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区域发展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武汉经济区域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在此背景下阐述了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层面,并提出在“两型”社会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第一篇:武汉经济区域发展论文

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SWOT分析

摘 要: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在武汉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通过SWOT分析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武汉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武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武汉市;民营经济;SWOT分析;发展策略

近年来,武汉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促使全市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

一、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武汉市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底,武汉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共114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69.14万户,私营企业44.86万户),注册资本金为3.12亿元,在市场主体总量中占比分别为96.31%、64.70%;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336.5亿元,占全市GDP的42.67%;民间投资4516.7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51.9%,连续7年占比超过50%;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作用明显,全市新增就业的80%集中在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民营经济是武汉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发展空间优势

在区位上,武汉地处国家地理中心位置,九省通衢,距离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上海、深圳、北京都在1000公里左右,可以有效承接三大经济圈的产业转移,促进武汉经济发展。

在交通上,武汉市有着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目前已成为中国四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武汉有京九、京广、京港、沪汉蓉、汉丹5条铁路干线交汇,还有沪蓉、京珠等6条国道汇聚。2019年,武汉市铁水航公货运量67555.22万吨、旅客运输量25370.77万人,轨道交通客运量122903万人次,遥遥领先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教育科研优势

科教优势是武汉发展的“最大优势”。一方面,武汉坐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重点院校,形成了一个以高等教育为重心的教育群。2019年,武汉拥有83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115.62万人(其中,研究生14.93万人,本专科100.69万人),整体高教实力仅次于京沪和南京;另一方面,武汉拥有大批科研设计“国家队”,科研能力逐年提高。截至2019年底,武汉地区拥有科技研究机构10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拥有两院院士72人,專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7.4%、授权量同比增长21.2%。丰富的高校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将成为支撑武汉民营经济增长、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3)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日益优化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领导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完善了服务民营企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了企业服务直通车,搭建了政商交往、政企沟通的制度化平台,开展清理和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武汉以推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为抓手,以商事制度改革为重点,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四个聚力”工程。截至2019年9月,武汉市区两级250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中,57%的事项实现“马上办”,85.7%的事项实现“网上办”,83%的事项实现“一次办”。先后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前后置审批事项精简率达90%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5天,比国务院明确的8.5天要求少了4天。

2.劣势分析

(1)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保守

与温州市、东莞市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总是存在“认识慢半拍、行动慢半步”的现象,并存在“重国有轻民营、重大企业轻小微企业、重引进轻培育”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阻碍了武汉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受“码头文化”的影响,武汉民营企业家,尤其是私营业主,相对格局较小,满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缺乏做大做强的胆量和气魄;多采取家族式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更倾向于靠摸索和经验,缺乏科学的约束、激励机制以及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2)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少,竞争力不强

一是市场主体总量偏少。截至2018年底,武汉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14万户,仅占深圳市的38.24%、成都市的51.89%、广州市的58.85%、北京市的61.32%、青岛市的87.83%;注册资本(金)3.12万亿元,户均为273.68万元,整体规模较小。

二是企业数量明显少于个体工商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中企业数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高低。截至2018年底,武汉市拥有私营企业44.86万户,个体工商户69.14万户,私营企业比个体工商户少了24.28万户,企业数量明显偏少。而同期,深圳、北京和杭州的私营企业数分别是武汉的4.14、2.94、1.24倍,且私营企业数量均超过了个体工商户。

三是大企业、领头羊企业偏少。截至2018年底,武汉市工商登记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达38.05万户,占比达84.82%,而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仅0.18万户,占比0.4%,可见,武汉市私营企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的领头羊企业明显不足。

(3)产业分布集中,高品质产业企业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武汉市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固化且相对集中,以传统第三产业为主体,特别是从事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民营企业较多,而从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民营企业较少,且质量不高。根据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2018年,武汉民营批发与零售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四大服务业分别集聚了13.54、7.93、5.45、3.6万户民营企业,共集聚了30.52万户民营企业,占比达68.03%,而民营制造业企业仅17455家,占比不足4%,从事先进制造业的民营企业自然就更少了。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的武汉民营制造企业仅2家(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环集团有限公司),入围“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的武汉现代服务业企业也仅2家(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信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机遇分析

(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了创新空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市场、新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信息化技术会推动传统制造业由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向智能化、个性化定制转变,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会打破传统的产业业态,促进产业融合,重构现代产业体系。

(2)武汉市承担系列国家战略和改革创新试点,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近年来,武汉处于多个国家中长期重大战略布局政策叠加区域,“一带一路”建设、湖北自贸区试验、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特别是作为中部唯一入列中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和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武汉市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利,这些均为大武汉复兴、为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3)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为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特殊机遇。4月29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研究确定了支持湖北省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分别从财政税收、投资外贸、金融信贷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为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特殊机遇。中央各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意见,支持民营企业保经营、稳发展。例如,财政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增信的通知》(财金〔2020〕19号),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工信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厅联企业〔2020〕12号),旨在构建一支高水平专家志愿服务队伍,为中小企业无偿提供法律、管理、金融、技术、政策等全方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復工复产、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中央支持政策,湖北省、武汉市专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例如: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稳定发展若干措施》(鄂政办发〔2020〕24号),围绕加大资金支持、优化服务环境、促进降本减负三个方面,提出了投放纾困贷款、减轻企业税负、加强融资支持等15条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省发改委、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联合发文《关于信贷支持民营企业的通知》(鄂发改体改〔2020〕196号),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武汉市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武办文〔2020〕6号),从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着力降低企业成本、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四个方面,形成了21条政策举措。其中,首期20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正在紧急筹措中,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1年期的无息贷款,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4.挑战分析

(1)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民营经济的影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并蔓延至全国,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社会正常运转造成了冲击,以小微企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武汉民营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大部分民营经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根据国海证券研究所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冲击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5%的企业反映现金流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超过60%的小微企业和约一半的服务业企业表示如果疫情难以好转,现金流难以撑过三个月;另一方面,受防控措施限制,市场消费骤降,餐饮住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受影响较大。2020年上半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4.4%,其中,商品零售30.2%,餐饮收入下降73.7%,住宿业营业额下降46.7%。此外,民营制造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相对低端,一旦产业链环节出现问题,这些企业必将首当其冲。

(2)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会给民营经济带来新问题。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外需增长空间会不断收缩,民营出口企业商品出口会受到极大影响,产业链上游的中小民营企业也会受到牵连。2018年武汉市民营经济100强出口总额为9.95亿元,比上一年减少了15.79亿元;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遭遇去杠杆后融资难融资贵、“一刀切”环保治理、消费结构升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利润空间不断变窄。2018年武汉市民营经济100强中有32家企业利润增长、34家企业净利润下降。

三、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策略

1.着力发展“四新”经济

武汉市要努力做好“新技术”的开发、“新产业”的发展、“新业态”的培养,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四新经济”健康发展,努力建成新民营经济的集聚地。

在“新技术”方面,要重点开发以光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智能感知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可再生能源与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技术、以全息影像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以量子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核心技术。

在“新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生命健康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

在“新业态”方面,要重点培养以数据备货为代表的智慧物流、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泛娱乐业、以时尚设计为代表的创意设计、以科研设备租赁为代表的研发服务,以智慧医疗为代表的中高端社会服务、以科技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

在“新商业模式”方面,要重点发展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零售、以智慧城市类为代表的平台经济、以共享出行为代表的共享经济等。

2.培育和壮大民营经济市场主体

(1)要高度重视新“四军”的主力军作用。立足武汉科教人才优势,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城市合伙人”计划、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打造一支由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科研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创新创业主体。

(2)要重视发挥“名家”、“名企”、“名品”的作用。一是重视发挥“名家”的排头兵作用。大力实施“名家培育工程”、联合武汉知名高校创办高端商学院、建立企业家库和培训体系,为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努力打造卓越汉商;二是重视发挥“名企”的骨干力量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总部,同时,加强民营企业梯度培育和引导,加快“小升规”、“个转企”;三是重视发挥“名品”的标杆引领作用。强化民营企业品牌意识,鼓励民营企业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途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品牌集群建设,打响“世界光谷”、“中国车都”、“世界设计之都”等。

3.提升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多采取家族式管理,管理上不够科学、规范,决策上缺乏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而且股权单一、人治现象比较普遍。只有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结构规范、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民营企业才能够规范经营、科学决策,进而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

(2)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是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红利之源。武漢市应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表彰和奖励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建立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保障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支持鼓励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中小民营企业承担研发任务的比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保护民营企业创新研发成果。

4.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

(1)强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增强营商环境政策的系统性。围绕企业开办、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获得信贷、登记财产、纳税等关键环节,制定出台水电气接入,金融信贷,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纳税便利化等系列营商环境政策及配套措施,为在汉发展企业提供便利性服务;二是着力营商环境相关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形成长效机制。避免政策实施和调整的随意性、不规范性,不断增强企业和社会对武汉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和获得感。

(2)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一是营造“亲”、“清”交融、良性互动的新型政商关系。市直相关部门、市企业家协会、商会等机构应充分发挥联系企业、服务发展的作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企业家座谈会、联谊会、经验交流会等,建立政、行、企之间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及单一窗口等改革的落地,搭建全市统一的企业开办网上服务平台,与现场一站式形成线上线下双通道;三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积极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进一步加大对政府部分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力度,改变某些政府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提高政府效率。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市工商业联合会.2019武汉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武汉出版社,2019.

[2]何艳娜.新常态下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SWOT分析[J].经济界,2017(07):49-55.

[3]汤达礼.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84-87.

[4]陈一新.新民营经济是发展新经济的主导力量[J].政策,2017(08):4-9.

[5]董晓媛.武汉市民营经济竞争力评价[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8.

作者:沈智慧

第二篇:武汉青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摘要]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在此背景下阐述了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层面,并提出在“两型”社会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青山区 “两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武汉市青山区作为武汉的中心城区之一,是武汉市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重化工业集聚区,并于2007年获批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武汉城市圈获批 “两型”社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之际,青山区循环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与以往的传统经济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特征,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遵循“3R”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模式有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和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三个层次,具体包括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循环社会等方面。

循环经济旨在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把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低,因而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层面

立足于武汉市重化工聚集区的现实,青山区在三个层面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企、三园、三区”。

1.企业层面

企业层面是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无害化、资源化。青山区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工业中占据绝对优势,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企业小循环上,要抓住以武钢为代表的总部级特大型驻区企业、以武石化为代表的国内重要分公司级大型驻区企业和以青山电厂为代表的本地大型国有企业,分别打造循环型钢铁、石化和电力企业。

2.园区层面

区域层面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等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生态产业园。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下游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青山区在此层面上,紧紧围绕“两型”社会的要求,着力建设都市工业园、环保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孵化园,并充分发挥三大园区上下游企业的前后向一体化带动作用。

3.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是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青山区立足区情,将城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产业区和生态宜居区,形成了良好的整体格局。在城市建设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循环经济配套建设。在舆论宣传上,倡导绿色消费,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环保意识、循环意识和节约意识。

青山区循环经济模式的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嵌套的,循环型企业构成循环型园区的基础,园区又构成循环型城市和社会的基础,进而共同服务于青山循环经济建设。

三、青山区如何在“两型”社会下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两型”社会又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武汉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大好机遇,青山区应当如何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置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框架之中?

1.加快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要素。青山区财政要每年拿出一定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发展。支持驻区大企业运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淘汰低技术、低产出、高能耗、重污染的劣势产业。

2.优化产业结构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青山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转变。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以钢铁、石化、环保三大产业为支撑、专业化配套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3.推进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全面推行,能从源头减少和避免废物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青山区要严格实施和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并引导企业开展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发挥武石化和461厂作为省市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4.形成绿色消费体系

绿色消费体系的建立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青山区要制定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狠抓绿色教育,创建绿色社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企业和绿色家庭的创建。

四、结论

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手段。当前,青山区的循环经济不仅是一区、一地,单一行业、园区、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而必须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探索青山特色循环经济新模式,打造成为武汉的“旗舰”区、国内的“样板”区。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2)

[3]高红:关于深圳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2006(4)

[4]叶文虎:循环经济论纲[J].中国发展,2002(2)

作者:张纪录

第三篇: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摘 要 结合低碳经济理论内涵,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低碳模式

一、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全部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利用生态足迹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和是否具有生态安全性。

2.“脱钩”理论。“脱钩”理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

3.“过山车”理论。根据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关系: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 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即: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上述思想内涵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低碳经济的前提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将碳排控制在最低点。

二、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1.“两型社会”建设背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为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2.产业面临转型。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实施,意味着区域产业环境将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产业面临生态转型。2007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为3134.8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8.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52:44.57:43.91;目前,就整个区域而言,第二产业仍居重要位置,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三、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1.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5.81×104平方公里,不到湖北省面积的1/3,却集中了全省1/2的人口和超过60%的生产总值,见表1,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根据刘嵘等提出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生活等多方面,其中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GDP。目前,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有CO2排放量、工业能源消费比重和植被覆盖率等。武汉城市圈碳排放正努力控制。据统计,2006年武汉城市圈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044838辆,2007年909784辆,2008年为861691辆。能源利用结构可以从一、二、三产业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来分析。

2.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模式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在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区域创新节点改善能源结构,实施碳源控制;通过产业生态转型的方式,建立产业链,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以改良生产方式以减少碳过程中碳汇量;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力量,约束人们生活方式的高碳化消费,共同创造文明节约的生活氛围。见图1。

四、结语

武汉城市圈作为一个地域空间体系和城市经济联合体,具备低碳经济实践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中外能源.2009(1):17-21.

[2]吴雄.浅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路径.现代经济信息.2010.6.

作者:蒋颖君 汪霞 牟伟英

上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下一篇:关于安全电力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