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现实生活学习论文

2022-04-17

新课改理念认为,应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和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学现实生活学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现实生活学习论文 篇1:

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碰撞

[摘 要]如今,数学课程正在逐渐进行改革和深化,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在多数高中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有反感情绪。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中的数学教学缺乏生活化教学方式。由于缺乏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笔者从高中生学习数学的角度出发,从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原则以及教学战略,以供相关研究者及从业人员讨论、参考。

[关键词]数学学习;生活化;教学

对数学教学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的研究,目前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实践,然而这些研究多为中小学阶段,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还比较稀少。所以,笔者通过亲身学习经历,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高中数学教学能够走进生活,从而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从学生方面审视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不断普及并且规模在不断扩大,使得学生普遍素质偏低,在数学基础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大多数高中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则是高中数学过于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在现实生活中,有还存在放弃学习数学的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另一方敏则是当下数学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点等。

(二)从教师方面剖析

在我国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一般选择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强调数学结论,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就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在自己解决相关问题时束手无策,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也会令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不能从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相应的价值与乐趣。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发展。

(三)从教材方面分析

可以说,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地位十分重要。当下的数学教材往往是首先介绍相关知识的概念,然后得出一定结论,然后让学生根据例题进行模仿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的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学生厌烦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使高中数学的教学生活化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题,学生为被动的听课者,学生围绕着老师的“讲”进行“练”。在这样过程中,学生的并没有被放在主体地位,而是出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实际上,真正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应该讲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多进行讨论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主体地位,得到发展。

(二)趣味性原则

大多数学生均认为数学早枯燥无畏、晦涩难懂。高中生往往早已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与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课程时,应该通过引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积极引导他们主动进行学习行为,从而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好感,进而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从数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三、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运用新理念,将现实生活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重视生活化问题的作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地与教学相融合、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营造出高效的的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氛围。

2.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素质对直接对教学质量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一旦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提升自己的认为素养,尤其是在生活化数学教学中,更要求教师拥有全面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具有复合型教学能力。人文素质是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中必备之一,只有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进行结合时达到理想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灵活使用教材,把现实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教材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线索,也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重要依据。据相关研究显示,如果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会对该知识常上网那个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充分地把握这一特点,将数学知识蕴含于生活实际中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2.数学课堂教学注重联系生活

课堂教学虽然很重要,但是却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及学习时间无形中就受到了影响。往往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及内容从头到尾讲完,学生则从头到尾听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完全打开。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如何将现实生活引入数学教学中,并注重开发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为学生设计生活化数学情境,从而激发出其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三)将数学教学方式生活化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理机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的探索,逐渐将问题生活化、实际化,创设出生活原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与探索,从而增加知识积累与解决问题能力。

2.探索知识的不同呈现方式

在以往教学中,数学教师侧重于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条。无论是推理证明还是推导定理,都会采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这种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数学知识有趣活泼的一面,致使学生对其兴趣的严重丧失。而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则会根据生活现象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教的风趣生动。

四、结语

虽然提倡“高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条件地将数学知识生搬硬套到生活问题上,而是要将数学知识同与其真正相相对应的生活状况相联系。也就是说,生活化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与任务,而不是生搬硬套。因为过度追求生活化,也会导致数学本质的弱化。

参考文献:

[1]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7,73-74.

[2]裴光亚.创新意识与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2002(7).

[3]乔虹.将数学教学生活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4]刘书玉.浅谈数学教学与生活化[J].文化教育,2009(03).

作者:刘子璇

数学现实生活学习论文 篇2:

如何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改理念认为,应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和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改变教学方式,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知识,在课堂中巧妙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有效培养其数学素养。

一、引导深入生活,感受数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人们可能是司空见惯了,往往不能很好地去感受这类知识。其实,在生活中有效地感受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这一点,对于正处于学习知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新课改理念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直接经验的获得可为学生进一步获得间接经验提供很好的铺垫。而直接经验来自于生活,所以学生只有深入感受现实生活,才能真正获得直接经验。尤其是在预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生活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与语文课堂的生动活泼不同,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接触到的往往是一些单调的、枯燥无味的数字、算式,这常常令他们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昏昏欲睡。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包括生活资源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更多地引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生动的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进行情景剧表演、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巧妙营造生活情境,把课堂引向生活,变枯燥的课本数学为生动的生活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可通过营造生动的故事情境来进行教学。例如,小花妈妈买了8个苹果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平均每人可以分得几只苹果?然后在黑板上写上“爷爷”“奶奶”,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分别把8只苹果依次分到他们下面:一个一个地分,分了四次后刚好分完,每人可分得4只;或两个两个地分,分了两次后刚好分完,每人同样可分得4只……从而让学生懂得:无论怎样分,最终的结果都一样:爷爷奶奶平均每人可分得4只苹果。由此得出结论:8÷2=4。

在这里,我们把一道枯燥、平淡的除法算式变成了一则故事。生动的故事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观察、思考、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正确地进行了计算,更初步懂得了平均分的概念。

三、开展生活实践,强化应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人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应用它。新课改理念认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在整个数学课程之中。因此,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应适时指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积极应用数学知识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从而有效消化课堂知识,形成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数学素养的真正提升。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后,我们可布置学生课后设计一个统计表,统计自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新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银牌、铜牌数和奖牌总数,并思考: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了解些什么?这道作业可有效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统计知识,并使他们从奖牌数尤其是金牌数不断上升的趋势中,感受到祖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更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发展壮大。

有效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更能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应大力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其数学素养。

作者:孙亚培

数学现实生活学习论文 篇3:

从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切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下面就从我在教学中的经历浅谈几点体会。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从现实生活挖掘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这是一次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让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单位或某集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擬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作者:刘开贵

上一篇:文学翻译形象思维论文下一篇:数学应用意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