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2022-04-23

【摘要】分析广西“专升本”应用型才培养的意义,针对“专升本”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探索适应当前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及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篇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第三方物流模式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我国大部分的县域物流在发展中由于受投资规模、地理范围、信息化程度等的限制,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不明显。如何探寻一种适合本地特点的第三方物流模式,长兴物流联合体的出现,给了我们一种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区域物流 第三方物流 物流联合体

一、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理解与重视,高效的物流运作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年来,我国物流整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有关权威数字统计,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物流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高于上年,也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我国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但在物流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物流现代化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一般占商品总成本的10%左右,中国却是40%;2005年全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约2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倍;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日本约为80%;美国约为58%,且需求仍在增长。然而目前在我国,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却较少,国内生产企业真正寻求第三方总代理的仅在10%左右。所有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但同时也为我国物流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一)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3PL--3rd-Part Logistics)的发展程度是体现一国(或地区)现代物流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已经非常重视物流的效率问题,也意识到通过3PL,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但是,这种思想还大多停留在重视理念却迟迟不采取行动的层面上,导致以物流外包为基础的3PL发展缓慢,加之我国3PL自身还存在信息流不通畅、有效物流网络不健全、管理理念落后等许多问题,造成3PL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优势不能充分体现。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超过60%的物流量是由3PL完成的,而我国物流市场仍以企业自营为主。第三方物流的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4PL—— 4th-Party Logistics)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4PL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与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从本质上说,4PL是一个为货主企业和3PL供应商提供方案集成的服务组织,它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供应链管理、运输一体化及供应链再造。发展4PL可以拉动社会对3PL的需求,具体地说,就是货主企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4PL,4PL再把各项任务分包给在特定任务上具有专业优势的各家3PL企业。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的特点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区域,是指类似于我国县域规模的地区。一般来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这些特点:①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规模较小,投资有限;②产品的品种多、但数量相对来说较少;③物流基础设施差,管理理念落后,等等。随着我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特别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县、乡、镇,物流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如何探寻一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物流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下面我们就以长兴县为例,来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的一些主要特点:

1.地方经济发展迅速,物流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丰富,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长兴县是浙江省湖州市的所辖三个县之一,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距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均在150公里左右,具有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网络,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长兴县现有30000余家中小企业,3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08亿元;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财政总收入13.5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增幅列浙江全省第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

2.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第三方物流供、需均不足

长兴县虽然现有物流企业40余家,但基本上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公路与水路运输企业,真正现代理念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为零;缺乏现代物流集散地、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网络以及现代物流配套设施,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物流业在这里几乎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同时,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不足,归纳起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货主企业对第三方物流认识上的偏差。在调查中发现,长兴当地的制造企业中,一人办实业,亲戚朋友搞运输的情况很多,“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根深蒂固,货主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十分普遍。

其二,货主企业对第三方物流能力的质疑。由于长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存储、运输、配送等有限几项物流服务内容,而且第三方物流缺乏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其成本居高不下,导致货主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能力与作用产生了质疑。

其三,货主企业对物流业务流程失控的担忧。货主企业担心出现“物流外包黑洞”,害怕物流外包后企业失去对物流业务流程的控制,觉得物流外包不如自营物流来得安全可靠。

3.物流市场存在“散、小、弱”的特点

根据长兴县的统计资料,长兴的年货运总量在7800万吨以上,目前专业从事货运业务的中型以上货车1055辆,8696吨位,但个体运输车辆占74.4%,货运市场存在“散、小、弱”和车辆结构不合理的普遍现象,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极大闲置与浪费,从而带来了整体物流成本的提高与物流效率的降低。因此,物流市场急待整合,如何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发展地方现代物流业,成为当地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长兴物流联合体

2006年初,由长兴当地最大的一家汽运公司与4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核心企业联合发起、共有28家生产企业参股组成了一家特殊形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长兴物流联合体。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该联合体形式的物流企业,它不像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它本身就是由这些生产企业参股组成,联合体与生产企业之间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形成的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

长兴物流联合体企业基本上覆盖了长兴县现行的各个工业企业类别,其业务范围涉及建材、水泥、纺织、医药等长兴县主要支柱产业,其运输以公路为主。长兴物流联合体的基本发展思路是:

第一步,整合联合体内部物流。

据统计,联合体参股公司目前自有近百万吨运量和1200多吨位的运力以及14.8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因此,联合体采用统筹安排、协调指挥、科学调度和及时信息沟通的方法,首先对自有的运量、运力和仓储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充分发挥联合体的整体优势,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首先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联合体的生存问题。这种整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发挥集团优势,取得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目前多数企业厂家货物运输及存储都会受季节、订单、数量等的影响而均匀不一,造成物流整体成本偏高。联合体在内部实行统一运价、统一配载、提高实载率降低回程空载率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减少货运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经过预算,联合体的成立,相关厂家的总体生产成本可以降低5%——8%。

提高仓储的效率与效益。现大多数企业设有仓储,但功能不完备,利用率不高,还有的厂家生产高峰时仓储又不够用。物流联合体模式下,生产企业以现有的仓储满足内部生产,在仓储需要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联合体内部整体仓储的效率与效益。

解决生产高峰与低谷的运力矛盾。物流联合体根据现有运量统筹配置运力,同时通过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合理调度,及时完成突发性的大批量运输任务,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提高信息化程度。联合体通过信息平台,对本部车辆在异地配载而提高实载率,将本部货源向系统内或系统外物流企业配载而获得组货费用。

第二步,向外延伸,为社会企业服务并吸纳社会闲散物流能力。

联合体作为长兴县物流发展重点工程,得到了县政府在政策、税收、推广、宣传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当地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物流相关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得到社会的认可。

加强信息化建设。现代物流企业的竞争可归纳为价格竞争与信息竞争,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高效运作的基础与支撑,联合体将加大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物流信息系统成为联合体的神经网络,遍布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为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将服务从联合体内部向整个社会延伸,据调查,长兴有40%左右的企业在未来一两年内将选择仓储、公路运输的外包;65%的企业希望能对企业物流资源进行优化整合;30%的企业希望公路运输能提供个性化、信息化的服务,也就是说,社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是有需求意向的,只是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利用其在当地物流界良好的信誉与优质的服务,吸引当地物流需求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争取更多当地生产和物流企业加入联合体,获得长兴物流总值25.8亿中至少10%的份额,这是联合体要达到的近期目标。

第三步,打造浙北综合性物流枢纽。

联合体将投资1.5亿,一期在长兴具有良好交通优势的区域建立一个占地300亩的以货物集散为主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二期在长兴经济开发区建立一个占地300亩的现代加工、配送型物流中心。加大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长兴在“长三角”中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在中、远期将物流联合体完善、升级为功能作用辐射周边,成为浙北综合性的物流枢纽和大上海物流副中心。

二、物流联合体模式的借鉴意义

长兴物流的特点与我国许多类似规模的市县镇具有共性,因此物流联合体模式的出现,对我们研究区域物流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物流联合体是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联盟的一种有益尝试

如何避免盲目发展物流的供给(3PL),解决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需求不足的问题,长兴物流联合体这种第三方物流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很好的启示:物流联合体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建立的长期而稳固的战略联盟的形式,生产企业就是联合体的投资者,是联合体的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物流的需求方与物流的供给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从初始发展思路来看,是因为先有物流需求才产生了有目的的物流供给,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盲目性,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起来后才发现物流需求不足的矛盾。

(二)物流联合体是3PL与4PL的结合

从现代物流理念上来看,可以把物流联合体模式在某种意义上理解成是一种3PL与4PL的有效结合,换句话说,物流联合体是集3PL与4PL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企业。在联合体的运作思路上,可以看到:联合体各货主企业首先把各自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作为4PL的联合体,联合体(4PL)再把各项任务根据其具体要求,分包给在特定任务上具有专业优势的各家3PL企业(包括作为3PL的联合体本身),分包时,首先考虑联合体本身,当运力不足或遇有特殊要求的业务时,可考虑外包给社会其它第三方物流企业。当联合体的规模越大,参股的生产或物流企业越多,联合体的这种对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与管理,拉动3PL需求的4PL功能上的优势,就越能发挥出来。

(三)联合体的实质是对现有资源整合基础上的摸索发展

联合体的建设追求成本最小化。可以看出,联合体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完全是对现有运力与运量及仓储等物流设施的整合过程,在第二阶段,则是对社会物流供、需资源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投资少、见效快,带有在摸索中前进的特点,第三阶段,则是在前两阶段见效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过程。这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流动发展、梯度推进”的发展策略,非常适合于我国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9.

[2]郑吉昌,夏晴.服务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财贸经济,2005年第7期.

[3]朱希伟.桂昭君,浙江省专业化产业区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5期.

作者:杨之雷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篇2:

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分析广西“专升本”应用型才培养的意义,针对“专升本”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探索适应当前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专升本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高职“专升本”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适应当前社会形式,并且日趋壮大。目前广西区内共有高职高专学院37所,其中大多具有选送“专升本”的资格和条件。但目前区内能够接收高职“专升本”的本科阶段学习的高校为数不多。如何使高职“专升本”学生既具有高职培养时的应用型技能,又拥有本科阶段培养的拓展型能力,高校有必要在“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广西当前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泛北部湾建设急需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广西的高职院校也具备了广泛的校企合作经验积累。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只懂技能不懂理论,或只懂理论不懂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多面手”(即综合素质人才)更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专升本”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广西区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加上1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知识储备不足,后期成长和发展受限。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质量是其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根本,其能否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后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就业的现实需要。高职毕业生由于其培养层次所限,加上用人单位要求不断地提高,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一些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渴望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专升本”政策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政策实施下,通过补充本科院校2年继续培养,形成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高职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方向,也促进了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本科院校展现办学特色的最佳途径。高职学生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技能。而本科院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上目前还有些欠缺。高职“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都是这些院校的“佼佼者”,继承和传递着高职院校的一些特色。本科院校应合理引导,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专升本”的培养模式,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专业,这样才能进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才能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专升本”学生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高职“专升本”学生特点。具体如下:

1.生源来源复杂,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目前广西大多数“专升本”学生采用“3+2”形式,即完成3年的高职专科教学后再进入本科院校对口专业进行2年再学习。生源采用“优秀专科生选拔制”政策,即各高校学生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科目平均成绩排名先后顺序进行选拔。经选拔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所在院(系)同年级、同专业毕业班学生人数的5%。所以仅有排名前5%的优秀专科学生可以升本学习,因此学生均为原高职院校较优秀的学生。

以广西财经学院201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为例进行分析,学生分别来源于区内6所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排名不分先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其专科所学专业多为建筑相关专业,经整理分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及施工)及水电、路桥专业几大类。对其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工程造价45人、建筑工程技术31人、建筑工程管理13人、建筑装饰及施工10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13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6人。可见,“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加上各高职院校资历和办学条件均有差异,专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差别较大,所以学生个体差异性非常大。

2.前期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积累不够。通过对各“专升本”学生的入学基础调查,发现因原专科学校的专业方向差异性和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各学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差异非常大。以工程管理方向“专升本”的本科阶段专业主干课房屋建筑学课程为例,在专科阶段道路桥梁专业和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未接触过,专业积累全无;而对建筑装饰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这门课却是重点科目,专业基础较好,本科阶段为再学习科目,但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层次还是偏低。类似的专业课程如建筑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也存在同样问题。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升本学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差异较大,深入的专业知识部分还是欠缺。

3.具有一定现场工程经验积累,学习目标明确。通过近几届“专升本”本科入学前实习经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均有工地见习经历。通常在结束高职学习后均会设置有近半年的实习期,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学生能够找到许多实习机会。一般建筑类的实习岗位分布在工程施工现场、设计院(所)、造价咨询、房地产技术及咨询等几大块。以201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具体数据如下:工地见习92%、现场施工43%、设计19%、造价8%、房地产企业10%、其他13%、无8%。

对实习时间进一步统计发现,实习期超过6个月的占50%,实习期超过3个月的占32%。一般而言时间越长所学会更多,专业和工程经验积累也越多,因而“专升本”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实践优势。因此,对比一般的普通本科学生,“专升本”学生知道自己的短板和弱势,就业目标更加清晰,因此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知识结构,一定的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能力强。在教学培养体系中,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体系。加强各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所需技能的培养。与本科院校传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类“专升本”人才培养,建议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讲座活动,把新技术、工程实践经验、企业文化等引入学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及对策

(一)严把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础。能不能达到高质量、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广大本科院校来说,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上升国家战略层面,广西经济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前提下,广西区内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需要大批能在生产管理等岗位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等四项人才开发工程,目的是提升经济区内的整体人才素质,所以高校在平时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同时,一定要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

(二)服务方向目标定位。要根据广西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结合西江经济带建设等多重机遇,重点考虑产业发展的形式和特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自己专业特色。既要坚持以本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服务方向,又要特别地根据广西目前的发展状况、产业和产业技术结构来合理规划“专升本”的培养模式,合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发挥高校本身应有的社会功能。

(三)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和依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合理课程体系。改变以往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够用为主,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平台。对建筑工程管理方向学生培养,建议把实践课程引入课堂,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真实场景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四)实践应用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化。“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的本科研究型人才主要差别在于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不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多渠道化,高校应和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协商,根据需要来制定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产学研结合教育。在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的不足,采用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爱闻,聂慧,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论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李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0(12)

[3]蓝洁, 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建议[J].广西教育,2014(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桂教高教〔2014〕52号)

【作者简介】唐迎春(1984- ),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 吴 筱)

作者:唐迎春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篇3:

完善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方法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特定区域经济规划的全过程的分析,以规划的理论特征与原则为指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发展战略,分析模式与类型,进行指标评价,最终编制详细的区域经济规划方案,力求阐述建立一个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方法。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系统方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想和谋划,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把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称为区域经济规划。所谓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部署。它是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空间统一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一个完备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包括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确定,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面系统地分析、制定、评价与落实。

一、针对所研究的区域经济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确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谋划。它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发展模式、发展重点,以及为此所采取的重大的规划布局与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研究未来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它有许多自身的特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调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本质、要求和编制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地域性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而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定要从本区域的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进行资源评价等区域国力的分析,研究区内外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找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使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等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地复杂性和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系统要求各组成部分整齐有序,各个分支系统协调合理,在结构层次上,在时间序列上,在空间区位上,在运作过程中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不仅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而且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国经济、其他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要素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空间转换中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作为依据区情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也必须是动态的区域经济规划的反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依据,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对现实区域发展状态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准确估计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有实现可能的预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方法原则

将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看作是一个大系统,用系统理论思想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应把区域看作是各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但决不是把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系统理论的目的是系统整体的最佳运转状态,并根据这一目的去要求和规划各个子系统;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现代的经济发展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含社会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某些经济增长是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取得的。这种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当代和后代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因此,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结构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协调统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规划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讲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其中的关键是立足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专业化部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并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中,运用上述方法与原则,明确研究对象,合理划分区域内部结构,详尽了解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表现区情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指标,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做好准备。

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所调研的资料与成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指标评价体系

首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模式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以满足最广人民的利益为最终诉求,消除贫困,使整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针对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判断,趋利避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式。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强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降低劣势,充分运用系统理论,分清主次,找准规律,逐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各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上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分析确立之后,选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由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分解为众多具体指标组成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其中,社会子系统主要包括的状态指标:人口劳动力、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品价格指数等;经济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资金利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等,主要控制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等;科教文化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等,主要控制指标有: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育事业费点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工业废物净化处理率、城市人均用水量、各类资源再生率、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均环保经费、各类资源年采伐量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众多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大系统的综合思想,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若干统计指标的综合计算形成一定的标志数值,以得到直观的、整体的评价,力求全面、准确的反映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及某方面的基本特征。

四、区域经济规划的详细制定方案及实施

首先,通过上述中对收集、调研的资料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并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提出预案,预案应当是多个,要依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其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几种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

其次,制定目标设计,在以各项指标的分析预测的基础,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应当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多方面征求公众意见,谨慎确定。

第三,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入具体内容的设计制定阶段。

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主要产业部门、区域内各地区及若干专门问题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各子系统指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1)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与影响因素,找出有利条件,列出限制性因素。

(2)分析规划地区的经济特征,地区经济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归纳地区类型。

(3)剖析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特征和区内差异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及相互关系,确定主要矛盾。

(4)制定规划实施应采取的措施。

(5)在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区域内部四大子系统和三大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使生产发展与诸种条件和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平衡,合理分配,加快建设步伐,提高投资效率。

经过上述步骤,制定出区域各类产业和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汤兵勇张神勇杨浩等:上海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T].上海统计,1996

[3]李树桂: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1

[4]王兰樊万选:论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J].中州学刊,1996

[5]汤兵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探讨[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8

作者:张 华 朱志军

上一篇: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