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经济融资机制创新选择论文

2022-04-22

[摘要]金融作为影响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优化资源、信用约束等诸多功能。以金融来支持创新型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措施是让金融市场参与者成为创新主体。只有建立一种能够鼓励创新的金融制度,才可能激发金融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开发出满足创新型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金融工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型经济融资机制创新选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型经济融资机制创新选择论文 篇1:

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开展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重点探讨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的内外部管理机制。其中创新型企业内部管理从制度层面的创新、业务流程层面的创新两个角度展开;创新型企业外部管理也从两大层面展开,一是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二是维持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这主要包括了资金激励机制、产业创新整合机制、人才机制、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组织载体,以及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等。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管理机制 企业治理模式

一、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的研究意义

在以全球化、科技化为主要特征的21世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没有自主创新,我国企业就很难在整个世界经济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更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起主导作用。要建设创新型企业,就必须重视创新型企业的管理机制。必须加紧对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的研究。

1 重视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是由管理机制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管理机制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起着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形成、凝聚、巩固各种创新型要素的重要渠道。建设创新型企业,需要各个方面的创新型要素,如资金投入、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创新、知名品牌以及潜在市场,等等。每一种创新型因素,从什么地方来,如何保持持续增长,如何发挥正常作用,都需要科学的长效机制来进行管理。创新型企业要长期存在、持续发展,就需要每一种创新型因素能够持续不断地供给,更需要每一种创新型因素都能持久地发挥作用。每一种创新型因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持久地获得,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持久地发挥作用,都离不开对这种创新型因素的管理机制。

(2)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沟通、联接、组合各种创新因素的重要枢纽。如果说各种创新型要素是创新型企业这个大机器的必要零件,那么,科学管理机制就是完成这些零件组装任务的组装车间。确定各种创新型要素的比例,通过合理的组织把各种创新型要素结合起来,增强各种创新型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使各种创新型要素产生一种良性的合力,形成更大的创新力。如果各种创新型要素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则它们在一起不仅不能产生出应有的合力,而且会严重妨碍各自的成长发展。沟通、联接、组合各种创新型要素,使每一种创新型要素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并最终产生出最大的合力,正是科学的管理机制所能完成的任务。

(3)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激发、推动、引领企业创新的重要保障。管理机制是一个企业的统帅,它设定了企业的基本框架,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一个企业是不是创新型企业,能否进行真正的企业创新。能产生多大的企业创新,最终要看这个企业的管理机制。设置哪些部门,每一个部门在整个企业中处于什么地位;需要哪些员工,每一个员工在整个企业中承担什么样的权利和责任;进行什么活动,每一个活动在整个企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等,直接构成整个企业的基本气质,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基本功能。

2 重视创新型企业管理机制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是由我国当前创新型企业的管理现状决定的。无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来说。创新型企业都是一个同世不久的新鲜事物,理论界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企业界对创新型企业的建设,都还停留在刚刚起步阶段,这就决定了当前的创新型企业建设还有众多不成熟的地方。从管理机制的角度看。当前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强调科技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重视不够。不可否认,科技创新确实是我国企业亟需提高的一个重点,但是创新型企业不等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它包含着比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多的内容。过于强调科技创新,甚至只看到科技创新,而忽视包括管理机制在内的创新型企业全面配套工作,会将创新型企业建设限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里,更不利于在全国各种层面的企业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

(2)对市场的消费需求重视不够,导致我国企业的管理机制已经跟不上创新型企业的要求。创新型企业的一个核心特点是以变动着的市场需求作为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无论生产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首要的前提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选择日趋多样的情况下,企业创新就是要从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信息开始。以新的市场需求作为自己创新的突破口。这就需要企业把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和市场开发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把管理重心放在生产、销售或服务上,只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突击市场词研工作,而没有建设长期有效的市场分析机制。

二、创新型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

一个企业的创新从企业内部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的创新,即治理机制的创新,主要从企业治理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创新问题;二是业务流程层面的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如企业如何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外界环境的变化,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企业在这两个层面上都必须实行最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机制。

1 企业的治理模式与创新。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是否形成足够的规模,例如,通用电器、松下等大型企业都在该背景下产生,此时投资者的资本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股东治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环境正逐步发生了变化,例如,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资本的筹集变得更加容易,来自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励,新的市场机遇不断涌现,此时规模已经不再成为决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一些企业家可以凭借其敏锐的市场目光,抓住市场机遇,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市场的领先者。如微软(Microsoft)、雅虎(Yahoo)、谷歌(Google)等企业,这些企业自创业开始,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为全球的顶级企业。这一切说明,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中的人力资本逐步成为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创业投资是随着新经济的产生而得以迅速发展的投资形式,为企业的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由创业资本所支持的企业,每单位资本所提供的创新贡献率是普通资本的三倍,风险企业之所以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运转经营,与其实行了更为合理的治理机制有关。与普通企业相比。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风险企业普遍使用了可转换证券作为融资工具;第二,风险企业中往往根据阶段性目标进行相机管理;第三,风险企业往往通过多阶段投资方式,即投资者往往并不一次性投入企业所需的资本,而是根据企业经营的状况,分阶段投入相应的资本。

传统的治理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目的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以布莱尔为代表的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目标不应该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相关利益者在内的总利益最大化。特别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趋向稳定之后,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已经不再是企业家的创意和组建企业才能,而是在特定市场条件下的运营能力和来自组织内部持续的调整能力,即稳定后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来源于经理和员工的人力资本,而不再是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此时企业治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励经理和员工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这一目标,一种通过报酬制度使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租金更多地联系起来,如通过员工股票所有权计划(ESOPs)或者股票期权(opition)的方式。另外一种是通过授予员工关键性资源的进人权。因此,与传统型企业的权力集中在金字塔组织的顶层相比,创新型企业中的权力分散地分布于组织之中,并采用一些更为平等的组织制度安排。例如,企业中的水平等级制度(horizontal hiararchiea)取代垂直的等级制度(vertical hierarehiea),并更多地采用项目团队的组织方式。

总之,国外关于企业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企业的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的选择是决定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特别在新经济的背景下,企业能否充分调动企业家和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降低其投资风险,通过一些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如新型融资工具的选择、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动态管理或者多阶段投资等,在企业中形成合理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配,是决定企业创新的关键。

2 业务流程层面的管理与创新。根据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的定义,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显著性提高。具体地讲,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重组,是对企业价值链的重新构造,是在新经济条件下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自业务流程重组思想提出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世界500强中有7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业务流程重组,尽管许多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大量的企业在重组后失败的案例。1994年,CSC Index公司做了100个BPR项目的调查,结果67%的企业认为效果甚微或失败,只有33%的企业认为BPR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利用业务流程重组,本文借鉴国际的经验。针对中国企业,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一,技术只是业务流程重组的手段,在改造企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新流程的合理性。目前在国内企业中,对业务流程重组存在的偏见之一是,认为业务流程重组等同于在企业中上ERP系统。这种观点认为,BPR的核心就是要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因此不惜代价引入昂贵的管理系统,但结果却收效甚微。实际上,信息技术只是业务流程重组的工具,业务流程重组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工具是否先进,而在于其战略是否合理,即业务流程重组首先是企业很好的战略管理工具。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实际上是用一种崭新的管理思维对企业生产、服务活动过程进行再组织,重新塑造或者强化企业竞争力。

第二,在业务流程重组中要注意商业模式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希望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从而有所创新的企业而言,必须有效区分企业的商业模式变革和经营效率改善之间的关系。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是根本性的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而改善经营效率,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意味着局部性的调整。

第三,业务流程重组要注意组织的柔性。所谓“组织柔性”,主要指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客户需求的能力。组织柔性强调企业的扁平化和模块化管理。在企业的流程中,纵向流程常常贯穿组织的各个等级,企业经营者需要收集相关信息,以便能够对相关问题做出有效决策。横向流程根据具体的项目组织团队,保证客户单点接触,确保任务落实。建立跨职能团队也是横向流程应用的一大特色,通常在执行企业战略上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在企业中存在较多的横向工作流程,为组织的运行带来管理柔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中不需要纵向流程,纵向流程可以对横向流程之间进行协调管理,以避免企业内部之间出现冲突。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横向流程和纵向流程之间保持相应的平衡,具体的选择与企业的问题和企业领导者的偏好有关。

总之,由于时代的变化,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价值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例如,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国际性转移,一些跨国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给我国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也为区域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其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带来新的机遇。这就需要我国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的方式,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进行调整,采取虚拟企业或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国际企业对接,以便抓住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

三、创新型企业的外部管理机制

创新型企业外部管理机制的构建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创新型企业外部管理机制构建上的作用主要为两方面:一是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激发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力;二是维持市场的公平和效率,并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保护。综合来讲,主要包括了资金激励机制、产业创新整合机制、人才机制、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组织载体。以及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等。

1 资金激励机制。在技术创新投资越来越多的今天,资金缺乏成为众多创新型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创新型企业中,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科技司对全国173家大中型企业和58家小企业的调查,在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展技术创新的问题上,大中型企业的动力远不及小企业强。但是中小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唯一具备的优势就是掌握有一项或几项科研成果和能够进行科技创新的研发人才,它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多是缺乏进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资本,而且难以从政府部门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有限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因素,使政府在制定资金政策时所安排的国家投资、银行贷款、财政借款及拨款等大多向大中型企业倾斜,有限的财力使国家根本无暇顾及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难以解决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第一,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和方法,在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方面,要改变过去以企业为主发放资金的方式,应构建根据重点项目以及技术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来安排资助对象的资金扶持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激励企业进行关键性的技术创新,而且为那些拥有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了获得较多资金资助的机会,促进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开展。第二,构建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仅仅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来促进创

新型企业的发展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匮乏问题的,应通过财政投资、政府采购、信贷担保、发展基金、二板市场等多种方式建立起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体系,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企业创新基金,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探索建设风险投资机制及退出机制。同时要改进对企业的信贷服务,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对企业创新的信贷投入等。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行税收减免等方式减轻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

2 产业创新整合机制。产业创新整合的作用在于以重点产业的发展为导向,整合产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力量,从而达到促进重点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构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整合机制,构建的目的在于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创新源的问题。从目前中国科技研发实力的分布上看,科研中心、大专院校等学术和科研机构集中了大量的科技研发人才,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它们的专利发明申请量’拥有量、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均远远高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创新源不足的问题,而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则面临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整合二者的技术创新力量,可以很好地解决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源问题,同时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要鼓励、支持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面向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各项服务。同时要强化服务机构的建设,尽快组建起一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既有经营思想,又懂政策法规的高级营销复合型技术经纪人队伍。另一方面要构建创新型企业间的模块化创新整合机制。随着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科技创新周期的逐渐缩短,现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是难以为继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开展技术创新。因此有专家认为:“未来的跨国战略将日益以协作而非单纯的竞争为依据。”这需要政府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相互合作的信息,使企业能够根据产品等的需求进行自由组合,这一方面增强的企业的相互竞争,使企业能够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寻找到优秀、合适的合作伙伴,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3 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能够不断创新的核心力量。在我国,科技人才短缺是一些创新型企业发展上的最大障碍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每万名劳动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瑞典是86人,日本是85人,美国是74人,澳大利亚是66人。法国是61人,而我国仅有7人。对此,政府应该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上的支撑。这需要:第一,加强创新型教育。一方面创新型教育要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我国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以及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另一方面。改进大学教育体制。大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关键的阶段,对此,大学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及时合理地调整学科、课程的设置。同时,在培养方式上,应采用更柔性、科学,适宜的培养方式,为青少年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第二,建立对人才的吸引和留住机制。政府一方面要为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加大吸引的力度,向国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创业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条件,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实行柔性的人才流动政策,尤其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才引进办法。代之以“侯鸟式”或“两柄式”等多种人才流动政策。第三,搭建创新型人才的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络教室等手段发展远程教育,解决工学矛盾;组织成长性好、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内外企业学习,加快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等。第四,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我国的传统文化有非常优秀的精华,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对创新的束缚因素,缺乏冒险精神、不求上进、但求无过等思想,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思想和行为。创新文化核心是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它是张扬个性和团队精神的有机统一。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对于发挥和调动创新型人才的聪明才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各国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来看,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些法律法规应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投资政策、融资政策、专利保护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鼓励创新的各种奖励政策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法》等政策法规,但是从现有情况看,我国在有关创新型企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政府应出台更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完善有关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推广,以及政府支持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活动减免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特别要注意对发明人的激励,以及对发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并鼓励到国外申请专利。政府还应通过行政和管理机构的有效运作。规范科技创新行为等。

5 组建创新型企业管理、服务机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有效的管理和扶持,但是目前在我国还缺乏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创新型企业专门的管理机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存在多头管理、管理缺位等现象。对此,政府需尽快建立起具有综合功能、权威性的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创新型企业的各项工作,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实施,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等,改变目前创新型企业多头管理的局面。除此之外,政府还需组建一些专门性的机构,如创新型企业人才培养机构、技术推广中心、信息咨询系统、技术创新咨询中心等,通过专门性机构的设置,帮助解决创新型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难题。

责编 若佳

作者:董淑芬 黄 南 刘瑞翔

型经济融资机制创新选择论文 篇2:

创新型城市的金融制度支持

[摘要]金融作为影响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优化资源、信用约束等诸多功能。以金融来支持创新型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措施是让金融市场参与者成为创新主体。只有建立一种能够鼓励创新的金融制度,才可能激发金融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开发出满足创新型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金融工具。因此,应该让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植根于金融制度之中。深入到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市场参与者之中,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金融创新

一、金融制度对于于创新型城市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其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中国,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国家税收出自城市,90%以上的大学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是关键。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通过倡导创新理念、引进创新战略、采取创新措施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例如,北京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是:围绕高端创新、强劲辐射、产业提升、环境优越,2010年初步建成,2020年比较完善,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先锋和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上海市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创新基地、知识扩散中心,在若干关键技术与战略产业领域的竞争力方面处于国内外前列。合肥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其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深圳市于2005年5月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并于2006年1月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要全力建设创新型人才、企业、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四大高地”。

建设创新型城市意味着要使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及各个领域,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技、知识、人力、文化、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等诸多创新要素,以及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和协调。为此,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金融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在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种要素中,金融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金融支持系统是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

为什么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对于这个问题人们通常从两个方面给出答案。一是民主政治基础。英国经过40多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框架,摧毁了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势力。二是技术基础。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出现了科学革命,技术发明不断涌现,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民主政治和科学革命固然重要。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出现并取得成功,得益于英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革命。光荣革命调动了人们的创业积极性,但资金从哪里来?英国的金融革命为人们的创业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一方面,英国政府凭借自身信用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等。如,1688年英国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1697年达到了1670万英镑,1750年更是达到了7800万英镑。另一方面,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产生和发展,伦敦证券市场初步形成,各种金融新业务不断涌现,票据转让和贴现、股票发行和交易等金融活动满足了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

美国实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新经济转型也得益于发达金融制度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美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成功实现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新经济转型,进入了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时代。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离不开健全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创新的支持,特别是以华尔街和硅谷为代表,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金融市场相互联动的、推动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大批风险投资家、战略投资者随时准备为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项目投资。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投融资机制推动着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蓬勃发展。充足的资金供给和高效的金融支持是硅谷乃至美国高科技产业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于创新型城市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筹集资金功能。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实施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必须以投入、保持和再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前提。资金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一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发展中最为活跃的要素。现代金融的基本使命就是通过开发设计一系列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提供投融资服务,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自主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第二,分散风险功能。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等特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转化需要进行长期研究和试验。这一性质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技术开发能否成功、能否实现成果转化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当然,一旦成功,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巨额的投资回报。这么一个漫长且充满风险的“惊险的跳跃”过程,为金融的介入提供了用武之地。因为,金融活动的实质就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金融市场的实质是在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资产、风险和收益的配置。针对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业可提供风险投资、私募、信贷、股权融资等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以分散和转移风险,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资源优化功能。金融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通过金融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实质上是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不同类型的资金提供者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风险、收益的比较选择,寻找成长性好、盈利潜力大的创新型项目进行投资。如果获得资金的企业最终能够为资金提供者提供预期的回报,增加社会总体福利,就表明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反之,则表明社会资源的浪费。整个社会的资金在不断的运动中,引导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第四,信用约束功能。科技创新主体在筹集到资

金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资金提供者以及金融市场施加的各种约束。一是来自股东的监督,包括风险投资者等在内的股东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二是来自债权人的监督,包括商业银行等在内的债权人对企业发挥的监督作用;三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企业经营好坏影响其金融产品的价格,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资本市场收购兼并机制使得企业处于被购并的风险之中:四是来自社会的监督,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也对企业形成有力的监督。这些监督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当然,金融市场在施加约束的同时,也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手段,如股权和期权计划,可以促使自主创新的企业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

总之,健全的金融制度为创新型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投融资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分散创新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创新型企业的高效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其实,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内容的金融业本身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金融创新本身也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没有现代金融创新,创新型城市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支持创新型城市的金融制度体系

创新型城市所需要的金融制度支持体系,体现在投资、融资、金融服务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包括下列内容在内的复杂的、综合的系统。一是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组织体系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国有(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在内的金融机构,布局合理、公平竞争、和谐共处,为创新型城市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组织体系也要求金融调控机关与金融监管机关权责明确、依法运作、治理良好,通过实行金融调控、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实现金融安全,促进金融业健康规范发展。二是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型城市既需要各种投融资服务。也需要其他丰富多彩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诸如信贷、保险、信托、证券发行和交易、金融衍生交易、风险投资、票据、担保、融资租赁、外汇管理、货币经纪、资产管理、财务顾问、征信服务等。三是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这既需要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也需要发展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既要立足于国内金融市场,还要善于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说,发达的资本市场更为重要。这需要完善包括证券交易所、二板市场、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场所、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投融资主体的需求。四是健全的金融服务配套体系。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发展。除了金融机构自身的作用外,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金融服务配套体系,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服务机构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通过发挥审计、咨询、评估、监督等作用,保证创新型融资活动顺畅进行。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能否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有赖于金融法律制度是否鼓励金融创新,能否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对于创新型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创新型城市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体系中,比较关键的问题是解决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及金融服务。企业获得资金通常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渠道。内源融资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如业主的自有资金、亲友借贷、员工入股等。企业的外源融资指不同资金持有者之间的资金融通,包括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企业间的商业信用、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等。内源融资来源有限且不稳定,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按照金融工具法律性质不同,分为股权融资(也叫权益性资本融资)和债务融资;按照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选择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按照资金最终来源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分为政策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等。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重要的投融资机制通常包括债权融资机制、股权融资机制和创业投资机制。

第一,债权融资机制。创新型城市利用债权融资机制的途径主要有:一是政策性银行贷款;二是金融机构提供商业性贷款:三是发行公司债券或者商业票据筹集资金,此种方式需要在资产规模、盈利记录等方面符合一定的条件,这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贷款往往是主要的外源性资金来源。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资产规模、经营业绩、管理水平、技术风险等多种因素,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债务融资往往困难较多,资金需求通常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为了解决这些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机制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组建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服务。例如,韩国根据1961年《中小企业法》成立了中小企业银行,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我国台湾地区根据1975年“银行法”成立的中小企业银行,主要任务是向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协助其改善生产设备及财务机构,健全经营管理。二是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通过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例如,美国小企业管理署利用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方便、灵活的信用担保。韩国根据《信用担保基金法》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其宗旨是帮助具有竞争潜力、善于管理而又无足够有形担保物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根据1987年《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韩国于1989年成立科技信用担保基金,主要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或风险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我国台湾地区于1974年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主要任务是协助中小企业取得融资。针对具有发展潜力、但缺乏担保物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通过与金融机构共同分担风险,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使中小企业顺利取得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

第二,股权融资机制。这是通过向原始或新的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增加企业权益资本的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信息不透明和缺乏抵押物等原因,企业主要依赖内部股权融资。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进入成熟期后,便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公募或者私募等方式直接融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并遵循资本市场规则的约束。

第三,风险投资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存在着技术、产品、市场等多种不确定性,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在成熟期之前也很难从资本市场取得资金。因此,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模式应运而生。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成立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企业作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使用者的联结纽带,负责运作风险投资基金。其主要职能是:发现投资机会;向高风险、高收益、高增长潜力的科技项目进行投资;在投资项目成熟之后。将投资的公司公开上市,或者通过股份转让、回购等方式来选择退出、

获得回报。风险投资通过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投资,支持技术创新,将创新成果、风险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推动器。风险投资机制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创新型城市需要的金融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政策型金融支持和市场型金融支持两种类型。一方面,创新型城市需要的金融服务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基于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企业创新活动。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另一方面,创新型城市还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即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以及制定和贯彻政策等方式,引导创新型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导向,从而体现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倾斜,促进创新的成功实施。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但科技创新风险巨大、投资巨大。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问题,有很多困难。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来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要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来促进技术创新。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支持,尤其是金融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定扶持政策,如产业政策、发展目标,维护市场环境公平等;二是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直接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贷款担保、贴息贷款、优惠贷款等信贷支持;三是成立信用保证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四是成立政策性银行,向创新型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五是利用公共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的主导作用,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工作。

当然,国家财政力量是有限的,政策型金融由于其宏观特性,当面对复杂多样的创新实践时,难以照顾到每一项科技创新活动的独特性,因此。政府在提供金融支持中的作用应该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市场型金融支持方式应当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市场化金融支持方式,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设计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使得金融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总之,政策型金融支持和市场型金融支持各自具有特点和优势,两者应该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真正降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并共同推动创新的成功实施。

三、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金融制度完善

为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培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要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的作用,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为了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到实处,国务院于2006年2月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明确了金融支持的政策措施。

为自主创新主体提供资金支持。也是我国金融业的使命。为了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状况,促进科技产业发展,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行为的金融政策。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科技贷款的投入总量;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意见》,要求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扶植产品潜力大的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2005年,中国银监会发布《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很大的金融促进作用。

在地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中,也非常重视金融支持的作用。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1月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大增强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在具体措施方面,强调“完善创新资金链条,建设创新资本平台”,包括: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发展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业,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发展担保市场,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

从总体上看,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中,金融支持作用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要求相比,金融支持工作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第一,在金融组织体系方面,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及着力为自主创新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需要加快发展,金融机构对民营资本的开放、对外资的开放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二,在融资机制方面,目前科技企业的投融资方式主要集中于银行贷款和上市两种,投融资渠道较为狭窄,金融产品品种和数量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投资主体的需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比较突出,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性因素。第三,在资本市场方面,尽管有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以及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可以进入该系统挂牌交易,但资本市场层次单一、股权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现有的中小企业板及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第四,在风险投资方面,尽管不少地方组建了风险投资机构,但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需要扩大,民间投资需要加强,风险投资运作方式需要完善,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产权交易市场也需要完善。第五,在金融创新方面,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金融工具创新不足。

为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功能对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给出了具体的对策。一是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二是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三是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四是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五是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六是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七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创新型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措施的实施到位,需要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于创新型城市

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倡导、引导市场化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但是,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什么样的金融工具才能够有效分散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巨大风险,最为清楚的主体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参与者。这些市场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通过发挥其聪明才智,设计出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创造出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方式,满足科技创新对于投资、避险和保值增值的需求,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金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实现金融创新与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但是,如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如果这些主体的创新动力被压抑、创新空间被限制,自主创新、城市创新型发展所需要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难以被创造出来。那么金融支持功能就不能被充分展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也必然受到影响。可见,以金融来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最为关键和最为根本的对策是让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参与者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当然,只有建立起一个自身就鼓励创新的金融制度,才可能激发金融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并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满足城市创新所需要的金融工具来。

应该说,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引发出巨大的金融需求,市场化金融改革的深入,也为金融业服务自主创新企业开创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能力;我国的金融立法以及金融管理部门也在不断通过完善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总体而言,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现有的金融制度与金融创新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尽管《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为金融机构从事综合金融业务经营提供了可能,尽管实践中金融监管部门逐步采取措施放松金融管制,但是,基于防范金融风险、便于加强监管、确保金融交易安全等因素,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法律原则未有变化。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还是受到很大限制,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发展还是受到较多管制。因此,引导、鼓励、促进创新,应当是完善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金融管理部门行使管理权应当遵循的原则。只有让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植根于金融制度之中,深入到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市场参与者之中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制约自主创新、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金融瓶颈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日益健全,我们有理由期待,日益创新的金融业将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发挥更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陈 羽)

作者:张忠军

型经济融资机制创新选择论文 篇3:

我国创新型企业间接融资障碍分析

(1.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创新型企业间接融资体系的运行可以概括为政策金融机构引导、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支持下,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融资体系。由于创新型企业具有风险与收益的高度非对称性、无形资产密集度高、资本需求密集度高、发展的信息模糊程度高的特点,创新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责任,对于风险的个体承担能力非常有限,往往达不到银行提出的贷款条件要求,使其间接融资机制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障碍。作为技术和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创新型企业,得不到拥有全社会大多数资金资源的间接融资的充分支持,是各地区甚至各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悖论”。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间接融资;障碍

1 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企业投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企业融资通道主要依赖银行,银行贷款占全部融资总额的90%以上,间接融资比重大、直接融资比重小的融资结构,导致风险向银行业集中,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而随着国有银行改制等变革,以及银行对风险管控的加强,各家银行贷款权限纷纷上收,企业申请贷款难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商业银行与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专门扶持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体系中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商业银行为创新型企业融资的障碍分析

由于制度和观念上的约束,商业银行不愿意甚至是不能够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也是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表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都必将是金融机构的主体,支配着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如果创新型企业失去了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也难以取得快速的发展。下面我们将从企业和银行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目前创新型企业在商业银行融资存在的障碍。

2.1 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障碍

(1)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创新型企业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就成了其融资的主要途径。2O08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38% 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在问及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时.94% 的企业在有融资需求的时候会首选银行,但认为银行融资难的企业占比则达92%,只有1% 的企业认为不存在融资难的状况。可见目前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2)经营风险大。

除了恶意逃避债务的企业外,银行贷款的风险与创新型企业项目成功的概率及企业经营效果正相关。而资金实力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是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创新型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着天然的屏障。另外,有的企业的创新技术或产品并不一定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创新型企业贷款就慎之又慎。

(3)企业信用观念不强。

有些创新型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淡薄,不乏恶意逃债废债者,导致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企业的资信评估偏低,使创新型企业融资出现困境。一些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回收贷款本息,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

(4)抵押和担保难。

抵押和担保已经成为创新型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是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这一信贷方式对想获得资金的创新型企业存在相当大难度。一是创新型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二是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效率较低。

2.2 就银行方面来讲存在着以下障碍

(1)规模歧视。

按照优良客户的最低贷款条件,企业必须达到4项指标: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年实现销售额不低于2000万元,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资产负债率在60% 以下。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创新型企业难以实现上述指标,尤其是实现前2项指标。因此,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贷款都有顾忌,均把目标市场定位于大企业、大项目。

(2)融资成本较高。

创新型企业的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较高。这种用款特点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客观上造成了银行融资成本较高,导致银行支持意愿不强。

(3)银行“惜贷”。

对创新型企业“惜贷”、“恐贷”现象,其深层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首先是现有法律制度对商业银行追偿、行使抵押权、诉诸法律等手段保护债权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其次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创新型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另外,也很难找到为银行所认可的愿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担保的企业。第三是银行无法解决与创新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缺乏适用创新型企业的金融创新。在现存银行所有制和治理体制下无法平衡风险和盈利的目标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惜贷”。

(4)风险控制要求严格。

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随着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平等市场交易主体的地位不断增强,银行防范风险机制不断增强,尤其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的风险问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降低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改变粗放型的贷款管理方式,普遍上收贷款权限,严格控制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的考察,并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

(5)管理体制缺陷。

严格的授权管理制度,客观上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审批手续环节过多使得创新型企业取得贷款的时效性难以保证。另外银行内部缺乏一个高效有力的激励(委托一代理)机制,片面强调对信贷各个环节的责任,尤其强化银行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增加对内部代理人的风险约束,与之对应的激励机制却没有根本改善,直接导致金融风险向个人风险同比传递,而经营绩效却与个人收益相关性较小。这样一来,作为一个理性的代理人必然在经营中以稳健为原则,对一些风险较大,收益也较大的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不予理会。

(6)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是一样的,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创新型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创新型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关键是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受到多方面的管制和约束,如果向创新型企业贷款所得的利息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商业银行就可能对创新型企业“惜贷”。

3 拓展创新型企业商业银行融资途径的建议

对于创新型企业本身的问题,要靠创新型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打造自己的信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积极主动与债权银行联系来解决。

对于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善:第一,转变观念,塑造为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行为导向,要从思想上彻底除去对创新型企业的偏见,真正认识到创新型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调整信贷取向,建立符合创新型企业发展需要的信贷营销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创新型企业信贷部门,对创新型企业贷款业务进行专项指导和分账考核,使之成为能够支持创新型企业贷款管理模式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业务受理审批系统,加强创新型企业贷款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第三,创新产品,不断满足创新型企业多元化的信贷融资需求。根据创新型企业贷款资金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创造适合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第四,建立贷款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各家银行与省经贸委、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等部门相互融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了解各个企业的情况,减少风险发生概率。第五,对按时还款付息,表现好的创新型企业要给予奖励。例如,降低信贷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第六,最好与创新型企业建立长期客户关系,或者,银行可以找一家自己信赖并长期有业务往来的创新型企业,与其建立信贷关系。再通过这家企业了解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情况、信用情况等,这样就可以降低自己的调查成本。如,深发行采取的“1+N”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第七,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银行合作,引入银团贷款方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授信服务。从而可以降低自己单独放款的风险。第八,银行可以购买信用保证保险,即保险人根据债权人的要求而担保债务人信用的保险。通过购买保险,银行可以将自己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自己的信贷风险。

对于政府来说,仅发布措施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必须要监督政策的落实情况,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例如,适时规定每个银行对创新型企业的授信额度,加快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城市合作社的改造;适当发展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这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英国1934年成立的“产业金融公司”,1945年成立的“工商业金融公司”,法国的大众信贷集团、互助信贷集团等。政府还可以组织成立担保基金为创新型企业授信服务等。

探索和完善商业银行支持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开创性的金融工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业要肩负起支持和完善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这一历史使命,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金融规律的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成功道路和运营模式,形成创新型企业健康发展、银行机构持续稳健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多赢格局。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能够顺利地解决。

参考文献

[1]郭斌.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

[2]李金秀.金融机构创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机制初探[J].财经界,2009,(7).

[3]王安妮.商业银行在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的作用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10.

[4]欧阳世伟.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5]闫伟,张红娥.浅谈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0).

[6]王胜青.浅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作者:李屹 李珂

上一篇:写作教学视野中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理财科学与企业理财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