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用意识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数学是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一门学科,文章旨在从数学教学中揭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差的原因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要求等,提出了一些看法。【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必要性;原因应用数学意识就是在应用数学知识时的心理倾向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应用意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数学应用意识管理论文 篇1: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 要: 传统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等现象。数学应用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具有的一种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它表现为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态度处理实际问题的自觉或习惯。要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

一、数学应用意识的内涵

数学应用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具有的一种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它表现为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态度处理实际问题的自觉或习惯。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现实生活的主动适应,又表现为行为主体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和改造。

数学应用意识并不是一种虚无空泛的理论,它包含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倾向和热情、数学原理与方法及经验的积累、应用数学的主动创造性,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高理论层次,具有数学应用意识,才能学得好,学得活,学得有用。

要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现状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小心数学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不关心知识的应用和现实背景,不求学以致用,学生只管模仿教师的示范,不求甚解。这样,即使数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的教学也演变成一场场题海战役,数学的应用性根本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体现。现在的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大多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定论到推论、处处强调逻辑演绎的严格性,对数学的现实背景、理论的发现过程往往避而不谈,这就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学习数学就是记住书本的定义、法则、公式和定理,能够顺利地进行运算、变换或变形、解方程、证明等。这种过分强调了数学的确定性、精确性而忽视数学的似真性、可变性的数学教学,不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错误认识,而且大大降低了数学在生活的应用性,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意义和必要性

1.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学科本身特点的需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这个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把孩子们“放”回到生活世界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真谛,进而学习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际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现实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的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对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的了解。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计算,不知道购物时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更没想到生活中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最优化问题,等等。

如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书店为了推销《数学词典》,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数学词典》每本10元,购买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500元以上(含5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2每人均要购买1本,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并购买到《数學词典》。”

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

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10×42=420(元);

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200元,应按九折付钱,10×42×90%=378(元);

方案三:想办法和其他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5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10×42×80%=336(元)。

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显然可以知道第三种方案最好。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十分重要。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际上培养学生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观念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数学应用意识实际上也是一项劳动素质。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经验和一定的操作技巧,也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集中体现。数学应用意识体现在能力素质上,就是要让学生在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巧的基础上,能自觉地发展其智力,培养其自觉、主动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措施

1.把新知导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新课的导入要加强实践性和现实性,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原型。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从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时,很多家长从家里出发到春游目的地接学生。这样就构成了相遇问题的实际情景。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新课导入,增强了新知的现实感,使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有关数学知识之前,先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就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产生“要用数学”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可见,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环节。例如:

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涉及储蓄问题,教师在教学数学《利息和利率》一课前,发动学生亲自到银行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学生在存钱的过程中,对利息、利率等有初步接触,从而思考:什么是“利率”?什么是“利息”?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主动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课前活动,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利息和利率》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现行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是导致读书无用论的主要根源,只有将数学教学和生活中的数学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买东西”(即有关)一类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按照例题,仅仅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而是设计了一组买哪种蜡烛合算的应用题。

第一题:买大蜡烛,每支0.32元,每支可用60分钟;买小蜡烛,每支0.25元,每支可用50分钟。算一算,买大蜡烛合算还是小蜡烛合算呢?

第二题:(接上题)如果4支大蜡烛的亮度相当于5支小蜡烛的亮度,那么,在要求亮度一样的时候,买大蜡烛合算还是买小蜡烛合算呢?

第三题:(接上题)同学们准备举行一次烛光晚会,如果要同时点亮8支大蜡烛或者10支小蜡烛,晚会准备举行2.5小时,那么买哪种蜡烛合算呢?应怎么买才最合算呢?

通过对以上三道题目的讨论和解答,一方面使學生真正弄清了有关“单价、数量、总价”这一类应用题的数量。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应用题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3.大力开展实践应用活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尽量给学生提供学生一个实践应用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际测量活动——测量和计算学校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在测量中,因为教学楼的地基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长方形,这样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中事物和数学的几何形象的区别,在教学楼的前后凹凸变化中,体会到不像数学几何图形的事物,也可在变化中,转化成数学图形。在学生实地测量后,我让学生画一画教学楼的地基平面图,在画图中大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画教学楼的平面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薄弱而又应该特别加以关注和加强培养的环节。学生的方位感特别差,在学生独立画图中,我们发现绝大多学生没有弄清实际的方位和平面图的方位,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确定方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又很有实际应用价值。这次活动,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对照实图,学生很容易理解哪几部分该算,哪几部分不该算。根据实际情况,有可能灵活采用各种计算方法。

4.家校合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父母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主要力量之一。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积极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使家长也重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家长不仅要放手让学生去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而且要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如带着孩子去旅游时,可以让孩子算算时间,算算车票,让孩子来打算一家人要带多少钱,要带多少食物,多少衣物,等等。将一切机会都留给孩子,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而且能让他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使他对学习数学更有信心,能更积极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要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学习的工具,因为教师没有能力,也不可能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学生没有完全地独立生活,为自己创造条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所需的学习工具。比如: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这个活动就需要家长配合教师,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数据。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2002.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施方良.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李佐锋,周淑芬.小学数学教师知识扩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张建

数学应用意识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摘要】数学是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一门学科,文章旨在从数学教学中揭示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差的原因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要求等,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必要性;原因

应用数学意识就是在应用数学知识时的心理倾向性。它具体表现为:当主体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主体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能够主动地探索这个新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

数学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对于中学数学教学的作用,人们普遍的观点是把数学看成是一门训练学生思维的课程,在应试制度下甚至有人认为不论教还是学都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这两种观点不但是对数学课程功能的片面解读,而且也是对数学知识的浪费。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观点。”同时进一步指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很有必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数学学科的性质使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成为必要

首先,数学的根本出发点并不是人类思维而是实践,数学是人们为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数学并不是人类知识殿堂里的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每一次数学思想的突破不仅是人类思维方式的突破,更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突破。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类思维的精妙以外,更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数学知识。对数学能力的要求不应局限于通常所说的数学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利用数学中的类比法、归纳法、递推法等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次,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的本质就是用数字和符号来描述人类世界,把人类世界中的各种相互关系转化为各个数字或符号之间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数学教学看作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对抽象的世界进行解读。抽象使学生难于理解,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抽象具体化,然后让学生学会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即是数学思维的掌握。具体化的过程就是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只有先教会学生应用数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思维。再次,数学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广泛应用性。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这些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比如运用数学知识计算物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就成为了基本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授数学时应该增强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

维,提出新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使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成为必要

第一,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且有很强使用性的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视角去观察世界,运用数学知识去认识世界,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数学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其他能力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其核心在于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三,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通过现实数学问题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通过对水资源如何最大利用的计算,促使学生思考人类所面临的水资源紧缺问题,进而联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问题中具有重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这表面看来是给数学教学赋予了太过沉重的任务,实际上却是数学效果的进一步体现和提高。

(三)教学相长的要求使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成为必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所教授的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学习能力的提高;二是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数学这一门课程并取得好的学业成绩。这是学生们努力学习的结果,但也是教师辛勤工作的成就。另外,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教师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不但促进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还同时促进了其他方面的提高。

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差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出现困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数学应用意识差导致的,而导致数学应用意识差的原因又是由下面诸因素导致的。

(一)对数学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差

马克思明确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一科学论断在这100多年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美国学者道恩斯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出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著,并定名为“改变世界的书,”其中就有10本直接应用了数学。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爆炸的时代,数学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今天,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并不只是需求数学家,而是需要大量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人才。但是,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理论、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教师们在教学中总是过分地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不厌其烦地去重复那些严密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解题所需要掌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及其伟大的社会意义、忽略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单一化、狭隘化,导致了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数学没有任何的应用价值,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而已。

(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数学语言障碍,导致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差

有的学生因为自身的个性特点等原因,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焦虑。这样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其一心只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想在课堂上解答较为困难的问题以证明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从而得到老师的宠爱和重视。可是假如自己这样的动机遭到了失败,不但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反而受到同学的讥讽、嘲笑,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这样就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回答问题,长期以往,就再也不敢“动脑、动口、动手”,因而提高不了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可否认,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语言、语气、表情、态度、动作等很容易造成这类学生的误解,认为老师对他们不重视、偏心,因而对老师产生不满。这些主要是由学生的个性所决定的。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象等,学生的数学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数学题目面前,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读不懂题意,看不懂图象和符号,表现为对数学语言的识别、理解、转换、构造、操作、组织、表达等都有一定的困难,从而不能把生活中的某些相互关系转化为各个数字或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应用数学知识或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三)教师数学教学的方式影响,导致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差

在应试制度下,数学的教和学都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因此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多是按照“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巩固”的步骤来进行,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方法,然后运用该方法的来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讲解“已知求证”时,假如数学教师只是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讲解,那学生肯定意识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树立不起数学的应用意识。但是,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把这个数学问题转化为一个实际的应用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意识到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潜意识地产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比如:建筑学规定民用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a)与地面面积(b)之比,但窗户的面积必须小于地面的面积(a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要求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符合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相关、与社会的实际生活相关,知道数学的巨大作用,这些将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在数学教学中只有遵照一定的要求,才能够收到这种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思想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夸美纽斯(Comenius)也说过:“人们学习的每件事都应该是充满着联系的。”数学学科的这种现实性和联系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有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仅仅举个例子,进行“一次性归纳”,或者直接把概念提出来,作出解释,使学生能理解、记住。对于一些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学习来说,这样的一种教学活动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畏惧、没有兴趣。究其根源,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背景知识的欠缺,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形象的感性材料。比如不惜时机地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可以用于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国情国策、市场经营、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现代时尚等方面的问题为感性材料。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阅读、思考、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产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善于构建数学模型

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急于给学生“扫清障碍”,有的老师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有哪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这样就把“实际问题数学化”这一步“掐”掉了。又比如传统的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处理得相当“数学化”,且有比较明显的编造甚至捏造的痕迹,通常把“数学结果理应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加以检验”这一步忽略了或流于形式。倘若只是让学生“套”模式,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只是做“半个”,因此,学生熟练的还是“中部”,一遇到生疏的问题情境,仍然“无从下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就无法挖掘出来。因此教师应把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数学知识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使学生从重复性的“练”中摆脱出来,把精力花在高层次思维的训练和应用数学知识上。

(三)引导学生研究生活实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从事劳动和学习,研究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里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研究生活实践,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例如一名中国老妇在临终前说: “我存了一辈子钱,临终时终于买到了一套住房。”而一名美国老妇说:“临终前,我终于把分期付款的买房钱还清了。”如今,“花明天的钱享受生活”这种新的消费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分期付款的方式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某人欲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套房子,购房总额为450000元,首付135000元,余下315000元分15年还清,按年利率5.8%计算,并且每年复利计算一次,那么每年应付款多少元?通过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生活实践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吴士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化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J].宁夏教育,2006,(2).

[5]鲍倚敏.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6]吴友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5,(6).

[7]郑晓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J].初中数学教与学.

作者简介:周庆志(1967—),男,广西钦州商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作者:周庆志

数学应用意识管理论文 篇3:

高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策略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要以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从教学改革实践入手,探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应用技术教育 高职数学教学 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大力推行应用技术教育的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数学应用意识的概念与意义

数学应用是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去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包括数式的计算,推理分析、制表、绘图、符号变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数学应用意识是主体主动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描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倾向。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强化教师的应用意识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其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目的等方面。但我们的老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长期接受强调逻辑性、严谨性和理论性的教育,自身缺乏应用的经验和意识,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应自觉主动强化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老师通过自修数学建模课程,参加数学建模培训,指导数模竞赛,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报纸杂志、宣传广告、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具有真实性、时代性的数学素材。其次老师要突破学科系统化,树立大数学的观念。只要是专业需要的,只要是属于数学范畴的学科或者交叉学科,那就是数学老师要讲授的内容,不必拘泥于特定的科目,特定的内容和学科的系统化,而是依据“必须、够用”和专业直接受益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

(二)以专业需要为依据,打破学科壁垒,改革教材

首先是打破不同数学学科分支的壁垒。按照美国《数学评论》杂志分类,当今数学约包含60个二级学科,400多个三级学科。不同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分属于不同数学学科,而同一学科知识的深度要求及侧重点由于专业的不同均不一致。如物流专业需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运筹学知识;财会专业需要高等数学、统计学的知识。如果还按原有的教材体系,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专业所需数学知识的讲授。为充分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性,不妨突破不同数学学科分支的壁垒。在大量阅读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类整理出所需数学知识所属学科、具体的知识点,知识点讲授的深度,将不同分支的数学内容重新整合,编写教材,使分属不同分支的数学知识按照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整体性的原则有机糅合在一起。

其次是打破数学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壁垒。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教材中的应用通常用于定义概念或是定理公式的推导。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在清楚讲述数学概念或定理的基础上将专业对口的知识点直接植入。如在介绍完导数的概念时将边际函数的定义植入,在介绍完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及最值时直接植入物流专业仓储管理中的瞬时进货不允许缺货的经济批量订货模型,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就是专业直接需要的,避免数学知识的供给与专业需求之间的偏差。

(三)加强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互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它可分为文字、符号、图形三类。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知识、数学思维的载体,是学生学习交流、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良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语言障碍则会阻碍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提炼有效条件,进而造成转换障碍、构造障碍、表达障碍等。这也是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更难以致用的原因之一。从实际问题提炼出数学问题进而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工具定量分析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数学语言的操作与构造及数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要想培养或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良好的数学语言能力是必备的条件。老师在教学中一是将数学语言“通俗化”,使学生透彻理解数学知识,实现数学语言的记忆和理解;二是将自然语言“数学化”。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运用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从不同角度叙述分析同一个问题,(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63页)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操作、构造的能力。

(四)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增加软件介绍

高职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于专业、应用于生活。实际中阻碍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障碍:一是学生缺乏数学应用意识,面对一个问题从不会想到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判断,更不清楚用什么数学知识解答;二是学生不懂算法,惧怕繁杂的计算。数学建模恰恰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一个具体表现,是让学生强烈感受数学有用且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力证。数学建模可以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高速发展,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借助数学软件高效、准确计算出结果,使学生不再被繁杂的计算阻碍。因此数学教师不能把数学仅仅看成是一门文化基础课,还要把数学看成是一门专业技术课。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数学技术,即教授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计算方法提炼出实际问题中的数学结构,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学习软件计算出结果,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是决策依据。

总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成海钰.浅议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J].知识经济,2009(14)

[2]樊振华.大力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3]张玉成.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4]沈振.浅谈中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几个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5]丁素珍,王涛,佟绍成.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2)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桂教职成(2014)41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2014-A14)

作者:秦立春

上一篇: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论文下一篇: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