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2022-04-16

作者简介:吕佳静,沈阳大学2014级MBA研究生,盖州市太阳升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摘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分析阐述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如何逐步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最终实现引领新常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篇1:

秋实与春华,五维度看县域

已经过去的2016,世界经济在波诡云谲的世界政治格局中,经历了几多跌宕起伏。新国家保守主义崛起,催生了英国脱欧,美国也迎来新总统特朗普。于中国而言,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五大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人民币入篮让经济更加坚实,“一带一路”带领着中国经济更加密切地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中国制造2025”稳步推进,创业创新广泛开展,精准扶贫进入攻城拔寨期。

于县域而言,行进的步伐显得沉稳有力:现代农业,已迈向规模化、生态化、文旅化;特色产业,正融合进县域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乡村旅游,正让乡村变得越来越美,让农村居民荷包鼓起来;特色城镇,正聚集县域发展新的动能……

2016已逝,回望并梳理这段历程,倍感县域步伐的坚实有力。让我们循着“十三五”规划的宏图,展望2017县域新的希冀,县域奋进,永不止息。

现代农业,县域核心石

这一年,县域现代农业风生水起。

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已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田园文旅式农业过渡,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越来越深入。浙江衢江区廿里镇,垦造富里万亩水田,打造“远可望、近可看、居可游”的现代田园特色小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江苏泰州,建成现代农业生态走廊,着力形成现代农业、城市生态和旅游的叠加效益。

西部内陆,传统农业也在蜕变。四川省西充县与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紧密合作,并积极引进台湾地区农业种养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产业化发展理念,在凤鸣、中岭等乡镇建立生态农业园,全面复制台湾现代农业;12月1日,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举行,以色列滴灌及大棚技术、新加坡养殖监控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带来一场农业科技的盛宴;陕西西咸新区占地9万余亩的20多个都市农业项目组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从东部到西部,现代农业已成潮流,必将遍及山乡田野。

不是吗,我国已经在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这些现代农业庄园,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旅游业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是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的重要内容。这与本刊一直关注并倡导的现代田园牧歌式农业是同一向望。

这一年的10月17日,《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发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优产能调结构协调兼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坚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等“七个坚持”成为基本原则,将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十三五规划要点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2017点击 现代农业的示范建设将继续推进,并在探索出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优的会更优,比如建设成现代农业庄园这一新型模式。将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是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发展方式将变换,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亦将持续进行。这一年,也许会出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特色产业,县域增长极

这一年,县域特色产业方兴未艾。

县域是中国最为广袤的地域,从平原、丘陵到山区,县域有着最为丰富的地形地貌与自然环境,风物人情各异,而其物产,自然也各具特色与魅力。

特色产业,正是县域在各自的风物之下独具的天材地宝所孕育而成,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从而形成地域色彩浓厚,且具有独特优势的核心增长业态。

北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59.75万亩,特色养殖541.4万羽(头口只),特色产业基地年产值达到41.98亿元,年效益27.62亿元,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的农户达11.5万户;南方,广东茂名特色水果荔枝、龙眼、香蕉、三华李、黄榄等,水果生产形成了东部荔枝带、西部龙眼带、中部香蕉集中生产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

东部,山东岳普湖县本地产红枣、干果、棉花等特色农副产品,借助互联网销往四川、上海、北京等地;西部,四川广元各县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高山绿色果蔬、特色山珍、富硒富锌茶叶、道地中药材等卖进东部城市。

“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加工业”,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县域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

十三五规划要点 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依托优势资源,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

2017点击 特色产业,是县域的根和魂。少了特色,就没了独特性与吸引力、竞争力,唯有特色,才有持续的生命力,与做大做强的持久动力。可以预见,新的一年仍是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年,没有特色,就找准特色;有了特色,就壮大特色。而特色还需要向生态与绿色方向发展,淘汰低端,做强中端,冲刺高端,从而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向国际市场发展。

乡村旅游,县域兴奋剂

这一年,县域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春之花海,夏之荷莲,秋之果实,冬之雪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城市到乡村,县域到处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农业体验游、农村生态游、文化休闲游、乡村古镇游……尝农家菜,赏农家景,喝农家水,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机勃勃,风物迷人。

四川省仁寿县以乡村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农增收,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依托眉山天府花海观光农业园区、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打造花卉、粮油、果蔬三大山水田园主题景区,响水六坊、蝶彩花卉争创国家3A级风景区;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变农业生产园为旅游观光园、变闲置农房为休闲宾馆、变乡村公路为商贸购物区;在黑龙滩风景区、天府花海等景点举办展销,多元化推销本地特色旅游商品。

甘肃省庄浪县将“大农业”和“大旅游”结合,依托境内百万亩梯田、关山大景区拓展和延伸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空间,全县呈现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

乡村旅游,给县域注入一剂兴奋剂,吹起清新之风,幸福美丽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提高了农村居住质量,还促进农家致富增收。

十三五规划要点 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小镇。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

2017点击 年年花海与人海,年年笑语与欢声,一年复一年,一年胜一年……全国各省各市各县都卯足了劲打造幸福美丽新村,成千上万的美丽山乡次第点亮,县域大地的新农村建设结出一个又一个的硕果。新一年的花会更美,结出的果会更大,幸福的日子会更甜。

特色城镇,县域动力源

这一年,县域特色城镇竞相绽放。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县域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在这一年形成一个小高潮。

先是江浙城镇,挟先行之势,资金之利,区位之优趁势而起,优美小镇纷至沓来,浙江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徐州碾庄镇、苏州甪直镇、盐城安丰镇;上海金山枫泾镇、松江车墩镇……

西部四川也不落后。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四川郫县德源镇、大邑县安仁镇、盐边县红格镇、西充县多扶镇等7个小镇上榜,与山东并列居全国第二位。

特色小镇,在这一年精彩绽放。内陆偏远的四川,经三年时间,摸索出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其分类发展、协调并进的模式,与四川的经验密不可分。

镇是县域的细胞,镇域的发展与千千万万的人的个体密切相关;县域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转向镇域,扩权强镇,是县域“精细化”发展的需要。而特色小镇,正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独有成果。

在浙江杭州召开的全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理念在于“新”,核心在于“特”,根本在于“改”,这成了与会专家的共识。

镇强,则县强,则省兴。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浪潮下,县域正由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方向转变。

十三五规划要点 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引导产业项目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完善设市设区标准,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017点击 新型城镇化将继续推进,更多的特色小城镇将出现。强镇将进一步扩权,甚至进化为城市。大城市周边的小镇进一步聚居人口,成为卫星城。偏远的小镇不甘落后,进一步往特色化方向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做大产业,做优环境,做美人文。镇是县的根基与动力源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精准扶贫,县域幸福花

这一年,县域精准扶贫推向纵深。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全国5575万农村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下。而承载5575万农村人口的正是广大县域。全国近200万人参与建档立卡“回头看”,剔除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929万人,补录807万人;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12.8万个,派出驻村干部54万;各部委101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出台93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涵盖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多方面政策措施……

这一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局之年,对扶贫大省四川而言更是脱贫攻坚的冲刺期。四川四大连片特困地区88个贫困县,380万农村贫困人口,2016年要确保5县、2568个村、105万老乡脱贫“摘帽”。2016年前三季度,四川仅旅游扶贫,“四大片区”就实现旅游总收入2927.75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旅游经济总量的47.5%。

年初,甘肃省创新性地用“财政全额贴息+银行免担保+政府主导贷款使用和回收”的方式,定点投放有资金需求的精准扶贫户,整合扶贫资金、激活金融活力,创造了“特惠金融”模式。

贵州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至2016年10月,1772家民营企业、148家商会参与结对帮扶2014个贫困村,实施项目447个,带动近4万贫困人口就业。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一张扶贫大网已经铺开,各地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也已基本编制完成,农业扶贫、林业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1+N”的产业扶贫格局正在形成,并在县域更大范围内展开。

十三五规划要点 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

2017点击 扶贫路在延伸,更多扶贫规划将实施,更多的扶贫力量将投入,更多的贫困老乡将脱贫。但,时间越来越紧迫,任务依然艰巨,攻城拔寨仍是主旋律。东西协作扶贫机制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东部发达县一对一帮扶西部落后县实现脱贫会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力度会更大。西部贫困地区,需要国家倾注更大的扶贫力量,需要东部更大的支持与更多的关注。

作者:车文斌

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篇2: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作者简介:吕佳静,沈阳大学2014级MBA研究生,盖州市太阳升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

摘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分析阐述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如何逐步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最终实现引领新常态。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常态;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用来描述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紧接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新常态“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了,对发展的期待和愿景不同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增长方式、思维模式都要调整、适应、融合。那么,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呢?

一、立足县域实际,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一直是粗放型增长,更多的是依靠资源和土地等要素,一旦资源和土地优势丧失,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并且近几年部分县域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走出土地财政的怪圈,打破环境、资金等制约因素,立足县域实际,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做好特色产业规划,发展特色经济。

以盖州市为例,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决定,要明确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北海海洋公园、辰州文化古城、懂不生态旅游度假区、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五大旅游景区。二是在现有基础上,打造石化工业园区、电机工业园区、盖州经济开发区、沙岗临港工业园区、二台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三是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仙人岛临港物流园区、西海中顺物流园区、北海高铁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双台总部经济区、团山家居物流园区等五大物流园区。四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示范区,包括“盖州苹果”示范区、“盖州葡萄”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盖州绒山羊”专业养殖示范区、海洋特色养殖加工示范区、柞蚕业生产加工示范区、“盖州西瓜”示范区。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经济,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把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富有地域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经济新常态是未来经济工作的基础,面对新常态和新任务,县域经济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最大可能汇聚人才、凝聚力量。

盖州市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克服行政区划制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合理划定产业功能区,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区域,科学规划建设,专题招商引资,有效管理运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根据各地实际,盖州市制定了“五大板块”,进一步完善全市发展布局。五大板块分别为:北海新区,主要包括北海海洋公园、电机工业园、北海高铁广场高端商贸聚集区、团山家居物流区等园区,目前北海海洋公园项目、7公里“龙宫一条街”景观路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高铁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奥特莱斯休闲购物体验中心、国际皮草城等22个项目快速推进,电机产业园入驻企业85家,监测、创业、服务中心及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仙人岛能源化工区,主要包括石化工业园区、仙人岛临港物流园区、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现仙人岛港区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建成原油、成品油储罐超500万立,临港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中海天然气输气管线投入运营,盖州仙人岛精细化工产业园总体规划完成。辰州文化古城区,该区域是盖州古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玄真观、钟鼓楼、三江会馆、普济寺、古民居等古建筑,以及古城传统格局、历史街区、园林古木等,融合周边高句丽山城、铁塔山、汉墓群等文物古迹,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改善环境和谐统一。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整合陈屯、九寨温泉资源,加快以虹溪谷温泉、奕丰·泉天下为代表的综合体项目建设,杜绝温泉资源盲目无序开采,打造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东部农业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东部发展振兴规划,以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重点乡镇为龙头,辐射周边,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发展传统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业态,推进一产向三产转变。

三、牢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给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新常态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全域统筹协调发展既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盖州未来统一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着眼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盖州市创造性的提出了全面实施“八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规划设计一体化。编制全市统一的总体规划,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规划建设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有效对接的基础设施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产业发展一体化。统一产业布局、统一产业政策、统一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体发展、有序发展和差异发展,防止同质化竞争。招商引资一体化。整合招商力量,统一招商政策,建立整体招商和项目管理的调度机制。财政融资一体化。统一融资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体系。社会管理一体化。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联动、联调机制,提升全域管理水平。对外宣传一体化。整合全市宣传资源,构建大外宣格局,共同推介和树立盖州外部整体形象。组织人才一体化。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把握发展大局,协调各方关系,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各区域间分管领导联席会制度和中层干部交叉任职制度,交流通报情况,商讨合作事宜,加强工作协同配合。统筹配置全市人才资源,强化薄弱环节,减少人才浪费,优化人才使用效果。

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受严峻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大部分县域经济虽然运行总体平稳,但是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并且县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有较大差距。新兴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逐步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最终实现引领新常态,要抓住全国经济转型的机遇,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作者单位:1.沈阳大学;2.盖州市太阳升街道办事处)

作者:吕佳静

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篇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丰县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新丰县空间数据库对其农业产业现状、土地利用和规划用途等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多因素主成分分析法对县域生态农业总人口、农业产业规模、农产品产出、大农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个指标中多数两两之间相关显著或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丰县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中农林牧渔业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生态农业;影响因素;评价与对策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1]。20世纪70年代,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从土壤学的角度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至90年代各国将其引入到农业领域,我国各省则根据地方实际开展了理论技术、模式类型、发展评价、绩效评估等研究[2-5],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生态农业始于明清,基塘农业、稻田鱼鸭、黄猄蚁防虫、烟草治虫肥田等既是这一阶段的典范,其兴盛于古代而失传于现代,以及“天、地、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农业理论令今人深思[6]。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资源硬性约束和环境恶化、农业生产结构性失衡、农业效益低下和农产品价格倒挂等战略性挑战[7],现代农业发展在需求结构、供给模式、资源配置、经营方式和调控行为等方面发生着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8],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应率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新丰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发展条件

新丰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部、韶关南端、珠三角经济圈边缘,距离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均在200km内,是韶关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新丰县总面积2015km2,总人口25.97万人,农业人口19.80万人,辖6镇1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多田少,以中、低山区和丘陵盆地为主,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县。新丰县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境内林木葱郁,植被繁茂。森林面积16.09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2.7%,森林覆盖率80.4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拥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示范区,省林业重点县,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区、广东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东林业生态县等诸多美誉。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云天海、新丰江源、云髻山、鲁古河、樱花峪、九栋十八井、西莲山等休闲景区景点初具规模。

(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新丰县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壮大。2015年,全县有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0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29个达40个品种,铁皮石斛、高山茶、云髻山生态香米、有机蔬菜等成为特色品牌产品。进行土地治理和现代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5000亩;建成2个县级、7个镇级沼气服务网点,沼气池用户1689户。农业增加值6.06亿元,增长5.8%,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初见成效。惠农补贴资金1640万元,受益农户37007户。林业生态建设5.6万亩,封山育林2.25万亩。村庄整治、村容美化,农村环境不断改善。

(三)生态农业产业状况

为贯彻落实“生態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新丰县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高山绿色生态农业,坚持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坚持农旅结合、产游相融模式,构建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形成高山茶、佛手瓜、美少女西瓜、名优花卉、特色樱花、反季节蔬菜等20多个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新丰县温泉旅游、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泊客庄园、雪山氧吧谷、云髻山古镇、岭南红叶世界、丰江生态农家乐园等生态旅游景区和秀田、横坑、茶峒、东瓜坑等一批“美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景点。创新“樱花节”“福寿新丰”“枫叶节”等旅游文化节,唱响“福寿新丰”休闲旅游品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9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5亿元,分别增长23.5%和27.3%。

二、新丰县生态农业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丰县生态农业空间数据库构建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空间和属性数据主要通过对新丰县土地利用规划与现状、统计年鉴获取。主要数据包括:1:5万新丰县土地利用现状图,1:5万新丰县土地利用规划图,2015年新丰县统计数据,包括各镇人口、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肉类产量、更新造林面积、水产品产量、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

2.数据预处理

空间数据坐标与投影统一。来自不同的渠道信息数据采用的坐标系可能不同,将影响数据的准确分析,需转换为统一坐标系。本研究采用以1:5万新丰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坐标为基准,统一为西安80平面坐标系。

空间数据坐标校正与配准。不同途径获得的地图信息数据转换成统一坐标后,还要对地图数据进行校正,以尽量减少误差。对于本研究中的扫描图件,首先用扫描仪将纸质地图扫描为图片格式,再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诸如二值化、平滑(消除随机噪声、去毛刺,补洞)、细化、拼接等一系列处理后,最后可在ArcGIS下进行矢量化。

3.图形数字化与数据库建立

依据信息分类的方式及实际需要进行图形数字化,建立新丰县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的面状数据,并增加镇街名称、总人口、各类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肉类产量、更新造林面积、水产品产量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字段。对新丰县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图层、农业产业等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进行输入和编辑,其他图层属性主要输入镇街名称,建立新丰县生态农业数据库[9]。

(二)新丰县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用途分析

利用空间数据库对新丰县生态农业土地利用进行分析,全县林地占比86.85%,耕地9.57%,其余为园地、草地等(见图1),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比较分析,该县未来农业及涉农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但土地仍以林地为主,占比高达87.42%,耕地其次,占9.17%,其余为园地、草地等。

(三)新丰县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全县生态农业建设目标,通过空间数据技术和多因素相关性研究分析影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多因素主成分分析

(1)分析方法:数据变量间常会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直接分析即使模型复杂,还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而主成分分析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故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分析新丰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指标选择

依据数据完整性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新丰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从人口、农业产业规模、农产品产出、大农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五个方面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为:

X1-总人口;X2-农作物播种面积;X3-粮食作物面积;X4-粮食作物产量;X5-经济作物面积;X6-经济作物产量;X7-蔬菜面积;X8-蔬菜产量;X9-水果面积;X10-水果产量;X11-肉类产量;X12-更新造林面积;X13-水产品产量;X14-农业产值;X15-林业产值;X16-牧业产值;X17-渔业产值;X1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X19-固定资产投资。

(3)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新丰县统计年鉴2015。

2.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选取的五个方面的指标中,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表1),通过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多个指标两两之间相关显著或极显著。

对1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进行数据标准处理,消除各个指标间量纲的影响。然后对1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特征值及主成分贡献率(见表2)。

由特征值及主成分贡献率表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9.87%,也就是前4个主成分所包含19个指标的89.87%的信息,能够充分代替这19个指标。因此,确定提取前4个主成分,代替原有19个指标。为说明4个主成分的含义,采用方差极大法旋转主成分载荷矩阵(表3)。

从表3可以清楚看出,主成分1中,总人口、水果的面积与产量、肉类产量、水产品产量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具有较高的载荷,由此定义其为人口-水果与养殖因素。主成分2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与产量、林业产值具有较高的载荷,由此定义其为粮食-经济作物与林业因素。主成分3中,蔬菜的面积与产量、农业产值具有较高的载荷,由此定义其为蔬菜-农业经济产出因素。主成分4中,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高的载荷,由此定义其为固定投资因素。综上分析结果来看,新丰县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中,农林牧渔业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管理和监督考核

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新丰县政府应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工作来抓,应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来具体落实和指导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出台配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林地)流转、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组织建设、投资鼓励优惠,激勵奖励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系列政策措施,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党政机关、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各镇,要签订任务责任书,各司其职,保障分解任务的落实。

(二)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

整合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发挥财政支农导向作用,确定重点投资环节,建立农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给予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建设。利用金融杠杆,大力引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现代融资形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渠道广泛的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鼓励农产品金融信贷服务,探索建立优势农产品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开展集体用地融资、风险保障基金试点工作,推进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建立完善合理的保护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网络

建立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形成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善公益性科技服务缺陷。制定科技支农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主动为会员和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多渠道吸纳高精专农业科技人才,充实基层科技队伍;探索建立县、镇、村、经营主体“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考评机制,不断满足农业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切实拓展农业科技服务融资渠道,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物质保障。

(四)健全生态农业建设政策制度

借助“福寿丰城”影响力,围绕高山农业、生态旅游及养生度假,推进新丰特色农业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应完善市场经营机制,按照“需求引导,共创众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成为新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体。制定出台政府激励政策,如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奖励,财政贴息、补助和担保贷款等政策,引导多渠道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农业建设。建立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和环境污染补偿、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制定完善农业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监测监督和处罚力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尤其是农业投入品的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地整治、修复与监控[10]。

(五)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把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设重点,重点进行节水灌溉、河渠灌渠整治、人畜饮水等农业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整治、道路养护、污水治理、农村沼气、农村新能源等农村设施建设;以及河流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治理[10]。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产城融合,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工程,延伸产业链,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业态。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探索农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编制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探索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保护修复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六)创新生态农业协调发展模式

转变思路,创新方式,实现新丰生态农业协调发展。一是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农业生产要注重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二是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协调。生态果蔬产业带布局、产品结构调整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来指导生态果蔬产品结构调整,使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三是农业与旅游业相协调。新丰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产业发展要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旅游,与新丰自然、人文旅游相配套,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农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果蔬产业作为新丰县重要的农产产业,其产业内涵挖掘与功能的拓展与城市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于法稳.生态农业: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J].企业经济,2016(04):22-25.

[2]张波,邱俊超,罗铮铮,王宇丰,向安强.现代生态农业“鸭稻共生”技术在广东的推行与发展[J].科学与管理,2015(02):37-43.

[3]駱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03):405-409.

[4]李倩玮,张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8):338-340,343

[5]薛领,胡孝楠,陈罗烨.新世纪以来国内生态农业综合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6):1-9.

[6]吴建新,赵艳芝.明清以来广东的生态农业类型[J].中国农史,2005(04):29-36.

[7]陈锡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5(06):20-22.

[8]蔡臣,李晓,赵颖文,陈春燕.新常态下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58-65.

[9]肖广江,刘序,甘阳英,徐碧芳.基于GIS的区域农业规划空间数据库构建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04):151-155.

[10]唐琳,赵辉.洛阳市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166-167,168.

(责任编辑:陈爱军)

作者:肖广江 甘阳英 刘序 苏柱华

上一篇:发展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矿山企业干部作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