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下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2022-04-27

农业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成熟期,农业旅游已具相当规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协同发展下生态农业旅游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协同发展下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篇1:

国外观光农场经营的案例模式

1 英国模式:农场兼营型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农业旅游的先驱国家。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城市化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庞大的目标市场。城市人口因长久远离自然,而产生了走进乡村、亲近自然、舒缓心理压力、参与户外活动的共性心理需求,尤其是城里的孩子们由于对农村、农业陌生得很,更渴望体验田园生活;另一方面,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也催生了农业旅游。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私人汽车拥有量增多,消费需求层次提高等诸多因素,使得英国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全英近四分之一的农场直接开展农业旅游。农业旅游的经营者绝大部分为农场主。每个农场景点都为游客提供参与乡村生产生活、体验农场景色的机会。农场内一般设有一个农业展览馆并配以导游和解说词介绍农业工作情况,备有农场特有的手工艺品,并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多数休闲农场配有儿童娱乐项目。虽然农业旅游的收入可能要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但农业生产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农业旅游始终是农场经营多样化的一个方面。从农场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以及市场需求特点出发,各景点都坚持小型化经营的取向及私营化的管理方式。由于农业旅游者90%以上是本地区居民,所以各景点普遍运用本土化的市场战略,扩大市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最为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2 德国模式(一):社会生活功能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倡导环保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市民农园利用城市或近邻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承租者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或经营家庭农艺。通过亲身耕种,市民可以享受回归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乐趣。种植过程中,绝对禁用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倡导有机农业理念)。

2.1 注重农场生态功能

休闲农庄主要建在林区或草原地带。这里的森林不仅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环保功能,而且还发挥出科普和环保教育的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带孩子们来到这里,成人也来参加森林休闲旅游,在护林员的带领下接触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一些企业还把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等项目从公司封闭的会议室搬到开放的森林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2.2 农场与健康医疗结合(这个在台湾有案例,国内大陆是不允许的)

在慕尼黑市郊,当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在这片柔软宽阔的草地上成长起来的马匹,不仅具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拥有平和坚定的性格,受到外界刺激也不会受惊和发怒。农民们将这种优良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马背上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同时也将枯燥的内外科治疗及心理治疗寓于骑马休闲活动之中,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之余还会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体验经历。慕尼黑郊区也因其独特的“骑术治疗项目”及其所实施的“绿腰带项目”系列行动方案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休养之地。

3 德国模式(二):农家生活体验型

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比较有代表的是市民农园。德国人习惯于在自家的大庭院里划出小部分土地作为园艺用地,栽种花、草、蔬菜,享受亲自栽培作物的乐趣,但真正发展为市民农园的标志,一般认为是19世纪初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的一小块荒地,以实现蔬菜自产的活动。

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个市民农园的规模约2 hm2。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若承租人不想继续经营,可中途退出或转让,市民农园委员会选出新的承租人继续租赁,新承租人要承担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费用。

4 荷兰模式:高科技创汇型

荷兰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多,相对较差的农业条件促使荷兰在农业方面不断创新,从而走上创意农业之路,并成为世界农业领先大国,在美国、法国之后居世界第3位。

荷兰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在世界领先,其在发达的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基础上,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拥有完整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荷兰的花卉业世界闻名,其根本原因在于花卉业的科研发展十分突出。花卉业的发展战略以技术为中心,强调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集约化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占领技术制高点。

荷兰创意农业的创汇经济功能突出。荷兰不少农产品单产都居于世界前列,番茄、马铃薯、干洋葱等的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位;荷兰是世界最大的蘑菇生产国、乳制品出口国、禽蛋出口国和花卉生产国,世界花卉进出口贸易的67 %来自荷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每年农产品净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亿美元,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份额的10 %。荷兰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

5 日本模式:政府扶持型(这也不完全正确,日本对农业的补助的科目是有严格规定的)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過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通过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 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环境为前提,从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内容涵盖开发布局、融资筹资、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方面。

该模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章程,着力于实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6 法国模式:非政府组织型

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进行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与规范管理,该模式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

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

7 澳大利亚模式:产业协同型

产业协同型模式是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旅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为典型:

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亞葡萄酒产量为125 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 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李甲贵等,2010)。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

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王云才,2002),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2010)。

产业协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是基于本国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协同型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8 新加坡模式:科技依托型(这个不能算模式)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挥科技研发推广优势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5 900 hm2,占国土面积的9.5 %,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科技依托型模式以农业科技研发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选址布局,结合农业生产,以科技园、科普基地、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景点形式,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发挥了独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托型模式的主体一般是具有较强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9 美国模式(一):民俗节庆型

民俗节庆型模式是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中,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美国南瓜节、草莓节和樱桃节是民俗节庆型农业旅游的典型。

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与南瓜、万圣节相关的艺术品摊位250个左右,给当地带来约1 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收益。

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选举及专门为儿童和残疾人设计的娱乐项目。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带动草莓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民俗节庆型模式挖掘地方农业和农村的历史人文内涵,通过市场运作,以传统节庆为中心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活动,进行农业旅游主题展示、广告策划、公关和网络营销等传播活动,从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增值,发挥农业旅游的产业乘数效应。该模式适用于具有浓郁农业旅游人文资源且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10 美国模式(二)——社区参与利益共享型(CSA)

美国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主因之一,是为破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物生产过剩的局面,由美国农业部(USDA)协助进行农地转移计划,政府在经费和技术上协助农民转移农地非农业使用,其中一部分即转移为野生动物保育与游憩。

美国观光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这种观光农园在北美发展很快,极大地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顺利发展。

11 印尼模式:居民参与型(PGS)

居民参与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并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坐落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玛尔戈乌托莫阿格罗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玛尔戈乌托酒店有服务员工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良好的收入,同时也在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中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改善了当地社区福利水平。

居民参与型模式多见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以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活情景为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农业旅游度假村开发、乡村特色纪念品加工销售、农家餐饮住宿经营,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和增收机会,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交融。

12 意大利模式:绿色假期

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农业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主力军,称为“绿色假期”。

意大利休闲农业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基础相结合,再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以及特色文化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性体验活动,对意大利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崇尚绿色,注重生活质量”是“绿色假期”能够风生水起的重要目的。意大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从管理到运作都非常到位,管理者善于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现代人对于绿色休闲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3 台湾模式:情怀文创型(台湾很多就是日本与中国化)

台湾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度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都有差异。总体上讲,台湾休闲农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经营者都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并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的。他们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自己的创意和情感不断地融入建设与经营当中,从而彰显了经营者的个性与追求。

(摘自《中国有机生活网》,2016-04-18)

协同发展下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篇2:

国外农业旅游的四种类型

农业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成熟期,农业旅游已具相当规模。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农业旅游收入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逐步提升。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证明,农业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民就地安置、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明显成效。综合起来,国外农业旅游可以归为四种类型。

政府扶持型:日本绿色观光农业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扶持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通过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为前提,从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内容涵盖开发布局、融资筹资、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章程,着力于实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非政府组织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

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进行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与规范管理,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五分之一。与政府扶持型模式相比,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由各类协会、社团和联合会等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中介机构主导,组织农户、企业等参与主体,整合农业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咨询培训、整合营销等服务。非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通过行业自组织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集群效应,适用于行业协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产业协同型: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

产业协同型模式是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为典型。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产业协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是基于本国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协同型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生活生态型:德国市民农园

生活生态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城市居民农耕体验需求为中心,强调农业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均衡协调,以德国市民农园为代表。1919年德国颁布《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市民农园运作模式是地方政府提供小块公有土地或向农民租地,用于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市民种植花草、蔬菜、果树,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市民农园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市民农园既是一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城市规划管理模式。1983年后德国市民农园更加突出为都市居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功能,经营方向相应地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市民农园形成了五大功能,包括体验农耕乐趣、提供健康食物、开展休闲社交、美化绿色环境及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消磨时间场所。至2008年德国共有10.2万个市民农园,占地面积达4.6万公顷,超过400万人参与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

生活生态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一方面,政府在市政发展规划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工程,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空气、水和噪音等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沿袭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习俗,通过农业旅游满足了农家生活体验和休闲娱乐等社交需要。因此,生活生态型模式是发挥农业旅游生态功能、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高层次旅游需求的有效途径。

作者:夏语冰

协同发展下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篇3:

衡水生态文化品牌构建模式研究

摘要:利用京津冀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契机,立足突出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从多元化视角提出衡水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的重点、模式和目标,为构建衡水生态文化品牌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化;构建;多元化;旅游

衡水有水路通達、风水衡存之义。衡水地处环京津、环渤海、沿京九铁路重要位置,生态环境优美,位于主城区的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也是华北单体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和东亚“蓝宝石”。立足突出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2016年衡水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更加注重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协调规划、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风格协调融合、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协调配合,更加突出衡水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重要支点作用。

1 衡水生态文化发展背景

2017年,衡水市以建设京津冀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协调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全市生态环保规划,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最大限度地留出生态空间;启动城市水系循环规划,让城区长达42 km的水系“活”起来;统一编制覆盖全市域的村镇总体规划,强化城乡规划衔接和管控。同时,以举办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为契机,大力实施城市管理整治,重点谋划滏阳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园博园建设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一湖三城”城市规划调整等6项重大活动。

建立横向与纵向部门协调运作整合机制,比如农业局水产部门、农业委员会、文化旅游局、体育局在民间文艺、渔民风俗节庆等项目上加强协作,而区域内的横向区位整合则以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纵向文化资源为整合内容,以主题、联盟为纽带,统筹安排时段、线路、客流、活动项目和形式,形成“集聚互补、融合联动、合理定位,错位发展”战略思路。

2 衡水生态文化品牌构建规划

构建衡水生态文化产业“河湖共生”开发模式,旨在突破瓶颈制约,以水资源、农特产品、特色生态环境等生态资源为纽带,促进管辖区域内南片区和北片区的文化资源整合。以南片区的冀州古城为中心,发挥滏阳河沿岸和衡水湖的生态优势,以及北部的交通优势,扩大其在区域联动中的功能。

经过筛选论证,确立创意旅游(民俗、演艺、实景等)、生态创意农业为全局重点,形成南北交汇、河湖联动的生态特色板块。具体包括:一是古城历史文化感受区,以冀州为重点;二是侯店毛笔文化体验区;三是古运河历史文化展示区,对滏阳河等河段进行生态整理、遗址展示,打造水上文化长廊;四是衡水湖生态旅游示范区。

3 衡水多元化生态文化发展模式

采用文化创意与经济社会产业要素的融合模式,构造生态、文化、旅游等结合的多元化战略。

3.1 发展支持型——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发展以农耕、民俗、乡土文化等为特色的生态创意农业,发挥民俗演艺歌舞、原生态休闲等资源优势,形成服务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创意农庄,销售稻米、大闸蟹等特色产品。

3.2 资源复合利用型——衡水湖渔文化生态创意园

衡水湖沿岸区域交通便利,客源(宁、沪、苏南小三角)消费能力强,可通过政府主导、外引内联等方式,筹建衡水湖生态渔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大湖、园博园等核心资源,打造美丽清纯衡水湖品牌。沿东湖大道两侧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发展渔文化、水文化及生态养生,构建“温泉养生、寻道访古、生态风光”的衡水湖度假区。

发挥金鱼文化、毛笔文化、鼻烟壶等品牌集聚辐射效应,促进城区外围生态观光、体验休闲与城区内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特色餐饮娱乐相互支撑、互为联动,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品牌,促进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产业紧密结合,形成集吃住行食娱购一体的大文化、大旅游、大交通体系。

3.3 替代融合型——传统文化旅游集聚发展和升级改造

董子文化园位于衡水城市南部、滏阳河岸边,邻靠衡水市博物馆。规划范围包含衡水博物馆、衡水大剧院、衡水图书馆及周边可开发建设用地。应将衡水董子文化园与博物馆配合起来考虑,建设一系列以董子文化为中心包含衡水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公园,全面展示衡水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让观光客对衡水历史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放大董仲舒的名人效应,扩大衡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目前,衡水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品牌旅游线路,仅靠衡水湖发展旅游产业,无法使游客长时间逗留。因此,有必要增设有文化内涵的景点,并将全市可圈点点的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有一定主题的旅游线路。例如构建“大儒故里三日游”线路,董子文化园可作为三日游的起点,使游客对衡水的历史文化有完整了解后,再到该线路的各个节点观光。这样既可让旅游者得到知识滋养,又宣传了衡水历史文化,填补衡水旅游接待建设的空白。

董子文化园和衡水市大剧院均承担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宣传衡水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重任。它们以艺术演出的形式,歌颂衡水的古老历史和厚重文化。既可组织衡水演艺团体编排富有衡水地方特色文化的文艺节目,亦可引进外地商业巡演。从目前情况看,董子文化特色区、近代名人区等需要集聚发展和升级改造。

3.4 “原生境”全景开发——印象衡水湖

衡水湖区水体丰美,景观独家,宜发展“印象衡水湖”实景演出。在国家休闲旅游纲颁布实施之际,衡水湖区应顺势而上,打造集休憩、观光、影视展演于一体的全景式旅游文化平台。以衡水湖水文化生态品牌保护开发为目的,结合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中演艺类民俗比较丰富的特点,开展水上实景演出等项目。

4 滏阳河生态文化实验示范区构建思路

在衡水湖等城镇节点的基础上,依托滏阳河生态资源,打造聚合户外考古、温泉养生、影视体验、休闲美食娱乐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衡水历史文化悠久。《说苑·辨物》有文:“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而冀州的中心即在衡水市,是九州水文化的根源。《淮南子·坠形篇》有云:“正中冀州为中土”,又说冀州之地“当天下之中”,为“天下之中州”,所以又稱“中土”;董仲舒、孔颖达等名贤辈出,“头悬梁”“推敲”等典故启迪后人,宝云塔、安济桥等古迹雄伟壮观,冀派内画、武强年画等非物质文化引人入胜。同时,这里还是革命老区和教育名城,台城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

衡水湖属于原生态风景,适宜户外自助游,周边有正在建设的养生游基地。将园博园、董子文化园、滏阳河游览结合起来,构筑“白天观光游乐,中午美食、垂钓、沐浴,晚上演出购物游(城区月光夜游)”全天候、适合不同群体的产品组合。

5 衡水生态文化产业管理方法

制定乡村旅游标准化方案,在卫生、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到标准严格、程序规范。加强农业、渔业等技术服务人才储备,通过专业培训将一部分人转型为文创行业的经营人员。加快农村手工艺传承人、手艺技师、传习班学习者的培养。开展地理标志、非遗申报及原产地保护,实施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战略。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领会地方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内涵,建设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

参考文献

[1] 傅才武.论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作用——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4):69-76.

[2] 刘娜,高园,王学民,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文化建设[J].南方农业,2016,10(21):143-144.

[3] 张昶.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规划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4] 李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7(4):91-94.

Key words: eco-cultural; build; diversification; travel

作者:路培 刘贺明

上一篇:中小型物流企业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成人教育特色市场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