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次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1

南亚次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我国跨境次区域合作进程研究与沿边经济圈形成展望

摘要:中国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区都分布在边境沿线附近,参与各方都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通过开展有效跨境次区域合作,吸纳和运用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和实现邻近边境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望成为成熟的沿边经济圈,为我国和临境各邻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次区域合作;口岸体系;功能整合;经济一体化

为缓解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压力,建立强化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寻求新的贸易增长点,成为现实而又迫切的选择。

一、中国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中国的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指中、俄、朝、蒙、韩参与的图门江地区开发;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参与的澜沧江——渭公河次区域开发;中国与中亚国家参与的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新丝绸之路)地区开发。

次区域经济合作地理上相互接壤,历史文化传统及民风民俗相似,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在历史上就已相当频繁,参与各方都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成为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比如,图们江地区的珲春在19世纪中期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早在两千多年前,澜沧江一带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经济贸易交往的主要通道,存在着“四国五景”的传统友好往来关系;中亚五国从前苏联时代就与中国新疆开展

过许多合作与交流。

二、我国次区域合作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国家、地方政府、国际机构的不同作用

在次区域合作中,国家的作用是隐性的和间接的,但是政治的稳定是开展次区域合作的大前提,而且边境的通关制度方面涉及到海关、税务等行政权利向地方政府的让渡,国家的作用虽然是隐性的,但决不可忽视。

从合作的推进过程来看,次区域合作最早的受益方是沿边境地区,地方政府是合作的主体。地方政府的政策安排使得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权成本较低,其承担的政治、经济风险也相对较小,不需要全国范围制度和行政的改变。而一旦次区域合作取得成功,其收益就会外溢到所在国其他地区。

我国周边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得到了国际组织或国际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参与和支持,他们的参与范围涉及到资金、政策、开发方向等方面,在某些合作中还承担了发起人或推动者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可以作为第三方的仲裁者和监管者。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已成为澜湄地区合作开发的主要召集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充当了发起人的重要角色。

(二)次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渐次性、非歧视性和开放性

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初始目标,主要包括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衔接、消除贫困、经济增长、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而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合作将逐步扩展到包括商贸、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环保、技术等多个合作领域。

次区域经济合作不同于贸易集团和机制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它在实践上奉行开放性和非歧视性原则。根本原因是次区域大都只涉及到主权国家的一部分领土,而且多为边远穷困地带,内部资源有限,因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补充自身区域内的不足。

从我国几个次区域合作中的著名展会如乌洽会、图洽会的招商引资的成果看,外部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很大。外部性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边境区域行政中心城市相连的国内交通网络为对外经贸合作带来了机遇,区域内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经济体发生持续的有效的经济互动作用,能够保证经济合作的良性运转。

三、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沿边经济圈成熟标志

(一)区域经济合作主要进程和发展前景

整合资源形成成熟经济圈,是次区域合作参与各方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从而促使生产要素冲破区域限制自由流动,形成战略联盟和经济共同体。目前,国际竞争更多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作为受不到本国核心增长极辐射的边疆区域,只有通过合作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避免被“边缘化”的风险。

根据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塞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性理论,将区域经济合作划分为6种等级递增的形式: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商品自由流动)、关税同盟(统一对外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依次递增,最终实现生产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动。

环顾周边及亚洲大陆的政治局势,亚洲大陆东西有欧盟、美国两极,而且中国周边日本、俄罗斯、印度三强并立,各国本身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像欧盟那样完全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通过次区域合作形成经济圈,在政治局势均衡的态势下,实现制度衔接与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是各国共同的追求,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步骤。

次区域合作中,通过过境贸易和区际转口贸易,边境贸易会演变为带动工、农、商、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和优化组合的突破口,进而逐渐成为实现产业间联动的先导,边境线也会渐渐被建设成为次区域合作开放带并引导边境贸易从边境一线扩至边境整个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最终沿边经济圈并顺利实现与成员所在国的其他经济圈的对接,解决各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甚至成为临境各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制约沿边经济圈形成的瓶颈

中国及邻国的边境地区大都远离本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且为多个行政区分辖,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极限,难以抵达。然而,得益于传统边贸的发展,内陆边境地区拥有发展边境贸易和跨国经济合作的优势,而且边境口岸则是其腹地中心城市乃至所属整个区域实现贸易和技术交流的通道。因此,我国沿边境地区次区域合作地带具有形成沿边经济圈的初步基础。

成熟经济圈必须具备的5个核心要素:(1)极点化。有作为区域发展极同时具有一定辐射力的中心城市。(2)网络化。区域之间尤其是城市之间有畅通的物流、信息、资金来往通道。(3)模块化。各个中心城市、各个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职能分工,也称为功能区。(4)内聚力和分工协作。在本地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作用下,对本地区的各个经济分工区、产业区具有很好的聚集能力,有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专业化优势。(5)开放性和竞争力。与外部形成一定的良性交换,作为整体对外输出,既具本地特色又有相当竞争力产品、劳务的能力。

次区域合作的发展目标是构建沿边经济圈,这在东北亚和南亚次区域合作中已经有所显现。作为沿边经济圈中心的城市群及口岸城市的枢纽功能不可忽视。腹地与边境口岸的关系,实质上是区域与枢纽的关系,口岸的实际价值取决于它们与腹地的交通运输能力、口岸城市的通关便利程度以及口岸城市发达程度、腹地系统经济实力、中心城市发达程度和辐射力等。然而,相比成熟经济圈,在基本建设、制度供给、功能协作等多方面还没有达标。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营造制度环境,促进沿境多边贸易投资往来

中国内陆九省区构成有机带状边境口岸城市体系的整体,口岸的分布与边界走向一致。我国的口岸接壤邻国,沿边界线内部几乎环抱我国整个东北、西北和西南带状边境地区,从这些可以隐见沿边经济圈的已经形成的脉络,也是构建经济圈的主要支撑。

(一)以边境口岸城市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沿边经济带的形成

中国毗邻国家形成的口岸往往成对出现,为以沿边开放城市为中心建立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中国沿边地区边境口岸所属腹地系统已形成一批具有相当经济实力且距离较近的中心城市,有力地支持和带动了边境口岸的建设和发展。但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仍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供给、信息交流及贸易投资和生产性协作。

1.合理规划建设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制度协作。以边境口岸为主,以腹地物流系统为依托的边境口岸物流系统为依托,形成交通对接和规则对接,实现两国口岸之间、通道和节点之间以及与腹地中心城市的物流畅通,建设国际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次区域各国应扩大绿色通道,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通关”;签订产品定价协议来促进次区域内各国间产品的透明度、一致性和统一性,改革和升级海关的风险管理和审批制度。

2.构建边境口岸贸易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实现双边电子口岸、边检、检验检疫、运管等信息系统的对接,推进边境口岸全面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经济技术协作信息平台,联合开发系统化信息产品,先可以从专业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信息着手,进而向进出口贸易的供求、加工订单的网上招标、企业资产标售、生产和技术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等信息的开发、发送等发展,逐步形成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报价系统。

3.营造宽松环境,鼓励跨境双边和多边投资。建立创业基金,着力发展临边境产业园区和贸易区;出台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放宽各方以一定比例进入创业基金的限制;政府参股作为基金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共同创立投资基金;制定创业投资规制,推进产权市场规范化,促进各类产权自由流通,发展区域产权市场,为创业投资进入和退出开辟通道。

(二)强化次区域经贸组织建设,形成多边平等合作交流平台,形成次区域间的生产性协作

强化次区域经贸组织建设,成立次区域政府间经济交流合作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地区合作的信息和意向,规划发展计划与路径,提供交流会晤机制和平台。成立次区域企业联合体,围绕市场或产业链、流通体系,志愿构成次区域三方企业间的产业集团、行业协会等,在政府支持、推动下开拓合作空间,并逐步成为产业、经济合作的主体。成立次区域民间经济交流促进会,积极推动三方政界、学界、企业界、文化教育界等成立多种形式的协会,以便进行共同研究。

通过制度协作,形成多边平等合作交流平台。与次区域各国或成员地区签订投资框架协议,促进区域内资本流动和增强对区外FDI的吸引力,建立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的机制。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和投资者跨地区投资创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密切各城市间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联系,在区域范围内搞活资产重组,发展产权(股权) 融资。发展项目融资,组织银团贷款,多渠道筹措建设发展资金;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区域合作投资基金,以面向社会发行股票的形式募集资金,用于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联合投资。

建立多边货币互换网络,出台次区域产业融资优惠政策和多边货币互换机制,建立外汇借入兑换机制;建立次区域债券市场,吸引国外银行和金融组织在区域核心城市设立外资银行和金融代表机构,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融资中心、结算中心、交易中心功能。

整合区域资源是应对区域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通过产业整合和建立增值链,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分摊高额研发成本,培育企业间技术组合能力,整体上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孵化”功能。对生产、流通、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进行纵向系统投资,鼓励和引导外商对已有产业的上下游各阶段进行配套性产业投资。次区域间产业互补型衔接投资可发挥各自优势且使经济一体化水平得以提高;最终要实现次区域间的生产性协作,密切配套,实现同一产业的垂直分工,形成价值链条,提高安全感。

五、沿边经济圈构建思路:重视功能性整合,促进经济一体化

依据模块化理论,次区域合作要求城市间各个经济单元(城市)在产业经济上适当错位,各展所长,发挥优势,增强竞争力,成为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块;同时,在经济技术上互相支撑,互补不足,在既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依托高速通道、港口设施、信息网络等,建立现代经贸、科技联网,在科技开发、产业转移、市场拓展、对外贸易方面,强化辐射传导,发展全方位合作,建立系统联系,达到区域经济结构和整体环境优化的目的。要重视区域功能性整合,通过多种举措促进经济一体化。

通过区域互动发展,我国边境周边将形成一种多中心开放式的格局,形成“多中心集聚”发展。发挥各城市模块的积极性,鼓励竞争发展和创新发展;同时,通过系统调节,逐步实现城市功能的整合,建立区域协作关系,进而推进次区域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更有效地吸纳和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美国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五大湖地区三大城市群,都属于多中心开放结构,其中颇有值得汲取的经验。在区域资源整合中,通过承接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和结构调整,结合次区域合作地区的资源优势,最终实现邻近边境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形成为成熟的经济圈,成为临境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责任编辑:郭金宇)

参考文献:

[1] 李铁立.学术专著[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张丽君、张国华.WTO规则框架内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路径选择——次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思考[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02).

[3] 午萍.跨国界次区域合作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

[4] 梁文恬、朱洪兴.论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边界效应的动力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7,(02).

[5] 杨徐君.跨国界次区域合作中的民族经济[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万新鲲.次区域经济合作:生产要素的跨边界流动[J].经济与管理,2008,(02).

[7] 高本权.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基础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6).

[8] 郭晓磊、吴国蔚.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建构基础研究[J].经济论坛,2008,(06).

[9] 龚震.CAFTA框架下的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马松峰 王亚东

南亚次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优化我国次区域空间格局研究

目前,我国参与毗邻地区次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GMS)为核心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次区域合作、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entral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CAREC)为核心的面向中亚的次区域合作以及以图们江次区域合作(Great Tumen Intiative,GTI)为核心的面向东北亚的次区域合作三大格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次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我国次区域空间格局,对于加强我国次区域开放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优化我国次区域空间格局的有利条件

(一)国际次区域合作已经有了较好基础

中国与次区域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具备地相邻、习相近的特点,在历史上就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传统。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次区域合作进展较快,重点地区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制机制,次区域合作已经有了较好基础。近年来,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经过不断努力,国家间的互信不断增加,分歧逐步减少,合作明显加强。比如在我国东南亚次区域合作中,已经形成了以GMS为核心的次区域合作,在东北地区,则形成了以GTI为特色的次区域合作,在西北地区,则形成以CAREC为特色的次区域合作,这些合作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有着相应的合作机制作为支撑,为优化次区域空间格局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我国重点次区域合作区的互补性较强

从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参与国家或地区来看,我国边境地区的重点次区域合作区内互补性较强,次区域合作参与方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能够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这是我国边境地区重点次区域合作区建设能够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我国三大次区域内,往往都是次区域内的外方具有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中方则具有较好的产业加工能力、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相对完善的市场交易体系和信息平台。在推进次区域合作的进程中,参与方能够从合作中获得较大收益,一般积极性都比较高。通过优化次区域空间格局,可以进一步发挥次区域参与方的比较优势,更好地实现多赢发展目的。

(三)我国边疆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推进次区域空间格局优化

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我国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尤其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电力通信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十分明显,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促进次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不断推进,边疆地区作为经济发展滞后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将会获得国家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会获得明显改善,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内通外联。而优化次区域空间格局,可以按照“点状开发,面上带动”的模式,促进边疆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四)中方在次区域范围内具备较强的集聚能力

随着我国对沿边地区的不断重视,特别是通过国家一系列的兴边富民行动,我国边境地区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区域带动作用的城市群或以主要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在优化次区域空间格局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从我国次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中国在整个次区域中发展相对较好,往往都有重大城市群(经济区)作为依托,优化次区域空间的的条件和基础好。比如在我国广西和云南,分别有北部湾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作为重要依托,在东北地区,则有长吉图城市群作为依托,在新疆地区,则有天山北坡经济区和喀什特区作为依托。

二、培育大型次区域增长极

(一)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次区域增长极

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次区域增长极主要依托昆明和南宁。要依托上述两个省会城市,不断增强其综合功能,尤其是要强化其在服务、金融、信息等方面的枢纽性作用,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其中要发挥昆明在信息、文化、旅游、烟草、商贸物流、能源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尤其是要在次区域合作中进一步强化其在金融合作、文化合作、产业合作、政府合作中的枢纽性地位,发挥其在GMS中会展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的核心作用,将其建成次区域合作的桥头堡。发挥南宁在信息交流、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其与东盟的深入合作,强化其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加工制造基地和信心交流中心的作用,将其建成次区域合作的高地。

(二)面向中亚的次区域增长极

面向中亚的次区域增长极主要依托乌鲁木齐。要发挥乌鲁木齐在信息、金融、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在加快完善乌鲁木齐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配合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乌鲁木齐建设成为面向中亚的重要国际区域性城市,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同时,不断强化乌鲁木齐的集散功能、产业基地功能和通道功能。要发挥乌鲁木齐在棉花等特色产品方面的集散功能区,打造以棉花等特色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品交易中心。依托乌鲁木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将乌鲁木齐打造成为面向中亚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将乌鲁木齐打造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

(三)面向东北亚的次区域增长极

面向东北亚的次区域增长极主要依托长春、吉林、黑龙江、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要进一步发挥长春在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冶金铸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加强与朝鲜北部地区、俄罗斯远东、蒙古、日本、韩国的合作。同时,积极加强与朝鲜北部地区的港口合作,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战略空间。要充分发挥哈尔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重点加强其在商贸物流、信息交流、加工制造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其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分工合作。要发挥沈阳的在金融、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努力将其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辐射整个东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挥呼和浩特与蒙古国的地缘优势和民族人文优势,强化呼和浩特在能源、煤化工、加工制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加强与蒙古的能源资源、铁矿等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方面的合作。

三、建设以中等城市为主的专业化城市网络

(一)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专业化城市网络

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城市网络主要包括滇中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主要包括围绕昆明的曲靖、玉溪、楚雄,要不断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加工业、化工、冶金、生物、现代农业等产业,打造成为次区域合作中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包括围绕南宁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要结合城市的区位和产业基础,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在临港物流方面的分工协作,推进玉林、崇左在陶瓷建材、皮革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

(二)面向中亚的节点性城市

面向中亚的城市网络主要包括天山北坡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主要是指围绕乌鲁木齐的昌吉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奎屯市、伊宁等相关城市,要进一步强化这些城市在石油天然气化工、纺织、机电、煤电、煤化工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将其打造成为我国面向中亚的资源进口的国际大通道,以石油天然气化工、机电、纺织为特色的产业生产基地。

(三)面向东北亚的节点性城市

面向东北亚的城市网络主要包括长吉图城市群、哈牡绥城市群、沈大城市群以及呼包鄂城市群。长吉图城市群主要是指围绕长春的吉林和图们江,主要是强化其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建设以汽车和装备制造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哈牡绥城市群主要是围绕哈尔滨的牡丹江和绥芬河,要强化其在农林产品加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的产业优势,建设以农林产品、旅游集散、商贸物流方面的产业基地。沈大城市群主要包括围绕沈阳的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等相关城市,要发挥这些城市在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方面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打造钢铁、机械、石油化工方面的生产基地。呼包鄂城市群主要是指围绕呼和浩特的包头和鄂尔多斯,主要是要发挥其在煤电、钢铁、服装、畜牧产品方面的优势,打造成为煤电、钢铁、羊绒及羊绒制品基地。

四、大力发展口岸城市和跨境经济合作区

(一)大力发展口岸城市

要大力促进口岸城市发展,给予口岸城市在贸易便利化、相互投资等方面更多的优惠,同时,按照兴边富民的要求,给予口岸城市比一般城市更多的优惠,增强其在次区域合作中的竞争力。大力促进麻栗坡、河口、勐腊、凭祥、东兴、腾冲、瑞丽、博乐、塔城、伊宁、喀什、阿勒泰、绥芬河、珲春、丹东、二连浩特、阿尔山等重点口岸城市发展,不断完善口岸城市“一关两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促进相互投资。积极引导相关园区与口岸联合建设,促进工贸一体化发展。

(二)积极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

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加快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重点推进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推进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发展“三头在外”(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面向东北亚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强与朝鲜的沟通交流,力争能够建立中朝跨境经济合作区。进一步完善面向中亚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充分发挥喀什特区的政策优势,加强与中亚相关国家的合作。同时,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方式,比如通过合作、合资等灵活方式到毗邻国家或地区建立飞地性的开发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

作者:贾若祥

南亚次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3:

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选择

[摘要]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从空间开发角度可以区分三种不同的模式。基于各种模式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理,可以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选择适当的模式,如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可选择开发区模式,阿尔泰区域合作可以选择经济走廊开发模式,中吉乌次区域合作区可选择城市联合开发模式。本文对此分别提出了建设思路。

[关键词]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选择

一、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

模式及形成机理

在中外学者对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借鉴欧美边境区合作及亚太地区发展较好的次区域合作的经验,从空间开发角度提出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三种模式。

(一)跨国经济走廊开发模式

跨国经济走廊开发模式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其核心是将交通走廊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①。因此,从空间上看,合作参与方通常处于基础设施落后,通达性较差,边界屏蔽效用较强的某个共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以交通线贯穿为目的的走廊建设成为跨国项目合作规划的首要内容②。从形成机理上看,跨国经济走廊模式通常以跨境交通建设项目的协商与运作为起点,由于单一项目的建设不仅涉及项目本身,还涉及环境、法律、政务服务、其他经济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各国之间的合作也随之逐渐加深,产生生产、贸易、投资、金融、信息等经济行为及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通常这种集聚沿着交通走廊的轴向进行,并且以城市及产业为载体来实现。同时,运输线的贯通还可以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增加贸易量,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和区域经济合作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最终带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跨国经济开发区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就是企业在跨境工业园区的集聚。从形成机理上看,跨国经济开发区模式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毗邻国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在边境地区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并赋予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跨国企业的集聚。由于企业集聚的形成是一个循环累计的过程,先期的企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可以导致后续更加复杂多样的集聚的形成,逐步发展成为更大、产业联系更加紧密的集聚体。企业集聚的循环累计效应不仅使跨国区域经济获得发展,还使得该区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三)跨国城市联合开发模式

跨国城市联合指的是空间上的联合,它是一个区域概念,该区域包括若干个中心城市,由于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内,在空间上相互接近(但不一定毗邻),空间上的接近是跨国城市联合的基础,而空间上接近的城市所具有内在经济联系,才是促成一个城市联合的决定因素。从形成机理上看,首先,地域差异和经济互补性是跨国城市联合的首要前提。城市联合的特征是生产要素在联合区域间的自由流动,而生产要素流动的前提是经济互补。其次,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是跨国城市联合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城市都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使用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共同利益是城市联合的基础和内部驱动力。最后,各城市间通达性是空间相互作用的实现条件。在同等条件下,通达性越好,相互作用力就会越大,城市之间联合的可能性越大。

当然,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模式之间都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在跨国界经济走廊开发模式中,也可以通过规划建设跨国界经济开发区的形式或者通过交通沿线的跨国界城市联合的形式开展合作,只不过这种模式更强调交通走廊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选择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过程中,应把握适应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因为选择了一种模式,就放弃其它开发模式。

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模式选择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目前已形成的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主要有中哈国际边境合作区、阿尔泰区域合作区,另外,将来还有条件形成中吉乌三国间的次区域合作区。

(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模式选择:跨国经济开发区模式

横跨中哈两国边境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合作中心于2006年动工建设,2012年4月18日正式运营。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作为两国间的战略合作项目,其目标定位是通过合作中心的实践,将合作范围逐级扩大,最终建立中哈双边自由贸易区。

根据前述对三种次区域合作模式的分析,最适宜合作中心的应当是跨国经济开发区模式。首先,合作中心在空间上已具备跨国经济开发区的特征。合作中心沿中哈界河横跨中哈两国,中心区域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区域面积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面积1.85平方公里。合作中心实行封闭管理。其次,合作中心已具备吸引企业集聚的基本条件。截止到2011年底,中方累计完成投资8.8亿元,哈方区域已安排财政资金150亿坚戈(约合1.2亿美元),完成基础设施的95%,并且双方都已赋予合作中心较多的优惠政策。目前,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区域已吸引新兴集团、庆华集团、苏州工业园国资公司等企业投资的14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达211亿元。项目涉及贸易洽谈、商品展示和销售、商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等。

(二)阿尔泰区域合作的模式选择:跨国经济走廊开发模式

阿尔泰区域是指阿尔泰山系区域,包括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及阿尔泰边疆区、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斯坦州和蒙古国的巴彦乌列盖省及科布多省,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自2000年7月中、俄、哈、蒙签署《阿尔泰区域合作倡议》以来,阿尔泰区域合作已经由科技合作发展为涉及其他诸多领域的全面合作,但由于参与主体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合作机制欠缺等原因,该区域的合作目前还处于低层次阶段。

阿尔泰区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有很多相似点,如区域各方都处于共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通达性较差,但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完全可以借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采取跨国界经济走廊开发模式。

(三)中吉乌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模式选择:跨国城市联合开发模式

中吉乌三国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在中国新疆喀什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方围成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暂将该区域命名为中吉乌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目前该区域合作只是一个设想,但是随着中吉乌铁路的修建、中吉乌公路的升级贯通,喀什经济特区的打造,再加上该区域已有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互补性、现有的经贸合作规模等,这种设想将完全有可能变为现实。

选择跨国城市联合开发模式作为中吉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吉、乌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1年乌国人均GDPl572美元,吉国人均GDP1070美元),而两国首都比什凯克、塔什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中国新疆喀什市的经济发展水平(2010年人均GDP1800美元)接近,容易开展合作。从对等性上看,也比较符合实际。其二,三地经济联系紧密,以贸易为主的合作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新疆与吉国贸易额从2001年的0.9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9.72亿美元,增加了近30倍。其三,二三地空间联系正在加强,中吉乌公路的改造升级以及中吉乌铁路的修建将使得三地之间对外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其四,地方的先导作用已经显现。自2005年以来,新疆喀什市主办的新疆喀什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已逐渐成为喀什市发展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地方性合作机制,随着喀什经济特区的打造,喀什市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应发挥更大的先导作用。

三、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3,-I策思路

(一)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的建设思路

自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设立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以来,合作中心又成为霍尔果斯特区的核心项目,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跨境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就是企业的集聚,因此,合作中心应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加强合作中心的政策研究,为企业集聚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优惠的政策是吸引企业集聚的初始动力,由于合作中心不同于中国现有的各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区域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海关监管模式的特殊性,因此应尽快明确合作中心的各项政策,推动合作中心的规范发展。

二是按照前店后厂模式,为企业集聚的实现进行规划。推动合作中心的发展需要配套区企业集聚的支撑,根据合作中心的区位优势,将配套区打造成国际商品进出口加工基地,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为合作中心各项功能的完善提供支持。

三是建立跨国治理机构协调解决跨国合作问题。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目前由中哈双方各自的国有控股公司负责各方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缺乏跨国共同治理机制。为保障合作中心的顺利运营,建议成立政府和非政府两个层面的跨国治理机构。政府层面的治理机构由双方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和口岸管理部门组成,由中哈两国中央政府直接领导,通过定期会晤讨论和落实两国中央政府达成的合作意向及框架。非政府层面的治理机构包括由行业代表组成的跨国界行业协会、各领域专家组成的跨国界专业委员会等,主要承担行业内部问题的协调、为政府提供咨询、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等职能。

(二)阿尔泰区域合作的建设思路

从目前阿尔泰区域合作现状看,交通不畅是阻碍区域合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四国六方的合作应将为毗邻国家经济往来提供便利为目的的走廊建设作为跨国合作的首要项目,即修复连接四国的中—蒙—俄—哈—中环状陆路通道,尽快建设中俄直接交通通道,形成“一环一纵中字形”交通走廊。随着交通走廊的完善,经济合作逐步深入,并带来各种经济要素沿交通线的集聚,这些要素以产业及城市为载体,推动沿线城镇经济的发展,阿尔泰区域经济走廊逐步建成。

其次,在跨国经济走廊开发模式中,充足的资金是保证跨国经济走廊建设项目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亚洲开发银行一直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机制协调人,10多年来,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资金有效地推动了次区域合作的进程。阿尔泰区域合作各方都是各国的边远落后地区,资金非常缺乏,在这一问题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引入国际组织的经验值得借鉴。

再次,进一步扩大阿尔泰区域的民间交流与合作。要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在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合作等方面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推动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劳务合作等方面的民间交流与合作。

(三)中吉乌次区域合作的推进思路

中吉乌次区域经济合作目前还处于设想阶段,但是这个设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011年11月吉尔吉斯斯坦已向“俄白哈关税同盟”提出了申请加入的要求,并获得俄罗斯的大力支持,吉国有望在未来两年内加入关税同盟。届时,在上海合作组织中,中国将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积极推进,促使中吉乌次区域合作从设想变为现实。

一是推动中吉乌铁路尽快上马,并使其成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和纽带。中吉乌铁路是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形成的纽带。中国应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做好协调及沟通工作,同时还应在资金筹集、规划设计等方面尽可能提供帮助,尽早促成中吉乌铁路工程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喀什经济特区,打造欧亚大陆国际之城。应全面提升喀什市的城市品质。尽快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金融贸易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区,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完善的发展格局。提升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市场研究、商务会展、创意设计、服务咨询等新型服务业态,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三是以贸易投资、旅游合作、社会文化交流为先行领域,推动城市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喀交会”的推动作用,促进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利用旅游资源的互补性,联合推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促进区域三方联动发展。大力开展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

四是逐步启动新疆喀什、比什凯克、塔什干三市间的合作机制。可采用城市联合委员会或市长联席会议等方式,建立起三个城市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了解经济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发掘有共同利益的合作领域,推动合作的深化。同时,也为将来从三个城市之间的合作拓展到整体次区域范围的合作奠定制度基础。

作者:张晔 原帼力

上一篇:类比法教学概率统计论文下一篇:信访与涉诉信访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