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论文

2024-04-11

传染病防控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论文(精选7篇)

篇1:传染病防控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论文

摘要:传染病的全球化加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与共同意识,迫使各国开展国际卫生合作,确立更好的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当前,治理结构的多维化及在国际卫生条例的监控下发挥世界卫生组织的主导作用是防控传染病在全球蔓延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一机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传染病;合作机制;问题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开展多维治理结构

1.1 各国应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的合作

作为流行疾病入侵的低战场,国家内部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2002年一2003年SARS在中国的流行,为我国的流行疾病防控工作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相关制度、法规的健全和信息公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沟通和监督作用都是应对传染病的发生所必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各国自身对防治传染病所作的积极努力,各主权国家还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进行双边、多边合作,共同商讨传染病的控制问题。目前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传染病防治的合作中,为防治艾滋病而进行的合作最为活跃。认识到艾滋病的传染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包括民众)都采取了积极措施,用于发展中国家控制和抗击艾滋病的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的资金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

1.2 充分发挥世卫组织的主导作用

世卫组织通过全球预警系统和反应网络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和发布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信息,从而及时提醒各国政府采取一些必要防范措施。具体来说世卫组织对国际公共卫生的指导和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制定、实施、评价防治和消灭传染病的计划

从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间关于传染病防治进行合作的黄金时期。世界卫生组织成功地完成了消灭天花、小儿麻痹等项目。极大地鼓舞了人类战胜传染病的信心。天花在历史上是最令人生畏的传染病之一。在20世纪初期可以说每一个国家都经受过天花的肆虐。直到1967年,仍然有大约1000—1500万人口患天花,其中大约有200万天花病人不治身亡,另有数百万病人因天花而残废。1967年1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动了消除天花计划。最开始的计划是通过对各国的全体国民进行免疫,后来发现目标过于宏大,而且在有的地方因宗教信仰等原因而受到抵触。后来,世界卫生组织改进了做法,改为对发生疫情的地区迅速隔离并进行免疫。世界卫生组织在消灭天花项目中较好地实现了统一领导和项目灵活性相结合,整个项同有统一的标准、由国际医疗队进行独立的评审和鉴定,但是具体负责执行项目的行政管理体系则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到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经被消灭。受此鼓舞,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又开展了消灭小儿麻痹症、疟疾等疾病的计划。1、2、2 推荐医疗保健政策

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发表题为《搬掉健康发展的障碍》的长篇报告,指出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呼吁各国政府、决策者们和私营部门要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对付传染性疾病。比如在非典时期,世卫组织向各国发布旅行警告、并组织人员研究出了导致非典的冠状病毒。世界于各国合作的对艾滋病的研究与防治也是有目共睹的。1、2、3 直接调查与干预

在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卫组织在应对类似非典这样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方面获得了更大权力:即使成员国拒绝承认本国有传染疫情的情况,世卫组织也可派专家组进行独立调查,并对成员国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这一政策变化意味着,世卫组织无需再等到其成员国提交健康威胁报告就可进行干预,制定应对措施,且未经成员国邀请,世卫组织便可派人展开实地调查。

1、3 在传染病的防控中,进一步发挥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

除世界卫生组织之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传染病防治中同居重要地位,他们与世界卫生组织一起,共同主导某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或协助、配合世界卫生组织,或与其成员制定相关协议,监控疫情的蔓延。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艾滋病防治中与世界卫生组织一起制定指导方针、提供数据、标准以及技术援助。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广泛地支持开展各项预防HIV传播的活动,有效地利用联合国系统的资源,降低个人和社区(及特殊人群)对艾滋病的脆弱性和易感性,减轻了艾滋病流行所造成的影响。

1、4 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介入也是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合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几年来,随着传染病在全球的流行日益猖獗,一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地参与国际上与传染病斗争相关的重大决策,如国际艾滋病协会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一万多名会员以及一些国家级的艾滋病团体会员,自2000年开始主办世界艾滋病大会,至今已经成功主办过五次世界艾滋病大会,其会刊“AIDS”和“艾滋病通讯”都在艾滋病防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再如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总额高达240亿美元,资助的方向是改善全球健康状况,研究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途径。尤其是向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捐资,2002年7月就曾为印度的艾滋病预防捐助一亿美元。由此可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应当成为防控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1、5 积极发挥国际卫生条例在防治传染病全球化中的重要性

2005年世界卫生大会修订了唯一有关传染病控制的国际条约——《国际卫生条例》,使其适应当今传染病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新形势,修订后的这一条例势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危机向来是危险与机遇并存,传染病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恐慌与灾难,但也改变了国际法运用于传染病控制的政治社会条件,成为国际法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扮演关键角色的契机。全球化时代各国日益求助于创新的和多样的国际公共卫生合作机制来获得对公共卫生和相关危险因素全球化的力量的控制,国际法作为一种全球卫生合作的机制,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因为它提供了各国共同应对传染病的一致行动的协调基础。有利于增进传染病控制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增强各国行为的可预测性与相互信任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跨境传播。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还对各国在参与国际卫生合作时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益与资源配置,尤其是传染病学信息与技术的沟通与共享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规范。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2、1 世卫组织权力的扩张值得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职能的扩张对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应当意识到,一个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中心的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框架也是存在缺陷的。如果世界卫生组织蜕变为庞大的官僚机构,对于促进公共卫生的全球合作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公共卫生危机的原因,以及传染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涉及进出口、城市规划、人口流动、产业政策、科研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社区建设等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原因,而当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合作的时候,对口的单位往往只是卫生部,而和比如国内的贸易、产业和计划部门很少沟通。还有,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机构对于公共安全的规定有时候是互相冲突的。比如1991年秘鲁爆发霍乱。其贸易伙伴国限制从秘鲁进口的食品甚至一般商品,导致秘鲁损失7.7亿美元。秘鲁因此向GATT起诉,要求GATT保护其出口,而对其出口的限制正是和世界卫生组织联系密切的泛美健康办公室(PAHO)规定的。

2、2 地区性的公共卫生合作应该和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合作并驾齐驱

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对于地区性的传染病或是公共卫生隐患常常缺乏专门的知识和人才。由于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和商品流通最为频繁密集,区域内的各国在体制、传统和文化方面均具有相似性,邻国之间的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更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各国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存在着安全、经济、文化交流等全方位的合作,公共卫生的合作能够通过“议题关联”推动各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因此地区性的公共卫生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东亚地区,中国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地区间的各种议题的合作均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加强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合作,在各个方面均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2、3 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实施过程困难重重

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监测机制国际卫生条例修订的实际意又所在,但是就目前而言将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远景变成现实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它同时面临了技术、资源、管理、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举例来说,《国际卫生条例》(即IHR 2005)监测义务需求将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资源上的挑战。IHR2005并没有包含财政机制,这就使各缔约国要承担促进其地方、中级和国家水平监测能力建设的财政费用。缔约国和WHO有义务在动员财政资源上进行合作,不过这只是一种微弱的义务。如果不按照联合国秘书长推荐的方法进行有效地解决,财政资源的短缺将全方面减慢改进监测系统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庆师,解瑞谦,传染病防治的区域化合作[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6)

[2]张云筝,全球化时代传染病与人类零距离[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

[3]龚向前,传染病全球化与全球卫生治理[J],国际观察。2006,(3)

[4]李建明,全球化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J],湖北社会科学,2004,(3)

[5]刘秀梅,候蓉蓉,试述公共卫生安全的全球性[J],预防医学论坛,2006,(3)

篇2:传染病防控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论文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总结

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印发<鸡西市卫生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院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契机,把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作为加强和预防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强化防范措施、健全完善制度,基本构筑起“以积极预防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确保公职人员行为规范、廉洁、安全,以工作高效为目的”的科学廉政风险点防控机制,现将2011年我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小组,健全领导机制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关键在领导,责任在班子。为切实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抓好抓出特色,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院成立了以院长富新伟为组长,马凤艳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职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起了落实“一岗双责”、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格局。

二、部署动员,保证人人参与

(一)抓好学习培训,做好准备工作

自市卫生局统一部署后,我院先后2次召开班子会议,学习讨论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准确把握廉政风险防控的方法和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究,带头更新观念,带头组织实施,为全所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使全院干部职工充分认识、理解、支持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我们及时印发了《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并在我院大会议室召开全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使大家全面掌握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实施步骤、目标任务、工作要求,确保了全院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整体规划、步调一致、扎实推进。

(二)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宣传引导,狠抓廉政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首先着重抓好了理论学习,组织集中学习2次,自学4次,学习内容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反腐倡廉教育读本(2011)》等。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开辟了廉政风险防控专栏,制作了宣传标语。通过广泛宣传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起廉政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了风险防范的能力。

三、全面排查,夯实防控基础

(一)领导带头排查,增强风险查找的自觉性。全院把腐败风险防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动员部署,确保了工作全面顺利推进。班子成员带头查找了风险,相互进行了点评,为干部职工作出了表

率。在领导的带动下,院内很快形成了“议风险,找风险”的氛围。

(二)个人排查。廉政风险点查找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院紧密结合岗位职责,广泛开展了个人排查工作,查找因职责不明或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的不正确履行职责、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风险点,并填写《个人廉洁风险和自我防范承诺表》、《领导班子成员廉政风险和自我防范承诺表》,为整体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三)科室排查。以科室为单位,围绕科室工作职责,查找因工作标准和程序不规范、不透明、不落实可能造成的违反程序、执法不公正以及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风险点,细化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并填写《科室岗位廉政风险和自我防范承诺表》。

(四)事故发生点排查。以单位为主,围绕我院历年来已发生事故的科室进行排查,进一步查找原因,细化工作风险内容,领导小组成员应参与调查,进行指导和把关。

(五)党总支审核。廉政风险排查工作采取个人找、大家帮、领导点、社会评的方式进行,我院党总支负责把关,并召开相关会议,对个人、科室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及风险等级评估情况逐一进行审定。

四、制定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一)制定个人防控措施。个人对照岗位职权,结合履行职责,执行制度实际,针对排查出的各类廉政风险,制定个人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填写《个人廉政风险和自我防范承诺表》,并送科室领导和分管领导审核、签名。

(二)制定科室防控措施。对照科室职责,针对科室排查出的廉政风险,制定科室工作流程和防范控制风险的预警和监督制约办法,填写《科室岗位廉政风险和自我防范承诺表》,送分管领导审核、签名。

(三)制定完善我院廉政风险监督、防控机制。在个人、科室制定防控措施基础上,我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梳理各类有关廉政建设规章制度,着手建立和完善我院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一是完善思想道德教育防控机制。针对易发多发的廉政风险,结合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分类分批开展岗位风险教育,教育活动要注意增强针对性及有效性。二是健全风险防控督查责任机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实施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制,对各岗位行政行为、制度落实和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督,按照下管一级、上究一级原则分解监督管理责任,确保每个人、每个岗位的风险点防控责任都落实到位。三是完善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各单位要把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与提高工作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对有行政许可和执法权的岗位及管理人、财、物等重点岗位组织科学、定期的轮流换岗,为干部职工健康、安全成长设置必要“隔离带”、“安全带”。四是健全完善廉政建设的相关制度,包括完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相关制度、医德医风建设相关制度、行风政风民主评议相关制度等,各项制度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为我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五、初步成效

我院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通过加强纪律教育,完善规章制度,构筑防控机制,推进了全院的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了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1、党性观念明显增强。通过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少数同志党的意识不够牢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党员先进性不够突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纪律教育,使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

2、工作作风有所改善。通过着力解决人浮于事、工作飘浮、报喜不报忧、办事效率低下、作风不扎实等问题,党员干部能做到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模范带头落实有关后勤管理制度。干部职工能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各科室坚持“为民、便民、利民” 的原则,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3、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得到增强。通过查找风险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在全院上下形成了制度约束与个人自律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良好局面,增强了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和廉政意识,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篇3:学校传染病防控机制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地学校21所, 共计210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 设计调查问卷表, 采用现场查看和咨询的方式, 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落实以及学生对甲流知识的了解及途径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学校的传染病防控管理的落实情况 (表1, 均以甲流知识为主)

2.2 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表2)

2.3 传染病知识来源 (表3)

3 分析

传染病在学校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近几年学生人数的增多, 增加了传染病发生机率, 因此针对本次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防控研究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 (1) 对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是防控传播的有效“药物”, 因而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学校的宣传部门和校医院应充分借助广播、板报等, 宣传传染病防治措施、增强防范意识。 (2) 本次研究学生的健康体检只有90.48%, 这就造成传染病防治的漏洞, 因此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的筛查和调查至关重要, 尤其对学校传染源要加强追踪管理, 防止疫情扩散。 (3) 做好学生的晨检工作和健全学校的传染病报告机制等, 一旦学生出现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及疑似同学, 应遵循早发现、早报告的原则, 具体程序见流程图所示。 (4) 学校应与疾控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 形成学校自律、教育主管和卫生监管, 社会监督的长效监管机制[5]。

4 体会

学校传染病的防控不仅可以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还能减少社会和家庭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是保障全社会健康及控制疫情的关键。以上分析只是针对本次调查中存在的防控机制问题的研究, 但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还存在着诸多漏洞与不完善之处, 所以仍需进一步探讨合理、科学的学校传染病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信息通报 (2009年7月6日) [EB/OL], (2009-07-07) .http://www.gov, cn/gzdt/2009-07/06/content-1358582.htm.

[2]贝品联.学校卫生工作指南[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98~99.

[3]许国章, 周爱明, 朱利利, 等.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4, 20 (6) :539.

[4]郝爱勇.大学生健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篇4:传染病防控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论文

一是把廉政教育、警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合规理念培养与学习银监风险防范“十三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内控“十个联动”内容等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木鱼常敲,警钟长鸣;通过采取案例通报、家访与谈心活动,正确引导员工树立遵纪守法、合规经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情操,高度关注易发案部位,警惕薄弱环节,牢记防范措施,防止因非法业务管理和操作而发生操作风险,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形成健康的内控管理文化。

二是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坚决贯彻落实,对业务操作流程全面熟悉掌握;在明确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建立案件防控“五条防线”即:建立岗位自我约束防线;按照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严密的业务流程监督防线;开展经常性的员工行为排查,及时掌握关注员工异常情况,加大检查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期间的他(她)人行为和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从源头上遏制违规违法操作:聚合职工家属的亲情感,使其能够经常提醒和关心家人(员工),远离参与购买彩票、证券、非法集资以及“黄、赌、毒”的不良行为: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增加网点安全设施或更新改造;认真落实“三防一保”各项措施,制定并组织职工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提高应变能力;严格执行安全保卫制度,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不落实制度的相关人员要严肃处理,杜绝重大案件和事件的发生,保证安全运营无事故;认真落实季度风险防范形势分析通报评价制度,安排风险隐患排查,研究制定预防措施和整改方案,部署月度风险防范工作,本着“化解风险点、补充空白点、纠正违章点”的原则,确保“每周一督查,每月一检查,每季一通报”的有力执行,及时对存款、大额贷款、账户核对、重要凭证、安全保卫工作等业务领域进行风险提示,使风险防范的各项措施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地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建立举报制度,发现员工有购买彩票、证券、非法集资以及“黄、赌、毒”等思想倾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突出重点业务、重点部位、重点岗位和重点群体的监管,着重检查库存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公私印章、柜员卡及密码管理、安全设施等高风险点和易发案部位,发现问题要立即妥善处理;了解掌握客户和客户的业务,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深入企业了解经营状况,预防信用风险,及时了解有关新政策、新形势,避免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坚持贷款银企对帐制度。定期检查柜员的现金尾箱、重要空白凭证、印鉴密押、往来账务,以及银行与客户、银行内部业务台账的对账制度执行情况;加强对重要岗位的监控管理,密切关注员工八小时以外行为,发现失范的,及时调整岗位,消除各矜风险隐患,确保对重要岗位人员监督的有效性。切实防范内部人员作案,揭示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对开展的内部检查信息实行共享,在内部通报的同时,抄报行总部。

四是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划分每个岗位案件防控职责,做到层层负责。对于案件的内部问责,按照“问案件当事人之责、问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相关人员之责”的要求,不断完善内部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以严格的问责震慑违法违规和赎职行为,落实案件“赔偿、走人、移送”三制度。

同时,该行与各营业网点,各营业网点与全体员工层层签订了案件防控责任书,明确营业网点负责人是案件防控的第一责任,并把案件风险清查目标和任务分解到位到每个员工,形成了“人人关心、个个参与、齐抓共管理”的案件防控格局。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彻底的案件风险大检查,逐个网点、逐个环节、逐人逐岗地排查和消除风险隐患,防止风险扩散失控,促进业务正常发展。

篇5:传染病防控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论文

随着银行新业务的不断拓展,在业务领域和客户结构都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基层行防控案件和预防腐败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主动预防和化解廉政风险,成为提升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和保证业务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把风险管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以排查防控廉政风险为核心内容,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风险,对廉政风险的各种信息实施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及时预测廉政风险的变化趋势并发出先兆预警,紧紧抓住“查找、防控、督查、评估”等关键环节,对在业务经营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廉政风险苗头进行预先防范、警示以及采取应急措施,有效防止和及时处理岗位廉政风险。其目的在于提前预防和提前化解权力运行中的各类廉政风险,做到惩治于已然,防之于未然,促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从政行为更加廉洁,使违纪违法和职务犯罪等腐败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

通过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增强反腐败工作预见性,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廉政建设战略,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惩防体系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基础支持;可以预测在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可能会发生的倾向问题并加以防范,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可以及早发现在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教育、督促整改,防微杜渐,切实防止职务犯罪以及其他腐败现象。

二、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基层行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廉政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通过探索建立与廉政风险防范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反馈制度,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排查和分析评估,加强对典型案件的深入剖析,实现分析、评估、预警和预防一体化,提高案件预防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可以探索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基层行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

(一)加强廉政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高度重视从信访反映、案件查处、审计稽核、巡视巡查、干部考核和专项检查中获取的廉政风险信息,形成以案件风险排查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为主要内容的多渠道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加强案件信息的收集工作,注意收集在党内监督、廉政监察和内外部审计检查中反映的党风廉政方面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特别要重视加强对信访举报问题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剖析案件,全面了解掌握廉政风险信息,建立台帐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内的廉政风险信息系统。加强对信息的动态监控和分析研判,全面查找风险点,通过揭示高风险的领域、岗位和环节,进一步明确风险防控重点。

(二)突出重点加强风险预警防控。围绕制约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突出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风险深度排查,开展廉政风险评估

工作。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探索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重点人员、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工作,可针对重要部门、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特点,根据部门和岗位的职能特点,以及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违纪问题发生的几率等,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方法,认真细化和分析各类风险点的表现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

(三)强化对权力使用的监督制约。加强权力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的排查;借助行务公开、民主管理、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提高权力使用的透明度;通过行风监督员、意见箱、举报电话、银企廉政共建等各种形式,畅通来自银行内部、企业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渠道,形成多方面、立体式的监督体系,有效防止和杜绝权力腐败,最大限度降低廉政风险,有力促进银行业务经营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发挥警示教育重要作用。充分运用个案预防、系统预防和专项预防等方法,通过加强对已经查办的典型案件的剖析,深入查找案件发生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预防的对策措施;通过编发案件通报、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利用典型案例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组织系统党员干部旁听金融案件庭审,加强廉政警示教育,督促引导系统党员干部警钟长鸣、依法合规从业。

(五)齐抓共管预警防控工作。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

篇6:刍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

刍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

资金筹集是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确定科学合理的.筹集水平.为此要制定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作 者:王成艳 薛兴利 WANG Cheng-yan Xue Xing-li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刊 名:中国卫生资源英文刊名:CHINESE HEALTH RESOURCES年,卷(期):20058(4)分类号:F840.684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筹资机制 筹资渠道

篇7:传染病防控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论文

论文摘要:全过程激励系统包括一个过程即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三个子系统即环境子系统、因素运行子系统、激励效果反馈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入创新因素,构建了创新型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教师 激励机制 激励因素

一、双向信息交流过程

此过程包括激励主体对激励信息的获得和对激励信息的选择两个阶段。激励主体主要通过心理观察、情绪体验、业绩反映等方式来认识激励信息,评价、断定信息的可信度。激励客体(教师)通过实施的激励因素,如指示、命令、目标、情感及其管理控制工作,认识激励信息。激励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激励信息有效传递,构成信息流,从而取得认同上的一致陛。这一步骤的任务是高校管理人员了解教师的个人需要、事业规划、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教师阐明组织的目标、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组织的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教师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把组织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了解。在此基础上高校管理者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子系统。

二、环境子系统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环境子系统,是指国家和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社会环境是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的素质决定的。高校创新型教师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宏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如何使政府更加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加有效地促进高等学校确立自主办学地位,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和机制创新应重点解决的问题。高校小环境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土壤,是创新型教师的理想家园。适宜的校园环境包括: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尊重教师个性、自由民主的管理风格,奋发进取、求实创新的学风,时间充裕、空气清新、景物宜人的生态环境。

教育管理的工作,要以最大限度地让每位教师把生命的潜能变为现实,使每个教师的个性和特点在教育工作中充分自由全面地发挥,让教师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首先每一所高校都必须确立以创新为精神骨架,既符合其社会使命又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学校一以贯之的`传统。其次,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往往是以事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师的一切工作围着教学计划转,各种有形无形的条条框框,使教师无暇创新、无力创新、不善于创新。因此,要孕育创新人才,就必须突破条条框框,为创新营造一个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平等的学术生态环境。最后,围绕教师对工作自主性的要求,更加重视发挥教师在工作自主和创新方面的授权,提倡自主管理,通过授权,自主选择题目,自主组织队伍,经过自由组合,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工作分工和程序,形成自我管理式团队。通过这一切,使学校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和人的自主性需要的满足放在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管理。这样,教师的创新型人格才能得以塑造。

三、因素运行子系统

此子系统包括三个过程,首先是高校管理人员根据教师个人的特长、能力和素质以及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岗位,提出适当的努力目标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教师则采取适当的工作态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开始努力工作。然后是绩效评价工作,对员工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工作进展及时进行评价,以便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再作适应性调整。最后是根据年终的绩效评价进行薪酬分配,这一步的工作是在年终进行的,教师要配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据此获得组织的薪酬资源。这个子系统中三个操作过程缺一不可。

(一)激励因素作用过程

1.激励因素。根据库克的创造力生命周期曲线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是有增长衰落的周期性的,就教师而言,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的创造力都服从创造力的生命周期曲线。仅以教学为例,所有的教师都有同感,一个教师初次接受教学任务时,由于教学内容不熟悉,迫使他必须以较高的创造状态进行学习与备课;此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处于未知状态,对学生及外界评价都极为在意。正是这种对外界评价的期待,产生了创造的激情,使创造力呈上升趋势。而当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已经很熟悉,并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已经确认时,这是教师教学水平成熟状态。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往往也是一个教师教学创造激情下降的开始。一个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发展与自身的成就动机、创造能力、创造激情这些主观因素有关,但同时也与外界的激励因素,尤其是能激发教师创造激情发展的激励因素有关,如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了解和把握教师的需要特点,实施激励管理的过程。

2.激励遵循的原则。无论哪一种激励,都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激励要渐增,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分量都要逐步增加,以增强激励效应的持久性。同时要注意适当原则,过低起不到激励作用,过高会导致较高的激励成本。

(2)情境要适当:包括要符合当事人的个性特征,注意时机、频率、地点等。

(3)激励要公平,包括机会均等,奖惩程度与当事人的功过相一致,实施过程要公开化、民主化等。

(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过程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所以教学、科研评价制度是评价高校创新型教师竞争力的两个核心纬度。

1.关于科研创新评价。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两个翅膀,教学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与责任,科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内在支撑,学术生命的生命力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创造力,而一个又一个的课题则是人创造力的载体,也是创造力的激发器。通过科研可以使教学的内容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使人的创造力,沿着爬坡的方式向上攀延。同时科研的成就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值。而期待是影响一个人创造力发挥程度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人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重要内容。当一个人有较高的社会评价时,自身的期望值也会提高,他自己追求的目标也会提高,他会处在一个不断开发与激发自己的潜能的创造状态之中。因此科研不仅仅使教学的内容不断深化,更主要的是将教师调整到一种较好的创造状态。

2.关于教育创新评价。就其评价体系而言,科学的评价可以让教师认识到自身努力的方向,确认自己与应有目标的距离。教学测评体系中主要的技术性问题是如何根据教师成长的特点与教学自身的规律来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教师的成长在不同阶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对一个新教师而言,规范化是主要的要求;对一个讲师而言,就必须在规范化基础上有体现风格与特色的指标体系;而对具有副教授以上水平的教师的教学测评还必须包含学者化特征,即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力和把学生引入学科前沿的能力,甚至作为一个学者对知识的追求与信仰,都应成为测评的重要内容。分层次的测评体系可以提高教学测评的针对性、有效性,可以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确立不同的努力目标,形成良好的外在激励机制,使教师的教学创造能力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创造力周期曲线,从一个层次攀升到另一个层次。

(三)高校教师的薪酬分配过程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自己能够分享到自己创造的财富,仍然是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一项重要因素。

作为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需要的多重性、复杂性,承认教师作为复杂劳动者在高等学校应享有较高的待遇,鼓励通过创造性研究获得必要报酬,推动专业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技术分配。拉开分配差距,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薪酬的对外竞争性,薪酬对内的公平性以及单位本身的支付能力。激励性薪酬的设计目标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吸引和稳定单位骨干队伍,其次是要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热情。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激励性薪酬体制,使高校教师感到巨大地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从而加倍努力,以全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

四、激励效果反馈子系统

激励主体(管理者)在对职工(教师)进行激励检验与评价后,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便使职工随时知道自己的行为活动的结果如何,这样就可以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改进激励方法,强化激励效果,这就是激励信息的效果反馈。

1.双向选择的流动机制。双向选择的流动机制即学校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对于教师而言,是保持最佳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基本前提。双向选择对于学校来说也是激发教师活力的有效手段。在制度、经济环境既定的情况下,环境对于人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人际环境对人创造性的制约,即当环境对一个人的创造激情产生了窒息作用,已经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适度的流动可以使一个人面对一个新的环境,重新建立新的起点,也可以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重新定位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产生正向的期待,从而使创造力从一个生命周期进入另一个生命周期。为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应尽可能的在校内进行合理与有效的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促进教师适度在校内调节与流动对教师创造力的保持与激励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保持组织的活力。美国学者卡兹对科研组织的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组织的生命周期的长短与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有关系,与组织成员的创造力有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科研组织也与人一样有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

上一篇:学好用好民法典心得感悟下一篇:婚礼典礼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