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现实机制论文

2022-07-03

国际贸易现实机制论文 篇1:

自然法思想与CAFTA争端解决机制

[摘要]自然法学派认为,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文章据此分析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根本理性”,认为争端解决机制至少应该具有如下四种品格:第一,“规则取向”;第二,公正性;第三,效率性;第四,拘束力。CAFTA争端解决机制既遵循了争端解决机制的“根本理性”,也考量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性质和特点,内容上比较完备,但在救济措施、仲裁程序、执行程序和准据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加以完善。

[关键词]自然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CAFTA

[作者简介]朱继胜,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高剑平,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6

[文献标识码]A

国际条约的履行顺利与否,取决于其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以下简称《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于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签署,对将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举足轻重。有人说,“规则最大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能否得到落实和遵守”,此言固然不虚,问题是规则本身的品格优良与否,对其“能否得到落实和遵守”更是至关重要。本文秉承自然法思想,分析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一般价值,并据以检讨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利弊得失,探求其完善之道。

一、自然法思想的要点

自然法思想产生于古希腊,历经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主义、中世纪的神学主义、近代的理性主义以及现代的自由主义几个阶段,绵延两千余年而不衰。

什么是自然法思想?英国法学家迪亚斯认为,自然法这个术语意指:“(1)指导法律发展和实行的理想;(2)法律里面制止将‘实然’和‘应然’绝对分离的基本道德性;(3)发现完善法的方法;(4)可由理性推断的完善法的内容;(5)法存在所绝对必需的条件。”

可见,自然法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理性精神,它激励着人们对正义进行不懈的追求。

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在其传世名著《论法的精神》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他认为,取代“神的理性”,世界上存在一个“根本理性”。这种“根本理性”就是不同事物的性质必然产生不同的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法这样一条根本规律。孟德斯鸠断言:“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据此,他推论道:“在实证法建立正义的关系之前,已有正义的各种关系。”

由此,自然法,或称“理想法”,乃成为评判一切实证法的基准,凡与自然法符合的,即为“良法”,否则,即属“恶法”。具体言之,作为“良法”的实证法,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法的内容必须符合事物自身的性质。第二,它必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三,法律必须适应客观条件。因为事物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立法中的借鉴固无不可,但应该充分考虑一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作为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其作出评判的基准也不例外。

二、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根本理性”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根本理性”就是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它必然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其中所蕴藏的内在法则。换一句话说,它就是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理想法”,它将构成对一切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评判基准。

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柱之一,争端解决机制至少应该具有如下四种品格:

第一,“规则取向”

它包括三层意思:其一,构建争端解决体制的规则是明晰的。其适用范围、争端解决方法、时间限制及执行方式等,都应该是明晰的,不应留下模糊地带。其二,该规则对成员各方是平等的,各成员方对其有平等的利用机会。如,WTO争端解决机制因其利用的成本过高,已经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质限制。其三,该规则所导致的结果应该是相对公平的,即其不应因各方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导致悬殊的执行效果。以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为例,其以报复、交叉报复作为最后的执行手段,虽然可以增加裁决的执行力度,但在本质上是一种“实力取向”的政策,极易使问题复杂化,阻碍国际贸易的持续顺畅。

第二,公正性

公正性包括实体规则的公正和程序规则的公正两个方面,此处只讨论程序规则的公正即所谓“正当程序”问题。正当程序是通过直观的公正来间接地支持结果的妥当性。正当程序要求“公正必须首先是看得见的公正”。

程序的设置中包含这样一些要素:对立面、决定者、信息、对话、结果。其中,对立面表明存在复数的利益竞争主体。决定者通常是解决纠纷的第三者或程序的指挥者,它必须保持“中立性”。信息是指与待决事项相关的事实、知识、资料等。对话是指程序主体之间为达成合意而针对争论点所开展的意见交涉方式。结果是指程序中产生的根据事实和正当理由作出的最终决定。上述五个方面就构成了程序的“看得见的公正”。

对争端解决机制来说,一是要求专家组具有公正性;二是要求专家组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最后要求证据规则,包括证据范围、举证责任和证据效力等具有公正性。

第三,效率性

效率性系指在保证纠纷得到真正解决的前提下耗费尽可能少的时间。法谚说:“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更何况时间的拉长往往意味着过高的诉讼成本。因而,任何一种争端解决机制不仅应该对每一个程序作严格的时间限制,而且所有的程序运行之设计都应考虑效率问题。如,按照1947年GATT关于争议处理的程序,专家小组的报告书必须经全体一致的同意才能通过,导致争议处理拖沓不决,形同虚设。有鉴于此,现行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乃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反向协商一致”的通过方式,只要不是全体一致反对,该特定的提案就算通过,大大提高了争议处理的效率。

第四,拘束力

拘束力是指裁判的结果应该得到有效的执行。为此,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特设“跟随执行监督制度”,使其裁决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反面的例子是,依据1996年东盟各国《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所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由于其裁决结果不具有严格的拘束力,导致其在现实中迟钝乏力,不能有效解决贸易争端,无法给予受害方及时的救济。

三、CAFTA争端解决机制之检讨

《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共有18个条款,对适用范围,磋商程序,调解或调停,仲裁庭的设立、组成和程序,仲裁的执行,补偿及中止减让等作了相应

规定,这就是CAFTA争端解决机制。根据自然法思想,“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因而,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设计既要符合争端解决机制的“根本理性”,也须考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性质和特点,两者的结合构成评判这一争端解决机制的基准。 在检讨CAFTA争端解决机制时,该自由贸易区如下的性质和特点殊值应审慎考量:

第一,原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强调以“东盟模式”解决争端的传统

所谓“东盟模式”,是指原东盟自由贸易区特别强调成员国之间平等合作、互不干涉内政,通过政府间的协商一致来解决贸易争端。这种模式与东盟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相契合,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不具有严格的拘束力,因而在实践中迟钝乏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之上,不可能完全摆脱原有传统的影响。为此,《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设计了外交方式与法律方式相结合的争端解决模式,既规定了自愿的解决方式——磋商、调解和调停,也规定了强制性、有拘束力的解决方式——仲裁,既充分考虑了传统因素,又弥补了传统方式的缺陷,保证了该机制的“规则取向”和“效率性”。

第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南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上相互毗邻,在经济上大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该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南合作”。争端解决机制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货物贸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轻纺产品贸易,这就决定了对争端解决机制的利用成本不能太高,耗费的时间还必须尽可能的短,而其程序设计也不需要非常正式和复杂。《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很好地回应了这些要求,其规定的各种程序的时间限制比WTO的明显要短,且在仲裁程序中特别规定一裁终局,不设上诉程序,殊称妥当。

第三,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可能争议频繁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争端发生的背景基本上是由于各国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架构、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经贸政策的差异。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架构等各方面差异甚大;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还会遇到市场不规范、政府政策多变、国内法制不健全等复杂问题,因而经贸争议很可能频繁发生,这对CAFTA争端解决机制在“规则取向”、“公正性”、“效率性”和“拘束力”四个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四,“中国威胁论”的存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即有“中国威胁论”存在。在经济领域,中国与东盟各国虽有巨大的经贸合作利益,但东盟许多国家认为,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会对他们利用外资、国际贸易等构成威胁。在政治、安全领域,也存在一些敏感区域,甚至领土争端。因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设计的外交方式与法律方式相结合的争端解决模式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友好协商,二是“规则取向”,必将对争端的妥善处理作出独特的贡献。

当然,CAFTA争端解决机制亦非完美无缺,以争端解决机制至少应该具有的四种品格为基准,不难发现其存在如下缺陷,需要加以完善:

其一,在救济措施方面,其第13条规定“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此即所谓“贸易报复”,染上了“实力取向”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其既未明确是否可以实施跨协议的“交叉报复”,又对贸易报复的授权、异议审查、实施幅度等欠缺具体规定,很可能导致权利滥用,形成新的和范围更大的争端。

其二,在仲裁程序方面,存在以下不足:(1)在仲裁庭的组成上,仅对仲裁庭主席有资格限制,对其他仲裁员则无,可能害及仲裁庭的中立性和裁决的公正性。其未设专家名册,可能由于人选范围太广而损及效率。(2)在独任仲裁或仲裁庭组成不当,或裁决明显越权,或裁决依赖的理由不清时,因其为一裁终局,公正性将受到重大挑战。对此,设计一个裁决复核程序是有必要的。(3)如果某一争端中出现三个以上的当事方,而仲裁员的意见又彼此不同,则可能发生裁决无法作出的情况。此时,可考虑依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

其三,在执行程序方面,其采用的基本上是自愿执行的方式,执行效果恐难保障,进而会危及裁决的权威性和该机制解决争端的有效性。对此。可考虑借鉴WTO的“跟随执行监督制度”。

最后,对裁决的“准据法”规定模糊。公正的裁决的作出有赖于明晰的实体法规则。其第8条第3款规定:“应根据《框架协议》和对争端当事各方适用的国际法规则作出裁决”,但“对争端当事各方适用的国际法规则”范围很广,涉及许多国际法分支部门的法律规则和国际习惯法,规则冲突不可避免。对此,《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似应明确其自身的法律文件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对其他法律规则,则应规定相应的冲突规范。

四、结语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将成为继北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在合作中产生争端是正常的,但必须有健全的争端解决机制。美国学者在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时说:“从长远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解决争端机制的有效性。”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CAFTA争端解决机制。这一机制目前还略显粗简,有必要尽快予以完善。

[责任编辑:钟 山]

作者:朱继胜 高剑平

国际贸易现实机制论文 篇2:

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

摘要:本文概述了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并对各种理论进行了评析,继而对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静态利益;动态利益;剩余产品;大宗产品;进口替代

作者:沈丰丰

国际贸易现实机制论文 篇3: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幻莫测,因而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普遍重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成效。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介绍国际贸易主要风险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 国际贸易 风险因素 风险管理 管理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特别是国际贸易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为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是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主体之一,因而企业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企业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国际贸易法律政策、运作方式、市场汇率等多方面的挑战,更要面对大量现实存在或潜在的国际贸易风险,特别是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因而会对企业开展国际贸易造成一些影响和制约,因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在我国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给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创造了历史性机遇,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措施,在防范和规范国际贸易风险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1 国际贸易的主要风险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已经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在这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形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我国国际贸易的科学发展。但对于企业来说,国际贸易风险具有客观性,始终伴随企业国际经营与管理左右,而国际贸易风险更多的体现在信息障碍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从当前国际贸易风险来看,更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风险不断加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制约也在不断加大,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更是不择手段,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定的反倾销和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的政策风险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是汇率持续存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汇率风险是企业国际贸易风险至关重要的方面,无论是人民币贬值还是外向升值,都会对企业国际经营造成重要的影响。

2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必须要慎之又慎,企业一旦在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致命性打击,因而企业普遍重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尽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下,我国很多企业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发展,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各个方面都会对国际贸易造成影响,企业必须从自身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尽管许多企业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但在具体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到战略管理体系当中,比如一些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不注重国际贸易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控制、风险处置等方方面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导致风险管理投入系统性,不能及时发现自身在国际贸易活动方面面临的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尽管重视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但却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经营方面,没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风险管理活动,不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风险管理领域比较狭隘。由于国际贸易风险因素较多,因而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各个领域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减少风险。但当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风险管理领域还比较狭隘。比如很多企业不重视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缺乏对合作方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合作方的办公地址、货物情况、经营状况、注册资本、营业许可等方面都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查就展开合作,由于资信认真体系不够完善,极易出现信用风险,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有一些企业只注重国际贸易风险“表象”的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工作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比如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能够更有效地防范风险,但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进行积极探索,不能从战略高度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因而也会制约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战略性。

三是风险防范控制不够到位。开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对各类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确保不出现问题,这既是重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也具有标本兼治的重要作用。从当前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尽管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够到位。比如当前有很多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重视超前管理,很多都是在风险来临的时候才开始重视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但风险来临的时候再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已经来不及了,表明我国很多企业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思路方面还具有滞后性。再比如很多企业面对汇率风险束手无策,更多的是抱怨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应用,锁定汇率、计价货币等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和策略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还有一些企业缺乏法律意识与诚信意识,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了很多國际贸易风险,这些都是不应该的,企业只有守法经营与诚信经营,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

3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是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而重中之重的则是要高度重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努力使企业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管理体系当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加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使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拥有良好的组织和人才保障。要大力创新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模式,加强对企业资源的有效融合,在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控制、风险处置等方面建立科学、完善、规范、高效的制度体系,着力提升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系统性。要进一步加大对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国际贸易管理部门集聚,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同时还要重视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与国际贸易风险专业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比如可以委托相关机构开展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工作等,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是不断拓展风险管理领域。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拓展风险管理领域,建立“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模式,确保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最大限度化解国际贸易风险。企业除了要对最基本的国际贸易风险因素进行管理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拓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范围,提升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战略性,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加强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此遏制“反倾销”。拓展风险管理领域,还要求企业必须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应当更加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开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强化对《对外贸易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海关法》《外汇管理条例》《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运用和执行能力,推动国际贸易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有序化的轨道,以此提高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主动性。

三是持续优化风险防范措施。科学、高效、系统的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对企业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企业应当持续优化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加强学习研究,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健全和完善的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工作机制。要把“超前管理”作为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的“治本性”措施,提高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解决水平,将各类国际贸易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比如企业要想更好地应用汇率风险,可以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比如可以在科学运用“锁定汇率”方面下功夫,进而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汇率风险;再比如企业在防范信用风险的过程中,还应当建立资信认证体系,加强对合作方的调查和摸底,掌握基本情况,核定信用指数,并根据合作方的信用指数开展相应的交易活动。总之,企业要想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并且坚持不断地对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行丰富和发展,形成相应的方案或者文本,努力使防范和控制措施日益严密。

综上所述,由于国际贸易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对企业的影响无处不在,但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能够使国际贸易风险不断降低,因而企业只有高度重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使国际贸易活动更具有持续性。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更加重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不断拓展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领域,更加有效开展风险防范控制工作,真正使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预防性以及战略性,确保企业国际贸易活动始终处于安全环境之下,这有赖于企业在这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不斷创新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金鱼.基于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8).

[2] 宋勤华.关于国际贸易进出口风险预测及应对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

[3] 刘佩东,郑权.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6(03).

[4] 刘忠略.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及控制对策探讨[J].企业导报, 2017(03).

作者:刘亚迪

上一篇:水利院校电子专业论文下一篇:水路运输对外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