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贸易安全机制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密切合作,国内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食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同时海外优秀食品进入国内市场,对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翻译行业产生了新的变化及要求。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失真现象严重,翻译过程中存在语法与用词错误,普遍存在机械式直译法,缺乏统一的译文形式以及翻译过程中艺术性与科学性失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食品贸易安全机制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食品贸易安全机制分析论文 篇1:

探析我国绿色食品存在的出口贸易问题

【文章摘要】

全球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兴起了绿色食品贸易,这是人类社会保持健康长远发展的一种必要选择。虽然我国绿色食品已经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及国际化,绿色食品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在出口贸易中的出口规模与数量仍然偏低。本文针对出口贸易市场出现的新特征及绿色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互利互惠;绿色壁垒

人们的健康问题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越来越备受关注。在近些年与人们的健康紧密相连的食品安全性开始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从某种角度来看显示出了社会进步的积极方面,不可否认这是值得认同的。可是国际上有不少国家却以此为借口而大做文章,借以食品安全的幌子,在国际贸易中制定出形式多样的检测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已经超越了食品安全本身的需要,其目的就是提高别国食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以保护本国企业,这就是近些年来风生水起绿色壁垒现象。

1 当前出口贸易市场出现的新特点

1.1互利互惠在出口贸易中的基础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互利互惠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伴随世界贸易的依赖度逐渐加深,各地区、各国之间不断交流,逐渐提高了经济的依存度,在国际贸易中非零和博弈逐渐代替了零和博弈,竞争中不再是单方面获得更多的受益,需要以互利互惠为基础,实现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出口贸易中将互利互惠作为前提,进而推进相关出口贸易业务的发展。贸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仅片面的、单纯的追求自身的利益,要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实现共赢,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例如中国和东盟之间都给予对方优惠的出口关税,互利互惠贸易促进了我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建设。在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与市场推广中,以互利互惠为前提,黑龙江省与韩国成功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达到了共赢共发展的目的。

1.2出口贸易中自身的竞争力尤其重要

只要各国在出口贸易分工中各自发挥相对优势,贸易分工中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就会从中获取利益,这不但对自身,乃至国际社会都会受益。在国际化的市场中,出口贸易分工已不再是相对优势决定的了,其重要地位逐渐被动摇。高级人才、技术和资本等重要因素正在增强其流动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就是国外和国内都能运用;然而运用相对优势的能力是由富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和国家产业竞争力决定的。在拥有雄厚资本实力或管理制度、技术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企业的国家,能够更容易的将相对优势转为竞争优势。有些产业因对管理、技术十分重视,形成了特有的竞争优势,进而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这就包括德国的汽车行业、日本的家电行业、美国的信息行业及印度的IT行业。可见,只有形成竞争优势才能难以被效仿,在出口贸易中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1.3贸易壁垒在出口贸易中日益显现

首先,世界各国在出口贸易中将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代替关税保护,成为其调整贸易收益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美国就是标准大国,拥有几万个不同标准,即有政府采购细则、技术法规等,那些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几私营的标准机构等制定了超过四万个标准。非关税壁垒中技术壁垒占有三成以上的比例,它导致了不少国家出口下滑。其次,加大了反倾销力度。近些年我国已经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涉及到出口贸易中的对产品的反补贴、反倾销及保障措施等。最后,指标的制定正在逐渐扩大范围。美日及欧盟制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被拒的产品呈现增多的势头。

2 我国绿色食品存在的出口贸易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已经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及国际化,市场覆盖面日益增大,市场环境逐渐变好,并且绿色食品在品牌的影响力和质量标准上也都拥有一定竞争实力,在技术上具备扩大出口的条件。所以我国绿色食品具有较大国际市场空间,发展前景一片广阔。但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较短,在技术、经验及外部环境尚有很多不足,这让绿色食品的出口遇到了一些问题。

2.1我国绿色食品在出口贸易中面临绿色壁垒的挑战

我国当前出口贸易的对象主要是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及韩国等,在世贸组织中它们大多数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国,在这些地区绿色壁垒尤为盛行。它们依靠技术与经济条件的垄断地位,借保护环境与资源为名,依次对环境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且通过世贸组织将环保与贸易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以便抵消在贸易竞争中对本国产品产生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如原材料价格偏高、运输成本上升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我国在短期内出口的产品难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这将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出口贸易面临萎缩的可能。因在安全指标与技术条件方面尚未达到进口方的要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大量绿色食品出口贸易。近些年在我国的农副产品中能够满足国外对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只有占总量一成左右的2A级绿色食品,其他九成的A级绿色食品还很难被国外市场认可。

2.2信息障碍对绿色食品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起到限制作用

因开展贸易的双方对产品相关信息了解的不对称,这就使绿色食品在进行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产生了信息障碍,它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贸易开展中由于人的主观机会主义行为而造成的,也会产生因受客观环境而造成的信息障碍,还会产生因以上原因共同影响下而产生的信息障碍。正因信息障碍处于绿色食品贸易中,有的生产者将会因拥有信息优势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有的企业用普通农产品冒名顶替绿色食品,以次充好,将绿色食品的标记违规运用,导致人们对绿色食品产生信用危机,从而使从事生产经营及出口贸易的绿色食品厂商产生损失;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他们处于信息获取的劣势地位,对绿色了解的程度并不高,这就造成他们对真伪绿色食品很难辨清,无从选择。尤其是在打着绿色口号参差不齐的绿色食品充满市场的环境中,在出口贸易中信息障碍不但会压制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还会对消费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威胁。显而易见,信息障碍对绿色食品的激励被扭曲将会造成绿色食品的出口贸易很难健康长远的发展。所以对信息障碍的化解与绿色食品的规范,是推动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

2.3在出口贸易中绿色食品缺少创新品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

虽然当前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及品种数量都在快速上升,但与农产品的总量相比,绿色食品的开发面、生产总量及发展规模都非常小,只占我国农产品很小部分的种植面积与总量。同时绿色食品还具有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这就反应在单一的品种,产品偏向于粗加工,产品的深加工少,繁杂的同类品牌,名牌罕见等,这样都对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我国绿色食品在出口贸易多元化方面受到限制。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因技术创新与品种研发薄弱,造成没有能力进行深加工,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国际消费市场的需求。

3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的应对策略

3.1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勇于参加对国际标准的制定

国际上现行的通用标准一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出来的,或者是引用有些大型先进企业制定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从根本上体现出的是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不利。在国际标准上要想拥有发言权,就必须参与其中,对其进行不断的修订,逐渐将自身的利益渗透进去,并且学习借鉴它们的理念,对自己的标准体系进行完善,进而适应国际需要。

3.2在出口贸易中加快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建设

在对绿色食品规范出口秩序、行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合作、一致对外及行业自律等方面行业协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完善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一是行业协会使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制定出相应的行业规范,制定出的质量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当地环境等因素的需要,制定出产品的统一检测方法,产品检测设备需要分摊费用,需要对会员规范竞争行为,实现共赢效果。二是行业协会能够实现会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它们提供更多的会员服务。行业协会能够给会员提供国外与国内市场的分析报告和动态资料,对绿色壁垒、产品结构、技术创新、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等情况展开详尽的研究,形成预警机制,进而让出口企业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掌握国际现行规则,以便对企业战略规划进行适时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行业协会能够促进会员申报绿色标志,并且站在企业的立场和政府展开谈判与对话,在其开发国际市场、保障企业利益、处理贸易纠纷和技术壁垒的打破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我国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对其具有的功能优势进一步完善,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发展出口贸易起到更大作用。

3.3加大研发力度,调整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

至今为止,我国的A级绿色食品在开发的绿色食品整体中占有绝大多数,然而在国外当前我国的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被视为真正的绿色食品。所以既需要政府大力推动国际合作,使A级绿色食品尽快努力实现与国外接轨,为A级绿色食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提供服务,又需要进一步强化研发2A级绿色食品的力度,让2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绿色食品实现早日接轨。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面对绿色壁垒造成的消极影响,既要采取必要措施在出口贸易中保护我国绿色食品的利益,又要采取措施促使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与现代化农业,走和谐发展之路。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勇于参加对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出口贸易中加快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建设、加大研发力度,调整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努力使绿色食品实现国际竞争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以便在国际市场上让我国绿色食品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文燕 《中国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张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

[3]张蔚菊 我国农产品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03.

作者:欧阳卿怡

食品贸易安全机制分析论文 篇2:

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密切合作,国内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色食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同时海外优秀食品进入国内市场,对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翻译行业产生了新的变化及要求。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失真现象严重,翻译过程中存在语法与用词错误,普遍存在机械式直译法,缺乏统一的译文形式以及翻译过程中艺术性与科学性失衡。为提高食品包装英文翻译质量,需要构建食品包装文字统一的译文形式,把握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平衡,提升高校学生与翻译工作人员对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差异性的认识。

关键词: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食品翻译

目前,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依然存在诸多弊端。虽然互联网翻译涌现一大批优秀的平台和商家,但是互联网翻译机构在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过程中机械式直译现象严重,在市场中所占比重超过50%。随着消费者对进出口食品需求的扩大,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的质量涉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不理想的翻译甚至会导致海内外消费者对食品以及企业产生负面误解,这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商贸公司而言,在激烈的国际市场当中想要谋求更多的市场份额,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并不利。基于此,立足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的现状,针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存在的瓶颈难题与障碍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希望促进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机构提供参考并希望解决现实难题。

一、 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发展现状

(一)翻譯质量显著提升

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英文翻译机构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2015年之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欧洲展开密切的经贸合作,带动我国优质食品出口到全球范围,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的精准翻译更为重要。另外,进口食品消费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样在推动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翻译行业的发展,优秀的英文翻译机构不断地涌现。2020年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优秀英文翻译机构,具有知名影响力与市场规模的达到24家,相比较2016年数量翻2倍。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优秀英文翻译数量,同比增幅正在保持稳步增长。截至目前为止,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优秀英文翻译数量,同比增幅保持在25.89%。随着优秀英文翻译数量以及机构的增加,给消费者带来相对良好的消费体验,同时有力地促进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规模的扩大。

(二)翻译失真现象屡屡发生

根据数据分析,截至2019年底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英文翻译失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达到51件,能够引起消费者广泛关注并且成为社会争议焦点,离不开国内人均文化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进出口食品商贸公司对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失真,将会造成消费者对企业形成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目前保持在70%以上,这充分说明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的英文翻译,对企业商品在市场中销售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随着我国茶叶、民族特色食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销售过程中,如果英文翻译失真现象严重,既不利于商品的销售,对塑造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公司的形象也极为不利。粗略数据统计:海外市场消费者对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失真,甚至理解为欺骗消费者,持这一种观点的消费者大约在60%左右。

(三)产学研结合发展成果显著

当前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在“生产、培育、研究”三位一体结合发展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随着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产业化发展,高等院校英文翻译独立开设课程,专业英文翻译人才院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日益频繁。2019年我国翻译院校实践基地数量扩大到39家,翻译院校实践基地数量的增加,能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进出口食品包装英文翻译产品,有助于翻译专业人才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其次,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我国翻译院校承接的英文翻译研究项目数量已经高达71个,充分体现出产业、教学与研究三者结合的发展模式日益成熟。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在专业性人才培育方面,投资规模提升到0.84亿美元。但是我国英文翻译市场人才缺口依旧持续增长,随着进出口食品贸易规模的增长,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需要向高质量方向发展,高等院校教育与研究所、企业共同合作发展,成为我国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四)与互联网翻译机构合作扩大

近5年来,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过程中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行业发展,面临较大的一次冲击与产业的转变当属2020年疫情对全球经济以及工作方式的冲击。当然2018年美国恶意挑起与中国贸易摩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地对英文翻译行业本身产生根本性的变化。2020年我国优秀的互联网食品包装英文翻译机构数量,已经迅速增长到12家,主要是指具有市场规模、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互联网翻译机构。随着疫情冲击与工作方式转变,更多的互联网翻译机构,正在与进出口食品商贸公司之间展开密切合作。互联网翻译机构翻译整体占食品包装总翻译市场的47.14%,与2019年相对比,新增近20%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语法与用词错误普遍

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主要弊端就是语法与用词的错误。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和汇总,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中语法与用语错误相当普遍。首先翻译工作人员对专有名词、约定俗成的词组,以及固定的词组搭配依然容易忽视。比如:将“川菜”采用直译法,根据“川菜”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为“Sicilian food”。然而根据专有名词以及市场中约定俗成的词组搭配方式,正确的翻译方式应该是“Sicilian cuisine”;与此同时,国内产品在对外出口过程中,部分产品的成分表当中普遍存在的错误,就是将“食用香精”翻译为“yeast extract”或者翻译为“edible spices”,然而“食用香精”作为专有名词,正确的常用翻译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edible essence”或“food flavor”。其次,部分食品包装名称翻译过程中,词语本身具有相近的意思,但是具体使用的对象以及使用的环境不同,翻译的名称也是不一样的。例如:青藏高原特色产品“牛肉粒”,被翻译机构翻译为“beef particle”,但是根据对单词意思的分析,“particle”主要是指物理的微粒、粉尘,诸如此类的语法错误或者用词错误,在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翻译过程当中屡屡发生。

(二)缺乏统一的译文形式

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缺乏统一的译文形式。因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的翻译不仅局限于对食品名称进行翻译,对外出口贸易的食品在海外市场能够合法地销售,还要对进出口食品包装当中的“生产日期” “保质期” “使用方法”等固定的内容,进行准确、严谨、科学的翻译。然而,在现实当中,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对“生产日期” “保质期” “使用方法”不同的品牌,以及同一品牌不同的食品,所采用的翻译译文形式各不相同。例如: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当中,对“生产日期”存在两种不同的翻译形式,“生产日期”通常会翻译为“production date”,但是仍然有部分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为“date of manufacture”,这种缺乏统一形式的译文商品,在市场正常流通过程中,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困惑。与此同时,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对于食品“保质期”存在近5种不同的翻译形式:“shelf time”“storage time”“guarantee period”“quality guarantee time”“best before”。因此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针对固定的、必须翻译的单词,无论是英译汉或者是汉译英,都应该进一步地进行规范并尽快形成统一的译文形式。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失衡

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英文翻译,在对包装文字进行具体翻译时,很难把握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英文翻译机构与英文翻译工作者,须精准地把握住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但是随着国内互联网英文翻译机构迅速的崛起,传统的翻译机构仍然固执地保留刻板的翻译方法,以至于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严重失衡。对进口食品进行翻译,或者将国内对外出口食品进行翻译,难以避免的就是翻译之后的名称出现问题,要么丧失语言艺术性,要么过于追求艺术性丧失商品名称原有含义。纵观国内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成功的案例,其中:“可口可乐”是最为典型的,将“Coca”巧妙地翻译为“可口可乐”。首先,尊重原商标,使翻译之后的名称与原商标名称之间具有高度的關联性,体现了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其次,体现出语言的艺术美感,通过“可乐”,强调该食品带给消费者的愉悦体验。

(四)存在机械性直译现象

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机械性直译现象严重。存在机械性的直译现象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内英文翻译机构与英文翻译工作者缺乏对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习俗的了解,认为采用稳妥的直译法,字字对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的准确性。但是过度的、高频率的使用直译法,就会使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非常机械化,缺乏语言艺术性,也无法满足年轻消费者对食品包装文字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当然,直译现象严重,尤其是对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采用机械化的直译,也是因为翻译机构与进出口贸易企业,对于语言环境、表达方式、语法习惯等差异性不够重视。如将“开袋即食”翻译为“open the bag ready -to-use”,但是“ready-to -use”本质意思为“随时可用的”,形容词不能用于修饰动词短语,甚至将“见包装背面喷码或打码”直接翻译为“see the back sprayed code or printed code”,然而正确的翻译方式应该是“see the code on the back of the package”,诸如此类的机械式的直译,使得消费者难以理解,对产品本身形象会造成严重的损毁。

三、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工作责任感与翻译水准

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要提升翻译者的翻译水准,增强进出口食品商贸企业以及翻译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对部分专有名词标准的翻译方法,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人员须要深刻地掌握和理解。在对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过程中,英文翻译者要对产品的本质属性深刻地掌握和理解,在具体翻译中,须要格外注意在市场中已经约定俗成的专业名词、专有名词的使用方法;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工作人员责任感的培养,定期通过开展专业翻译培训讲座,提升英文翻译者的工作能力与水平,确保我国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既能够体现语言的艺术美感,又能够科学、严谨地表达出食品包装文字的具体内容,避免消费者产生更多的误解。

(二)需要构建统一的翻译标准

构建统一的翻译标准,尤其是针对“生产日期” “保质期” “使用方法”,由国家市场监管部门主导,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出具有统一标准的译文形式。海外市场消费者以英语为母语,混乱的译文形式必然会让他们错误地理解为我国对外出口的食品是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不利于我国食品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市场,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出口食品贸易的规模。当然在对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进行英文翻译时,首先要避免过度使用机械式的直译方法,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频繁地发生乌龙事件,有翻译工作人员本身的能力水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目前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例如:将“葱花薄饼”进行翻译,水平较高的翻译人员会直接翻译为“green onion pancake”,但是翻译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统一的标准,会按照个人的理解将其翻译为“onion flower pancake”。

(三)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避免翻译过度艺术化

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要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要避免翻译过度的艺术化。无论是出口食品还是进口食品,虽然面对的消费者所处文化不同,但是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的翻译须强调语言的简练性,能够使消费者一目了然。但目前传统的食品包装文字翻译机构,以及互联网食品包装文字翻译机构,在针对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进行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反而过度地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导致食品包装文字翻译之后,脱离生活用语,让消费者难以理解。当然也存在既能够兼顾科学性,同样能够体现语言艺术美感的翻译案例。例如:美国化妆品“Origins”进入我国市场之后,被优秀的翻译工作者翻译为“悦木之源”,其中单词“Origins”原本的意思主要是指生命的起源。我国翻译工作者将这一单词“Origins”翻译为具有语言艺术美感的四字词语“悦木之源”,反而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品牌的艺术感。

(四)需要充分考虑区域文化差异

无论是互联网翻译机构,或者是进出口食品商贸企业的翻译人员,都应该在充分考虑区域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包装文字进行翻译。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针对性地进行精准的翻译。例如:我国四川的特色食品在对外出口贸易过程中,翻译工作人员先要深入了解食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结合整体的文化因素,杜绝逐字逐句的机械化翻译,以最大限度保留特色食品本身的文化韵味。比如:四川特色食品“龙抄手”的翻译,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龙”受到万民的崇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其中“馄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食,在四川地区又被称之为“抄手”,结合历史文化应该准确的翻译为“Long Wonton”。不仅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内容,同样能够通过食品包装文字的英文翻译,向海外市场消费者传递文化韵味,能够满足青年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第峰娟. 出口食品包装文字翻译问题的归因分析与改进策略[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18):6369-6375.

[2] 贡建明. 食品包装文字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途径[J]. 食品与机械, 2016(9):102-104.

[3] 王回力. 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 海外英语, 2019(15).

[4] 国宁. 对外贸易食品包装英语翻译研究——评《食品专业英语》[J]. 食品工业, 2020(1):352-352.

[5] 孙静. 进出口食品包装文字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饮食科学, 2018(2):218-2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国际化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海南省高校国际人文交流的现状及其展望)基金编号:9181230901-03。

[作者简介]耿娟(1978—),女,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

作者:耿娟

食品贸易安全机制分析论文 篇3:

食品安全视角下对提升我国农产品与食品出口竞争力的思考

摘要:农产品与食品贸易历来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其重要性不断提高。在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今天,一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出口农产品与食品更要应对全球挑战,尤其是农食产品出口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消费者健康、企业信誉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农食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受阻情况较为突出,被国外扣留或召回的比例在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数据呈现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食品安全的视角进行思考,提出和阐述了提高出口农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跟踪国际农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建立健全我国农食品预警体系、提升农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等应对策略,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切实提升我国农产品与食品的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食品;食品安全;出口竞争力;中国;贸易

收稿日期:2016-09-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编号:BE2013732)。

作者简介:程欣(197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高级经济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贸及农业经济管理研究。E-mail:jswcheng@126.com。

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的界定,农产品是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中获得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可分为食用农产品和非食用农产品,其中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主要来源。在国际上,食品的含义包括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2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00年起就呼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控制[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一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而农产品与食品的出口贸易更要应对全球挑战。

当前,农产品与食品出口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组织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对进口农产品与食品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审核程序,制定的检验检疫要求越来越多,而且法规中有关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标准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细,且手续繁杂,实施手段灵活,从而对进口的产品形成技术贸易壁垒,我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出口竞争力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我国农产品与食品出口受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与食品出口受阻情况较为突出。以出口到欧盟为例,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每年搜集所有相关信息后,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如果某个欧盟成员国在进口食品中发现有害物质超过欧盟法规规定的标准,RASFF会发出通报,通常分为预警通报、信息通报和边境拒入通报。根据欧盟发布的2015年RASFF最新报告[2],2013年到2015年按照原产国通报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通报数据为436,2014年的通报数据为417,2015年的通报数据为388。虽然呈递减趋势,但连续3年的数据值都高于其他国家,在排名榜单上位居首位,这足以引起我国的充分重视。

不仅是出口到欧盟,我国销往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的农产品和食品(以下简称农食产品类)也在出口贸易中频频受阻,2014年被扣留或召回的总计数达到1 497批次,而2015年的总计数更是增加至1 842批次(表1)。

我国出口农食产品被国外扣留或召回的产品包括水产及制品类、蔬菜及制品类、干坚果类等各类农食产品。被扣留或召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农兽残不合格(25.52%)、品质检测及感官检验不合格(14.22%)、含有非食用添加物(11.67%)、证书不合格(10.37%)、不符合动物检疫规定(8.25%)、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不合格(7.87%)、生物毒素污染(7.33%)、标签不合格(7.22%)、重金属超标和有机污染物(2.99%)、食品添加剂超标(2.55%)等,了解这些原因并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才能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下是2015年我国出口农食产品类被扣留或召回的原因及相关比例和批次(表2)。

基于表2分析得出:首先,农食产品类污染问题继续存在。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新病原体的出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农产品食品被病原体及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不仅传统的农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一些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新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也出现并逐渐突出,如大肠埃希氏菌等[3]。

其次,检验检测正应对新挑战。因为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正在面对新的挑战。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聚合酶链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目前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亟需运用到检验检测一线。

最后,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我国目前的食品标准、农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无论是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标准和制度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苛刻的国际环境下,检验检疫要求越来越严格,更新也越来越频繁,如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等。我国农食产品类的出口之路很是艰巨,如何能真正提升出口竞争力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全力配合积极应对,才能让我国的农食产品稳健地打入国际市场。

2提升我国农产品与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对我国农食产品类出口受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农产品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在农食品出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农食品出口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消费者健康、企业信誉和经济效益,所以在全球食品安全颇为严峻的形势下,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和策略来提升農产品与食品的出口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

2.1提高出口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通过了加强食品安全的决议,并强调世界各国都应注重食品安全的领先升级。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超过国际水平的不足3%,达到国际标准的不足10%,近90%的标准均低于国际水平。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物只有62项,与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公布的相关限制标准2 522项差距较大[4]。根据表2数据,我国农食产品出口中农药残留、品质、非食用添加物、生物毒素污染等是出口受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产品加工之初就应对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减少和避免农食产品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农食产品生产企业应更新观念,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把优质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时俱进地研究其产品的国际新标准,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和标准化生产,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包装和出口销售给予全程关注,并逐渐加强农产品自有原料和生产基地建设、完善追溯体系、强化溯源管理、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包装、采用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熟知检验检疫要求、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注重产品的优化升级、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来跨越技术壁垒。

2.2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

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出口农食产品从种植、田头、农场直至出口整个环节的质量监管,从源头落实,对出口农食产品的种植基地实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制度。以真菌毒素的管理为例,目前我国在出口到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的农食产品受阻风险因素中,黄曲霉素被屡屡提及。黄曲霉素属于真菌毒素的Ⅰ类,真菌毒素是多种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统称,可污染谷类作物和其他农产品,影响人类健康,并且会影响生产力和国际贸易,从而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会成为贸易谈判的筹码[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世界范围内真菌毒素管理法规的调查结果显示,已建立真菌毒素管理法规的国家数量正在逐步增加[6]。我国在出口相关农食产品时,应充分认识建立科学的真菌毒素管理系统、实施规范的产品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花生生产企业应建立并运行HACCP体系,脱壳厂进行备案管理,花生种植地黄曲霉素污染水平普查,生产和加工都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真菌毒素污染,获得高质量产品,还可以持续进入高端市场,在出口贸易中获益。

2.3跟踪国际农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在食品安全领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为有效监管食品安全提供科技保障。如美国早在1997年发布的《总统加强食品安全计划》中就曾专门提及风险分析对实现食品安全预警的重要性。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组织机构强大,不仅包括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还包括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美国联邦公民信息中心(FCIC)等,在多部门的合作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中,美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能将有效的预警信息快速通报给各相关机构和消费者。再如欧盟的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即RASFF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效率运行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系统[7],该系统在全面收集来自所有成员国的信息后,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检验以确保进口食品安全。这些预警系统反应迅速的核心都是源于信息,因此,我国有必要研究和跟踪国际农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我们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

2.4建立健全我国农食品预警体系

在农食品技术贸易壁垒日趋加强的现今,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这就造成一些农食产品因为信息不通畅和预警机制不健全而在出口过程中受阻。所以在借鉴国外先进农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基础上,我国也应建立健全统一的农食品预警体系。在组建机构上可以仿效国外的经验,由多部门组成,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卫生部、环保总局等,职责分明、分工协调、合作一致。鉴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主管部门,并拥有较完善的检测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可以作为预警体系的总牵头机构,其他各部门相互配合,多头联动,进行日常动态监测和信息搜集汇总,既及时了解了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又与国际上的相关信息进行联结和比对,做到信息对称,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准确发布通告,且进行严密的跟踪管理和后续反馈,充分运用好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研究和监测活动,形成从信息的收集、传递、评估到发布、跟踪和反馈的较为健全的农食品预警体系,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2.5提升农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往往依赖于强大的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国外农食品安全技术正在加快与数据和信息化技术、病原微生物控制、新材料等技术的融合速度。在我国,提升农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应体现在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建立生态环保种植模式,实施产品质量溯源制度,推广安全高效的农药和饲料,开展食品中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转基因原料等的风险评估,更新农食品智能化系列装备,推进产品安全的全程控制技术,研发快速灵敏的新型检验检测技术,并推广和运用到检验检测一线。另一方面,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解决大宗农食品安全生产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促进农食产品从初级半成品向终端产品提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鼓励企业积极采用GAP、GMP、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欧盟等国的质量认证,在做好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检自控体系。同时加强食品快速预冷技术、节能冷链物流技术、新型冷杀菌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持续提升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出口农产品与食品安全不仅事关国际贸易、消费者健康,还涉及到企业信誉和国家形象。因为农产品食品安全是一个从田野到餐桌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协调政府管理部门、企业、检验机构、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通力合作,始终秉持食品安全的理念,不断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对所有重要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健全和完善农食品安全预警体系,重视和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切实提升我国农产品与食品的出口竞争力。

[HS2*3]参考文献:[HJ1.85mm]

[1]王守伟,周清杰,臧明伍,等. 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关系[M].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6:1-2.

[2]European Commission. RASFF annual report 2015[R]. Belgium,2015.

[3]程景民.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研究[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3-15.

[4]韩大平. 中国食品出口受阻风险及预警分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70.

[5]克里斯廷·博伊斯罗伯特,亚历山德拉·斯杰帕诺夫,吴桑硕,等. 确保全球食品安全——探索全球协调[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25-227.

[6]FAO. Worldwide regulations for mycotoxins in food and feed in 2003:FAO food and nutrition paper 81[R]. Rome,Italy: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2004.

[7]RASFF. Food and feed safety alerts[EB/OL]. (2016-06-01)[2016-07-15]. http://ec.europa.eu/food/safety/rasff/index_en.htm.

作者:程欣

上一篇:高等学校内部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跨文化传播对西部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