剂等剂型,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近年来国内山药主要活性成分多糖功效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内、体外药理活性的研究,对山药多糖作用机制研究尚且不够深入,整体机制的探究需要更多的临床动物实验证实其作用机制,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偏重于大分子的研究,对小分子缺乏细化研究。在后期研究中,将山药多糖具体的活性成分分离分析作为重点,分离出山药多糖以便做出更细化更精准的药理研究,或通过山药多糖的衍生物或结构修饰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山药多糖作为基础新药、食品、保健品等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奠定

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梦雨,刘伟,侴桂新,等.山药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0,48(2):62-66.

[2]孙洋,梅伦方.山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3,9(3):50-51.

[3]邢文会,侯金丽,韩鸿鹏,等.山药多糖对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7):107-110.

[4]李晓冰,裴兰英,陈玉龙,等.山药多糖对链脲菌素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20-422.

[5]朱娇娇,周安婕,丁怡,等.3种天然植物多糖的抗氧化与降血糖活性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8,31(8):96-100.

[6]王淑静.山药多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24):236-237.

[7]周庆峰,康洁,马亢,等.山药多糖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解酒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19):113-117.

[8]张红梅,镇卫国,孙设宗,等.山药多糖、维生素C对镉致小鼠肝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5,34(1):55-57.

[9]宋俊杰,范军朝,王莹,等.山药多糖对环磷酰胺致小鼠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2):15-17.

[10]王彦平,曹娅,谢克英,等.紫山药多糖抗氧化及延长果蝇寿命的作用[J].营养学报,2017,39(4):386-389.

[11]刘苏伟,张骆琪,高素霞,等.不同品种山药多糖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938-5941.

[12]刘哲.怀山药多糖分离纯化、抗衰老活性及其对Klotho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13]张丽梅.紫山药多糖抗衰老活性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

[14]许远征,庞红利,李洪影,等.山药多糖对肿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9):8-10.

[15]石亿心,于莲,翟美芳,等.纳米山药多糖对4种肿瘤细胞的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33(8):967-971.

[16]郝丽鑫.水溶性山药多糖免疫和抗结肠癌活性的初步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

[17]高长曌,李方琪,严婧,等.淮山药等4种药食同源中药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5):837-841.

[18]徐俊杰,王珺,杨占群.山药多糖对低强度连续微波辐射小鼠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1):82-85.

[19]张文杰,赖星海,陈佳薇.山药多糖治疗肥胖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效果观察及对其肾功能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37-42.

[20]罗鼎天,陆其明,杨志宏,等.怀山药多糖对大鼠胃溃疡的疗效及胃组织碱性成纤维因子及其受体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3):712-714.

[21]高子涵,李瑞芳,吕行直,等.山药多糖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和醛糖还原酶通路的影响[J].中药材,2019,

42(3):643-646.

[22]张金洲,苗志国,赵伟鑫,等.山药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饲料,2020(23):57-61.

[23]王静,洪炳哲,张习敬,等.山药多糖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8):1707-1711.

[24]张慧莹,曾丽萍,任运红,等.乳酸芽孢杆菌发酵液护色的山药多糖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J/OL].食品科学:1-11[2021-04-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6.TS. 20210406.1513.049.html.

[25]焦钧.纳米山药多糖的制备及降血糖、降血脂活性的研究[D].佳木斯:佳木斯大学,2014.

[26]滕杨,谷娜,罗时旋,等.山药硒多糖对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5,36(15):362-364.

[27]罗莉.山药多糖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7.

[28]孟德欣,于莲,李雪欣,等.纳米山药多糖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6,25(23):2756-2760.

[29]王丽,杨伟鹏,刘绣华,等.怀山药多糖铁治疗缺铁性贫血小鼠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156-158.

[30]徐雅雯.山药多糖的分离及山药复合饮料的研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3.

作者:钟文婷 董雨荷 谭伟健 张睿蕊 杨东生

微生态学研究的医药学论文 篇2:

植硅体的小材大用

植物考古学是通过研究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以解释先民生业生活等状况的一门考古学分支学科。其中植硅体因产量大、易获取、理化性质稳定、就地沉积蕴含信息即时性强等优势,应用于遗址环境复原、古代农业起源与传播、野生植物利用、生业经济结构及其转变、器物功能分析、丧葬仪式及测年等研究中,扩展了考古学研究范围和深度。

性质及概况

植硅体是指高等植物根系在吸收地下水的同时,吸收了一定量的可溶性二氧化硅,经植物的输导组织输送到茎、叶、花、果实等处时,在植物细胞间和细胞内沉淀下来的固体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其尺寸多在20—200μm的范围内,光学上的植硅体为各向同性、非晶质的,透射光下呈现出无色、淡粉色、棕色和黑色,淡粉色较常见,正交偏光镜下会全消光;折射率是1.41—1.48,比重为1.5—2.3。

植硅体的形状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不同植物植硅体形态不同,同一植物不同部位也有差异,常见的形态有齿型、鞍型、棒型、尖型、扇型、哑铃型、竹节型等。

不同植物植硅体含量亦有差别,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高,禾本科植物较其他植物植硅体含量高;植物各器官间硅的分布具有非均质性,禾本科植硅体多集中于地上部,绛车轴草则多分布于地下部,但诸如大葱、萝卜类的草本植物,其根系和地面部分的植硅体含量大体相等,这和植物各部分生长时间长短以及蒸腾作用强弱有关。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植硅体多保存于文化层土壤和以陶器、石器、牙齿、食物、陶范、灶址、红烧土、草木灰、绳子、粪化石等为代表的遗存中,经高温处理的红烧土与草木灰往往不含其他种类的化石,更有利于鉴定和分析。

研究简史

植硅体发现至今已逾百年,人们对其探索经历了从产生到逐渐走向成熟的漫长过程,基本分为四个阶段:发现和探索阶段(1804—1900),从多种沉积物中发现并分离不同形态的植硅体,初步建立植硅体分类系统;植物学研究期(1900—1936),对现代植物中的植硅体进行生产、形态、分类方面的研究,同时引进定量分析法提出植硅體沉淀机理并最早将植硅体分析应用到考古学研究中;生态学研究期(1955—1975),对植硅体的理化性质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分离、鉴定、量化技术也有所进步,深入研究植物、土壤、古地层、深海沉积物以及动物排泄物中的植硅体,在复原古生态领域中也具有较大潜力;考古及地质学研究期(1971年至今),以植硅体为基础数据,恢复古生态、探索农业起源与扩散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涉猎领域更加广泛、从业者增势迅猛。

研究方法

采样

土壤中的植硅体采样可采取剖面采样法、针对性采样法、网格式采样法和钻孔取芯采样法。灰坑遗迹的植硅体采样以针对性采样为主,主要采集部位是土壤发黑泛灰处、草木灰和红烧土等,前者有可能是富含有机质而颜色较深,残留植硅体的可能性较大;后二者则是植物燃烧留下的痕迹,经高温处理的植硅体含量高且成分纯粹,利于后期鉴定和分析。若取样部位较厚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则可以采取分层取样以观察该遗迹的形成过程、利用的植物(薪柴)种类,甚至可推断该遗址使用的季节性。房址则多采用网格式采样,以探究房址内部功能分区及人类行为。采样时注意要保持遗物出土原貌,即保持其上所挟裹的土壤,直接将出土遗物置于封口袋内,不可清洗以免遗漏植硅体信息,同时采集周围土样以作对比。

提取

提取是指从土壤或遗物标本中提取植硅体的一整套操作流程。从土壤中提取的大体流程是:风干样品→加碱去除有机质→加酸脱铁去钙、镁等离子→离心机洗酸→镉重液浮选植硅体→提取、制片、观察。

从以陶器为代表的遗物标本中提取植硅体的大体步骤是:洗涤→采集土壤样品→研磨土器表面→超声清洗→超声波碎土器→筛析和沉降法分选→浮选→制片→镜检。

鉴定和统计

将制成的样品置于显微镜下鉴定并统计植硅体种类、数量。每份样品随机选择500粒以上植硅体作统计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绝对数量和相对百分比等方法反映不同植硅体类型的增减趋势。鉴定依据主要参照文献中相关植硅体鉴定标准以及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可将常见的植硅体分为农作物植硅体和非农作物植硅体。

应用

农业起源与传播

基于植物遗存研究,中国是粟、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这一认知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但其起源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及背景探索等尚存争议。究其原因,部分早期考古遗址的炭化遗存或因土壤性质难以保存,或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或出土后氧化变形,或在运输保管中受损,发掘规模、采样方法等人为因素亦会影响炭化植物遗存的发现及保存,这都给植物种属、性质的鉴定带来困难,提高了获取和分析的难度。因此除了在新近发掘的遗址进行综合性的、多种植物方法分析外,还可以对早期发掘且未进行植物考古工作的遗址中的土壤、陶片与红烧土进行植硅体分析等微体遗存分析,既可保证其原生性,又能补充植物材料,为全方面、多角度探索农业起源及动力机制、先民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活等问题提供认识。

农业生产与加工

确认农田遗迹是研究作物栽培与管理的关键。结合灌溉水渠、田埂、土壤特点,根据农作物植硅体密度可基本判断农田遗迹。但不同时期、地区农田植硅体密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对连续文化层中作物植硅体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可了解农业活动起止时间及农田扩展速度。对同一文化层农田植硅体组合、数量等进行定量分析后可得到很多信息,如敏感型与固定型植硅体比值可探讨稻生长模式及其性质、麦田灌溉;作物伴生杂草拟态性较好,可透视共生作物相关信息,进而反映作物种植管理与农田生态环境;植硅体密度可计算作物相对产量,粟、黍植硅体百分比值可反映其相对产量,稻产量计算则是依据植硅体与稻谷重量相关性、稻硅酸体系数得出的稻田亩产量公式进行估测等。

通过农作工具植硅体残留、农田植硅体组合以及植硅体切割形态等的分析,可研究农作物收割与加工方式。陶、石刀等收割工具上的植硅体形态、数量与组合可直接反映收割的植物种类与部位。农田作物与伴生杂草植硅体比例可反映收割高度,即遗址中发现的多为作物颖壳植硅体、茎叶部位植硅体数量较少,田地中的作物茎叶及共生杂草植硅体种类与数量均显著高于遗址,则说明作物收割高度较高,应该使用了手捋穗或割穗法;若是收割作物茎秆的收割高度降低,进入遗址中的植硅体种类更丰富,且作物颖壳植硅体比例降低。通过研究遗址内外脱壳和扬场副产品——农作物和共生杂草植硅体的分布范围、密度等可探索加工场所、方式与规模,甚至社会分化问题。

植物获取与利用

通过植硅体可以进一步研究人与植物的关系,包括食物结构、遗物功能、药方破译、酿酒工艺、织物原料、建筑工艺、铸造工艺、产地来源、造纸原料、燃料种类、丧葬仪式等。

食物结构 湖南永顺老司城、广东新村沙丘、山西原平辛章、河南荥阳官庄、青海民和喇家等遗址出土的牲畜与人的牙结石、石制品表面及陶碗残留物中提取了丰富的禾本科、棕榈科、竹亚科、芦苇属、藻类、水稻、粟、小麦等植物内的植硅体,为探索先民食谱及动物饲养等提供依据。此外,胃部、墓葬腹土、粪化石中的植硅体组合也可为生物食性分析提供一定认识。

遗物功能 植硅体形态与其母源植物种属、部位对应关系较为明确,对农作、储存与食用工具进行残留物分析可判定陶、石器功用及利用方式。广东新村沙丘、青海民和喇家、甘肃秦安大地湾、山东胶县赵家庄、河南巩义花地嘴、四川盐源昄家堡等遗址出土的石刀上提取了数量种类不一的哑铃型、刺棒型、平滑棒型、方型、尖型、帽型和塔型等植物茎叶中常见的植硅体类型,以及粟、黍、稻颖片及稻茎叶植硅体,说明石刀不仅仅用来收割农作物,还会收割非农作物植物,作用点多在茎叶部位。

药方破译 河北满城刘胜墓、西安南郊窖藏、泉州宋代海船均有医药用具、药物、香料出土,由于中草药有碎片、粉末等类型,部分经过碾磨很难判断其成分和用量,基于文献查证基础上的定性定量的植硅体分析或可为古代医药学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酿酒工艺 郑州大河村、偃师灰嘴、渑池仰韶村、西安米家崖、高陵杨官寨等遗址陶器残留物分析显示,稻、粟、黍、小麦族、薏苡、栝楼根、芡实、山药、黍亚科等植物在不同遗址出土的漏斗、尖底瓶、平底瓶、带流壶等陶器出现的频率、比重不一,不仅直接破解了酿酒原料,还确定了部分器物功用,完整复原发芽、糖化、发酵的酿酒过程,表明谷芽酒是仰韶文化社会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织物原料 浙江余姚田螺山编织物中提取了大量n型、帽型与硅化毛细胞植硅体,与现代芦苇植硅体近似,应是用芦苇茎秆织就的席子。周原遗址西周墓葬人骨及下方、二层台等地点出土的草席样品经植硅体分析证明也是芦苇茎秆编织而成,与文献中记载的“衽,下菀上簟”、“却之,加抗席”的丧葬习俗吻合。陕西凤栖原西汉家族墓棺椁中的铺垫物经微观形貌及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其表面有瘤状物集聚成脊状突起,尺寸及化学组成偏向于稻属植物茎叶。

建筑工艺 安徽蒙城尉迟寺、山东栖霞杨家圈、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北洪山放鹰台、江西湖口史家桥、河南淅川沟湾等草拌泥墙体、房基与红烧土中发现水稻壳、芦苇和竹亚科植硅体,说明古人在建造墙体、地基时会掺入植物以降低泥型收缩率、改善填充性能、提高泥料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防潮,提高房屋使用年限。

铸造工艺 浙江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出土陶片,郑州南关外出土商代陶范、洛阳铁路中学出土西周陶范、河北战国燕下都出土陶范与?范、山西侯马东周陶范、南京六朝五铢钱范等中都提取到数量不等的水稻双峰型、水稻扇型、水稻哑铃型、竹节型、齿型、帽型、哑铃型、尖型、棒型、扇型、方型、长方型植硅体,揭示了先民以植物做为羼和料历史悠久,不仅变废为宝,将作物加工后的颖壳、茎叶等加以利用,更重要的是便于用非黏土制作陶器、防止坯土收缩而开裂甚至破碎。

产地来源 我国古代青铜器多采用陶范铸造,在制模、翻范、制芯时多就地取土,因而青铜器中的泥芯残留很可能存在反映地质背景、土壤状况和植被条件的植硅体。基于这种情况,从魏国峰根据湖北九连墩楚墓泥芯中植硅体数量组合差异,可以判断至少两个样品来自北方生土层,即该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并非本地生产,而是先在北方黄土区铸造而后输入楚国。

造纸原料 根据现代实验分析,我们知道安徽宣纸有水稻表皮细胞和附属长细胞、青檀树皮毛基植硅体,狼毒草纸植硅体量少且体积较小,桑皮纸则以棒型、长尖型为主,麻纸存在大量块状植硅体等,简而言之,植硅体样品需求量小且操作简易,在鉴定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破坏性少的造纸原料科属,尤其是稻草类纤维方面潜力巨大。通过植硅体形态特异性,可以解决未知年代的人物画像纸张原料问题。

燃料种类 江苏泗洪顺山集陶釜外壁水稻扇型植硅体残留暗示水稻茎叶曾作为燃料使用,在燃烧过程中植硅体脱离植物附着到陶器外表。山东章丘城子崖部分灰坑提取到黑色植硅体及大量微炭屑,炭屑主要来源木本植物,兼有一定数量的黍亚科茎叶及少量粟黍颖片,结合出土背景、残陶片等分析,推断木本、黍亚科、作物颖壳等应是炊煮燃料,随后将燃尽的草木灰、炭屑以及生活垃圾等共同堆积到灰坑中。

丧葬仪式 陕西神圪垯墚M7、广州榄园岭墓葬内祭祀坑、以色列海法Raqefet Cave Natufian第18、19架人骨附近分别提取到了大量的紫草科叶子毛发型植硅体,扇型、棒型、方型、刺球型以及jigsaw-puzzle、树突状植硅体等,说明祭祀植物种类、来源多样,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应当是某种植物崇拜,至少可證明古人对某类植物的价值认同,有益于史前丧葬习俗的探讨。

遗存性质界定

通过对比分析遗址中的植硅体组合与数量,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可探索特定社会组织结构,在恢复聚落形态、复原遗址内外空间布局及探索古人文化活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叙利亚上卡布尔Tell Seker al-Aheimar北区房址白灰面附近发现谷壳植硅体应与粮食储藏、加工有关,另,在谷物堆积密集处发现较多黍亚科植硅体,由此推断该处是以草席、编篮类间隔谷物的粮食储存区域;灶、烧烤面等遗迹发现植硅体,暗示其母体作为燃料使用;植硅体与粪便晶体共存,则表明部分植物衍生物来自家畜棚。河北武安磁山灰坑也出土了大量灰化物,经植硅体分析证明是用黍颖片、芦苇茎叶作为间隔物以隔层堆放谷物的窖穴。要之,室内植硅体密集处多与谷物开发、储存、烹饪、谷物加工、食物准备等活动有关,若在房址地面及填土内发现较多数量的植硅体、硅藻及粪便晶体,则意味卫生观念的缺失;房址及附近区域植硅体密集处则是堆积食物残渣、建筑废料、草席、炉渣、草木灰等家庭生活垃圾之地。突尼斯阿尔西布罗斯Numidian遗址也有相似研究。

植被与古环境恢复

植硅体就地沉积的特点使其更能帮助精准地复原小范围内的地方性植被与气候环境,对地层植硅体组合进行历时性分析还可进一步探究古代植被、古生态环境及气候的变化与波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植硅体的氧同位素比值(18O/16O)也可估算古代植物生长时的气候温度。通过植硅体分析构建出遗址古时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为探讨古人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形态等提供背景认识,湖北郧西黄龙洞、南京牛头岗、北京什刹海、浙江余姚田螺山等均通过植硅体重新构建古气候环境。以安徽巢湖钻探岩心沉积物分析为例,植硅体主要包括扇型、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方型、长方型、哑铃型、长鞍型、短鞍型、水稻双峰乳突型、棒型、刺棒型、帽型、尖型、齿型、导管、木本类植硅体和硅藻类,根据植硅体组合特点,聚类分析将该剖面自下而上分为5个组合带,为认识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巢湖地区气候环境发展变迁阶段提供了资料。

测年

植硅体在沉积时可吸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光合作用捕获大气二氧化碳中的部分有机碳,植物细胞硅化时,少量有机碳会封存在理化性质较为稳定的植硅体中,成为植硅体碳。植硅体碳同位素与植物中碳同位素密切相关,能代表植物生长时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而且植硅体碳具有抗腐蚀、抗高温、高稳定性特点,可封存土壤内数千甚至数万年。因此在利用常规办法提取植硅体后,通过元素测定仪检测植硅体中碳含量是否充足,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将样品制成石磨样品,就可通过加速器质谱仪测定植物死亡年龄。美国西部Ohio河流阶地土壤、厄瓜多尔古代壁炉、广西隆安娅怀洞、浙江余姚田螺山、浙江浦江上山、浙江龙游荷花山等均利用植硅体碳测定年代,其中广西隆安娅怀洞稻属植硅体测年数据更是将人类利用野生稻的历史向前推进至距今1.6万年,植硅体碳测年法在构建考古年代框架上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作为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硅体分析在探索农业起源与传播、农业生产与加工、植物资源获取与利用、遗存性质界定、环境复原与测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深刻地探讨先民生业经济及其转换、物质文化与社会生活方式、人地关系、文明形成与发展、考古学文化发展与交流等问题。

(作者均為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

作者:葛利花 原江

微生态学研究的医药学论文 篇3:

三种治疗方法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合并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综述

【摘要】因宫颈癌在我国有明显的高发生率以及年轻化趋势,使得临床上越来越关注宫颈癌。越来越多研究显示高危型HPV病毒的存在与宫颈癌的发生之间有紧密关系。但是也并非所有的HPV感染宫颈后都会发展成为宫颈恶性病变,其最初的症状仅表现为慢性宫颈炎症状。在了解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高危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应的治疗,对于有效减少宫颈病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慢性宫颈炎;干扰素;宫颈细胞学检查;微波治疗;进展

1相关背景

临床中有研究显示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与慢性宫颈炎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1]。且有数据显示我国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合并宫颈慢性宫颈炎的发病率也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2]。

2HPV感染的相关因素

由于大部分的女性在一生中都可能感染HPV病毒,但是并非所有感染过HPV病毒的女性,最终结局均发展为宫颈癌[3]。提示部分单纯的HPV感染并不会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4]。在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高危性行为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HPV的感染率与高危性行为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由于HPV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性传播[5]。女性的性伴侣数量,性交频率以及性伴侣有无生殖器疣等都直接关系到女性是否会感染HPV[6]。另外过女性过早的开始性生活,同性恋也增加感染HPV的可能。

2.2免疫系统紊乱该因素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这是因为HPV感染会诱发体细胞及体液免疫,由于细胞免疫在人体内实现清除病毒清除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

2.3年龄有数据显示我国30岁至50岁女性HPV阳性率为24%~28%,其中特別是性生活开始过早、频率过高以及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感染HPV的风险越高,这与年轻女性免疫系统尚未激活增加发生感染HPV也有紧密的关联[8-9]。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女性在不同的阶段,其HPV感染的可能性存在高低[10]。20~24岁以及60岁以上老年女性发生HPV感染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阶段[11]。目前关于这个方面并没有明确其机制,只是认为与固有免疫及激素系统逐渐减弱,潜伏期感染的病毒复活有关[12]。

2.4避孕措施关于使用各种避孕措施,是否能够降低女性感染HPV的可能,目前在临床上仍然存在争议[13]。但是有研究指出使用性伴侣使用避孕套的女性发生HPV感染的可能性要低于性伴侣没有使用避孕套的女性[14]。有研究指出口服避孕药与HPV感染也存在明显相关,认为口服避孕药的宫颈HPV病毒携带者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的危险性也增加[15]。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口服避孕药与HPV感染之间没有相关性[16]。

2.5其他对于合并HIV感染者发生HPV感染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目前普遍认为,合并HIV感染增加发生HPV感染的可能性。

3HPV的致病机制分析

对于高危型HPV感染宫颈癌患者,其HPV水平呈高表达结果。临床有研究显示高危HPV感染宫颈癌患者HPV水平与宫颈局部免疫功能指标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由于HPV是一种微小的DNA双链病毒,主要对皮肤及黏膜上皮造成严重感染,其致病机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3.1HPV-DNA整合、整合位点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对于宫颈肿瘤早期患者HPV16、HPV18DNA就会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当中,当宫颈局部组织不断发展,其整合进入宿主的基因不断增多,HPV-DNA的高度整合,进一步加重了宫颈病变的恶性程度,导致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等恶性病变。

3.2HPVE2破坏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目前临床上已经明确E2蛋白是HPV基因组编码中具有特异性的DNA束缚蛋白,其对病毒mRNA的转录以及DNA复制都能够发挥出一定的调控作用。当女性在感染HPV之后,其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实现对HPV病毒的清除[17]。

4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病变

4.1HPV的持续性感染目前临床上已明确大部分的HPV感染都是暂时性的,其中有96%女性宫颈病变中的HPV感染可以实现自然清除,且一般是在6~8个月之后消退。而剩余的20%中,也有4/5的女性会在三年后逐渐消退。目前临床已明确持续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18]。

4.2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宫颈癌以及合并癌前病变的女性患者,与正常宫颈或者是宫颈炎女性患者相比,其HPVDNA载量有着明显性的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癌前病变程度越重,表现为逐步增加的趋势[19]。

4.3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对于高危HPV感染,合并高病毒载量是导致发展成为宫颈癌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有研究显示,高危HPV载量与CIN发展之间有紧密相关性,并且认为其对于预测癌前病变发展有参考意义[20]。

5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合并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治疗现状

目前临床上针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合并慢性宫颈炎患者的治疗,主要方法有冷冻,激光,电灼以及药物治疗。在贺岩[18]的研究中,认为保妇康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应用于慢性宫颈炎伴HR-HPV感染治疗中,可有效抑制炎性因子,抗HPV感染,提升临床疗效。华(韦华)[19]同样认为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用于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董金波[20]重点分析奥平栓与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药物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合并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发现针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合并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治疗,选择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以加速创面的愈合,加速止血,降低阴道排液量,提高转阴率,值得临床使用。

临床研究采用干扰素、抗HPV敷料蛋白、宫颈微波治疗三种不同方式用于高危型HPV感染合并慢性宫颈炎患者的治疗研究。干扰素作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其通过同靶细胞表面干扰素受体结合,能够有效阻止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对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和转录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宫颈粘液,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作为生物大分子的干扰素的弥散作用,影响了治疗效果。抗HPV敷料蛋白作为一种新的抗HPV试剂,其主要成分为JB蛋白,可阻断HPV衣壳蛋白正电荷富集区域和基底膜细胞上特异性的负电荷受体结合,起到阻断HPV感染的作用。另外HPV衣壳蛋白正电荷富集区域结合导致HPV壳蛋白构象变化失活,此举能够起到直接杀灭HPV病毒的作用。

通过利用微波热效应达到凝固异位柱状上皮、柱状上皮下组织及可能感染HPV的未成熟化生的宫颈鳞状上皮的目的。通过利用这种物理治疗的方式促使局部组织的坏死与脱落,并将感染的HPV一并清除。

6结语

由于合并感染高危型HPV的女性容易出现宫颈疾病,则进一步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高。对于女性而言,需有效规避导致HPV持续感染的高危因素,并积极接受治疗。对于这种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实现HPV的早期清除。其中对于接受药物治疗无法获得满意效果的患者可考虑采用物理治疗手段,虽然可能带来一定副作用,但是对于其他治疗方式而言可实现有效的宫颈局部HPV的有效清除,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熊翊.克林霉素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21,42(3):631-633.

[2]蓝冬连,胡职青.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6):47-50.

[3]陈红霞,周文蕾.3种药物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HPV感染的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0(1):100-102.

[4]傅家欣,傅国祥,高志斌,等.高危型HPV感染对乳腺癌癌组织中NF-κBp50、NF-κBp65及凋亡基因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8):1224-1228.

[5]应玲娣,詹苏琴,傅娟,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及亚型分布与宫颈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3):295-298.

[6]马宇,梁翠萍.保妇康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90-92.

[7]王静馥,史志萍,于海凤,等.聚焦超声联合干扰素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病变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4):962-964.

[8]顾燕楠,曾莉,黄永彤,等.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程度与阴道菌群、宫颈局部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1,22(1):10-13.

[9]宫彩莹.宫颈环形电切术+重组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5):110-112.

[10]陈小萍,孙洁,胡超峰,等.鄞州区hrHPVE6/E7基因持续性感染的CINI患者治疗及随访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260-264.

[11]王璐,黄晓桃,葛曼,等.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对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治疗[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2):1449-1453.

[12]武丽蕊,王兰朋,李红霞,等.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对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2):1454-1459.

[13]彭凌燕.重组人干扰素联合途径给药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2):1806-1808.

[14]韩风强.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3):19-20,23.

[15]武春梅,张爱英.保妇康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6):69-71.

[16]刘剑荣.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囊对慢性宫颈炎患者伴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其对HPV转阴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52-1754.

[17]韩亚琴,张玲玲,代庆林,等.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3):422-424.

[18]贺岩.保妇康栓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伴高危型HPV感染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9):49-50.

[19]华(韦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在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5):53-54.

[20]董金波.不同方法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合并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8):113-114.

作者:覃丽华

上一篇: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论文下一篇:影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