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该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的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态旅游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旅游发展论文 篇1:

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在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分析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探讨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转型发展思路,并提出具體对策。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38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201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重大决策同时,国家旅游局提出“515战略”,要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内蒙古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转型升级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1 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整体规划,旅游项目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内蒙古各地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小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其主要是农牧民利用自家的房屋、田园、牧场为游客提供游乐和餐饮服务。这种形式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规模小且分散,旅游活动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采摘、吃农家饭等。二是由政府引入企业作为经营主体,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形成集科研、科普、加工、销售、观光等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示范园区,并能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如农业科技示范园、特色产业类型等。这两种形式乡村旅游大多旅游项目单一,主要以游客采摘、观光休闲为主,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缺乏较高层次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个性不足,远没有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成为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

1.2 旅游接待设施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

内蒙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区,大多注重景点开发,而忽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导致旅游接待设施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大多数乡村旅游点住宿条件落后,卫生环境差,景区内的公共绿化、电力、电信、环卫、景点指示牌、公共厕所、停车场、旅游商品开发等配套设施没有完全跟上,有的旅游点缺乏公共交通工具,可进入性较差。有限的接待能力,较差的可进入性、不仅大大限制了游客前来旅游的积极性,也难以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收入,阻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1.3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特色

乡土性是乡村生态旅游本质特征之一,是保持乡村生态旅游活力的重要源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要深刻发掘乡土文化内涵,突出乡土文化特色,提升产品吸引力。目前,内蒙古各地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缺乏特色,这成为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1.4 缺乏营销观念,营销水平低,旅游品牌知名度低

由于内蒙古各地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在乡村生态旅游营销中没有充分发挥营销主导作用,加之农牧民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乡村生态旅游大部分借助于传统的推介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尽管有极少一部分地方的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但由于宣传的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功能简单、还无法取得较为显著的营销效应,导致很多优秀的乡村旅游资源“养在深闺无人知”,旅游品牌知名度低,这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2 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转型发展思路

2.1 由分散经营方式转向集团经营方式

内蒙古各地乡村生态旅游点很多,但大多规模小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力。内蒙古各级政府应整合旅游资源,抓大放小,重点培植和打造龙头旅游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再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中小旅游企业发展。

2.2 由同质化旅游产品转向差异化旅游产品战略

目前,内蒙古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游客需求,因此内蒙古各级政府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必须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细分市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2.3 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

目前内蒙古大部分乡村旅游点靠价格低廉招徕吸引游客,游客走后,并没留下深刻印象,重游率很低,这不利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应深刻发掘文化内涵,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2.4 由传统营销转向电子商务营销

现阶段内蒙古各地乡村旅游点营销观念滞后,营销手段单一,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因此各地在营销时应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营销、微博营销等,发展电子商务,实现智慧乡村生态旅游。

3 内蒙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具体对策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得以同步推进。

3.1 加强政府规划,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应科学规划,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引导各地依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开发设计旅游产品,在开发规模、开发主题和开发内容等方面要严格管控,加强产业融合,开发多元性旅游产品。避免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类型单一。

3.1.1 科学统筹规划

科学统筹规划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内蒙古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根据各自旅游资源的特点,立足本地区实际,准确定位,统一编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在编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要与其他规划有机衔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这一重要元素。内蒙古各地决策层在规划设计前要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有没有旅游资源可挖掘和开发,有旅游发展潜力的要优先突出其旅游功能,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点,失去乡土本色。

3.1.2 突出地域特色,设计多元化旅游产品

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种类,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对乡村生态旅游产品都有不同需求。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層次进行开发和设计旅游产品。从自治区范围来看,各地乡村生态旅游各具特色和优势,需要整合为不同层次产品体系。一是坚持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即要错位发展,设计多元化旅游产品。如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种植、浇灌、施肥、收割、养殖等原始生产活动经过包装编排,开发成有趣的、参与性高的旅游产品;将民间中陶艺、木雕、剪纸、制毡、奶食品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经过挖掘加工,设计成游客参与体验型产品;还可以将一些传统民俗如婚俗、祭祀习俗等包装设计成民俗体验型。这些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游客不同需求,还可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收入。二是实行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一村一品”。各地在设计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时,应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特色景观,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同时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避免千村一面、相互模仿的恶性竞争局面出现。

3.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

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整合各方资源,逐年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用于农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乡村旅游设施需要加强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旅游指示牌、公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应配套建设。全区各地要优先解决重点休闲农业点与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示范点与旅游镇(街)村之间的道路连接线建设问题,依据客流量情况和换乘需要,合理设置专线,增加通往休闲农业景点的交通线路;以“厕所革命”为契机,推动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点)公共厕所及停车场升级改造工作;完善全区各地国家等级风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农牧户接待点和自驾游基地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

3.3 深刻发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

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就是特色,构成其特色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区别于其他类别旅游产品的特性——原生乡土性,另一方面区别于同类旅游产品的特性——稀缺文化性。乡土文化是乡村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吸引因素,文化性是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要挖掘文化内涵,保留本地特色,就土避洋,真正给客人“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感觉。千万不能盲目跟风,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把乡村中最本质的东西丢掉了,使乡村变得“城市化”。因此内蒙古各地应依托资源优势,挖掘本地独特文化,使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更好地融合起来。

内蒙古各地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时,一定要坚持特色原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独”。具有自然景观优势的,可以开发观光休闲型旅游产品,突出“生态性”,如具有中国最美田园景观的内蒙古固阳县春坤山草原;以悠久历史文化著称的古村、古镇可以开发名村名镇型旅游产品,如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多伦县多伦淖尔镇、五当召镇五当召村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可以开发特色民俗民风型,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敖鲁古雅村、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东光村和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力格苏木后瓦窑嘎查。二是避免“商业化”“城市化”,注重历史文化文脉的传承。各地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时要体现“原汁原味”,保持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要留得住乡愁,避免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失去乡村韵味。在开发时非常注重乡村原来风貌的保护,尽量保留原有街道、古巷、树木、建筑,这不仅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3.4 提高营销水平,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已经从初始的营销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价值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内蒙古各地应转变观念,提高营销水平,注重品牌营销。

第一,加强区域合作,实行品牌营销。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为提升品牌效应,推出“643X”品牌体系,即“六大品牌”口号;四大区域品牌;三级品牌线路;若干景区品牌,这是整个品牌体系的基础。因此各地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营销时,应以“643X”品牌战略为契机,准确定位,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包装和整体营销,有利于树立整体形象,避免各自为政,单体营销,形成恶性竞争。

第二,实行“互联网+”,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电子商务化。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推动智慧旅游乡村建设。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营销水平。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和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农副土特产品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带动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乡村旅游App、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成为智慧旅游示范村。鼓励各地建设集旅游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乡村服务平台。”因此内蒙古各级政府以此为契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电子商务化,实现线上线下一体销售,不仅可以方便游客,而且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一是建立统一的内蒙古乡村旅游网,集中发布各地乡村旅游景点信息,包括景区景点介绍、旅游线路、交通路线、住宿餐饮、联系电话等方式,并提供网上预订与线上交易服务,这样有利于实现信息双向交流,方便游客出行,还可降低旅游企业营销成本。二是鼓励农牧民积极转变观念,增强营销意识,用现代通信网络手段加强营销,如App公众号、微信平台,这样可以吸引周边更多散客,扩大景点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EB].http://www.cnta.gov.cn/ztwz/515zl/.

[2]华夏经纬网[EB].http://www.huaxia.com/ly/lyzx/2016/03/4745292.html.

[3]魏国楠.借力“十个全覆盖”打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攻坚战[N].内蒙古日报,2015-12-17.

[4]王德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杨世瑜.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唐珂,刘祖云,何艺兵.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作者:郭志敏

生态旅游发展论文 篇2:

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摘 要:该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的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SWOT 分析;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日益兴盛地融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而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也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展示等功能。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自成立以来,保护区洛阳管理局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对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SWOT)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 保护区概况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59″~35°05′01″,东经110°21′49″~112°48′15″,横跨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4个省辖市。保护区东西长301km,南北跨度50km,面积为68 000hm2。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内珍稀动植物资源。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面积24 000hm2。生态旅游区范围为:西起洛阳三门峡交界,东至孟津县与巩义市交界,东西长86km,南北平均宽1.4km,在此区域段内的自然保护区所属实验区及其外围,面积5 500hm2。

2 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Strength)

2.1.1 交通区位优势 陇海铁路、焦柳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等在生态旅游区周围穿过,生态旅游区离洛阳机场28km,距郑州机场163km,并且有高速公路连接,陆路和空中交通十分便利。生态旅游区地处我国旅游发展东引西进的结合部和郑州、开封、洛阳及三门峡沿黄旅游线的核心地带,在“三点一线”旅游热点热线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2.1.2 地理区位优势 生态旅游区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洛阳,位居“郑汴洛”黄金旅游线、沿黄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综合旅游带上,紧临豫北太行山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综合旅游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便于组织省内旅游,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强劲。这些旅游热区、热点和精品线路,将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创造巨大的客源空间。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洛阳市旅游的一体化发展,而且可以将黄河湿地和伏牛山生态旅游旅游有机联系起来,能够与“黄河之旅”、“寻根敬祖之旅”全国旅游热线组合在一起,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成为豫西旅游的重点旅游区。

2.1.3 风景资源优势 小浪底库区周圍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表现在以下3方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资源;以现代化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以水库水面为核心,两岸山岳、峡谷、湿地共同组成的自然景观。以黄河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黄河八里峡、黛眉山、荆紫山为代表的核心资源知名度高,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将形成一个东西长约130km,平均宽度2.12km,水域面积达272.3km2的辽阔水面。加上周围群山环绕、峡谷遍布、岛屿林立、天水相连,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的壮丽画面。

2.1.4 开发优势 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用地,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目前,洛阳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逐年上升,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2.2 劣势分析(weakness)

2.2.1 管理体制的制约 生态旅游区涉及到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河河道防洪、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各项保护要求的制约。

2.2.2 缺乏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目前,生态旅游区周围各县(区)在景区发展上存在着主题不明,对生态旅游区没有全面的认识。存在重开发轻资源保护的现象,对生态旅游区开发的主题不明确。由于缺乏统一的宏观开发规划,对规划主题的认识不明确、不统一,对建设项目的开发次序缺乏统一的安排,对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够或者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2.3 旅游发展资金缺乏 旅游业是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行业,相关旅游服务设施需要大量投资,并需要经历较大的建设过程。保护区管理局经费来源基本上为国家事业费拨款,无其它经济收入,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严重短缺,无法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给予太多支持。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2.2.4 缺少有效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和管理制度 管理体制尚待理顺,无序无度开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事权不明的问题比较突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到目前为止,没有可供游客活动的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服务区,旅游区内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游客到了旅游区后,只能到周边洛阳市、孟津县、新安县及周边社区居民开办的农家乐中住宿,条件较简陋。

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2.3.1 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 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旅游业成为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同时,河南省正在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各级政府都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调整进行了调整,从“三点一线”和“一带四区”向“两轴五区一中心”的大旅游空间格局扩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明确作为重点发展地域。

2.3.2 河南大力发展中原生态经济区建设 “郑汴洛—中原生态经济区”是“中部地区”概念的延伸,指以河南省会郑州市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依托中原城市群和安阳、濮阳、信阳、南阳等“区域门户型城市”,覆盖河南全省,辐射安徽西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陕西东部等邻接河南的中原地域经济综合体。郑汴洛一体化的推进,以及沿黄河旅游经济带的打造,为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2.3.3 河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 河南旅游产品由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变为文化与自然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由相对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观光、度假、商务和其他专项旅游并举,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都市旅游和专项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系列

2.4 威胁分析(Threat)

2.4.1 生态环境脆弱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片断化、孤岛化现象严重,相关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保护与发展矛盾尖锐。保护区旅游赖以发展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多数旅游资源不可再生,实现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严峻挑战。

2.4.2 区域竞争加剧 在区域旅游市场开发上,面临省内如郑州、开封、焦作等,省外如西安、太原等旅游城市的有力竞争。面对国内各省(区、市)、省内各市之间日趋明显的竞争态势,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在黄河沿岸各地都重视黄河旅游资源开发,特别是近年来休闲度假娱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沿岸各地竞相发展的方向,有限的客源市场将被瓜分。

2.4.3 基础设施的制约 洛阳机场有限的航班线路限制了国际、国内、港澳台及远程市场(珠三角、长三角)的游客开发,同时这些游客的数量及市场开发力度也制约着航班线路的开通。

3 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3.1 充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打造具有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中国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代表,黄河文化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而生态旅游区位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带,古文明的发祥地。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应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如黄河文化、高山峡谷、珍稀动植物等,着重选择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作为重点项目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3.2 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培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旅游发展初期,旅游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外聘获取,随着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相关管理人员。加強在岗培训,主要通过“边干边学”提升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引入竞争机制,针对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绩效,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机制,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3.3 充分利用多元化资金,改变经营合作模式 管理部门应积极构建合作平台,深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机制改革,发挥民营资本的作用和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调配资源和筹集资金中的优势,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和项目,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发展投融资体系。在保证自然保护区对旅游管理权限的情况下,引进专业生态旅游经营公司,采用特许或委托的经营方式,对保护区的旅游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3.4 加强产业联动,实习集聚开发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围绕“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带动农业、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多个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功能集聚区。

3.5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属于洛阳市旅游业的一部分,政府应将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整个洛阳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开展有效的整体旅游宣传促销,提高生态旅游区的知名度。政府、旅游局和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促销,研究客源市场动态变化,瞄准旅游市场的需求走向,突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实现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 2041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3]陈钰.基于SWOT分析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4):483-487.

[4]吴得卿.基于SWOT分析的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绿色科技2015,(11):279-282.

[5]黄晓凤,顾署生,李勇,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03):415-419. (责编:张宏民)

作者:李峥

生态旅游发展论文 篇3:

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科项目“‘中国梦’指引下的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61号)成果的一部分。

【文章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促使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慧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各个地方也在大力的发展本地区的智慧项目。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为了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吉林省开始大力发展智慧旅游背景下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这种旅游项目的开展不仅仅能够提升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更能够为旅游业的产业升级做出很大的贡献。本文将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中发现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

智慧旅游;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

近些年以来,传统的旅游方式吸引力已经达到了阈值,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水平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互联网的出现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也成为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种媒体。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更是使得人们进入了触屏的时代。智慧旅游正是借助于科技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和旅游理念。智慧旅游下农业生态旅游更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1 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1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已引进智能化设备

吉林省旅游局及区域内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并在旅游政务管理、目的地景区网站建设、旅游网络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长白山是全国5A 级景区中率先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景区。它是以旅游服务为核心,主要涵盖移动电子商务服务、长白山优质商品交易服务、国际化商旅产品服务等一系列功能性的服务。该平台是基于新一代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构筑的一种移动电子商务平台。长白山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不仅面向长白山景区内的游客,而且面向景区外其它地区、面向全球客户的移动在线商旅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给景区内游客提供一个全新的游览体验,而且游客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购票、自助导游,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购买温泉鸡蛋、土特产品等长白山优质商品。而且景区外的全球通客户,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白山,灵活便捷地订制各种商旅服务产品。“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智慧旅游作为重点工作,长吉两市将把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一体化系统工程正式启动,推动长吉一体化战略的实施;5A 及4A 级重点景区借助智慧旅游平台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推广“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1.2对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少

近几年来,吉林省境内逐渐出现一些农业生态观光园,如位于长春市的缘山湖农业园、吉林市浑江区六道江镇的白山中天农业观光园、延吉市的延边国贸科技园等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客源。这些观光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观赏体验农业生活、出售有机产品、生态养殖、农业培训等方面。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为企业或个人提供网上交易洽谈的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t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商务顺利运营的管理环境,是协调、整合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企业或商家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有效地、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在吉林省现有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当中,能有效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景区只有总数的20%。在此基础之上,少数农业园还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交换。

2 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智能化设备落后

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景区设施建设落后主要体现在景区内缺少智能化设备。目前吉林省在农业生态旅游景区设施建设问题上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盲点与空白,部分景区在设施建设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而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主体是自然和生态环境,一旦兴建部分实体性的设施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财政开支,这就致使景区设施建设陷入了相当尴尬的境地。农业生态景区设施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吉林省省内农业生态旅游景区质量和形象地的,景区设施建设对于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存的这种生态旅游景区的评级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吉林省生态旅游景区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2.2游客对智能化设备使用程度不熟练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迅速发展,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现代化智能产品已被人们广泛使用,这些集通信、娱乐于一体的设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方便。景区增设的智能化设备更为游客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且为景区本身增添了“智慧”色彩。然而,调查显示,只有18-45岁的人群对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使用较普遍,且较熟悉这些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可知游客当中可以熟练使用景区内智能化设备的人并不多。这种对于智能化设备使用的陌生阻碍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农业生态景区所提供旅游产品的感知与体验,同时也影响景区对所拥有的旅游产品的宣传效果。

2.3缺少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个性化定制

科技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也就导致智慧旅游背景下的生态旅游缺乏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个性化定制。无论是智慧旅游者中新的理念还是农业生态旅游者中新兴的旅游项目,都是比较高级的旅游方式,都要借助于移动智能终端来实现对外界的宣传。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上支付购买自己想要的产品,可以根据个人不同喜好筛选、选择商品。但对于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游客们即使拥有智能化设备却不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且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由此可见,缺少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个性化定制也是制约吉林省开展智慧旅游背景下农业生态旅游的因素之一。

3 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智能化设施建设

促进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吉林省生态旅游景区的智能化设施建设,进而增加吉林省生态旅游景区的基数。吉林省应该依托现有的长白山等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对景区内的设施进行完善,以增加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规模和吸引力。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于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智能化设施的考核,而吉林省地方政府则应该积极的向国家旅游局提交本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智能化设施建设申请,并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

3.2加强对智能化设备使用的宣传

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促进智慧旅游背景下农业生态旅游的项目开发进程,景区需要在游客进行旅游之前加强对于景区内智能化设备使用的宣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15-50岁的游客对于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比较熟练,可以在景区内张贴海报或设置宣传栏以达到宣传效果;对于儿童和老年游客,应在景区内设有专业讲解人员对游客进行介绍。旅游企业在组织游客进行旅游等相关活动时应该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游客的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相关介绍,特别是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的时候,应该考虑让游客深刻的体会到景区的“智慧”之所在。景区管理人员应该从景区的管理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对于一些较难操作的设备进行反复介绍,并且要实时观察游客对设备的使用情况。

3.3加强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个性化定制

为了实现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生态旅游项目顺利开发的目标我们必须要大力的加强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个性化定制。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个性化定制主要针对于散客,用不同的旅游方式及活动吸引不同的旅游人群。当地政府对于景区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个性化定制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给予支持。更应该加大财政支出以提升吉林省旅游文化和旅游景区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吉林省的旅游特色。而广大的旅游项目开发企业和旅行社则要积极的向全国各地扩展业务,制定出更多样的省内旅游路线,坚持依然为本,文明出游的方式来进行各项的旅游工作。只有这样,吉林省的旅游项目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3.4加强智慧旅游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引进

吉林省必须要加强智慧旅游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加大对于智慧旅游技术的研发与引进的力度,对于有意向进行相关技术研发与引进的企业或者个人给予强有力的经济和政策支持。而且地方政府要带头像中央政府提出作为智慧旅游第二批试点城市的申请,一旦申请获得审批,我们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便会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上的支持。而广大的旅游项目开发企业则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智慧旅游技术的引进之中,要积极的转变观念,相应国家深化改革的号召,可以考虑同国内有经验的企业进行合作而共同开发。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智能产品的大范围使用为发展智慧旅游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与此同时,农业生态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业中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智慧旅游背景下发展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提高吉林省旅游业竞争力,有利于吉林省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旅游需求。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沈杨,张红梅,何越.我姑智慧旅游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甘肃农业.2013,(06):56-58.

[2]乔原杰.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3,(06):22-25.

[3]娄春辉.吉林省旅游经济一体化探究[J].吉林旅游业.2013,(01):44-45.

[4]王玲.浅谈我国智慧旅游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13,(04):55-60.

[5]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3,(02):33-40.

[6]彭兆荣,闫玉.论生态旅游、原生态旅游与原旅游[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5):17-21.

[7]赵爽,董鑫,苏欣慰,胡刚.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现状比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4):40-43.

[8]张冰.长白山生态旅游商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04):25-27.

[9]宋宇.浅析生态旅游的价值[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02):27-33.

【作者简介】

付卉,女(1978.1-),籍贯:吉林省吉林市 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服务管理,酒店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经济,创业管理,生态旅游。

作者:付卉

上一篇:高校税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国外物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