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中职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機构,对于积极提升中职专业技能教育水平、德育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提出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为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教育论文 篇1: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的探讨

[摘 要]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体制中的核心部分,与学生自身素质的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在人格与性格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在分析中职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更为注重,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时间一长,此教学模式的缺陷逐步暴露出来。目前,尽管部分中职学校已开始着手实施德育教育,但由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知之甚少,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为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大力度实施中职德育教育,在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一些要求的同时,采取一些手段提高完成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中职德育教育的发展问题

1.教育者的問题

中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普遍缺乏学习热情且较为叛逆的中职学生。因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往往要克服诸多阻碍,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他们将很多的心思放在平时的业余工作中,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2.学生的问题

作为社会中现存的大多数群体,中职的学生深受社会重视。由于这一群体被划分于普遍的教育范围外,被视作差等生,其叛逆期较其他群体更为长久,因此他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做些事情博取人们关注。通过分析,大部分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逃课现象严重、厌学情绪明显,这是社会不予以过多重视的主要原因。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3.教学理念的问题

社会对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学生学习旨在毕业后找到心仪的工作,鉴于此学校为追求招生率而着重宣传学校的就业率,却忽略了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的方向以及德育教育问题。同时,学校也未能对中职学生进行深刻地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建立规划,而是对中职学生采取放任式的态度,显然这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

1.结合中职学生的思想特征,搭建道德教育体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味地追逐升学率,造成学生出现了显著的两极分化问题,大量学生将许多不良习惯带至中职学校,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步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内化并逐步从行为中反映出来,此为德育教育的宗旨。通过新课程改革,中职德育课程以往的弊端得到妥善地处理,同时,其教学方式与课程安排也有所创新与突破,并逐步搭建起一条以德育教育为内核、多途径、多方式的、科学、合理的中职德育教育体系。

2.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中职学生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职德育教育应重点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耐心疏导。在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核心要素,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也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一大目标。所以,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3.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都会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职业,其要求学生既要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知识,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在从业时要以职业道德准则与基本道德要求为行为指导。为此,中职学校及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的法制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取实践性强的教学手段,多采取各种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高道德操作以及职业技能;再者,要实施方式创新,让教学方式与中职生的特征之间的契合度更高。新课程改革后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中职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地迎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侧重于采取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情景教学等手段,尽可能地多参与仪式庆典、技能竞赛等活动,将德育因素充分地融入学生活动、职业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呼吁学生主动参与。所以,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此为中职德育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

综上,中职学校应当在新一轮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开展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如此,既对学校的管理有利,又有助于中职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编辑 韦淑红)

作者:张丽

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教育论文 篇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中职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機构,对于积极提升中职专业技能教育水平、德育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提出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为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职 德育教育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不管是学生的性格还是人格都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但同时也是青春叛逆、自尊心极强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更需要老师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引导,从而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新课改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中职的德育教育还要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革新德育教育模式。基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展开了具体研究。

一、及时转变德育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中职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来说,及时转变德育教育理念是前提。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忽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种被动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心需求了。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老师要将教学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学体会以及内心情感。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德育教育,都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并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积极的给予回应,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要单纯的“以分数论英雄”,而要兼顾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

纵观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作为一名中职学生,不仅要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要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长远、健康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展下去。例如,通过开拓教学课程空间,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取学习的乐趣,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明白除了专业学习个人道德素养也是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强化各学科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

随着中职德育课改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中职老师来说,备课的重要内容已经从备教材知识转变为了备学生、备方法、备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等,总而言之是围绕着学生而进行的。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同,每个中职学校都包含了多个专业课程,甚至几十门专业课程,且每个专业课程之间又都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所以每个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以及生活困惑也是不同的。而这就需要加强各个学科老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从而保障每一个中职学生都能在德育教育的引领下实现个体的最优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德育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

其次,各学科教师之间还要定期举行德育教学探索活动。针对德育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德育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最后制定出完善的德育教育教案。另外,德育老师还要注重开放式教学环境的营造,及时转变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例如,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要与学生站在一个沟通层面上,不要对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不要用强势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更不要进行激化的讨论和争辩。而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学生,去感化学生,从而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而积极的投入到各学科学习中去。

三、建立健全德育教育评价机制

科学、完善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不仅是对实施德育教育成效的检验,更是帮助老师完善和修正德育教育模式的科学依据。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保障。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化、机械化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创建多元化、多样化以及灵活化、机动化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尊重学生的点滴成就、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更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评价,不仅要关注成果,更要重视过程,并且还要分析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念等。

其次,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因为在中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其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养也是差别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长也是不同的,因此,也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以及公平性。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对于中职学校管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更要依托自身优势,及时转变德育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德育教学方式,从而切实保障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其教育效力。

参考文献:

[1]闫艳丽.中职德育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7(6).

[2]丁明跃.分析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7(22).

作者:薛清华

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教育论文 篇3: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

摘 要:本文以浙江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以职业成长发展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根据,以教学过程为基本,紧紧围绕浙江中职教育实际情况,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

一、背景

浙江省中职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跨越式的重大改革,改革中最大的障碍,即从以往重视数量上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和内涵的亟待提高。浙江省中职教育近年来急速发展,在学生人数和教育资源得到不断扩充的同时,面向社会输出职业人才的质量也正经受着时间的考验。从中职学校走出的每一名学生,是否可以胜任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工作,是否有驾驭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否可以出色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这需要中职德育教育作为引领,有机地和专业教育相契合,不断改革和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二、德育现状问题分析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出现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中职教育学生特殊性的定位与德育课程普适性之间的矛盾。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程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泛泛之谈。以餐旅专业学生德育教育课程为例,调研发现,学生对通过德育课程后的预期工作岗位的道德行为规范不清晰。而中职餐旅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服务行业,技能的学习与其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明显没有做到两条腿同时走路,职业道德素养被忽视,培养的学生服务意识差,职业素养较低,和社会提供的具体就业岗位的要求有差距。

第二,德育课程设计的内容常年不变,没有紧跟社会职业变化的步伐。学校所使用的德育课程教材基本上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尽管每年也会根据实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总体来看依然过分追求大同,内容的更新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中职教育不同专业的具体适用性较差。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对服装专业的调研发现,德育课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限制,没有紧密联系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的发展需求。调研发现,服装行业变化非常快,学生的思想也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动而产生快速的变化,然而教学内容却依然老套,更新不足,很难吸引并引导学生取道健康的职业思维路线。纵观历史,越是走在时尚最前沿的专业反而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引领。学校在使用“道德美”这一概念时,往往只偏重于它的道德内容,而忽略它的美学特征。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与普高课程相比较,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教学内容的学术化较为严重,还是按照传统科研型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科逻辑构建知识体系,课程一味强调完整性和知识点的系统性,与社会实践的需求、与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与中职学生具体化教育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教育的宗旨形成了背离关系。

第三,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设计都明显存在弹性不足的问题。中职教育存在着专业多的现象,因此教学需要具体详尽,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讲究从实践中来,也从事件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我们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缺乏以上思想作为指导,总是统一计划进行,具体到某一特殊专业群体的德育教育其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通常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德育课中实践教学时所占比例不足,使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没有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时发现,教师没有及时紧密地联系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设计案例教学,进而导致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和德育案例实践的课时和项目不足,造成了学生所受到的德育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很难在体验上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另外,教师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弊端。通过对数控专业的调研,课题组发现,已有的德育课程设置没有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紧密结合。职业德育教育没有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量课时浪费在传统的德育学科知识上,而将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用来作为具体的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明显不足,没有发挥作为职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思想指挥棒作用,尤其是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引领作用。

传统的德育课堂,缺乏变化的教学设计,缺乏更新的教学内容,势必造成职业德育教育重量不重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有较高素养的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需求。中职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需要以优质的德育课程作为引领,以高质的专业课教学作为积淀,从当前中职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德育课程所遇到的瓶颈式困境来看,大而全的课程目标、没有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和缺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分析是直接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急需改革。

三、改变当前德育困境的对策

如何解决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摆在诸多德育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次的调研和尝试,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教师的传统观念改起。传统的德育教学课题为老师讲学生听,尽管教师不能完全摒弃这种教授方式,但应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打造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交流沟通、主动发现问题、能够自我带入案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满足各种专业学生去适应具体特定工作环境的需求,开拓教学课程空间,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有效地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学习内容,最终满足中职学生健康全面且不乏个性的发展需求,是中职德育课课改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纵观教学心理研究史,无外乎要从学生的特定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入手,从学生的现阶段的生活、专业学习的独特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引导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不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原来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其次,德育课题组教师之间要紧密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中职德育课改对教师备课要求不断提高,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专业差异大)、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来备课。因为中职学生专业差异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他们面临的困惑或者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往往会迥然不同。这就需要备课教师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拓展思维,解决突出的实际问题,同时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就给教师的教学备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更需要教师之间互助合作,从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案例取材等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备课内容。一般情况,备课组需定期举行教学探索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同时,教师应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注重引导课题,调动学生搜集与课题相关信息的积极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重营造平等对话的空间,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以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需求,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要适当引导,不要强势说服,也不要激化讨论,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要打破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要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要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对学生进行跟踪式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着重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处理解决自身发展和职业技能中所遇到的困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在大方面求同的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或许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尽相同,但若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也应对学生的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和尊重,注重鼓励和引导,注重考查中职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考查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全面的评价参照信息。评价的形式同样需要多样化,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评,协助学生做好自我教育和反思总结,注重引导、启发,真正把德育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在上述广泛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确立的中职教育德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纵深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为目标,调整思路,以德育教育纵向贯穿整个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线,以促进中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为方向,推陈出新,建立一个与时俱进、有地域特色、不断创新、重质重量,满足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中职人才的中职教育德育课程新体系。最后,课题组拟对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具体践行过程中,尝试建立以市场为指引、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以实践为突出的课程形式,将德育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精细化匹配,并且使教学内容更具活力和实践指导性,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于志晶,程江平.荣国丞浙江中职课改:省域推动的实践逻[J]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2]王婷.打破千人一面教育顽疾[N].浙江日报,2014-11-13.

[3]关晶.新背景下中职教育怎么办——基于浙江中职课改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5(10).

(作者单位:绍兴市技工学校)

作者:戚一冬

上一篇: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专业人才培养之工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