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治理机制经济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当前,商业贿赂在许多领域发展蔓延,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商业贿赂严重背离了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增加了交易成本,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就商业贿赂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谈几点看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商业贿赂治理机制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商业贿赂治理机制经济学论文 篇1:

商业贿赂成因之管见

[摘要] 商业贿赂是商业流通领域中的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它扭曲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机制,破坏了市场经济的交易秩序。对商业贿赂只有从源头上寻找成因,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公平竞争的商业流通秩序的建立。

[关键词] 商业贿赂 成因 对策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竞争日渐激烈,商业贿赂行为开始出现和泛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商业贿赂之所以能够存在和蔓延有其多层次的原因,诸如;市场体制不健全、监管制度的缺失、立法疏漏、执法不严、贿赂亚文化的影响等。从源头上分析清楚商业贿赂的成因,对于治理和惩治商业贿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制不完善是滋生商业贿赂的温床

任何社会弊病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本源,要从根本上遏制商业贿赂还须从根源抓起。产业经济的分析体系认为,产业竞争结构决定产业内企业的行为,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单纯从行为约束,实为本末倒置,这也正是商业贿赂屡禁却不止的主要原因。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和原材料的供应等方面全部由国家计划部门来安排。流通领域里,国营商业与供销部门均需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进销差率,进行一直从货源供应到批发,零售的一系列流转活动。企业的产、供、销各环节均受国家计划调节,再加上国家对企业与市场又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没有商业竞争的必要性,商业贿赂也就没有存在的现实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体制上的不完善便凸现出来。市场经济原则要求市场主体平等化和行政干预的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买卖双方处于平等地位,进行公平交易,不会有一方曲意迎合另一方的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便可大大减少。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相副的因素,例如,主体的非市场化和行政干预的非规范化;一方面,一些企业凭借行政权力赋予的垄断地位,取得了强大的市场优势,获得了远远高于交易另一方的市场话语权,在这种情势下,处于绝对弱势的交易方为了取得交易的机会,就必然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公共权力运行不规范、不透明,缺乏规范有序的权力运行机制,比如:公共权力对市场干预过大,审批项目过多过滥,项目审批权等高度集中,本来应该由市场评价的东西,非要政府进行,为贿赂开方便之门。而当权者对市场利益的攫取,导致市场规律失衡,商业贿赂盛行。目前我国商业贿赂的“重灾区”集中在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医药购销、资源开发和经销。这些商业贿赂的“重灾区”要么行政色彩浓郁、要么垄断格局霸市,从而奠定了商业贿赂滋生的温床。

二、监管制度的缺失为商业贿赂提供了便利条件

商业贿赂是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和众多腐败现象一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监督不力,失去监督的市场主体和行政干预必然导致商业贿赂等腐败现象。商业贿赂在我国不断蔓延,得不到有效地遏制,与我们一贯奉行的“重惩治,轻防范”的思想息息相关,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疏于对商业贿赂监管制度的建设,给商业贿赂予可乘之机。从商业贿赂产生的

根源上看,目前我国的治理商业贿赂监管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主体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的不完善

市场准入从经济学角度说,是指主体和交易对象被政府准许进入市场的程度和范围;从法律角度说,是“市场准入制度”的简称,它指国家规制市场主体和交易对象进入市场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完善表现在:准入制度内容的不公开、程序不公开、结果、依据以及有关机構和人员的职责、权限等不公开,从而使得一些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极差,以及存在商业贿赂行为的市场主体进入了市场,同时又不能及时强制性清退出市场。这种随意性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市场主体的商业贿赂行为的滋生打开了方便之门。

2.市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未建立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讲诚实、守信用,良好的信用可以使主体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的交易机会,它更是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的重要保证。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没完全建立起来,比如,未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缺乏信用担保机制、信用保险、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等,从而不能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对市场主体的商业贿赂等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3.商业贿赂的行政监管制度的缺失

从目前发生的商业贿赂案件来看,行政监管制的缺失,是商业贿赂得以肆虐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行政监管权限分配不合理,出现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又缺乏内部监督、搞暗箱操作的弊端;另一方面,行政监管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比如,行政机关不按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程序行政,越权、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对相对人不依法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审批机关主管有关工作的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不明确,使得行政监管形同虚设。

4.社会监督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商业贿赂隐蔽性强、取证困难,因此必须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完善举报制度,才能畅通发现商业贿赂的渠道。目前对商业贿赂的社会监督存在以下轻视的表现;信访和举报渠道单一、压制越级上访的举报、轻视匿名举报的线索、对举报者的保护机制不严格、举报人奖励制度激励作用不足等。

三、立法的疏漏助长了商业贿赂的侥幸心理

商业贿赂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一直很重视惩治包括商业贿赂在内的各种贿赂、贪污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并已初步建立起惩治商业贿赂的立法体系,但与目前商业贿赂发展态势相比,立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疏漏,助长了商业贿赂的侥幸心理,影响了对商业贿赂的有效治理。这些立法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

在目前涉及到商业贿赂的立法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内容比较笼统,而一些部门规章,法律层级太低,法律效力较弱。这些都限制了立法遏制商业贿赂方面的作用。

2.商业贿赂概念法律界定不明确

从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到1996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再到1997年《刑法》中关于受贿罪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都未对商业贿赂作出法律上的界定,立法上的不明确性导致司法上的混淆和模糊。

3.商业贿赂犯罪主体范围过窄

我国贿赂罪主体范围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公司、企业人员及国有单位,但对国有事业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非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医生),则没有构成受贿犯罪的规定。此外,公司、企业人员贿赂犯罪仅仅包括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没有关于公司、企业人员介绍贿赂的规定,也没有对单位行贿以及单位介绍贿赂的规定,致使大量的商业贿赂犯罪人逃避了法律制裁。

4.商业贿赂犯罪对象单一

当前商业贿赂的形式越来越隐蔽,已从简单的送金钱、财物发展到提供技术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外出旅游考察、赞助业内研讨会以及安排子女出国,甚至提供性贿赂等非财产性利益。而刑法规定的贿赂犯罪对象仅限于财物,已无法适应商业贿赂新的发展态势。

四、对商业贿赂尤其是行贿犯罪的执法不严,是商业贿赂猖獗的重要原因

由于司法实践中的执法不严,大量的商业贿赂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致使商业贿赂行为蔓延和猖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擅自制定入罪标准

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人力、物力所限,制定“抓大放小”政策,表现为提高立案的数额标准和对行贿受贿的对象作限制。比如,《刑法》明文规定受贿罪的数额起点是5000元,但一些地方执法机关却制定内部掌握的标准,受贿5万元以下一般不立案,违法放纵犯罪。

2.法制意识淡薄

对商业贿赂的立法认识不强,认为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大环境”使然,作为犯罪处理,多少有不公正之嫌。从而制约了刑罚在治理商业贿赂中作用的发挥。

3.司法不独立

商业贿赂犯罪具有行业性突出、隐蔽性强、窝案串案多等特点,行为人身份特殊,社会关系复杂,案件查处的人为干扰比较多。一些牵涉面比较广的案件,由于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在关系网的作用下,一些与犯罪行为有牵连的人为保全自己会动用某种力量主动说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现象也并非鲜见。

4.放宽自首认定条件

商业贿赂行为大多是在“一对一”的场合发生,手段隐蔽,自首率应远比一些偶发性的犯罪低。但现实中,商业贿赂犯罪特别是受贿犯罪的自首率非常高,理由大都是“在采取强制措施前”交代了罪行。实际上,大部分案件“在采取强制措施前”,司法机关已经掌握了行为人的犯罪事实,无非在采取强制措施前采取一些变通措施,给其一个自首的认定,在量刑上为商业贿赂犯罪人进行开脱。

五、不良“贿赂亚文化”是商业贿赂的心理诱因

商业贿赂和其他腐败行为一样是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贿赂亚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的心理诱发因素,它是对商业贿赂的形成机制产生影响和制约的重要因素。“贿赂亚文化”是社会学中“亚文化”一词的衍生,是指商业贿赂群体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反主流的判断、认知以及价值观等。随着贿赂亚文化的泛滥,市场主体和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对商业贿赂的适应力和容忍力越来越强,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和认可,为商业贿赂的蔓延推波助澜。具体表现为: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商业贿赂是搞活经济的“润滑剂”;商业贿赂是行贿与受贿双方你情我愿的事情,因此觉得很“正常”,最多只不过是不正之风等。目前商业贿赂已成“行规”和企业运行的潜规则,一些执法者在商业交易中得“回扣”,交易双方均习以为常,在我国已得到普遍默认。“回扣”不违法,已成为市场主体和一些行政执法人员的“共识”。可见,对贿赂亚文化的趋同,甚至某种程度的“共识”必然会发展到“共腐”,严重制约了商业贿赂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付莹:《浅议商业贿赂的特征》,载《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劉敏:《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有关法律问题》,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3]李天霞:《一般商业贿赂与回扣的区别》,载《中国审计》,2003年第3期

[4]淳艳丽:《试论商业贿赂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载《文教资料》, 2005年第31期

[5]陈晓梅:《商业贿赂行为法律研究》,载《河北法学》, 2001年第3期

作者:简春林

商业贿赂治理机制经济学论文 篇2:

商业贿赂防治对策探讨

摘要:当前,商业贿赂在许多领域发展蔓延,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商业贿赂严重背离了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增加了交易成本,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就商业贿赂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商业贿赂 危害 防治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会造成严重威胁消费者安全的伪劣产品进入流通领域,阻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使市

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入迷途。因此各国法律都对此种行为予以制

止。

1 商业贿赂的危害

商业贿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蔓延起来的一种负面经济现象,涉及领域广泛。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性强,形式多样化,手段不断翻新,在合同条款中不做明文规定,通过隐密的方式“暗中”给予和收受。商业贿赂者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被对方接受,人为地剥夺其他经营者平等参与竞争的权利,造成经营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正常的交易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降低广大守法经营者对公平竞争的信任度和参与热情,助长行业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道德,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博弈,从根本上背离了市场经济对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的要求;商业贿赂会妨碍质量、价格、技术、服务等效能竞争手段作用的发挥,破坏和扭曲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阻碍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毒化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商业贿赂还会滋生洗钱和有组织犯罪,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量流失,破坏国家廉政制度建设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妨碍政府职能转变,诱发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总之,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交易行为,使价值规律及竞争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影响生产经营活动和交易成本,阻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使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入迷途。

2 防治商业贿赂的几点对策

2.1 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对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尚未构筑起惩治商业贿赂的严密法网,因此,完善反商业贿赂立法迫在眉睫。要不断完善和修订《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适时制定专门的《反商业贿赂法》,加快反商业贿赂立法进程。在此基础上,商业贿赂行为易发、多发、高发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采用部门规章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商业贿赂在本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确定相应的处置措施、行政及法律责任。同时,由于商业贿赂问题涉及面广,行政执法工作牵涉到诸多相关部门,立法机关应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提高对商业贿赂犯罪的量刑处罚,遏止高发领域及部门商业贿赂的蔓延趋势,严厉打击商业贿赂犯罪行为,净化市场发展环境。

2.2 加大反腐倡廉的宣传与教育,做好道德预防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严厉制止各种权钱交易,使社会大环境逐步得以净化,是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重要基础。因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一些参与竞争的经营者为了取得比其他经营者更多的优势,往往违背正当的竞争规则,抛开应有的商业道德,抱着趋利避害、唯利是图的心理行贿,这种心理暗示会进一步助长商业贿赂的滋生和蔓延。因此,控制商业贿赂犯罪不仅要从客观上消除实施商业贿赂的条件,也要从主观上提升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商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消除实施商业贿赂的意图。要重视打造良好的商业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通过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以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善恶评价方式,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防止和减少犯罪的目的。这是控制商业贿赂犯罪的重要方面。

2.3 完善群众监督举报制度

打击商业贿赂需要点面结合,一方面要抓住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由于商业贿赂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商业贿赂,增加商业贿赂被发现的可能性,提高违法者的机会成本,加大对商业贿赂行为的威慑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可以设立治理商业贿赂举报电话,随时接受广大群众的举报。但人民群众监督、举报违法行为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所以必须建立一种奖励制度对举报人进行补偿。同时,要严惩侵害举报人权益的行为,提高打击报复举报人的犯罪行为的刑罚幅度,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利益。此外,为了更好地对权力进行监督,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应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4 建设和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市场经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措施,建设和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推动市场经济建设良性发展的根本。我国目前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难以全面完整地采集和共享,以致社会信用缺失严重。归根结底,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规范市场运行的根本前提。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以商业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为核心,以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舆论为辅助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健康的商业文化氛围,净化市场大环境,树立诚信经商、合法经营的理念,从而更有效地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预防和打击。在此基础上,打破垄断,建立公平交易秩序,逐步减少商业贿赂。

2.5 建立健全的商业贿赂行政监管体系

首先,要确定反商业贿赂的主管机关,并划分反商业贿赂主管机关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将监管职责落到实处。其次,加大商业贿赂处罚力度。我国现行规定,对商业贿赂的行政罚款最高不超过二十万元,这与商业贿赂可能带来的巨额利润相比微乎其微,难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因此,要加大对商业贿赂的经济处罚力度,废除目前那种按固定数额对商业贿赂进行罚款的处罚规定,改为按违法所得或所影响的商业量的百分比确定罚款数额,使罚款与违法所得或所影响的商业量成正比。第三,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商业贿赂作为一种“潜规则”,长期游离于执法部门的视野之外,是商业贿赂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商业贿赂不仅损害特定受害人的利益,而且破坏公平竞争秩序,损害公共利益,同时,由于商业贿赂具有秘密性,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对商业贿赂人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不仅可以调动受害者与违法者斗争的积极性,而且能产生一种威慑作用,有利于遏制商业贿赂。最后,完善企业外部审计制度,这是商业贿赂的有效监控渠道。通过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外部审计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监控力度,在强化外部审计职能的同时,赋予行业协会更多的社会职能,以强化行业自治组织的监管能力。

总之,商业贿赂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是经济腐败现象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不仅破坏正常的市場经济秩序,还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我国反商业贿赂长效机制,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许桂敏.商业贿赂犯罪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2]沈亚平,宋心然.论商业贿赂的软法治理[J].河北法学.2011(4).

[3]柏岩.论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与防治对策[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4]李芳晓.商业贿赂犯罪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审计研究.2011(5).

[5]王清.对中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反思[J].河北学刊.2010(11).

[6]周晓唯,张波.商业贿赂成因与治理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11(9).

作者:王先

商业贿赂治理机制经济学论文 篇3:

商业贿赂的构成要件研究

摘 要: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商业贿赂已经成为新型的犯罪现象。大量揭露出来的政治丑闻大多都与商业贿赂有关。有效预防商业贿赂犯罪,就要加强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的研究,才能找准目标,采取有力对策。该文通过对商业贿赂及其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并在借鉴国外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以此来完善我国刑法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的规定,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商业贿赂;构成要件

现代社会是商业化社会,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在这繁荣背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竞争异常激烈。经营者为争夺商业资源、抢占市场、获取商机或者高额利润等,往往不惜一切手段,甚至采用贿赂等不正当交易行为获取利益。从实践看,目前商业贿赂滋生蔓延,已成为商业交易包括贸易、服务和投资等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利益,增加交易成本,影响企业竞争力乃至国际形象,还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韵温床。

一、商业贿赂概述

商业贿赂就是指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目的上看,实施商业贿赂是为了销售或购买商品,即争取交易机会或交易优惠条件。

从行为本身看,是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收买,这是贿赂的本质。贿赂的手段是给付现金、实物和采用其他手段。

从贿赂的对象看,一般是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但不限于此,还包括对商品购销有直接影响的其他单位或个人。

二、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1款前段实质上已经把商业贿赂的内涵描述出来,只是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规定。《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二条第2款也以定义性规范的形式对商业贿赂进行了解释。从上面规定来看,商业贿赂的构成要件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商业贿赂的主体要件

1.商业贿赂的主体是经营者,对于受贿人未作规定

一般的说,只有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进行贿赂时,才构成商业贿赂行为。经营者包括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者个人。既可以表现为经营者为了销售商品而向有关人员行贿,这里的有关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包括其他经营者或个人;也可以表现为经营者或个人为了销售或购买商品而介绍贿赂。经营者的职工执行职务的行为,在法律性质上属于经营者的行为,应由经营者承担责任。

2.商业贿赂主体范围的扩大

我国已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了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身上。"这表示国家将出重拳整治商业环境。" 中央已经决定在2006年联合18个部委对商业贿赂进行专项整治,力争建立清廉的市场经济秩序。商务部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国药品行业,作为商业贿赂的药品回扣每年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

(二)商业贿赂的主观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1.人情社会与商业贿赂

熟人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商业交易的进行与完成过度依赖人情因素,而不是出于对公共规则的信赖与遵守。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强有力的法律对商业贿赂进行重点打击,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还必须通过完善与健全市场经济规则体系与社会法治体系,摆脱人情社会过度依赖私人关系而疏离公共规则的旧习惯,铲除“毒果子”的生存土壤,才可能从源头上遏制商业贿赂的产生。

2.权利本位与商业贿赂

来自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残余则表现为,许多本来可以由市场机制完成的资源配置,仍然须看权力的眼色行事,工程建设、土地转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如今成了商业贿赂的"重灾区",这些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无不带着商业贿赂的烙印。它的可怕之处是其竟然成了行业的"潜规则",连一些本想合法经营的商家迫于生存压力也不得不同流合污,不仅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经济秩序,也严重损害着社会道德体系。

3.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商业贿赂

经济学关于经济生活中人性的假定,即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取向,可以给出商业贿赂动机的最基本解释。行贿方通常将“贿”(财物)作为成本,投入受贿方;受贿方利用其与职务相联系的权力,给予便利、准许或其他形式的回报,进而使行贿方获得超额利润。双方的最大化动机都得以满足。因为受贿方是以公权(包括集体的权力,如公司的权力)换取私利,所以,行贿方通常获得的超额利润(率)是很大(高)的。由此也就告诉我们,只要商业活动存在,就有发生商业贿赂的可能性;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总有甘愿铤而走险之徒。

(三)商业贿赂的客体方面

商业贿赂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商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公共管理权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商业贿赂犯罪行为侵害的次要客体是正常竞争交易活动,其目的是干扰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则,扰乱市场交易自愿、平等、有偿的基本原则,以此来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

(四)商业贿赂的客观方面

商业贿赂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经营者在帐外暗中向对方给付一定的财物或其他利益,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佣金、折扣等。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于给予和收受回扣的,以行贿和受贿论处。以行贿和受贿论处,是指以商业贿赂论处,而不是直接以贿赂罪论处,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为。

三、结束语

党中央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作出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重大决策,这是基于对商业贿赂现象滋生蔓延及其严重危害性客观实际的科学判断,是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容。目前,商业贿赂活动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如果不将商业贿赂这颗现代经济生活的毒瘤有效地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并逐渐将其消除,公平竞争秩序就难以维护,市场机能就难以正常发挥,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就难以保障,社会资源的分配、技术与物质文明的进步就难以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也将受到影响和制约。总之,有效治理商业贿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李广安,徐伟胜﹒治理商业贿赂使用手册[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

[3]陈宪.利益最大化与商业贿赂[J].中国经济门户,2007,(09).

(编辑:WYQ)

作者:侯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