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背景下专业教育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三学”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简称,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然而,随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快速转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目标更加明确。“三学”的传统核心地位受到挑战,急需变革。有必要将学前儿童心理学改为早期儿童发展科学,将学前教育学改为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学,将学前儿童卫生学改为学前儿童保育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背景下专业教育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背景下专业教育学论文 篇1:

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刍议

摘要: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教育学已经步入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就是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这三种教育学并立的局面。本文对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教育学的未来展开了一定的论述,以期推动教育学的发展还有进步。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关系

引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仍然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育学刚诞生的时候主要是研究普通教育,目的是为了研究师资的培训还有学生的培养,随着普通教育学的兴起学前教育也逐渐地步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不过学前教育一直处在独自发展的境地。二战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时候学者们提出了高等教育学这个概念。

一、教育学的概述及分裂

(一)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还有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多数是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当中[1]。通过对教育现象还有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教育学的分裂

教育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都是按照研究的对象进行命名的,不过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比较模糊的,下面就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一)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化

从广义的角度看,学前教育应该是人类最早经历的一个教育阶段,不过教育并不是严格地按照教育阶段的先后来进行的,系统的教育研究也和教育的阶段无关。在教育学被等同为普通教育学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规模比较小的学前教育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且相关的先进理论也是层出不穷。目前,通常把福禄贝尔作为学前教育学的鼻祖,他在《幼儿园教育学》还有《幼儿园书信集》等著作当中都提出了学前教育必须要适应儿童的成长,而且要将儿童的自我活动作为基础等学术观点。自理论上让学前教育学逐渐从普通教育学当中分化出去,加上霍尔以及乌申斯基等著名的教育学家为创立学前教育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地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门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的话,学前教育学甚至比学前教育的实践发展更加超前。

(二)教育学等同于普通教育学

国民教育运动的快速兴起使得师范教育的兴起也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师范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学是一门必需的课程。教育学是把学生的可塑性当作基本的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下,当时在教育学中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普通教育,并且关注的也是课堂教学,其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实践经验的迫切需求,最初的目的是用于指导还有规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从这里也能看出,教育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发展的最初并不是很完备,而且也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备[2]。从各学科的分类来说的话,需要把一切的教育都视作研究对象的教育学还有把普通教育视作研究对象的普通教育学之间进行区分,在现阶段很多的师范类院校当中,教育学都应该正名为普通学校教育学,或者是普通教育学。与此同时,因为对普通教育学来说师资培训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使得教育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关注教什么还有怎样教的一门学问或者是艺术,一直以来都没能转变成为关注什么是教育的一门学术性学科,都是和普通教育学之间进行了等同。

二、教育学的未来

教育学的未来不光关系到教育学研究评价的历史还有现状,而且还关系到教育学对未来的探测。因此,在学术界当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派,有一派是吴钢作为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该终结,还有一派是郑金洲作为代表,他认为教育学不应该走向终结。两派之间进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基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教育研究已经突破了赫尔巴特模式并且走向了分化,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育学已经步入了终结,第二个问题是逻辑的起点问题还有体系问题,以及元教育学问题,是不是证明研究已经步入了误区。针对第一个问题,吴刚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即使突破了赫尔巴特模式教育学还是以教育原理还有教育概论的面目进行延续,并且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表达,不过在各个分支研究的入侵之下,教育学除了要剪贴各个研究成果之外,其理论价值也在日渐萎缩,所以应该步入终结。以郑金洲为代表的一派则对这个观点提出了异议,对吴钢那一派阐述的事实进行了肯定,不过也指出了其只分析却不综合的问题,这一派认为教育学不但不会走向终结,而且还会趋向得更加深入[3]。针对第二个问题,吴钢那一派把焦点转移到了体系上面,认为体系的本质是学科分析的框架,如果教育学不存在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体系存在,而且还认为教育学一直在剪贴其他的知识,模仿开始就意味着学术的创造结束。郑金洲为代表的那一派认为吴钢那一派的言论,是因为对国内教育学的生长以及发展背景的无知,而且认为其与传统进行决裂的学术态度是非常不科学的。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之间必然可以得到有机的融合,进而有效地推动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刍议——兼论教育学的未来[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3-8.

[2]王琦博.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的讨论——兼论教育学的未来[J].《青年文学家》,2011(23):26-27.

黑龙江东方学院 李响 王晰(指导教师)

作者:李响 王晰

学前教育背景下专业教育学论文 篇2:

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受到的挑战与未来改革路径

【摘要】“三学”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简称,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然而,随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快速转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目标更加明确。“三学”的传统核心地位受到挑战,急需变革。有必要将学前儿童心理学改为早期儿童发展科学,将学前教育学改为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学,将学前儿童卫生学改为学前儿童保育学。改革的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改革

“三学”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简称,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随着我国理论界对教育学元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教育学教科书元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学教科书的普适性受到实践变革的挑战,其学科地位受到质疑。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前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学”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随着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快速转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目标更加明确。教育部正组织相关专家研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等有关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此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三学”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三学”的传统核心地位及受到的挑战

“三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灵魂。早在20世纪初,我国的幼稚师范学校就设有幼稚教育概论、幼儿心理学、幼儿保育等课程,且《幼稚教育概论》等教材的针对性较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一直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与教材建设。例如,1956年公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明确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作为幼师生的专业主干必修课。教育部1980年印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5年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进一步强化了“三学”的核心地位。“三学”的核心地位经历多次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后日益强化,成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

“三学”的核心地位还体现在“三学”教科书体系的超强稳定性上。笔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学”教科书体系的内容分析发现,其章节的重复率为78%~92%,其中20世纪后半叶出版的教科书的章节重复率最高,说明这一时期“三学”教科书处于超稳定状态。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促使幼儿园教师教育步入快速转型期。随着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三学”的传统核心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受到严峻挑战:一是随着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建立,特别是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的是未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而不是“三学”的教科书体系;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取向更加凸显,不再迷恋学科体系的完美光环,转而强调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是“三学”的教科书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三学”教科书的宣言式风格有待转换成对话式语境,其教科书宣传的普遍真理有待转换成情境性的具体确证。

在举国重视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下,“三学”在吸收国际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更应反映中国学前教育的新变化。

二、“三学”的改革路径

“三学”的改革需立足于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及学科发展的现实基础,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如果确定以培养合格、高素质的一线幼儿园教师为具体培养目标,那么我们建议沿着以下路径改革“三学”的课程体系。

1 从学前儿童心理学到早期儿童发展科学

在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有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多种称谓,其原因是很长时间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一支独大,且心理学本身也处于学科分割时期。随着儿童心理学与生理学、脑科学、儿科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相互交叉,多学科整合的儿童发展科学逐步形成。著名的儿童发展学者贝克反复强调,“教育者、医生、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儿童,而不是一个学科分割的儿童,儿童发展需要跨学科的整合”。可见,早期儿童发展科学的使命一是弥合理论研究的“知”与实践领域的“行”的鸿沟,二是实现儿童发展各学科的跨学科整合与交叉,最终形成整合性的儿童发展科学。

正如Richard M.Lerner所说,“十年前,研究人类发展的多数学者将该领域称为发展心理学,或者如果他们自己不是心理学家,则将其视为一个由心理科学主导的关于人类生命全程的研究领域。但是如今,该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变得越来越具有跨学科性质。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他们的领域称为发展科学”。事实上,在美国的高校,除了早期教育、初等教育等教育类专业外,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多种专业均开设了儿童发展科学课程,课程的特点是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如贝克所言,“我们所具有的儿童发展方面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跨学科的研究。这些研究凝聚着来自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努力。为解决儿童的日常问题,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与来自各个应用领域,如教育、家庭、医疗、公众健康、社会服务的专家们携手合作,共同研究。当今儿童发展领域已成为一个多学科会聚的大熔炉,其知识体系不仅在科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相关领域和应用方面极具意义”。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编写的《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早期儿童发展科学》更是一部跨学科的学术著作,它向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以及教育、社区、卫生、福利、保障等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全面介绍了儿童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

2 从学前教育学到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学

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教科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力图以“科学”的名义证明学科独立的合理性,因此其重心是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框架,而不关注即将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师范生应该知道什么;二是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大半延用普通教育学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事实上,师范生关注的不会是学前教育学是否应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而是关注学前教育究竟是什么,它有别于小学、中学教育的独特性在哪里。他们希望学习的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学。

从课程知识分工的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需要处理好教育概论、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及领域课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能力的合理分工,以解决目前相互涵盖或相互脱节的问题。然而,许多任课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课程的

“完美性”,自我陶醉于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美”,而很少顾及与其他课程的重叠问题,更不会去考虑学生的学习是否会重复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学前教育学到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学,试图实现的是教育概论、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及领域课程的合理分工,不是降低学前教育学的科学性,而是要超越单一课程逻辑的局限,对传统学前教育学教科书的思维方式和编写结构来一次变革。

在此我们以Jo Ann Brewer编写的《早期儿童教育导论》一书为例,来看看新的学前教育学该是怎样的一种知识架构。该书第2章“为幼儿设计的学校”介绍了美国的早期教育体系、早期教育流变、早期开端项目、特殊需要儿童项目、早期干预项目以及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模式。其课程内容具有鲜活性、情境性、有效性、实用性等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3 从学前儿童卫生学到学前儿童保育学

在我国,学前儿童卫生学课程有幼儿卫生学、幼儿保健学等称谓。学前儿童卫生学一直是卫生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医学倾向明显。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做保健医生,因此学前儿童卫生学的课程目标过大,实际效果却不大,存在着卫生学知识过多,实践操作性较差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培养一线幼儿园教师的目标考虑,学前儿童保育学比学前儿童卫生学更切合实际需要。学前儿童保育学在我国港台地区以及英美等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很常见。从内容体系看,大多将胎儿发育与保护,婴儿身体发育与保育,幼儿的生理、心理、营养、养育、照料与健康成长有机结合,适当介绍保育人员的从业资格及相关保育行政法规等内容,将婴幼儿的饮食营养、牙齿保健、大小便训练、穿衣起居、睡眠、安全、疾病预防等作为课程重点,其课程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专业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对学前儿童保育学的弱化可能与潜在的行业原因有关,甚至可以说是集体文化潜意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师范院校中的家政专业纷纷改为幼儿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幼儿师范学校或师范学校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不论是哪一层次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培养教师而不是保育员。而在现实层面,保育员只能是教职工中的职工而不是教师,公众一直认为保育员比幼儿园教师低一等。可以说,这种重教育轻保育的传统既与部门利益有关,又与职业等级歧视有关,最终导致了学前儿童保育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被弱化的结果。

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经历了由家政专业、保育专业到幼儿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演变。这种演变虽有多种原因,但学前教育源于保育,基于儿童发展应成为讨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原点。学前儿童保育学理应成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石。近年来,在相关文献中,“educare”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寓教育于照顾(保育)之中是其基本涵义。事实上,早期儿童照顾(保育)既是早期儿童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早期儿童教育的重要基础。保育与教育,二者相生相伴,相互依存。削弱任何一方,也就潜在地削弱了另一方。

三、“三学”改革的思维方式转换

“三学”改革不只是课程名称、教科书名称的变更,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传统的“三学”课程体系是在大学科体制下,追求课程的“科学性”或学科归属的背景下被不断强化的。“三学”的教科书体系则是在不断追求“科学性”“逻辑性”“学科体系”的背景下被不断强化的。在幼儿园教师职业不断追求专业化,幼儿园教师培养不断追求实效性、高效性的时代,“三学”的学科化追求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面向一线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实践转向必然会引发“三学”改革的思维方式转换,推动“三学”教科书体系的重组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笔者并不反对“三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应然合理性,更赞成在学理上对“三学”学科体系的应然性进行深入探讨。然而,既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那么“三学”就应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其教科书编写的着眼点应放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备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而不是局限在自成逻辑体系的科学化追求上。学前教育专业“三学”的教科书体系应由学科取向转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

在“三学”的教学方面,同样需要思维方式的转换。传统的教室为主、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陷入教师独白的尴尬境地。同欧美等国高校的同类专业相比,我们的课程门数、课时数都远超过他们,但学生用于课外准备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时间却远远少于他们。我们有必要对“三学”的教科书、教学计划等进行重新设计,既充分考虑教师教的空间,更充分考虑学生学的空间,从而为学生在专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秦金亮 朱宗顺

学前教育背景下专业教育学论文 篇3:

幼师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探索和创新

[摘           要]  幼师学前教育课程对培养优秀幼教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师院校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该积极反思,努力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目前幼师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进建议,希望对促进该学科的进步有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幼师;学前教育学;教学;探索;创新

我国幼儿师范、幼儿师范高专等院校中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采取的是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幼师学前教育课程也应该跟紧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有效探索,并做出有效创新。

一、目前幼师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方面

教材是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根本,是教师开展教学时的理论依据。但是目前学前教学课程的教材有诸多问题,如存在生搬硬套、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问题,使教学缺乏有效性。教材内容对科目划分过细,导致教材内容具有局限性,学生不能获得全面教育。总体来看,学前教学的教材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教材观点和逻辑体系落后,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要求。教材内有大量对幼教概念和任务的空谈,缺少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教材内知识点乏味、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深入学习,难以吸引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第二,教材内容落后,跟不上幼教改革的发展。学前教育教材应该注重“为幼儿一生发展打下基础”的教育意义以及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但是目前的教材却缺乏对教育改革方向的探讨,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无法给学生长远目光和更深层次思考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方面

要确认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学课程在幼师院校内的定位。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知识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且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来分析和评论我国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学问题。因此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准确把握这门学科讲述的相关教学理论知识。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还要对教育学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教学观念分析幼儿教学发展方向,了解幼儿教学的教学目标。而现实当中,由于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理解有偏差,导致错误理解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对学科内容寄予更多期望。有些学生认为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实用性不强,无法对学生的教学技能给予帮助。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前教育学课程脱离实际、晦涩难懂,知识又过于抽象,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起不到实际作用。这些想法都普遍认为这门学科缺少实用价值,对于提高教学水平作用不大。

(三)教学模式方面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教材内的教学理论一股脑地教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只能被动接收教师传达的教学理论知识。由于教材内的教学理论本身就具有单调、枯燥的特点,再加上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课堂内一言堂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意识,也妨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习、见习形式方面

实习和见习是幼师学生就职前的重要实践课程,对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加深对幼儿教学的思考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幼师院校的实习、见习往往是流于形式,教学内容简单,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学生参加见习时,由于只能看见幼儿经过彩排后的表演效果,就缺少對排练过程的学习和思考。而学生往往在参加见习后也没有主动对观摩课的效果进行反思,使见习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教学作用也不深刻。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幼师往往是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的锻炼,将德育素质与教学能力区分开。虽然在实习课程中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但是缺少将学生师德与教学能力的融合,容易使学生忽视师德对教学的重要性。实习、见习形式过于简单、没有形成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作用,实习效果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满足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

二、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材质量,调整教学结构

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创新性,不能墨守成规,必须紧跟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结合当今幼儿园教学实践情况更新教材内容。幼师院校应亲身到幼儿园教学中去了解现代幼教中的现象和问题,并将新的资料注入教材中。学前教育课程本身是一门理论课,教材必定也会注入大量的教学理论,幼师必须保证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概念补充内教材中,使学生能及时学习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获得与时俱进的熏陶。在补充内容方面,还应该做到与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密切相连,不受科目内容和系统性的限制,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材中补充具有实际教学作用的教学办法,打破以往对该学科教材内容编辑的局限性。要明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是为了更好地作用于实际教学中,因此有必要在教材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学生对教学理论了解得更透彻。

要调整目前教材中的组织结构,使教材的实用性更强。如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对基础知识、任务、原则、教学目标等元素进行了保留;对游戏、幼儿园与小学、幼儿园课程这些元素进行删除;增加了学前教育的理论流派、社区学前教育等元素。教学材料的创新必须符合幼儿园对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材长年保持不变是难以起到有效教学作用的,必须对现代的幼儿园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后进行创新性调整。

(二)明确学科教学目标

要纠正学生对学前教育课程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学前教育学科并非其他教育学生教学能力的学科,而是对教育學科学的理论传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学前教育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而并非技能方面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确这点认识,才能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幼儿教学的对象是适龄幼儿,幼儿教育属于科学范畴,因此必须对学前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普及,使学生明确了解幼儿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还要认识到幼师的学生还不是幼教,他们尚处于学习阶段,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了解并不深刻。因此必须借助教学目标的作用引导学生,使学生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去审视今后要从事的教育事业,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应改变以往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使理论知识的教学达到“够用”“相符”的标准,不要进行过多的灌输。教师应安排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教学想法的交流,引导学生对某一幼儿教学问题产生讨论。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做到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并适当延长实践教学的时间。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践,并通过强化对学生的教育管控和引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利用考评方式,迫使学生在实践中认真参与,在实践后产生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案例分析、情境体验、交流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自主地产发生深度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演示案例,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更加生动的教学手法,从而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使学生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上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四)优化实习的形式

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了解幼儿教学的工作特点,短期的实习难以起到深刻作用。应该对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进行调整,使实习时间延长,实习内容多样化。比如,将原本15天左右的实习期延长至1个月,使学生有时间能熟悉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环境,可以有更多与幼儿打交道的时间。另外,因尚不确定学生毕业后参加幼儿教育工作的岗位,因此应该在实习时让学生对幼儿园内的多个岗位进行体验学习,培养学生对幼儿园教学工作的熟悉度,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可以安排学生在一年级时到幼儿园的保健室实习一个月;二年级时到幼儿园进行一个月的游戏实习;三年级时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一个月的跟班主任实习。经过多个岗位的磨炼后,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对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学前教育学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是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师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相关问题,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创新教学的具体办法,找出学生对该学科失去兴趣的原因,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梓菲.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艺术评鉴,2017(12):112-116.

[2]王光荣.贵州省幼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体育教学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32):79,81.

[3]李晓洁.探索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学前教育学”教学新思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2):97-98.

[4]李娟霞.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的创新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109-114.

[5]王洁.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2018(15):233-234.

[6]李艳琴.浅谈幼师体育教学创新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8(1):29-30.

[7]周俊.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拓展与方法创新[J].知识经济,2017(5):147-148.

作者:吴小蓉

上一篇:内部审计理念采购合同应用论文下一篇:结构工程师计算机利用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