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论文

2022-04-16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的有机载体,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大学科技园拥有政府、高校和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论文 篇1:

浅析新公共管理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摘  要:在新公共管理环境下,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性刺激,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向之一。本研究集中于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作用以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上,分析了政府、企业、学校在二者的发展关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以期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部分地区未能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作用未能真正得到体现。因此,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观念,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管理服务,使其整个发展过程更具方向性,助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下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一)增强劳动者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势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企业在地方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原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为中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型企业[1]。高职院校应与就业形势紧密结合,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和要求培养专门的优势性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二)形成地区专业特色,增加企业投资可能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除了生产竞争之外,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2]。伴随着校企之间的合作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自身特点,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形成本校甚至本地的优势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集群效应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址过程中除了成本考量之外,人才因素逐渐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二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为中心,强化统筹作用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高职教育本身未能积极抓住市场发展前景,导致在专业设计上存在结构不合理、前瞻性不足、市场契合度较差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本身过分重视发展盈利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高职教育开展目标,从而导致发展滞后。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政府疏于统一规划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在经济发展规划过程中,注重发挥领导统筹作用,引导各大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并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为吸纳生源提供助力,扩大对口专业招生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应的高级人才。

除此之外,政府還应积极转变自身职能,发挥服务作用,成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纽带,促进三方之间的沟通,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使人才供应更具针对性,避免部分热门专业人才大量供应造成供过于求或人才稀缺导致供求失衡的极端情况出现,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专业,为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优势助力[3]。

(二)强化经费投入,协助举办相关活动

为了帮助高职教育更快发展,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费扶持问题[4]。首先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监督和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扩大院校知名度。在资金投入过程中,政府应在财政投入方面做好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平衡,建立较为公平和完善的教育投入机制。例如在职教学校中设立发展基金和奖励金,扶持职校优秀学生的发展,给予活动资金支持,扶持高职院校举办相应活动,如职业技能比武、自主创业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院校知名度,为其招生提供良好基础;也可以对当时市场需求较为迫切的热门专业投入资金扶持,给予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三)提供政策扶持,为校企合作提供助力

在政府提供政策扶持的过程中,主要扶持对象应包括企业与高职院校。主要原因是二者看似相互分离但在实际活动中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政府为高职院校提供政策扶持,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院校不断发展、扩大规模,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使其在今后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而给予企业政策扶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以及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充满热忱,但企业本身对校企合作带来的投入和效益持保守态度,合作欲望较低。因此,政府除了强制立法之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让校企合作真正得以实施和展开。

政府可以设置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以及减税政策,鼓励交换,让各个专业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各个岗位上进行了解和体验,职业院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企业退休人员到学校中担任教职;在实习方面的物料使用上,学校可以与企业实施统一订购,在增加订单量降低进货价格的同时,实现多余物资的循环利用,例如将学生实习的废料和剩料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增加资源利用率,在降低物品消耗的同时避免浪费问题。为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还可以通过经营入股的方式,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以参股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经营过程中,企业可以将一部分淘汰的设施提供给高职院校,降低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损耗。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除了政策扶持之外,还需要以立法的方式确立校企合作中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拉动就业和入学人数,为新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提供可靠保证[5]。

(四)强化企业作用,参与专业管理

为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使专业设置真正从利润导向变为人才导向,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专业管理进程之中,根据市场发展方向对未来人才发展需求进行规划,提供专业人才。企业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派出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当前学校的专业设置现状、专业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考察和指导,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技能掌握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并根据成绩情况安排应聘计划,使教学与就职真正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了就业率的同时,积极挖掘可用人才,使高职院校的积极作用真正体现出来,对于校园风气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将整个地区的优势教学资源集合起来,为深耕教学、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质量出众的学校提供发展机遇,实现职业教育市场的优胜劣汰[6]。

三、强化学校作用,改革教学体系

(一)改革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展开教学

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不匹配、就业困难、上升空间较为有限等特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与企业积极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加优越的劳动保障和劳动条件,让双方满意[7]。

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校企双方的具体需求出发,一方面为企业培养高技术、高素质的可用性人才,增加岗位留存率,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让他们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后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可以与企业积极协作,建立工作实训基地,模拟各个专业的生产环境和工作岗位,在训练的过程中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提供基础。学校也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个人的自我提升方式做出规划,并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为自我提升需求较为强烈的个体提供发展机会,鼓励学生成长。

除此之外,在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还要考虑到对困难学生的帮扶。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基础条件较差导致求学过程中的经济负担较重,为降低这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吸引生源,学校可以与本地的所有高中进行联系,在联系过程中大力宣传入学相关优惠政策,减免学费的同时还能提供工作机会,真正做到学习与工作并行,减轻经济压力,给予充分的劳动保障,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区域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打造特色专业

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特点,如东北地区的汽车生产与制造专业、机械化工专业、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矿产研究专业、四川的玉石专业等,学校在经营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当地的独特优势与特色产业,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核心设置一批辅助类专业,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学校应与企业接轨,源源不断地将专业前沿的知识技能输送到学校中,统筹当地优势资源,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育结构,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长期接触本专业的理论知识,长期与生产一线脱离,导致其理论能力往往强于动手实践能力,即便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加強自我锻炼和学习,但是实际水平与一线工作人员相比仍然有所差距。而企业人员更多的是从事生产与技术工作,专业能力较强,但缺乏教学经验,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组建教学团队的过程中应用双师理论,将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混编在一起,在实践课的操作过程中由企业技术人才进行实技指导,由骨干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和工作要点总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抓住操作重点。学校与企业要加强联合,举行技术研讨会,在研讨过程中增强教师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丰富其实践经历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强化师生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合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说,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他们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在生产、经营以及科研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以活动的方式发布,并为每项问题设置相应的物质奖励,激发教职工与学生的参与和钻研兴趣,群策群力,共同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和学生可以联合参与活动,在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尝试使用先进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必须从三方面出发,形成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合力的局面,增强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让高职院校的社会适应力得到充分展现,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向杰. 河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13-16.

[2] 张洪强,于国莉,张雪娜. 基于稳定互惠原则深化产教融合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2):56-57+60.

[3] 薛文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对接效果评价[J]. 中国产经,2020(22):93-94.

[4] 吴旻,黄义晏. 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现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11):81-82.

[5] 罗凌,陈鑫,祝艳,等. 川东北地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初探[J]. 教育观察,2020,9(42):1-3+9.

[6] 曾志平. 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J]. 中国产经,2020(21):49-50.

[7] 程桂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探析[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87-89.

(荐稿人:陈鑫源,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宋天智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论文 篇2:

青海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的有机载体,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大学科技园拥有政府、高校和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青海大学国家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案例,得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并就如何协调大学科技园与当地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0

1 引言

自从世界上第一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以来,大学科技园为校企有机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看到大学科技园对经济发展不容小觑的作用后,越来越多国家、高等学校都开始规划兴办自己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利用大学科技园的资源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和企业优势技术,发挥大学科技园的纽带作用。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入驻大学科技园,并与学校周围企业形成了产业带,资源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大学科技园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能、创新、综合素质型人才,而且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就业环境,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从而一方面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积极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内最早一批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学科技园是2002年成立的,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的青海省,2014年建立了省内首个大学科技园──青海大学科技园,从功能定位、服务范围等多方面促进了青海省经济的发展,但也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需要加以改善。

2 青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区域经济的案例介绍

青海大学科技园于2004年经省科技厅批准组建,2011年注册成立青海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2012年经省政府批复成为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园依托青海大学的学科优势,与青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聚焦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在创业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青海省地处西北地区,教育等方面落后于经济发达省份,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青海省发展迅速,2014年获得教育部、科技部认定,青海大学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青海省率先兴办大学科技园的高校。近年间,青海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社会各大中小企业纷纷入驻科技园,领域包括藏医药、新能源、技术咨询服务等。

2.1 结合青海优势,提升青海大学科技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青海大学鼓励学院优势学科的院系积极创办学科公司,培育注册企业20家。青海大学科技园一期聚焦在高原特色生物产业,而青海大学科技园二期除继续发展生物产业外,还将重点发展信息产业。此外,将通过清华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支持青海大学的优势,清华大学科技园等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2.2 鼓励大众创新创业,扩大科技园对区域经济服务的影响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趋势下,青海省积极响应,为促进双创工作制定创业创新奖励政策,例如允许在职科技人员与企业联合搞创新、奖励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做出杰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帮助。青海省科技厅从2015年开始为青海省大学生双创工作每年拨出5000万元专项科技经费,2005年毕业后的大学生在毕业后5年内还可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基金,这对于想要创业的有志青年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保障。除了保障经费,青海省政府也积极倡导大学生创业,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双创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鼓励当代大学生为建设美丽青海作出贡献。将社会各界资源发挥它最大的用处,为创新创业解决外围问题。

2.3 结合青海省优势企业,提升对区域经济的服务

结合青海大学学科优势及青海省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学科技园区的产业聚焦在信息和生物科技产业,兼顾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产业。青海省产业转型的关键举措是用信息化带动各行各业升级换代。科技园区依托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依托清华大学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起青海省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为青海省及全国提供云服务。

生物产业是青海省特色和优势产业,需要做大做强。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和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在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育种,欧拉羊、牦牛饲养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育种-养殖-产品生产的全链条服务技术,在过去初步产业化的基础上,争取十倍跃进发展。 新能源材料产业依托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中心,研发太阳能新材料、储能系统、微电网系统、太阳能分解物质技术,推进行业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依托青海大学机械学院,利用工业制造中心先进的测试仪器和平台,推进机械制造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3 案例分析及政策启示

青海大学科技园凭借青海大学综合资源,发展成果是显而易见的。自从2014年建立以来,科技园有效地促进校企联合、有效带动创业者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并促进了青海省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知识技术不对接,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发挥科技园的纽带作用,应该还要做到。

3.1 青海大学科技园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一个企业健康向上发展的基础,大学科技园作为一个孵化企业的机构,更加需要一套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将培养引进人才、先进技术、积累社会资本相融合,为创业者搭建好可以发挥的良好舞台。

3.2 青海大学科技园要明确自己的功能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明确自己的功能,科技园不仅仅是孵化功能那么简单,而是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与青海省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结合,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资源优势互补,为发展本省经济作出贡献。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科技企业的技术特长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3 青海大学科技园要继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21世纪最珍贵的是人才,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有大量人才队伍支撑,因此青海大学科技园想要为青海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应该沐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风,凭借其综合优势资源吸引众多科技企业入驻。为准备创新创业的在校老师、学生、社会创业者提供活动场所、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等有利条件,吸引其来大学科技园创办企业。

参考文献:

[1]张艳平,黄钦付.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以重庆市北碚大学科技园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31-32.

[2]王大伟,葛继平.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78-80.

[3]朱星谕,檀小芳,梁燕,吴陆生.大学科技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以广东大学科技园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11):76-79.

[4]赵艳华.大学科技园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关系模型与实证——基于三元参与理论的改进[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6):64-67.

[5]任志祥.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及转型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88-90.

[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青海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问题研究”(16ZDZB001)。

[作者简介]熊德明(1994-), 男, 汉族, 河南信阳人, 硕士,青海大学,,主要从事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张宏岩(1962-), 男, 汉族, 河北清苑人, 青海大学硕士生导师, 教授, 主要从事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作者:熊德明 张宏岩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论文 篇3: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 要:我国的各大高校为了与时俱进,让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和社会相接轨,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及需要,对学生开展了相关的创业教育,实现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发展地方经济还能给刚走出校园大门的大学生以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进行锻炼,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各地的高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构建一个学、产、建一体化的平台,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培训基地建设,在实践的环节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基于此,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区域经济;关系

引言

自从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这个战略之后,各大高校就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之中,怎样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创得成业、能创业、会创业、敢创业以及想创业的人才,已经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一方面考虑可以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思路與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提供了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平台以及机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以及现状,接着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影响,最后对如何实现两者的深入结合以及更好地发挥互惠互利的作用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一点参考,共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根据数据资料显示,在2013年之前,世界上的各大高校创业率平均为9%,其中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比例不足4%,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于一个初步的阶段,还是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于未来的社会来说,能够掌握新知识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我国实现创新国家的目标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因此特别需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作用

1.减轻就业压力。每一年毕业季,各大高校就会输送出一大批毕业生,然而市场中的岗位却是有限的,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之下,导致社会出现了较大的就业难问题。同时,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放缓了速度,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不能提供较多的机会和平台,令许多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因此,通过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和鼓励一些大学生参与创业,为就业开拓一个渠道,同时还可以为他人的就业提供机会,提升自身的价值意义。

2.促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未来市场之中,职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人文科学素质进行培养,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式,借助于创业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积极探索、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精神进行培养,实现大学生竞争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毕业之后具备创业技能的学生,可以创立自己的公司,将其不断地发展,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

3.创业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对于战略资源来说,最具竞争力的是人力资源,一批批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极大动力。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离不开创新,因此创业对于市场经济来说,能够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区域,有没有创业型的人才在其中参与,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例如是否可持续、质量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等。经过不断的学习,可以将人力资本进行提高,从而为日后经济的发展获取相应的技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得到相符合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创业教育的深入影响分析

1.人才培养工作是否有好的效果,离不开和社会同步的、良好的培养模式。区域经济若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应该对各大高校不断地提出相应的要求,推动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实际环境、需求为主,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将核心放在能力培养这个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标,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服务区域的要求,和区域经济实现良性互动的一个目标,给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推动,为其奠定良好的技术保障以及人才支撑。

2.影响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创业型人才和高校创业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这方面,一定要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相符合,满足市场需要,寻求可以和地方经济相互融合的一个集合点,建立互促、互需的一种合作关系,将创业型人才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极大程度地凸显出来。一个角度来看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升级换代,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引导高校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创业教育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

四、企校合作,搭建培养的平台,实现创业教育的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成立专项基金,完善激励机制。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对大学生创业落实了很多鼓励措施,部分学校还有专门针对创业专项的补助金和奖学金,对在创业方面有一定成绩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和鼓励;还有一些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成果,在政策和场地等方面给了很大的物质奖励和适当的照顾,这些方法都对大学生创业方面制定的奖励机制进行了完善,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和激情。

2.建立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实现师生兴趣的激发。各大高校可以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一些课程,对学生的创业理论基础知识进行丰富。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渠道聘请社会上较为优秀的成功创业者,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创业经验的传授,同时还可以请事业有成的校友,回学校和师弟师妹们分享成功的经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得到拓宽,将创业教育在社会实践这一块的不足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师还可以去一些较为成功的企业兼职或者是外出进行深入的学习,对自身的阅历进行丰富,打造一支有实力、有内涵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将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加强,实现创业意识的加深,与时代的发展相切合,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良好的贡献。

3.对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进行加强,实现创业氛围的營造。各大高校应该实现创业教育的非功利性以及社会性,主要的建设内容的内涵不是岗位的培训知识,目标也不能是培养速成的企业家,最主要的就是为学生讲解在创业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规律,对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兴趣和热情进行提高。学校是一个载体,可以将创业教育进行开拓,多种多样的创业教育的活动开展可以营造一个“劳动光荣、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对在校的一些大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鼓励,让大学生以创业为荣,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去创业。

4.构建相关的实践基地,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对于我国的创业教育来说,实践是一个瓶颈的存在,这也是和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较为薄弱的部分,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实现在校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方面能力的加强,学校可以选择与区域企业进行合作,与其共同建立创业实践的基地;各大高校也可以借助于自身的力量进行创业协会等机构的建立,给学生的实战提供场所和机会。借助于研、学、产三者一体化的结合,可以实现学生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5.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将核心力量进行凝聚。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很重要的一项建设工作就是师资队伍的打造,一个好的创业教育是不能离开专业素质较高的创业教师队伍的。我们应该从本地的企业之中聘请具备一些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管理工作经验的较为优秀的咨询师、企业家、创业者、创业投资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对相关的条件进行建立,对教师进行鼓励,让其能够在各项研究的活动、企业创办的经营过程以及企业咨询等方面进行参与,大力地对具备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实现创业教育的核心的凝聚。

6.对创业家的精神进行培养,实现领军人物的培养。高校应该借助于创业教育实现大学生在企业家精神这方面的意识培养,以满足时代的迫切需求,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激发,借助于创业实践、团队训练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的实践方面的活动,对学生在整体的创业实践、团队训练以及创业意识方面进行提高,将大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具备不怕困难、敢于创新、善于发现和思考、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结语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创业教育和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本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最初提出的背景以及现状进行了一定的介绍,然后概述了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影响,并对如何实现两者的深入结合以及更好地发挥互惠互利的作用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希望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其拓展渠道,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11,(3).

[2] 高伟,谢峰,刘晓倩,等.大学生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以松江大学园区为例[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2,(1).

[3] 王碧莹,黎晓敏,李翔宇,等.区域经济转型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联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

[4] 滕术艺.区域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2,(22).

[5] 高伟,谢峰,陈颖辉,等.大学生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以松江大学园区为例[C]//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学生

工作协作会年会,201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王巍

上一篇:当代世界主题探讨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