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简述论文

2022-04-23

摘要: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政治、经济深度交融,文化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文化发展战略也由一种隐性战略变成一种显性战略,从一种依附性战略变成一种主导型战略,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战略远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简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简述论文 篇1:

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的几点思考

【摘要】作为三大金融支柱之一的保险业,如何进一步深化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认识,发挥自身特有的功能与作用,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机制,推进保险业与文化产业合理有效衔接。本文分析了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保险的现状,进而分析目前这类保险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简述了保险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

【关键词】保险;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3月份,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金融全面支持文化产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要求各保险机构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保险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

1.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保险的现状

1.1 文化的大繁荣必须要把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我国现在文化产业化发展方面还比较滞后。一是文化领域的价值创造占GDP比重还比较低。二是文化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力比较低。三是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对国家软实力贡献度比较低。

1.2 我国保险业对于整个文化产业的支持明显不足。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介绍,在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投资任何一个文化产业项目都是保险先行,许多保险公司都有针对各项演出、影视制作、展览、艺术品等文化产业项目的配套险种。但在国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却一直种类不多、总量不大,业务亟须拓展。

1.3 文化产业往往存在缺乏资金支持、竞争过于激烈、风险规避能力弱、可抵押资产少、贷款融资难度大、产品创意风险大等问题。据统计,在我国文化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比例达到90%以上。另外,由于文化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一直存在人员流动频繁、行业操作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在进行履约赔付、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业务拓展时也面临较大的困难。

2.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保险的作用与对策

2.1 提供风险保障,开拓创新,大力开发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险产品,逐步建立文化产业保险市场运行机制和制度。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保险机构可进一步创新产品和服务,扩大服务领域,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在风险保障方面,现在在文化產业发育程度高的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多个领域,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多环节、全流通的风险管理服务。拿影视制作来说,在产品制作前期,为了保障影视剧制作完成,投资商一般要求生产企业购买制片的履约保障保险,成本占到制片预算2%左右。

2.2 寻找文化产业化与保险的契合点。保险的本质属性就是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保险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风险才有保险。推进文化产业化,他的核心就是要不断深化文化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将市场化手段贯穿于文化产品的创意、生产和流通全过程。同时,这意味着这保险与文化的产业发展有更多的契合点。

2.3 在财产保险方面,除现有的传统财产保险业务之外,可以进一步研究开展知识产权侵权保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保险、损失保险。在责任保险方面,开发适合演出场所、电影院线经营特点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公共场所人身安全责任保险等。在人身保险方面,可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高管和员工的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新型险种。

2.4 优化管理,推出便捷服务,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提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险服务水平。吴定富强调,保险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增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要优化管理,提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险服务水平。针对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保险机构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险机构要建立文化产业保险承保和理赔的便捷通道,建立文化产业保险风险数据厍,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对于信誉好、风险低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适当降低费率。

2.5 加快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服务创新,促进文化企业海外投融资业务发展。鼓励保险机构为文化企业制订一揽子保险计划,支持保险公司深入进行相关行业风险研究,协助文化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支持为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发展。

3.发挥融资功能,支持文化企业融资,发挥保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功能

3.1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保险还可与信贷、债券、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相结合,保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功能,为文化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可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还可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

3.2 保险公司可以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融资方面的不足,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保险保障支持。建立保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保险监管部门的合作,保险机构主动与当地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文化机构和企业,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和审计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为保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3.3 汇聚信贷、证券、保险等多种市场资源,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优势互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发挥金融的功能和作用,推动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进行有效对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是金融业服务“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责任,也是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改进金融服务的内在需要。

3.4 保险可以改善文化企业外部融资条件,保险参与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构筑连接文化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服务的桥梁。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影视制作的前期,为了保障影视剧作制作完成,投资商一般都要求生产企业购买制片的履约保障保险,费用约占制片预算的2%。各项保险还贯穿在影视制作的全过程中,如演员的人身保险、影片知识产权保护和出口信用保险等等。同时,在发达国家,保险还是产业发展的一种融资渠道。如制片方在进行银行借贷业务时,除了有专门的保险公司,还有再保险公司。为防范制片方无力还贷的风险,保险公司将找再保险公司合作,将自己的风险再度分散,以便届时共同分担债务。在产业融资方面,中国的保险公司也曾有过成功的尝试。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曾为电影《夜宴》的海外发行提供了一年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保额在1500万至2000万美元。这是该公司首次涉足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中国内地金融机构首次为单个电影投资项目提供授信。也正是这份保额,使得《夜宴》制片方获得了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元的贷款。

参考文献

[1]保监会.保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发挥重要作用[J].中国网,2010(4).

[2]胡利民.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可发挥独特作用[J].金融时报,2010(5).

作者:李慧

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简述论文 篇2: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战略提出的必要性

摘 要: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政治、经济深度交融,文化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文化发展战略也由一种隐性战略变成一种显性战略,从一种依附性战略变成一种主导型战略,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战略远见。

关键词:文化;政治;经济;战略;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个方面探讨文化强国建设的总领方针。

一、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及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

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态势下,与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相对应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失衡。《决定》中对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有深刻的解读:“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国家将本国价值观、社会制度、宗教及文化样式等向外推广,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主导着国际规则秩序,为谋求更大的战略利益,广泛宣扬西方文化理念。

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和矛盾突显的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改变,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更加多元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在各种外来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在文化价值观上,面临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新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强烈冲击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价值取向混乱和人们行为的失范,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识模糊,社会道德水准大面积下滑,盲目沉溺于西方时尚文化,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许多情况下,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的附属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价值衡量归因于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文化的社会效益遭到了漠视。

从经济数据分析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根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2》统计,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 74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仅为143.9亿美元,不足贸易总额的1%,且输出引进比仍高达1∶3,存在巨大的逆差[2]。根据2011年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地位的日益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用四个“越来越”来突出文化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表现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景奋斗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衔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诚如学者对文化强国战略的评价,“它不是对文化发展在一般意义上的要求,也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特别强调,而是国家总体发展层面和长期发展视野上的战略谋划”[3]。

二、文化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一)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就文化而言,历史脉络的发展也不止一次地证明了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一个民族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而若一个民族缺失了文化主导力,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赖以凝聚的精神力量。

在历史进程中,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物质硬实力,包括经济、军事等内容,另外的就是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弱事关国家的命运,近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急速衰败,不堪一击。追本溯源,思想文化的落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西方诸列强国家经过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开始地理大发现,推动资本积累,促使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开始海外扩张之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到19世纪却愈加保守落后,遭受侵略、瓜分也是必然的结局。

苏联解体前,军事力量可与美国完全抗衡,工业、军事、科技等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价值观的迷失,物质硬实力的强盛也避免不了一夜倾覆的结果,国家竞争力大大下降。而与之相反的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就开始实施“和平演变”等对外文化战略,其利用文化手段推行的西方价值观念,“文化软实力”之争的胜利,明显改变了竞争的力量对比,为美国称霸世界奠定了思想文化的基础。

“文化进入现实政治领域的程度,要比专攻国际关系和相关问题研究的许多人所承认的,要大得多……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我们正处在(我们当然不可夸大这一点的新鲜性)全球范围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时期,而且当然处在文化政治化更明显的时期,这与文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ulture)有关。”[4]冷战时期的这两大霸国的变迁明显证明了文化之于国家的意义。拉兹罗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许多从表面看来是政治性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文化上的深刻分歧。”[5]

而在冷战结束后,文化与政治高度交融,在解决政治冲突、处理国际事务中也出现大幅上升的表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使两极化格局中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等问题突显出来,两大阵营的政治意识形态理论意义和现实影响也迅速丧失,文化价值缺位,同时,全球化过程中,跨国组织、国际合作组织的兴起、民族国家的权威受到削弱……种种原因产生的结果是,民族主义在20世纪极度盛行,成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政治和外交的辩护辞令,民族主义成为当代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和文化现象。而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认同,其由特定的历史过程决定,受到不同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影响。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民族认同中最重要就是文化的认同,“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身份,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规范,并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安全感和自信心。一个民族正向的身份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力量,给个体带来安全感、自豪感、独立意识和自我尊重。”[6]、“民族认同所内含的文化认同感比政治认同感对国家的合法性来得更重要。”[6]

全球各国家民族的独立意识及文化构成,必会产生文化间的冲突,而历史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和对抗,归根结底的表现也是对他族文化的抵制或消除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发扬,这就引起了全球化时代下的各国文化影响力的竞争。亨廷顿颇有影响的“文化冲突论”,其实也就是对于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认识到的文化在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意义的一种夸大化的表述。二战尚未结束,美国国务院就组织专家学者制定国家对外文化战略。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亨廷顿认为文化是支配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根本力量,虽然,很多学者对“文明冲突论”持否定态度,但文化与政治问题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亨廷顿就现实利益外,基于突出精神信仰和文化传统的作用,强调影响国家行为和国际斗争中,文化这一深藏于政治、经济背后的深层次动力,对当代国际政治现实具有相当强的解释。前文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美国的简述也是这一论断的直接证据。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二)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随着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信息、人员等的国际流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知识、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国际文化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文化贸易迅速扩张,全球文化市场迅速形成。经济与文化相交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尤其可以清晰看到。20世纪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作为与知识经济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创新产业日益成为支柱性产业。“现代经济已经开始在总体上以‘文化意义’为基础了。”[4]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和经济指标,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文化贸易出口额的一半左右,文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范围内。就影视文化贸易方面举例说明,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生产的电影虽只占全球的6.7%,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影视文化出口贸易世界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在45%左右。参考一些数据,美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1%,日本为18.6%,以小窥大,可见文化在经济发展上的动力非常巨大。现在,世界各国都已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7]。现代经济是“人文”的经济,文化内涵渗透了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带有文化意义的消费都已经寥寥无几。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更是直接成为经济建设的巨大力量,经济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经济与文化的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市场的竞争,文化权利的争夺都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

文化“软实力”比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更有包容性,文化渗透比经济渗透更持久。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文化强国战略在当代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大国发展的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算是经济大国,但绝算不上经济强国或是综合国力的强国,依旧只是大国,而在大国向强国前进发展过程中,文化“软实力”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外来讲,体现在文化产业、文化吸引力等要素上,实质上也就是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国家一直鼓励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而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都到了要走出去的阶段,在经济上要变成强国,需要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包括国内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等方面的因素来支撑,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引领人们的价值观的同时本身也是形成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平台。只有文化上取得共识,并用文化来支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我们才会进入到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正是我国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发展目标的体现。

文化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文化发展战略也由一种隐性战略变为一种显性战略,从一种依附性战略变成为一种主导型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文化正备受西方文化冲击,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文化提供更有效的社会动员与整合,为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急需文化来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添砖加瓦。此外,世界未来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丰富文化资源的贡献。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到十八大,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开始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行。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轴心,未来成功的民族国家必然是文化强盛的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5.

[2]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高建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体会[J].前进,2011,(11).

[4]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小组的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张晓明.关于文化产业的分析框架[C]//WTO与中国文化产业.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作者:李成栋

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简述论文 篇3:

浅析网络剧在日后生活中的作用

【摘 要】阐述网络剧的概况,举例说明网络剧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并简述了网络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剧;转变;作用

1.网络剧的简介

网络剧,作为网络与影视艺术的结合,兼有网络与影视等传媒产业的特点。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网络用户越来越多。网络多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屏传输多种功能于一体。这为网络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忙碌的今天,人们没有很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慢慢欣赏新出的连续剧,功能多且更新速度快的网络剧此时便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网络剧的观众不仅可以像观看电视剧一样欣赏节目,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演员、导演进行互动的讨论,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看的节目等。

2.网络剧的转型

2.1创作手法上由简单拼接到独立制作的转型

网络剧初具形态时,局限在对已有影视画面的结贴重组,制作流程非常简单,只是对原有影视剧作了部分意义上的解构。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正是由内容比较简单的《无极》通过对人物、情节、剧情的改编而成。制作者引用《无极》中原有人物,将<<无极>>中的原有画面重新切割并做了新的拼接,形成具有颠覆性的新的故事情节。

随着网络电视剧的发展,网络影视剧作品开始摆脱原有的创作手法,自编自导自演并独属于自己的作品。2011年“11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正是网络剧转型后的典型代表。故事讲述了一对已步入中年、生活郁郁不得志的中学好友,为了改变现状组成乐队参加“欢乐男生”选秀节目。《老男孩》剧情简单,剧情取材于现实生活,并未改编剧情以及运用拼接手法,是一个新的、独立的作品。可以说《老男孩》的出现打破了网络剧无法摆脱原创的限制,成为自编自导自演的独立的作品。

2.2网络剧由恶搞向专业转型

无论是导演、演员、内容还是拍摄设备,网络剧正发生着蜕变,逐步走向专业化。传媒院校里活跃着的准导演和准演员们正在为网络剧提供专业化的力量。“原来以单纯的恶搞为主,迎合‘审丑文化’吸引眼球。现在更注重内容。”曾经自己制作过多部恶搞短剧的刘清华看到了时下网络剧的改变。“品牌商的广告需求促使网络剧寻求更精良的制作。”从湘湖网开拍网络剧伊始,唐海祥起用的都是相对专业的编导和演员,他说,“这么做就是为了和以前粗制的网络剧区别开来“。

发展到《欢迎爱光临》时,网络剧的制作机制发生了变化,《欢迎爱光临》已经突破了小作坊的制作模式,改以网络视屏网站制作为班底,也有了相对富裕的投资。相较之前的网络剧,《欢迎爱光临》增添了许多专业元素和规模化的特点,这也正是短片在审美性上有所突破的直接原因。

从制作规模上看,剧中人物造型更精致、场景大气、场景转换较多。该剧邀请台湾当红郑元畅来担任男一号。其次,《欢迎爱光临》增加了许多制作技巧,这与制作团队和专业化有很大关系,与以往的网友翻拍、戏仿的恶搞片不同。其已经有大片制作的风范,画面的处理以及特效制作都很专业化。

3.网络剧在生活中的作用

3.1草根的生活调剂品

网络剧最开始的创作意图是自娱自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红了,恶搞之风开始引发一场全新的草根行动。此时的网络剧通过“复制”、“拼贴”与“再编辑”等手法,赋予原影视作品新的含意;通过夸张、幽默的方式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作为雏形阶段的山寨网络剧,还仅仅像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只是拿着别人的积木,满足自己的娱乐心态而已。

地方网站拍摄的网络剧,情节以网民现实生活为基础,演员以本地群众演员为主,所宣传的企业以本地企业为主,对生活可以带一点乡音,贴近生活,对当地的网民的吸引力豪无疑问是非常巨大的。这种类型的网络剧创作,不仅为网站培养了忠实的网民,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山寨版西游记》、《山寨版大话西游》、《赵赶驴电梯奇遇记》等网络剧剧情简单搞笑,人物形象滑稽,观众笑声不断,为居民茶余饭后提供了很好的话题,人们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了新鲜的调剂。

3.2草根的圆梦园

网络剧的诞生是对演艺市场的一次革命型转变,因为网络剧具有投资成本低,网民参与度高,重宣传轻商业的特点,较之电影、电视,其商业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同时又具有传播面广、受关注度高等特点,因此,许多梦想走上演艺生涯的普通网民,可以借此“圆梦”,换而言之,今天你是普通网民,明天你可能就是网络明星。

2010年《老男孩》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成为网络点击热点。次日晚,视频被网友疯狂转载。至11月2日,《老男孩》视频点击率已经超过300万,网友的跟帖更是达到13000多条。随着网络剧《老男孩》的走红,红遍大江南北的还有“筷子兄弟”,与他们相关的贴吧、论坛也相继出炉。如今草根肖央和王太利几乎家喻户晓,他们也圆了年轻时当导演的梦。

不可否认,网络剧为草根大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草根们内心深处几乎连他们自己都快忘却的梦。每个人都有拥有梦想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梦想都能实现。而网络剧就是让草根们实现梦想一种新兴平台,是草根们的圆梦园。

3.3草根精神的呐喊者

随着经济的飞快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经济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草根大众作为最基层的社会成员也需要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他们想让更多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生活、自己对于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态度。“网络剧最大的吸引力还是在它的草根性和故事性。”曾在大学期间拍过网络剧的陆喜男说,“好的网络剧更需精彩的故事做支撑。”刘清华认为,网络剧所讲的故事并不需要太深的内涵,但一定要满足草根网民的心理诉求,既有娱乐性又要引起观者的精神共鸣。网络剧取材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同时以其鲜明的色彩、影像,丰富的意境和精良的制作为网民所喜爱,另一方面,网络剧会同过人物性格的表演,生活、工作、社交等场景的模拟表现,充分、到位地展示和推广作品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电视剧不同,网络剧的观众可以通过超级连接随时调出演员的背景资料以及剧情介绍,网民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们喜欢的角色扮演者建立联系,和他们探讨各种各样的事情,很多网民也热衷在留言板上发布相关评论。

由上可以看出网络剧可以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反映人们对社会变化的回应。草根正是通过这种简单快捷、更新速度快的网络剧随时随地呐喊出自己的心声,网络剧正是草根精神的呐喊。

4.结语

网络剧,作为网络与影视艺术的结合,兼有网络与影视等传媒产业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今天,其产业化趋势是比较明显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网络剧制作公司及传播平台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使网络剧产业体制化经营成为必然。在今后的生活中网络剧会茁壮成长,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心伙伴。

【参考文献】

[1]唐海洋.网络剧:又一种新的试听综合艺术.

[2]柳雁,李俊.网络剧发展研究.

[3]谢丽.山寨网络剧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作者:孙玲艳 王俊毅

上一篇:我国司法改革目标研究论文下一篇:地区农业资源开发管理论文