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途径的多元化,农业不再是农村发展经济的唯一途径,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开发,为很多农村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篇1:

财政金融视域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①

摘 要:随着旅游行业发展的日益加速,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备受人们追捧,同时这也保护了旅游资源。少数民族作为生态资源优厚的区域,应更多注重生态旅游的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本文从财政金融视角,以云南省为例,对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分析,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视域 生态旅游 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也得到了很好地推动。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旅游模式对环境的破坏情况愈演愈烈,因此,人们开始注重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对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相对于国外来说较为落后,但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雄厚,在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来促进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1 云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的相互结合过程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生态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吸引了各地的旅游爱好者。相对而言,云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优厚,这些资源是云南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根源。但是由于云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始时间较晚,这就造成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思想意识薄弱,因此现阶段生态旅游的开发效率低下,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收益不理想的状态。在管理制度上也有很多地方不够成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意识薄弱

对于国内的旅游产业而言,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人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认知还存在极大的不足,很多人的思维还没有从传统的旅游模式中跳脱出来,这样便会影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发展。要想生态旅游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引导大众对生态旅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其真正的内涵。

在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有很多不文明与不理智现象。政府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更注重它所能带来什么样的收益,以及能否提升当地的整体经济。因此,出现了过度开发生态资源,景区的游客接待量超负荷的现象,这种做法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景区环境。这种现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态旅游在经营层面考虑不全面,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不全面,思维意识认知不足,从而导致生态旅游业未得到良好发展。从生态旅游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来看,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存在专业知识不足,服务的质量低下等情况。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服务人员不能够有效、高质量地对其进行讲解,游客对于云南的特色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由于这些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云南的生态旅游发展便会受到约束。云南当地居民作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觉悟不够,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当地居民各方面的素质应该有所提高,共同努力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从游客层面来看,绝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行业的一份子,在旅游过程中有很多不文明现象,破坏生态环境,污染公共空间等,游客应该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旅游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出一份力。

1.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较多,但是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度不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头组织,这就导致管理力度不够,效率低下。

生态旅游业管理部门的体制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惩罚体制,这样对于景点不文明的现象就没有约束力,会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对于价格方面没有统一标准,这便导致同行恶意竞争,扰乱价格市场,云南旅游业的品牌形象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会阻碍云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

1.3 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发规划不健全

云南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市场的开发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初步形成了休闲玩乐以及体验生活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但是目前主要是依靠传统旅游来带动生态旅游。对于生态资源的开发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进行挖掘,并没有对云南的生态资源深入探索发掘。生态旅游模式就出现了缺乏民族特色以及发展周期性不长的现象。生态景点的开发利用被社会化,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市场大众的需求,主体没有放在突出云南特色文化上面,久而久之旅客们便会失去兴趣,其在生态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会下降。

1.4 生态旅游建设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随着云南省生态旅游业的极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相关旅游设施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很多景区的设施还是旅游发展初期的设施,很多设备已经不能使用,这些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旅游市场需求。生态旅游设施配备的缺乏会直接影响生态旅游发展,政府应该对生态旅游所需要的硬件设施、软件設施进行改善。例如游客的住宿、餐饮、以及景点的娱乐设施等都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升级。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云南省生态旅游中绝大部分的服务人员都是就近招聘,并且都没有受到过专业化的培训,这些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云南特色文化的了解都不足。在对游客讲解过程中,他们不能精准全面地讲解云南民族特色文化,对于生态旅游的特色宣传力度不够,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也不能有效传达,这便约束了云南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生态旅游建设的质量。

2 云南省生态旅游开发与利用的发展对策

对于云南省生态旅游开发及利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针对其问题作出一些应对方案,以此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对于云南现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其次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调查,制定完善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从而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让生态旅游得到良性的开发及利用。

2.1 充分发挥现有的云南生态资源

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现有的生态景点,例如玉龙雪山、泸沽湖、大理、香格里拉等,利用现有的景点推出新的旅游方案,增加一些新的旅游产品,这样也会推动旅游经济。在旅游的宣传推广方面,可以重点突出云南的生态旅游景点以及云南特有的景区文特色等,利用网络效应进行一些视频宣传,提升知名度。在宣传的同时,可以将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等传统旅游中没有的特色重点宣传,以此吸引游客,提升影响力。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2 加大资金投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

由于教科文组织、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对云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予以了高度关注,且提供了大力支持,因而平台的资金与渠道优势应当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来。为了吸引越来越多企业、金融机构、社会个体对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投资,需要以政府为中心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与扶持度。构建规模较大的生态旅游投资平台,淡化行业的行政色彩并采取市场化模式对生态旅游进行管理,从而吸引外资与民营企业对其进行投资。

云南省应当不断加大对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规模也应当不断扩大,大力创新旅游产生,从而使得云南省生态旅游品牌得以推广。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招商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云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行业收入来改善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对云南省生态旅游产业链进行不断优化,并对与之相关的娱乐、餐饮等产业进行改进。

2.3 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的技术要求,加大环境保护

云南省在开发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生态的平衡以及省会经济效益。为提升旅游发展的质量,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可以加大科研技术的应用支持。

例如可以对生态环境的考察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保护云南的生态资源。这些数据库也可以分類为景区交通、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以及生态景点的人文气候等相关信息。这样在管理建设时可以一目了然,相关部门也能够实时监测数据,并且可以作出精准分析,保护了生态旅游文化的资源的多元性。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增强危机管理措施。技术部门根据数据的监控,预测分析出可能会对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在各个景点可以增设监控,对景区的环境以及安全进行实时监控,避免出现自然灾害,以及游客数超负荷的现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旅游景点的相关负责人员也应对景点游客加强管理,杜绝一切不文明现象,可以用惩罚制度来打压这种现象的发生,让生态环境不被遭受破坏。在建设绿色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以对绿色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生态资源进行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但是这些资源一旦破坏便很难被修复,因此人们在注重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起到约束作用,降低生态资源遭受破坏的概率,同时也起到保护生态资源的作用。以此,让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推动云南当地的经济发展。

3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可运用财政金融政策

虽然开发旅游资源主要属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但仍需要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两手抓才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大都依靠财政金融政策来实现,还需要结合运用计划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

3.1 根据生态旅游的规划指标实行相应的税费政策

建立具备科学公正行为指标的规范化管理系统是有必要的,实行这样的管理系统是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指标的制定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静态指标包括建筑物的占地面积、环境监控等,而旅游人数等则归类于动态指标。由于指标的动静态特点,财政也需要按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税费政策。在偏远地区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所以,对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政府应该实行多予少取的经济扶持政策。

3.2 多渠道筹集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资金

生态旅游项目能带来收益的大部分处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和经济贫困地区,为了建设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在开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充足的资金能够给民族自身文化的保护以及修复提供保障。开发与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资金来源有以下几个渠道。

(1)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容纳国内外资金的注入,允许社会各界人士投资生态旅游项目。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要改变传统观念中落后的部分,摒弃外资和民间投资的偏见,做到兼容并蓄。开发生态旅游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扶贫,政府需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且做好后续的完善工作,能够及时跟踪监督、检查落实。为了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需要政府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2)为了能够更广泛的筹集资金,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前景较好的项目,可通过发行旅游债券或旅游股票的方式来实现。同时支持生态旅游企业采取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广泛的推广开来。

(3)实行旅游生态税收政策,通过税收的支持,满足资金需要,建立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和保护基金,保障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可行性。

4 结语

开发景区时进行科学的规划,保障现有生态资源不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对后代人的支持能力不带来负面影响,不会遭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作用破坏。政府针对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是通过财政金融政策来宏观调控的。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严格控制旅客数量,不宜过多;(2)规范旅游设施建设的管理标准;(3)监督生态旅游活动;(4)积极推进污染防治;(5)加大环保意识宣传,自觉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并灵活运用国家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金淑彬,黄萍.财政金融视角下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 成彦博.少数民族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浅析[J].人文天下,2017(3).

[3] 李乔玲.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及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2).

[4] 胡静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探究——以云南茶园生态旅游为例[J].福建茶叶,2017(2).

[5] 中国人民银行海南州中心支行课题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金融, 2017(8).

[6] 卓玛措.金融视角下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 2014(3).

[7] 罗宇,胡方方.云南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8).

[8] 徐佳.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购物旅游资源开发——以霍尔果斯口岸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28(1).

①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计划项目“宝鸡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ZK2018021)。

作者简介:赵建昌(1974-),男,汉族,甘肃静宁人,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可持续发展及旅游扶贫方面的研究。

作者:赵建昌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浅谈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途径的多元化,农业不再是农村发展经济的唯一途径,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开发,为很多农村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指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经济基础环境脆弱、旅游产品失真等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途径,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衣食住行不再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追求,除了物质享受以外,很多人更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需要体验乡村旅游生活进行排解,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乡村,更喜欢到乡村进行旅游。这样的背景为农村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近年来,农业生态旅游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農业生态旅游经济在为农村经济带来极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从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如何可持续性发展。

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起步时间相对较晚,相对于农业经济悠久的历史而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本身发展时间非常短。在旅游经济得到广泛推广发展之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元素依旧是农业,通过农业种植,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后,因为产业调整升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村发展经济的途径也随之多元化,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极其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成为推动农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1]。因为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经济的意识产生时间比较短,所以农村生态旅游经济起步时间晚,在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借鉴其他地方的有效经验,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以农业文化和自然景观为重要基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本身的发展并不以农业发展为唯一的途径,而是以农业文化和农业生态为重要基础。通过农业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到当地旅游观光,让外来游客体验当地的种植和收割,从而使其深入了解更多的农业文化,以此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而自然景观作为最为原始的环境,是人为因素不能创造的,其能够让人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农业生态旅游经济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而旅游本身以体验和欣赏为核心,这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以农业文化和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2]。

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多元化地将外来游客吸引到乡村,使其通过体验当地的农业种植、农产品收割等活动,加强其农业体验,了解更多的农业文化。同时,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能够让游客从视觉上得到享受,并且最大化地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包括二次旅游的游客,持续性带动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是以农业文化和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开展的,如果农业文化得不到有效延续、农业生态自然景观得不到最好的保护,反而被不断破坏,显然会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乡村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

能够提高当地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当地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只有当地自然环境优美,卫生环境各方面都非常适宜旅游,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资源。而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让乡村村民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从而提高其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也会让当地有关单位和部门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多方面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向前发展[3]。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在各主体的大力支持下,得到有效、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问题阻碍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环境脆弱

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农业生态资源被过度开发,遭受严重破坏。有些地区为了能够最大化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迎合”游客的需要,会对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而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因为不具有科学性和规划性,往往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很多农村地区为了使当地环境、外貌能与城镇保持高度相似性,以此吸引更多游客,会对当地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人为改造,过度化地追求城市“美感”,反而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始性,难以突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色,自然吸引不到更多的游客前往。

一些农村地区忽视了农业旅游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让农村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显著提高,这样的变化让某些农村地区的人员忽视了农业经济本质上是以农业文化和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的,而过于追求农业文化体验,仅仅在游客前往时进行农业种植和收割,并没有真正进行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这种过于追求表面形式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4]。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原始农村生态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持,也离不开农业文化的有效、实际、深入的发展。过度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过度追求城市工业文明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会极大地破坏农业自然景观的原始性。而很多地区依然没有注意到该问题的重要性,没有保护自然景观和实际传承农业文化的意识,经济利益的驱使,让很多地区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过度开发,严重影响着农业旅游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失真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特点,在传承农业文化的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一性,但文化是有地域性特征的,独特性依然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地区的农业文化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都带有当地独有的特色。这种多样性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到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某些地区开始放松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持。网络技术的便利性,让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主体看到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契机”,在看到其他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取得极好的效果后,会过度模仿甚至复制其他地区的农业文化,生产一模一样的农业产品,而忽视本地区农业文化独有的特色,以此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然而,过度的同一甚至是同质化,反而会让游客对农产品产生疲乏感,越来越失去前往旅游的兴致。

将农业风俗习惯、文化过度神秘化,以此让游客产生猎奇心理前往旅游,反而对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农业文化、风俗和城市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农业文化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一直保持着自身特色,相比较而言,農业文化内涵更丰富。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很多地区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吸引到外来游客探究农业生态文化,欣赏乡村自然景观。然而,随着近年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地区逐渐增多,某些地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往往会从农业风俗和文化方面入手,将当地原本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农业风俗和文化过度神秘化,编造不实的神话传说,以此让游客因产生猎奇心理而前往[5],但却在真正见到时因为与宣传时不一致,反而增加了负面心理。过度将农业风俗和文化神秘化,让原本内容丰富、极具特色的农业文化和风俗变得单薄,仅仅只是“神秘”,而这种“神秘”,因为不够真实而失去了发展的延续性。

四、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1.有效整合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多层次、多元化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首先,加大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促进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有关主体要充分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同时也要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需要可持续性发展,从土地开发利用、自然景观打造利用等方面入手,充分做到“保护和开发共同推进”,在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方法要正确和适当,适度开发。比如,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尽量少施肥,在开发旅游欣赏资源的过程中,确保自然景观能够保持原始性。

2.推动体验和欣赏一体发展,多方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在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农业文化、风俗、种植与特色乡村房屋居住体验、乡村生活体验等有效结合起来,让游客的农业生态旅游呈现完整性,能够真实体验到农民的生活,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3.看到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农业生态本身所具有的宝贵财富,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有关部门应当注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让当地人能够意识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并不是一时的,相反,具有长久性,而这种长久性需要当地每个个体进行共同的维持。只有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最大化的保护,自然景观的原始性能够最大化得到维持,整个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才会在此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文化、环境各方面的有效维持和保护,过度地进行开发利用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在开发土地的过程中,科学利用土地,种植原生态的农业产品;在利用当地自然景观吸引游客资源的过程中,同样要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维护自然景观的原始性,让游客能够原滋原味地欣赏到当地的特色风光。只有环境和农业文化良好发展,才能从基础上确保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规范发展,确保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真实性

农业文化是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产品。保持农业文化的独特性,确保在众多地区中能够凸显自身特色,应成为各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共识,如果各地区的农业文化都千篇一律,没有自身特色,或者为了过度吸人眼球而忽视自身的实际,过度同化自身农业文化产品,那么显然对于当地生态旅游经济的长久性发展是没有益处的[6]。因此,各地区要注意适当性,在看到其他地区获得成功时,可以借鉴他人的方法,而不是借鉴他人的内容、过度磨灭本地区农业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是要找到不同,优先发挥本地区文化特色,找到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经济的有效途径。

适当发挥农业文化“神秘性”“悠久性”的特点,找到自身优势,打造属于本地区的品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以找到农业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不同,以此作为对比,突出农业文化的优势和特色,让农业文化的内容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多样化。只有不断挖掘农业文化的优点,丰富农业文化的内容,才会让农业生态旅游经济自身的发展有更雄厚的基础。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游客一时的猎奇心理而让农业文化变得神秘化、迷信化,那么显然极其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各地区应当抓住重点,从多方面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让当地农业文化能够保持自身特色,推动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向前发展。

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资源保护、保持农业文化原始性、自然景观维护等各方面进行推动,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农业文化得到最大化的维持,大自然才会源源不断地回馈我们,给予各地区更加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也只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才会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经济效益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其来源基础即生态环境保护,同样重要。因此,为了推进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与自然、与文化、与生态环境和平相处,携手共创乡村未来。

参考文献:

[1]  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2):29-31.

[2]  陈珊珊.浅谈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研究(上),2018:65-67.

[3]  罗成.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旅游经济,2012,(8):82-83.

[4]  杨晓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2):150-154.

[5]  李敏.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5):145-148.

[6]  易勤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7):224-226.

[责任编辑 毛 羽]

作者:袁红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篇3:

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战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动青岛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贯彻农业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认为,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是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智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0引言

青岛是山东半岛沿海重要城市,2020年青岛的GDP达到12400多亿元,是GDP过万亿的23城市之一,位居全国第13,高居山东省第一,其中农业产值增加值为425亿多元,同比增长2.6%,但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同比增长率都较为落后,当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导致青岛市第一产业的增长率较低,表现较为低迷,然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受到的不利影响更大,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远远好于农业。青岛市乡村振兴的关键还在于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才能兴旺,只有产业发达了,农民才能增收致富。因此,高度重视农业,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动青岛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贯彻农业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青岛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是青岛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了,才能把青岛市农业打造成美丽宜人、安居乐业的场所,让农民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职业。

1研究现状述评

景文清、秦可欣、张玉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三个村庄的实证调研一文中指出,无论采取何种策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进行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乡村固有的美丽和纯真,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大力整治乡村环境,建设宜居乡村,不断提高乡村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感,加快提高乡村人民的收入水平,通过振兴乡村生态旅游业大力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作者周冲在乡村产业振兴投融资模式创新与产业提升机制设计一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有各类资本的投入,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当然,由于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天然具备一定的弱势,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行为,可能无法吸引大量资金介入农业领域,因此,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更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财政补贴、优惠信贷的提供来带动各类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领域。王小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一文中,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不同农业地区特色较为鲜明,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农业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较差,提出了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发挥优势产业的引导作用、加快产业融合步伐、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等相关措施。吴永华在开发利用农作物多种功能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探讨一文中认为,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开发利用农作物的各种功能,推动乡村农业新的业态、新的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加快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投入使用,加快培育具有创意特质的农业新品种,赋予农产品养生保健的独特功能,逐步推向市场,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保健养生的强烈需求,以此促进乡村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刘同山、尤思琦在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基于农业及农業农村服务业视角一文中指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是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存在着小散弱的特点,如果不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把农民从小散弱中解放出来,乡村产业振兴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引导小农户和其他市场主体联合起来,实现合作和互动,要破除妨碍城市人才和各类资本进入乡村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资本和人才向乡村流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杨孝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初探一文中认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农民脱贫,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姜峥在产业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政策促进效应分析一文中指出,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并且通过案例进行了论证,最后总结出了成功的经验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路标在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农业的迅速发展,各电商平台深挖农村市场,农村电子商务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发展到社会转型等,成为影响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青岛市下辖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即墨区七个市区和胶州、平度、莱西三个市,不同的区市有不同的特点,其经济规模总量、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区市应该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振兴道路,通过对不同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文章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措施来振兴青岛市乡村产业,实现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2.1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农业是指当地独有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特点的农业产业。比如青岛市黄岛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特别适合种植蓝莓,因此,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吸纳更多的就业。但蓝莓是高端水果,附加值较大,价格较高,会面临销售上的困难,因此,要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从营销方面发力,首先,要加大蓝莓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搞好促销这个重要环节,品牌对一个地区和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做好品牌宣传和推广,打好品牌这张牌有助于提升蓝莓产品的附加值,培养忠诚客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黄岛区有一个知名蓝莓品牌叫黄岛蓝莓,它是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市场反响很好,因此,加大黄岛蓝莓的品牌推广力度有助于黄岛蓝莓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大幅度提高销售收入水平,提高黄岛蓝莓种植企业、仓储企业、加工企业、包装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等相关企业的经营收入。其次,要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不同品种的蓝莓、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客户应该制定不同的价格。高端品种的蓝莓应制定较高的价格,在高档商场等场所销售要制定较高的价格,节假日、销售淡季应制定较低的价格以引诱更多的客户购买,扩大销量。

2.2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随着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地铁的不断延伸,随着汽车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和私家车的不断普及,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容易,到乡村旅游成为众多城市人群的一种休闲和放松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种客观必然。青岛市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平度市政府非常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帮助企业、村镇、合作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出平度市大泽山镇响山潘家村等乡村旅游特色村、平度市青岛大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乡村旅游特色点、平度市青岛樱桃乡村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等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饮食、农产品采摘、农业观光、休闲农场、特色民俗文化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通过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设施等措施和手段带动农民致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平度市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下,涌现出了许多知名农产品品牌,如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明村西瓜,这些知名农产品品牌深受广大青岛市民的喜爱。

2.3推动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农业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植入了高科技元素,将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电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当中,使传统农业带上了智慧的帽子,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业产出,可以说,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青岛市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比如,青岛市城阳区在抢占智慧农业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围绕智慧农业人才、智慧农业技术、智慧农业装备制造等方面展开攻势,推动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海水稻种植方面,采用智慧农业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种植面积突破了10万亩,众多企业入驻华为九天智慧农业物联网产业园,并引进一批智慧农业方面的专家和高学历人才。今后,城阳区应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贯彻到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智能播种技术、智能栽培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水肥技术、智能收割技术和智能仓储和配送技术,推动青岛市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2.4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融合程度越来越高,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青岛市胶州市做得比较好,比如,胶州市里岔镇地瓜产业打造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通过将地瓜加工成地瓜枣,然后将地瓜枣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出去,此举不仅增加了农民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而且解决了返乡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里岔镇的地瓜产业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和示范产业。因此,推动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应树立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理念,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供应链水平,提升价值链附加值,不断推动青岛市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景文清,秦可欣,张玉玺,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三个村庄的实证调研[J].中国商论,2020,(04):229-230.

[2]周冲.乡村产业振兴投融资模式创新与产业提升机制设计[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2):94-97.

[3]王小艳.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2):102-103.

[4]吴永华.开发利用农作物多种功能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9,(12):2165-2167.

[5]刘同山,尤思琦.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基于农业及农业农村服务业视角[J].新疆农垦经济,2019,(11):16-25.

[6]杨孝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初探[J].南方农业,2019,(27):104-105.

[7]姜峥.产业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政策促进效应分析[J].河南农业,2019,(35):15-16.

[8]路标.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129-130.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青岛市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基于产业振兴视角”(595)。

作者簡介:林晗雨,女,山东威海人,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外包2019级本科生;孙欣羽,女,山东烟台人,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营销2017级本科生;陈晓明(1969-),男,江苏宜兴人,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贸易、营销。

作者:林晗雨 孙欣羽 陈晓明

上一篇:学习十七大的意义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脚马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