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城市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耦合协调研究

摘要:近年来成渝城市群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的重要关注点,显示出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但是受历史、地理及政策方面影响,成渝城市群区域发展差异明显,这些差异在区域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表现突出。国家建立城市群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但是从目前的发展和学界的研究来看,在促进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更多注重区域经济的建设,而对基本公共服务关注较少,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注更少。为此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群内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耦合协调关系,以期为实现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本文首先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设计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梳理了促进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方面的国家政策及府际政策,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在以上研究基础之上,利用综合分析法中的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测度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状况,根据两系统的发展变化探究了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演变轨迹。最后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灰色关联法测度了影响区域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整体层面上,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大于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水平,二者的演变轨迹在发展的前中后期是一种“掠夺关系-互补关系-良性差异关系”;从区域差异的层面,时序上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失调-磨合-协调”的发展阶段,区域内城市整体实现了由失调到初级协调的过度。在测度区间内各市州出现不同的过度阶段,城市之间的相对发展差异失衡。但是城市间耦合协调的变异系数不断缩小,显示出区域一体化成效明显。在空间差异层面,成渝城市群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一轴—中部塌陷”、“两带—中值偏低”、“双核-极化明显”、“三区-低值聚集”的空间特征;影响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系统的经济发展效益及经济结构指标和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的医疗、社保、环境保护指标。最后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提出相应促进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

学科专业:公共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宏观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及述评

1.2.1 区域经济文献研究

1.2.2 基本公共服务综述

1.2.3 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区域经济

2.1.2 基本公共服务

2.1.3 耦合协调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平正义论

2.2.2 协同发展理论

2.2.3 区域发展理论

2.3 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分析

2.3.1 国家宏观政策确立区域发展目标

2.3.2 区域府际政策明确区域协调方案

2.3.3 内部机理相互促进

2.4 区域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3.1 研究基础

3.1.1 研究区域

3.1.2 数据来源

3.2 区域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指标构建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指标体系构建的解释说明

3.3 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测度模型

3.3.1 综合水平测度模型

3.3.2 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及标准

3.3.3 灰色关联法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4.1 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分析

4.1.1 区域经济发展测度及分析

4.1.2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测度及分析

4.1.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的演变轨迹

4.2 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4.2.1 整体实现协调

4.2.2 过渡分异突显

4.2.3 相对差异失衡

4.3 耦合协调空间分布特征

4.3.1 一轴-中间塌陷

4.3.2 两带-中值偏低

4.3.3 双核-极化明显

4.3.4 三区-低值聚集

4.4 影响耦合协调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5.1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

5.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5.3 完善交通及信息基础建设

5.4 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

5.5 发挥政府引领优势

5.6 总结和展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保护地域历史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