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医药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动物类中药是中药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其药性峻猛,药效成分不明确。现行动物类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无法有效地控制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严重制约了动物类中药的发展。生物评价不拘泥于个别成分的作用,以生物效应直接关联药效和安全性。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芯片、高内涵分析等新技术的涌现,从相关靶点、通路或关键生化因子入手,拓展了生物评价方法的领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系统中医药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生态系统中医药学论文 篇1:

青蒿素获奖暗示中医药危机

为了保证行医资格,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近2/5是西医知识,民间医术高明的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对抗疟疾的青蒿素举世瞩目。在研究黄花蒿抗疟效果的过程中,屠呦呦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也使得中西医的争论成为焦点。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中医与现代医疗行政制度的冲突作为西医反对中医的依据之一在1929年便初露端倪。建国初期,西医人数仍然不多,“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解决了实际问题。

当时的湖南教育会在给全国教育会的提案分析说:“我国人众,改用西医约须40万人,至少非20万不可,现国势如此贫蹙,一时有何能力设多数西医学校造此40万或20万医员,恐20年亦办不到。”假如“专重西医者,非有10万人不足供全国之用,然至速亦需20年后方养成,其数万万元培植费按现国情实难筹措”。事实上,这一估计也过于乐观,历史证明,此后25年里,全国培养的西医总数也不超过3万。

到1949年,这一局面基本维持不变。对政府而言,最现实的策略是就现有系统进行改造——一种类似“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50万中医大部分散布在中国农村,基于这个资源基础,通过强有力的社会动员渠道,把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和西医的这样一种防疫行为结合起来,使防疫体系变成一个农村基层社会组织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

研究这一问题的杨念群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不断地在农村组织各种医疗队,通过国家的社会动员来克服这样一种农村缺医少药和防疫行为个体化的局面,靠这种短暂的大规模巡回医疗来解决这样一种基本的缺医少药的不平衡状态。”

在此背景下,各地中医院校以培养中医为初衷,但实际上已经是中西医混合的教学,是用西医的教育模式快速培养中医人才,输送到农村和基层。中国成为现代医疗体制国家里唯一一个两种传统迥异的医学“同唱主角,争唱主角”的国家。

那些60年代到城里医学院经过培训的赤脚医生实际上已经在实践中不完全采用中医手段,而是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他们在成为农村防疫体制一部分的过程中,也传播了西医知识;“中医为体,西医为用”造成的“体用分离”,使西医实用性的一面深入人心,同时现代医学制度得以根本性成立,在这一制度下形成的卫生管理体系,必然以西医为主导,这造成了“少数人领导多数人”,这一状况尽管很快得以扭转,西医成了医疗队伍的主体,但被边缘化的中医和主流化的西医分歧,或者说,中医和现代医疗制度的矛盾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随之加深,也给“中西医之争”不断埋下伏笔。

药品安全之争

二者最尖锐的一个冲突可能始终围绕着医药行业扩大化生产下“药品安全”这个最重要的主题。

医药分家后,中医不能独自配制中药制剂,要配制剂必须申请,将组方上报药监局审批。然而,一名合格的中医师,必然会临床亲自制药,必然能辨别药的好坏优劣,许多成方名药都是中医师临床实践的总结。“很多老中医抱怨,限制中医独立制剂,束缚了他们的手脚。”

另外一些中医认为,现代中医教育已完全复制西医模板,完全破坏了古老的中医师徒传承方式。著名的老中医吉良晨说,他自己学成前拜了4个老师。师带徒也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分为佐诊、半放手、放手三个阶段,老师要循循善诱,师徒间要互相“问难”,师傅问学生、学生问老师,从而教学相长。在经过这个极为严苛的阶段之后,老师可以根据情况放手让学生单独诊病,“而现代教育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根本没法产生真正称职的中医”。

教育方式争论背后的真正挡板同样是“医药安全”。现代教育体系是和《执业医师法》相联系的——为了保证行医资格,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近2/5是西医知识,民间医术高明的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而且中医的医疗事故也要由西医来鉴定。相应的规定包括抬高中医师开设门诊部的资格,全国已停止批准新设置个人门诊部,旧有门诊必须大于300平方米,这对民间中医的注册资本要求不低。研究者方明东说:“一些中医认为,本身被西医压迫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中医想发展,但已经完全无法从西医主导的市场分享收益。”

1996年,中国进行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强调了要搞清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取有效成分,争取两三种现代化中成药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

中药颗粒饮片的推广是这一政策最直接的产物。这种让中药适应西药标准打开市场的办法,简单说,就是将“中药”变为“植物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日本厚生省曾对小柴胡汤改善肝功能障碍的功效予以认可,以致造成全日本上万肝病患者同服这一处方的“盛况”,但两年以后,日本就出现了88例慢性肝炎患者因小柴胡汤副作用,而导致间质性肝炎、10例死亡的情况。此事件后,小柴胡汤遭遇了从医疗保险中开除的危险。

另一方面,以西药为管理标准的方式,迅速在种植户、饮片厂、中成药厂引起反弹。一名业内人士曾说,“按照这种中药现代化的思路,相当于认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药材产区生产的药材是不规范的。中药材是在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中栽培,而且正是这些气候条件才造就正宗的药材。”

在几例打进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碰壁后,这个中药现代化计划正面临着调整。研究者也开始反思中医药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的重重矛盾。

“不必挤在一条道上”

此次青蒿素获奖和中医药的联系非常紧密,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疟疾抗药性问题,我国确立了由多部门参加,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为主要任务,代号为“523”的项目。在“523项目”实行的10多年中,全国共收集抗疟中草药和验方上万个,广筛提取物5000多种,最终找到了青蒿素这一唯一有效的品种。

但是它的研发过程与传统的“煎煮熬”完全不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研究员李英说,研究人员参照古今医书的记载和民间用方,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对数千份植物提取物通过动物筛选,再从中分离、鉴定其中抗疟有效成分,最后找到近十种抗疟有效单体,将它们的抗疟活性、毒性、化合物稳定性和资源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后,青蒿素脱颖而出。

这就意味着,它遵循了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生产工艺的制药流程,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临床试验中也全部使用了双盲法,这和传统方法有很大区别。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陈道峰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其实是中药材的科学化研究,或者说植物药的科学化研究,这是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但即便是在中医药圈子内,对中西药的界限也时有争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的现代化。“无论是现代医学工作者,或者是中医药学者,都有人认为用化学的方法进行提取后的中药,就不是中药了。”

这种“界限观”实际上极易导致固步自封。实际上,以天然产物去提取药品并非中药的专利,现代医学中有很多药物本来就来自于植物,如阿司匹林、奎宁、麻黄素等。

专家表示,传统的中药发展不要僵化,将中西药完全隔离开这种观点本身就不合适,也不利于中医药学现代化。陈道峰说,仅仅使用烘、炮、炒、洗、泡等传统方法,难以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必须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进行完善,提高工艺,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有效性和一致性,这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

“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应该是多元的,不必挤在一条道上。”李英说,一个药是否有效,应该用临床数据说话,这样才能让病人信服,获得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的认可。例如,我国青蒿资源丰富,容易提取到单体。但对于某些动物试验有效或民间长期使用的中草药,可能无法提取到有效单体,这时可以用成分明确、含量相对稳定的复方制剂进行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也有专家认为,开展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应慎之又慎,进行成本控制,立项前对其有效性、毒副作用、成本、方便性和成功率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估,设计试验去辨别出一些常用中草药中所含的生物化学成分,遵守国际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准则,进行更多随机对照试验以论证中医标准化治疗系统的有效性,更好地理解、发展和提高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

(新华网2015.10.6、《北京晨报》2015.10.8等)

生态系统中医药学论文 篇2:

动物类中药质量控制的生物评价研究

[摘要] 动物类中药是中药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其药性峻猛,药效成分不明确。现行动物类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无法有效地控制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严重制约了动物类中药的发展。生物评价不拘泥于个别成分的作用,以生物效应直接关联药效和安全性。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芯片、高内涵分析等新技术的涌现,从相关靶点、通路或关键生化因子入手,拓展了生物评价方法的领域。生物评价具有药效相关、整体可控等优势,符合中医药质量控制的特点,将成为动物类中药质量标准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 中药; 动物类中药; 质量控制; 生物评价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imal medicine; biological assay; quality control

动物类中药(简称为动物药),又称为虫类药。即来源于动物整体、器官、生理或病理产物等供药用的中药材。动物药使用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中医始有运用动物药的文献记载。《神农本草经》中有动物药67种,占18.4%。《本草纲目》中有动物药461 种,占24.4%。近年调查我国中药有12 807种,其中动物药1 581种,占12.3%[1]。动物药大多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不明确,且功效与成分难以关联。随着野生资源逐渐匮乏,伪劣品不断出现,这对现行动物药的质量控制体系提出挑战。生物评价具有药效相关、整体可控等技术优势,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动物药质量生物评价实施的条件已日趋成熟。本文拟从动物药的特点及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生物评价在动物药质量控制中的优势,应用与发展。

1 动物药的特点

1.1 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

目前从动物药中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主要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类及其他小分子物质。动物药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以动物药水蛭为例,水蛭素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一般从水蛭唾液腺中获得[2]。中医临床多以动物全体入药,经高温炮制后入药仍具有较强的活性,水蛭真正发挥临床疗效是水蛭素还是其它成分,目前尚无定论。

1.2 功效多,成分与药效难以关联

动物药大多具有多种功效。美洲大蠊古称蜚蠊,《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血瘀,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别录》:“通利血脉”。现代药理作用包括促进创面愈合,抗炎、镇痛、消肿,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等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其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信息素、糖类、酶及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成分[3]。眾多的成分与众多的功效如何对应?不同的功效是否对应着不同的活性成分?各药效成分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增效的可能?动物药组成复杂,单以成分为指标,难以实现动物药质量控制的突破。

1.3 药性峻猛,大多有毒

动物药药性峻猛,大多有毒。虫类药多含有异体蛋白,现代医学认为,异体蛋白易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以其致敏性损伤机体[4-5]。目前动物药不良反应、毒性特征不完全清楚,毒性物质基础和中毒机制暂不明确。在历代本草专著和现行《中国药典》中,动物药仅有有毒无毒的记载及毒力强弱的分级(如大毒、有毒和小毒),尚缺乏客观的判断标准。因此,动物药的安全性评价也需要加强。

1.4 来源复杂,资源紧缺

动物药的来源十分复杂。尤其一部分来源于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及生理病理产物,如麝香、五灵脂、蝉蜕、牛黄等,或为动物的加工品,如阿胶、血余炭等。再加上饮片加工炮制等原因,很多原有性状特征无法鉴别。而且《野生动物保护法》将许多动物药列入保护动物,而现有人工养殖技术还有待提高,导致目前许多动物药资源紧缺。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上,伪品、劣品、混淆品和习用品泛滥,这使在动物药的真伪优劣的质量把控上有更大的难度。

2 动物药质量控制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动物药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控制模式。

2.1 找成分,测成分

现行动物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模式大部分是依据指标性成分定性检测与定量测定而制定的,但这些指标性成分大多是为了检测而检测,其不一定是专属性成分,也不一定是有效成分;即使既是专属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其谱效关系、量效关系、毒效关系目前尚不清楚。以胶类药材为例,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龟甲胶、阿胶和鹿角胶3种药材均以L-羟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 L-脯氨酸这4种氨基酸作为质控成分。虽同为胶类药材,均有滋阴补血之效,但龟甲胶偏于养阴清虚热,阿胶偏于滋补阴血,鹿角胶则偏于温阳补肾。由此可见,这4种氨基酸专属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解释胶类药材各自功效的特点。又如冬虫夏草以腺苷为检测指标。冬虫夏草的常见混淆品和伪品中腺苷含量虽然略低于冬虫夏草的腺苷含量,可是均高于药典标准[6]。如果仅以腺苷含量为依据,这几种药材皆可以等同于冬虫夏草入药,可这显然有悖于实际应用。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如液质联用技术,使可检测的成分越来越多,检测指标也由单一成分转向多指标同步测定。例如除了腺苷以外,核苷、麦角甾醇、糖类以及氨基酸等也均被作为指标性成分进行虫草的质量控制[7-10]。但这仍没有解决动物药质量控制与功效未很好关联的问题。

2.2 基于主要成分或一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模式

作为动物药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及多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童芯锌等[11]使用双向电泳筛选得到虫草特有的21种蛋白质,为有效物质的确立奠定基础。张晗星等[12]采用iTRAQ 技术从蛋白质组的水平上对虫草有效成分进行更深入的鉴定,为质量标准提供科学参考。程显隆等[13]利用蛋白质酶切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其蛋白质及多肽的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得到胶原蛋白特征肽段,以用来鉴别胶类药材。

指纹图谱在动物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用于动物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方法分为光谱法和色谱法2类,以色谱法居多。光谱法例如那丽丹等[14]采用1H-NMR 代谢组学法得到不同厂家阿胶经酸水解后的1H-NMR 图谱,并进行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陈罡等[15]建立了冬虫夏草核磁特征指纹图谱。 赵建国[16]、周健等[17]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FTIR) 得到僵蚕、麝香的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可直观有效地鉴别正品和伪品,以此为生药鉴定与品质评价提供参考。而色谱法例如通过HPLC指纹图谱对冬虫夏草、海龙的品种真伪进行有效鉴别[18-19]。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 因具有分析核酸、多肽和蛋白質生物大分子的优势,在动物药的指纹图谱中研究很多。目前已报道建立了土鳖虫、僵蚕、蛤蚧、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菲牛蛭等的HPCE指纹图谱,以此作为其品种鉴定与质量控制方法[20-26]。但是由于动物药成分极其复杂,虽然反映了整体化学信息,但所检测的特征指纹有可能并不完全包含其有效成分,“谱-效”关系不能得到体现,所以控制一类成分也只能是一种过渡性质量控制方法。

2.3 基于核酸分子鉴定技术的动物药来源真实性考察

如采用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子鉴定技术[27-28]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鉴定技术[29]和基于 ITS序列的条形码技术[30]等对冬虫夏草进行真伪鉴定。Kumeta等[31]以细胞色素b基因作为引物,成功地鉴别出阿胶的动物基源以及掺假与否。 Yuan G等[32]通过建立RAPD-HPCE法能快速鉴别鹿茸真伪。近年来,DNA条形码技术成为动物药材鉴定的新工具。鄢丹等[33]利用COⅠ 序列可以对羚羊角、鹿角等传统角类药材及其伪品进行很好地鉴别。张辉等[34]利用DNA 条形码可以对《中国药典》45种动物药材及其混伪品进行相互区分。2014年,石林春等[35]构建了中国动物药材 DNA 条形码数据库。

目前动物药研究重点主要关注其来源的真实性及个别成分或某一类成分的变化规律,见表1,并未重点关注动物药的生物药效。其优劣等级如何区分,人工养殖品与野生品之间的临床功效差异几何?对于动物药这种多成分复杂体系,单以成分为指标,难以实现动物药质量控制的突破,亟待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3 动物药的生物评价研究

生物评价(biological assay),是指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评价供试药物作用于生物体系所表达出的特定生物效应的方法,用于定性或定量评价供试药物的质量。生物评价研究建立的方法须具备定量药理学与药检分析的双重属性和要求。即以药理实验研究为基础,例如解热、抗炎、活血等实验,建立基于生物效应的动物药评价模式,然后用生物统计的方法筛选出比较适宜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理论上说,多数药理方法通过数理统计均可用作生物测定方法,但由于药品检验工作对生物测定的要求有其特殊性,以及多数中药量效关系不明显,因此一般的药理方法有时并不适合直接作为生物评价方法,故应对生物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和选择。总而言之,动物药质量生物评价与控制并非常规药效试验的定量化,而是在生物检定思想的基础上,切合中药的自身特点,在满足药物质量控制操作可行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表征动物药的内在质量,达到质量评价与控制的目的。

现有方法多是关联功效或毒性的生物活性检测(包括效价、生物活性限值和毒价测定等),主要用于动物药质量的优劣、毒性大小等的评价。近年来,又发展起了生物芯片、组学技术、生物自显影薄层色谱和高内涵分析等新技术从相关细胞、靶点、通路或关键生化因子入手,建立起关联机制的动物药的生物评价。

3.1 关联功效或毒性的动物药生物活性检测

关联功效或毒性的生物活性检测可以定量表征动物药的功效、活性或生物学效应。生物评价具有关联功效的优势,尤其适用于组成复杂、理化方法难以测定,而且理化测定也不能反映其临床功效的动物药。根据常用动物药的主要功效,对其药理作用和相应生物活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概述,见表2。

3.1.1 攻毒散结类动物药 攻毒散结类动物药可治疗浊痰、瘀血等结聚而形成的疮疡肿毒瘰疬结核诸证。现多用于抗肿瘤治疗。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肿瘤增生,促进细胞凋亡,阻止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而起作用。以其功效构建生物评价的方法,从动物药对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36-37],对RNA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38],抑制鸡胚血管生成[39]等进行生物评价。例如王晶娟等[40-41]以改良MTT法、流式细胞法研究全蝎蛋白药效组分对Bel7402细胞和HepG 2细胞毒和细胞周期抑制的作用,来评价全蝎的抗肿瘤活性。

3.1.2 清热解毒类动物药 清热解毒类动物药多用于里热证,即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如肿瘤等。以其生物学效应构建方法,见表3。

以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等症的麝香为例,罗云等[43]采用酶免疫 (EIA) 法,测定人工麝香对环氧合酶Ⅱ (COX-2) 的抑制率,构建人工麝香对COX-2 抑制作用的量效关系,为建立人工麝香的体外抗炎效价测定方法提供基础。此外,罗云等[44]采用微量热法,测定人工麝香对其抑制作用过程的热效应变化,并获得其相应的热动力学参数,从而对人工麝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强度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

3.1.3 活血化瘀类动物药 活血化瘀类动物药以疏通血脉、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临床常用于各种血瘀证的治疗。同时,活血化瘀药因能改善机体的高黏状态,影响肿瘤细胞的血行扩散与转移,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而具有抗肿瘤作用[45]。以其生物学效应构建方法,见表4。

例如角甲类药物,基于其活血通络的作用,Luo等[53]采用血浆复钙实验,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滴定实验以及体外血栓法和全血凝块法分别对羚羊角,山羊角,水牛角,穿山甲,鳖甲,龟甲,鹿角等角甲类药的抗凝血、抗血栓活性进行了生物评价。并且根据生物评价结果对珍稀濒危物种寻找替代品提供借鉴依据。

3.1.4 补血滋阴类动物药 补血滋阴类动物药可以补益人体气血不足,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在抗肿瘤治疗中也发挥着扶正驱邪的作用。以其生物学效应构建方法,见表5。

Wu等[56]建立由5-FU和γ射线导致的血虚证模型,选择外周血象,骨髓和脾造血祖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ROS、脾表面集落形成单位(CFU-S)等功能指标对阿胶提取物进行增强造血作用评价。周丹蕾等[57]采用MTT比色法,通过其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来进行免疫活性生物评价,发现天然虫草和人工虫草均能增强免疫,但不同产地、品种和规格的虫草在增强免疫的作用上存在差异,这为以人工虫草替代天然虫草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依据。王东亮等[58]建立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通过检测其血清、脑、肝中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以及采用Western blot法檢测p16和p21的表达等方法来评价阿胶的抗衰老活性。

3.1.5 壮阳益肾类动物药 部分虫类药甘咸性温,或为血肉有情之品,能温补肾阳,强筋健骨。主治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宫冷不孕等。以其生物学效应构建方法,见表6。

龚伟等[61]通过比较不同规格鹿茸饮片对去势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影响,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起鹿茸饮片强筋健骨的生物学评价,从而为其饮片质量进行分级。毛翠平等[62]则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建立了抗骨质疏松中药作用于骨形成的药效学评价方法。

3.1.6 祛风通络类动物药 爬行虫类性善走窜,长于治风,有祛风通络,解毒止痛之功。是临床治疗风湿病的要药。以其生物学效应构建方法,见表7。

3.1.7 其他 动物药如麝香、蟾酥等具有开窍醒神的功效,主要用于各种窍闭神昏证。可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脑保护及抗炎作用等进行开窍活性评价。

3.2 生物新技术在动物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如生物芯片技术,组学生物标志物,高内涵分析技术以及生物自显影技术等逐渐被应用到动物药的生物评价中,这也是目前生物评价发展的方向。

3.2.1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可以将中药研究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系统生物学内容联系起来,在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阐明中药的作用靶点和机制,通过高通量检测及表达谱形式表征中药药效,在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研究领域的应用已日益增多。武丽斐等[64]应用大鼠全基因表达谱芯片,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冬虫夏草主要通过抗炎、抗凋亡、抗氧化等途径对缺血性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并通过神经再生等作用对缺血部位的脑组织进行修复等。郑重等[65]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功能基因芯片检测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康复新液能明显抑制 MMP-3,MMP-13的表达,这为其改善急性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此外,利用表达谱对比研究动物药或其提取物作用于机体前后,特定细胞中相关物质表达的异常变化,可提示该动物药在研究剂量下是否具有毒性,并能阐明其作用机制并控制其安全性[66]。杨爱文等[67]以蟾酥为研究对象,通过表达谱芯片筛查大鼠在灌胃给予蟾酥高、低剂量的基因表达差异,然后进行Ontology和Pathway富集分析,解释蟾酥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及其剂量依赖性。

3.2.2 组学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能客观测量并评价正常生物过程、病理过程或对药物干预反应的指示物,是生物体受到干预时的重要指示指标,涉及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生化代谢过程的变化,生理活动的异常表现,个体、群体或整个生态系统的异常变化等。在动物药质量评价领域,生物标志物可以灵敏、综合地反映中药的生物效应,为药效的定量表征提供依据。

耿潇等[68]运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 MALDI-TOF-MS 技术,比较分析脑心通胶囊给药前后的蛋白表达变化,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探讨脑心通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张凤霞等[69]基于UFLC/MS-IT-TOF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学来研究通心络干预下的抑郁-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浆代谢谱,发现色氨酸、苯丙氨酸代谢及某些胆汁酸等标志物,从而为药效的定量表征提供依据。梁晓萍等[70]运用UPLC/TOF-MS方法,比较空白组和蟾酥给药组之间的代谢差异,找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发现蟾酥导致心脏损伤的途径可能是通过阻碍自由脂肪酸再酰化或激活蛋白激酶通路干扰了脂质代谢,从代谢组学的角度为阐述蟾酥毒性作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3.2.3 高内涵分析技术 高内涵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细胞表型分析的高效筛选技术,能够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同时检测待测样品对细胞形态、生长、周期、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传导等方面的影响,从单一试验中获取大量有关信息,从而确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潜在毒性,从而以更直观、动态、定量的方式反映中药质量及药效[71]。具有动态、活体、多个指标同步检测综合性强的特点,可以全面生动的反映细胞组学的整体变化进程。

3.2.4 生物自显影技术 生物自显影薄层色谱是一种将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活性筛选方法。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可使活性成分在薄层色谱板上直接显现肉眼可见的活性斑点,在中药检验中可直观地对药物活性成分作定性鉴别,实现了传统薄层鉴别目的,且也可用于定量,能反映中药的活性强弱。目前,应用较广的是对抗菌作用[72]、胆碱酶抑制作用[73]和抗氧化作用的评价[74-75]。

4 动物药生物评价方法构建

对于生物评价常规方法与技术的整体框架,见图1。

5 总结

2015 年,美国 FDA 于发布《植物药研发行业指南(草案)》,明确指出将生物评价作为植物药在美国新药注册评审的重要内容,其中就包括质量控制。将生物评价方法引入动物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通过选择合理的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其“功能主治”,以弥补目前动物药质量控制的缺陷。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构建更多、更好、更系统的生物评价方法,以评价药效,观察毒副作用,更好地保障动物药的质量,推动它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连达.《野生动物保护法》与中药动物药的关系[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0):1763.

[2] 万明,汪蜜,陈科力,等.宽体金线蛭抗凝血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6):414.

[3] 李旸,王芳,杨明,等.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5,38(10):2038.

[4] 胡玉静,金珊珊,何韶衡,等.美洲大蠊Per a 9的抗原表位特征及三维结构建模[J].生物学杂志,2011,28(5):1.

[5] 胡玉静.湖南烙铁头蛇毒主要过敏原蛋白的鉴定[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2.

[6] 林津晶,李溪.冬虫夏草与混淆品、伪品中核苷含量的测定[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3):42.

[7] 肖远灿,胡风祖,董琦,等.青海玉树不同产地冬虫夏草中 15 种核苷类成分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22):1983.

[8] 张薇薇,龚韬,战嘉怡,等.人工虫草与冬虫夏草成分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6(1):87.

[9] Guan J, Li S P. Discrimin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using saccharide mapping enzymatic digestion followed by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J].J Pharm Biomed Anal,2010,51(3): 590.

[10] 汪家春,杨睿倩,陈雅琳,等.天然冬虫夏草冬虫夏草菌丝及发酵液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测定[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4(3):249.

[11] 童芯锌,王藝璇,国锦琳,等.双向电泳技术筛选鉴定冬虫夏草中指标性蛋白质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1):26.

[12] 张晗星,钱正明,董彩虹,等.冬虫夏草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组iTRAQ质谱分析[J].菌物学报,2016,35(4):411.

[13] 程显隆,陈佳,马双成,等.特征肽段检测技术用于胶类药材专属性鉴别方法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2):104.

[14] 那丽丹,陈建丽,田俊生,等.基于1H-NMR代谢组学的阿胶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方法初探[J].中草药,2015,46 (17):2573.

[15] 陈罡,黄亮,刘国柱,等.冬虫夏草核磁特征指纹图谱建立及鉴别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1):2371.

[16] 赵建国,曲伟红,余敬谋,等. 10批市售僵蚕商品药材质量评价[J]. 中国药房,2017(10):1399.

[17] 周健,金城,罗云,等.应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别中药麝香的真伪[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9):2368.

[18] 王冰,李宁,詹华强,等.冬虫夏草中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15,38(5):952.

[19] 王梦月,韦静斐,史海明,等.海龙药材及其伪品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4):1847.

[20] 李峰,沈红薇,王成芳,等.僵蚕 HPCE 指纹图谱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

[21] 李峰,王成芳,包永睿.土鳖虫药材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鉴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1471.

[22] 王成芳,包永睿,李峰,等.蛤蚧药材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10(3):337.

[23] 王成芳,包永睿,李峰,等.蕲蛇药材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5):893.

[24] 李峰,张阳,张振秋,等.乌梢蛇药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953.

[25] 许靖,王成芳,李峰,等.金钱白花蛇商品药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J]. 中成药,2014(3):563.

[26] 姜新刚,孟作环,贾继明.广西菲牛蛭药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4):495.

[27] Wong Y L,Wong K L,Haw P C.Rapid authentication of Cordyceps by lateral flow dipstick[J].J Pharm Biomed Anal,2015,111:306.

[28] Lam K Y,Chan G K,Xin G Z,et al.Authentication of Cordyceps sinensis by DNA analyses: comparison of ITS sequence analysis and RAPD-derived molecular markers[J].Molecules,2015,20(12):22454.

[29] 李奎,李琦,袁媛,等.环介导等温扩增法鉴定检测冬虫夏草[J].中草药,2011,42(8):1605.

[30] Li X,Song J Y,Xin T Y, et al.DNA barcoding the commercial 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J].Fems Microbiol Lett,2013,347(2):156.

[31] Kumeta Y,Maruyama T,Asama H,et al.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Asini Corii Collas (donkey glue) by PCR amplification of cytochrome b gene [J].J Nat Med,2014,68(1):181.

[32] Yuan G,Sun J,Li H,et al.Identification of velvet antler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combined with non-gel siev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Mitochondrial DNA,2016,27(2):1.

[33] Yan D,Luo J Y,Han Y M,et al.Forensic DNA barcoding and bio-response studies of animal horn products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J].PLoS ONE,2013,8(2):e55854.

[34] 張辉,姚辉,崔丽娜,等.基于COⅠ条形码序列的《中国药典》动物药材鉴定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3):371.

[35] 石林春,姚辉,陈士林,等.中国动物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2):2155.

[36] 曾瑶波,刘晓玲,李创军,等. 斑蝥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5):859.

[37] Sun L, Zhang J, Zhang Z, et al.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bio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the antitumor properties of Bufo bufo gargarizans skin extracts[J].Anal Sci,2016,32(9):969.

[38] Hu F,Han J,Zhai B,et al.Blocking autophagy enhances the apoptosis effect of bufalin o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th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stress and JNK activation[J].Apoptosis,2014,19(1):210.

[39] Wang P L,She G M,Yang Y N,et al,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ew ligustrazine derivatives as anti-tumor agents[J].Molecules,2012,17(5):4972.

[40] 王晶娟,张贵君,吴明侠.全蝎蛋白药效组分对HepG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J].药物分析杂志,2011(1):71.

[41] 王晶娟,张贵君,吴明侠,等.全蝎蛋白药效组分对Bel7402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2):112.

[42] Shi Z,Liu Z,Liu C,et al.Spectrum-eff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emical fingerprints and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Lonicerae Japonicae Flos and Lonicerae Flos base on UPLC and microcalorimetry[J].Front Pharmacol,2016,7:12.

[43] 罗云,金城,肖小河,等.基于环氧合酶抑制作用的人工麝香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药学学报,2011(4):438.

[44] 罗云,金城,肖小河,等.基于微量热法和化学计量学的人工麝香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46(17):1312.

[45] 齐元富,刘歆,李慧杰. 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大肠癌及其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8):1802.

[46] 韩冰,毛鑫,游云,等.基于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检测的血栓通胶囊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23):4597.

[47] 金家金,王志斌,苏斌,等.水蛭体外抗凝血实验研究及其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反应体系的筛选[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22):1997.

[48] 苏斌,王志斌,郭玉东,等.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法用于水蛭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4,34(10):1802.

[49] 肖凌,徐小玲,陈科力,等.生物检定技术应用于水蛭抗凝血活性测定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3):258.

[50] 阮晓岚.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51] 吴宁,张伟.D-二聚体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检测继发性纤溶的对比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5):82.

[52] 李润生,李大勇,陈文娜,等.桃红四物汤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2):191.

[53] Luo J Y, Yan D, Zhang D, et al.Substitutes for endangered medicinal animal horns and shells exposed by antithrombotic and anticoagulation effects [J].J Ethnopharmacol,2011,136(1):210.

[54] Liu X K, Wang L, Zhang C M, et al.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alkaline extract of king oyster mushroom[J].Carbohydr Polym,2015,118:101.

[55] Liu Q M, Xu S S,Li T,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from Porphyra haitanensis[J].Carbohydr Polym,2017,165:189.

[56] Wu H Z, Ren C Y, Yang F.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llagen-derived peptides with hematopoietic activity from Colla Corii Asini[J].J Ethnopharmacol,2016,182:129.

[57] 周丹蕾,武彥舒,肖小河,等. 天然虫草和人工虫草体外免疫活性的初步评价[J].中药材,2009,32(4):586.

[58] Wang D L,Liu M X,Cao J C,et al.Effect of Colla Corii Asini (E′jiao) on D-galactose induced aging mice[J].Biol Pharm Bull,2012,35(12):2128.

[59] Tseng S H,Sung C H, Chen L G,et al. Comparis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osteoprotec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ctions of velvet antler[J].J Ethnopharmacol,2014,151(1):352.

[60] 李敏,张冰,刘小青.仙茅对类虚寒大鼠物质代谢及内分泌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2,34(6):1011.

[61] 龚伟,李峰.以鹿茸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影响对不同规格鹿茸进行质量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2):2326.

[62] 毛翠平,张云,郑筱祥,等.从细胞水平研究龟鹿二仙含药血清在治疗骨质疏松中的作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25(4):897.

[63] Rachchh R P,Galani V J. Evaluation of antinociceptive and antirheumatic activity of Grangea maderaspatana (L.) Poir.using experimental models[J].Ayu,2015,36(4):425.

[64] 武丽斐.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冬虫夏草对缺血性中风机制的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65] 郑重,陈维雄,何相宜,等.康复新液对急性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J].胃肠病学,2008,13(1):31.

[66] 练雪萍,艾妮,范骁辉,等.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在中药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4):2690.

[67] 杨爱文,范雪梅,罗国安,等.基因芯片研究蟾酥急性毒性及配伍减毒机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5):1058.

[68] 耿潇,陈璐,王虹,等.基于血清蛋白组学初步探讨脑心通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5):2864.

[69] 张凤霞,贾振华,许国旺,等. 中药通心络对抑郁-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干预作用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0(6):725.

[70] 梁曉萍,张政,罗国安,等.蟾酥急性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1):38.

[71] Zock J M.Applications of high content screening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J].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2009,12(9):870.

[72] Chintaluri A K, Komarraju A L, Chintaluri V K. Comparative study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of selected plants of Rutaceae and TLC bioautographic studies for detection of bioactive compounds[J].J Essent Oil Res,2015,27(1):9.

[73] Zheng X Y,Zhang Z J,Cheng X M,et al.Identification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from seeds of plants of genus Peganum by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bioautography[J].J Planar Chromat,2011,24(6):470.

[74] Wang J, Yue Y D, Tang F, et al.TLC screening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fifteen bamboo speci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oxidant flavone glycosides from leaves of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J].Molecules,2012,17(10):12297.

[75] Zhang X J, Liu L J, Yang X H, et al. An approach based on antioxidant fingerprint-efficacy relationship and TLC bioautography assay to quality evaluation of Rubia cordifolia from various sources[J].J Nat Med,2014,68(2):448.

[责任编辑 孔晶晶]

作者:王玄 欧阳罗丹 代春美 马莉 肖小河

生态系统中医药学论文 篇3:

关于云南省中草药发展的思考

云南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加快中草药的发展对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对中医文化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中草药的研发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打响云南中草药的专属品牌也指日可待。

云南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样性,二是原生态。云南有森林、沼泽、灌木丛以及荒漠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这些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就植物而言,以数千米的垂直分布囊括了在平地上从赤道到极地的大部分植物类型。由于云南拥有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多种药材都得到了有利的生长环境。

云南出产的药材多达一千余种,占全国药材品种的70%,是我国著名的药材之乡,其中灯盏花、三七、石斛、天麻、虫草、当归等品种,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灯盏花在云南分布较广,占全国总量的95%,文山的三七是云南特有的中草药资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6%,石斛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中成药中的“云南白药”誉满全球。

云南省中草药资源现状

云南省的自然条件具有很明显的立体特征,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显著,植物的垂直差异非常明显。

全省药材资源分为高寒层、中暖层和低热层三个层次。其中属高寒层的占18.4%,气候相当于寒温带至温带,中草药材非常丰富。中暖层占全省面积的54%,气候相当于中亚热带至温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气温温和,降雨适中,是云南药材主产区。低热层约占全省面积的27%,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降水充沛,土地肥沃,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

云南中草药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许多地道名贵中药材均具有比较优势,这为新药品的开发和天然药物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云南省中草药的发展优势

云南的天然药物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中医药资源丰富、民族医药多,且有兰茂医学等,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具有从最低海拔76.4米到最高海拔6664米的多种气候类型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约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占全部种类的87%;而云南境内共有天然药物资源6559种,占全国总数的51.4%,其中药用植物6157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各国对中草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打开了云南省中草药的国际市场

在《本草纲目》之前,已有明代医药家兰茂所著《滇南本草》,兰茂医学推动了中医药学在云南等地的发展,云南也以其地理优势和物资条件逐步为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做出贡献。2001年美国FDA出台的《天然植物药品研究指南》(草案)和欧洲公布的《传统药物产品法令》(草案)为中草药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提供了准入标准,为中草药走向国际提供了机遇。云南中医学院也保持着和西班牙以及法国的合作,并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将中医药相关课程传递至拉丁美洲,也为东南亚培养了很多留学生。在地理位置上,云南与大湄公河流域国家接壤,很多医学流派、文化都是相通的,这使医药学的交流具有了优势。如今,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传播到183个国家及地区,中医药的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合作。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外国民众对中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如今,中医药已经有能力“走出去”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已与中医药结合起来,瞄准了中医药在老年化社会的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

云南中草药产业有较大发展潜力

云南自主研发、全国独家生产的药品品种多达280多个,其中中药、民族药、天然药就有250多个。以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及云南民族药系列成为支撑云南生物产业跨越发展的特色品种。近年来中药工业产值占全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已经成为了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中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领域。

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里,仍然会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加强种植优良品种的中草药,建立健全天然健康产品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市场化创新机制,推进行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

传统中医面临新的机遇

现如今,使用传统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已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草药制品市场的交易额年均增长7%,已达620亿美元。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他们居住在云南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境内山岭连绵不断,河流纵横,世世代代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创造出有各自民族特色的中医药学并且沿用至今。以民族医药为代表的地方中医药维护着各族人民的健康,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颇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遗产。传统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为云南民族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对中医药行业的投入力度。2009年到2015年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的比例由14.3%上升到15.7%。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的门诊费用平均每次低11.5%,人均住院费用低24%。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和中医药发展情况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与疾病的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加快云南省中草药发展的建议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云南中草药的研究开发力度

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扶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确保中草药的种植发展能够正常地运转,足够的资金是前提条件,政府应加大对云南省中草药产业的投入,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克服在研发新药品和提高药品质量的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所产生的困难。一方面,政府可以采用奖励、补贴、定期拨款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农户完善中草药的种植基地建设,加强与中草药相关的学科建设,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人才,建立学术人员互访和进修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中草药的研究开发力度,选择宜种区域,加快人工种植的步伐,增加种植药材的种类,扩大种植面积,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中草药的种植、研发、加工、营销产业链,培育上市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向社会融资。

依靠自主创新,加大对云南中药材的科技投入

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终端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先进设备的应用范围。对于已开发的资源还应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新用途,与此同时,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效率,对于尚未开发的资源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使云南省的中草药不仅能应用于药物的研制,也更多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化妆品、天然食品、香料等产品的开发中。与科研院所合作,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

突出资源特色,打造品牌产业

云南开发或参与开发的中草药品种,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以下系列仍为云南医药产业的主要品种和支撑品牌,分别为: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灯台叶系列、岩白菜系列、青蒿素系列、薯蓣系列、黄藤系列、龙血竭系列以及昆明山海棠系列。在云南中草药开发过程中,应重点培育具有云南特色的中药材产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新药品,加强商标保护。

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成为中草药产业未来竞争的关键点。首先,鼓励如云南白药集团在内的具有云南特色的中草药品牌成立知识产权机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品牌与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借力“互联网+”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竞争力;其次,试用O2O模式,將线下的商机与互联网相结合,探索适合现代人的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推出“互联网+中药材”的电商平台,实施优势互补,打造“云药”品牌。

结语

云南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加快中草药的发展对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眼下,人类的医疗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治疗逐渐变为以养生为主的“防养治”相结合的医疗模式,这意味着云南的中草药面临着更多的机遇,随着世界对中医药文化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中草药的研发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打响云南中草药的专属品牌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海义,杨新华.种植中草药是致富新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3).

[2]王寅,盖沂超,张晓琳.从《滇南本草》谈云南地方中医药发展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8):14-15.

[3]李代华.云南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6):24-25.

[4]高慧娜.对云南省中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旅游·绿色经济·劳动力转移.2006(5):86-87.

[5]李丽芳.加快云南省中草药种植发展思考[J].花卉中草药,2014(2).

作者单位

张 薇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张薇

上一篇:营销人才开发探讨论文下一篇:颅内血肿临床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