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教育创新探讨论文

2022-04-28

摘要:新医科背景下,大学英语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主渠道的作用,塑造医学生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医学人文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综述,梳理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创新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伦理学教育创新探讨论文 篇1:

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摘要】探索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简要分析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人文培养模式的现状,并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对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对策,旨在为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

为了加快医学模式转换,缓解日益严峻的医患纠纷,解决当前医学生毕业就业工作,急需加强对于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教育已经开始逐渐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当前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当前,如何进行应用型高校教育创新与改革,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医学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上海健康医学院是一所以应用型为特点的高校,以培养医学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特色。为了培养出能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设方略。

一、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所谓医学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性人才而言的,具体来说就是,高等医学院校根据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的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能够在一线将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效益。作为医学院校,第一要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扩张的社会需求。

(二)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新的经济常态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1.确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医学院校应该牢牢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始终作为自己办学的第一要务,要处理好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将办学理念与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核心在于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人文素养的培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制定。健全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全面的课程设置体系、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多方面共同发展,才能够完成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总目标。

3.践行和发扬人文精神。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不断增多的社会矛盾,进入到社会工作的医学人才必须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良好的内在精神品格。院校在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不断整合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践行和发扬人文精神。

二、医学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和困境

(一)医学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对于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还比较薄弱甚至缺失。

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实践的同时,忽视了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缺乏人文知识的获取和精神的培养。

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注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学生整体人格的建设,学生缺乏对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系统学习和整体领会。人文素质培养的不足导致了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理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有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不文明,同时缺乏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对于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与同学、老師的交往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等,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人文素质培养过程目前陷入的困境

当前的人文素质培养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却渐渐走入了困境。

首先是办学理念功利性的过度贯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严重滞后。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工作,培养效果不能立即显示出来,因此很多院校在落实工作中盲目追求效果,过度贯彻,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其次,教育课程的设置、教育方法的实施都过于工具化,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也过于单一和老化。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的教育理念和手段都比较落后,仅仅依靠一些单调的课程,缺乏丰富的形式,人文素质培养的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

三、加强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不断探究和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对于人才培养总体起着把控和导向作用,因此建立健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尤其重要。上海健康医学院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构建了“中职-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式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上海市其他开设医学类专业的高校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了医学及医学相关人才的梯度培养新格局。这种全面的培养体系的确立,不仅符合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以社会需求与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导向,培养出了具有健康心理、独立人格、充满智慧等品质的医学高素质人才,对于其他同类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院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构建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优化教育内容

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直接的就是开展人文课程的设立和教学工作,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是人文素质培养的第一步。上海健康医学院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就充分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开设了一系列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相适应的课程,包括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等。同时在教育内容上也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将生命价值、责任意识、博爱精神等人文思想充分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领会人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内涵。因此,医学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一定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要保持关注,积极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医学工作相比于其他工作,有着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医学生一定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

(三)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健全评估机制

对于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改善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可以尝试在案例分析中,在汇报交流中,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同时也要不斷完善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手段,寻求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考核,使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共同提高。这就需要院校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不断学习其他院校和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评估手段,不断组织教师参加讲座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上海健康医学院就深谙此理,在校园中积极开展各类人文讲座和人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医学高等院校,要不断树立良好的校风,不断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邀请业内专业和优秀学者进行人文大讲堂活动,与学生互相探讨人文精神内涵;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人文素养有关的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服务,在实践中领会和发扬人文精神。只有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氛围,才能够为全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区别于其他普通医学院校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其带来了勃勃生机。该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高技能和高素质,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在经济新常态下,不断建立健全医学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成为医学院校需要不断思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董园园.地方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09.

[2]赵薇.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3]欧阳娟, 邹晓琴.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 2015(11z):179.

[4]史敏, 胡玉平, 尚丛珊,等.论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模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05):642-646.

[5]许珍, 王冬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下的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青年时代, 2017(19).

作者:杜峥 顾斐雯

医学伦理学教育创新探讨论文 篇2:

医学人文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 要:新医科背景下,大学英语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主渠道的作用,塑造医学生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医学人文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综述,梳理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人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于庆玲(1988-),女,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刘芹(1984-),女,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凸显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作为高校中覆盖范围广、学习周期长的人文类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德育资源,是开展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渠道,然而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却亟待加强。

一、研究综述

(一)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

笔者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在CNKI(中国知网)检索到12651篇学术期刊论文,以“大学英语”并“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检索到424篇,仅占总数的3.3%(数据截止时间2021年4月29日)。

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9年至2017年,教育研究者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持续时间长、所占课时比例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优势,试图解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窘困局面。第二阶段从2018年至今,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达300余篇,呈井喷式增长,成为近年外语教育研究热点之一。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理论研究。研究人员思考合适的理论视角,设立明确的立德树人思政目标,明晰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原则及途径,制定教学指南,例如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成果导向理念视角挖掘思政元素。二是可行性、有效策略和路径探索。学者们从课堂教学、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优秀文化。

國内对于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强调思政融合的宏观重要性,缺少实践层面的指导。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学者们虽提出了课程及教学设计的实施方式,为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微观层面的实施路径研究也多集中于理论建议,缺少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有的研究人员以某节课为例开展课程思政研究,虽然聚焦微观的教学实践,但是仅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难以呈现大学英语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无法系统地探讨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大学英语和医学人文

在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具有较强可行性。教师可深入挖掘医学人文教育元素,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和辩证思维。

大学英语和医学人文相结合的研究从2008年至2021年呈稳定增长态势,其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将二者融合的探索性研究,在分析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二是对二者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探讨,认为可增加人文教育的占比、丰富教学形式、加强人文素养考评。相关研究聚焦在理论层面的可行性分析和课程实践层面的理论指导,医学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缺乏联动化和标准化的体系设计,缺少课程实践的相关研究。

(三)医学人文和课程思政

本课题组以“医学人文”并“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在知网共检索到62篇论文,其中2019-2020年发文58篇(数据截止时间为2021年4月29日)。近两年关于医学人文和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相关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在某一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如李笑岩等将专业特色与思政元素相结合融入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爱岗敬业教育;二是从理论层面对医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研究,如刘学民和曹晓菲对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医学专业课类型化课程改革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不同课型的对应教学方式。

虽然近两年相关研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总计62篇的发文量依然表明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的研究较为匮乏。相关研究无论是在某一门医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还是从理论层面对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研究,都未着眼于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面对新医科发展和后疫情时代医学人文发展的要求,研究人员亟需通过大学英语等课时多、课时学期长等文化类课程,从医学人文角度探索公共课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四)小结

大学英语语教育中映射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始终贯穿在思政教育中,二者如鸟的两翼、车的两辙,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教育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二者是相通的,可以相互促进。笔者认为,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是将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有两点不足:一是对于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缺少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实践研究;二是医学院校课程融入医学人文的研究较为匮乏,不能满足新医科发展的需求。

鉴于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从医学人文视角出发,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德育资源、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开展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通过融合医学人文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搭建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有机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可将主题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以院校所用的校本教材为切入点,探索融合医学人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医学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新模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展望

如何將思政教育、医学人文和大学英语课程有机融入,探索三者之间协同的耦合性、系统性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重点。笔者认为,可以医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实施和评估体系进行理论分析,深入剖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点与难点,对融于文化课程的思政和医学人文部分进行分析、明确、提炼、强化,凝练成主题教育,逐步构建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应涵盖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四个方面: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的目标设定、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内容的整合、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的教学实施以及反馈评价。通过四步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探索英语、思政和医学人文“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

一是细化教学目标,使其更好地与思政和医学人文目标同方向。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分为三类教学资源,包含对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国际视野与情怀的培育。三类内容需结合教学材料进行细化,其中家国情怀可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的教育,职业精神可以跟医学生的职业特点相结合,强调工匠精神、博爱精神和人文关怀等内容,国际视野与情怀可以跟英语课程所强调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相结合,在增强学生全球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是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教育、医学人文和英语课程的结合点,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三者的耦合性。英语课程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欧美文化等内容,通过中英对比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人文精神等精神谱系。整合课程内容,挖掘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有效载体。教师挖掘思政教学点的能力对其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种思辨能力将以教学活动的表征提升学生审辩看待问题的意识,因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和医学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需要更多的研究关注。

三是改革教学活动,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把握情景交融的思政育人方式,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认知规律,引入文化导入、主题体验、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成果导向等教学法。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是停留在了解和熟悉层面,还是深化和内化层面,这跟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很大关系。因此思政教育对启发式、问题式、产出式等教学方式提出了一定要求,教师可通过TBLT、PBL和POA等教学方法,结合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翻转课堂和技术增强的教学模式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丰富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思政育人模式。

四是调整评价体系,使其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和医学人文的教育目标。将课程思政的学习纳入形成性评价中,制订契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需关注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的结合,既培养学生对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显性知识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等隐性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教师层面可将道德评价、历史文化、医学伦理和精神引领等内容融入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层面可通过学习报告、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三角评估,以了解学生对融入医学人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反馈情况。

研究人员可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探索在大学英语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系统性和医学人文协同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三、结语

医学专业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今后的研究可将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路径,构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新模式。融入医学人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反思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医院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可建立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经典案例库,赋予传统的语言课程以医学人文的活力、魅力与生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人文情怀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2]梅强.以点引线 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0-22,59.

[3]孔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179-182.

[4]杨修平.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理据、现状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36-41.

[5]沈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4):121-12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8]夏娟,郭书法.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讨[J].江淮论坛,2015(5):188-192.

[9]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10]杨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4):27-31,5.

[11]张艳.以医学人文内容为依托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8):1086-1090.

[12]朱毅,陈世润.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7(32):26-30.

作者:于庆玲 刘芹

医学伦理学教育创新探讨论文 篇3:

浅谈国防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教育在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国防教育中有着及其重要的核心作用,而从教育意义、教学内容设置及方式方法上,国防教育则为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增添了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创新的深入和发展。本文从研究国防教育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出发,深入探讨了医学院校开展国防教育与培养医学生良好素质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并提出了医学院校加强国防教育的五点举措。

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医学生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受教育人自身的发展,并直接影响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救死扶伤的技术本领,更应该在德育素质中着重培养。“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力军,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低,团队意识不强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如何在国防教育教学中强化医学生德育素质培养,对于医学生的全面培养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防教育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通过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国防教育实践环节等教学活动的合理设置,不仅可以磨炼医学生的意志品质,还能够培养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辅助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1.能够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德育教育课程设置中,国防教育课程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与国家的稳定统一、人民的幸福安康生活密切相关,是涉及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每每涉及到此都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新生入学军训、国防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广大医学生自入学起就接触到军队生活的节奏、方式,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和自身成长结合起来。通过国防教育中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学生还能够全面的学习无产阶级的国家观、战争观、方法论,了解我们党缔造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受到军队严明的组织纪律的教育,增强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的热情,增强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入学起就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爱岗敬业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救死扶伤的救治理念,从而为做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德育基础。

2.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医学学习的专业性很强,涉及到理、工、医等多个学科,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学毕业生不仅要对生理生化解剖等基础医学知识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知识有系统全面的掌握,还需要学习掌握物理、化学、高数、外语等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国防教育的内容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有着广泛的学习知识面,透过对其的学习和掌握,能够丰富学生知识面,对文化素质提升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对国防教育中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当前尖端武器高新军事科技知识等文化因素的挖掘,使医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上得到发展。

3.锻炼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

高强度的工作,广泛的医患沟通使得医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指标,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更能在学生的意志品质、挫折承受力、自立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培养,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将来更好的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奠定基础。医学的工作性质还要求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无论是诊疗、护理还是手术,都是一个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去协作,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至关重要。而军事领域的活动多以各军事单位相互配合为主,具有明显的团队协作性,通过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来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互助精神,这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医学院校加强国防教育的举措

1.高校国防教育制度化

制度化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根本保障措施,是教学规范化、有序化的制度保障。国防教育教学课程的实施,需要从根本上由制度来保证,否则难以落到实处。各个医学院校应指定总体制度,从教育意义、教学内容设置及方式方法上,进行制度建设,确保课程合理有序开设。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指明方向。

2.高校国防教育多样化

国防教育知识学习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后者更强调于知识的传授,而国防教育学习则更多的是进行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发挥课堂知识传授的主渠道形式,又要激活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形式,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比如通过所在地区的国防、历史教育基地的参观,设置国防教育文化长廊,展出新中国成立、发展、建设的历史图片,军地校合作交流,参观军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确保国防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人心。

3.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

对新生入学时进行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乃至普通高等院校采取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国防教育实践形式,但是医学院校还应根据其特点,开展更多的军事技能训练,比如和所在地驻军进行合作交流,开展占地医疗急救培训,使学生在虚拟的战场环境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热爱生命,珍惜和平发展环境的意识。

4.开展国防动员,选拔优秀大学生入伍

我国为提升国防力量,保障人民和国家安全,建设高水平、高知识结构的人民军队,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学校应积极相应号召,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或在校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参军入伍,为我国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增添力量。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而且在学生服役结束回校继续学习期间,还能通过其在军营期间的所见所闻,带动其他学生,激发广大同学投身社会、报效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热情。

三、结论

总的来说,国防教育有着多种多样的现实意义,如何发挥好其在提高医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探讨和尝试的。21世纪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都需要一批有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去为之奋斗。重视医学院校的国防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邝家旺,庞小曼等.国防教育在医学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新西部,2011,(15):189-190.

[2]王大军.浅谈国防教育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106-107.

[3]邹姗.国防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0(2):119-120.

本文系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JY20122017。

作者:周伟音 刘丹丹 尚天歌

上一篇:基于准备活动的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体验营销与产品推广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